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級驅逐艦

(上與下)秋月級驅逐艦首艦秋月號(DD-115),四個FCS-3A的相控陣天線分別安裝在艦橋

頂部與直昇機庫上方的結構物之中。

參與2012年10月海自關艦式的秋月號。

一架US-2飛艇低空飛越海自編隊,近處為秋月號,背景依序為大隅級輸送艦國東號(LST-4003)

以及日向級直昇機驅逐艦伊勢號(DDH-182)

秋月號 的艦尾上層結構,注意朝後方的FCS-3A相位陣列雷達系統。

由後方看秋月級二號艦照月號(DD-116)

(上與下二張)在橫須賀基地開放參觀的照月號,攝於2014年6月14日。

(上與下)從前方拍在橫須賀基地開放參觀的照月號,攝於2014年6月14日。

照月號艦橋,注意上部的兩組FCS-3改相位陣列雷達系統。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照月號艦首甲板,四組八聯裝MK-41 Mod.29垂直發射系統比主甲板高出一截。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上與下)正面看照月號船艛。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照月號的前部船艛。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從後方看照月號的尾艛、機庫。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照月號的機庫,其設計仍與村雨級/高波級相似,裡面足以容納兩架SH-60J/K反潛直昇機,

並有兩套RAST輔助降落系統。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上與下)照月號的機庫內部。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照月號的船艛兩側。注意甲板兩側的舷牆開口,前部(畫面右側)是HOS-303三聯裝魚雷發射器,

其後是MOD自走反魚雷誘餌發射器。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從側面看照月號後部船艛頂的FCS-3改相位陣列雷達系統天線。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近看照月號的船艛;前部船艛側面的登艦梯平時收容在艙門裡。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照月號的船體中部,可以看到反制魚雷的投擲式靜止聲噪干擾器(FAJ)(右上)、起重機等。

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從左舷看照月號的中部甲板,可以看到補給接收站。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照月號的上層船艛。攝於2014年6月15日橫須賀。

(上與下)照月號艦橋頂部以及桅杆。艦橋上方是FCS-3改相位陣列雷達(含C波段探測陣面與X波段照射陣面),

艦橋頂部兩側各設置一個NOLQ-3D電子戰系統的主動反制天線(ECM)。艦橋頂部中央 是半球型的NORA-1衛星通信天線,

主桅杆上的天線由下而上是OPS-20C導航雷達(副天線,桅杆右側平台)、ORQ-1C直昇機資料鏈天線(白色半球圓柱)、

OPS-20C平面搜索/導航雷達(主天線)、左右各一的NOLQ-3D電子戰系統的電子支援(ESM)定向(DF)天線,

環形天線是N/UPX-29敵我識別系統(IFF),其上有NOLQ-3D電子支援(ESM)的多角形截收天線以及

一個圓柱狀截收天線;再往上的內縮圓錐狀天線是一個C波段SBAA主動相位陣列傳輸天線(這是美軍CEC協同接戰能力

使用的天線,但秋月級尚未整合CEC),桅杆頂上的圓盤是ORN-6C戰術空中無線電導航(TACAN)天線。

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照月號主桅杆上部的ESM天線群;左下盒狀物是NOLQ-3D ESM的無線電定向(DF)天線(兩側各一),

環形的敵我識別器上方又有另外兩個屬於NOLQ-3D的截收天線。

照月號與金剛級飛彈驅逐艦霧島號(DDG-174)並排停泊在橫須賀。金剛級是海自第一種配備相位陣列雷達的

艦艇,而秋月級則是海自第一種配備國產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的艦艇。

(上與下)照月號與印度海軍塔瓦級巡防艦塔巴號(INS Tabar F-44)在亞丁灣進行聯合演練。攝於2017年

(上與下)秋月級的冬月號(DD-118)

冬月號(DD-118)與大隅級輸送艦國東號(LST-4003)

冬月號(DD-118)發射ESSM防空飛彈,攝於2021年3月19至31日的海上操演。

冬月號(DD-118)的艦橋內部,攝於2021年3月19至31日的海上操演。

 

 

艦名/使用國 秋月級驅逐艦/日本

(Akizuki class/あきづき型)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D-115~117:三菱重工長崎廠

DD-118:三井重工玉野廠

尺寸(公尺) 長150.5 寬18.3 吃水5.4
排水量(ton)

標準5050,滿載68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AG

Rolls Royce Spey SM-1C燃氣渦輪*4/64000

雙軸CRP 雙舵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偵測/電子戰系統

短飛彈用三型(FCS-3A)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系統*1(固定式天線*4)

OPS-20C平面搜索/導航雷達*1

NOLQ-3D整合電戰系統

MK-36 Mod12 SRBOC干擾火箭發射系統(MK-137發射器*4)

Type-4魚雷反制系統( 包含MOD自走式誘餌發射器、FAJ浮動式音響誘餌發射器等)

其餘不詳

聲納 OQQ-22主/被動艦首聲納*1

OQR-3拖曳陣列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OYQ-11先進戰術處理系統(ACDS)

Type-00射控系統

乘員 200
艦載武裝

MK-45 Mod4 五吋62倍徑砲*1

八聯裝MK-41 Mod.29垂直發射器*4(裝填RUM-139或07式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16枚、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64枚等)

MK-15 Block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90式(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2

三聯裝324mm HOS-303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或97式 、12式魚雷)

