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號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21世紀初法國海軍軍力的象徵──戴高樂號(FNS Charles De Gaulle R-91)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截至目前,戴高樂號是美國以外,全球唯一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戴高樂號的壯盛軍容。此時飛行甲板右側前部以及左側後部停放飆風M戰鬥機,艦島後方停放超級軍旗攻擊機隊,

兩架E-2C空中預警機在起飛位置。

 

(上與下)戴高樂號在1994年5月初於佈雷斯特(Brest)的DCN造船廠舉行下水典禮的畫面。

(上與下)俯瞰戴高樂號

此照片攝於2015年2月初,戴高樂號在盟國艦艇伴隨下於波斯灣巡航,對肆虐於敘利亞、伊拉克並在法國發動

恐怖攻擊的伊斯蘭國(ISIS)組織進行空中打擊。後方是兩艘沙烏地阿拉伯的法製利雅德級(Al Riyadh class)巡防艦。

(上與下)由後方看戴高樂號。上圖畫面近處是一架法國海軍雲雀三型直昇機。

(上與下)戴高樂號在2007年進塢整修的畫面。注意到此時該艦安裝的是克里孟梭號航母的舊式螺旋槳,

2000年底戴高樂號原本的螺旋槳意外受損後就暫時用這組舊式螺旋槳頂替;在2007年的大修中,這對

螺旋槳才被新造的螺旋槳取代,使戴高樂號恢復原始設計的27節航速。

戴高樂號(下)與美國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並排航行的畫面。

在2007年時,戴高樂號的飆風戰鬥機降落於企業號上,成為飆風降落在美國航空母艦上的首次紀錄。

企業號是美國與全世界第一艘核子動力航母,而戴高樂號是法國第一艘核子動力航母。

戴高樂號與美國海軍艾森豪號(USS Dwight D. Eisenhower,CVN-69)航空母艦一同航行。

2015年2月初戴高樂號在盟國艦艇伴隨下於波斯灣巡航,此照片攝於戴高樂號的甲板,可以看到飆風和超級軍旗

戰機。背景是兩艘沙烏地阿拉伯的法製利雅德級(Al Riyadh class)巡防艦。

準備升空的超級軍旗攻擊機。超級軍旗使用舊式彈射設計,以鋼纜連結飛機和彈射器梭車,而不像設計較新的

飆風M戰機使用鼻輪掛勾。

一架飆風M戰機正彈射升空,還有一架也在起飛待命位置。

由空中俯瞰戴高樂號的甲板佈局。艦上有飆風與超級軍旗戰機。

戴高樂號正參與2014年8月初法國海軍紀念盟軍登陸普羅旺斯60週年活動的採排。

後方為西北風級兩棲突擊艦龍捲風號(Tonnerre L-9014)。

2014年8月15日,戴高樂號參與法國海軍紀念盟軍登陸普羅旺斯60週年的活動。前方為

 代斯汀多夫級巡防艦畢羅特艦長號(Commandant Birot F796),後方為水平線飛彈驅逐艦佛賓號

(Forbin D-620),並有大西洋式反潛機通過上空。

(上與下二張)在2016年9月底,戴高樂號再次投入對敘利亞、伊拉克ISIS組織的戰事中,此時艦上搭載24架全功能

的飆風M F3構型艦載戰機、2架E-2C空中預警機、1架NH-90 NFH多用途中型直昇機、1架SA-316B搜救運輸直昇機、

2架AS-365F海豚偵查搜救直升機。這是同年7月超級軍旗機完全退役後,戴高樂號第一次投入實戰部署。

由後方看戴高樂號

戴高樂號起降甲板一景,艦尾右側停放了幾架飆風戰機,一架E-2C預警機正準備起飛。

(上與下)戴高樂號上層結構特寫。桅杆頂上前部(畫面右側)的球狀天線是ARABEL X(I/J)頻相位陣列雷達,

後部是Thompson-CSF DRBV 15C 海虎二式平面搜索雷達;艦橋頂上(畫面右側)有一座Thompson-CSF DRBV 26D

木星II型L(D)頻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拋物面天線),而船艛末段頂端(畫面左側)的球狀天線則是DRBJ-11B

三維對空搜索雷達。

(上與下)上圖是隸屬於美國海軍艾森豪號(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的F/A-18E戰鬥機在戴高樂號

進行觸艦覆飛演練,下圖是戴高樂號的飆風戰機在艾森豪號進行觸艦覆飛演練。兩張照片攝於

攝於2016年12月8日,當時艾森豪號與戴高樂號一同部署在地中海水域。

四架飆風戰機的編隊低空飛過美國艾森豪號航空母艦邊緣。攝於2016年12月8日。

戴高樂號下甲板機庫一景,擠滿了標風戰機。較遠處有一架E-2C預警機。

戴高樂號下甲板機庫,畫面中有黑豹反潛直昇機與飆風戰鬥機。

(上與下)在2019年4月15日,與北約海軍聯合操演的戴高樂號。此時戴高樂號已經完成了2017到2018年之間的重新裝填

反應器燃料和翻修改良工程。

在2019年4月15日,與北約海軍聯合操演的戴高樂號;畫面近處是美國海軍約翰.史坦尼茲號(USS John C. Stennis CVN-74)

