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後級/天鹽級護航驅逐艦

天鹽級護航驅逐艦的熊野號(DE-216),攝於1986年10月。

天鹽級護航驅逐艦的吉野號(DE-223)

在船塢中整修的筑後級護航驅逐艦仁淀號(DE-221),可以看到聲納護罩。

(上與下)停泊在內檔的是筑後級的十勝號(DE-218),外檔的則是前一代五十鈴級的大井號(DE-214)。

可以看到筑後級艦尾增加了SQS-35(J)變深聲納的拖曳體。此照片攝於1984年4月。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筑後級/天鹽級護航驅逐艦/日本

(ちくご型/によど型)(Chikugo/Teshio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E-215、217~219、221、223、225:三井重工玉野廠

DE-216: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廠

DE-220、222、224:日立重工舞鶴廠

尺寸(公尺) 長93  寬10.8  吃水 3.5~3.6
排水量(ton)

標準排水量:

筑後級:1470(DE-215、217~219、221)/1480(DE-216、220)

天鹽級:1500(DE-222~225)

 

滿載排水量:18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AD

DE-216、220、222、224:三菱 12UEV30 / 40N柴油機*4/16000

DE-215、217~219、221、223、225:三井1228V3BU-38V柴油機*4/16000

雙軸

航速(節) 24~25
乘員 筑後級:165

天鹽級:160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4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7平面搜索雷達*1

NOLR-1B電子支援系統(DE-215〜218)

NOLR-5電子支援系統(DE-219〜225)

作戰/射控系統

TDS-1目標指揮裝置一型

FCS-1B艦砲射控系統*1

MK-51火砲射控儀*1

SFCS-4水下射控系統*1

聲納

OQS-3A艦首聲納*1

SQS-35(J)可變深度聲納(VDS)

艦載武裝

雙聯裝76mm 50倍徑快砲*1

Type-68 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2

Type-74 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Bofors Mk-1 40mm防空機砲*1

姊妹艦

筑後級:共七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除役日期
DD-215 筑後

(ちくご/Chikugo)

昭和42(1967) 1968/12/9 1970/1/13 1970/7/31 1996/4/15
DD-216 熊野

(あやせ/Ayase)

昭和43(1968) 1969/12/5 1970/9/16 1971/5/20 1996/8/1
DD-217 三隈

(みくま/Mikuma)

昭和43(1968) 1970/3/17 1971/2/16 1971/8/26 1997/7/8
DD-218 十勝

(とかち/Tokachi)

昭和44(1969) 1970/12/11 1971/11/25 1972/5/17 1998/4/15
DD-219 岩瀨

(いわせ/Iwase)

昭和45(1970) 1971/8/6 1972/6/29 1972/12/12 1998/10/16
DD-220 千歲

(ちとせ /Chitose)

昭和45(1970) 1971/10/7 1973/1/25 1973/8/31 1999/4/13
DD-221 仁淀(Niyodo) 昭和46(1971) 1972/9/20 1973/8/28 1974/2/8 1999/6/25

天鹽級:共四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除役日期
DD-222 天鹽

(によど/Teshio)

昭和47(1972) 1973/7/11 1974/5/29 1975/1/10 2000/6/27
DD-223 吉野

(よしの/Yoshino)

昭和47(1972) 1973/9/28 1974/8/22 1975/2/6 2001
DD-224 熊野

(くまの /Kumano)

昭和47(1972) 1974/5/29 1975/2/24 1975/11/19 2001
DD-225 能代

(のしろ/Noshiro)

昭和48(1973) 1976/1/27 1976/12/23 1977/6/30 2002

 


在1967至1971年的第三次防衛力整備計畫(三次防)中,日本海自開始編列預算建造筑後級護航驅逐艦,取代地方隊裡從美國引進的塔科馬級(Tacoma class)驅潛艇(日本稱為楠級,PC)。筑後級由先前日本建造的五十鈴級護航驅逐艦發展而來,成本則由於大量生產而壓低。昭和42年(1967年)編列的首艦筑後號(DE-215)的建造預算為32億日圓。 相較於海自前一代長度50~60m長的驅潛艇,考慮到日本週遭的海象情況以及實際上的續航需求,地方隊的護航驅逐艦艦體長度至少需要90~100m才能有起碼的耐海能力來擔負日本幾個重要戰略孔道(宗谷海峽、津青海峽、對馬海峽等)。

