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級驅逐艦

初雪級驅逐艦首艦初 雪號(DD-130)。 初雪級是日本海自為組建「八八護衛群」而建造的第一批泛用護衛艦。

初雪級驅逐艦的松 雪號(DD-130),是本級艦中改用鋼製上層結構的後期型。

初雪級驅逐艦的春雪 號(DD128)

(上與下)停泊在橫須賀基地的山雪 號(DD129),攝於2014年6月14日。

2016年4月15日,一支包含初雪級驅逐艦朝雪號(D-132)的海自編隊抵達澳洲雪梨進行訪問,此編隊包含

一艘蒼龍級潛艦白龍號(SS-503)。訪問期間日澳雙方進行海上聯合演習,包括反潛演練,日方將向澳洲展現蒼龍級

的能耐。蒼龍級參與了澳洲SEA 1000潛艦案的競標,此時競爭結果即將揭曉。

(上與下)2016年4月15日,正進入雪梨港的朝雪號(D-132)

(上與下)吳基地內的瀨戶雪號(TV-3518 ex-DD-131)練習艦;內檔為同樣轉作練習艦的山雪(TV-3519 ex-DD-129)。

攝於2018年4月5日至6日。

停泊在吳基地的山雪號(TV-3519 ex-DD-129),攝於2018年4月5日。

山雪號(TV-3519 ex-DD-129)的艦體前部。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山雪號(TV-3519 ex-DD-129)的前部船艛。艦橋頂上有一部FCS-2-21射控雷達,其後有兩部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山雪號(TV-3519 ex-DD-129)的機庫;機庫頂是FCS-2-12射控雷達的搜索/追蹤天線組外罩。煙囪兩側設有四聯裝

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

瀨戶雪號(TV-3518 ex-DD-131)與山雪(TV-3519 ex-DD-129)的艦首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

攝於2018年4月6日吳基地。 

瀨戶雪號(TV-3518 ex-DD-131)的主桅杆。下層是OPS-14B對空搜索雷達,往上是NOLQ-6C 電子支援裝置

的圓柱天線,再上一層則是OPS-18平面搜索雷達。攝於2018年4月6日吳基地。

瀨戶雪號(TV-3518 ex-DD-131)的主桅杆。注意與OPS-14B對空搜索雷達平台同一層兩側還設有NOLQ-6C 電子支援裝置

(ES)的接收裝置(畫面右下),而OPS-14B雷達上一層的平台則設置NOLQ-6C另一組ESM截收裝置(圓柱型天線)。

攝於2018年4月6日吳基地。

山雪(TV-3519 ex-DD-129)的主桅杆,平台兩側的圓柱天線是OLT-3電子反制裝置(ECM)的天線;同時期姊妹艦

瀨戶雪號(TV-3518 ex-DD-131)已經將OLT-3拆除。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初雪級驅逐艦/日本

(はつゆき型/Hatsuyuki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D-122
128132──住友重工浦賀廠
DD-123129──日立重工舞鶴廠
DD-124133──三菱重工長崎廠
DD-125127130──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廠
DD-126131──三井重工玉野廠
尺寸(公尺) 長130 寬13.6 吃水4.2(DD-122~128)/4.4(DD-129~133)
排水量(ton)

標準2950(DD-122~128)/3050(DD-129~133)
滿載4000
(DD-122~128)/4200(DD-129~133)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OG
Kawasaki-Rolls Royce Olympus TM-3B燃氣渦輪*2/56780
Kawasaki-Rolls Royce Tyne RM-1C燃氣渦輪*2/1068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里) 5590/20節
乘員 170~190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4B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8 平面搜索雷達*1

NOLQ-6C 電子支援裝置

OLR-9B 飛彈警告裝置

OLT-3電子反制裝置

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2

曳航具三型魚雷反制系統*1

聲納 OQS-4 主/被動艦首聲納*1

OQR-1 被動拖曳陣列聲納*1(改良時加裝)

射控/作戰系統

OYQ-5戰術資料處理系統

FCS-2-12A 飛彈射控雷達*1

FCS-2-2.5 1A 射控雷達*1

SFCS-6 反潛射控系統

艦載武裝

OTO 76mm 62倍徑快砲*1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SSM-1B/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八聯裝MK-29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發射器*1(IPDMS)

艦載機

HSS-2B/SH-60J反潛直昇機*1

姊妹艦

共12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DD-122 初雪

(はつゆき/ Hatsuyuki)

昭和52(1977) 1979/3/14 1980/11/7 1982/3/23 2010/6/24
TV-3517 ex-DD-123 白雪

(しらゆき/ Shirayuki)

昭和53(1978) 1979/12/3 1981/8/4 1983/2/8 2016/4/27
2011年3月16日轉為練習艦,舷號改為TV-3517
DD-124 峰雲

(みねゆき/ Mineyuki)

