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自艦艇分類與命名基準/自衛艦旗

日本海自第二代南極觀測艦白瀨號(AGB-5002)。「白瀨」是日本從舊海軍到海自,唯一用來命名艦艇的人名。

此照片攝於2007年11月,白瀨號最後一次從橫濱啟航前往南極的航程。

日本海自第三代南極觀測艦(AGB-5003),繼續沿用白瀨號的名字。新白瀨號在2009年5月31日正式服役,

前一代白瀨號自此功成身退。

──by captain Picard


自衛艦旗

海上自衛隊船艦使用的自衛艦旗,係沿用舊日本帝國海軍的軍艦旗:十六條旭日旗。

日本海自成立後,使用與舊日本帝國海軍相同的旭日旗。在明治22年(1889年)10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的海軍旗章條例正式將軍艦旗確定為十六條旭日旗,係以日本國旗「日章旗」為基礎,以中間象徵旭日的日章(紅色圓圈)為中心,加上16道輻射出去、象徵日光的紅色條紋,因而又稱十六條旭日旗。當時日本帝國陸軍的十六條旭日旗的日章與「日章旗」相同,都在旗幟正中央;而日本帝國海軍的十六條旭日旗的日章則是中心靠左1/6處,成為兩者的最大區別。帝國海軍十六條旭日旗的縱橫比是2:3,中間日章直徑相當於縱向的1/2,而每一道紅色條紋之間的夾角約11.25度。

二次大戰結束後,十六條旭日旗隨著日本帝國陸軍和海軍的解散而消失。而在籌備海上自衛隊時,經過討論後,決定使用與舊日本帝國海軍相同的十六條旭日旗作為自衛艦旗,懸掛於艦尾;而艦首的國籍旗則為日本國旗。

護衛艦命名

日本海自的艦艇命名基準延續從19世紀明治時代日本海軍創建以來的傳統,這套命名規則兼具了國民情感、歷史傳承、字面美感、分類條理性等一切艦艇命名必須具備的特性,不僅好聽而有感情,光看艦名也能大致判斷艦種甚至級別,是全球各海軍中一套十分優秀的命名制度。不過,雖然 艦艇命名上有所傳承,但是舊日本海軍的艦名係直接以漢字書寫,日本海自則一律使用平假名,這是為了避免從字面上與舊日本海軍時代的軍艦產生任何聯想。

同樣地,海自的艦艇稱呼也避免使用「軍艦」這個名詞,以免與舊日本海軍時代「軍艦」這個專有的名詞(舊日本海軍將戰鬥艦、戰鬥巡洋艦、航空母艦、輕重巡洋艦等主戰艦艇列為「軍艦」,艦首掛上菊紋章,反觀驅逐艦、海防艦等雖然也是作戰艦艇,仍不屬於「軍艦」)產生聯想。類似情況亦發生在日本海自組織許多名詞上,例如人員兵科、階級雖然都與其他國家軍隊相似,但刻意避免使用過去舊日本軍隊時代慣用的名稱 ,而「艦隊」也以「護衛隊群」等名詞加以代替,「避嫌」的斧鑿痕跡隨處可見。 在此同時,日文對於其他國家的艦艇仍會使用漢字的「巡洋艦」、「驅逐艦」、「揚陸艦」等正規用法;而對於二次大戰以後各國逐漸盛行的「Frigate」(中國大陸稱為「護衛艦」,台灣方面稱為「巡防艦」),日文並沒有對應的漢字用法(海自本身沒有Frigate這個等級,只有DE),故以片假名音譯成「フリゲイト」。由此可知,日本海自所謂的漢字「護衛艦」,與中文漢字「護衛艦」泛稱較小型護航艦艇的用法,意義上截然不同,對中文使用者而言,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混淆。

因此,日本海自所有的水面 艦艇刻意使用一套不同於正常海軍的分類規則,不過每個艦種的英文縮寫大致比照美國海軍,因此不難推測它們對應於正常海軍的艦種 ;因此,對外語而言,海上自衛隊的艦艇分類完全不成困擾。在1952年創立的日本海上警備隊,將自身擁有的艦艇稱為「警備船」。以1953年度海上警備隊規劃獲得的兩種船艦為例,分別是標準排水量1500噸、用於遠海警戒與保護船團的「甲型警備船」,以及標準排水量1500噸以下、用於近海巡邏的「乙型警備船」,不過兩者的字首簡稱仍依照美國海軍,「甲型警備船」使用DD(相當於艦隊型驅逐艦),「乙型警備船」則使用DE(相當於護航驅逐艦)。稍後在昭和30年度(1955年),也就是海上警備隊正式改為海上自衛隊的同年,該年度的防衛整備計畫中, 首度出現了「甲型警備艦」與「乙型警備艦」 的名詞,來取代原本「警備船」的用字,其中甲型警備艦分為DD、DDE(反潛為主)與DDR(雷達哨戒用),乙型警備艦仍為DE。

