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自輸送艦
──by captain Picard
為了對日本眾多島嶼、離島進行兵力調度與物資補給,因此日本海自擁有若干兩棲運輸船隻,日本海自稱之為輸送艦。 早期的日本輸送艦艇主要是美國提供的二戰型艦艇。在昭和30年(1955年),美國首先透過海外採購管道(Off Shore Procurement,OSP)向日本提供六艘180噸級的LCU通用登陸艇(LCU-1602~1607),成為輸送艇2001至2006號(LCU-2001~2006)。在1955至1961年,海自又陸續從美國獲得42艘滿載排水量50噸的LCM機械登陸艇,海自命名為輸送艇1001至1042號(LSM-1001~1042)。在昭和32年(1957年)7月18日,由美國提供的LSM-9013中型戰車登陸艦(滿載排水量1100噸)移交日本,成為輸送艇3001號(LSM-3001);在昭和36年(1961年),日本海自又從美國租得三艘二次大戰的郡級(County class)戰車登陸艦,日本命名為大隅級。 在1970年代,由於美國二戰型兩棲艦艇日益老舊,因此海自也開始規劃國產的輸送艦艇。 |
渥美級輸送艦
渥美級輸送艦的三號艦根室號(LST-4103)。渥美級的基本設計係參照美國郡級(County class)戰車登陸艦。
艦名/使用國 |
渥美級輸送艦/日本 (あつみ型/Atumi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佐世保重工 | |||||
尺寸(公尺) | 長89 寬13 吃水2.6(LST-4101)/2.7(LST-4102、4103) | |||||
排水量(ton) |
標準1480(LST-4101)/1530(LST-4102、4103) 滿載24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川崎.MANV8V22/30ATL柴油機*2/4400 雙軸 | |||||
航速(節) | 14(LST-4101)/13(LST-4102、4103) | |||||
乘員 | 100(LST-4101)/95(LST-4102、4103)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OPS-9導航雷達*1 | |||||
聲納 | 無 | |||||
艦載小艇 | LCVP登陸艇*2 | |||||
艦載武裝 | Bofors MK-1雙聯裝40mm 60倍徑機砲*2 | |||||
籌載能力 |
61式戰車10輛或74式戰車5輛 部隊130名 物資400噸 | |||||
姊妹艦 |
共三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起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成軍時間 | 除役時間 | |
LST-4101 渥美 (あつみ/Atsumi) |
昭和45(1970) | 1971/12/ 7 | 1972/ 6/13 | 1972/11/27 | 1998/ 2/13 | |
LST-4102 本部 (もとぶ/Motobu) |
昭和47(1972) | 1973/ 4/23 | 1973/ 8/ 3 | 1973/12/21 | 1999/ 4/12 | |
LST-4103 根室 (ねむろ/Nemuro) |
昭和50(1975) | 1976/11/18 | 1977/ 6/16 | 1977/10/27 | 2005/ 5/20 | |
在昭和45年度(1970年),日本編列首艘國產輸送艦的預算,成為渥美級,總共建造三艘,在1972至1977年陸續服役,取代了三艘美國提供的大隅級(郡級)戰車登陸艦。原本三號艦根室號(LST-4103)的建造預算應在昭和48年(1973年)編列,由於1973nemd以阿贖罪日戰爭 引發的中東石油危機導致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日本財政,遂延遲到昭和50年度才編列。三艘渥美級在1972到1977年陸續成軍。 渥美級的基本設計延續自美製郡級戰車登陸艦,滿載排水量2400噸,採用平船底構造,艦艏與艦尾都有艙門讓車輛或部隊進出,上層結構設置在艦尾。相較於郡級,渥美級改善了艦上的起居空間。