航空母艦。在2017至2018年的大規模翻修升級作業後,戴高樂號主桅頂端後平台改裝了Thales SMART-S MK.2雷達,

取代了原本的DRBV 15C 海虎二式雷達。

滿載飆風M3戰鬥機的戴高樂號

一架飆風M3戰鬥機準備從戴高樂號彈射升空。

2019年2月,戴高樂號在新一輪印度洋部署前進行FANAL19演習的畫面。照片中,

甲板上排列30架飆風M戰鬥機、2架E-2C空中預警機、1架NH90以及1架海豚直昇機。

此次部署戴高樂號共搭載35架各型軍機,創下戴高樂號服役以來的新高。

2021年6月初,正在地中海執行克里孟梭21(Clemenceau 21)部署的戴高樂號,與正在執行航母打擊群21(CSG21)

作戰部署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 R08)在地中海一同編隊。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戴高樂號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法國

(Charles De Gaulle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法國/DCN Internationalm Brest
尺寸(公尺) 長261.5 舷寬31.4 吃水9.43

飛行甲板長264 寬64.36

排水量(ton) 標準35500

滿載41972(服役初期)/42500(2008年改裝後)

動力系統/軸馬力

GEC Alsthom PWR Type K-15核子反應器*2/402306

Alstom蒸汽渦輪*2/81802

雙軸

航速(節) 25~27
續航力 無限制
偵測/反制系統

Thomson-CSF DRBJ-11B 3D S(E/F)頻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1

Thompson-CSF DRBV 26D 木星(Jupiter)II型L(D)頻 2D對空搜索雷達*1

Thompson-CSF DRBV 15C 海虎二式(Sea Tiger Mk.2) E/F頻平面搜索雷達*1(2017年拆除)

Thales SMART-S Mk.2 三維S(E/F)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2017年加裝)

ARABEL X(I/J)波段相位陣列追蹤雷達*1

Racal Type-1229 DRBN 34A I頻導航雷達*1

Terma Scanter 6002 I頻導航雷達*1(2017年加裝)

Sagem Vigy-105光電偵測儀*2

NRBP-20A航空管制雷達*2

Thomson-CSF ARBB.33電子反制系統*2

Thomson-CSF ARBR.21電子支援系統*1

CSEE Sagaie AMBL-2A干擾彈發射器*4

SLAT整合式魚雷防禦系統

聲納
射控/作戰系統

Senit.8.5艦載戰鬥系統

SAT DIBV.1吸血鬼(Vampir)紅外線偵蒐系統*2

Sagem Vigy-105光電追蹤儀*2

DIBC-2A光電追蹤儀*2

乘員 船員+航空人員:1750~1950(航空人員約佔800)

另可搭載800名部隊。

艦載武裝 八聯裝Sylver垂直發射系統*4(裝填Aster-15短程防空飛彈)

六聯裝Sadral防空飛彈發射器*2

Giat 20F2 20mm機砲*8

艦載機

飆風(Rafale)M/N或超級軍旗(Super Etendard)戰鬥機*24~33

E-2C空中預警機*3~4

AS-365F、AS-565、NFH-90直昇機*4~6

數量 最初預計兩艘──

R-91 Charles De Gaulle

R-92 Richelieu(已取消)

備註

R-91於1989年4月14日安放龍骨,1994年5月7日下水,2001年5月18日成軍。

R-92在2004年2月確定另行設計 。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在第五共和的締造者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總統的領導下,確立了「國防武力獨立自主」的方針。在二次大戰法國亡國期間,流亡英國的戴高樂飽嚐盟國間的現實冷暖,故深知國家獨立自主的重要性;而軍事力量的獨立自主,則是國家獨立自主的首要前提。因此在冷戰的數十年間,法國雖然在政策上是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NATO)保持偕同作戰關係,但在實質戰略架構上卻始終刻意與NATO保持一些距離,以獲得國防的自主性。而在武器的研發方面,法國在冷戰期間始終堅持自行研製絕大部分的主要武器系統,並建立能獨立自主運用的武裝力量──包括戰略核子打擊能力。此一獨立自主政策使得法國建立全歐洲 國家中最完整的國防工業研發體系,絕大多數關鍵性武器都實現了自主研發生產 ,在許多方面還足以在美蘇兩強之外獨樹一幟,以一個單一中型國家的力量而言,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在這樣的政策下,法國海軍成為全世界少數 能自行建造傳統起降航母以及核子動力潛艦的國家,例如在1960年代拒絕加入美國與英國簽署的拿騷協議(Nassau Agreement,關於美國輸出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技術並建立英美聯合運作的戰略核子潛艦武力),自行開發本國的核子彈道飛彈潛艦與潛射彈道飛彈。其中,本文介紹的戴高樂號核子動力航母,是全世界第一艘不是由美國人建造的核子動力傳統起降航母;而此艦以戴高樂作為命名,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