昭和54(1979) 1981/5/7 1982/10/19 1984/1/26 2013/3/7
DD-125 澤雪

(さわゆき/ Sawayuki)

昭和54(1979) 1981/4/22 1982/6/21 1984/2/15 2013/4/1
DD-126 濱雪

(はまゆき/ Hamayuki)

昭和54(1979) 1981/2/4 1982/5/27 1983/11/18 2012/3/14 2013年改作靶艦
DD-127 磯雪

(いそゆき/ Isoyuki)

昭和55(1980) 1982/1/23 1983/9/19 1985/1/23 2014/3/13
DD-128 春雪

(はるゆき/ Haruyuki)

昭和55(1980) 1982/3/11 1983/9/6 1985/3/14 2014/3/13
TV-3519 ex-DD-129 山雪

(はるゆき/ Yamayuki)

昭和56(1981) 1983/2/25 1984/7/10 1985/12/3 2020/3/19
2016/4/27改為練習艦,舷號改為TV-3519
DD-130 松雪

(まつゆき/ Matsuyuki)

昭和56(1981) 1983/4/7 1984/10/25 1986/3/19 2021/4/7

TV-3518 ex-DD-131 瀨戶雪

(せとゆき/ Setoyuki)

昭和57(1982) 1984/1/16 1985/7/3 1986/12/11 2021/12/24 2012/3/14改為練習艦,舷號改為TV-3518
DD-132 朝雪

(あさゆき/ Asayuki)

昭和57(1982) 1983/12/22 1985/10/16 1987/2/20 2020/11/16

TV-3513(ex DD-133) 島雪

(しまゆき/ Shimmayuki)

昭和57(1982) 1984/5/8 1986/1/29 1987/2/17招和62 2021/3/19
1998年3月18日改為練習艦,更改編號為TV-3513

 


 

起源

1980年代出現的初 雪級是日本海自 將DD(驅逐艦)、DDK(反潛驅逐艦)及DDA(通用驅逐艦)統一為DD(仍稱為通用驅逐艦)後建造的第一種通用驅逐艦 ,也是日本海自為組建「八八護衛群」(由1985至1991年共組建了四個)而大量建造的第一批骨幹艦艇,堪稱日本海自發展史以及艦艇技術的新里程碑。

在1960年代之前,日本海自的山雲級、峰雲級等反潛驅逐艦(DDK)都是相當純粹的反潛艦艇,艦上的武裝除了反潛武器之外就只有口徑較小的76mm艦 砲,執行其他任務的能力相當有限。從日本於1967年推出的高月級驅逐艦起,日本海自除了直昇機驅逐艦(DDH)之外的大型反潛艦艇便朝著「通用驅逐艦」 的方向發展,除了反潛以外能執行巡邏、反水面等多種任務,而不再只是「反潛驅逐艦」。但是高月級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準,完工之初在裝備上除了擁有日本海自 第一種自動化戰術資料處理系統(NYYA-1型)以及五吋艦砲之外,與先前的反潛驅逐艦並無太大差異。此外,海自也曾打算在昭和49至51年(1974至 1976年)編列三艘基準排水量2500噸級、採用燃氣渦輪主機的反潛驅逐艦(49DDK型),基本上是山雲級反潛驅逐艦的改良型,後來因為 中東石油危機導致的通貨膨脹而取消。

1980年代出現的初雪級就擁有更加先進的裝備以及完整而全面的作戰能力,艦上的武裝除了ASROC反潛火箭、魚雷發 射器、五吋艦砲之外,還包括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以及MK-15近迫武器系統、魚叉反艦飛彈,能有效地遂行長距離反艦與點防空自衛等任務;至於其前輩高月級 到了1980年代才追加上述新型防空與反艦武器。初 雪級另一個相當重要的改進是設置大型機庫與直昇機甲板,能操作大型反潛直昇機。

基本設計

初 雪級採用長艦首樓構型,艦尾甲板下降一層來裝設拖曳陣列聲納的絞車,直昇機起降平台則比主甲板高出一級,因此艦體後部呈現三層甲板(直昇機平台、主甲板、 艦尾甲板)的構造。

如同1980年代之前的作戰艦艇,前七艘初 雪級的上層結構以鋁合金製造。但是1975年美國貝克那普號(USS Belknap CG-26)飛彈巡洋艦與甘迺迪號(USS J.F.Kennedy CV-67)航空母艦相撞而燒毀整個上層結構,以及1982年福克蘭戰爭中英國艦艇 的戰損經驗,使得世人開始重視鋁合金低燃點的問題。因此山 雪號(DD-129)開始的最後五艘初雪級,改以鋼材建造上層結構,標準排水量因此增加了100ton,吃水也略為增加。緊接在初雪級之後,日本海自繼續建造了改良自初雪級的朝霧級反潛驅逐艦,設計上更加精進。

