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森廠TNC-45飛彈快艇系列

阿根廷海軍訂購的TNC-45巡邏艇Intrepida(P-85),早期沒有配備反艦飛彈,只有火砲與魚雷。

阿根廷海軍的TNC-45,日後撤除尾部其中一座40mm快砲,改裝兩具MM-38飛魚反艦飛彈。

厄瓜多的TNC-45飛彈快艇Cuenca(LM-24)。

科威特TNC-45飛彈快艇。

巴林購買的TNC-45飛彈快艇的Sabah(P-23)。艦尾的飛魚飛彈為MM-40型。

馬來西亞購買的FPB-45巡邏艇,是TNC-45的無飛彈版本。

新加坡購入的TNC-45衍生型,稱為海狼級(Sea Wolf class),此為經過改良後的面貌,

同時裝備以色列天使一型反艦飛彈與美製魚叉反艦飛彈。

(上與下)在海上操作的新加坡海狼級艇群。

停泊中的新加坡海狼級艇群

──by captain Picard

 


 

西德開發飛彈快艇的肇始

二次大戰以後,重建的德意志聯邦(西德)海軍裝備了一些魚雷快艇,作為近海防禦之用。在1960年代初期,由於西德政府決定對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以彌補過去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罪孽,這讓西德海軍獲得發展飛彈快艇的契機。此案由先前一向以建造小型作戰艦艇見長的呂森(Lurssen)造船廠擔綱,以該廠先前為西德海軍建造的Type-140獵豹 級(Jaguar)以及Type-141美洲豹級(Seeadler)魚雷艇為基礎進行開發。獵豹型是呂森廠根據二戰時代生產的E型魚雷艇(Schnellboote)為基礎發展而來,排水量183ton,長42.6m,宽7.1m, 吃水2.1m,艇身以木材製造以免引爆磁性水雷,上層結構則以鋁合金製造,主機為四具Daimler Benz的MB 518B型柴油机,單機功率300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42節,航速35節時續航力900海里,編制39名人員,武裝包括兩門Bofors 40mm 80倍徑機砲以及四具單管533mm魚雷發射器;其特點為航速高、操作簡單、耐波性良好等等 在二次大戰前,呂森廠便發現;早在二次大戰前,呂森廠便意外發現E型魚雷艇的艇體具有提高航速、降低阻力的效應,稱為呂森效應。由於二戰時代魚雷艇留下來的基礎,戰後重回國際市場的呂森廠,依舊在小型艦艇市場中稱霸。

呂森TNC-45以及法國戰士二型

呂森廠依照以色列的需求,以Type-140/141為基礎,改用鋼製艇殼,推出了TNC-45型飛彈快艇,預定裝備以色列自行開發的天使(Gabriel)反艦飛彈。1965年以後 ,由於西德協助以色列籌建飛彈快艇的消息曝光,阿拉伯國家以經濟制裁威脅西德政府不得對以色列輸出軍火,西德轉而尋求位於法國瑟堡港(Cherbourg)的諾曼地機械製造廠(Les Constructions Mecaniques de Normandie,CMN)代為生產這批飛彈快艇,最後成為以色列海軍的SAAR-2/3型飛彈快艇(詳細過程請見以色列海軍區SAAR系列飛彈快艇一文)。事實上,在代造SAAR飛彈快艇之前,CMN已經 模仿呂森廠Type-140/141魚雷艇的設計,在1964年自行完成一艘名為戰士一號(La Combattante I P-730)的測試用飛彈快艇,採用FRP強化玻璃纖維艇體,排水量200ton,長45m,寬7.35m,吃水2.45,主機為兩座法製SEMT-Pielstick柴油機,輸出320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3節,航速12節時續航力2000海里,主要武裝是四枚衍生自法製SS-11反戰車飛彈的SS-12反艦飛彈,此外還有一門40mm機砲與二挺12.7mm機槍。

由於呂森廠將的合作,使法國CMN廠不僅獲得先前法國無法掌握的許多技術(雖然盟軍擄獲不少納粹德國海軍的E型魚雷艇,但自行仿製測試的結果,其航速與性能都不及德國原裝品,CMN廠先前自行開發的戰士一號就是明顯例子),更因而擁有了一型飛彈快艇的完整建造實績;稍後CMN廠便以SAAR-2/3為基礎 稍加修改,拉長艇體,配備法國國產飛魚反艦飛彈,以戰士二型(La Combattante II)的名義向國際市場推銷 ,獲得利比亞、伊朗、希臘、科威特等國的採用。對於CMN廠拷貝德製飛彈快艇技術而自立門戶的行徑,原廠呂森當然是相當不滿,因此後來仍將TNC-45投入外銷市場。

日後,阿根廷、新加坡、巴林、 厄瓜多、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加納等國家 先後採用了TNC-45系列飛彈快艇,與戰士二型一同成為冷戰期間西方最暢銷的飛彈快艇系列。