起源

從1970年代末期,法國海軍便開始規劃一種新型 核子動力傳統起降航母,以接替從1963年服役的兩艘克里孟梭級(Clemenceau class)傳統動力航母,計畫名稱為PAN(法文「核子動力航母」的縮寫)。受到英國同時期正在規劃、建造無敵級(Invincible class)STOVL輕型航母的影響,法國海軍在1975年提出一個名為PA-75的二萬頓級輕型STOVL核子動力航母方案,但此方案一提出便遭到主張發展大甲板傳統起降航母的法國海軍高層人士猛烈批評;經過多次修改後,法國新一代核子航母最終還是採用傳統起降構型。在1980年 ,法國海軍正式確立建造核子動力航母的政策。此種新型核子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近四萬噸,幾乎是法國海軍所能負擔的最大極限,最初預計建造兩艘。

在1986年,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宣布以法國歷史上著名的樞機主教黎希留(Richelieu)來命名新航空母艦;然而在1987年2月7日,屬於戴高樂黨(Gaullism)的總理Jacques Chirac宣布將航空母艦命名改為戴高樂號(FNS Charles De Gaulle R-91)。戴高樂號的建造計畫由於法國政府的改選而一再延後,直到1986年2月才由法國國防部長簽署了本艦的建造命令。在法國武器裝備、技術部門以及法國核子動力系統原子能委員會的協助下,屬於法國軍隊船艦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et Armes Navales,DCAN)(註)位於布列斯特(Brest)的造船廠終於完成了戴高樂號的設計工作,並在1987年11月24日切割戴高樂號的第一塊鋼板 ,1989年4月安放龍骨,在船塢內開始組裝,1994年5月下水。

戴高樂號最初預定在1996年 服役以取代克里孟梭號(FNS Clemenceau R-98),不過實際上到了1999年才正式成軍。至於黎希留主教的名字還是用於原先規劃的第二艘戴高樂號上,最初預計在1992年發包,在2004年服役,以取代福熙號(FNS Foch R-99);不過後來由於1990年代法國國防預算刪減,導致黎希留號的建造計畫被擱置一段時間,在2000年代初期決定重新設計,改為傳統動力 ,不過該艦的建造計畫最後在2013年的國防白皮書中遭到取消(見下文)。

 

建造與測試

戴高樂號最初預計在1996年服役,但由於1990年代法國國防預算常 遭大幅刪減(1990年代中期刪減幅度達10%之鉅)不僅導致本艦的建造進度大幅延緩,也拖累了艦上許多新式裝備的研發與購置,例如主力戰機飆風M的購置就延遲了4到5年;E-2C空中預警機 長年湊不族四架;NFH-90直昇機至少得等到2005年;此外,由於核子動力的戴高樂號本身就是一項高難度的工程挑戰,因此測試過程也十分坎坷。原本法國海軍的經費無法支持戴高樂號的建造,法國海軍絞盡腦汁東挪西湊,砍掉了兩艘新一代凱旋級(Le Triomphant class)核能彈道飛彈潛艦以及一艘紫水晶級(Amethyste class)核能攻擊潛艦的建造,並將飆風M戰機的採購量由86架減至60架後,才擠出足以讓戴高樂號完成建造的經費。

(上與下)戴高樂號在1994年5月初舉行下水典禮時的畫面。

戴高樂號到了1994年5月才下水,1997年被法國海軍接收,1998年展開試航,結果狀況連連,包括艦舵出現過異常震動、電力系統必須改進、一百多個船艙的隔音板須重新更換等。在測試中, 戴高樂號被發現原始設計的跑道不夠長(因為艦體總長度受制於負責建造的布雷斯特船廠的既有船塢尺寸),無法讓E-2C預警機在惡劣天候與海象下安全降落,遂 在1999至2000年進行改造工程,位於左側的斜角飛行甲板前端加長了約4.4m,從原本的195.6m變成約200m,滿載排水量也由原先的39680ton上升至41927ton,這項工程耗資500萬法郎。更糟糕的是,在2000年左右,預定配備於 戴高樂號上的飆風M戰機、NFH-90直昇機以及新研發的SAAM防空飛彈系統等都還沒準備好,而法國海軍老一代的F-8P十字軍艦載戰機在1998年就除役了,導致戴高樂號在 海上操作的整整前兩年形同空船,先別提形成戰力,甚至連許多重要的測試都不可能進行。飆風M的首架原型機於1999年出廠,接著便在戴高樂號上進行測試。

