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自油彈補給艦
──by captain Picard
海上自衛隊成立以來,由於早年都以本土專守為主要戰略方向,對於遠洋持續作戰的需求不高,也使得海自的海上補給能力不足。直到1980年代後期,日本海自也不過是擁有了四艘具備洋上給艦隊補給燃料、彈藥的綜合補給艦,平均每一個一線護衛隊群分配到一艘,這也只能算是滿足起碼的洋上補給需求。政治上,如果海自大張旗鼓地擴充遠洋後勤支援能力,勢將引發國內左翼勢力以及中國、南韓等鄰國的質疑與猜忌,聯想成「軍國主義復甦」。 到了1990年代,由於日本政策改變,海上自衛隊更多地參與國際聯合勤務,遂在2000年編列預算建造新一代摩周級大型補給艦,隨後使日本海自現役補給艦增為5艘,相當程度地強化了遠洋值勤能力。 |
濱名號
日本海自第一艘自製補給艦──濱名號(AO-411)。
艦名/使用國 | 濱名號
艦隊油船/日本 (はまな/Hamana,AO-411)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浦賀造船廠 |
尺寸(公尺) | 長128 寬15.6 吃水6.3 |
排水量(ton) |
標準2900 滿載7550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三菱MAN K626D/150C柴油機*1/5000 單軸 |
航速(節) | 16 |
續航力(海里) | 4000/15節 |
乘員 | 100 |
補給裝備 | Type-1燃油補給裝置 |
偵測/電子裝備 | OPS-4D平面搜索雷達(1978年11月至1979年2月整修時換成OPS-9)*1 MK-51火砲射控儀*1 |
武裝 | MK-1 雙聯裝40mm機砲*1 |
航空設施 | 艦尾直昇機甲板 |
備註 |
1960年(昭和35年)編列,1961年4月17日開工,1961年10月24日下水,1962年服役,1987年3月24日除役。 |
日本海自第一艘自製的補給艦是1962年服役的濱名號(AO-411)艦隊油船(AO),主要任務是為艦隊補充燃油 。濱名號的船型參考美國海軍在二次大戰期間建造23艘的帕塔波斯哥級(Patapsco class)艦隊油船並予以放大,標準排水量2900噸,滿載排水量7550噸,動力為一具5000馬力的三菱柴油機驅動單軸推進器,最大航速16節 ,補給作業時的航速12節。 濱名號的構型與補給裝置 沿襲二次大戰時代的設計,船艛與煙囪分別位於艦首和艦尾,補給裝置則位於艦體中段,以Type-1燃油補給裝置的兩組補給椼為主 (每分鐘能輸送600立方公尺),兩補給椼之間則有用來傳遞乾貨的傳統吊桿(左右舷各一),補給時由石川島堅型蒸氣渦輪驅動幫浦來抽取油料。艦上可儲存4000立方公尺燃油、1000噸淡水。濱名號的艦首設有一門Boforse MK-1雙聯裝40mm機砲(由MK-51火砲射控儀指揮),充作防空與反水面的自衛武裝。濱名號在1987年除役,被當時新造十和田級油彈補給艦取代,其艦名則由第三艘十和田級繼承(AOE-424)。 |
相模號
日本海自第一艘現代化油彈補給艦──相模號(AOE-421)。
艦名/使用國 |
相模號油彈補給艦/日本 (さがみ/Sagami,AOE-421)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日立重工舞鶴廠 |
尺寸(公尺) | 長146 寬19 吃水7.3 |
排水量(ton) |
標準5000 滿載11600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三菱12DRV35/44柴油機*2/18500 雙軸 |
航速(節) | 22 |
續航力(海里) | 9500/20節 |
乘員 | 130 |
補給裝備 | Type-1海上補給裝置
Type-1艦內物資輸送裝置(改良時加裝) |
偵測/電子裝備 | OPS-18平面搜索雷達*1 MK-137干擾彈發射器*4(1989年加裝) |
武裝 | 無 |
航空設施 | 艦尾直昇機甲板 |
備註 |
1976年度(昭和51年)編列,1977年9月28日開工,1978年9月4日下水,1979年服役 ,2005年3月3日除役 |