渥美級採用兩具川崎.MANV8V22/30ATL柴油主機,雙軸推進,首艦渥美號(LST-4101)最大航速14節;後續兩艦追加了污水處理裝置等設備,使得吃水略增,航速也降為13節。 渥美級艦上能搭載130名全副武裝的部隊 或1400噸物資,能搭載10輛陸上自衛隊的61式中型戰車,日後推出的74式戰車則能搭載5輛,此外還能攜帶400噸物資。此外,艦尾船艛兩側各搭載一艘LCVP登陸艇作為聯絡之用。武裝方面,渥美級艦艏與艦尾各設置一座Bofors MK-1雙聯裝40mm機砲。 在1980年6月27日,根室號在新瀉縣佐渡島北方110公里處航行時,一架蘇聯Tu-16轟炸機低空接近,隨後墜入海中;根室號隨即進行搜救作業,不過只找到三名蘇聯機員的遺體。 前兩艘渥美級(LST04101、4102)分別在1998與1999年服役,三號艦根室號則在2005年除役。 |
三浦級輸送艦
三浦級輸送艦是渥美級的放大版。此圖中是全部三艘三浦級的編隊,由前而後分別是三浦號(LST-4151)、
鹿牧號(LST-4152)與薩摩號(LST-4153)。 注意到三浦號艦首76mm快砲後方是日本國產FCS-1B雷達
射控儀器,而後兩艘艦則使用傳統的美製MK-63射控儀。
艦名/使用國 |
三浦級輸送艦/日本 (みうら型/Atumi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廠 | |||||
尺寸(公尺) | 長98 寬14 吃水3 | |||||
排水量(ton) |
標準2000 滿載32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川崎.MANV8V22/30ATL柴油機*2/4400 雙軸 | |||||
航速(節) | 14 | |||||
乘員 | 115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OPS-14對空搜索雷達*1 OPS-18平面搜索雷達*1 MK-63火砲射控儀*1 (LST-4152、4153) FCS-1B火砲射控系統*1 (LST-4151) MK-51 mod2火砲射控儀*1 | |||||
聲納 | 無 | |||||
艦載小艇 |
LCVP登陸艇*2 LCU/LCM登陸艇*2 | |||||
艦載武裝 |
雙聯裝76mm 50倍徑快砲*1 Bofors MK-1雙聯裝40mm 60倍徑機砲*1 | |||||
籌載能力 |
74式戰車10輛 部隊200名 物資400噸 |
|||||
姊妹艦 |
共三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起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成軍時間 | 除役時間 | |
LST-4151 三浦 (みうら/Miura) |
昭和47(1972) | 1973/11/26 | 1974/ 8/13 | 1975/ 1/29 | 2000/ 4/ 7 | |
LST-4152 鹿牧 (おじか/Ojika) |
昭和48(1973) | 1974/ 6/10 | 1975/ 9/ 4 | 1976/ 3/22 | 2001/ 8/10 | |
LST-4153 薩摩 (さつま/Satsuma) |
昭和49(1974) | 1975/ 5/26 | 1976/ 5/12 | 1977/ 2/17 | 2002/ 6/28 | |
繼渥美級之後,日本緊接著在昭和47年度(1972年)到昭和49年度編列建造三艘三浦級輸送艦,在1975到1977年成軍。 三浦級的基本設計大致延續渥美級,仍採用平船底、艦艏登陸艙門等設計,艦體規模經過放大,滿載排水量增加約800噸;雖然三浦級沿用與渥美級相同的推進系統,但由於船型經過改進,阻力稍降,使航速維持在14節。 三浦級的籌載能力自然比渥美級增加,艦上能搭載200名全副武裝的部隊以及10輛陸上自衛隊的74式戰車,此外還能攜帶400噸物資 。三浦級維持向兩側開啟的艦首艙門,內有折疊式的車道坡板與車輛甲板連結;第三甲板前2/3的長度都是車輛甲板,高度達二層甲板,能承載1800噸的車輛與裝備,車輛甲板兩側的第二、第三甲板則是人員居住艙區。三浦級除了仍在艦尾船艛兩側各搭載一艘LCVP登陸艇之外,船艛前方甲板 可停放兩艘LCM機械登陸艇或LCU通用登陸艇,由船艛前方的一組 大型起重機進行部署與收放。