戴高樂號在海上測試中暴露一堆技術問題,花了很大的功夫去一一改善。在2000年2月28日,戴高樂號進行一項反應器測試時,額外分離裝置發生火災,觸發了濃煙警報器。2000年10月中旬,戴高樂號的核子動力冷卻裝置發生故障,技術人員被迫檢查蒸汽冷凝器的6000支導管 ;此外,該艦的反應爐外殼有裂痕,其他問題包括部分隔音不良導致艙房噪音過大、舵面顫抖需要調整、盥洗用管路與 洗衣機運作不良等等,例如滾筒洗衣機全速運轉時會產生影響全艦的巨大震動。

2000年10月24日,戴高樂號離開土倫進行第14次,也是交艦服役前的最後一次試航,原本該艦預計在此行回航後於12月23日成軍服役;不料在11月9日至10日夜裡, 航行到百慕達三角洲附近的戴高樂號,左側的推進螺旋槳斷裂,一個葉片沈入海中,不得不取消原訂前往美國諾福克海軍基地的計畫而提前返航,讓頗以 戴高樂號為傲的法國國防部極其尷尬 ;不巧的是11月10日正好是戴高樂30週年忌日,讓法國海軍感到大觸霉頭。調查發現無論是斷裂的左側螺旋槳或完好的右側螺旋槳,或者預先製造的備用螺旋槳都有瑕疵,這些一體成形銅鋁合金螺旋槳結構靠近中心部位都有氣泡;一般都認為負責製造螺旋槳的Atlantic Industries在生產過程的品質管理不良。更糟糕的是,戴高樂號螺旋槳的設計與製造相關文件都在一場火災意外中損失,無法立刻產製備用的螺旋槳。為此,戴高樂號不得不換上克里蒙孟梭級航空母艦的預備螺旋槳作為應急措施,最大航速只能達到24節,而不是原先設計的27節。不過由於當時戴高樂號只操作重量較輕的超級軍旗機以及飆風F1/F2,加上艦上的C-13-3蒸氣彈射器力道足夠, 這樣的航速仍足以順利進行起降作業,故戴高樂號艦便帶著克里孟梭號的預備品繼續值勤,直到2007年底進行的大修與燃料棒更換時才以新品替換(見下文)。在2001年3月5日,裝上舊式螺旋槳的戴高樂號展開海試,期間曾達到25.2節的航速。然而此次試航仍發現右舷螺旋槳發出100dB的異常噪音,讓艦上後部住艙無法居住,使戴高樂號在7月至10月再度進行檢修與改善。在2001年9月16日,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戴高樂號反應器帶來的輻射程度略高於可接受的標準,初步推測以為一部份隔絕裝置失效;然而,事後進一步調查則發現,戴高樂號建造時,輻射程度合乎標準,然而驗收後相關輻射標準又改變了。戴高樂號的成軍典禮是在2001年5月18日進行。

在2001年,第二、第三架飆風M向戴高樂號的戰機單位報到,成為該艦第一個戰機中隊(12F)獲得的首批戰鬥機,戴高樂號終於 在2001年初步形成戰力並擔負戰備任務。在2001年6月,戴高樂號參與了北約海軍在地中海地區的演習。在2001年10月11日,戴高樂號與四架AWACS軍機、卡沙號(Cassard D-614)防空驅逐艦成功實施了Link 16資料鏈傳輸測試。在測試中,這些艦艇與軍機真時地分享英格蘭南部與地中海區域的空中資料,而這些資料又透過舊的MIL-STD-6011資料傳輸系統轉發給卡沙號的同型艦尚.巴特號(Jean Bart D-615)。

 

基本設計

設計戴高樂號時,法國海軍參謀部要求航空母艦必須能在布雷斯特(Brest)造船廠和土倫(Toulon)軍港現有的設施進行建造和駐泊,避免擴建修造設施,並進量減少陸地配套工程建設的成本。這導致戴高樂號的艦體長度限制在261公尺,以遷就布雷斯特船塢的尺寸,連帶使得航空操作能力大受影響。由於飛行甲板長度有限,戴高樂號彈射起飛區域(艦首)以及斜角甲板的攔阻降落區域有部分重疊,不能同時進行艦載機起飛與降落回收作業;而且,艦首蒸汽彈射器長度也必須縮短到75m。為了騰出足夠的停機區域,戴高樂號的艦島盡可能地靠前布置。由於體型較小,戴高樂號搭載的艦載機數量和類型較為有限,測試時才發現飛行甲板長度不夠,只好再將斜角甲板往前加長4.4m;而日後升級改進的潛力也不大。

