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夥伴型水雷反制艦
法國版三夥伴型(艾里登級)水雷反制艦的法國版三夥伴型(艾里登級)水雷反制艦的Cephee號(M-652)
荷蘭版三夥伴型(馬卡爾級)的Makkum號(M-857)
正在施放PAP-104遙控獵雷載具的荷蘭海軍Makkum號(M-857)。
正施放PAP104遙控獵雷載具的荷蘭三夥伴型獵雷艦Urk (M-861 )
荷蘭三夥伴型的Makkum(M860)
原本荷蘭海軍三夥伴型的Dordrecht (M852),此時已經轉賣給拉脫維亞,成為Talivaldis(M-06)
比利時的三夥伴型(紫苑級)的Bellis號(M-916)
荷蘭報紙NRC Handelsblad在1987年11月7日報導中,刊登的三伙伴型獵雷艦剖面圖。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三夥伴型獵雷艦/法國、比利時、荷蘭 (Tripartite) | |||||
承造國/承造廠 |
法國:Lorient Arsenal 荷蘭: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比利時:Beliard, Ostend | |||||
尺寸(公尺) | 法國、比利時:長51.6 寬8.96 吃水3.5
荷蘭:長51.6 寬8.96 吃水2.6 | |||||
排水量(ton) |
輕載543(原始設計)/560(BENECUP升級後) 滿載595~615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Werkspoor A-RUB-215X-12柴油機*1/1837 ACEC輔助電力推進器*2/482 HOLEC艦首推進器*1 單軸 | |||||
航速(節) | 15 | |||||
續航力(海浬) |
3000/12 | |||||
乘員 | 法國、比利時:55
荷蘭:34~42 |
|||||
偵測/管制系統 | Senit獵雷作戰指揮控制系統
Racal Decca 1229 I頻導航雷達*1(原始裝備) Consilium Selesmar Type T-250 / 10CM003 I頻導航雷達*1(BENECUP升級後) | |||||
水雷反制系統 |
原始裝備: Thomson Marconi Sonar DUBM-21A(最初配備)/B(改良後)固定式獵雷聲納*1 ECA PAP-104 MK5遙控獵雷載具*2 OD3機械掃雷具
BENECUP升級後: Thales Underwater Systems TSM 2022 Mk III 固定式獵雷聲納 SAAB Bofors雙鷹Mk II(法國)/III(荷蘭) 自走變深聲納(SPVDS) 海狐水雷探測/處分載具(MIDS) | |||||
艦載武裝 | MK-20F2 20mm機砲*1
12.7mm機槍*2(法國、比利時) | |||||
姊妹艦 |
法國:最初建造10艘,爾後另從比利時購進3艘。 | |||||
艦名 | 建造廠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備註 | |
M-641 Eridan | Lorient Arsenal | 1977/12/20 | 1979/2/2 | 1984/4/16 | ||
M-642 Cassiopee | Lorient Arsenal | 1979/3/26 | 1981/9/28 | 1984/5/5 | ||
M-643 Androe | Lorient Arsenal | 1980/3/ 6 | 1982/5/22 | 1984/10/19 | ||
M-644 Pegase | Lorient Arsenal | 1980/10/22 | 1983/424 | 1985/5/30 | ||
M-645 Orion | Lorient Arsenal | 1987/8/17 | 1985/2/6 | 1986/1/14 | ||
M-646 Croix Du Sud | Lorient Arsenal | 1982/4/22 | 1985/2/6 | 1986/11/14 | ||
M-647 Aigle | Lorient Arsenal | 1982/12/2 | 1986/3/8 | 1987/7/1 | ||
M-648 Lyre | Lorient Arsenal | 1983/10/14 | 1986/11/15 | 1987/12/16 | ||
M-649 Persee | Lorient Arsenal | 1984/10/30 | 1988/3/9 | 1988/11/4 | 2009/7/8除役 | |
M-650 Sagittaire | Lorient Arsenal | 1988/11/9 | 1989/7/27 | 1992年售予巴基斯坦,成為Munsif (M166 ) | ||
M-650 Sagittaire | Lorient Arsenal | 1993/6/1 | 1995/1/14 | 1996/4/2 | ||
M-651 Verseau | Beliard, Ostend | 1986/5/23 | 1987/6/19 | 1997/3/28 | 前比利時Iris(M920)。 2010/2除役 | |
M-652 Cephee | Beliard, Ostend | 1985/10/31 | 1986/11/27 | 1997/5/29 | 前比利時Fushia(M919) | |
M-653 Capricorne | Beliard, Ostend | 1985/4/4 | 1986/4/16 | 1997/8/28 | 前比利時Dianthus(M918) | |