艦載機

SH-60J/K反潛直昇機*1

備註

共四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D-115 秋月

(あきづき/ Akizuki)

平成19(2007) 2009/7/17 2010/10/13 2012/3/14
DD-116 照月(てるづき/Teruzuki) 平成20(2008) 2010/6/2 2011/9/15 2013/3
DD-117 涼月(すずつき/Suzutsuki) 平成21(2009) 2011/5/18 2012/10/17 2014/3/12
DD-118 冬月(ふゆづき/Fuyuzuki) 平成21(2009) 2011/6/14 2012/8/22 2014/3/13

──by captain Picard


前身:18DD

從1990年代起,日本海自陸續以村雨級和後續的高波級通用驅逐艦,取代1980年代服役的初雪級和朝霧級。 原本海自打算建造9艘村雨級與11艘高波級,一比一全面替換四個第一線護衛隊群的所有初雪級與朝霧級 ,並在後期的高波級上逐步啟用包括FCS-3主動相位陣列射控雷達系統等新技術。然而,由於FCS-3開發進度延後,加上海自在2000年代預算緊縮已及調整資源分配順序等因素,高波級 最後只建造五艘,而且僅針對村雨級的部分武器與通信傳輸等進行小幅度改良。因此,日本海自等到接續高波級的再下一代的通用驅逐艦,才能 實現FCS-3等新裝備,並全面替換第一線護衛群殘餘的朝霧級。第五艘高波級的預算在平成14年度(2002年)度編列之後,海自接下來數年的裝備投資重點 包含取代太刀風級的兩艘愛宕級飛彈驅逐艦(14DD型)、兩艘日向級直昇機驅逐艦(16DDH型)、為神盾艦增添反彈道飛彈能力等,這些年間暫時停止訂購通用型驅逐艦。 由於通用驅逐艦進度暫緩,也連帶影響了第一線護衛隊群全面汰除初雪級、朝霧級的日程。

在2004年12月,日本內閣通過防衛廳平成17年度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2005至2010年度),其中正式確認建造首批4艘新型通用驅逐艦;由於最初計畫從平成18年度(2006年)編列首艘預算,因此計畫稱為「平成18年度通用驅逐艦」,簡稱18DD。

18DD係針對21世紀初期世界局勢與日本海自任務需求而設計,是一種符合未來時代潮流與與需求的「NEW Ship」(Network Evolution Work ship),具有網路化、功能多樣化等特性,不僅擁有各項最新科技,也具有優於海自現役通用驅逐艦的任務彈性。除了擔負冷戰時代日本海自最重視的反潛工作外,18DD更重視處理突發性低強度衝突的能力,包括對付入侵日本領海的鄰國船艦(例如北韓「不審船」以及中共海洋調查船等)以及國際人道維和/反恐任務等等。18DD將大量引用最先進的科技,包括整體匿蹤設計、裝備模組化設計、艦內網路科技、與16DDH相同的ATECS戰鬥系統(詳見日本海自實驗艦一文)等等。動力系統方面,18DD預定使用功率大、高速性能佳的燃氣渦輪主機,並考慮許多歐美下一代艦艇競相採用的整合式全電力推進系統;但18DD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追蹤侵入日本領海的「不審船」,故最大航速至少得在30節以上,而電力推進的最大致命傷就是極速略嫌不足。為了強化蒙受戰損後的存活率,18DD的艦體中部將採用雙層船殼構型,重要部位並以凱夫勒裝甲板加以保護。

根據當時日本世界艦船雜誌,18DD共推出兩種草擬構型,分別是較先進前瞻的A方案以及較保守陽春的B方案,以下分別介紹:

 

早期18DD通用驅逐艦想像圖,此為匿蹤性頗佳的A方案。

A方案:此案設計上頗有美國DD(X)的風格,採用匿蹤性較佳的逆傾斜艦首,不過船舷仍為由上而下向內收縮的傳統式,而非DD(X)的逆船舷式(船舷由下而上向內收縮)。為了盡可能降低雷達截面積,A方案中所有偵測、電戰、通訊系統的天線收容於兩具先進封罩桅杆(Advanced Enclosed Mast/Sensor,AEM/S)內,艦載小艇也收容於艦側艙門內,而艦上最重要的偵測/射控系統是日本自製的新型FCS-3改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詳見日本海自實驗艦一文),四面陣列天線分別位於兩座AEM/S桅杆內。武裝方面,A方案的艦首設有一門美製MK-45 Mod4五吋62倍徑艦砲,B砲位有四組八聯裝美製MK-41垂直發射單元,裝填美製ESSM或日製AHRIM短程防空飛彈 (詳見日本海自實驗艦一文)以及VLA反潛火箭;MK-41 VLS後方有一個與船艛連接的平台,其上裝有一門30~40mm等級的小口徑自動快砲,用於對付「不審船」之類的水面目標。兩舷艙門內各設有一組HOS-303魚雷發射器,煙囪與第二座AEM/S之間以半埋方式安裝兩組四聯裝90式反艦飛彈(日本版魚叉飛彈)發射器,直昇機庫頂端設有一門美製MK-15 Block 1B近迫武器系統(日本也在評估美製RAM公羊短程防空飛彈系統)。艦尾機庫平時容納一架新型SH-60K反潛直昇機,必要時可搭載兩架,或者是一架日本自歐洲新購的MCH-101重型掃雷/運輸直昇機。鑑於日本周遭海域冬季海象惡劣,而A方案的逆傾斜艦首容易讓大浪打到艦面上,所以近來也出現將A方案艦首改為傳統式的提議。

