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海象級潛艦三號艦海豚號(Dolfijn 808)。

一艘正在某英國的港口做迴旋的海象級,注意其X型尾舵。拖曳陣列聲納的鋼纜由左側朝上的尾舵頂部施放。

俯瞰一艘海象級。

建造中的海象級。

1987年建造中的海象號,正在重建1986年火災中燒毀的部位。此照片可以觀察其結構,外殼為

淚滴型,內部耐壓殼是圓柱型。 艦體側面有四個預留來安裝側面被動截收聲納的方形開口。

注意海象級最初帆罩後端相當平整。

一艘停在碼頭邊的海象級。

兩艘並排停泊的海象級。

(上與下)三艘編隊航行的海象級

海象級海獅號(Zeeleeuw S-803)的作戰控制室,前方是一系列聲納顯控台,後方是潛望鏡。

海象級海獅號(Zeeleeuw S-803)的主機艙,可以看到兩部柴油發電機。

(上與下)一艘架在船台上的海象級。可清楚觀察其X型尾舵 、左上尾舵頂部的拖曳陣列聲納纜線引導架以及螺旋槳。

帆罩後方頂部有一個大型的呼吸管整流罩,這是1996年起海象級陸續回廠整修、改良呼吸管排氣系統時加裝的。

此圖可以清楚觀察到,拖曳陣列聲納的纜線被引導到左上的X舵面頂端施放。

一艘海象級上浮到水面的瞬間。

一艘海象級正在排除壓載水櫃。

一艘進行延壽改良工程的海象級,艦首下方聲納護罩被卸下,露出聲納音鼓陣列。

(上與下三張)三艘海象級同時在船台上進行翻修改良工程,攝於2014年11月中旬

 

(上與下二張)在2015年12月初,第一艘接受升級的海獅號(Zeeleeuw S-803)完成改裝重新下水。

(上與下二張)完成升級後的海象級的控制室

2023年10月12日,海象號舉行除役儀式。荷蘭在2022年4月決定將兩艘海象級先除役,做為剩餘兩艘的備料來源;

剩下的兩艘會在服役到2030年代中期替代的潛艦服役為止。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海象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荷蘭

(Walrus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荷蘭/

設計:NEVESBU、RDM

建造:Rotterdamse Droogdok Maatschappij(RDM), Rotterdam

尺寸(公尺) 長67.73 寬8.4 浮航吃水6.6
排水量(ton) 浮航2450

潛航28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SEMPT-Pielstick PA4 200 VG 柴油機*3/6400

交流發電機*3/2.8MW

Holec推進電動機*1/6840

單軸五葉片螺旋槳

航速(節) 水面13

水下21

續航力(海浬) 呼吸管航行:10000/9節
最大潛深(m) 實用300

最大45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Signaal/Decca 1229導航雷達*1

ZW-07平面搜索雷達*1

Sperry Mk29 Mod2A慣性導航系統

Argo Phoenix I電子支援系統(2000年起被Thomson CSF DR-3000取代)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Thomson-Sintra TSM-2272主/被動中頻搜索聲納

Thomson-Sintra TSM-2225被動測距/攔截聲納

FAS 3-1A側舷被動陣列聲納

GEC Avionics/Dutch Type-2026低頻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1

EDO 1550 高頻水雷迴避/避碰聲納

Kollmorgen Type-76攻擊/搜索潛望鏡組

 

2007年改良作業以後加裝:

Kollmorgen Type-86非穿透性光電潛望鏡

L-3 ELAC Nautik水雷迴避/攔截與分析系統(MANTA),包含高頻水雷迴避/避碰聲納

作戰系統 Signnal SEWACO VIII行動資料系統

GTHW整合式射控系統

乘員 52
艦載武裝

MK-67 NL 533mm魚雷發射器*4(管內裝填四枚,艦內可攜帶16枚,使用MK-48 Mod4/ADCAP、NT-37魚雷或魚叉反艦飛彈,或者40枚水雷。2007年改良作業後可使用MK-48 Mod7魚雷)

數量 共四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S-802 Walrus 1979/10/11

第一次下水:1985/10/28

第二次下水:1989/9/13

1992/3/25 2023/10/12
S-803 Zeeleeuw 1981/9/24 1987/6/20 1990/4/25
S-808 Dolfijn 1986/6/12 1990/4/25 1993/1/29
S-810 Bruinvis 1988/4/14 1992/4/25 1994/7/5


 


 

發展經過

為了在1980年代中期及時取代老舊的四艘海豚級(Dolfijn class)傳統動力攻擊潛艦,荷蘭皇家海軍在1970年代中期就開始設計新一代柴電潛艦。在1974年荷蘭國防部的備忘錄中提到,荷蘭海軍打算建造兩艘新潛艦來取代首批二艘海豚級,屬於荷蘭工黨(PvdA )的國防部長Henk Vredeling下令進行了初期研究。

依照當時北約海軍的分工,美國、英國、法國海軍擁有核子潛艦負責遠洋作戰,而多數歐洲國家如德國、挪威、丹麥、瑞典等都裝備中小型柴電潛艦,專注於本國海域附近的防務。因此在早期,荷蘭曾考慮以先前建造、表現良好的旗魚級(Zwaardvis class)大型傳統動力攻擊潛艦為技術基礎,建造一種一千至一千五百噸級的中型攻擊潛艦;然而最後荷蘭海軍仍決定建造一種噸位與旗魚級相仿的大型遠洋柴電潛艦。在研究初期,荷蘭海軍甚至曾考慮過核子動力攻擊潛艦,不過這個主意並沒有通過。

在1975年1月22日,荷蘭國防部批准了新型單耐壓殼體柴電潛艦的計畫(書面有9頁),潛艦設計工作由荷蘭海軍物資部門(Directie Materieel van de Koninklijke Marine,DMKM)的潛艦委員會(HBureau Onderzeeboten )首長Jan Jaap van Rijn領導負責。而在此同時,荷蘭皇家海軍也與德國、澳洲、加拿大、英國、法國等盟國接觸,尋求可能的合作伙伴,不過並沒有任何國家對於聯合研製潛艦有興趣(英國、美國等支持荷蘭研製新潛艦)。負責設計海象級的單位包括荷蘭聯合造船設計局(NEVESBU)、Rotterdamse Droogdok Maatschappij(RDM)以及VEREBUS,當然還有荷蘭海軍的的參與。海象級的設計工作在1975年展開,在1977年初步完成。

在1979年6月16日,荷蘭海軍與鹿特丹船塢(Rotterdamsche Droogdok Maatschappij ,RDM,英文Rotterdam Drydock Company)公司簽署建造首艘新潛艦的合約,並附帶建造第二艘的選擇權,此種新型潛艦被命名為海象級(Walrus class)。

在簽約時,荷蘭海軍總共移交約100份設計圖給RDM,但此時設計工作尚未全部完成。當時荷蘭海軍希望盡快獲得潛艦,因此這份合約的工作時程緊湊,並沒有很多時間可以完成規格以及設計工作;同時,經營困難的RDM船廠也急需儘快獲得合約才能生存。這導致新潛艦的研製與生產作業過於倉促,設計工作還來不及完成,首艦就已經開始建造,這在之後引發了嚴重的後果。

基本設計

包含建造工作展開之後的變更項目,海象級潛艦的能力要求至少包括:

1.大潛航深度,達旗魚級(Zwaardvis class)的兩倍。

2.高續航力

3.高靜音性能

4.提高續航力

5.提高操作靈活度

6.能遠距離探測、追蹤目標

7.能發射導向魚雷、反艦飛彈以及佈放水雷

.提高抗衝擊能力

9.提高安全性

10.良好的起居空間品質

11.提高標準化程度

12.提高自動化程度,減少人力 13.整合偵測、武器系統(包含魚雷發射系統)在最大潛航深度仍能有效工作。

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海象級使用當時所有最新的潛艦技術。在設計新潛艦時,一些相關的工程如潛艦操作、GIPSY作戰系統、損管訓練模擬器等也同步進行研製(由於冷戰結束後荷蘭海軍潛艦部隊規模從六艘減為四艘,人員可以在潛艦上出海訓練的時間減少,模擬器遂更形重要)。在海象級的設計階段,繪製設計圖仍以人工進行,而日後的船艦設計工作就開始引進計算機輔助。