比利時:共10艘 | ||||||
艦名 | 建造廠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備註 | |
M-915 Aster | Beliard, Ostend | 1984/6/29 | 1985/12/18 | |||
M-916 Bellis | Beliard, Ostend | 1984/2/9 | 1985/2/22 | 1986/9/18 | ||
M-917 Crocus | Beliard, Ostend | 1985/10/2 | 1987/2/5 | |||
M-918 Dianthus | Beliard, Ostend | 1985/4/4 | 1986/4/16 | 1987/8/18 | 1997年售予法國 ,成為Capricorne (M653) | |
M-919 Fushia | Beliard, Ostend | 1985/10/31 | 1986/11/27 | 1988/3/20 | 1997年售予法國 ,成為Cephee (M652) | |
M-920 Iris | Beliard, Ostend | 1986/5/23 | 1987/6/19 | 1988/10/3 | 1997年售予法國,成為Verseau(M651) | |
M-921 Lobella | Beliard, Ostend | 1988/2/3 | 1989/5/10 | |||
M-922 Myosotis | Beliard, Ostend | 1987/7/6 | 1988/8/4 | 1989/12/14 | 轉為彈藥運輸艦。2004年售予保加利亞,2009年3月移交,命名為Tsibar(32) | |
M-923 Narcis | Beliard, Ostend | 1989/6/20 | 1990/9/27 | |||
M-924 Primula | Beliard, Ostend | 1990/7/8 | 1991/5/18 | |||
荷蘭:共15艘 | ||||||
艦名 | 建造廠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備註 | |
M-850 Alkmaar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79 |
1982/5/11擲瓶受洗 1982/5/18下水 |
1983/5/28 | 2000/5/15除役,除役後售予拉脫維亞,成為Rusins(M-08) | |
M-851 Delfzyl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79 | 1982/10/29 | 1983/8/17 | 2000/6/19除役,除役後售予拉脫維亞,成為Visvaldis(M-07) | |
M-852 Dordrecht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1/1/5 |
1983/2/26 (或1981/6/12) |
1983/11/16 | 2000/7/5除役,除役後售予拉脫維亞,成為 Talivaldis(M-06) | |
M-853 Haarlem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1/11/30 | 1983/7/9 | 1984/4/12 | 2011/10除役 | |
M-854 Harlingen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3/7/9 | 1984/4/12 | 2003/1/1除役。除役後售予拉脫維亞,成為 Imanta (M-04) | ||
M-855 Scheveningen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2/5/12 | 1983/12/2 | 1984/7/18 | 2003/1/1除役。2005年售予拉脫維亞,成為Viesturs(M-05) | |
M-856 Maasluis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2/11/7 | 1984/5/5 | 1984/12/12 |
2011除役 2020/10/14移交保加利亞,更名為Mesta(31) | |
M-857 Makkum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3/2/28 | 1984/9/27 | 1985/5/13 | ||
M-858 Middelburg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3/7/11 | 1985/2/18 | 1986/12/10 | 2011除役 | |
M-859 Hellevoetsluis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3/12/12 |
1985/7/18 或1986/11/22 |
1987/2/20 |
2011/10/14除役 2020/10/14移交保加利亞,更名為Struma(33) | |
M-860 Schiedam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4/5/6 | 1986/4/26 | 1986/7/9 | ||