18DD的B方案較為保守,裝備也比較陽春。

B方案:此種方案採用傳統的艦首,武裝也較為簡化,主要裝備包括日本海自現役的OTO 5吋54倍徑艦砲(可能會換裝新設計的匿蹤砲塔殼)、MK-41垂直發射系統、隱藏式魚雷發射器與直昇機等,但沒有A方案中的方陣系統、反艦飛彈等裝備。雖然裝備較為陽春,B方案仍擁有與A方案類似的AEM/S桅杆、FCS-3改雷達與匿蹤措施。

19DD

日本世界艦船雜誌2005年11月號公布的19DD想像圖。

由於在平成17年度(2005年)日本海自以新一代指管通情網路構建為最高優先,遂將18DD延後至平成19年度(2007年)執行 ,因此改稱為19DD,並適度地重新加以檢討。

日本世界艦船雜誌2005年11月號 首度公布19DD的電腦構型圖,雖然仍有匿蹤設計,但採用較傳統的艦體構型,甚至比18DD的B方案還保守;顯然日本認為與其追求標新立異而導致成本飛漲(美國DD(X)驅逐艦與英國遭取消的FSC均為殷鑑),還不如務實一些比較好,更何況19DD也不算是位於金字塔頂的最高檔艦艇,沒有必要自找麻煩。

根據該期世界艦船的報導,19DD照例推出了前衛與保守兩個版本 。上圖中上方為前衛版,採用AEM/S封閉式桅杆 來收容通訊、電子戰等裝備,而最引人注目之處,則是艦首配備一門擁有封罩式外觀的先進艦砲,整體構型簡直與美國DD (X)的AGS 155mm陸攻艦砲如出一轍;平時砲管折收於保護罩內,發射時才揚起。除了艦砲之外,前衛版19DD的B砲位裝有四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近迫防禦部分仰賴前後各一的21聯裝MK-49公羊(RAM)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兩座煙囪之間設有兩組四聯裝反艦飛彈發射器,平時完全隱藏於艦面底下,發射時發射器才向上升起。四面相位陣列雷達天線分別置於艦橋後方以及直昇機庫附近的結構物內 。前衛版19DD的艦體側面設有艙門,內部可收容快速突擊艇以及無人水下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UUV)。艦尾直昇機庫除了配置兩架反潛直昇機外,還可容納無人空中載具(Unmanned Air Vehicle,UAV)。在風險日漸增高的未來戰場上,使用UUV與UAV代替部分有人載具的任務已是時勢所趨,而UUV的配置更讓19DD具備水雷反制能力,不必仰賴掃雷艦隊御駕親征,大幅強化了艦艇的多用途性。至局下方的圖則為19DD陽春版,改用現行匿蹤砲塔殼的MK-45 Mod4五吋艦砲,使用的兩組MK-5 Block 1B近迫武器系統也是現貨,桅杆倒退回近似愛宕級飛彈驅逐艦(14DDG)的水平,並且不具備UAV與UUV的操作能力(艦側艙門仍能容納兩艘突擊小艇)。

日本防衛廳裝備設施本部在2007年9月14日公布的19DD想像圖,此時主要設計大致都已經定案

,基本上是由高波級的艦型改良而來。

在2007年9月14日,日本防衛廳防衛設施本部公布了19DD的技術大要,此時基本設計已經大致底定,採用傳統的COGAG複合燃氣渦輪與柴油機推進系統,捨棄先前考慮的電力推進系統;在同年度,防衛廳也正式編列19DD的建造預算。

一開始防衛廳要求的19DD預算為848億日圓,但由於財政壓力而刪減將近100億日圓(約750億日圓)。因此到定案時,19DD 艦型演變得更為保守,基本上是以高波級的艦型為基礎,進一步改善艦體的雷達匿蹤外型,並加裝FCS-3A相位陣列雷達 (分別設置在艦橋頂部以及艦尾艛上方的結構物裡),反艦飛彈發射器也改用傳統的固定/半埋式。 在2005年版本想像圖中,19DD整個艦體中段(從艦首艛到直昇機庫)之間的甲板由一層艙室完全封閉,以增加匿蹤性,艦載小艇也收容於這層艙室之內; 而在2007定案時,為了減低成本,這種封閉設計遭到取消,仍採用傳統的開放式布置,艦上 小艇也改為掛於兩舷外部(艦首艛後方右側)。

放棄FCS-3?

 根據 日本世界艦船雜誌2006年7月號的報導,日本海自似乎有意考慮在19DD上使用美國SPY-1F(V)相位陣列雷達(採用四面固定式天線),而不是日本苦心發展二十年的FCS-3。