初 雪級擁有許多當時一流的先進科技,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全燃氣渦輪動力系統的 主力作戰艦艇(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燃氣渦輪主機的是第二線的石狩級護航驅逐艦,但是該級艦的動力系統為複合柴油機與燃氣渦輪)。燃氣渦輪的優點是反應靈 敏、加速快且出力大,能在數十秒內由完全靜止直接加速至最大功率輸出 ,不需要暖機就能即開即走。相較於燃氣渦輪,蒸汽渦輪就顯得龐大笨重、危險、維護困難、浪費人力, 而且從點爐到能夠航行需要很長的暖機時間,因此不能隨時任意啟動或熄火;而柴油機的出力、加速性能與肅靜性也明顯不如燃氣渦輪。初雪級的動力系統為複合燃 氣渦輪或燃氣渦輪(COGOG),採用英製主機,包括兩具功率較小的Rolls Royce Tyne RM-1C巡航用燃氣渦輪與兩具功率較大的Rolls Royce  Olympuls TM-3B高速用燃氣渦輪(兩型主機皆由Rolls Royce授權川崎重工生產),分為兩組,每組包含一具RM-1C與一具TM-3B與傳動系統併聯,分別帶動一個五葉片可變距螺旋槳推進器(CPP),巡航時僅使用RM- 1C,高速時則使用TM-3B。在反潛作戰時,兩部RM-1C以每分鐘100轉的轉速輸出,獲得14節的反潛作業航速;在高速巡航時,以兩部TM-3B以 每分鐘160轉的轉速輸出,得到24節航速;而在全速衝刺時,兩部TM-3B以每分鐘260轉輸出。

受限于艦體尺寸,初雪級的推進系統分隔佈置並不理想;兩部TM-3B燃氣渦輪設置在前部的一號機艙,兩部減 速齒輪設置在二號機艙,而兩部RM-1C燃氣渦輪則設置在三號機艙,這三種機組在機艙裡都是分置在左、右兩側。如此,分屬兩個推進軸的推進系統並沒有安裝在各自獨立的艙區,單一機艙被擊中時 就很可能同時波及左、右推進軸所屬的機組,導致整個推進系統都受影響,甚至可能完全喪失推進能力。初雪級的主發電機組包括一部 功率1000KW級的川崎重工M1A-02燃氣渦輪發電機組與兩部600KW的柴油發電機,此外還有一部300KW的緊急柴油發電機。為了降低輪機產生的 噪音與震動,本級艦的動力系統安裝於彈性基座上,輪機艙的艙壁上則敷設隔音用的橡膠層 ;不過,實際操作時發現可變距螺旋槳產生的噪音高於預期,對反潛作業造成比較不利的影響。相較於日本以往的艦艇,初雪級無論是操作上或武裝運作的自動化程 度都大幅提升。

作戰裝備

初 雪級的戰鬥系統為OYQ-5(又名TDS-3)戰術情報處理系統(Tactical Data Processing System,TPDS),與OYQ-4都是日本海自第二代艦載戰鬥系統,其中OYQ-4配備於飛彈驅逐艦上,而OYQ-5則是通用驅逐艦版本;除了初 雪級外 ,OYQ-5也用於經過1984至1986年FRAM改良後的高月號與菊月號等兩艘高月級通用驅逐艦上。OYQ-5以一部UYK-20中型電腦為核心,配 備四至五具UYA-4/OJ-194B顯控台以及一具WCP-1A武器控制台,此外還有用於反潛與武器射控的顯控台;通訊部分,OYQ-5僅整合美製 Link-14單向資料鏈 (而且只能接收,不能發送),不包括具備自動雙向傳輸能力的Link-11。OYQ-5能同時處理64個由本艦感測器傳來的空中、水下目標,以及另外64 個由友軍透過資料鏈傳來的目標資料。而艦上射控系統包括一具負責導控海麻雀防空飛彈FCS-2-12A 射控雷達系統(結合搜索/追蹤與照射能力,安裝在機庫頂),以及一具負責導控艦砲的FCS-2-2.5 1A 射控雷達系統。從 初 雪級開始,日本海自新造艦艇的戰情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CIC)移至艦體內部(先前艦艇的CIC位於艦橋),以降低CIC被擊毀的機率。

初雪級的電子戰系統與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類似,包括NOLQ-6C 電子支援裝置(ESM)、OLT-3電子反制裝置(ECM)以及OLR-9B 飛彈警告裝置。初雪級的聲納系統包括OQS-4主/被動艦首聲納,改良時又加裝OQR-1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美製SQR-18的日本版)。