一開始,荷蘭海軍打算以十分成功的旗魚級(Zwaardvis class)為基礎發展成海象級。荷蘭海軍最初草擬兩種設計方案,第一種的設計與旗魚級十分相似,而第二種(稱為海象2,Walrus II)則有許多設計變革。由於當時作戰環境、威脅的演進,荷蘭海軍對新潛艦的要求提高很多,尤其是旗魚級的最大實用作業潛深220m,已經難以滿足作戰需求。最後,荷蘭海軍決定改進幅度較大的方案,其細部設計與旗魚級的關連比一開始預估的降低很多;一個關鍵的改變是大幅提高潛航深度,能在冰島、蘇格蘭之間的同溫層水域以下作業,對付在這個海域出現的俄羅斯船艦與潛艦。海象級許多設計變更都發生在前建造工作展開之後(包括提高潛航深度),一方面是因為新的潛艦技術出現(例如由計算機控制的X型尾舵),再者是吸取美國海軍長尾鯊號(USS Thresher SSN-593)在1963年4月意外沈沒之後的各種經驗。 

與旗魚級類似,荷蘭海軍設計海象級時,也建造了木質的1:1全尺寸模型來驗證船艦設計與佈局的合理性,潛艦的所有主要艙室如控制中心、無線電通信室、餐廳、兩間住艙、主機艙、輔助機艙、尾艙等、艦首安裝聲納的空間等都獲得重現。全尺寸模型的主體由木頭製造,並且使用紙板,能提供直觀的船艦空間概念,使用者能立刻提出改進建議,設計單位也能立即修改。在1:1模型驗證階段,荷蘭海軍人員提出了許多修改,包括控制中心顯示器的設置、操作人員座位設置、潛望鏡安裝位置(因此海象級的兩部潛望鏡採用直角布置,而不是直線布置,利於指揮官進行操作 )。從1982年起,海象級的艦尾空間設計變更了30%,相觀的變更是基於各項裝備布置的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距離海象級最初設計階段超過30年後,荷蘭海軍在為海象級進行壽命中期翻修改進的海象級保護項目(IP-W,見下文) 中,再度重新審視整個海象級的設計;在這項工作中,海象級最初在1970至80年代的所有設計圖紙全部被轉變成電腦3D模型,變更調整設計比當年使用1:1全尺寸模型時更精準、更快速。

 


風波不斷的建造工程

海象級是當時荷蘭軍方曾進行過最複雜的國防計畫,每艘潛艦有約50萬個部件,需要250萬個人工小時完成組裝;相行之下,1980年代的道爾曼級(M級)多用途巡防艦每艘有17萬個部件,組裝工作需要120萬人工小時。 

 在1979年10月11日,海象級首艦在RDM船廠安放龍骨,廠方編號348。在1980年2月22日,荷蘭海軍正式宣佈前兩艘荷蘭級的命名,分別是海象號(HNLMS Walrus S802)與海獅號(HNLMS Zeeleeuw S803),繼承了1950年代荷蘭向美國海軍租借的兩艘巴劳鱵级(Balao class)潛艦的名。在1981年9月24日,二號艦海獅號舉行了安放龍骨儀式;即便到了這個時候,海象級潛艦的細部設計工作還沒有全部定案。因此,早在海象號開始建造時,問題就已經浮現。首先,為了滿足潛航深度增加一倍的要求,海象級必須採用與旗魚級不同的耐壓鋼板與施工方式,然而在海象號安放龍骨時,許多測試與計算工作都還沒有完成;同時,推進系統的選擇也沒有確定。

在RDM船廠中建造的海象號(左)與海獅號(右)。由於建造期間仍不斷變更設計,

首批兩艘海象級由於經常反覆施工,導致進度落後且超支。

在船廠建造中的海象號,正被拖車拉出廠房。注意側面的被動陣列聲納安裝座。

在1980年,RDM與荷蘭海軍調整的主機艙設計(這是依照全尺寸木質模型的評估經驗),海象級的建造工作只好推遲,此時就已經知道下水期程會受到影響;然而一年之後,荷蘭國防部卻宣稱,建造工作照進度進行。由於海象級在一面施工的同時一面進行設計,無可避免使得延誤越來越嚴重。在1981年,荷蘭海軍對海象級設計進行了變更,最重要的是潛航深度增加50%(原本海象級的潛航深度只打算維持旗魚級的水準 ),為此使用的材料技術與加工方式都要改變,包括以新的Marelstaal耐壓鋼板來取代旗魚級的Staal 52;而第二次的設計變更直到1986年才完全定案,此後第二批兩艘海象級才開始建造。新型高張力鋼板以及相關加工技術的研究工作落後,加上要開發X型尾舵的電腦化控制系統,都導致海象級的期程延後。結果,海象號建造期間面臨許多反覆施工,規格不斷修改(例如艦體加長),延誤達一至二年。

讓情況雪上加霜的是,建造海象級的RDM船廠屬於國營Rijn-Schelde-Verolme(RSV)造船集團旗下,而 RSV在1982年已經面臨財務困難以及裁員,1983年宣告破產,當時RSV旗下在RDM因而重組(同時期為台灣建造海龍級潛艦的RSV旗下Wilton Fijenoord船廠也瀕臨破產而重組),這些都導致海象級工程延誤。在1983年,為了挽救陷入困境的RDM,荷蘭海軍提前訂購第二批二艘海象級。然而,直到此時海象級的設計都還沒有完成。

海象號在1986年8月14日意外失火時的電視新聞,可以看到濃煙從帆罩前端艙口冒出。

海象號在1985年10月28日下水。然而在1986年8月14日上午11時,在船廠中的海象號發生火災,火勢到下午4時才基本撲滅(據說全部火勢在三天才完全熄滅),指揮中心以及裡面已經安裝的艦載戰鬥系統等精密昂貴設備完全燒毀,部分結構變形。事後調查報告無法確認起火原因與確切起火點,一種推測是起火點在浴室附近,起火原因是電焊施工時不慎引燃;另一種說法是起火點是上鎖的電信室,內部疑似有人抽菸,菸頭火花引發火災。 這場火災導致海象級艦體相當大的部位必須重建,而其他部位也都必須重新檢查(當時外電還有報導誤認為是同時期在Wilton Fijenoord船廠建造的台灣海龍級潛艦失火,實際上兩家船廠相隔一段距離,而且屬於不同母公司)。這場火災總計造成2.25億荷蘭盾的損失(不過多由保險支付);接著,荷蘭海軍把原本為第二批兩艘海象級(S803、S804)訂購的許多物資、設備用來修復海象號,這連帶影響到這兩艘海象級的建造進度。之後,RDM船廠重造了被火災毀損的結構部位,據說在1978年完成修復,然後繼續建造;海象號於1989年9月13日下水,至1992年3月25日服役;結果,第二艘海象級潛艦海獅號成為第一艘進入試航與服役的海象級,在1990年4月25日成軍。

