大隅級輸送艦

大隅級輸送艦首艦大隅號(LST-4001),本級艦全通甲板的外型使其被聯想為變相的航空母艦。

大隅號的艦尾,設有一個大型塢艙,供氣墊登陸艇(LCAC)進出。

大隅級二號艦下北號(LST-4002)。

從側面看下北號。

日本海自為了搭配大隅級輸送艦而向美國購買的LCAC氣墊登陸艇。圖為LCAC-2015與2106,

配屬於大隅級的國東號(LST-4003)。此照片攝於2012年10月日本海自觀艦式。

配屬於大隅號的LCAC-2101正在進入大隅號的塢艙。

2011年3月11日東北大海嘯之後,海上自衛隊的LCAC投入救災工作。

大隅級的塢艙能搭載兩艘LCAC。

在2013年6月的美日聯合操演中,美國海軍陸戰隊MV-22傾斜旋翼機降落在大隅級的下北號(LST-4002)上。

一架陸上自衛隊CH-47運輸直昇機正停在下北號(LST-4002)的甲板上

(上與下)停泊在吳基地的大隅號。攝於2018年4月5日。

(上與下二張)由後方看大隅號。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暮色中的大隅號。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上與下)大隅號的上層船艛

 

(上與下)大隅號的下北號。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大隅號的主桅杆。下層平台是OPS-14二位對空搜索雷達,其上是OPS-28D平面搜索雷達,再上一層是OPS-20導航雷達。

注意到OPS-14以及OPS-28D雷達後方的桅杆表面都敷設了塊狀的電磁波防護裝甲,以維護在桅杆裡出入作業人員的健康。

 

大隅號的主桅杆下層,可以看到OPS-14對空搜索雷達。注意艦橋頂部有兩個白色半球狀衛星通信天線,

位於前方較小的天線後部設置一塊擋板,應該是為了滿足電磁兼容性,避免不同天線相互干擾。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大隅級輸送艦/日本

(おおすみ型/Oaumi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LST-4001
4002──三井重工玉野廠
LST-4003──日立重工舞鶴廠
尺寸(公尺) 長178 寬24.8 吃水6
主甲板長120  寬23
排水量(ton)

標準8900  滿載13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Mitsui 16V42MA柴油機/27000

艦艏推進器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22
乘員 船員135名  可搭載部隊330名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4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28D 平面搜索雷達*1
OPS-20 導航雷達*1
NOLQ電戰系統
MK-36 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
聲納
艦載武裝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登陸載具

LCAC氣墊登陸載具*2

艦載機

可供2架CH-47或CH-53運輸直昇機降落,無機庫設施

姊妹艦

共三艘

艦名 編列年度 起工時間 下水時間 成軍時間
LST-4001 大隅

(おおすみ/Osumi)

平成5(1993) 1995/12/6 1996/11/18 1998/3/11
LST-4002 下北

(しもきた/Shimokita)

平成10(1998) 1999/11/30 2000/11/29 2002/3/12
LST-4003 國東

(くにさき/Kunisaki)

平成11(1999) 2000/9/7 2001/12/13 2003/2/26

 


起源

日本海自擁有的兩棲運輸艦艇主要被當作運輸調度艦來使用,而海自最早的 輸送艦乃接收自美國的郡級(County class)戰車登陸艦,往後日本自行建造的渥美級(Motobo class)、三浦級(Miura class)等輸送艦的尺寸噸位、設計也與郡級差不多,都為標準2000ton、滿載4000ton左右。1970年代三浦級建造之時,日本防衛廳開始規劃下一代 輸送艦,起初設計類似放大版的郡級,基準排水量約3000ton,同樣採用艦首開口式的「開口笑」設計以讓戰車、人員直接搶灘登陸 。隨後日本海自在1986至1990年度計畫中提出兩艘3500ton級船塢登陸艦的建造案,搭配現有原有的登陸艦,組成兩個兩棲戰鬥群,每群由一艘新造船塢登陸艦與三艘既有 輸送艦組成,每個戰鬥群能搭載一個加強營的兵力,不過這個牽涉到海外兵力投射的敏感提案最後遭到否決。爾後 在1989年,日本海自提出新的兩棲艦艇建造案,打算建造一艘基準排水量5500ton、長160m的輸送艦,並以其做為核心組建一個兩棲戰鬥群。此種5600ton的輸送艦採用類似義大利聖喬治級(San Giorgio)的設計,兼具施放登陸載具與搭載直昇機的功能。不過此案最後仍沒有獲得通過。