以性能觀之,FCS-3是最新一代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連照明系統也使用X波段相位陣列雷達;而SPY-1F(V)的系統架構則是上個世代的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而且 還是SPY-1系列性能縮水的輕量版本,帳面性能(包括解析度、目標更新速率、抗雜訊干擾等)與先進前瞻程度顯然都比FCS-3低了一截 ,配套的也是很傳統的SPG-62機械式照明雷達。不過,FCS-3是日本從頭開發的全新系統,而且只有日本海上自衛隊一使用, 包含研發、購置以及服役壽期的維護升級都完全由日本自己負擔,沒有其他用戶可以分攤。 日本許多精密武器系統由於生產規模少、僅有日本自家採用,使得後續的研改升級變得十分不經濟,相對而言非常不受日本當局重視。此外,日本國產武器系統被少數特定大廠或國家機構壟斷,市場結構十分封閉,便許多硬體組件在服役日久後早已過時(相對於商規市場),日本國防廠商仍能以專門方式為自衛隊生產提供,相對而言後勤料件斷炊的情況比較不迫切。反觀美製武器系統由最大用戶美軍以及多個盟邦使用,各項設備零件產量大,而且美軍對武器系統軟硬體升級研改的頻率堪稱世界之最;尤其是美軍從1990年代便引進商規組件(COTS),使得系統內的軟硬體升級週期變得更為頻繁。反觀多日本精密武器系統問世之初往往擁有世界一流的頂級規格與性能,但由於後續 鮮少有研改作業,到了壽命中期左右,許多性能就被原本在其之下但不斷精進的美製系統反超(尤其是軟體層面)。

雖然SPY-1F(V)雷達系統技術上不如FCS-3先進,但在整體系統成熟度、後勤共通性以及服役生涯的軟硬體升級,有著顯著的優勢:美國以及其盟邦使用神盾作戰系統和SPY-1相位陣列雷達的艦艇眾多,包括最大用戶美國本身,以及日本、西班牙、挪威、澳洲、韓國等。如果19DD也採用同系列的SPY-1F雷達與作戰系統,不僅購買硬體設備、零組件時有更多用戶可以加大生產批量來壓低單價,而且更可以搭上美軍頻繁為軟硬體進行升級的「便車」,系統功能與可靠度因為眾多用戶的充分驗證而不斷精進完美。反觀日本自己絕對沒有這麼多資源,為獨門生產的FCS-3進行跟美軍一樣頻繁的壽期生涯升級 。

事實上,FCS-3的研發作業早在1990年代就開始,但進度比預期延後,以至於原訂在平成10年度開始編列的高波級驅逐艦就只能繼續沿用與先前村雨級相同的防空射控系統。原本日本還打算一併以XAAM-4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衍生艦載防空飛彈來搭配FCS-3改,也因為經費資源不足,所以先行擱置,改用美國的ESSM;為此,日本還配合修改FCS-3,納入配合ESSM半主動雷達導引機制的X波段照射器,成為FCS-3改。而如果之後日本又改變需求,要將標準SM-2防空飛彈納入FCS-3的武器系統,又要專門進行一次開發工作。假設一開始19DD就採用美製神盾系列作戰系統以及SPY-1(F)雷達,要配合各型美製艦載飛彈與射控系統都有現成的方案,可以節省開發時間與經費。

最後,日本還是選擇了採用本國開發的FCS-3系統。依照日後消息,海上自衛隊在初期的確打算在19DD上使用神盾系統、AN/SPY-1F相位陣列雷達與標準SM-2區域防空飛彈的組合,與西方幾個神盾系統用戶取得共通,且SM-2射程比ESSM更長(且早期FCS-3研發進度較慢);然而,防衛省內部就產生了支持外購或者國產系統的激烈爭執。最後,基於優先購買本國裝備的考量,海上幕僚監部直些宣布19DD採用FCS-3A相位陣列射控雷達以及ESSM防空飛彈的組合。然而,採用C波段的FCS-3最大搜索距離相對較短,使得裝備的艦艇都沒有足夠的長程對空搜索預警能力。此外,FCS-3服役初期還是傳出軟體與系統整合端不盡完善的消息,被海自人員詬病;甚至有傳言指出FCS-3的精確度不足以支持艦砲射控的工作(一般而言,用於導控艦砲的射控雷達都是X波段,但FCS-3為波常較長但鑑別度稍差的C波段)。

 

建造時程

建造中的19DD首艦秋月號(DD-115)

日本在平成19年(2007年)批准建造四艘19DD型,同年2月編列首艦19DD的建造預算 ;原本防衛廳要求的首艦19DD概算為848億日圓,實際上批准749.72億日圓(約合7.17億美元) 。接下來,日本防衛省在 平成20年(2008年)的預算年度通過19DD二號艦(20DD)的建造預算(編列690億日圓)。在 平成21年(2009年),防衛省編列19DD三號艦與四號艦(21DD)的預算,編列1515億日圓,估計比起兩艦分開訂購可節省119億日圓;在2009年2月 ,防衛省與三菱重工長崎廠簽署19DD與20DD的建造合約 。本級艦前三艘都由三菱長崎廠建造,四號艦則由三井重工玉野廠建造 。19DD首艦於2009年7月17日在三菱長崎廠的船塢安放第一塊龍骨,在2010年10月13日下水,命名為秋月(DD-115),2012年3月14日成軍;二號艦在2010年 起工 ,2011年9月15日下水,命名為照月號(DD-116),2013年成軍;由三菱長崎廠建造的三號艦與三井玉野廠建造的四號艦則 分別在2011年5月與6月起工,三號艦在2012年10月17日下水,命名為涼月(DD-117),在2014年3月12日成軍;四號艦在2012年8月22日下水,命名為冬月(DD-118),在2014年3月13日成軍。 這四艘艦的服役進度都比最初的預估延後一年。