在1987年5月,海象號由一艘浮動乾塢船進行轉運。

 從1977到1984年,前兩艘海象級的總花費超支了好幾百萬荷蘭盾,原因包括設計修改導致的耽擱與重工、這段期間物價上升的通貨膨脹、RSV船廠破產導致RDM重組。荷蘭海軍物資部門(Materieel van de Koninklijke Marine,DMKM)注意到海象級項目逐漸超支落後,但認為透過海軍內部預算與資源調整就可以因應,所以沒有上報荷蘭國防部物資部門(Directeur Generaal Materieel,英文Director General Material,DGM)。然而,海象級的延誤與超支超過了可以控制的範圍。日後在2005年6月,前荷蘭海軍軍官Pieter Hoffen回憶當時的情況,認為海軍的DMKM對國防部的報告隱瞞了事情的嚴重性,但國防部DGM已經察覺到海象級項目出現不小的問題。到了1984年9月20日,荷蘭國防部長正式對外公佈,海象級項目面臨嚴重的超支與落後;在同年11月,荷蘭國防部下令撤換包括荷蘭海軍司令VADM JHB Hulshof等若干高階軍官。因應外來的政治壓力,荷蘭海軍部對整個項目展開正式調查,並聘請民間McKinsey & Company 顧問公司審查整個海象級項目的工作程序與方法,提出改進的建議;而調查報告的結論指出,先前荷蘭海軍造艦向來質量優異、成本低於同時期北約盟國的造艦計畫,但是這在海象級項目中破功了。在1984年10月1日,荷蘭利華頓日報(Leewarder Courant)撰文批評,並沒有看到荷蘭海軍對海象級潛艦項目提出補救的辦法,而增加的成本中,一半都用來支付執行單位的人事成本。在1984年11月21日,議員Van der Spek在常設國防委員會的會議中表示,海軍決定另外設計一種新潛艦,不過最後荷蘭海軍仍完成了海象級的建造計畫。首艦海象號在1985年下水以前,總共有三位荷蘭海軍上將因為此型潛艦的不順利而付出了結束軍旅生涯的代價。

海象級潛艦項目的問題造成顯著的後果,荷蘭海軍在國內的公眾印象受到不小的影響,海軍內部調動資源、執行計畫的權限與自由度也遭到縮限。荷蘭海軍從中學習到不少教訓,並反映在日後的造艦計畫上,此後到21世紀初期,荷蘭海軍各項主要造艦計畫大致都能在計畫之內(期程、預算等)完成。

在1979與1981年安放龍骨的前兩艘海象級由於建造期間設計變更導致返工,以及首艦的火災,成本明顯偏高。第二批兩艘海象級分別在1986年與1988年安放龍骨,此時海象級第二次設計變更已經完全定案,因此這兩艘的成本與工期就正常得多。荷蘭海軍在1977年粗估海象級每艘成本為1.45億荷蘭盾(以1977年幣值),而在第四艘海象級成軍的1994年,四艘海象級的總費用為20億荷蘭盾(以1994年幣值計算)。

日後服役經驗顯示海象級是一種極為優異的潛艦,很多都歸功於建造期間那些所費不貲的修改,特別是對潛航深度的要求。也因此,雖然海象級是在1970年代後期設計,服役二十多年後仍能有效擔負第一線任務。由其是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國防預算刪減,荷蘭遲遲沒有規劃再下一代的潛艦;如果海象級仍採用與旗魚級類似的結構設計,並沿用較為便宜的Staal 52耐壓鋼板建造,則海象級或許會更便宜且更快建成,但服役壽期肯定縮短,則荷蘭海軍很可能提前喪失潛艦部隊。

此外,即便海象級的成本超支,對比於同時期英國進行的Type 2400擁護者級(Upholder class)大型柴電潛艦,海象級的成本仍然低廉得多。依照1994年的統計,四艘海象級總共花費20億荷蘭盾,平均每艘4億荷蘭盾,而1992年道爾曼級巡防艦平均每艘價格4.5億荷蘭盾,這還是八艘巡防艦攤平的成本(數量比海象級潛艦多一倍);相形之下,英國建造的四艘Type 2400潛艦花費約9億英鎊(依照1990年幣值),相當於30億荷蘭盾,平均每艘7.3億荷蘭盾,比海象級貴了50%。

如同前述,由於首艦海象號在1986年意外失火,二號艦海獅號成為首艘進行試航的同型艦;該艦在1988年1月展開首次試航,試航作業持續到1989年,整體表現符合期望,並進行了許多調整。海獅號在1990年4月25日成軍,同一天第三艘同型艦海豚號(HNLMS Dolfijn S803)也在RDM船廠下水。

在1992年海豚號的試航測試期間,一份報導披露了海象級的測試狀況。荷蘭海軍人員對於海象級許多新的設計不完全適應,包括新的控制中心佈局、技術人員集中在機電控制室而非主機艙。依照荷蘭潛艦聲納操作人員Willem van Leeuwen表示,海象級控制中心的聲納操作席位置不夠理想,聲納人員最好是在安靜的環境下工作。此外,控制中心裡操作潛望鏡位置的空間也有點侷促。不過,荷蘭潛艦部隊隨後回應這些質疑,並表示海象級潛艦的聲納系統表現比先前荷蘭海軍的潛艦提高五倍。而荷蘭海軍的潛艦官兵也逐漸適應了海象級的新設計,例如無人化的機艙。

原本荷蘭海軍還想訂購第三批兩艘海象級,但在1985年7月遭荷蘭國會否決。隨後,荷蘭海軍打算增購兩艘縮小廉價版的海象級來取代兩艘旗魚級;在同時期,RDM已經規劃以海象級為基礎發展一種用於出口的中小型潛艦系列,稱為海鰻型(Moray,見下文)。在1986年12月,荷蘭國防部長WF van Eekelen致函國會,表示將不會另外建造縮水版的海象級,仍打算建造第三批兩艘海象級潛艦。不過到1991年,由於西方與蘇聯全面和解,荷蘭開始大幅刪減國防預算,提前裁撤兩艘旗魚級潛艦,而且不另外建造新艦替代;因此,增建兩艘海象級的計畫就此告吹,荷蘭海軍潛艦部隊只剩下四艘海象級。

由於1980年代後期荷蘭否決後續增購海象級的計畫,而原本台灣向荷蘭增購更多潛艦的計畫也因為中國施壓而遭荷蘭否決,導致RDM潛艦部門後續業務受到嚴重影響;由於建造船艦的需求萎縮,RDM決定將更多業務集中在高科技設備、軍事與油氣探勘等業務,因此RDM造船廠在1987年改名為 RDM Technology。在1991年12月10日, 荷蘭政府將RDM Technology公司轉賣給號稱「企業醫生」Joep van den Nieuwenhuyzen所擁有的皇家班傑明投資 集團(Royal Begemann Group,RBG),並轉重組成新公司RDM Technology Holding BV;等海象級潛艦建造業務結束後,RDM Technology Holding BV在1993年至1994年進行大幅重整,員工從1197名裁減至700人,並且拆解成RDM Technology BV與RDM Submarines BV.兩家公司。在1996年,RDM Technology BV與RDM Submarines BV.脫離RBG集團成為完全獨立的私人企業,原本RDM船廠的船艦建造業務自此完全結束(只保留RDM這個名字),改為製造工業機械設備。


基本設計

海象級首艦海象號(HMLMS Walrus S-802)

海象級的艦體基本設計和旗魚級類似,都為淚滴流線型以及單軸,前水平翼位於帆罩上,擁有寬廣的內部空間,艦身中段的三層甲板設有控制室、乘員起居艙房以及電池艙;但是細部設計上,海象級 相較旗魚級則完全翻新。

相較於旗魚級的單/雙殼複合結構,海象級改採全雙殼結構,可提高結構強度與安全性,兩層耐壓殼之間的空間可以提供更大的燃料攜帶量,以提高續航力 ;這項改變也導致海象級的細部設計與旗魚級大不相同。由於全雙殼結構較為複雜,而且內部空間受限,會使潛艦變得更大。冷戰結束後,類似海象級這種針對水下航行性能優化、但施工複雜昂貴的淚滴型構型,在日後西方國家的柴電潛艦裡幾乎不再出現 ;1990年代以後出現的西方國家多數近海型柴電潛艦,都採用單耐壓殼主體、船體中部為簡單平行直線的設計。海象級的設計過程中,荷蘭海軍人員充分參與,甚至包括廚房的設計。