M-861 Urk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4/10/1 | 1986/10/4 | 1986/12/10 | ||
M-862 Zierikzee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5/2/25 | 1986/10/4 | 1987/5/7 | ||
M-863 Vlaardingen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6/5/6 | 1988/12/10 |
1989/3/15或 1989/12/10 |
||
M-864 Willemstad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4/10/1 |
1986/10/4 或1987/7/27 或1989/1/27 |
1989/9/20 |
||
巴基斯坦:共3艘 |
||||||
艦名 | 建造廠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備註 | |
M167 ex-M163 Muhafiz | DCN Lorient | 1995/7/8或1995/7/20 | 1996/5/15或1996/9/18 | 原為法國Moshad,1992年決定轉售巴基斯坦 | ||
M168 ex-M-164 Mujahid |
Karachi Shipyard ( KSEW ) |
1997/1/28 | 1997/12或1998/7/9 | |||
M-166 Munsif | Lorient Arsenal | 1988/11/9 | 1992 | 原為法國 Sagittaire(M-650),1992年決定轉售巴基斯坦 | ||
印尼:共2艘 |
||||||
艦名 | 建造廠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備註 | |
711 Pulau Rengat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7/7/23 | 1988/3/26 | 原荷蘭Willemstad (M864) | ||
712 Pulau Rupat |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 Alblasserdam | 1987/8/27 | 1988/3/26 | 原荷蘭Vlaardingen (M863) |
計畫經過 在1960年代,由於感應式水雷的發展(包括音響、磁信號、水壓感應等),對付繫留式、接觸引信的傳統水雷的掃雷作業逐漸失效,因此西方各國紛紛發展新的水雷反制技術,尤其是透過高解析度聲納搜尋水雷物體、再由遙控載具或潛水人員前往識別與爆破的獵雷(mine hunting)作業;此外,當時西方國家大部份水雷反制艦艇都以經有15至20年艦齡,即將面臨汰換。 在1960年代後期,荷蘭海軍開始研究建造一型獵雷艦;由於此時其他幾個西歐國家也有相同需求,如果一同合作研發並批量採購,就可以降低採購的單位成本。在1971年,荷蘭開始在盟邦之中尋找研製獵雷艦的合作夥伴。在1973年中, 荷蘭國防物資局(DMO)高層SBN Langenberg以及國防部長Vredeling都同意聯合其他國家一起採辦獵雷艦。此時,荷蘭海軍已經與比利時海軍對於獵雷艦合作多時,隨後法國也加入。在1974年2月,荷蘭、比例時、法國簽署研製獵雷艦的合作意向書( letter of intent ), 三個國家的參謀首長會議 在1974年12月9日 簽署了新獵雷艦的基本需求文件;經過8個月的大量研究工作與協調商議之後,三國的國防部長在1975年5月正式簽署聯合研製獵雷艦的協議,一般稱為三夥伴(Tripartite)型獵雷艦。除了滿足這三個國家海軍的需求之外,也寄望此種獵雷艦能進一步被其他盟邦採用;在1977年時,荷蘭方面估計此種獵雷艦的潛在市場可望達到60艘以上,當然此種估計過於樂觀,因為英國、西德、義大利在當時都各自研製自家的獵雷艦艇。
荷蘭媒體首次披露的三伙伴獵雷艦想像圖,出現於1977年。 在三伙伴型獵雷艦的分工計畫中,三國採用完全相同的船型設計與裝備;分工方面,法國負責整個專案管理,並研發獵雷偵測與作戰裝備, 電子裝備(如導航、機電等)由比利時提供,荷蘭則研製動力系統,研發經費由三國平均分攤;三個國家各自決定本身的需求數量並由自家船廠建造,建造費用也是各付各的。 在當時,三伙伴型獵雷艦計畫受到許多其他北約國家關注,整個計畫的合作、組織、技術執行、工業模式等在當時堪稱獨特。 三夥伴型獵雷艦是北約北方水雷反制兵力(Mine Countermeasures Force North)的一部分。在三伙伴型獵雷艦的分工計畫中,三國採用完全相同的船型設計與裝備;分工方面,法國負責整個專案管理,並研發獵雷偵測與作戰裝備, 電子裝備(如導航、機電等)由比利時提供,荷蘭則研製動力系統,研發經費由三國平均分攤;三個國家各自決定本身的需求數量並由自家船廠建造,建造費用也是各付各的。 在當時,三伙伴型獵雷艦計畫受到許多其他北約國家關注,整個計畫的合作、組織、技術執行、工業模式等在當時堪稱獨特。 三夥伴型獵雷艦是北約北方水雷反制兵力(Mine Countermeasures Force North)的一部分。 三個國家之中,法國首先開始建造,稱為艾里登級(Eridan class),首艦艾里登號(Eridan M641)在1977年於洛里昂( Lorient )造船廠開工建造。比利時建造10艘,命名為紫苑級(Aster class),由於均以花名命名,故又稱為花朵級(Flower class)。