由此可見,雖然日方不斷設法壓低秋月級的成本,盡量採用比較成熟的設計和技術,但秋月級的造價(750億日圓上下)仍比先前高波級(平均640億日圓)增加不少。

技術諸元

依照日方公開資料,秋月級的諸元如下:標準排水量5000ton,滿載排水量6800噸,艦上編制約200名人員,採用四具燃氣渦輪主機,雙軸 五葉片可變距螺旋槳推進,最大航速30節,武裝包括一門MK-45 Mod4 5吋64倍徑艦砲、MK-41 Mod.29垂直發射系統(編號MK-177 Mod 3,四組八聯裝發射單元,共32管,發射箱為打擊構型)、兩座美製MK-15 Block1B近迫防禦系統、兩組收容於側舷艙門內的三聯裝324mm HOS-303短魚雷發射器(使用日本國產97式或12式輕型魚雷,詳見日向級直昇機驅逐艦一文)、兩組四聯裝90式(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等,搭載一架SH-60K反潛直昇機。 秋月級的32管MK-41可裝載垂直發射反潛火箭,以及美製四枚裝一管的ESSM短程防空飛彈;由於高波級擔負掩護艦隊其他艦艇的「僚艦防空」任務,在一般情況下,有16管MK-41用來搭載ESSM,最多可容納64枚之多,另外16管裝置 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首艦秋月號服役時使用現有的美製RUM-139反潛火箭,依照日本編列預算的進度,從平成20年度(2008年)編列預算的二號艦開始,服役時就會裝備07式反潛火箭, 秋月號則在日後編列預算換用07式。

秋月級的艦面與艦內空間整體佈局延續自高波級,優化了艦體低雷達截面積性能,上部構造外觀予以簡潔化,增加封閉性,艦首艛底部以及機庫都增寬至與船舷融合,並將原本高波級的格子桅改成類似愛宕級的輕型多角型桅杆。由於搭載FCS-3相位陣列雷達導致上部構造重量大增, 秋月級的舷寬增高波級略增0.9m(水線寬增加0.7m),吃水也增加約0.1m,標準排水量增加約350噸;雖然秋月級由於艦首設置新型OQQ-22聲納等因素,艦首到船艛前方比高波級增長約1m,但由於取消原本的停泊用發電機(停泊時仰賴岸上供電 ,或由其他船艦拉線供電),使得補機室長度縮短1m,因此全長與水線長度仍維持與高波級相同。為了強化生存性,秋月級各隔艙壁都予以強化,降低敵彈命中時碎片貫穿艙壁、同時波及多處關鍵設施(如輸配電)的可能性。為了因應海上臨檢、海島偵察等勤務,秋月級在前煙囪右側搭載1艘長11m的作業艇,二號煙囪左側則搭載一艘長7.5m的RHIB硬殼充氣快艇。由於秋月級將FCS-3A雷達置於上層結構頂部的塔狀結構,為了盡量減低上層結構增加的受風面積,艦橋結構後方刻意向內收縮約2m。 艦內設施方面,秋月級考量到女性官兵的獨立起居 設施,可編制十數名女性官兵。秋月級的艦內空間佈置基本上與高波級相似,艦首艛下方第一甲板(主甲板)為軍官寢室,艦上二號煙囪和直升機機庫之間設置隔板隔離;第一甲板下方的第二甲板是全艦通道,由前而後設有電子/通信室、戰情中心(CIC)、士官室、操作室、廚房、食堂(設置在艦體中央,緊鄰廚房)、海曹(海兵)室、醫務室,前、後都設有廁所和衛浴設施。第三甲板設置有各類輔助機械室(如空調、武器、輔機等)、主機艙、倉庫、海兵居住區等。執行海外人道救災、維和警戒等任務時,由於考量要搭載特別警備隊或災民,秋月級士兵居住區的雙層床可以臨時改裝成3層,以增加收容人數。

 秋月號的艦橋

秋月號的控制室

秋月級的電子裝備包括FCS-3A相位陣列雷達系統(FCS-3改的進一步改進型,功率、偵測距離和整體追蹤監視能力都增加)以及以之為核心的Type-00射控系統先進戰術指揮系統(ACDS)、OPS-20C導航雷達、NOLQ-3D整合電子戰系統、MK-36 Mod12 SRBOC干擾火箭 系統(整合四具MK-137六聯裝發射器)、Type-4魚雷反制系統 、OQQ-22艦首主/被動聲納系統(日向級DDH的OQS-21艦艏動聲納系統 的簡化版,取消了大型側向低頻陣列)以及OQR-3低頻拖曳陣列聲納系統等。NOLQ-3D整合電子戰系統是先前村雨/高波級的NOLQ-3的改良型,應用了最先進的數位技術,以數位化的固定式指向接收天線取代原本的旋轉式接收天線,並將原本的頻道式接收機換成最新的數位式,提高了靈敏度以及工作距離,測向方式也從原本的比震振幅式改為比相位式,提高了精確度。

Type-4魚雷反制系統由艦尾拖曳的曳航具四型反制誘餌(美製AN/SLQ-25A的日本版)、投擲式靜止聲噪干擾器(Floating Acoustic Jammer,FAJ)、安自走式誘餌(Mobile Decoy,MOD)等等(詳見飛鳥號實驗艦一文),其中FAJ的四聯裝發射器位於二號煙囪與反艦飛彈發射器前方,而MOD的四聯裝發射管則設置在右舷HOS-303魚雷發射器後方(位於舷牆內 。由於MOD是自航式裝備,不需要兩舷都設置發射器)。