日本海自 的第二代補給艦,是依照第三次防衛力整備計畫(昭和42至46年,1967至1971年)中組建「八艦六機」體制護衛隊群,而在昭和51年度(1976年)編列預算、1979年服役的相模號(AOE-421),標準排水量5000ton,滿載物資後排水量達11600ton,體型比濱名號增加不少, 以因應海自作戰艦艇大型化使得燃油需求增加,以及海自引進直昇機、補給艦因而需要攜帶航空燃料。相較於以燃料運輸為主、乾貨為輔的濱名號,相模號這類油彈補給艦則是燃油、乾貨、彈藥補給並重,功能較為全面。 相模 號的船型以濱名號為基礎予以放大,動力為兩具 三菱重工12DRV35/44柴油機,單機功率9250匹馬力(轉速570rpm),最大航速從濱名號的16節增為22節。艦上可攜帶4500立方公尺的船用燃油、220立方公尺的JP5噴射機用油、四萬餐份的乾貨糧食等液態與固體物資 ;艦上電力由四具600KW的柴油發電機提供,傳輸油/水時由蒸氣渦輪推動泵浦抽取(蒸氣壓220psi、工作溫度攝氏215度)。相較於濱名號(第一代)的老式設計,相模號則具有現代化的構型與補給設施,其Type-1海上補給裝置佔據整個艦體中段,船艛與煙囪集中在艦尾。Type-1海上補給裝置由三組補給椼組成,與美國海軍的油彈補給艦類似;其中第一與第三組為油管吊臂,居中的一對則配備 與美國海軍補給艦相似的高速自動傳輸梭車(Fast Automatic Shuttle Transfer,FAST),用來傳送乾貨、彈藥,裝卸效率遠高於濱名號的簡易吊桿 ;由於顧慮到安全性,燃油與彈藥不會同時進行傳送。兩組燃油補給椼中,靠近艦首的一組用來輸送船艦用燃油,靠近船艛的一組除了船艦燃油外,也負責輸送JP5航空燃油。Type-1燃油/物資補給裝置使相模號能同時為兩艘艦艇進行補給,補給時兩艦分別位於相模號的左右兩側 。燃油補給作業由控制站負責,能直接控制燃油泵與閥門,控制油料輸送流量或執行緊急關閥;至於乾貨的補給作業則由物資集結區的顯控台加以監控,彈藥箱或物資透過升降機運抵上甲板貨物集結區,再由小型運輸車送至乾貨傳遞站。此外,相模號的艦尾設有一個直昇機甲板,能操作一架HSS-2海王直昇機,支援空中垂直補給作業(VERTREP) 。為了防止艦上儲存的彈藥與油料肇生意外,相模號擁有完善的監視、消防損管設施,彈藥艙設有溫度警報器、二氧化碳滅火系統、海水滅火系統,儲存飛彈的艙區還進一步加裝排氣與降溫裝置,而燃油儲存艙的防火設施也與一般油艙相同;此外,泵艙與甲板上也設有泡沫滅火器。為了防止污染海洋,艦上還設有污油艙、油水分離器、污水與廢棄物處理裝置、排放監控裝置等。在現代化改良作業中,相模號加裝了Type-1艦內燃油/物資輸送裝置。相模號並未設置自衛武裝(海自日後曾考慮安裝35mm機砲),在1989年加裝四座MK-137六聯裝干擾彈發射器。 日漸老舊的相模號在2005年3月3日功成身退,將其地位交棒給日本海自在2000年代初期推出的摩周級補給艦。 |
十和田級
首艘十合田級補給艦──十和田號(AOE-422)。
(上與下二張)停泊在橫須賀基地的十和田級的常磐號(AOE423),攝於2014年6月14日。
(上與下二張)停泊在橫須賀基地的十和田級的常磐號(AOE423),攝於2023年10月14日。
2024年7月23日,十和田級的濱名號(A-424)在九州外海接受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MSC)租借的
民間油船MT Badlands Trader的海上加油。
艦名/使用國 | 十合田級油彈補給艦/日本 (とわだ型/Towada)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AOE-422:日立重工舞鶴廠 AOE-423:石川島播磨東京廠 AOE-424:日立重工舞鶴廠 |
||||
尺寸(公尺) | 全長167 垂線間長160 寬22 吃水8.1 | ||||
排水量(ton) |
標準8100(AOE-422)/8150(AOE-423、424) 滿載1585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三井16V42M-A柴油機*2/26000 雙軸 |
||||
航速(節) | 22 | ||||
續航力(海里) | 10500/20節 | ||||
乘員 | 140 | ||||
補給裝備 | Type-1海上補給裝置
Type-1艦內物資輸送裝置 |
||||
偵測/電子裝備 |
OPS-18平面搜索雷達*1(AOE-422) OPS-28平面搜索雷達*1(AOE-423、424) OPS-20導航雷達*1 MK-137干擾彈發射器*4 |
||||
武裝 | M2 12.7mm機槍X4 | ||||
航空設施 | 艦尾直昇機甲板 | ||||
姊妹艦 |
共三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
AOE-422 十和田 (とわだ/Towada) |
昭和59(1984) | 1985/4/17 | 1986/3/26 | 1987/3/24 | |
AOE-423 常磐 (ときわ/Tokiwa) |