至於荷蘭則建造了15艘,名為阿爾卡馬級(Alkmaar class) ,以16世紀時起義反抗西班牙統治的荷蘭革命( Dutch Revolt )時期的主要城市(分佈於荷蘭七省,爾後荷蘭立國的基礎)命名,由位於阿爾布拉瑟丹( Alblasserdam )的 Van der Giessen-de Noord 船廠建造。 在1977年,荷蘭預計首艘阿爾卡馬級能在1980年服役,但由於這是荷蘭第一次建造GRP結構的船隻,船廠招募培訓人員的進度落後,加上這項國際合作相關作業造成的延遲,因此首艦直到1983年才交付荷蘭海軍;在當時,荷蘭每艘 阿爾卡馬級平均造價約7500萬荷蘭盾。 在1982年5月11日,荷蘭女王畢翠克絲(Queen Beatrix)主持阿爾卡馬級首艦阿爾卡馬號(HNLMS Alkmaar M850)的擲瓶洗禮儀式,1983年2月14日到4月14日進行測試,前兩週進行廠方試航、軍方試航,隨後進行SEWACO作戰系統以及平台測試,然後進行全船水下爆震衝擊測試:在船隻附近水下引爆炸彈,船上的儀器探測各部位承受的衝擊力量,隨後並對結構與損傷進行評估。在1983年5月28日,阿爾卡馬號正式服役,全部15艘阿爾卡馬級在1989年進入荷蘭海軍服役。 艦體建造程序 三伙伴型的艦體結構由玻璃纖維強化塑膠(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GRP)、鋁合金等無磁性材料製造。以往的掃雷艦多為全木質艦體結構,然而適合建造掃雷艦艇的木材日漸稀少,而且木質船殼需要更多的維護。到了1970年代,經過許多研究之後,GRP材料的技術逐漸成熟,可以用來建造水雷反制艦,並承受水雷爆震的威力。 在建造三伙伴型獵雷艦之前, Van der Giessen De Noord船塢為荷蘭海軍建造過杜庫姆級( Dokkum class)、 Wildervank級、 Van Straelen級等木質掃雷船艦,從1960年代開始建造玻璃纖維遊艇;然而,先前該廠從未建造規模像阿爾卡馬級這樣大的複合材料船隻。De Noord船塢總共約有400人投入建造15艘阿爾卡馬級的工作,整個工程為荷蘭工業提供了7000人力小時-年的工作量。 由於當時建造耐震GRP結構是嶄新的技術, Van der Giessen船廠為此投資4200萬荷蘭盾,從頭培訓了相關團隊與人員,並為此建造一個新的GRP船體廠房,長144m、寬43m、高23m。建造GRP船體時,首先需要建造一套鋼製鑄模,由工作人員一層一層地鋪設玻璃纖布料( fiberglass mats ),玻璃纖維層之間由 聚酯纖維樹脂層(polyester resin layer) 黏著,再進行熱處理成形 ;在GRP船體施工成形過程中,廠區溫度必須精確維持在攝氏21度,相對濕度65%;聚酯纖維樹脂(polyester resin)加工期間會產生的有毒苯乙烯(styrene)蒸汽,由通風系統排放。在當時,GRP船體施工程序仰賴大量人工,每一層樹脂都由造船工人以手持滾筒澆鑄,之後鋪設玻璃纖布料並壓平也都是人工作業;每一層玻璃纖布料被壓乾壓平之後,其上再鋪設下一層的樹脂以及 玻璃纖布料 ,相同的程序要反覆多次,直到整個GRP船殼達到原訂的厚度。隨著日後技術進步,樹脂以及玻璃纖維的鋪設施工就引進機器來代替人力。每艘三伙伴型的船殼約需要用到180噸的GRP材料,用到的玻璃纖維布料總長約16公里。 在荷蘭Van der Giessen的GRP廠房中,建造阿爾卡馬級艦體的程序分為四站,形成一個流水線;因此,船廠內能有四艘獵雷艦依序建造,每艘獵雷艦完成一個階段之後就由搬運設施移往下一站。這四站分別是: 第一站:建造GRP船殼並直到達到額定的強度;此站會完成船體桁架( trusses )、 加強筋( stiffeners )以及隔艙( partitions )。 第二站:敷設聚合物塗層(polymer)。 第三站:建造大型部件 第四站:總裝完成
荷蘭Van der Giessen De Noord造船廠中,用來建造阿爾卡馬級獵雷艦GRP外殼的鑄模。 攝於1979年8月。
在荷蘭Van der Giessen De Noord造船廠中,建造人員在GRP鑄模裡一層一層撲上玻璃纖維布料, 中間灌注樹脂進行黏合,最後以熱處理固化。此照片攝於1979年。
荷蘭阿爾卡馬級首艦在Van der Giessen De Noord船廠中完成第二站的工程, 船體正移往第三站。攝於1980年12月。 基本設計 三伙伴級獵雷艦具有獵雷與掃雷作業能力,此外也能擔任洋面巡邏、訓練、潛水作業母艦、海面污染控制、操作遙控掃雷載具的母艦。三夥伴型的艦體設計改良自法國西爾斯級水雷反制艦,採用長艦艏艛構型,船樓佔據艦體長度的3/4。三伙伴型設計上能持續在海上作業14天,能處理水面以下80m以內的水雷(視艦上獵雷裝備而定)。 為了避免引爆各種感應水雷,三伙伴型的設計著重於降低磁信號、聲噪與震動,同時艦體結構與艦上主要設備必須能承受水下爆震波。為了降低輻射到水中的聲噪與震動,三伙伴型的發電機設置在上層結構內。 獵雷艦進行作業時,會在一片狹小的水域進行精確的定點移動,因此需要高精確度定位以及操控能力;因此,三伙伴型擁有高精確度導航定位系統、自動駕駛儀、由計算機主動控制的主動穩定鰭與艦首推進器等,能在水雷反制作業時自動精確維持船位,這在1970年代是先進的技術。三夥伴型具有核生化(NBC)防護能力,上層結構為全封閉式,具備全艦氣密能力,艦內有增壓空調防止污染氣體進入,上層結構則裝有消防灑水裝置,能清洗艦身在核生化環境中沾染的污染塵埃。 主動穩定鰭以及全艦空調固然是為了改善船艦作業值勤能力,但同時也提高了艦上人員作業環境的舒適性。 艦上的作業區域包括艦橋、指揮中心/獵雷作業中心、無線電室等。艦橋航行控制台的設計考量過人因感知因素,所有必要的操控介面都整合在單一面板上,使得一個人就能輕易控制。指揮中心與無線電艙室位於鄰近航行艦橋的艙室;在進行獵雷作業時,船艦的機動與運作完全由指揮中心控制,航行艦橋只負責基本的航行安全機能。