海象級的設計藍圖,採用雙殼設計

 外觀上,海象級與旗魚級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了X型尾舵;美國海軍在實驗潛艦(USS Albacore,AGSS-569)號上首先測試X型尾舵,而瑞典則是第一個將之用於作戰型潛艦潛艦的國家。X型尾舵可在翼面可在不超過艦體中段輪廓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面積,而由於X型尾舵剁面翼展不超過艦體中部輪廓,潛艦在坐底或靠泊時,尾翼較不易被撞壞,十分適合在淺海操作。另外,傳統十字形尾舵由一對水平舵與一對垂直舵組成,每一對只能控制一個軸向;萬一其中一對舵面失效或卡死,潛艦就會喪失這個軸向的控制能力,對於潛航中的潛艦非常危險。而X型舵的每個舵面都兼具水平與垂直向控制功能,理論上就算只剩一個舵面能操作,也還是能同時有水平與垂直軸向的操縱能力。但也因為如此,X型舵動作複雜,無法像十字舵一樣能直接由人工控制(通常由兩名人員操作,分別負責水平與垂直方向),必須藉助計算機來舵面動作,因此必須專門發展一套複雜的線傳操作(fly-by-wire)控制系統。

海象級的艦體以法國的Marel高張力鋼板製造 ,相當於HY-100規格(屈服強度690MPa),潛深比以先前旗魚級(以Staal 52普通鋼板製造)增加50%,實用潛深達300m,最大潛深據信達到450m左右 ;這種高張力鋼板的研製進度趕不上海象級的計畫時程,是導致海象級進度延誤的原因之一。為了配合潛航深度的增加,海象級艦體表面的艙蓋口數目必須減少以增強抗壓能力。 從1996年起,海象級在回廠整修時換裝新的通氣管排氣口,為此帆罩後方上部增加一個大型呼吸管整流罩,這項改裝是從二號艦海獅號(Zeeleeuw S803)開始。

海象級的航行操控席

動力方面,海象級也與旗魚級大不相同,配備三具SEMPT-Pielstick PA4 200 VG 十二汽缸四行程 渦輪增壓柴油機(總功率6400軸馬力)、三具功率2.8MW的交流發電機以及一具6849軸馬力的Holec推進電動機,推進器為單軸五葉片螺旋槳,並採用擁有 三組各140單元的德國Varta硫酸鉛蓄電池(另一說是德國Exide電池),最大水下航速為21節,水面航速為13節,使用呼吸管以9節航行時續航力高達10000海里,舵面控制為液壓式。

海象級相較於旗魚級的另一大重要改進,就是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這歸功於艦上採用新型作戰系統,以及荷蘭海軍新開發的自動化船艦平台管理系統,在中央控制室就能集中監控推進系統以及各項機電/輔助設施的運作,因此主機艙不需要人員值班,這在同時期世界各國潛艦之中堪稱首創,自動化程度甚至高於同時期荷蘭海軍的寇騰納爾級巡防艦。海象級的排水量略大於旗魚級,但人員編制卻從旗魚級的65人左右降至50人(通常編制52人),改善了艦上人員起居的舒適性。在海象級設計階段時,荷蘭海軍設計人員盡量滿足人員起居空間的需求,每個人都有專屬的舖位與櫥櫃,不過由於潛艦先天上空間有限,個人物品的儲存空間仍嫌不夠。

此外,海象級的安全性也有所提高,例如減少潛艦耐壓殼開口數量,且減壓艙門能夠銜接西方國家的救難潛艇(如美國DSRV),消防滅火系統也比旗魚級精進。海象級的減壓艙門也設計能夠銜接西方標準的DSRV救難潛艇,提高了船難發生時艦上人員的生還機率。

偵測與戰鬥管理系統

海象級的控制室畫面

海象級作戰控制室的顯控台。

海象級配備精良複雜的作戰系統,作戰中樞是荷蘭信號(HSA)的SEWACO VIII行動資料系統,這是荷蘭信號的吉普賽(GIPSY)戰鬥管理系統(Combat Management System,CMS)的同系列產品(旗魚級進行現代化改良時加裝GIPSY系統),是旗魚級一開始配備的Signnal M-8潛艦魚雷射控系統的改良型。與SEWACO VIII搭配的是GTHW整合射控系統。SEWACO VIII擁有七套相同的顯控台,每個顯控台的功能都能與其他顯控台互換;作業時,兩座顯控台用於操作與顯示聲納系統,一作用來進行目標分析與研判,一部用於目標動態分析(TMA),一部用於目標分類,一部用於武器射控,一部用於指揮決策(可顯示前述所有相關態勢)。SEWACO VIII的每個中央控制單元包括2具SMR-MV處理器,負責連結並處理顯控台與艦上偵測、武器系統之間的雙向數位資料交換。SEQACO VIII的主要功能包括聲納控制、目標判斷、目標分類、目標動態分析、目標自動追蹤瞄跡、隨時更新戰術與導航態勢圖、檢查系統的工作狀態,以及輔助操作訓練等。 海象級的射控系統的硬體設備和軟體由荷蘭海軍武器與指揮系統自動化中心研製,武器發射系統包含兩套各自獨立的控制介面,可相互備援。

海象級的帆罩內總共有七根桅杆,包括Kollmorgen Type-76潛望鏡組(搜索、攻擊潛望鏡各一)、一具Signaal/Decca 1229導航雷達桅杆、一具ZW-07平面搜索雷達桅杆、結合Argo Phoenix I(另一說是Argo AR-700)電子支援系統(在2000年起被新購的Thomson CSF DR-3000取代)的電子截收桅杆(EOV)、SACTOM衛星通信桅杆、右側無線電桅杆、供柴油機組在水下換氣的呼吸管等。Type-76攻擊潛望鏡是美國柯爾摩根(Kollmorgen)在1976年推出的外銷專用潛望鏡,推出後廣為歐洲與第三世界國家採用,使用模組化設計,能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調整;其中,攻擊潛望鏡桅杆附帶寬頻雷達預警接收器,搜索潛望鏡則配備低頻通訊天線、六分儀、電子截收裝置、GPS全球定位天線等。 艦上還配備Link-11資料鏈來與本國或北約盟國水面艦艇進行資料傳輸,在水下使用時需釋放長度450m的浮動天線。

海象級的潛望鏡。

海象級的聲納系統多為Thomson Sintra的產品,包括Thomson-Sintra TSM-2272主/被動中頻搜索聲納(DSUV-22的改良型號)、Thomson-Sintra TSM-2225被動測距/攔截聲納(Thomson Sintra DUUX-5 Fenelon的出口型號,與TSM-2272整合在一起)、位於兩舷的FAS 3-1A側舷被動陣列聲納以及GEC Avionics/Dutch Type-2026低頻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等,而這也是荷蘭潛艦部隊首次擁有拖曳陣列聲納 。其中,TSM-2225側舷被動陣列聲納在兩舷各有三個聽音單元,經由測量同一聲源抵達不同單元的時間差來計算出目標的方位;此種側舷陣列聲納結合Interstate Electronics Corp.的組件,包括頻譜分析單元、一個HP-1311A顯控單元,以及TNO JO116電子組件介面。Type-2026低頻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的陣列通過尾部X舵左上的舵面頂端施放。