秋月號(DD-116)主桅杆頂部,頂部的環形天線屬於AN/UPX-29敵我識別系統(IFF),

兩側的固定式平板天線組以及環形IFF天線中間的多角天線組,都屬於NOLQ-3D電子戰系統的

電子截收(ESM)天線;其中,兩側各一的三角柱狀的平板天線組是無線電定向(DF)天線。

桅杆頂部設有AN/UPX-29敵我識別系統的環形天線、GPS導航系統以及ORN-6E太康戰術無線電導航天線等,艦首艛以及一號煙囪後方設有Superbird B2 X/Ku頻大型衛星通信天線和小型Ku頻衛星通信天線,直昇機庫結構上還設有與美軍相同的USC-42球狀衛星通信天線以及國際海事衛星通信組織標準的NORC-4B衛星通信天線。由於FCS-3兼具中距離(約200km)對空搜索、平面搜索、追蹤與射控(含飛彈與艦砲)功能,因此艦上就不再裝置其他專用的對空與對海搜索雷達,或者其他射控雷達。秋月級的NOLQ-3D電戰系統是高波級的NOLQ-3的改良型,使用精確度較高的比相位法(根據各天線單元接收同一訊號的相對相位差而得知訊號來源的角度,並由相位差計算出角度誤差)來取代原本NOLQ-3的比振幅法,並使用新的 數位化後端信號處理技術,使靈敏度與探測距離增加。NOLQ-3D的電子截收天線分置在桅杆上部兩側,電子反制天線設置在艦橋左右兩側。

照月號的NOLQ-3D電子戰系統的電子干擾(ECM)天線 ,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基地。

照月號的OPS-20C平面搜索/導航雷達有主/副兩個天線;下方桅杆右側平台的是副天線,

而在桅杆正面上方的是主天線(兩者之間的白色半球天線是ORQ-1C反潛直昇機資料鏈天線)。

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基地

與日向級直昇機驅逐艦的OYQ-10 ACDS相較,秋月級的OYQ-11增加了艦隊協同防空作戰所需的尾追目標、攔截橫向通過目標等計算處理機能,稱為僚艦防空機能(Local Area Defense,LAD),此外還增加對水面作戰管制機能、對地攻擊管制機能、艦砲射控指揮等功能。秋月級採用新型整合艦橋系統(Intergrated Bridge System,IBS),將各種導航(含電子海圖)、操作、監控、資訊存取功能整合在單一顯控台組合,只需少量人員值班就能掌握全艦的操縱與運作情況 。秋月級的資料傳輸包括Link-11/14/Link-16,以及用來連接海幕衛星資料傳輸/指揮系統衛星通信傳輸的海上指揮管制系統(Maritime Operation Force,MOF),此外還可能裝備美製協同作戰能力(CEC)系統。 秋月級 的反潛直昇機資料鏈系統是ORQ-1C,由高波級的ORQ-1B進一步改良而成,能與SH-60J/K同步傳輸聲納浮標與吊放聲納的數據。

秋月級的魚雷反制裝備之一:投擲式靜止聲噪干擾器(FAJ)。FAJ發射器水平迴旋範圍260度

以上,垂直俯仰範圍-5~85度,投射距離約1000m。

秋月級三號艦涼月(DD-117)艦體中部,反艦飛彈前方就是FAJ發射器。

(上與下)照月號上的FAJ發射器。攝於2014年6月14日。

照月號上的反魚雷自走式誘餌(Mobile Decoy,MOD),設置在 艦體右側HOS-303魚雷發射器後方。

MOD發射器水平迴旋角度+45~-10度,垂直俯仰角度約0~-15度。攝於2014年6月14日。

秋月號(DD-116)右舷,可見反魚雷自走式誘餌發射器(左)與HOS-303魚雷發射器(右)

照月號上的HOS 303魚雷發射器。攝於2014年6月14日。

秋月級平時只编制一架反潜直昇機 ,但機庫空間可容納兩架直昇機,而且RAST輔助降落系統有兩道滑軌分別通向兩個機位,必要時能容納並在海上操作兩架直昇機。在2008年,日本決定 秋月級採用美國柯帝斯.萊特(Curtiss Wright)公司的直昇機輔助降落系統(RAST)MK-IV,並從2009年起交付。RAST Mk IV的基本設計以高波級的E-RAST為基礎,RSD快速鎖定裝置換成與柯帝斯.萊特另一型機艦整合固定和移動(Aircraft Ship Integrated Secure and Traverse ,ASIST)相同的形式,此種新滑車能進行旋轉,調整直昇機姿態。RAST Mk)V最多能容許在六級海象下進行直昇機降落作業 。

秋月級的直昇機甲板上有兩道RAST Mk.6輔降系統滑軌,分別通向兩個機位;