指揮中心設有雷達、聲納、獵雷設備的顯控台以及資料處理裝備等,而艦上推進系統、輔助設施的操作也集中在 指揮中心 。 三夥伴型的推進主機為一具Werkspoor A-RUB-215X-12渦輪增壓柴油機 ,輸出功率1370KW(1837軸馬力),搭配單軸螺旋槳,最大速度15節,以12節速度巡航時續航力3000海里。艦上電力由三部靜音型發電機來供應,艦上有一部DAF柴油交流發電機(功率180KW)來控制機動,另外有一部Astazou燃氣渦輪交流發電機(功率250KW)來提供獵雷作業用電;此外,艦上還有24V的緊急用電池。在 一般航行時,三夥伴型直接以主機帶動大軸推進,獵雷作業時則改由兩部可控制方向的ACEC輔助電動推進器,每部ACEC功率180KW(241馬力),此外還有一部HOLEC艦首推進器。為了降低航行與停泊時的船身搖晃,艦上設有當時最先進的主動式防搖水艙,感測器能自動偵測船艦搖晃程度,並立刻調整水艙系統的配重來抵銷搖晃。甲板室後方設有一個5ton重的模組化艙段,能根據任務性質而更換不同的艙段模組。
正在船廠進行維修的荷蘭三夥伴型Haarlem (M853),可以看到艦尾兩個可控制方向的 ACEC輔助電動推進器,用於獵雷作戰。 三夥伴型的主要水雷偵測裝備為一具法國湯松.馬可尼聲納(Thomson Marconi Sonar)公司的DUBM-21A固定式獵雷聲納,能同時搜索並識別沈雷或錨雷,搜索距離在500m以上,最大識別距離約60m,搜索深度達80m。在淺海作業時,DUBM-21A聲納的定位誤差不超過15m。艦上的獵雷裝備為兩具法國ECA的PAP-104 MK5遙控獵雷載具 (詳見法國海軍賽克級獵雷艇一文),其中一具負責水雷的標定與識別,另一具則在水雷旁放置滅雷炸藥。兩具PAP-104平時放置於尾艛後方的甲板,由艦尾的一具折臂式液壓起重機收放。除了獵雷之外,三夥伴型艦尾還裝有一具掃雷索絞盤,能在8節航速下拖曳掃雷索進行掃雷作業,可割斷繫留雷的錨鏈,待其浮出水面後由艦上槍砲摧毀。為了支援潛水人員作業,三伙伴型設有加減壓設備,包括艦尾一個可容納六人的大型加減壓艙;而為了防止浮出海面的人員得到潛水伕症,載運著人員的加減壓艙能從船上移除,由直昇機運往其他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武裝方面,所有三夥伴型的艦首均設置一門MK-20F2 20mm機砲,法國與比利時版還另裝有兩挺12.7mm機槍。 出口 為了建造阿爾卡馬級獵雷艦,荷蘭Van der Giessen-de Noord船廠進行了巨大的投資。原本該廠希望透過外銷將這些投資賺回來,然而事情發展不盡如人意。在1980年代,船廠以及荷蘭政府都曾嘗試出口獵雷艦,許多中東國家也表示有興趣(1980年代兩伊戰爭期後期升高到油輪戰,並且出現水雷封鎖,許多中東產油國家希望能保持航道暢通、確保原油能順利出口),然而實際上並沒有獲得訂單。 在1983年3月,正打算建造新一代獵雷艦設計的美國海軍向多家國內外船廠發出需求徵詢書(RFP),包括荷蘭 Van der Giessen-de Noord廠。隨後美國海軍在1983年4月15日公布四家廠商團隊進入競爭第一階段(Phase 1),分別是貝爾航太德克壯斯( Bell Aerospace Textron ) 、 馬里內特海事(Marinette Marine Corporation)、彼得森造船廠(Peterson Builders, Incorporated)以及荷蘭的Van der Giessen-de Noord。由於美國方面的重大軍備向來只向本國廠商採購,因此參與競標的國外廠商很難直接參與美國軍方競標案。1933年生效的購買美國產品法(Buy American Act)限制美國政府採購的產品中,至少必須有50%以上的部件在美國境內製造;因此,參與競標的國外廠商必須與美國境內船廠組成團隊,由美國船廠負責建造。因此,荷蘭 Van der Giessen-de Noord 選擇與美國陶德太平洋船廠(Todd Pacific Shipyards)組成團隊,由Van der Giessen-de Noord提供設計與技術協助。然而為期四個月的第一階段競標結束後, Van der Giessen-de Noord並未獲選進入第二階段。 在1984年10月,荷蘭首相 Minister Lubbers與科威特探討可能的獵雷艦交易,當時科威特對一些荷蘭軍備有興趣。此外,依照荷蘭評估,當時埃及、印尼、泰國以及若干中南美國家都有興趣引進先進獵雷艦。 在1984年,荷蘭與埃及洽談可能的獵雷艦出售案;最初埃及一度表達興趣但隨即停止接觸,荷蘭海軍在1984年派遣阿爾卡馬級獵雷艦H HNLMS Haarlem(M853) 與HNLMS Harlingen (M854)在紅海區域進行水雷清除作業,並引導船隻安全通過紅海直到蘇伊士運河,這使得埃及重燃對荷蘭獵雷艦的興趣。依照1985年1月22日 NRC Handelsblad的報導,荷蘭就出口兩艘獵雷艦與埃及展開洽商,將兩艘正在建造、原本要交付荷蘭海軍的獵雷艦轉賣給埃及(隨後再為荷蘭本身補買兩艘),每艘價格約7500萬荷蘭盾。埃及是與荷蘭接觸的中東國家之中,最認真考慮的一個潛在客戶,雙方談判進度曾達60%;不過,這項交易最後也沒有實現。 到1985年3月, Giessen-De Noord船廠終於取得了第一次外銷成功:為印尼提供兩艘三伙伴型,兩艘總價約1億荷蘭盾。為此,原本是荷蘭海軍自用的最後兩艘阿爾卡馬級Willemstad(M864)與Vlaardingen(M863)以及轉賣給了印尼,分別成為印尼的Pulau Rengat(M 711 ) 與Pulau Rupat(M712) ,兩艦分別在1987與1988年交付印尼;而隨後荷蘭也為自家海軍補購兩艘,仍命名為 Vlaardingen(M863) 與 Willemstad(M864)。