DUUX-5/TSM-2225聲納由先前Thomson Sintra的DUUX-2改良而成,通常是作為DUSV-22或TSM-2272聲納系統的一部份。DUUX-5/TSM-2225能以被動模式進行遠程測距,使得潛艦只需要在發動魚雷攻擊前才需要使用主動聲納進行射控解算。DUUX-5/TSM-2225擁有六個片狀的截收天線,兩側各裝三個,涵蓋潛艦兩側各120度的方位,截收的工作頻率範圍涵蓋2~15KHz(中頻),天線的安裝頗具彈性,適用於不同構型的潛艦。DUUX-5/TSM-2225後端系統使用TSM-320C30、68020、68040信號處理器,各處理器節點的內部連結以MIM D-type方式布置(透過高速環狀區域網路),並以VME匯流排連接外部單元,軟體由C語言和美國軍規ADA語言撰寫,系統本身內建自測單元來簡化後勤維修作業;此外,還可加裝第二個後端工作站,擴充目標識別能力。DUUX-5/TSM-2225有一個直接的信號介面,與潛艦射控系統和描跡桌連結。DUUX-5/TSM-2225的截收天線組計算時,只要兩側至少各兩個截收天線接收到同一信號,就能藉由三角測量方式獲得敵方信號的接觸距離,並持續進行目標動態分析(Target Motion Analysis,TMA)來獲得目標航跡與速度。DUUX-5/TSM-2225能同時分辨四個不同的接觸信號,包括三個目標產生的噪信(三個聲源的方位需要平均分布,每120度一個)以及一個敵方聲納拍發的信號。DUUX-5/TSM-2225具有低頻分析與測量距離(Low Frequency Analysis and Ranging,LOFAR)、解調變聲噪(DEMOdulated Noise)以及脈衝分析( pulse analysis)能力。DUUX-5/TSM-2225具備準確度高、分辨能力佳的特性,且對脈衝聲噪帶來的干擾免疫;在一般情況下,DUUX-5測向精度約2至4度,對兩個分布在2度方位的目標的分辨精確度約0.3度,對10公里外聲源的測量誤差為5%(約500m)。在一般狀態下,TSM-2225被當作TSM-2272聲納系統的一部分來操作,也能以自身的信號處理器與顯控處理單員獨自運作;一般而言,艦上口徑較大的聲納(包括艦艏陣列聲納或側面陣列聲納)接觸到目標後,再轉由DUUX-5/TSM-2225進行追蹤與測距。 至於GEC Avionics/Dutch Type-2026" clip-on" 拖曳陣列聲納採用英國Ameeco(爾後被Plessey購併)生產的聽音陣列以及GEC Marconi 提供的信號處理系統,聽音陣列由左側朝上的舵面頂端施放。

整體而言,海象級的艦體聲納系統效能優異,艦首被動陣列聲納加上布置在側舷的TSM-2225被動陣列聲納,使得潛艦大部分艦體長度形成了一個聽音陣列口徑,效能直追戰術拖曳陣列聲納;這使得海象級實際上不需要施放拖曳陣列聲納,就能擁有近似的被動聽音與測距能力。

武器系統

海象級艦首魚雷艙內部,可以看到魚雷發射管。

一艘正在裝填魚叉反艦飛彈訓練彈的海象級。海象級

武裝方面,海象級艦首設有四具MK-67 NL 533mm魚雷發射器,比旗魚級少了兩具;MK-67 NL是一種氣壓彈射式魚雷管,使用加拿大製造的MK-19渦輪氣壓幫浦(Air Turbine Pump,ATP)發射系統,發射時能給予武器4~5G的加速度;除了魚雷之外,還能使用反艦飛彈或水雷等武器。艦內魚雷艙有兩排魚雷掛架,每排掛架能放置8枚魚雷,故全艦總共可攜帶20枚魚雷或飛彈。海象級使用的魚雷包括荷蘭在1980年向美國採購的MK-48 Mod4魚雷以及較早的NT-37(原本的美製MK-37的改良型),此外還能發射魚叉反艦飛彈。海象級在服役初期就裝妥魚叉飛彈射控系統,但 從沒有實際部署魚叉飛彈(美國承諾一旦有需要就會提供給荷蘭海軍)。此外,艦上最多可攜帶40枚水雷,原本使用Sub-Harpoon水雷,不過這種武器在2001年 從荷蘭海軍中除役。荷蘭在1980年購買100枚MK-48 Mod4,一部分在2000年代初期升級為MK-48 Mod4M(改善靜音性能);在2010年7月,荷蘭宣布購買40套MK-48 Mod7AT升級套件,將部分現有的MK-48 Mod4/4M升級到擁有寬頻聲納尋標系統( Common Broadband Advanced Sonar System,CBASS)的Mod7AT,這個項目在2017年完成。

外銷可能

外銷方面,RDM與NEVESBU早在1985年便著手規劃更新一代的外銷用傳統動力潛艦,名為海鰻(Moray)潛艦。海鰻潛艦採用模組化設計,有1100、1400以及1800ton等三種艦體大小可選擇,並配備AIP推進系統,由於另有專文介紹,在此不予贅述 。而RDM船廠還曾規劃外銷版的海象級,修改包括將魚雷管數量增加至六門等等。

原本加拿大曾有亦購買海象級的改良型來替換現役的妖王級(Oberon class);當時荷蘭認為以加拿大海軍潛艦部隊所需的遠洋需求,海象級頗具勝算,只需加強嚴寒冰洋下的操作能力就可以,但最後加拿大選擇了四艘英國二手擁護者級柴電潛艦。自從1980年代後期購自荷蘭購入兩艘海龍級潛艦後,台灣採購傳統動力潛艦的努力便因為 中國強大的政治壓力而全部失敗;期間 台灣海軍也曾多次申購另外四艘海龍級或海象級,因為前兩艘海龍級在台灣海軍服役時表現良好,但是此時荷蘭已經遭受先前中國的「震撼教育」(包括召回大使等),台灣的申購行動都被打了回票。而 據說 中國也曾在1996年3月與荷蘭商議引進海象級,不過由於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歐洲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所以也沒有下文。

2000年代初期美國同意設法為 台灣獲得八艘傳統動力潛艦,海鰻型可能被列入選擇。不過海鰻沒有既成艦,技術成熟度不如已經獲得訂單的德國214型潛艦,外加荷蘭還是不敢違抗中國,所以還是沒有機會與台灣再續前緣,而台灣潛艦也由於台灣對外政治困難以及內部政治紛擾而長年裹足不前。

 

整體評價

海象級的整體性能極佳,尤其是靜音能力良好。在1990年代,海象級是西歐首屈一指的先進柴電攻擊潛艦,無論是靜音能力、平台航行操作性能、續航力、聲納系統、整合式戰鬥指揮系統與武器等在柴電潛艦裡都處於頂尖水平。

海象級不僅是荷蘭潛艦工業的顛峰傑作,也普遍被西方國家海軍認為是同時期全世界最精良的柴電攻擊潛艦。海象級服役時,其自動化程度堪稱各國潛艦之最,包括機艙實現無人化、高度整合的艦載戰鬥管理系統等,而同時期荷蘭銷售給台灣的兩艘改良型旗魚級潛艦(海龍級)也擁有類似水平的作戰系統。在往後的服役期間,海象級的作戰性能、運作表現以及可承受性都有良好表現;相形之下,英國Type 2400擁護者級(Upholder class)以及澳洲柯林斯級(Collins class)也都是1980年代開始研製的大型高檔遠洋柴電潛艦,但服役後都面臨各方面的技術問題。即便隨著服役時間日久,海象級的作戰裝備、電子系統開始失去先進性,但整個潛艦平台系統始終維持著良好的表現,最初設計階段採用的高標準與前瞻技術等功不可沒。

 

服役經歷

在平時,海象級常執行監視偵察、情報蒐集等任務,並能監控海上交通、跟蹤可能進行不法海上活動(如販毒)的船隻。此外,海象級也常作為特種部隊的任務平台,秘密接近敵區海岸,特種部隊利用橡皮舟或水下摩托載具從潛艦出發上岸蒐集情報,任務結束後返回潛艦。而在戰爭爆發後,海象級自然也很適合搜索、攻擊敵方水面船艦與潛艦。

荷蘭海軍特戰人員從海象級的加減壓艙口離開。

兩艘海象級以及負責支援荷蘭潛艦訓練工作的水星號(HNLMS Mercuur A900)支援船。

 海象級潛艦進行訓練作業時,主要由荷蘭海軍的水星號(HNLMS Mercuur A900)潛艦支援船支持;水星號在1987年服役,平時作為裝備、魚雷測試平台(這是荷蘭海軍唯一一艘能發射MK-48魚雷的水面船隻),每當海象級潛艦進行魚雷作戰訓練時,水星號就充作靶船,並且負責回收海象級潛艦射出的操雷(將魚雷上的高爆戰鬥部換成演習記錄儀器)。四艘海象級潛艦加上水星號潛艦支援船(總計370名海勤官兵)構成後冷戰時代荷蘭海軍潛艦武力。在2013年,荷蘭潛艦部隊年度費用(包括部署、裝備維持等)為5815萬歐元。

