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3000泰提斯級遠洋巡邏艦
泰提斯級遠洋巡邏艦首艦泰提斯號(HDMS Thetis F-358)。此照片攝於2022年丹麥與加拿大的
Nanook極區聯合演習,加拿大海軍的MH-60R海鷹直昇機正在著艦。
(上與下)在浮冰水域作業的泰提斯號
(上與下)泰提斯級遠洋巡邏艦的HDMS Vaedderen( F-359)。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泰提斯級遠洋巡邏艦/丹麥
(Thetis class,SF-3000) | |||
承造國/承造廠 | 丹麥/Svendborg Shipyard | |||
尺寸(公尺) | 長112.3 寬14.4 高37 吃水6 | |||
排水量(ton) | 滿載35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柴油電動
MAN B&W V28/32柴油機*3/12069(9000kw) Volund Motorteknik A/S推進電動機*1/2011(1500kw) Brunvoll A/S艦首推進器*1/884 Brunvoll A/S可轉向式推進器*1 單軸 | |||
航速(節) | 21.8 | |||
續航力(海浬) | 8700 | |||
偵測/反制系統 |
BAE AWS-6 G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最初裝備,後被SCANTER
4013取代) Terma SCANTER 4103 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改良時換裝) Terma Scanter Mil 009 I頻平面搜索雷達*1 Furuno FR-1505 DA I頻導航雷達*1 AN/AAQ-2 SAFIRE紅外線熱影像監視系統 Thales Defence Scorpion電子反制系統 Thales Defence Ltd Cutlass電子支援系統 DL-6T六聯裝Sea Gnat誘餌發射器*2 | |||
聲納 |
SaabTech Type CTS 36 RDN艦首聲納*1
Thomson Marconi TMS 2640變深聲納(VDS)*1 | |||
射控/作戰系統 |
SaabTech Vectronics 9LV 200 Mk 3.A前視紅外線(FLIR)偵蒐/瞄準系統*1
SaabTech 9LV Mk.3 I/J頻火砲射控雷達*1 | |||
乘員 | 船員47~61,另可搭載12名人員 | |||
艦載武裝 |
OTO-Breda 76mm62倍徑快砲超級快速型*1
37mm機砲*2 12.7mm機槍*4 深水炸彈發射器*1 刺針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4(2003年加裝) | |||
艦載機 | 大山貓(Lynx)Lynx Mk.80/91反潛直昇機*1 | |||
數量 |
共四艘 | |||
艦名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
F-357 Thetis |
1988/10/10 | 1989/7/14 | 1991/7/1 | |
F-358 Triton |
1989/8/7 | 1990/3/16 | 1991/12/2 | |
F-359 Vaedderen | 1990/3/22 | 1990/12/21 | 1992/6/9 | |
F-360 Hvidbjornen | 1991/1/2 | 1991/10/11 | 1992/11/30 |
