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噸型護衛艦(49DDK)
2500噸型(49DDK)反潛驅逐艦的想像圖,基本設計以第二批山雲級(DDK-119起)為基礎
拉長艦體,改用燃氣渦輪與柴油機複合推進系統,並且預留安裝戰鬥情報處理裝置以及
BPDMS基本點防禦防空飛彈系統的空間。原本打算在1974至1976年編列建造三艘49DDK型,
但由於以阿贖罪日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與通貨膨脹而取消。
49DDK的系統配置圖。注意艦尾虛線畫的發射器就是之後打算引進的BPDMS基本點防禦防空飛彈系統
的MK-25八聯裝發射器。而為了在艦尾預留安裝BPDMS的空間,後部三吋砲移高後部船艛上的Y砲位。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2500噸型護衛艦/日本
(49DDK型)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 ||||||
尺寸(公尺) | 長124.5 寬12 型深8.1 吃水4.2 | ||||||
排水量(ton) |
基準25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CODOG Rolls Royce TM3B燃氣渦輪*2/45000 三井重工1628V3BU柴油機*2/11200 雙軸 | ||||||
航速(節) |
32 | ||||||
續航力(海里) |
| ||||||
乘員 | 206 + 司令部人員8名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OPS-11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7 平面搜索雷達*1 | ||||||
聲納 |
OQS-3主/被動艦首聲納*1 SQS-35(J) 可變深度聲納*1 | ||||||
射控/作戰系統 |
FCS-1B射控系統(含射控雷達 )*2 戰鬥情報處理裝置(預留空間) | ||||||
載武裝 |
雙聯裝68式
76mm
50倍徑艦砲*2 四聯裝 71式375mm反潛火箭*1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4/46或73式魚雷) MK-25八聯裝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1 (預留空間) | ||||||
艦載機 |
無 | ||||||
姊妹艦 |
共三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備註 | |
DDK-121 |
昭和49(1974) | 取消 | |||||
DDK-122 |
昭和50(1975) | 取消 | |||||
DDK-123 |
昭和51(1976) | 取消 |
在1970年代初期,日本海自打算在昭和47至51年度(1972∼1976)建造新的反潛驅逐艦(DDK),基準排水量約2500噸級,打算在昭和49至51年度(1974~1976年)首先編列建造三艘,稱為昭和49年度 護衛艦(49DDK型)或2500噸型護衛艦。 49DDK的船型由先前的第二批山雲級反潛驅逐艦( 從四號艦青雲號(DDK-119)起,基準排水量2150噸)發展而來,沿用平甲板構型,上部同樣構造分為前、後兩個船艛,兩個船艛各有一座桅杆,艦體尺寸則比山雲級放大,艦體長度增加9.5m。原本山雲級有兩座煙囪,而49DDK則只設置一個大型煙囪,可節約甲板空間。
後方角度的49DDK型。 49DDK的雷達、聲納、射控系統、武器裝備大致與第二批山雲級相同,然後預留安裝美製基本點防禦防空飛彈系統(BPDMS,是最早的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的空間。與山雲級的配置類似,49DDK艦首裝置一座雙聯裝68式 76mm (三吋) 50倍徑艦砲(美國MK-33授權日本生產的版本)以及一座四聯裝375mm反潛火箭發射器,艦體中部(兩船艛之間的主甲板)裝置一座八聯裝ASROC反 潛火箭發射器。而BPDMS的MK-25八聯裝海麻雀飛 彈發射器(使用與ASROC同型的基座)需要佔據一個砲位,因此49DDK把後部雙聯裝三吋艦砲設置在後部上層結構頂端的Y砲位,將艦尾Z砲位空間(原本 山雲級安裝後部三吋砲的位置)騰出來。此外,49DDK還預留安裝當時研發中的戰鬥情報處理裝置(作戰系統)的空間,為此戰情中心 (CIC)的空間比山雲級的增加50%, 以容納顯控處理設備。由於引進BPDMS與戰鬥情報處理裝置等新設備,49DDK艦上的供電需求也比山雲級更高。 原本山雲級採用全柴油機推進,而49DDK則因應當時歐美各國海軍造艦的最新趨勢,打算引進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推進系統(CODOG)。1957年服役的隼號(PC-308)驅潛艇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燃氣渦輪的艦艇,使用三菱開發的MUK-501燃氣渦輪,但當時MUK -501燃氣渦輪的開發並不順利(1962年2月才裝上隼號);由於隼號的燃氣渦輪操作經驗不甚良好,日本海自在1960年代編列建造的主戰艦艇仍使用蒸 氣渦輪或柴油機。而在規劃49DDK時,海自打算從西方國家引進成熟的現成燃氣渦輪機種,考慮的範圍有兩種,第一是英國Rolls Royce的TM-3B燃氣渦輪(衍生自Olympus 航空渦輪噴射發動機,當時計畫單機最大出力為28000馬力,日後實際上單機持續出力是22500馬力),授權日本川崎重工生產;第二是美國通用電機 (General Electric)的LM-1500燃氣渦輪(衍生自戰鬥機使用的J-79渦輪噴射發動機,最大出力14000馬力),授權日本石川島播磨生產。經過考察 之後,日本海自選擇Rolls Royce與川崎重工的TM3B燃氣渦輪來裝備49DDK(裝備兩具),另外結合兩部三井重工1628V3BU柴油機(先前用於山雲級的機組),組合成 CODOG機組,雙軸推進,最大航速可達32節。49DDG有兩個主機艙,前主機艙設置兩部TM3B燃氣渦輪機組,後主機艙設置柴油主機與減速齒輪,兩個機艙的主機都採用橫向 配置(左、右側各一部主機)。配合燃氣渦輪主機,49DDK需要在上部船艛設置大型進氣口,這會導致上部構造容積擴大,進而使重量增加;然而,燃氣渦輪主 機重量比過去的蒸氣渦輪和柴油機都輕,因此當時海自一度擔心49DDK上部重量增加但下盤減輕,會導致重心升高。因此,49DDK的艦內後部艙區予以擴 大,並且刻意降低整體重心,以維持足夠的復原力。 由 於1973年以阿贖罪日戰爭導致中東產油國家組織(OPEC)減產報復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進而造成全球性的石油危機,連帶導致通貨膨脹,使得日本只能 取消這種2500噸型反潛驅逐艦的計畫。原訂在昭和50至51年(1975、1976年)各編列一艘DDK的計畫都遭到取消,昭和49年(1974年)編 列的49DDK則改用第二批山雲級的標準建造,成為山雲級的六號艦夕雲號(DDK-121)。至於原本打算用於49DDK型的BPDMS基本點防禦系統,則改用在昭和50年度(1975年)開始編列的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上。 隨後,日本海自研製兼具反潛與反艦功能、使用燃氣渦輪主機的汎用驅逐艦(DD),就是昭和52年度(1977年)開始編列的初雪級,成為接下來日本海自組建「八八護衛群」的骨幹。相較於49DDK,初
雪級基準排水量更大,使用複合燃氣渦輪推進系統(包括Rolls
Royce與川崎的TM-3B與RM-1C燃氣渦輪機組合),並且擁有魚叉反艦飛彈、海王反潛直昇機、輕量的OTO Merela
76mm快砲、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等新裝備,作戰能力比49DDK更為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