初雪級兩組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分別安置於煙囪左右側各一、高出船舷的平台上(平台底下就是安裝魚雷發射器的地方),發射口指向斜前方,對 於向船艦後半球的射界多少造成限制;兩座MK-15 CIWS分別位於艦橋後方的左右兩側,使其在艦首與艦尾方向出現一些射擊死角(艦尾方向的死角較大)。艦尾設置一座MK-29八聯裝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位於艦尾低處,具備再裝填能力,其彈艙設置在直昇機甲板下方(正對MK-29發射器後方)。

吳基地的山雪號(TV-3519 ex-DD-129)的艦尾MK-29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

注意直昇機甲板下方有海麻雀防空飛彈再裝填彈艙的艙門,正對MK-29發射器

後方。攝於2018年4月5日。

服役之初,初雪級搭配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HSS-2B(即 SH-3)海王反潛直昇機, 直昇機甲板配備加拿大研發的捕獸器(Bear trap)輔助降落系統,使得本級艦在較惡劣的海象中仍能讓直昇機起降;後來初雪級搭載的直昇機改為SH-60J,輔助降落系統也換成美國的RAST(基 本上是加拿大捕獸器系統授權美國生產的版本,兩者結構和操作程序大同小異)。

服役末期與替換

最 後一艘本級艦島雪號於1998年3月18日從日本海自戰備陣容中除名,轉為練習艦,編號也從原來的DD-133改為TV-3513。由於新型高波級通用驅 逐艦的陸續服役,初雪級也 陸續淡出第一線的四個護衛隊群,全數轉入地方隊所屬的護衛隊(這些二線護衛隊群在2007年大改組之後也改由護衛艦隊管轄) ;如此,海自從1990年代以後就不需要再為地方隊推出新設計的DE護航驅逐艦,以節省經費。初雪號(DD-122)、白雪號(DD-123)與澤雪號 (DD-125)轉入橫須賀地方隊,峰 雪(DD-124)與濱雪(DD-126)進入舞鶴地方隊,磯雪號(DD-127)、春雪號(DD-128)、朝雪號(DD-132)轉入佐世保地方隊, 而山 雪(DD-129)、松雪(DD-130)、瀨戶雪(DD-131)則轉入吳地方隊 (2007年海自大改組之後,原屬地方隊的所有護衛隊全屬統一編入護衛艦隊)。在2010年6月25日,首艦初 雪號成為最早除役的本級艦 ;然而,由於日本防衛經費緊張,無法即時推出新艦全面汰換初雪級,因此海自在整個2000年代只因規模縮減調整而將兩艘初雪級除役。

在2004至2005 年,日本海自將兩艘朝霧級驅逐艦轉作練習艦,然而由於大部分初雪級都繼續服役,因此隨後日本決定以這型相對較老舊的艦艇充當練習艦,讓較新的朝霧級全數留 在作戰序列;在2011年3月16日,海自將本級艦的白雪號(DD-123)轉為練習艦,舷號改為TV-3517,同日 將在2004年轉為練習艦的朝霧級驅逐艦山霧號(DD-152)重新編入 作戰序列 ; 接著在2012年3月14日,海自將初雪級的瀨戶雪號(DD-131)改為練習艦,舷號改為TV-3518,並將在2005年轉為練習艦的朝霧級驅逐艦朝霧號(DD-151)重新編入作戰序列。

濱雪號(DD-126)在2013年中旬被改為靶艦,艦體被漆上標誌,以詳細分辨彈著點。

進入2010年代之後,初雪級的艦齡陸續屆滿30年,但此時日本並沒有發展替代的艦艇; 從1990年代後期服役的村雨級開始,海自通用驅逐艦就走上大型、高價化的路線,日本沒有經費以這一類的艦艇全面取代初雪級。在2000年代防衛預算緊縮的情況下,海自甚至沒辦法在2010年之前全面替換四個第一線護衛隊群剩下的1980年代型通用驅逐艦(至2012年還有五艘朝霧級 在這四個護衛隊群服役)。由於短時間沒有適當的新艦全面替換,而來自中國的海上挑戰卻逐漸升溫,因此初雪級與朝霧級勢必要在海自作戰序列服役更久的時間, 故需要執行一些延壽工程。從平成23年度(2011年)開始,海自開始陸續為現役的初雪級進行延壽維修工程 ,以延長役期。除役後的濱雪號(DD-126)在2013年被作為靶艦。

從2018年(平成30年度)起,日本防衛省開始陸續編列建造30FFM型多機能護衛艦,計畫在2018年以後的四年間(2019至2022年)編列建造8艘,總共打算建造22艘,逐步取代初雪級驅逐艦、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掃海隊的掃海艦、朝霧級驅逐艦。

在2021年,在護衛艦隊服役的最後一艘初雪級松雪號(DD-130)舉行除役典禮(除役前屬於武鶴的第14護衛隊),役齡35年。最後一艘在役的出雪級是瀨戶雪(TV-3518 ex-DD-131), 該艦在2021年12月24日除役,至此初雪級完全除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