在1980年代末,丹麥開始建造一種能在嚴寒極區冰洋作業的遠洋巡邏艦,成為泰提斯級(Thetis class),四艘在1991至1992年服役。泰提斯級主要用於支持格凌蘭(Greenlandic)周邊海域的低強度維持任務,包括經濟海域巡護、漁業資源保護、污染防制、海空救援、冰上搜索等任務。這些船艦服役後,主要在格凌蘭、冰島、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等高緯度嚴寒水域操作。 SF-3000泰提斯級的系統採用丹麥海軍「標準彈性」(Standard flex,簡稱Stanflex)逼標準,稍早開始建造的SF-300飛魚級(Flyvefisken class)五百噸級巡邏艦就採用「標準彈性」規格。「標準彈性」規格之下,艦上各項裝備都安裝於標準的模組化集裝箱中,電子系統的規格也予以標準化,以標準的資料匯流排連結,故艦上能輕易安裝各型系統以及相關介面、周邊設備。與德國MEKO模組化巡防艦相同,SF系列艦艇能輕易地換裝不同裝備,同一艘艦艇在搭配不同任務裝備後就能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後勤維修與升級都十分方便,絕大部分都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毋須長時間入塢進行大工程。丹麥海軍集團(Naval Team Denmark)旗下的Svendborg造船廠為丹麥海軍建造了四艘泰提斯級,頭兩艘在1991年服役,後兩艘則於次年服役。 泰提斯級滿載排水量約3500ton,艦體依照民間高速遠洋漁船的規格建造,不過為了在充滿浮冰、強風的高緯度海域作業,故相當強調安全設計,例如採用雙層船殼設計,艦體並分為十個水密隔艙。為了承受強風以及惡劣海象的考驗,泰提斯級相當注重耐航能力,特別是艦體穩定性,以德國布隆.沃姆斯(Blohm and Voss)造船廠提供的穩定鰭系統以及Intering公司的燃油配平系統來維持航行穩定性,艦體能承受速度150節的強風,在任何海象下都能以4至5節的速度航行。泰提斯級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具有破冰能力,包括強化船殼、造型適當的艦首與水線下造型,能突破80cm厚的冰層航行,並在只使用一具推進器的情況下破冰而行。為了避免積冰而增加重量,泰提斯級 採用封閉式艦首,一般船艦露天設置的絞盤、錨鏈、繫纜柱等裝備都封閉在甲板下方,並設置有暖氣系統,使艦上人員能在封閉且較為溫暖舒適的環境下進行碼頭作業。 泰提斯級採用柴油電動推進,主機為三具MAN B&W V28/32柴油機,可輸出9000kw的功率,並以一具Volund Motorteknik A/S生產的1500kw推進電動機驅動單軸螺旋槳,在四級海象下的最大航速為21.5節,在以不同航速下航行8300海里後仍保有10%的剩餘燃料,能持續在海上操作60天。長久以來,柴電推進系統向來是在高緯度極區船隻(如破冰船)的首選;相較於傳統機械齒輪傳動系統,柴電推進雖然整個系統體積重量較大,導致效率相對較差,但推進電機具有出色的低速扭矩特性,更適合極區船隻低速頂著冰層阻力或者常需要變速調整的情況下;此外,柴油發動機對螺旋槳旋轉的突然變化很敏感,螺旋槳若遇到碎冰或者船隻突然受到冰層阻礙帶來的扭矩波動,都可能導致主機故障甚至傳動系統損壞(少數使用機械傳動的極區船隻的動力系統,通常要配備大型飛輪或液壓偶合器來處理螺旋槳的扭矩波動)。 為了維持航行的穩定性以及低速航行的靈操控性(如在港灣或充滿浮冰的水域),泰提斯級配一具884馬力的艦首電力推進器以及一具1088馬力的可轉向式電力推進器,均為Brunvoll A/S的產品,其中艦首推進器能抵抗速度28節的橫風而不讓艦體向側面偏轉,而使用可轉向推進器單獨驅動艦體時則具有10節的航速。艦上的電力來源為三套底特律柴油機(Detroit Diesel)的GM 16V 7163-7305柴油發電機組(發電機由Volund Teknik製造),每具發電機組可輸出480kW(640馬力)的功率,此外還有一部Detroit Diesel 6L-71N 1063-7005緊急用柴油機,功率120KW(160馬力)。艦上的動力系統由Soren T. Lyngso提供的整合式船艦管理與監控系統(Ship Control and Surveillance System,SCSS)控制,人員透過艦橋或艦上其他各處的顯控介面就能監視並操控輪機裝備,輪機艙無人化遂得以實現。本級艦編制61名船員,艦上還有額外空間搭載另外12名人員(例如3名直昇機組員);在一般遠洋巡邏任務中,泰提斯級只編制47名海軍人員,加上16名充員兵。 從2002至2007年9月,泰提斯級首艦泰提斯號(HDMS Thetis F-357)擔任丹麥皇家海軍旗艦,在2007年9月由SF3000阿布沙龍級(Absalon class)多任務支援艦的首艦阿布沙龍號(HDMS Absalon L16)接替。 