防空自衛方面,三浦級增設一座OPS-14對空搜索雷達,艦艏設置一座雙聯裝76mm 50倍徑快砲,由日本國產FCS-1B(LST-4151)雷達射控儀或MK-63(LST-4152、4253)射控儀指揮(設置在76mm快砲後方);艦尾 設置一座雙聯裝Bofors MK-1 40mm 60倍徑機砲,由一具MK-51 mod.2射控儀指揮;由於配備專業防空雷達、中央射控系統,三浦級的防空作戰效能高於渥美級。 在1992年6月15日,日本國會正式通過「國際平和協立法」,允許自衛隊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Peacekeeping Operation,PKO);同年9月,日本隨即派遣六百名陸上自衛隊的工兵部隊與八名停戰監視人員前往柬埔寨,參與聯合國柬普寨臨時組織(UNTAC)的行動,這是日本第一批以聯合國名義派遣的維和部隊。為了輸送這批日本人員前往,海自出動了三浦級的三浦號(LST-4151)與鹿牧號(LST-4152);然而在任務期間,海自發現三浦級這樣的傳統LST的船型與噸位都不適合在大洋上進行長距離航行,在波濤洶湧的洋面 (如台灣南部巴士海峽 )航行時顛簸不堪。因此在1993年,日本隨即提出新一代的輸送艦計畫,滿載排水量達到13000噸,捨棄三浦級、渥美級的開口設計與搶灘能力,採用全通式甲板以利於直昇機操作,艦尾塢穴只能配合LCAC氣墊登陸艇,無論航速、續航力或物資籌載能力都大幅提升,此即為大隅級輸送艦。 三艘三浦級分別在2000至2002年除役,被大隅級接替。防衛廳曾在平成14年度(2002年)考慮規劃建造新一代LSU登陸艇(14LSU),繼續沿用傳統LST的平底、艦艏登陸艙門以及可以搶灘的設計,專職日本各島之間的聯絡輸送;然而到目前為止,此計畫尚沒有進一步的消息。 |
由良級輸送艦
(上與下) 由良級輸送艦首艦由良號(LST-4171)。由良級基本上是渥美級、三浦級的縮小版。
艦名/使用國 |
由良級輸送艦/日本 (ゆら型/Yura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廠 | |||||
尺寸(公尺) | 長58 寬9.5 吃水1.7 | |||||
排水量(ton) |
標準550 滿載71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富士6L-27-5X柴油機*2/3000 雙軸 | |||||
航速(節) | 12 | |||||
乘員 | 船員30,搭載部隊7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OPS-9導航雷達*1 | |||||
聲納 | ||||||
艦載小艇 | ||||||
艦載武裝 | JM-61 20mm機砲*1 | |||||
姊妹艦 |
共二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起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成軍時間 | 除役時間 | |
LST-4171 由良 (ゆら/Yura) |
昭和54(1979) | 1980/ 4/23 | 1980/10/15 | 1981/ 3/27 | 2013/4/12 | |
LST-4172 能登 (のと/Noto) |
昭和54(1979) | 1980/ 4/23 | 1980/11/12 | 1981/ 3/27 | 2012/6/4 | |
除了大型的渥美級、三浦級之外,日本也在昭和54年度(1979年)編列預算,建造兩艘標準排水量550噸級的中/小型輸送艇,專門負責日本近海各離島之間自衛隊據點的補給與輸送作業,此即為由良級。 基本上,由良級的艦艏設計堪稱三浦級的縮小版,同樣採用典型的二戰戰車登陸艦艇構型,採用平船底、艦艏艙門,具備搶灘登陸的能力,上層結構設置在後段,航速12節 。由良級的艦艏艙門為兩側開啟的形式,艙門裡是一個向下開啟的戰車跳板。由良級的上層結構比較大型化,除了指揮之外,船艛後段主要作為起居艙間 ,前甲板兩側各有一座起重機來協助吊運作業。艦上編制30名人員,可搭載70名部隊以及相關物資設備和輕型車輛 ,不過不能搭載主力戰車。自衛方面,只在艦橋頂部設置一挺JM-61 20mm旋轉機砲。 兩艘由良级在2012至2013年除役。 |
1號型輸送艇
1號型輸送艇的二號艇──輸送艇2號(LCU-2002)。1號型是由良級的縮小簡化型,可以搭載戰車。
停泊在橫須賀的輸送艇2號,攝於2023年10月14日。
艦名/使用國 |