昭和62(1987) | 1988/5/12 | 1989/3/23 | 1990/3/12 | |
AOE-424 濱名 (はまな/Hamana) |
昭和62(1987) | 1988/7/8 | 1989/5/18 | 1990/3/29 |
根據日本防衛廳長官中曾根康弘在1970年代規劃的1000海里「航路帶」構想,日本防衛廳在1976年的防衛大綱之中,海自打算組建四個護衛群,積極拓展海上自衛隊的活動範圍。為了配合護衛群的組建,日本海自 隨即規劃建造新的油彈補給艦,即為三艘十和田級,分別從1987年至1990年成軍,取代了老舊的濱名號(第一代)油料補給艦;加上原有的相模號, 四個在1980年代下半陸續組建的護衛群,能平均分配到一艘油彈補給艦(補給艦並未編制入護衛群),基本滿足了遠洋作業的需求。 十和田級堪稱相模號的放大改良版,標準排水量增至8100ton以上 ,並且改進了耐海能力。先前相模號基本上是更前一代的濱名號艦隊油船為基礎放大尺寸並提高航速,但航速提高後艦體中部補給作業區甲板容易上浪而妨礙作業,因此十和田級進一步改善艦體構型設計,增加耐海能力;例如,相模號艦體中部第二甲板兩舷的搬運通道延續濱名號的露天開放設計,而十和田級則改將此部位改為封閉式來減低海浪的影響,而且從艦首、補給區到艦尾直昇機甲板都是同一層(第一甲板); 十和田級船艛使用全封閉設計,採用高乾舷遮浪甲板船型,增加了耐海抗浪能力。十和田級採用兩部三井16V42M-A柴油機, 總功率比相模號更大,使噸位提升的十和田級仍能維持與相模號相同的22節航速。 十和田級的補給裝置形式與相模號相同,補給作業甲板有三對補給椼,第一、第三對是液態物資補給椼,中間的第二對是傳遞乾貨彈藥的FAST傳輸系統;艦尾設置一個直昇機甲板,面積比相模號的更大,能起降CH-53之類的重型運輸直昇機。相較於相模號,十和田級最重要的改進是配備 全自動化的艦內燃料/物資輸送裝置,使運作效率更為增加;而相模號直到現代化改良時才加裝此種設備。 十和田級能攜帶的補給籌載包括船艦用燃油6500噸、航空燃油200噸、潤滑油150噸、彈藥150噸、乾貨補給物資(糧食、蔬菜等生活補給品)600噸等;艦上的彈藥補給裝置每次能輸送1.5噸的彈藥。除了補給工作之外,艦內也設有較完善的醫療設施,以支援艦隊長期在外海活動所需的醫療支援。十和田級沒有固定武裝,在1990年代海外派遣任務增多後設置了四挺M2 12.7mm重機槍提供基本自衛,此外在改良作業中加裝四座MK-137六聯裝干擾彈發射器;海自也曾考慮在十和田級上裝置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不過目前並未實現。 由於1990年代日本通過海外派兵法案(PKO),因此從1990年代末期起幾次國際間地區性衝突或人道救援場合 ,以及2001年美國遭受恐怖攻擊後日本海自參與印度洋上勤務,便能看到十和田級補給艦伴隨著日本海自派出的特遣分隊航向世界各個角落。
在2012年1月7日,常磐號(AOE-423)在晚間9時發生火災。 在2012年1月7日晚間9時,停泊在橫須賀的十和田級二號艦常磐號(AOE-423)的艦底發電機艙附近發生火災;在橫須賀當地消防隊的全力搶救下,火勢於2小時候撲滅,艦上沒有人員傷亡 ,也沒有波及到船上儲存的大量燃油。 從平成23年度(2011)年度起,海自陸續為十和田級進行延壽維修工程,在該年度編列一艘,在平成25年度(2013年)編列另外兩艘的延壽工程預算。 |
摩周級
日本海自目前最新型的油彈補給艦──摩周號(AOE-425),噸位比日本以往的補給艦 更大。
摩周號下水時的照片。
相較於過去十和田級的平甲板構型,摩周級的艦首部位再加高一層,增強了抗浪性。
艦名/使用國 | 摩周級油彈補給艦/日本 (ましゅう型/2Masyuu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AOE-425:三井重工玉野廠 AOE-426:日立重工舞鶴廠 |
||||
尺寸(公尺) | 長221 寬27 吃水8 | ||||
排水量(ton) |
標準13500 滿載250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Spey SM-1C燃氣渦輪*2/40000 雙軸可變距螺旋槳(CPP) |
||||
航速(節) | 24 | ||||
續航力(海里) | 9500/20節 | ||||
乘員 | 145 | ||||
偵測/電子裝備 |
OPS-28E平面搜索雷達*1 OPS-20導航雷達*1 NOLR-8電子支援裝置(ESM) MK-137干擾彈發射器*4 |
||||
補給裝備 | Type-1海上補給裝置
Type-1艦內物資輸送裝置 |
||||