不過平日秋月級只編制一架反潛直昇機。

(上與)照月號上的兩組RAST滑車,這是配合ASIST推出的新型滑車,能透過旋轉來調整直昇機角度。

攝於2014年6月14日。

照月號直昇機起降甲版上的RAST輔助降落系統控制室。攝於2014年6月14日。

照月號的90式反艦飛彈發射器。攝於2014年6月14日。

如同前述,秋月級的動力系統為COGAG構型,主機為四具Rolls Royce Spey授權川崎重工生產的SM-1C燃氣渦輪,總功率約64000軸馬力,透過傳統傳動齒輪箱來驅動雙軸五葉片可變距螺旋槳。 在1990年代初期規劃村雨級驅逐艦時,當時SM-1C單機功率只有13500馬力,四具的總和也不過54000馬力,達不到所需的60000馬力,使得村雨、高波級必須並用兩具SM-1C和 美國GE授權石川島播磨生產的 LM-2500燃氣渦輪各兩具 ;異機種併聯輸出導致減速齒輪裝置複雜化,而且併聯兩者都達不到最大功率,再加上同一艘船艦上維持兩種不同廠牌渦輪自然導致後勤作業複雜化,因此這並不是一種高效能的配置。 到了2000年代規劃19DD時,由於其排水量勢必比村雨級/高波級增加,一種考量是乾脆使用四具LM-2500燃氣渦輪使總出力增加到80000馬力以上,並使系統單純化 。然而在19DD規劃期間,傳出日本代理GE的山田洋行對防衛廳官員行賄,導致海上自衛隊立場困難 ;同時,改進型的SM-1C功率也已經提高到16000馬力,四機總功率可達64000馬力,滿足了19DD的需要,因此海上自衛隊幕僚監部遂決定採用四具改進型SM-1C作為19DD的動力,簡化了傳動系統設計以及後勤維修負荷。 在2006年12月海自首度提出19DD概算要求時,都以採用四具SM-1C主機作為計算經費的基準;而山田洋行仍不死心,對防衛廳事務次官守屋武行賄,企圖將19DD的動力選擇再度轉為GE的LM-2500, 但這項醜聞卻在2007年底被抖出,至此19DD已經完全沒有可能再轉向LM-2500。與高波級類似,秋月級四具燃氣渦輪主機同樣以兩兩一組,設置於前後兩個各自獨立的主機艙中,兩機艙完全沒有比鄰,以增加存活率;前方一號主機艙偏向左舷,後方二號主機艙偏向右舷。 為了確保傳動系統各齒輪與傳動軸接觸面保持一致,採用了三維加工技術,大福降低了齒輪接觸摩擦的噪音與損耗。

供電方面,由於艦上相位陣列雷達、武器的電力消耗更甚於高波級,秋月級遂改用三套與日向級相同、功率各2400KW的川崎重工M1A-35主燃氣渦輪發電機 來供應(村雨/高波級是三具1500KW的川崎M1A-25燃氣渦輪發電機);三具發電機組都分散於各自隔離的發電機室,降低災害、戰損發生時電力全失的可能。平時兩部M1A-25燃氣渦輪發電機(功率4.8MW)就足以應付艦上供電需求,第三部用於備載。除此了三組主發電機之外,秋月級的補機艙內還有一具緊急用柴油發電機。為了簡化設計,秋月級不像先前海自驅逐艦般,設置一部停泊用柴油發電機組,靠岸時電力完全由岸上提供,因此輔助輪機艙的長度比高波級減少1m。

秋月級一切推進、供電 、輔助機械(如環控、淡水製造等)與損害管制機能等,都由高度整合的自動化平台監控/管理系統來控制 ,艦上人員在第二甲板的主輪機監控(兼損害管制的緊急指揮所)就能統一控制,艦上還設置影像和電源監視器來監控輔機運作。此外,艦上還有備份控制與損管中心,設置在火災或進水等緊急情況的通信和操作裝置。 艦上主機、發電機組等都安裝在彈性減震基座上,燃氣渦輪機組外部由隔音外罩隔絕,機艙也有隔音措施,盡可能降低輻射到水中的噪音。

防空能力的重視

以往八八護衛群的防空任務(包括偵蒐、戰場監視以及區域防空能力)可說完全集結在神盾艦艇上,護衛艦群只具有自衛的點防空能力;由於每個護衛群只配置一艘神盾艦,故任務壓力非常沈重。而今日海自又增加了對彈道飛彈防禦的任務,而敵對的中國的整體海空實力卻在2000年代大幅增增強, 這對海自的神盾艦將造成極大的負擔;由於日本海自神盾艦同時間只能在艦隊防空或反彈道飛彈任務之間擇一執行(日本神盾艦一開始從美國引進的反彈道飛彈系統為BMD 3.6,但直到BMD 5.0並配合神盾Baseline 9系統計算機結構修改,才能同時執行艦隊防空與反彈道飛彈任務),未來很有可能發生神盾艦正進行彈道飛彈攔截任務之際,敵方反艦飛彈趁隙朝護衛艦隊殺去的 窘況,此時分身乏術的神盾艦無法為護衛艦群提供一個可靠的防空保護傘 ;更不用提一旦開戰,高戰術價值且肩負反彈道飛彈重任的的神盾艦,肯定是敵方海空兵力欲除之而後快的優先目標。直到1990年代的村雨級為止,日本海自的通用護衛艦都只有 針對「迎面而來」的威脅的短程防空能力,僅僅止於自保。

而秋月級驅逐艦則大福提升了防空作戰能力 ,除了以往通用驅逐艦的自保能力外,還具備 「僚艦防空」能力,即攻擊橫越艦隊的空中目標,可將防空掩護範圍擴大到整個護衛群,在神盾艦對付彈道飛彈時接手艦隊防空掩護任務。秋月級的FCS-3A相位陣列雷達能提供與神盾系統類似的高品質防空監視能量(唯偵搜距離較短) 以及抗飽和攻擊能力, 海麻雀ESSM飛彈射程也高於以往的海麻雀(極限射程約50km),具有近程區域防空的能力 。此外,由於FCS-3A使用四面X波段固定式相位陣列照明器,理論上近距離同時接戰多枚反艦飛彈的能力甚至優於使用機械式照明雷達的海自現有神盾艦 ;FCS-3A的X波段相位陣列照明器後端系統直接從歐洲Thales引進,與該集團APAR相位陣列雷達相同,故推測FCS-3A最多能同時為16枚在空的ESSM飛彈提供照射導引(16枚飛彈需平均分散在四面天線的象限,每一面天線各負責四枚)。