原本印尼還考慮再增購10艘,不過兩德統一之後德國出售所有前東德海軍船艦,印尼遂以低廉價格大舉購買前東德艦艇,包括掃雷艦艇,因此就沒有繼續向荷蘭增購獵雷艦。 在1985年9月,沙烏地阿拉伯曾表達對荷蘭獵雷艦的興趣,不過並未像埃及一樣進行深入談判;最後沙烏地阿拉伯在1980年代末期向英國訂購三艘山頓級(Sandown class)獵雷艦。 在1985年6月7日,荷蘭NRC Handelsblad報導, Van der Giessen-De Noord船廠在國際市場上推出一種掃/獵雷艦艇, 以阿爾卡馬型為基礎予以縮小,航速較快且價格較低廉。 在1987年7月, Van der Giessen-De Noord 船廠與荷蘭海軍人員組成的團隊訪問科威特,探討可能的獵雷艦出售案;在當時由於兩伊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因此荷蘭與科威特關於軍售的接觸,在荷蘭政壇引起反彈(雖然科威特沒有直接介入兩伊戰爭)。 在1988年1月,荷蘭交通、公眾工作與水管理部長 Smit-Kroes 宣布,安曼有興趣購買荷蘭獵雷艦。隨後在1988年3月11日, NRC Handelsblad 報導荷蘭國防部長 Eekelen在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訪問期間,曾與這些國家洽談可能的獵雷艦出售案。 在1989年最後一艘阿爾馬卡級獵雷艦交付荷蘭海軍之際, Giessen-De Noord 船廠獲得的外銷訂單就只有印尼的兩艘,與最初的期望有很大落差。這些因素包括國際間有其他競爭對手,例如義大利拉瑞奇(Lerici)獵雷艦系列在1980年代獲得奈及利亞、馬來西亞、泰國、韓國乃至於美國的外銷訂單,成績遠勝過荷蘭阿爾卡馬級,而沙烏地阿拉伯則選擇英製獵雷艦。 一同建造三伙伴型的法國洛里昂造船廠也在國際市場上推銷同型艦艇,並獲得巴基斯坦的訂單。此外,獵雷艦造艦不斐但用途單一,一般國家通常寧可將較多資源花費在第一線主力作戰艦艇(如巡防艦)上。 曾向荷蘭購買兩艘改良型旗魚級潛艦的台灣,也在1980年代進一步提出購買約10艘獵雷艦的意願,不過因為中國的壓力而被荷蘭拒絕。 荷蘭海軍原本還希望在1990年代初期進一步增購獵雷艦來取代1950年代建造的杜庫姆級( Dokkum class,參考當時英國頓級掃雷艇建造),然而冷戰結束後荷蘭立刻展開大規模裁軍,所以這個計畫就取消了,杜庫姆級直接被汰除而不遞補。 Van der Giessen-De Noord船廠完成阿爾卡馬級之後就再也沒有獲得海軍訂單,在1997年被 IHC Caland 購併,然後這個廠區在2003年關閉。 法國方面,Sagittaire號(M-650)賣給了巴基斯坦 ,成為Munsif(M-166);此外,巴基斯坦還另外購入兩艘,其中Muhafiz(M-164)由法國建造,Mujahid(M-168)則在巴基斯坦境內建造 。巴基斯坦還有購買另外三艘三夥伴型的選擇權,不過後來沒有使用。 轉手/裁減 在1997年,比利時海軍將三艘三夥伴型(M-918~920)賣給法國,而另一艘比利時的三夥伴型艦Myosotis號(M-922)則拆除獵雷裝備,改為彈藥運輸艦 ,2004年達成協議轉賣給保加利亞,2009年3月移交,更名為Tsibar(32)。 冷戰結束後,荷蘭海軍逐漸裁減規模。在2000到2003年,荷蘭海軍將五艘阿爾卡馬級(M850~852、854、855)除役封存,首艦阿爾卡馬號除役時,役齡都還不到20年。在2005年時,荷蘭將這五艘除役的阿爾卡馬級出售給拉脫維亞海軍,平均每艘價格約1140萬歐元。在2009年8月,拉脫維亞方面公布一份關於阿爾卡馬級艦體腐蝕損耗的調查報告,其中指出拉脫維亞購買阿爾卡馬級時,並未同時獲得各種技術手冊與文件,導致沒能妥善進行維護保養。為了維護這五艘阿爾卡馬級,拉脫維亞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向法國購買必要的技術文件,花費約58萬歐元。 在2011年,荷蘭政府提出縮減18億歐元開支的計畫;因此,荷蘭國防部在2011年4月8日公布新的政策,稱為「混亂時局中的小型武力」(Een kleinere krijgsmacht in een onrustige wereld,A smaller armed forces , in a world in unrest ),其中打算縮減6.35億歐元的軍費開支。因此,荷蘭海軍打算將現役10艘阿爾卡馬級(Alkmaar class)水雷反制艦減為六艘,裁撤南十字星號(HNLMS Zuiderkruis A-832)補給艦,此外四艘新造荷蘭級(Holland class)巡邏艦中有兩艘可能轉售他國(最後仍進入荷蘭海軍服役)。仍繼續服役的六艘阿爾卡馬級只保留獵雷裝備,拆除所有的掃雷設備。
荷蘭的阿爾卡馬級Maassluis(M856)和Hellevoetsluis(M859)都在2011年除役,之後轉賣給保加利亞,在2020年10月14日移交,分別被保加利亞命名為Mesta(31)Struma(33)。 改良計畫 1990年代初期,法、比、荷三國曾打算針對各國的三夥伴型執行一項名為能力提升計畫(Capability Upgrade Program,CUP)的聯合改進方案,需求文件於1994年2月簽署,三個國家並聯合成立三夥伴獵雷艦合作事務所(Bureau de Coordination Tripartite,BCT)作為此一計畫的執行與監督機構。CUP計畫的項目包括:改良DUBM-21A獵雷聲納系統,提升偵測與預警能力;作戰系統方面,擴充電腦的處理能量、記憶體容量與資料傳輸速度;改良PAP-104載具,減少其噪音與磁性訊號,並為此載具發展一套不必剪斷繫留雷錨鏈就能摧毀水雷的方法;導航定位方面,增加GPS全球定位系統;此外,提升艦上系統的自動化程度。