武裝 | 無,未來可能加裝兩組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 ||||
航空設施 | 艦尾直昇機庫/直昇機甲板 | ||||
姊妹艦 |
目前兩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
AOE-425 摩周 (ましゅう/Masyuu) |
平成12(2000) | 2002/1/21 | 2003/2/5 | 2004/3/15 | |
AOE-426 淡海 (おうみ/Omi) |
平成13(2001) | 2003/2/7 | 2004/2/19 | 2005/3/3 |
從1990年代起,日本自衛隊便不斷進行海外人道維和任務;進入2000年代後,日本海自還協助配合美國發動的阿富汗反恐與攻伊作戰,例如在印度洋上為美國艦隊提供加油與後勤支援,或者派遣金剛級神盾驅逐艦在戰區外圍海域進行對空監視,並透過資料鏈傳給美軍單位與作戰載具。隨著近年來日本與美國在軍事行動上的緊密結合(包括現階段反恐乃至於未來美日聯合維繫亞太地區安全等大戰略趨勢),進一步擴充海上補給能量遂成為當務之急。 在2003年2月5日,日本海自最新一代的補給艦──摩周級首艦摩周號(AOE-425)下水,於2004年3月15日服役 ,造價430億日圓;而二號艦 淡海號(AOE-426)則在2004年2月19日下水,在2005年3月3日服役 (即相模號補給艦的除役日)。 相較於海自過去的補給艦,摩周級的設計更偏向與美軍協同的海外聯合任務,所以不僅排水量與儲油量更大,而且擁有更好的乘員適居性,在更長的海上作業期間能保持人員的士氣與能力;此外,摩周級的艦尾設有直昇機庫與飛行甲板,能攜帶、操作直昇機並提供落地維修勤務,故具有更好的長期獨立作業能力 ;而之前的相模號、十和田級補給艦都只有直昇機起降甲板而無機庫,無法讓直昇機駐艦。 為了提高航速以跟上一線作戰艦隊,摩周級採用兩具英國Rolls Royce-Spey授權川崎重工生產的SM-1C燃氣渦輪,不僅首開日本海自先例,在全球補給艦中也較為少見 ,航速從先前十和田級的22節增加為24節 。艦上的發電系統包含三部1500KW級燃氣渦輪發電機與一部柴油發電機。為了降低輻射入水中的噪音,推進主機與發電機都安裝在彈性減震基座上。摩周級也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雙層船殼設計的補給艦 ,符合時下國際間對油船的規範,能降低船殼受損破裂時油料外洩污染海洋的機率。 摩周級的噸位比十和田級大得多,滿載排水量高達25000ton。摩周級的基本構型以十和田級為基礎改良放大而來,艦首部位再加高一層甲板,成為長艦首艛構型,可進一步增加耐海能力。摩周級的外觀簡潔洗鍊,是日本海自第一艘納入匿蹤設計的船艦,包括向內傾斜並與煙囪整合的上層結構,以及輕型合金桅杆等 ,煙囪也設有紅外線抑制措施 。與過去海自的補給艦相同,摩周級 的船艛維持在靠近艦尾的位置,前方甲板用來裝設所有的補給設施;而為了避免補給設施過度妨礙艦橋前方的視線,摩周級捨棄了過去海自補給艦慣用的舊式橋門式補給椼 ,改用單柱式補給椼,至於補給椼的佈局(前後兩對補給燃油,中間一對負責乾貨彈藥)則仍與過去相似。 摩周級的補給籌載包括艦艇燃油10000噸、航空燃油650噸、彈藥450噸、潤滑油180噸,乾貨物資(糧食、蔬菜等生活補給品)1200噸、淡水850噸,而整體的最大籌載約16000噸。摩周級煙囪兩側01甲板各搭載一艘11m長工作艇,後部03甲板搭載一艘6.3m複合作業艇。此外,基於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經驗以及日本通過PKO法案後增加對對外派遣需求,摩周級成為海自第一種納入醫療設施的補給艦,以支援大規模救災或國際人道支援任務,相關設施包括手術室、X光室、牙科治療室、集中治療室以及病房等,總共有46張病床(包括收容重傷者的第一病室8床、輕傷者的第二病室30床、專門給女性病患使用的第三病室7床)。 摩周級是海自第一種完工時就搭載電子戰裝備的補給艦,包括NOLR-8電子支援裝置、四具MK-137六聯裝干擾彈發射器等。摩周級完工時並未配置武裝,不過未來可能加裝兩具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使其在高威脅海域作業時仍能有足夠的自衛能力。
令和6年(2024年)防衛預算中申請編列的新補給艦想像圖。 依照2023年8月底出爐的日本防衛省令和6年度(2024年)防衛預算內容,會在2024年編列825億日圓訂購一艘新型補給艦來強化洋上補給能力,基準排水量14500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