海象級在服役期間,曾部署到伊拉克、波士尼亞、加勒比海等水域進行情報蒐集工作。在2001年12月25日,海象級的鼠海豚號(HNLMS Bruinvis S801)與一艘水面船隻發生碰撞意外;在2003年6月14日,三號艦海豚號(HNLMS Dolfijn S808)在英格蘭西南側海域水下作業時擦撞海底,造成尾舵損傷。在2000年代,四艘海象級陸續在柴油機通風管內側發現小規模裂縫,因而陸續回廠檢修。

在2010年6月22日,荷蘭國防部表示,因應北約的請求,荷蘭皇家海軍同意派遣海象級潛艦參與在索馬利亞海域的反海盜任務,值勤海域可以延伸到東非或其他海域。海象級潛艦已知至少兩次被派遣參與亞丁灣的反海盜任務,例如海獅號(HNLMS Zeeleeuw S803)在2010年8月到12月編入北約TF151反海盜特遣編隊,而鼠海豚號(HNLMS Bruinvis S810)則在2012年6月至12月派遣至亞丁灣海域值勤。在反海盜任務中,潛艦利用隱蔽性,能在潛望鏡深度長期潛伏於水下,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密切監視海盜集團的活動,包括其位置、活動型態以及戰術等,進而讓水面護航編隊更精確地掌握海盜集團發展出的新戰術,進行更有效的應對。海象級潛艦能在潛望鏡深度以16公里航速持續作業46天(期間間歇使用通氣管為主蓄電池充電,而不用浮出水面),潛艦上的聲納能輕易捕捉海盜集團船隻的推進器噪音。不僅是荷蘭,美國海軍從2008年起就派遣核子潛艦在索馬利亞海岸活動,監視海盜集團的狀態;不過美國海軍派遣在索馬利亞的潛艦是獨立而秘密地活動,不歸北約單位管制(美國核子潛艦通常配合美軍聯合特種部隊司令部在索馬利亞的反恐活動,並向美國海軍在當地的水面艦隊提供反海盜情報,不過這類情報多數只供美國海軍使用)。

在2014年上映、關於荷蘭潛艦部隊的 Onder Zeefrom RTL7電視節目中,有一集透露海象級潛艦曾在演習中,多次在一對一對抗中擊敗晚了二十幾年服役、英國皇家海軍最新型的機敏號(HMS Astute S119)核能攻擊潛艦。

最初荷蘭海軍規劃海象級的服役壽命約為25年;在2015年,海獅號成為第一艘役齡達到25年的海象級。由於海象級服役以後冷戰隨即結束,日後服役生涯較多是在淺水域沿岸操作,大深度航行操作的次數低於最初的估計,這使得海象級的實際結構壽命長於預期。 

在2016年11月9日,俄羅斯海軍2艘大型反潛驅逐艦在東地中海發現一艘荷蘭海軍海象級潛艦正在跟蹤俄羅斯海軍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編隊(當時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正參與俄軍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隨即將這艘荷蘭潛艦驅離。

服役經驗證明海象級是極其優良的潛艦,歷年在各類不同任務(涵蓋大洋操作與近海淺水)都非常稱職,水聲裝備精良且極其安靜。海象級的船艦操控品質極佳,X舵扮演很大的作用;對於訓練而言,海象級有很高的容錯餘裕,能讓學員有效進行各種廣泛操作,而不易真正進入危險狀況而需要指揮官接手。海象級服役生涯十分活躍,值勤率高,總數雖然只有四艘,但對北約海軍做出了可觀的貢獻;即便在2010年代進行延壽工程、經常有兩艘潛艦在船塢裡的時候,剩餘值勤的海象級仍充分扛起整個艦隊勤務。此外,海象級也有參與英國皇家海軍潛艦指揮課程(Submarine Command Course,SMCC,皇家海軍訓練潛艦指揮官的課程)的國際課程,作為各盟國潛艦軍官交流的平台,除了英國之外還開放讓其他盟邦國家潛艦人員。

 

(上與下二張)在2016年2月中旬,海象級的鼠海豚號(HNLMS Bruinvis S810)在挪威近海進行

戰術演練;荷蘭海軍道爾曼級巡防艦 阿曼斯特號(Van Amstel F831)以及荷蘭級巡邏艦

Groningen(P843)一同演練。演練項目包括兩艘水面艦艇快速朝鼠海豚號逼近,而鼠海豚號

必須對兩艦保持追蹤並正確迴避。操演中,阿曼斯特號以超過30節的速度朝鼠海豚號衝過來,

而鼠海豚號需要盡可能地維持在潛望鏡深度保持目視接觸,直到船艦迫近前最後一刻才下潛。

在這次演練中,兩名皇家海軍的潛艦指揮官課程(Submarine Command Course,SMCC,由於淘汰

率高,外界稱之為「毀滅者」,Perisher)的學員Lt Cdrs Ian Shropshall與James Collie在鼠海豚號

上一同操作,這是SMCC課程中的一部分;在與荷蘭海軍聯合操作之前,這兩位SMCC學員

已經指揮過皇家海軍本身的核能潛艦進行過類似科目。上圖是鼠海豚號的控制室中,荷蘭

海軍指揮官Cdr Willem-Jan Rouwhorst監督皇家海軍SMCC學員 Lt Cdr Ian Shropshall操作潛望鏡,

下圖是潛望鏡中出現的兩艘參演的荷蘭水面艦艇。

 

 

升級與延壽工程

依照1980年代荷蘭海軍的規劃,海象級必須在2002年展開升級作業,然而由於國防預算持續刪減而無法如期進行。海象級是1990年代服役的艦艇,荷蘭海軍認為若不對海象級進行大規模改良,其先進性大概在2007至2013年就會喪失。

在1998至1999年,荷蘭海軍委託Nedinsco公司研究海象級的改良作業,項目包括換裝新的電池、改良戰鬥系統與聲納系統、整合美製改良型魚叉飛彈、換裝不用貫穿控制室的光電潛望鏡等等,並針對艦體外部隔音瓦進行研究。此外,荷蘭也打算從2009年起為海象級進行大規模翻修與現代化改裝,屆時將考慮換裝絕氣推進系統(AIP)以強化持續水下航行能力。

冷戰結束後,荷蘭內部多有裁撤潛艦部隊的呼聲,包括國會以及荷蘭陸軍等,他們認為蘇聯解體後荷蘭已經不再需要耗費鉅資維持昂貴的潛艦部隊;在這些年間,荷蘭政治環境都不太願意對國防事務進行重大投資。例如在2003年中,荷蘭國防部長、自由民主人民黨(VVD)的Henk Kamp決定將8架正在美國進行性能升級(Capability Upkeep Programme,CUP)的P-3C反潛機裁撤並賣給德國(在2005年生效),同時期也決定將八艘道爾曼級巡防艦中的六艘轉賣他國(在2005至2010年陸續移交)。在同時期,荷蘭下議院也針對可能的海象級升級計畫進行討論,而之後成為外交事務部長的荷蘭工黨(PvdA)議員Frans Timmermans就堅決反對荷蘭海軍延長海象級的役期,並主張裁撤潛艦部隊;當時國防部長Henk Kamp不願對於海象級潛艦升級延壽工程進行明確表態,Frans Timmermans還氣憤地表示「我預期我們永遠不能擺脫潛艦部隊」。
2003年。從1990年代後期到2000年代初期,荷蘭海軍大部分的資源投注於四艘LCF七省級飛彈 巡防艦上,荷蘭政壇對於升級海象級潛艦興趣缺缺。這些因素導致荷蘭海軍不能如期開始研製海象級的後續艦,甚至連升級延壽工程也無法即時展開。在2004年,荷蘭海軍試圖為海象級進行最小幅度的調整改進。