以下便分別介紹TNC-45的外銷實績:

阿根廷

阿根廷在1970年代初向西德購買兩艘TNC-45,由呂森廠建造,分別是P-85 Intrepida與P-86 Indomita,都在1974年服役。依照阿根廷海軍的需求,Intrepida級的設計偏向水面巡邏,早期不配置反艦飛彈,配備76mm與40mm快砲,此外還有魚雷管。Intrepida級滿載排水量268ton,長44.9m,寬7.4,吃水2.3m,配備四座柴油機,四軸推進,總功率14400馬力,航速38節,續航力1450海里(20節),編制42名官兵。電子裝備包括Racal導航雷達、WM-22射控雷達、Cutlass RDL-1電子截收裝置,武裝為一座OTO Melara 76mm 62倍徑快砲與兩座Bofors 40mm 70倍徑機砲,此外還有兩具533mm魚雷發射器,用來發射德國AEG SST-4反潛魚雷。之後阿根廷拆除其中一座40mm快砲,改裝兩具MM-38飛魚反艦飛彈。

厄瓜多

厄瓜多在1970年代購入3艘,稱為Quito級,艇長47m,寬7m,吃水2.4m,滿載排水量265ton,主機為四座柴油機,總功率1400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40節,編制34名官兵。電子裝備包括Triton對空/對海搜索雷達、Pollux飛彈/火砲射控雷達、DR 2000 ESM電子截收裝置。武裝包括四枚法製MM-38飛魚反艦飛彈、一座OTO Melara 76mm快砲、一門雙聯裝Breda 40mm 70倍徑快砲。三艇分別命名為LM-22 Quito、LM-23 Guayaquil(1977年服役)以及LM-24 Cuenca(1977年服役)。這批快艇在1994至1995年接受翻修改良,首艇Quito已經轉入備役。

巴林

巴林在1980年代初期購入四艘TNC-45飛彈快艇,稱為Ahmed Al Fateh級,全部在德國建造。艇長44.9m,寬7m,吃水2.46m,滿載排水量259ton,主機為四座柴油機,總功率1346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41.5節,續航力1500海里(16節),編制36名官兵。電子裝備包括PEAB 9LV200飛彈/火砲射控雷達、Cutlass RDL-2電子截收裝置。武裝包括四枚法製MM-40飛魚反艦飛彈、一座OTO Melara 76mm快砲、一門Breda 40mm 70倍徑快砲以及2挺7.62mm機槍。四艘分別是P-20 Ahmed Al Fateh(1984年服役)、P-21 Al Jaberi(1984年服役)、P-22 Abdul Rahman Al-Fadel(1986年服役)以及P-23 Sabah(1989年服役) 。

科威特

科威特在1980年代共採購了六艘TNC-45飛彈快艇,分別是P-4501 Al Boom(ex Werjiya)、P-4503 Al Betteen、P-4505 Al Sanbouk(ex Mashuwah)、P-4507 Al Saadi(ex Istiqlal)、P-4509 Al Ahmadi、P-4511 Al Abdali(ex Al Mubareki) 。在1990年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之際,只有兩艘同型艇(含P4505 Al Sanbouk)逃到巴林與沙烏地阿拉伯,其餘四艘被伊拉克俘虜,在1991年沙漠風暴作戰中被多國聯軍摧毀。目前只有P4505 Al Sanbouk仍在服役。

其性能諸元如下:長44.9m,寬7m,吃水2.46m,標準排水量231ton,滿載排水量259ton,主機為四座MTU 16V538 TB92柴油機,總功率1346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41.5節,續航力1500海里(16節),編制32名官兵。電子裝備包括PEAB 9LV200飛彈/火砲射控雷達、Cutlass RDL-2電子截收裝置。武裝包括四枚法製MM-40飛魚反艦飛彈、一座OTO Melara 76mm快砲、二門Breda 40mm 70倍徑快砲以及2挺7.62mm機槍。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1980年代初期購入六艘,稱為Baniyas級,都由呂森原廠建造。艇長44.9m,寬7m,吃水2.46m,標準排水量231ton,滿載排水量259ton,主機為四座MTU 16V538 TB92柴油機,總功率1346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41.5節,續航力1500海里(16節),編制32名官兵。電子裝備包括PEAB 9LV200飛彈/火砲射控雷達、Cutlass RDL-2電子截收裝置武裝包括四枚法製MM-40飛魚反艦飛彈、一座OTO Melara 76mm快砲、一座雙聯裝Breda 40mm 70倍徑快砲以及2挺7.62mm機槍。六艘船艦分別是P-4501 Baniyas(1980年服役)、P-4502 Marban(1980年服役)、P-4503 Rodqum(1981年服役)、P-4504 Shaheen(1981年服役)、P-4505 Saqar(1981年服役)、P-4506 Tarif(1981年服役)。這批快艇在1996至2000年接受現代化改良。