丹麥Infocom Electronics公司負責提供泰提斯級的整合式資訊系統,此系統以光纖區域網路連結艦上各個數位化多功能顯控台,統整全艦的艦內通訊與對外通訊,其下也整合了丹麥Terma Elektronik生產的指管通情系統。本級艦的雷達系統包括一具位於塔狀主桅頂端球形保護罩內的BAE System的AWS-6 G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日換成Terma SCANTER 4103雷達)、一具Terma Scanter Mil 009 I頻平面搜索雷達、一具Furuno FR-1505 DA I頻導航雷達等,電子戰系統則包括一具Thales Defence的蠍式(Scorpion)電子反制系統、Thales Defence Ltd的彎刀式(Cutlass)電子支援系統以及兩具海蚋式(Sea Gnat)誘餌發射器。 艦上主要的射控裝備為一具瑞典SaabTech的9LV Mk.3 I/J頻火砲射控雷達,負責指揮OTO 76mm快砲接戰。此外,艦上還有一具CelsiusTech(目前為SaabTech Vectronics)的9LV 200 Mk 3.A前視紅外線(FLIR)偵蒐/射控系統,除了提供夜視能力外也能指揮艦砲接戰,此系統還包括一具用於對海監視的AN/AAQ-22 SAFIRE紅外線熱影像系統;這套光學電子系統在夜間操作、洋面監視以及電子反制環境下特別有價值。本級艦的聲納系統包括一具SaabTech Type CTS 36 RDN艦首聲納,以及一具由艦尾施放的Thomson Marconi(現為Thales Underwater Systems)製TMS 2640變深聲納(VDS)。 武裝方面,由於以經濟海域巡護為主要任務,泰提斯級僅配備近距離反水面火砲以及有限度的反潛武裝,包括一門位於艦首的OTO-Breda 76mm 62倍徑超級快速砲(射速120發/分)、兩門37mm機砲、4挺12.7mm機槍以及一具深水炸彈發射器;此外,艦上搭載兩艘7m長RHIB小艇,作為臨檢、緝捕之用。在2003年,本級艦加裝四具美製刺針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總算具備了最基本的防空自衛能力。艦尾設有一座直昇機庫與飛行甲板,能操作一架英國偉斯特蘭(Westland)的大山貓(Lynx)Mk.80/91反潛直昇機。 在1990年代初期,馬來西亞提出龐大的近海巡邏艦計畫,當時打算採購近30艘;而設計建造標準彈性系列的丹麥海軍集團也以SF的概念推出1500噸級的遠洋巡邏艦加入競爭行列,不過最後馬來西亞選擇了德國的MEKO-100巡邏艦。 替代艦 隨著2020年代以來全球局勢日趨緊張,以及圍繞北極海區域的戰略競爭日益上升(因地球暖化、冰層溶解而使北極海航道以及能源探鑽成為可能,加速此區域的地理以及能源重要性,北極航道是連接歐洲亞大陸以及從 東亞前往大西洋的捷徑),不僅俄羅斯進一部增加了在此區域的軍事存在,中國也展現了進入北極海的興趣。因此,丹麥開始規劃強化在北冰洋的軍事存在,包括接替泰提斯級的新一代北冰洋船艦計畫。尤其是2025年1月初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第二次當選)上任前夕發表美國應透過如購買等方式控制格陵蘭(Greenland)的言論,促使丹麥政府決心強化在北極海區域的主權維護與軍事存在。 在2025年1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就職約一星期),丹麥政府公布信息,將與兩個海外自治領法羅群島自治政府(Faroese)以及格陵蘭自治政府(Naalakkersuisut)簽署新協議,強化北極海以及北大西洋區域的軍事防務,並增強丹麥對北約(NATO)及其盟邦在軍事能力上的貢獻;而這項新措施的核心,就是引進三艘能在北冰洋操作的新型船艦來取代現役泰提斯級。不同於針對低強度作戰的泰提斯級,新北極巡邏船艦擁有更高規格的偵察監視、情報蒐集以及作戰裝備,並且結合時下趨勢的各種無人載具(包括無人空中系統以及無人水下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