不過實際運作上,秋月級只有FCS-3A雷達擔負防空搜索,而C波段的FCS-3A的探測距離較為受限;以往日本的初雪級、朝霧級、村雨級、高波級等通用驅逐艦,都裝備L波段的長程對空警戒雷達(OPS-14或OPS-24);而後續秋月級與朝霧級都只有FCS-3系列多功能雷達,長程空警戒範圍減少。另外,FCS-3是多功能雷達,當進行多目標精確追蹤、射控支援時,能分配來遠程警戒的射頻能量自然減少。服役以來,FCS-3也被海自詬病低空性能、對海面搜索性能不佳,而且精確度不足以支持艦砲射控的工作。

在計畫初期,日本海自曾考慮在艦上的MK-41垂直發射器中配置標準SM-2MR Block 3區域防空飛彈, 並透過聯合接戰能力(CEC)由護衛隊群的神盾艦進行導控(先前的高波級亦有類似傳聞,但沒有實施)。由於FCS-3A的間斷照明技術來自於荷蘭的APAR,而APAR具有為標準SM-2提供照明的能力,因此未來 秋月級直接透過FCS-3導引標準SM-2也不是不可能,不過需要額外花費與標準SM-2進行系統整合。秋月級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是發射管深度7.7m的打擊型,可以容納標準SM-2 Block IV增程防空飛彈,此外也有容納SM-3以及SM-6的潛力。到目前為止,秋月級搭載標準SM-2的計畫都沒有 任何付諸實行的跡象。

評析

後冷戰時期的軍事需求與冷戰時代大不相同, 而且日本海自亦面臨經費日益緊縮、艦隊規模 必須裁減的壓力:由於日本在2004年通過的新版防衛計畫大綱中,日本海自護衛艦的數量上限由54艘縮減為47艘,負責近海防護的五個地方隊 將原有的7個護衛隊縮減至5個,這樣的兵力對於近年來海自日漸頻繁的海外派遣任務而言實在是相當吃緊,日益拮据的防衛預算甚至使海自可能得進一步縮減艦隊規模 (平成17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建計畫的總經費比以往減少3%,這是冷戰結束後日本首度將國防經費向下修正)。此外,由於21世紀初期詭譎多變的國際局勢,加上北韓滲透日本海域的壓力日益緊迫,使日本海自地方隊的任務日趨多元與沈重;在這種情況下,以往「護衛艦隊在遠洋作戰、地方隊專守濱海」的傳統死板思維就顯得缺乏彈性,例如地方隊的艦艇有時必須與護衛艦隊共同執行任務。

 在2007年,日本海上自衛隊重新編制了艦隊組織,原本每個護衛群依照艦艇功能劃分為三個護衛隊(分別包括3艘DD、2艘DD與2艘DDG,加上作為旗艦的DDH)改分成二個能各自獨立作業的護衛隊(第一個護衛隊由旗艦DDH、一艘DDG、2艘DD組成,第二個護衛隊由1艘DDG與3艘DD組成),原本 屬於地方隊的六個護衛隊縮減至五個,並且改由護衛艦隊司令部直接指揮,換言之原本護衛艦隊、地方艦隊各自獨立的編組已經不復存在,編制方式也由原本的「艦種導向」轉變為「任務導向」,如此便能簡化層級,並提升整個組織的運作效率與彈性。因此包含 秋月級在內的新一代日本海自艦艇設計就必須能滿足單艦多功能化、裝備模組化的需求,以有限的兵力做最妥善的運用,並落實網路化作戰概念,分享戰場情資以提高艦隊整體的作戰效率。是故, 秋月級這樣的新艦出現,顯示日本海自開始打破以往「通用驅逐艦=反潛專用驅逐艦」的窠臼。

後繼型:25DD

在2007至2009年度編列四艘秋月級之後,防衛省曾打算在平成23年度(2011年)的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中編列一艘進一步改良的秋月級 驅逐艦(23DD),增加包括07型垂直發射反潛火箭以及新一代拖曳陣列聲納和可變深度聲納(VDS)等裝備,並保留FCS-3A防空雷達系統;但考慮當時的預算分配,平成23年度並未編列新的驅逐艦 。在這段空窗期中,海上自衛隊一度考慮放棄過去通用驅逐艦(DD)的思維,而規劃一種較小型廉價的反潛艦艇,排水量限定在3000噸以內 。在平成25年度(2013年)防衛預算中,防衛省終於編列第一艘秋月級後續艦(25DD)的建造預算,預定在平成29年度(2017年)服役。

相較於秋月級,25DD的反潛偵測裝備進一步改良,並使用新的複合燃氣渦輪電力推進系統(COGLAG)來降低整體運行油耗。由於防衛預算日漸緊縮,秋月級後續型必須壓低成本,這使25DD的設計必須面臨一些犧牲取捨 ,例如防空作戰系統採用FCS-3A的簡化版OPY-1,刪除了「僚艦防空」能力。由於另有專文介紹25DD,在此不予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