在2005年,荷蘭進行海洋戰略研究研究,主要就是劇焦在是否應該延長海象級的役期,這項研究的最終結果促成了海象級的保存與延壽計畫;這項研究報告建議海象級加裝水雷與障礙物迴避聲納(Mine and Obstacle Avoidance Sonar, MOAS)以強化在沿岸淺海的作業能力,同時也必須對海象級逐漸老舊、難以繼續使用的中距離聲納系統(Medium Range Sonar,MRS)進行升級。由於國防預算有限,這項海象級維護保障方案無法做到1980年代時荷蘭海軍規劃的翻修改良幅度;不過如同前述,海象級服役以來,大深度潛航的時間與次數低於最初的估計,結構損耗比預期為輕,連帶降低了維護結構的工作量,能節省經費開支。這顯然是歸功於當年設計建造海象級時,荷蘭海軍決定使用更高的材料品質與標準,使得海象級擁有較長的結構壽命。

在2006年,荷蘭政府組建「荷蘭水下技術中心」(DUKC),結合當時荷蘭主要海事系統、造船、電子等政府研究機構與廠商的力量,包括荷蘭應用科學院(TNO)、達門(Damen)集團(原本皇家須爾德船廠已經併入該集團)、Thales荷蘭分公司(原Signnal)、Bosch公司等等。DUKC主要是為了整合荷蘭關於潛艦產業的能量,為接下來荷蘭籌獲新潛艦(將尋求國外合作夥伴)以及海象級的延壽計畫做準備。

在2007年,荷蘭內閣終於同意為四艘海象級進行延壽改良工程(LEP),並且增加招募潛艦人員來改善潛艦部隊的值勤能力,使海象級的役期能延長10年,服役到2025年左右。此一升級計畫 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前期升級作業(pre-LEP)從2007年展開,進行一些立即的升級與翻修,並為後續進一步工程預作準備。整個海象級現代化工程包括全面更新作戰系統、聲納系統(主要是提高淺水域作戰的能力以及水雷迴避能力等)、武器裝備、潛望鏡、導航通信等電子設備,同時包括結構檢修、防腐蝕處理等。

前期的升級作業包括修改射控系統、準備增加新型MK-48 Mod 7魚雷的運用能力(取代原本的MK-48 Mod 4),開始換裝美國柯爾摩根Type-86非穿透性光電潛望鏡(與美國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相同 )、加裝超高頻衛星通信系統等。此外,前期作業也包括強化安全性,例如加裝德國的HABETaS逃生系統(包含新的加減壓艙以及特製壓力服,能保護人員在更深的海中自行離開潛艦脫困)和新型救生筏;艦上的淡水冷凍設備也被更新,以符合新的環保標準。在2008年起,荷蘭海軍展開海象級的聲納升級作業,分階段提升海象級的聲納系統,這包括升級原有的艦載中/長程聲納系統(例如更新後端計算處理系統,使用現代化的計算處理軟硬體與演算法),以及加裝新的近程水雷與障礙物迴避聲納( Mine and Obstacle Avoidance Sonar,MOAS)。 

在前期升級作業執行之際,荷蘭DUKC等相關單位也慎重地準備海象級的主要升級延壽工程,精確計算潛艦需要修改;而為了安裝新設備騰出空間,既有的管物與線路都要拆除並並重新設計。在2011年,海象級的延壽工程正式展開,以海獅號(HNLMS Zeeleeuw S-803)作為原型艦,在船台開始拆解並逐一驗證所有改裝的預案,研究所有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據此逐步完善所有的工程方案。

在2008年6月13日,屬於基督教民主呼籲黨(CDA)的國防事務卿Jack de Vries 宣布,啟動海象級維護保障計畫(Instandhoudings Programma Walrusklasse,IP-W,英文為Walrus Class Conservation Program);De Vries在書面聲明中表示,潛艦部隊對於荷蘭海軍的重要性只會不減反增,尤其是在裁撤P-3C反潛機隊以及大幅減少海軍水面艦艇數量之後。De Vries也估計,由於潛艦設計複雜,這項工作存在相當風險。當時荷蘭估計IP-W項目花費在5000萬到1億歐元之間,在2018年完成。在2008年9月13日,荷蘭國防物資局(Defensie Materieels Organisatie,DMO)正式接獲進行IP-W項目的命令,而荷蘭下議院也隨即批准了IP-W項目。 

在2008年6月,德國L-3 ELAC Nautik獲得荷蘭國防部合約,為海象級的鼠海豚號(S810)提供一套水雷迴避/攔截與分析系統(Mine Avoidance Intercept and Analysis,MANTA,基於該公司先前的SCOUT系統),合約價值2600萬美元;這是海象級的「聲納安全項目」之一,包括增加淺水域探測、海底地形測繪與水雷/障礙物迴避能力,以及對各種不同威脅的聲學信號(包括潛艦、來襲魚雷)進行自動識別。MANTA包含新型水雷與障礙物迴避聲納 (Mine & Obstacle Avoidance Sonar),有效強化了淺水域的聲學探測能力。隨後在2012年的索馬利亞反海盜派遣任務中,MANTA系統展現良好的效能,因此荷蘭海軍正式決定在所有海象級升級工程中納入這套系統。

在2013年5月13日,荷蘭國防物資局(DMO)與茵泰荷船舶(Imtech Marine Netherlands)正式簽署海象級保護項目(IP-W)的合約 ,包含維修艦體結構、升級聲納系統((包含更新原有聲納系統的後端資料處理並提高系統整合程度、加裝新的水雷與障礙迴避聲納來強化淺水域操作能力)、換裝新型作戰系統、換裝光電潛望鏡、更新內/外部通信傳輸系統、更新船上平台輔助支援設施(包括新的空氣監事等)等,合約總值9400萬歐元(約1.203億美元),能為海象級延長約10年的壽命(達35年)。 其中,艦體結構檢修、防腐蝕工程、管路設備更新等平台項目則稱為「海象級工程支援計畫」(WESP)。此計畫配合四艘海象級的大修週期進行,第一艘 展開改良的就是已經在船台上拆解研究的海獅號。海獅號在2015年12月重新下水,2016年展開試航,並於同年第三季回到現役;而海象號(HNLMS Walrus S-802)則是最後一艘接受改良者(預定2019年完成改裝並重新 服役)。

海象級升級計畫的新戰鬥系統由荷蘭國防部的CAMS Force Vision研製,以荷蘭先前為水面艦艇研製的整合作戰系統為基礎開發而成,不必從頭開發全新的軟體架構。在2011年6月,荷蘭國防部與挪威康斯堡(Kongsburg)航太防衛公司簽約,為海象級研發新的被動聲納管理系統,將原本各自分立的艦首聲納、側舷被動測距聲納以及拖曳陣列聲納整合成一套共同的聲納系統, 把艦上各種不同頻段被動聲納的資訊融合在一起,在新的戰鬥管理系統中呈現單一水下戰場態勢圖。

聲納升級方面,荷蘭TNO公司從2000年開始就展開潛艦聲納升級的相關研究,為日後海象級聲納升級作業預作準備;相關研究項目包括提高聲納處理能力、減少自身噪音對聲納系統的干擾等等,2004年起進行海上實際測試。在2011年1月,TNO公司推出較為成熟的產品並獲得荷蘭 海軍採用,首先裝備於海象號(S802)與鼠海豚號(S810)進行測試;此一聲納升級項目和前述的「聲納安全項目」是同步進行,整合在同一個系統中。