戴高樂號採用全通式斜角飛行甲板,位於艦體右舷的艦島為一外懸式建築,這些都是典型的現代傳統起降航母設計。戴高樂號完工之初飛行甲板全長264m,寬64.36m,面積共12000平方公尺,遠大於克里孟梭級 的飛行甲板。受限於布雷斯特造船廠船塢設施的尺寸,實際上戴高樂號的水線長度與寬度都與克里孟梭級相仿,主要是靠著增加飛行甲板的外擴來增加可用面積。戴高樂號機庫長138.5m,寬29.4m,高6.1m,面積4600平方公尺,可同時容納20~25架固定翼機停放、維修,機庫四周設有維修工廠與飛機零件庫。位於艦身左舷的跑道長195m(完成修改後),與艦身軸心有8.5度的夾角,其上裝有兩具美製C-13-3蒸汽彈射器以輪流運作的方式讓艦載機彈射升空; 右舷艦島後方處設有兩具飛機升降機,飛行甲板尾端則有三組降落攔截索以及一組在緊急時使用的攔截網,以及全自動航母降落系統、光學輔助降落系統和DALAS雷射輔助降落系統,能讓以超過275km/hr的速度降落的艦載機在75m內順利停止。 兩具彈射器交互使用時,戴高樂號的飛行甲板每30秒可讓一架飛機起飛,並在12分鐘內讓20架飛機降落。

 戴高樂號的美製C-13-3蒸氣彈射器是美國海軍自用標準版C-13-2(用於CVN-72~77)的縮小版,軌道彈射行程只有246英尺(約75m,美國自用C-13-2是93.57m),工作蒸氣壓力是435psi(美國自用C-13-2是450psi)。為了彌補彈射行程與工作壓力的下降,C-13-3的濕蒸氣接收器容量比原版C-13-2增加55%來盡量彌補,但整體性能仍只相當於美國C-13早期型號(軌道行程250英尺,約76.2m,工作壓力900~1000psi)的85%,但對於法國海軍主力機型飆風M(最大起飛重量約54000磅)仍堪稱足夠。

戴高樂號的艦體設計十分強調防護能力 ,全艦從飛行甲板至艦底形成一個完整的箱型堡壘式構造,艦島使用功夫龍裝甲以及鋼甲來強化抗擊能力 ;為了避免受損時產生連鎖引爆,輪機艙與彈藥庫周圍的艙壁都以裝甲強化,並採用前後分散布置,與之相鄰的艙房也以裝甲艙壁隔開;此外,設計上也十分重視艦體的抗沈性,全艦由19道縱向艙壁劃分為20個水密艙區,水線以下的艦體採用雙層或多層船殼設計,並銳意強化艦底強度。艦內總共劃分為2200個艙室,由艦底到艦橋頂部共15層甲板。戴高樂號擁有 完全符合北約標準的核生化防護能力,艦上絕大部分艙室都採用氣密式結構,使用加壓系統可使艙壓高於外界壓力,避免核爆塵或生化戰劑入侵。戴高樂號也很強調航行時的穩定性,艦體兩側設有兩對穩定鰭,艦上先進的SATRAP穩定性統 擁有兩部電腦,不僅能自動調整穩定鰭與舵面的角度來抵銷風浪以及艦體迴旋時的傾斜,在飛行甲板下方甚至裝有一套主動配重系統,重達22噸配重物在雙軌道上移動,經由SATRAP的電腦控制,在風浪侵襲或戰術運動造成艦體傾斜時,自動移動配重物位置來抵銷傾斜,使得艦體的橫向、縱向傾斜搖動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在SATRAP穩定系統的控制下, 戴高樂號的縱向搖晃可被控制在0.5度以內,在六級海象下仍能讓25ton級固定翼艦載機起降,以20節航速、30度舵角轉彎時,艦體僅傾斜1度,此等表現較美國十萬噸級的尼米茲級航母毫不遜色。

動力系統方面,為了節省經費,戴高樂號沿用兩具與法國新一代凱旋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相同GEC Alsthom PWR Type K-15核子反應器(單機功率150MW,約201153馬力),帶動兩具Alstom蒸氣渦輪,但卻造成了戴高樂號性能上的重大缺憾──動力不足, 推進系統總輸出僅61MW,约81802軸馬力(克里孟梭級為126000軸馬力),航速太慢。在公試中,戴高樂號跑出的最大航速僅25節,但法國則堅稱本級艦擁有27節極速的實力 (克里孟梭級極速為32節),無論事實為何,都創下了二次大戰以後新造傳統起降航母的最低速紀錄。為了製造足夠的甲板風力,讓艦載機在無風帶也能順利起飛,現代化傳統動力航母多半擁有30節以上的極速。幸好艦上的美製C-13-3彈射器力道 還是足以讓22ton的飛機彈射升空,多少能彌補航速不足的缺憾 。艦上整個核能推進系統佔據了五個艙間,包括左右兩個各容納一具K-15反應器的反應爐艙,以及其後兩個各裝有一套蒸汽渦輪機的機艙,此外還有一個居中的控制艙室緊鄰於兩個反應爐艙間。戴高樂號每裝填一次核子燃料,約能在海上運作七年半。