1992年日本國會通過「國際平和協立法」、允許自衛隊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 (Peacekeeping Operation,PKO)之後,日本自衛隊在1990年代進行了多次海外人道/維和任務;在1992年的柬普寨維和行動中,海上自衛隊 派遣兩艘三浦級載運自衛隊工兵與監視人員前往柬埔寨,任務期間就發現三浦級這樣「開口笑」傳統LST的船型與噸位都不適合在大洋上進行長距離航行,在波濤洶湧的洋面 (如台灣南部巴士海峽)航行時顛簸不堪,苦了艦上的日本海自、陸自人員;此外, 由於艦體規模太小,當時三浦級、渥美級運輸能量也明顯不敷這類任務的需求,導致日本自衛隊需租借民間運輸船隻來運送隨行的重裝備。在此情況下,耐航力佳且具有足夠運輸能量的大型兩棲艦艇,就成為日本海自急需的裝備。 因此在柬普寨任務後未久,前述的5600ton輸送艦計畫便被更改為海外派遣部隊的母艦,基準排水量大幅增至8900ton,滿載排水量達13000ton,成為不折不扣的大型艦艇,這就是大隅級 輸送艦的由來。大隅級的設計於1992年提出,1993年獲得通過,並於1993年10月與三井重工的玉野造船廠簽下首艘大隅級的建造合約。日本海軍 最初預計建造六艘大隅級 ,分成兩批各三艘,不過至今只建造了第一批三艘。第一艘本級艦大隅號(LST-4001)由三井重工玉野廠承造 ,1994年10月開工,1995年12月安放龍骨,1996年11月下水,1998年3月服役;第二艘本級艦下北號(LST-4002)則在1999年開工 ,2000年11月下水,2002年3月成軍 ;第三艘國東號(LST-4003)於2000年開工,2001年12月下水,2003年2月成軍。依照日本海自的命名規則,身為輸送艦的大隅級採用半島名作為命名準則。

登陸載具

為了配合這三艘大隅級,日本海自也陸續自美方購入六艘LCAC氣墊登陸艇,目前是唯一獲得美國出口LCAC的國外用戶。首批兩艘LCAC(LCAC-2101、2102)分別在平成5年(1993年)與平成7年度編列預算,於1998年3月11日服役,配屬於大隅號;LCAC-2103、2104於 平成11年(1999年)編列預算,2002年3月12日服役,配屬於下北號;LCAC-2105、2106於平成12年(2000年)編列預算,2003年2月26日服役,配屬於國東號。 從平成24年(2012年)起,海自開始陸續為LCAC實施延壽工程(SLEP)。

因應2012年9月日本政府從私人手中收購尖閣三個島(魚釣島、北小島、南小島)的產權,導致日本與中國關係明顯惡化,也使得西南離島防衛受到更高的重視。在2012年11月,消息傳出日本陸上自衛隊打算分批引進50輛美製AAV-7兩棲運兵車來增強離島奪還的能力,首批4輛在2014年以前交付,而大隅級就是最有可能運用來載運AAV-7的載具。由於美國海軍陸戰隊新一代EFV兩棲裝甲車的研發作業觸礁,使得日本沒有現成的新型兩棲登陸載具可以選擇,只能購買1970年代設計的AAV-7。此時美國本身的的AAV-7生產線(原屬於FMC軍事工業部門,該部門後來獨立為United Defense,2005年5月被BAE System以40億美元的價格購併)已經在2000年代關閉,僅有1998年購得生產線與生產許可的南韓三星企業還維持生產線(南韓稱之為KAAV韓國兩棲戰車),印尼就在2012年5月接收首批南韓生產的KAAV。此時,如果想獲得AAV-7,除了向南韓購買之外,唯一的選擇就是購買美國海軍陸戰隊除役封存的二手車並進行翻修。日本決定購買新的AAV-7,但不巧的是日本與南韓之間也有獨島主權議題;依照日本國營電視台(NHK)報導,日本防衛省原本打算從南韓購買KAAV,預算為30億日圓,但2012年8月南韓總統李明博登上獨島更使雙方緊張情勢極度升高,導致向南韓購買兩棲裝甲車的計畫無以為繼。因此,日本決定向美國購買新車,為此日本將負擔美國重開生產線的成本,粗估平均每輛所需的成本不低於600萬美元,已經與現代化主力戰車的價格相當。這批日本委由美國新造的AAV-7依照美國軍方的「可靠性、可獲得性、可維護性與性能重建」(RAM/RS)的標準修改設計,改用與M-2A2布萊德雷裝步戰車相同的發動機與懸吊系統,因此履帶上方增加原本AAV-7所無的頂支輪,這是日本版AAV-7與原版的最大區別。