海象級的升級計畫包括換裝美國柯爾摩根Type-86非穿透性光電桅杆(擁有光學攝影機、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VHF通信天線、GPS接收機等,桅杆施予RAM雷達波吸收材料)、MK-48 Mod7魚雷,以及包含艦用電子海圖顯示系統(WECDIS)、整合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更新GPS全球定位系統、更換超高頻衛星通信設備(SHF)等項目,能快速完成航行與作戰計畫,此外也改進艦上人機介面來提高作業效率 ,其中部分項目在海象級前期升級計畫就開始實施。與維吉尼亞級的光電潛望鏡的單一整合式顯控台不同,海象級改良計畫使用分離式顯控台,影像被投放到控制室的多功能顯示器上,控制室其他人員都可以觀看光電桅杆獲得的高解析度(HD)全天候光電影像。Type-86光電桅杆取代了原本的搜索潛望鏡,但原本的攻擊潛望鏡仍予以保留,作為一個體積小巧且簡單可靠的備份系統。在改良計畫中,海象級的控制中心的顯控台全面更新,原本1980年代水平、圓形顯示器的舊型顯控台都被擁有大型平面顯示器的多功能顯控台取代,而指揮官也擁有自己的多功能顯控台。

第一艘接受IP-W改良工程的海象級是海獅號,工程在2013年展開,原訂在2015年完成,但實際上進度有所延遲;在2015年12月3日,海獅號完成IP-W升級項目的里程碑,在2016年9月的試航中在挪威外海成功進行潛航測試,意味海獅號完成全部的IP-W項目週期,隨後就重回荷蘭海軍服役。依照原訂時程,最後一艘接受IP-W改良的海象號原訂在2019年底完成。

 

在船廠中進行IP-W翻修升級工作的海象級潛艦海獅號(Zeeleeuw S-803)。

一艘翻修工程中的海象級潛艦,可以看到艦首下方安裝聲納音鼓的艙室,裡面設置了許多消音錐。

完成改良作業後的海象級,控制室新加裝水雷迴避/攔截與分析系統(MANTA)的顯控台

 

海象級替換計畫(WRES)

如同前述,冷戰結束後荷蘭國防經費大減,而且面臨的直接威脅也大為減少,因此對於是否要發展後繼海象級的潛艦、在未來繼續維持潛艦部隊,在荷蘭內部有相當大的爭議。然而,如果荷蘭讓潛艦部隊走入歷史, 勢必給荷蘭海軍作戰能力與本國造艦產業帶來很大的打擊 。

依照2005年荷蘭海軍的未來研究報告,在當時荷蘭海軍大規模裁減兵力的情況下,(包括前述裁撤P-3C反潛巡邏機隊、8艘道爾曼級巡防艦中的6艘轉賣他國)四艘海象級潛艦擔負的反潛巡邏責任就變得十分吃重。如果海象級服役屆齡時仍未能獲得新潛艦,荷蘭潛艦武力就只能劃下休止符。

由於經費吃緊,荷蘭海軍就連海象級壽命中期升級工程都進展緩慢(2007年才批准展開),而經過IP-W項目延壽的海象級會在2025年左右開始陸續退役。因此,替換海象級潛艦的計畫又被稱為「2025年新潛艦」(Nieuwe onderzeeboten 2025)。在2013年上半期,荷蘭國防部長Jeanine Hennis簽署與挪威、德國一同合作購買下一代潛艦的意向書(letters of intent),隨後在6月送往荷蘭下議院;然而直到2013年9月,一般都認為荷蘭海軍很難獲得批准採購新潛艦。在2013年10月17日,前荷蘭海軍司令Borsboom少將在推特(Twitter)上表示,荷蘭海軍已經與挪威海軍探討在未來潛艦案進行合作的可能。在2014年9月,波蘭國防部副部長Czeslaw Mroczek透露波蘭正計畫與其他有新潛艦需求的北約盟國聯合進行新潛艦案,透過增加建造數量來降低採購與日後操作維護的成本,而可能的合作對象包括都需要在2020年代汰換現役潛艦的挪威與荷蘭。

到了2014年,俄羅斯因烏克蘭政變而併吞克里米亞並介入支持東烏克蘭反抗軍,對歐洲各國帶來嚴重刺激,必須重新加強軍事能力來赫阻俄羅斯,這也讓荷蘭必須思考是否真能廢除潛艦部隊。 在2016年3月16日,荷蘭下議院舉行會議討論海象級潛艦替代計畫(Walrus Replacement Programme,WRES),意味著荷蘭購買新潛艦的政治流程啟動。在2018年3月底公布的2018年荷蘭國防白皮書中,荷蘭海軍獲得60億歐元的預算(空軍與陸軍分別只獲得10億與20億歐元),成為國防預算分配的最大贏家。荷蘭海軍接下來進行的主要項目中,最昂貴的是替換海象級的新潛艦以及替換七省級(De Zeven Provinciën class)防空巡防艦,兩個項目的花費估計都將超過25億歐元。替代海象級的潛艦預定在2021年簽署建造合約,第一艘在2027年交付;而首艘接替七省級的新艦預定在2029年交付。此外,荷蘭海軍其他計畫包括與比利時聯合進行的道爾曼級巡防艦與獵雷艦汰換案,預定2024年起交付,以及增購一艘補給艦艇、建造兩艘兩棲艦艇替換現役兩艘船塢登陸艦等,這兩個項目預定在2020年代末期交付。荷蘭海軍從2018年起編列的預算還包括ESSM Block 2(價值2.5億歐元)以及標準SM-2防空飛彈(10億歐元)等。

由於另有專文介紹海象級替代計畫,在此不予贅述。

 

延長役期、縮減現役數量

在2022年4月1日,荷蘭國防部宣布了關於潛艦項目的三項重要決定,並將文件送交荷蘭下議院。在這份文件裡,荷蘭國防部長Van der Maat對於潛艦項目做了三項重要決定:首先立刻制訂新潛艦的項目需求、延長海象級役期但把現役的數量減少為二艘,此外改善潛艦項目的管理。依照此時的計畫,荷蘭海軍操作海象級的時間會進一步延長到2030年代中期,以填補新一代潛艦服役前的空窗。此時海象級潛艦替換項目進展不順利,時程不斷延後,新潛艦估計要從2030年代中期以後才能陸續服役(原本希望四艘都在2031年之前交付)。而為了安全地延長海象級的役期,荷蘭海軍只會保留後兩艘繼續現役,而艦齡較長的前兩艘則先除役封存(第一艘在短期內除役,之後一段時間則將第二艘除役封存),作為兩艘現役艦的備料來源。在2023年10月12日,海象號正式除役,總計31年服役期間在海上值勤超過3000天。

增加戰斧巡航飛彈

依照2023年4月3日荷蘭國防部提交國會的文件,荷蘭打算執行「海上打擊武器項目」(maritime strike weapons program),引進美製戰斧巡航飛彈來裝備LCF巡防艦與海象級柴電攻擊潛艦;其中,兩艘LCF巡防艦排定在中期翻修與升級(2025到2029年)期間增加戰斧巡航飛彈的運用能力,最快可能在2026年形成戰力;而第一艘加裝戰斧巡航飛彈的海象級潛艦預計在2029年形成戰力。不過,海象級只能以魚雷管發射戰斧巡航飛彈,而目前美國雷松公司生產的戰術型戰斧飛彈都是用於垂直發射器(魚雷管發射的戰斧早已停產),若要專門請雷松發展一種魚雷管發射版的戰術型戰斧,成本將十分高昂;考慮到海象級潛艦屆時已經在壽期末,這樣的成本是否值得恐有待評估;而荷蘭規劃中用來取代海象級的新一帶潛艦,已經把長程攻擊性飛彈納入考量。

此文件中記載,除了美製戰斧巡航飛彈之外,先前荷蘭也一併考慮歐洲生產的類似武器,包括法國海軍巡航飛彈(Missile de Croisiere Naval,MDCN)以及英國/法國研發中的未來巡航/反艦飛彈(Future Cruise/Anti-Ship Weapon,FC-ASW),但隨後評估認為這兩種飛彈都不適合;評估記載,戰術型戰斧能攻擊距離超過1000km以外的目標(其射程達1600km級),而且發射後可以更改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