在CUP改良計畫中,法國負責改良獵雷聲納,比利時則提升水雷識別與掃雷能力,荷蘭負責提升資料處理速度並改良偵測/預警技術。經CUP改良的三夥伴型最初預定從1999年起陸續服役,其中比利時只改良其中7艘,另外三艘後來轉賣給法國。除了CUP計畫外,當時荷蘭海軍還一度打算將其中3艘阿爾卡馬級改裝為掃/獵雷母艦,每艘可操控四具遙控掃/獵雷載具,每個載具可配備自走變深聲納(self-Propelled Variable-Depth Sonar,PVDS);此外,荷蘭海軍也計畫在其中一艘阿爾卡馬級加裝額外的水文測量裝備,以填補當時該國海關水文測量船除役後留下的空檔。 不過荷蘭海軍隨後退出了CUP計畫,轉而執行一項本國的提升方案──Project Aanpassing Mijnbestrijdingscapaciteit (英文Project Adaptation Mine,PAM)。PAM雖然一度在1999年遭到取消,不過在2000年荷蘭國防白皮書中又告復活;此外,比利時隨後亦轉而跟荷蘭合作 ,在2005年簽署合作協議,稱為比利時-荷蘭軍力提升計畫(Belgian Netherlands Capacity Upgrade Project,BENECUP)。PAM/ENECUP計畫預定針對荷蘭海軍在2000年以後剩下的12艘阿爾卡馬級水雷反制艦(M-854~864)以及比利時海軍的6艘紫苑級進行改良,主承包商為湯松.馬可尼聲納(現為Thales集團)與德國STN亞特拉斯電子公司(STN Atlas Elektroniks),合約於2002年1月正式簽署,總值一億四千一百萬美元,全部的升級作業於2008年完成。 PAM/ENECUP的要項包括 :以德國STN亞特拉斯電子公司(STN Atlas Elektroniks)的海狐(Seafox)單次水雷探測/處分載具(Mine Disposal and Indification System,MIDS,詳見德國Type 343掃雷艦艇一文)取代原本的PAP-104 MK5載具 、以泰拉斯水下系統(Thales Underwater Systems)的TSM 2022 Mk II/III艦體獵雷聲納取代原本DUBM-21A獵雷聲納 、加裝SAAB Bofors的雙鷹(Double Eagle)遙控獵雷載具並與Thales TSM2022獵雷聲納結合成自走式可變深度聲納(Self Propelled Variable Depth Sonar,SPVDS)(法國使用雙鷹MK II載具,荷蘭使用雙鷹MK III載具)、汰換原本的EVEC-20描跡桌 、改用Consilium Selesmar的Type T-250/10CM003導航雷達等等。TSM 2022獵雷聲納採用雙頻操作,區域搜索時使用165Hz,發現疑似水雷後改用400KHz的高頻段進行精確識別。經過ENECUP升級的三夥伴型配備亞特拉斯電子公司的整合水雷反制系統(Integrated Mine Counter Measures System,IMCMS)、水面探測無線電導航系統(Surface Detection Radio Navigation System)、Trimble NavtrackXL的GPS、DGPS/GPS水面定位導航系統、水面探測/水雷作戰戰術系統(Surface Detection Mine Combat Tactical System)、亞特拉斯電子公司的都卜勒(Doppler log)記錄器並結合自動導航/水面深度探測功能、Nubs-8A回聲探測器以及Celerimete(聲速測速器)等。 除了更新感測、獵雷作戰等相關設備之外,PAM/ENECUP的項目還包括包括翻修艦體結構、更新內部艙室空間(如重新設置廚房)、加裝新的消防損管與火災警告設備、新的飲用水製造裝置、更新感測器/通信設備、更新機電,實現無人化機艙( Technical Power Plant,TC)等。
比利時的三夥伴型的 Crocus (M-917)上部署的SAAB雙鷹(Double Eagle)MK2遙控獵雷載具
荷蘭三夥伴型獵雷艦Zierikzee (M862)上的SAAB雙鷹MK3遙控獵雷載具。
2022年10月歐洲海軍展中Thales展出的SLAM-F水雷反制無人載具
2022年10月,法國海軍在布列斯塔測試SLAM-F水雷反制無人載具 在2022年9月底到10月6日,法國海軍水面測試與評估中心(CEPN)首次測試由Thales集團開發的未來水雷反制系統(Systeme de Lutte Anti-Mines du Futur,SLAM-F),利用一艘三伙伴級水雷反制艦當作母艦,在布列斯特(Brest)附近的港灣進行各種測試。相較於舊有的遙控獵雷載具,SLAM-F無人自航載具能在更大範圍自主海上作業,部署的母艦在遠離雷區的安全地帶就可作業;SLAM-F 載具的任務籌載包括高解析度側掃聲納等,能清晰地掃描作業海域的海床以及可疑物體。SLAM-F是法國海軍未來水雷反制作戰的重要一環,法國海軍首批訂購四艘SLAM-F,第一艘預定在2023年交付。 服役經歷
荷蘭三艘阿爾卡馬級的編隊。
在1984年,由於恐怖組織在紅海到蘇伊士運河之間的航道設置190個水雷、並有幾艘通過的商船處雷,荷蘭海軍遂派遣阿爾卡馬級獵雷艦 HNLMS
Haarlem(M853) 與HNLMS Harlingen
(M854)抵達紅海區域進行水雷清除作業。在1987到1989年兩伊戰爭期間,荷蘭派遣三艘阿馬卡級( HNLMS Hellevoetsluis
M859, HNLMS Maassluis M856、HNLMS Urk
M861)到波斯灣與安曼灣進行掃雷作業,清除伊朗在無限制油輪戰中佈設的水雷。在1990到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 荷蘭派遣三艘阿馬卡級HNLMS