加納

裝備兩艘修改自TNC-45的FPB-45水面巡邏艇,無反艦飛彈,分別是P-26 Dzata(1979年服役)、P-27 Sebo(1980年服役) 。滿載排水量252ton,長44.9m,寬7m,吃水2.5m,配備兩具柴油主機,600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30節,編制35名人員,武裝為兩門40mm快砲。

新加坡/泰國

早期的新加坡海狼級畫面,裝備五枚以色列天使一型反艦飛彈。

在1968年,新加坡與呂森船廠簽署合約,採購六艘TNC-45飛彈快艇的衍生型;前兩艘由呂森廠建造,後四艘則技術轉移至新加坡國營的新加坡船舶建造廠 (Singapore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現為ST Engineering)來建造,新加坡稱為海狼級(Sea Wolf class)。由呂森廠建造的兩艘為RSS Sea Wolf(P-76,1972年服役)與RSS Sea Lion (P-77,1972年服役),後續四艘由新加坡組裝的則為RSS Sea Dragon(P-78,1974年服役)、RSS Sea Tiger (P79,1974年服役)、RSS Sea Hawk (P-80,1975年服役)以及RSS Sea Scorpion(P81,1976年服役)。

海狼級標準排水量226噸,滿載270噸,艇長44.9m,寬6.5m,吃水2.5m,主機為四具MTU 16V 538 TB92柴油機,總功率13640馬力,四軸 推進,最大航速38節,航速30節時續航力950海里,航速15節時續航力1800海里,編制40名人員。偵測裝備包括一具Racal Decca導航雷達、一具Signnal WM-25/8射控雷達,電子戰裝備包括RQN-3B電子支援與干擾裝置、兩座Rafael雙聯裝誘餌發射器以及兩具美國MK-36 SRBOC誘餌發射器。與其他國家採購的TNC-45相較,海狼級最大的區別在於武裝配置,火砲包括艇首一門Bofors MK-2 57mm 70倍徑快砲(而非OTO 76mm快砲)、艇尾一座Bofors 40mm 70倍徑快砲以及兩艇CIS 50 12.7 mm機槍,早期配備五枚具以色列天使一型(Gabriel I)短程反艦飛彈,發射器布置為一座三聯裝與兩座單裝。在1980年代的改裝之中,海狼級拆除了三聯裝天使飛彈發射器,換成兩組雙聯裝美製魚叉反艦飛彈;此外,將艇尾40mm快砲拆除,改裝一座人力操作的雙聯裝西北風(Mistral)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

海狼級一直在新加坡海軍服役到2000年代,並隨著新加坡從法國引進的新型可畏級(Formidable class)巡防艦陸續服役而退伍。在2008年5月13日,最後一艘海狼級退出現役,全部六艘都封存於樟宜軍港。

除了自用之外,由於新加坡在合約中也取得了銷售的權利,因此之後新加坡在1970年代也為泰國海軍建造三艘與海狼級類似的快艇,泰國稱之為Prabbrorapak級,總共建造三艘,在1976至1977年陸續服役。Prabbrorapak級的武器裝備與海狼級 相似,包括一門Bofors MK-1 57mm快砲以及一座Breda Type-564 40mm 70倍徑快砲,配備五枚具天使一型短程反艦飛彈,發射器布置亦為一座三聯裝與兩座單裝,此外還有兩挺12.7mm機槍。由於另有專文介紹Prabbrorapak級,在此不予贅述。

馬來西亞(FPB-45巡邏艇)

在1970年代,皇家馬來西亞海軍與該國的Hong Leong-Lurssen船廠(1969年由呂森廠與馬來西亞Hong Leong公司合資成立)簽約,為 皇家馬來西亞海軍建造6艘TNC-45的簡化版──沒有飛彈的FPB-45型 巡邏艇,稱為Jerong級 ,滿載排水量255噸,艇體長44.9m,寬7m,吃水2.48m,主機為三具MTU柴油機,三軸推進,總功率10800馬力,最大航速36節 ,航速15節時續航力2000海里,編制36人。艇上武裝包括一門Bofors MK-1 57mm 70倍徑快砲以及一門Bofors 40mm 70倍徑快砲。六艘分別是P-3505 Jerong(1975年7月28日下水,1976年3月23日服役)、P-3506 Todak (1976年3月16日下水,1976年6月16日服役)、P-3507 Paus(1976年6月2日 下水,1976年8月18日服役))、P-3508 Yu(1976年7月17日 下水,1976年11月15日服役)、P-3509 Baung(1976年10月5日下水,1977年7月11日服役)、P-3510 Pari(1977年1月日下水,1978年3月23日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