艦上裝備

戴高樂號擁有先進的作戰系統以及偵測/電子戰系統,並配置強大的艦載防空武器。作戰系統方面,本級艦使用的是法國Thomson-CSF新型的Senit 8.5(發展自先前的Senit.6,研發階段稱為SISC-PAN),是法國第一種採用分散式系統架構的作戰系統,結合八部電腦做為處理單元,並擁有25具各種機能的顯控台,處理能量大且整合度高,能同時追蹤2000個目標,並全自動連結所有偵測裝備與武裝進行接戰。Senit 8與Link-11/16資料鏈整合,能同時與超過50個空中、水面與陸上友軍單位進行資料及時傳輸,能有效擔任整個作戰行動的戰鬥管理中心。本級艦上所有的裝備包括戰鬥系統、穩定系統、通訊系統、動力系統等大量引用最先進科技並強調高度自動化,並以包括電腦輔助(CAD)設計以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等最先進科技來設計、研發。

戴高樂號的航行控制艦橋。

武裝方面,與西方傳統起降航母相同,戴高樂號只配備短程防空自衛武器, 最主要的裝備是由ARABEL相位陣列雷達以及垂直發射Aster-15短程防空飛彈組成的SAAM/F防空系統(詳見EMPAR/ARABEL相位陣列雷達以及FASF/SAAM/PAAMS防空飛彈系統)。SAAM是1990年代結合歐洲數國之力合作研發的新銳裝備,其性能與接戰能量絕非現役北約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系統可想像。ARABEL雷達的半圓形旋轉天線護罩位於主桅 頂上前部,而Aster-15飛彈則裝填於DCN研發的Sylver垂直發射中 。戴高樂號總共裝有四組八聯裝Sylver A-43發射模組(兩組位於右舷前段停機坪外側,另兩組位於左舷飛行甲板中段外側),裝填32枚Aster-15飛彈,成為西方國家第一種擁有相位陣列雷達與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的航空母艦。

戴高樂號的其他偵測裝備尚包括一具Thompson-CSF(現為Thales)的DRBV-26D木星(Jupiter)II型L(D)頻 2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設置在艦橋頂上)、一具Thompson-CSF的DRBJ-11 B三維S(E/F)頻對空搜索雷達(設置在船艛後部頂上)、一具Thompson-CSF DRBV-15C海虎二式(Sea Tiger Mk.2)E/F頻平面搜索雷達(設置在主桅杆頂上後部;2017年翻修工程被SMART-S MK.2三維雷達取代)、兩具Racal(現為Thales)的Type-1229 DRBN 34A I頻導航雷達、兩具Sagem Vigy-105光電偵測儀以及兩具SAT DIBV.1吸血鬼( Vampir)紅外線偵蒐系統等。

DRBV-26D雷達是DRBV-26C(用於C70卡沙級飛彈驅逐艦)的進一步改良型,沿用DRBV-26C的後端固態發射機,再增加新一代信號處理技術,並換裝荷蘭Signnal LW.08雷達的天線(附有一具敵我識別詢答天線),偵測距離360km(據說最大可達500公里),可同時追蹤128個目標,並能在250km外偵測到雷達截面積僅2平方公尺的小型目標。

艦上的電子戰裝備包括兩套Thomson-CSF ARBB.33 I/H/J頻電子反制系統以及由同一家廠商提供的ARBR-21電子支援系統、四具CSEE Sagaie AMBL-2A干擾彈發射器, 日後還安裝能干擾來襲魚雷的Euroslat製SLAT整合式魚雷防禦系統。SLAT由DCN、WASS (Whitehead Alenia Sistemi Subaqua)、Thales Underwater Systems等廠商合力開發,研發完成後將成為多種歐洲新一代艦艇的標準配備。

除了SAAM防空飛彈系統外,戴高樂號的其他武裝尚包括兩具六聯裝Sadral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以及8門Giat 20F2 20mm機砲 。Sadral系統衍生自法國陸軍西北風(Mistral)肩射防空飛彈,射程4000m,可對付飛行高度3m以上的掠海飛行目標;而Giat 20F2 20mm機砲的最大射程約8km,最大射速720發/分。由射程較長的SAAM、射程較短的Sadral、電子反制系統以及四具干擾彈發射器, 戴高樂號光憑藉著本身的艦載裝備就能在15km內形成三道反飛彈防衛網。

在2004年2月,法國國防部選定Thales集團成為法國海軍新一代SIC 21指管通情系統的承包商,這套系統未來將安裝於法國海軍各艦艇與陸上單位,戴高樂號自然不例外。

在2015年1月初,代表法國國防採購局(Defence Procurement Agency,DGA)的聯合武裝合作組織(Joint Armaments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OCCAr)與Thales簽約,為戴高樂號換裝開放式架構的新型射控系統,以CONTROLView指揮管制軟體架構為基礎,能同時整合艦上多種武器系統(包括SAAM防空飛彈系統)以及感測系統,功能包括結合各感測器產生整體空中態勢圖像、目標威脅評估、武器接戰分派等工作,能讓艦上各種中程、短程、極短程自衛武器系統發揮最大的作戰效益。