Haarlem(M853)、HNLMS Harlingen (M854)、HNLMS Zierikzee(M862)派往科威特沿岸清除水雷。
屢受挫折的後繼艦 從1980年代後期起,法國、荷蘭與比利時都曾提出三夥伴型的後續艦,只不過都未能順利進行。以下便分別簡介荷蘭325CV、法國納爾維克與比/荷聯合提出的KMV。 荷蘭提出的325CV型多用途水雷反制艦計畫將吸取三夥伴型的經驗,並引進最新的科技與觀念,利用模組化配置來以滿足各種不同的任務需求,兼具掃雷、獵雷、佈雷與洋面巡邏能力。325CV艦長44.75m,寬9.7m,吃水2.2m,採用柴電推進系統,主機有兩種考量方案:第一種為三具德製MTU-8V396-TB53八汽缸柴油機,總功率為980馬力;第二種則使用三具12汽缸的MTU-12V396-TB53柴油機,總功率1346馬力。三具柴油發電機組在全速航行時全部用上,在獵雷作戰時則僅使用兩具(一具用於推進,另一具提供獵雷作業時艦上所需電力,第三具當作備用),至於靠岸停泊時則以另外的小型輔助柴油發電機來維持艦上的基本電力。為了降低噪音與震動,325CV所有的輪機裝備均設置於彈性基座上,並使用一些特殊隔音材料。325CV最大的特色在於以模組化技術來達成多功能性,依照任務不同而在艦上安裝不同的任務套件,換裝作業能於海軍基地內進行,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搞定。325CV有四種基本的任務模組,第一是聲感與磁感掃雷具,第二是能承載14ton重量的佈雷軌,第三是裝有火砲或單發飛彈的模組化集裝箱(類似德國MEKO的裝備模組),第四則是用於反潛作戰的可變深度聲納系統。325CV設有一具固定式多功能艦體聲納,艦首可安裝一門20~40mm火砲,艦上可攜帶各種獵雷裝備,艦尾設有一具阿爾卑斯機械掃雷索,此掃雷索使用三具位於後甲板上的鼓輪式絞盤,而非傳統的單一標準絞盤。325CV擁有最先進的科技,包括整合式顯控台、自我檢測裝備、自動導航/定位/航行控制系統等等。325CV計畫並沒有下文,顯然已經不了了之。 在1987年5月,法國海軍提出一種大型遠洋水雷反制艦艇草案,這就是納爾維克型。納爾維克型採用雙船體構型,全長46.6m,寬14.8m,吃水3.6m,滿載排水量高達905ton。納爾維克型的長度較同等噸位的單體船要短了近兩成,但是提供的甲板面積卻大得多,此外在耐波性、穩定性與機動性均比單體船優秀。納爾維克型的上層結構、艙壁與甲板以玻璃纖維/樹脂混合物表面加上輕質木材或泡沫塑膠夾層的複合結構製成,艦殼則使用塑鋼製造。比起三夥伴型的實心塑鋼艦殼,納爾維克型的艦體結構擁有更佳的艦體強度與抗衝擊力,但使用的加強筋卻減少了。納爾維克型的主機為兩具低磁性柴油機,驅動雙軸可變距螺旋槳,總功率2720馬力,最大航速15節,以10節速度航行時續航力達5000海里,艦上還配備兩個主動舵以增強靈活度。在獵雷作業時,納爾維克級改以兩具低噪音的輔助電動推進器驅動,可達到10節的速度。為了獵雷作業所需,艦上配備兩具側推進器,在自動導航定位/航行控制系統的操控下,能在海流與風浪中將艦體保持在一個固定位置上。納爾維克型配備固定式艦體聲納,並與325CV一樣,能根據不同任務需求而安裝不同的任務模組。執行獵雷任務時,納爾維克級將攜帶一具湯松.馬可尼的DUBM-60B可變深度獵雷聲納與兩具法製遙控獵雷載具,其中遙控載具裝有黑白/彩色電視攝影機與一個靈活的操縱手臂,能在80~300m的深度作業,或於5級海象下以10節速度航行,其上可攜帶的裝備包括一具湯松.馬可尼的DUBM-42側掃聲納(偵測範圍涵蓋載具兩側200m)、100kg滅雷炸藥或兩個用於切割繫留雷的掃雷刀。艦尾設有兩具機械吊臂,其中一具用於施放DUBM-60B聲納,另一具則用於收放遙控獵雷載具;此外,艦尾還有用來施放機械或磁感/聲感掃雷具的絞盤。納爾維克級的作戰中樞為一部水雷反制作戰系統與兩具彩色顯控台,作戰系統能擬定水雷偵測、掃獵雷作業的程序與航道,其中一具顯控台用於顯示獵雷作業情況,另一具則顯示由獵雷聲納或遙控獵雷載具傳回的資料。武裝方面,納爾維克級配備一門單管20mm機砲,以及兩挺12.7mm機槍。當然,由於冷戰結束國防預算大幅刪減的時代洪流中,納爾維克型最後便遭到擱置。 至於KMV則是荷蘭與比利時合作提出的水雷反制艦計畫,長52.73m,寬10.4m,吃水3.08m,滿載排水量預計為644ton。艦上主機將為兩具柴油機,總功率2200馬力,驅動雙軸螺旋槳推進,最大航速15節,編制32名乘員,艦上武裝包括一門30mm機砲與兩挺12.7mm機槍。比利時最初打算購買第一批四艘KMV,在2003至2006年以每年一艘的速率交艦,不過此方案的經費同樣也沒有著落;至於荷蘭方面,直到2000年代,一切關於三夥伴型的後續艦計畫都遭到取消。 荷蘭/比利時三伙伴獵雷艦替換計畫 在2016年6月比利時Vandeput政府公布的國防白皮書(稱為戰略願景2030,Strategic Vision 2030)中,提到將更新現有的獵雷艦隊。在2016年11月中旬,消息傳出荷蘭與比利時打算聯合購買四艘巡防艦與12艘新一代獵雷艦,取代兩國現役的道爾曼級(Karel Doorman class)巡防艦和三伙伴級獵雷艦,總預算粗估40億歐元,由兩國平均分攤;其中,荷蘭方面主導巡防艦案,比利時則主導獵雷艦案。在2016年12月,比利時與荷蘭國防部長簽署一份合作備忘錄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MOU),考慮共同採購新獵雷艦來取代兩國現役的三夥伴型。由於另有專文介紹,在此不予贅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