最初日本打算在三次防期間編列8艘筑後級(實際上只建造了七艘),在緊接下來的第四次防衛力整備計畫(四次防,1972至1976年)編列6艘 筑後級;1973年以阿贖罪日戰爭之後的石油危機引發的通貨膨脹,建造成本暴漲, 四次防原訂建造的六艘只完成四艘,最後兩艘遭到取消。四次防期間編列的四艘筑後級(DE-222起)經過若干改良,排水量增加約30ton,操作自動化程度增加使乘員編制減少5名,並改良許多裝備, 有時歸類為天鹽級。

筑後級/天鹽級採用與後兩艘五十鈴級護航驅逐艦相同的複合柴油機推進系統(CODAD),其中日立重工舞鶴廠、石川島播磨建造的四艘(DE-216、220、222、224)採用四具三菱重工12UEV30/40N柴油主機,與五十鈴級三號艦北上號(DE-213)相同,而由三井重工玉野廠建造的七艘則使用三井重工的1228V3BU-38V(三井與美國Babcock & Wilcox Company合作的12V28N的日本型號,單機功率4250軸馬力),與五十鈴級四號艦大井號(DE-214)相同,總功率都是16000軸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5節。筑後級/天鹽級的電力系統包括二具400KW的柴油主發電機,此外還有一具緊急用柴油機(首艦筑後號功率為120KW,後續各艦增為200KW)。筑後級/天鹽級的機艙有減震降噪措施,降低主機輻射到水中的噪音。此外,天鹽級加裝了污水處理裝置。

筑後級/天鹽級以反潛與水面巡邏為主要任務,相較於五十鈴級的最大不同就是延長了艦體,以容納一具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 ,以及包含OQS-3艦首聲納(美國SQS-23的日本國產版,又稱66式探信儀,工作頻率5KHz)與SQS-35(J)變深聲納的反潛聲納系統,這對一艘1500ton左右的小型艦艇而言是重量級的反潛 裝備。為了避免讓大幅強化的反潛裝備增加上部重量而影響穩定性,筑後級/天鹽級的上層結構盡可能縮小與降低高度,艦體設計並力求降低航行噪音與震動,以及兼顧結構強度。艦上的電子系統包括一具OPS-14 2D對空搜索雷達、一具OPS-17平面搜索雷達以及一具日本國產FCS-1B艦砲射控系統;前四艘筑後級(DE-215〜218)採用NOLR-1B電子支援系統,後續7艘(DE-219〜225)則都改用更先進的NOLR-5電子支援系統。從十勝(DE-218)開始,桅杆增加了雷達波吸收材料(Radio Wave Absorber,RAM) ,用來降低對雷達工作時的干擾(減少桅杆造成的雷達虛警)。

除了ASROC外,筑後級其他武器還包括艦首一門雙聯裝76mm 50倍徑快砲(由FCS-1B射控儀指揮)、兩側各一的Type-68 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以及一座位於艦尾的Bofors Mk-1 40mm防空機砲與配套的MK-51射控儀,這是從美國移交的LSSL二戰型登陸艦除役後拆下的裝備。原本海自打算在昭和48年(1973年)編列預算,將艦上老舊的MK-1 40mm機砲換成現代化的瑞士奧利崗35mm 90倍徑機砲(同時期陸上自衛隊正在換裝),但最後預算未能獲得通過。

雖然反潛火力出眾,筑後級/天鹽級卻被批評在嬌小的艦體上過度武裝,不僅影響穩定性、改裝餘裕與乘員適居性,艦上空間也不足以攜帶與ASROC射程相稱的大型聲納系統。由於夕張級、阿武隈級等新一代護航驅逐艦於1980年代陸續服役,加上第一線護衛艦隊將若干服役末期的驅逐艦移交給地方隊,艦齡日趨老化的筑後級/天鹽級便從1996至2002年全數除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