基本設計

大隅級的設計規格與能力等同於船塢運輸艦(LSD),與先前的渥美級、三浦級大不相同。為了降低成本,大隅級的艦體採用民間的日本海事協會鋼鐵船舶標準中的商船作為建造基準;由於冷戰結束後高強度傳統兩棲作戰發生機率大減,加上各國國防預算普遍緊縮,因此2000年代初期歐洲、亞洲國家建造的數種新一代兩棲突擊艦或輕型多功能航空母艦,都以商船的標準來建造部分艦體結構,以節約工期成本 ,大隅級自然也不例外。大隅級的外型設計經過匿蹤考量,艦體、艦島的線條與金剛級、村雨級一樣力求簡潔、單純化,並採用傾斜的表面以降低RCS。大隅級採用向上漸縮的鋁合金全密封式主桅,能降低RCS;由於主桅內部常常有人上下進出,因此主桅上雷達位置的後方都裝有電磁波防護裝甲,以維護人員的健康 。大隅級的推進系統是兩具三井 (Mitsui)重工製造的16V42MA柴油機,總功率27000馬力,航速達22節 ;此外,艦艏設有一個輔助推進器。由於搶灘登陸並非需求,大隅級的艦首由原先預定的開口式改為一般的傳統式以利於高速航行。本級艦艦島總共有四層,其中03甲板最前端是艦橋,02甲板後方左側則是直昇機管制室(日本稱之為直昇機起降管制所)。大隅級最主要的自衛武裝 是兩門分別位於艦島前後方的MK-15 CIWS,此外本級艦還配備日本自製的雷達、電子戰系統與美製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由於本級艦大量引用最新科技,自動化程度甚高,故全艦僅編制135名官兵,比起以往同等級艦艇至少250名乘員相比減少甚多。

大隅級採用全通式甲板構型,艦島位於右舷;由於此種構型類似兩棲直昇機突擊艦或輕型航空母艦,曾引發鄰近的中國的關注。大隅級的全通甲板長120m,寬23m ,總面積達3604平方公尺,其中前半部為航空甲板(面積1200平方公尺),最多可並排停放6架直昇機,在艦尾規劃了兩個直昇機起降點,能同時供2架CH-47或CH-53運輸直昇機進行起降作業。前兩艘大隅級僅在直昇機甲板鋪設防滑表面,將車輛停放於甲板前半時遭遇了不少困擾,所以本級艦從第三艘國東號(LST-4003)起在整個艦面甲板都敷設防滑表面。大隅級內設有一個艦尾塢穴,長60m、寬15m,可容納兩艘LCAC,其進出則經由一個與美國兩棲直昇機突擊艦類似的向下開啟式大型艦尾塢門;由於大隅級不具備讓艦體下沈使海水進入艦內塢穴的泛水能力,因此就只能操作LCAC氣墊登陸載具,無法讓傳統排水登陸艇進出塢穴。艦島末端裝有一具大型起重機,作為登陸載具的物資吊運裝卸之用。 艦內設有一個長100m、寬13m的車庫甲板,長度由艦艏一直延伸到艦體中段;車庫甲板前段左右舷處各設有一個駛進/駛出(Roll in/Roll out,RORO)大型跳板艙門(長7.6m,寬5m),供車輛直接進出車庫。兩舷車輛進出口前均設有大型旋轉盤,車輛自裝載門駛入貨艙甲板之前先透過旋轉盤調整方向,如此便能避免履帶車輛 進入貨艙後還得原地迴轉,對貨艙甲板造成損害;此外,貨艙甲板可直通艦尾的塢穴。艦島前後方各有一座直通下方貨艙甲板的升降機,用以運輸車輛等重物,其 尺寸為14x6m,承載能力20噸。本級艦的貨物載運能力相當可觀,可搭載330人的部隊、15輛日本自製90式主力戰車,或1400ton的貨物。 大隅級也有醫療設施,位於上部構造第1甲板有手術室、牙醫診療室、集中治療室(2張病床)、6張普通病床,剛服役時是海自醫療設施最完善的水面艦艇。