艦載機

三架飆風M在戴高樂號上等待起飛,其中兩架已經分別在兩部彈射器位置待命,擋焰板升起。

戴高樂號最多能容納40架以上的航空器,正常編制包括24架飆風M/N戰鬥機(必要時可增至30架以上)、4架空中預警機與5到6架的直昇機,平均每日最多可出動75架次 (以超級軍旗機為準,如每天出動75架次,艦上儲存的燃料與物資約可支持10天作戰行動),這個兵力規模差不多是攻防兼備的航空母艦的最低下限。這樣的艦載機隊陣容雖不若美國航母的壯觀與齊全,但該有的功能大致上都有了。 在飆風戰機與E-2C預警機等上一代克里孟梭級航母沒有的精銳機種服役後,戴高樂號航母機隊的有效打擊半徑擴展至700海里以上,而先前以超級軍旗戰轟機為主力的克里孟梭級航母只有200~3000海里的打擊半徑;而當法國海軍完成Syracus衛星通訊網路的架設後,法國艦載機飛行員便能接收到1500km以外地面友軍的支援請求,提供迅速而及時的對地密接火力支援。 戴高樂號上可攜帶600公噸彈藥、3200公噸航空燃油以及400公噸柴油,依照實戰經驗,這樣的物資儲備大致能支持24架飆風M多用途戰機作戰約一星期。

以下分別簡介戴高樂號的主力機種:

1.飆風M/N戰機

此為戴高樂號的主力戰鬥機種,也是法國航空科技最新力作。飆風戰機由曾研製幻象系列戰機的達梭飛機公司製造,也是另一項法國國防產業的驕傲。本來法國也打算參與歐洲多國合作的EFA戰機(日後改稱EF-2000)計畫,但由於本身意見不被其他合作國採納,遂回到法國一貫的「國防自主政策」,自力研發新一代戰機,這就是飆風的由來。飆風擁有先進的航電、發動機、線傳飛控以及優秀的氣動力佈局,飛行性能與戰力十分優秀。在設計之初,飆風就被規劃為空軍、海軍的通用機種,而飆風M/N就是飆風系列的艦載衍生型;其中,飆風M是單座機,飆風N則是雙座型。最初飆風艦載型只有單座的M型,但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多國空襲南斯拉夫的經驗顯示,雙座機型在低空、惡劣天候、高威脅環境執行對地打擊作戰任務時,任務效率與存活率都遠高出單座機,因此法國國防部將原先60架飆風M的訂單改為25架飆風M與35架雙座的飆風N,首架飆風N原型機將於2005年推出。為了讓重量維持在合理範圍,飆風N取消了飆風M的機砲,機內油箱容量也略減。由於空軍區另有專文介紹,在此對於飆風戰機就不多贅述了,以下只是簡介飆風M/N近期的發展:

飆風M/N的構型發展分為多個階段,最早推出的是僅具備防空能力的F1構型,已經達成初始戰備能力(IOC),前十架飆風M/N都是這種構型。目前F1構型飆風M已經具有完整功能的Spectra整合式電戰系統與美製Link-16資料鏈,使用的飛彈則為MICA與R-550II兩種空對空飛彈。

飆風M/N發展的第二階段──F2型,總共生產16架,除了原有的空戰能力外,另增對地打擊能力,並擁有更精良的航電系統。飆風M/N F2的對地攻擊武器包括AASM精靈炸彈以及SCALP-EG陸攻巡航飛彈,同樣都是法國近年來自力研發的新武器。在電子系統的改良方面,飆風M/N F2將強化整合各感測器與資料鏈的資訊的能力,並換裝OSF被動偵搜系統。OSF由紅外線熱影像儀、電視攝影機與雷射測距儀組成,具備辨識、多目標角追蹤以及測距等功能,其紅外線與電視攝影系統的解析度相當高。OSF系統於2004年研發完成,並安裝於一架雙座飆風N型上進行測試。首架F2構型的飆風M將於2004年交機,而F2構型的雙座飆風N(法國海軍首架飆風N原型機,以及第15架艦載型飆風)則於2005年出廠,未來飆風M/N F2構型將全面取代法國海軍現役的全部超級軍旗攻擊機。

飆風艦載型的終極構型為F3全功能艦載機型,於2009年開始服役,相較於F2構型再增加戰術核子打擊能力 ,可攜帶ASMP-A戰術核子對地飛彈以及SCALP-EG巡航飛彈,並能搭配Reco NG戰術偵查莢艙執行戰術偵察任務。從發展時程觀之,飆風F3構型可能都是雙座的N型。全部60架飆風M/N預計在2012年年底前全數交機,並於2014年達成戰備。

截至2008年為止,法國海軍已經下單採購的飆風系列已達38架,首批訂購的10架飆風F1單功能空防攔截機至2008年已經全部封存,等待升級為F3全功能構型,接下來的16架飆風F2也將在稍後的返廠大修作業中陸續升級為F3構型。從27號機開始的飆風則為完整的F3構型全功能艦載機,從2009年起服役戰備。 到2016年7月超級軍旗攻擊機完全退役之時,戴高樂號上就部署了兩個全功能的飆風F3中隊共24架。