隨後在朝和35年度(1960年)防衛整備計畫中,海自首度規劃搭載美製韃靼防空飛彈的「SAM搭載護衛艦」(起初稱為DDC,稍後便比照美國稱為DDG),此後「護衛艦」正式取代了「警備艦」,成為海上自衛隊主要水面作戰艦艇(包含DD、DE、DDE、DDA、DDK、DDG以及DDH)的稱呼;而「警備艦」則變成海自 一般作戰勤務艦艇的泛稱,包括「護衛艦」、「潛水艦」、水雷作戰艦艇(如「掃海艦」、「掃海艇」、「掃海母艦」、「機雷敷設艦」)、哨戒艦艇(包含飛彈快艇、魚雷艇、小型哨戒艇等)、輸送艦艇等。 至於部署於直接警備作戰任務的艦艇如補給艦、音響與海洋等探測艦、訓練艦艇、訓練支援艦艇、救難艦艇與實驗艦艇等,則被海自歸類為「輔助艦」 。另外,日文使用漢字的「自衛艦」一詞,泛指海上自衛隊擁有的任何船艦。

海上自衛隊的前身──海上警備隊(1952至1954年)以及海上自衛隊成立初期,警備船艦並沒有舷號,在側舷則刷上艦名的平假名(與舊日本海軍時代的驅逐艦類似);而在1957年,日本海自開始啟用舷號系統,原本在側舷刷上艦名的方式也逐漸遭到廢除。以甲型警備艦/護衛艦(DD)為例,佔用的舷號為DD-101~199;而乙型警備艦/護衛艦(DE)則佔用DE-201~DE~299,潛水艦(SS)則佔用SS-501~600,一旦舷號排到盡頭,就從頭開始下一循環。

海自艦種的詳細分類請見下表:

自衛艦分類表

大分類 分類 名稱
警備艦 護衛艦 DD、DDE、DDR、DDK、DDA、DDG、DDH、DE
潛水艦 SS
驅潛艇 PC
魚雷艇 PT
警備艇 LSSL
哨戒艇 PB
飛彈快艇 PG
掃海艦 MSO
掃海艇 MSB、MSC
掃海母艦 MST
機雷敷設艦 MMC
輸送艦 LST、LSM、LSU
輸送艇 LCU、LCM
輔助艦 補給艦 AO、AOE
練習艦 TV
訓練支援艦 ATS
多用途支援艦 AMS
碎冰艦 AGB
實驗艦 ASE
潛水救難母艦 AS
潛水艦救難艦 ASR
補給艦 AOE
海洋觀測艦 AGS
音響測定艦 AOS
敷設艦/艇 ARC、AMC
特務艇 ASU、ASY
支援船 曳船 YT
水船 YW
油船 YO
油(軽質油)船 YG
廃油船 YB
運貨船 YL
起重機船 YC
交通船 YF
消防船 YE
設標船 YE
清掃船 YS
作業船 YD
水中處分船 YDT
練習船 YET
敷設船 YAL
特務船 YAS
機動船 B
カッター(接駁船) C
傳馬船 T
ヨット(遊艇) Y

在1960年10月1日,日本海自首度頒佈「自衛艦番號、命名一覽基準」,幾經修改演進後大致為以下規則:

船型 艦種 命名規則
護衛艦 DD、DDK、DDA、DDG、DDH、DE 天文地理名、山岳名、地方名、河川名
潛水艦 SS 大型為天文地理名「潮部」、水中動物名

小型為「潛艦X號」

驅潛艇 PC 草木名、鳥名(視頓數以二字、三字、四字區別)
掃海艦 GP 群島名、諸島名
掃海艇 MSC 三字無「島」的島名,或四字有「島」的島名
掃海母艦 MST 海峽、水道名
機雷敷設艦 ARC 海峽名
輸送艦 LST 半島名
練習艦 TV 神社名
潛水艦救難艦 ASR 城名
補給艦 AOE 湖名
海洋觀測艦 AGS 風景名勝名

此外,掃雷艇(MSB)、魚雷艇(PT)、巡邏艇(PB)、 輸送艇(LSM、LCU、LCM)等 小艇都不設艦名,而是在艦種之後加上番號,特務艇(ASH)等則在船型後加上番號。

圖中的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左)與金剛級飛彈驅逐艦都採用「山岳名」命名。

 

以下分別簡介幾種日本海自命名規則的執行細節,以及與舊日本海軍命名規則的對照關係:

1.第一線護衛艦(DD、DDH、DDG等):日本海自成立的前20年,所有的驅逐艦一律採用舊日本海軍時代的「天文地理名」,這是過去舊日本海軍一向用於驅逐艦的命名規則,也堪稱日本海軍傳統中,最具特色與文字美感的命名方式。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迅速區別不同級別的艦艇,日本海自大致上以天文地理名中的同一「部」來命名同一級的姊妹艦;例如,12艘初雪級通用驅逐艦全部採用「雪部」的天文地理名,8艘朝霧級全部採用「霧部」,而日本前三種飛彈驅逐艦天津風號、太刀風級與旗風級則一律採用「風部」;當然,偶爾也有例外,例如1990年代推出的村雨級通用驅逐艦,出現了幾個不屬於任何「部」的天文地理名,例如「雷」、「電」、「曙」、「有」等,然而這是因為「雨部」可用的名字本來就有限(根據日本出版的「聯合艦隊大全」,可用的「雨部」艦名只有村雨、春雨、時雨、五月雨、夕立,除了時雨之外的名字都已經被前幾艘村雨級用上),才拿「雨部」以外的艦名來墊檔,到後來的高波級又是清一色採用「波部」。 今後海自所有的通用驅逐艦,還是會繼續沿用天文地理名的規則。

從1970年代作為護衛群中樞的DDH問世開始,鑑於這些DDH較大的噸位以及不同於一般DD的地位,日本海自首度啟用了過去被舊日本海軍重巡洋艦與戰鬥巡洋艦採用的「山岳名」,例如榛名級和白根級都是如此。等到1990年代金剛級神盾驅逐艦出現後,鑑於其高達九千噸的排水量 以及冠於全艦隊的空域宰制力,海自也比照處理,給予「山岳名」的待遇。

在2007年,日本新一代標準排水量13500ton的日向級直昇機驅逐艦下水,由於這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排水量超過一萬噸的作戰艦艇,日本海自首度啟用了舊日本時代被用於戰鬥艦上的「古國名」。戰鬥艦是以往各國海軍最主力的角色,日本海自將過去給戰鬥艦的古國名用在日向級上,以彰顯其地位的不同凡響。

2.第二線護衛艦(DE):在日本海自陣容中,排水量一、兩千噸級的護航驅逐艦都編制於近岸防守的地方隊之中,到目前為止一律使用「河川名」,而「河川名」在過去舊日本海軍則拿來作為輕巡洋艦的命名。

3.潛水艦:在舊日本海軍時代,潛艦僅被賦予編號,大型遠洋潛艦為「伊」字頭加上數字番號,而中小型潛艦則為「呂」數字番號。而日本海自在成軍五十多年來,一律以天文地理名的「潮部」來為潛艦命名。直到2007年12月,第一艘蒼龍級潛艦下水,才首度打破「潮部」的慣例,採用水中動物名(然而,這早已定義在潛艦的命名規則之內,並非什麼突破性的創舉)。所謂的水中動物名,就是「漢字成語名」部的「祥瑞動物名」裡與水相關的命名;值得一提的是,二次大戰時代,舊日本海軍的大部分航空母艦就是採用祥瑞動物名,例如X龍、X鳳、X鷹等。

4.掃海艇(MSC):掃海艇使用的島名,在舊日本海軍時代曾被用於通報艦、海防艦等採用。

5.潛水艦救難艦(ASR):採用城名,例如千代田、千早等,其中千代田曾被舊日本海軍 的潛水艇母艦用來命名,故也具有傳承的意義。

6.運輸艦(LST):使用半島名,舊日本海軍許多運輸船艦也採用此一命名規則。

7.飛彈快艇:日本海自在1990年代首度擁有飛彈快艇,然而第一種服役的一號型飛彈快艇並沒有艦名,只有番號。在2000年代,後繼的六艘隼級飛彈快艇陸續服役,採用「鳥名」,此種命名規則在舊日本海軍明治時代用於魚雷艇,亦具有傳承的意義。不過六艘隼級之中,除了首艦之外,後續五艘都採用二字的鳥名,似乎沒有嚴謹依照前述表格中依照字數區分噸位的規則。

 與舊日本海軍一樣,海自同樣同樣沒有把人名當作艦艇命名的常規,唯一的例外是1982年11月竣工的白瀨號(AGB-5002)南級觀測用破冰艦,這是為了紀念在1912年率領南極探險隊搭乘開南丸、抵達南極大陸的舊日本陸軍預備中尉白瀨矗,由於這是日本人第一次抵達南極大陸的紀錄,因此海自遂以其命名南級觀測艦;而這個人名命名不僅是海自成軍以來的頭一遭,就算翻遍從明治天皇起源的整個日本近代海軍史也找不到前例。 而日本接下來的第三代南極破冰艦(AGB-5003)也繼續繼承白瀨這個艦名,她在2009年5月31日正式接下老白瀨號的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