在2013年6月中旬的美日聯合演習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V-22在6月14日首度降落在海上自衛隊的艦艇上,分別是日向級直昇機驅逐艦日向號(DDH-181) 和大隅級船塢登陸艦下北號(LST-4002)。

在2013年6月的美日聯合操演中,美國海軍陸戰隊MV-22傾斜旋翼機降落在下北號(LST-4002)上。

在2013年8月23日,防衛省正式決定在平成26年度(2014年度)防衛預算起,編列預算為大隅級進行改裝(平成26年度預算編列4億日幣,約405萬美元),以配合操作2013年起编列預算購置的AAV-7兩棲裝甲車(2014年起交付),以及從平成27年度(2015年)開始編列預算購買的MV-22傾斜旋翼機。日本在2014年進行大隅級改裝工作的設計規劃,2015年起執行。 相關的改裝包括對機庫進行若干修改、在起降甲板使用新的耐熱塗裝、強化升降機籌載能力等,以適應MV-22傾斜旋翼機;此外,艦尾塢穴艙門也施加新的防滑塗層,能讓AAV-7兩棲裝甲車直接進出 ,並強化艦尾塢門的開合機構以及塢艙注排水能力。2010年以來中日對尖閣(釣魚台)諸島主權爭議急速升溫,使得日本開始重視西南島嶼防衛的「離島奪還」作戰,因而開始籌建過去自衛隊所無、具有攻擊色彩的兩棲作戰兵力(設置在陸上自衛隊之下,2014年成立,暫稱為「水陸兩用預備隊」),引進AAV-7兩棲裝甲車與MV-22傾斜旋翼機來配置於大隅級。

「輕型航空母艦」的爭議

大隅級一推出立刻受到不少矚目,因為本級艦的外型與航空母艦或美式兩棲直昇機突擊艦(如塔拉瓦級、胡蜂級)十分相似,擁有大面積長方形全通式主甲板,上層結構位於艦體右側。因此 ,中國媒體輿論便質疑,日本是否藉由 輸送艦的名義偷偷建造了變相的輕型短場起降航空母艦,或者與舊日本海軍時代的出雲級客輪或劍崎級水上飛機母艦一樣,在設計之初便暗藏日後改成航空母艦的意圖。但是實際上, 只要對大隅級的實際結構稍有瞭解,就知道前述的推論完全是子虛烏有。

首先,大隅級的尺寸與排水量(基準8900噸、滿載13000噸)比起世界各國大多數的STOVL輕型航母都小一截,更完全無法與美國動輒四萬噸以上的LHA、LHD相比,先天就不足以改裝成像樣的STOVL航母。大隅級的全通式主甲板雖然長達120m,但 真正的起降區域僅有從艦島後方算起到艦尾的50公尺而已,只能讓兩架直昇機同時起降,與美國塔拉瓦級、胡蜂級等真正兩棲攻擊艦(LHD/LHA)同時讓九架直昇機起降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此外,大隅級並沒有下甲板機庫以及相關的直昇機支援維修設施,所以無法讓直昇機常駐艦上(只能暫時停放於露天甲板上 ),也無法為降落在艦上的直昇機進行維修保養;而艦身中段艦島旁的甲板寬度僅有12m,無論讓直昇機起降或作為STOVL機種的跑道都嫌太窄 ,只能用於車輛或直昇機的停放。大隅級主甲板下方的車輛甲板寬度僅有15m,這個尺寸已經與直昇機的長度相近,意味即便 有辦法將直昇機硬塞進去,也完全沒有多餘的空間進行調度與作業;當然,大隅級的車輛甲板也沒有支持航空機的設備(含加油、後勤維護設施、裝彈、彈藥儲存、消防設施等),這些牽涉到船艦既有基礎設計(例如必須更動承載重量的縱向艙壁),幾乎是不可能辦到。大隅級甲板上兩具用於運輸車輛物資的甲板升降機的尺寸(14x6m) ,也不足以容納大型直昇機或STOVL戰鬥機等航空器;由於這兩具升降機並非設置在舷外,因此除非進行大規模改造,否則無法改動尺寸。由於大隅級的原始設計就是規劃成一艘船塢運輸艦,因此 推進系統能提供的航速(最大僅22節)與航空母艦相去甚遠,而艦尾塢穴也佔掉更多改造成航艦所需的額外空間。 再者,大隅級現階段根本沒有與兩棲突擊艦或航空母艦同級的航空管制、戰役指揮等指管通情裝備。