1號型輸送艦/日本 (No.1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佐世保重工 | |||||
尺寸(公尺) | 長52 寬8.7 吃水1.6 | |||||
排水量(ton) |
標準420 滿載54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三菱S6U-MTK柴油機*2/3040 雙軸 | |||||
航速(節) | 12 | |||||
續航力(海里) | 1706/10節 | |||||
乘員 | 船員28,搭載部隊7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OPS-9導航雷達*1 | |||||
聲納 | ||||||
艦載小艇 | ||||||
艦載武裝 | JM-61 20mm機砲*1 | |||||
姊妹艦 |
共二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起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成軍時間 | 除役時間 | |
LCU-2001 輸送艇1號 | 昭和61(1986) | 1987/ 5/11 | 1987/10/ 9 | 1988/ 3/17 | ||
LCU-2002 輸送艇2號 | 平成2年(1989) | 1991/ 5/15 | 1991/10/ 7 | 1992/ 3/11 | ||
在昭和61年(1986年),海自編列預算建造一艘離島間的小型輸送艦艇,在平成2年(1989年)編列第二艘,分別是輸送艇1號與2號(LCU-2001、2002),稱為1號型輸送艇。
相較於由良級,1號型的滿載排水量縮減為540噸,設計也更為簡化;不過1號型能在比由良級更小的排水量之下達成同級乃至於更多功能,也意味著效率的提高。與由良級相較,1號型最大的特點,就是保有搭載戰車的能力;為此,1號型的艦艏正面
採用平板造型,
而且艦艏艙門從由良級的兩側開啟式改為向下開啟式,放下後直接成為車輛跳板,大幅簡化了艦艏艙門的結構設計;不過平板艦艏的阻力較由良級更大,在推進系統出力大致相同的情況下,1號型的航速降為12節。艦上能容納三輛戰車,此外還能搭載70名部隊
,最大籌載為200人與25噸物資。武裝方面,1號型在艦橋頂部設置一挺JM-61
20mm旋轉機砲。 |
運輸船籌建案(2019~2023)
2024年10月29日,陸上自衛隊建造的首艘小型兩棲運輸船日本晴號(LCU-4151)在內海造船賴戶廠下水
下水後艤裝中的日本晴號
艤裝中的日本晴號,此時艦首艙門開啟,伸出車輛坡板。
艦名/使用國 | 小型輸送艦(LCU)/日本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內海造船賴戶田工廠 | ||||
尺寸(公尺) | 長80,吃水3 | ||||
排水量(ton) |
基準24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柴油機*2 雙軸 | ||||
航速(節) | 12 | ||||
續航力(海里) | |||||
乘員 | 船員30 | ||||
聲納 | |||||
艦載小艇 | |||||
艦載武裝 | |||||
姊妹艦 |
約四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起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成軍時間 | |
LCU-4151 日本晴(にほんばれ/Nihonbare | 令和4(2022) | 2024/10/29 | 2025/3 | ||
LCU-4152 | 令和4(2022) | ||||
令和4(2022) | |||||
令和5(2023) | |||||
在內海造船賴戶廠建造成形的中型兩棲運輸船(LSV),採用球鼻首。攝於2024年11月間。
(上與下二張)2024年11月28日,首艘中型兩棲運輸船陽光號(LSV-4101)命名下水。注意
船首右側有一個駛進駛出(RORO)坡板,類似滾裝汽車渡輪的設計。
下水儀式中的陽光號(LSV-4101),注意船尾右側有一個駛進駛出(RORO)坡板。
艦名/使用國 | 中型輸送艦(LSV)/日本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內海造船賴戶田工廠 | ||||
尺寸(公尺) | 長120,寬23,吃水4 | ||||
排水量(ton) |
基準35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柴油機*2 船首推進器*1 雙軸 | ||||
航速(節) | 15 | ||||
續航力(海里) | |||||
乘員 | 船員40 | ||||
聲納 | |||||
艦載小艇 | |||||
艦載武裝 | |||||
姊妹艦 |
約二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起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成軍時間 | |
LSV-4101 陽光(ようこう/Yoko | 令和4(2022) | 2024/11/28 | |||
在2021年2月16日,日本防衛相岸信夫表示,日本自衛隊在當前一輪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2019到2023年度)中,打算建成四艘運輸船(在2024年度完成),強化日本自衛隊運補增援離島的能力。這三艘運輸船包括一艘能載運2000噸貨物的後勤支援船(Logistics Support Vessels,LSV),以及兩艘小型登陸艇(LCU);而未來防衛省打算建造兩艘LSV和六艘LCU。依照防衛廳的規劃,這些運輸船由海上自衛隊操作,但由所有自衛隊單位聯合使用,用於將自衛隊兵力與裝備(主要是陸上自衛隊)運送往返離島。增建運輸船主要是強化日本西南諸島的防務,對應中國方面越來越高的軍事威脅。因應中國在2010年代以來日漸激進的軍事活動,日本開始強化西南諸島防務,在2016年派自衛隊進駐與那國島,2019年進駐宮古島以及奄美大島,之後還打算派兵進駐石垣島;為了有效運補這些缺乏完善港口設施的偏遠離島,建造具備登陸能力的運輸船事在必行。 在令和四年(2022年)防衛預算中,日本陸上自衛隊編列建造兩型運輸船所需的1020億日圓(約9220萬美元)預算,包括一艘載重能力1700噸級(爾後增至2000噸)的中型登陸船(LSV)以及三艘載重能力為350噸級的小型運輸船(LCU),預定在2024年起服役。在令和五年度(2023年)。 在2023年2月,內海造船在競標中獲得勝利,負責建造中型運輸船(LSV)與小型運輸船(LCU)的首船;其中,LSV首船合約金額約53億7900萬日元;而LCU首船合約金額約為41億2500萬日元。 日本防衛省規劃在2024年底成立「自衛隊海上輸送群」(直屬自衛隊),負責由本州向南西諸島以及所屬主要離島投送自衛隊部隊和裝備、車輛與物資,作為因應中國擴展軍事影響力、強化西南諸島以及周邊有事的措施,此外也可在緊急事態時撤離離島居民。「海上輸送群」以廣島縣的海自吳基地為根據地,成立初期由海上自衛隊與陸上自衛隊人員合計100人;初期投入1艘1700噸級的中型級船舶(LSV)和1艘350噸級小型級船舶(LCU),未來並準備建造緊湊型「機動舟艇」,共計10艘大小型運輸船舶。其中,較大型的LSV負責本土與島嶼間的運輸任務,吃水較淺的小型LCU則在港灣深度較淺的離島運輸,而更小的「機動周艇」則運補沒有港口、無法靠岸的小島。預計到2028年3月時,陸上自衛隊可以實現總計10艘運輸船的體制,包括二艘LSV、四艘LCU與四艘機動舟艇。 首艘LCU在2024年10月29日於內海造船位於廣島縣尾道市的瀨戶田工廠舉行下水儀式,命名為日本晴號(LCU-4151),預定2025年3月服役,並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海上輸送群一起操作。日本晴號全長約80m,吃水約3m,基準排水量約2400噸,航速15節;艦上編制30名人員,採用艦首對開艙門設計並設置登陸坡板,可運輸重達數百噸的物資裝備以及自衛隊人員,具備搶灘登陸能力。
陽光號(LSV-4101)下水前夕,注意船頭的橫向推進器以及供車輛駛進/駛出 的坡板。 隨後,首艘中型級船舶(LSV)在2024年11月2日在內海造船瀨戶田工廠下水,命名為陽光號(LSV-4101)。LSV全長約120m,寬23m,吃水約4m,編制40名船員,航速15節以上。LSV採用常規的球鼻船首,船頭有一個橫向推進器,船首右側與船尾右側各有一個折疊式的滾裝跳板讓車輛駛進/駛出,類似汽車渡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