總而言之,大隅級只能算是一艘比較像很像航空母艦的 輸送艦,其現有硬體設施充其量只能與美國懷德貝島級船塢登陸艦相提並論。雖然據說日本海自在1995年曾公開表示,大隅級能用現成的成套器材改裝為直昇機母艦,但前述包括飛行甲板、升降機與貨艙甲板尺寸與構造的限制,使大隅級即便改裝來強化航空操作能力,整體限制也非常大。

一艘LCAC氣墊登陸載具正 從大隅號的艦尾塢門退出。

為何如此設計?

與其被中國大陸媒體刻意渲染的「航艦陰謀論」,其實大隅級對日本海自最大的貢獻就是大幅提昇其海上運輸能力,目前已經在數次人道任務中展現其長處,表現遠優於上一代的LST。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時,大隅號便負責載運日本捐贈的人道救援物資前往土耳其;2000年6月日本三宅島火山活動頻繁,大隅號便在三宅島外海待命,隨時準備撤出當地居民 。2002年東帝汶維和行動中,日本方面也由大隅號載運日方的維和兵力。2003年美國發起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攻入伊拉克,第三艘本級艦國東號甫服役之際,便運送了日本陸上自衛隊一個營的兵力前往伊拉克執行 人道任務 ,隨後大隅號在2004年載運陸上自衛隊兵力(含70輛裝甲、給水等車輛)至伊拉克支援戰後重建工作。在2004年12月26日南亞大海嘯之後,日本派遣包含下北號(LST-4002)在內的一支編隊前往協助人道救援工作,艦上搭載三架陸上自衛隊CH-47JA運輸直昇機與兩架UH-60JA 直昇機。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大海嘯之後,大隅級也被派往災區進行救援;由於當地港灣設施被海嘯摧毀而無法使用,因此大隅級以LCAC氣墊登陸艇作為與災區的陸上連結交通工具,而艦上的車輛甲板也加裝大量盥洗設備來維持災民的衛生。2000年代歐洲、亞洲許多國家爭相建造擁有多元立體運輸能力的兩棲登陸或類似艦艇,並不是要仿效美國海軍LHD般為了打一場高強度傳統兩棲戰爭,而是在地區性衝突事件或天災、人道救助行動中,扮演部隊、人員、物資投送的角色,而這正是大隅級對日本海自的價值所在。

如同前述, 縱使大隅級擁有與航空母艦相似的外觀,先天尺寸與設計的限制也讓它難以改成兩棲突擊艦(LHA/LHD)乃至於輕型航空母艦。至於將大隅級設計成具有類似航空母艦的外觀,以實用觀點 觀之,此種全通式甲板設計 能在獲得最大的可用物資裝載甲板面積,而且讓車輛與直昇機都在同一層甲板平面,便於吊運作業,是個非常理想的選擇。總之,外人的解讀,往往依照本身的心態與觀點「自由心證」,通常與實情相距甚遠。

意外事故

在2019年6月18日上午7時30分左右,準備參與美、日、澳聯合演習的國東號(LST-4003)在停靠澳洲布里斯班(Brisbane)港口時,因操作失誤,艦尾不甚撞上碼頭堤壩,艦尾左側以及塢艙坡板邊緣輕微受損。事故並未造成任何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