2.超級軍旗攻擊機

由於法國國防部 經費短缺,使得飆風M/N戰機的購置進度極為緩慢,截至2000年代初期才十餘架進入服役,這使得戴高樂號在服役初期還得仰仗老一代的法國艦載機──超級軍旗(Super Etendard)攻擊機作為一部分的艦載機兵力。

超級軍旗機於1978年開始服役,配備於法國海軍兩艘克里孟梭級航母上,專司對地、對海攻擊以及空中偵照任務, 至2000年代前期共有52架此型機在服役。從1990年代起,法國海軍便為此機進行多階段的改良計畫,以便填補飆風艦載型全面換裝前的戰力空隙 ,隨後超級軍旗機一直服役到2016年7月才功成身退。本機的簡介都寫在「克里孟梭級航母」一文中,故在此不予贅述。

3.E-2C空中預警機

1990年代初期,法國向美國採購了2架E-2C空中預警機,準備配置於戴高樂號上。這兩架E-2C為當時最新的Group 2規格,採用AN/APS-145雷達,分別於1998年12月與1999年4月交機。目前這兩架E-2C除了Link-11資料鏈外,還配備美國最新的Link-16,能將本身蒐集或由其他友軍預警機傳來的偵測資料真時傳送至戴高樂號的戰情中心,使其能全盤掌握大範圍空域的情況。

由於一艘航母起碼要配備四架空中預警機,才能以兩機一組的方式形成24小時全方位無間隙空中預警網,但由於法國國防預算不足, 一直無法湊齊這個數目。法國 在1999年向美國採購了第三架E-2C,該機為最新的鷹眼2000規格(包括8葉片螺旋槳),於2004年3月交機 ;法國國防部本想再購買一架E-2C鷹眼2000來湊足四架(在2007年4月曾透過美國海外軍售管道要求購買一架),但至今經費仍無著落。

此外,E-2C上有五名機員,超出了法國海軍現役制式搜救直昇機──AS-365海豚式的搭載量,萬一失事時將造成問題。因此在新一代10ton級的NFH-90大型直昇機進入法國海軍服役前,這方面將依賴較大型的超級美洲獅或德國海王式直昇機支援。

3.直昇機

戴高樂號上的直昇機中隊的主要任務是執行反潛作戰與海上救援等任務, 使用的機型包括輕型的AS-365海豚式通用直昇機、老舊的AS-321G超級美洲山獅中型運輸直昇機、AS-322美洲豹 中型直昇機或AS-565豹式直昇機,未來將換裝德、法、荷、義等國在1990年代新開發的NFH-90。NFH-90是NH-90系列中兩種基本構型中的海軍型(NATO Frigate Helicopter,NFH)(另一種為戰術運輸型(TTH - Tactical Transport Helicopter)),擔負反潛與搜救任務。由於法、德等國經費短缺,導致NH-90系列的購置數量一刪再刪,開發時程也大幅延後。法國海軍將採購27架NFH-90,在從2005年起交機。

 

服役記錄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到塔利班組織恐怖攻擊後,法國準備採取軍事行動回應,而法國媒體批評當時沒有足夠、可以部署的軍事力量;而仍未湊齊艦載機、許多功能尚未齊備、正在維修的戴高樂號又成為攻擊的標靶,例如前任法國總統Valéry Giscard d'Estaing批評戴高樂號是「半艘航空母艦」,並要求建造第二艘航空母艦,使法國海軍隨時有一艘航空母艦能夠部署作戰。

在2001年11月21日,法國宣布派遣由戴高樂號領軍的第473特遣編隊(Task Force 473)參與美國為剷除
阿富汗的塔利班恐怖組織進行的持久自由作戰(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在此次部署開始時,戴高樂號攜帶16架超級軍旗、2架飆風戰機、1架E-2C預警機與數架直昇機,在12月19日對阿富汗展開首次空襲。在支援持久自由的作戰中,戴高樂號的機隊共執行140次任務(平均每天12次),共779架次。戴高樂號的編隊在2002年3月11日結束這次任務,當時美國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稱法國是「好盟邦,部署了將近1/4的海軍兵力支援持久自由作戰」。在戴高樂號完成支援持久自由作戰任務時,艦上的艦載機編隊為16架超級軍旗、5架飆風、2架E-2C,此外法國空軍支援了六架幻象2000D戰鬥轟炸機。此外從2002年2月起,投入「持久自由」作戰的戴高樂號與美國海軍約翰.史坦尼茲號(USS John C. Stennis CVN-74)開始讓艦載機在對方的航空母艦交流起降,增進雙方的軍事同盟關係。

到2002年2至3月,戴高樂號的飆風M已經累積至8架。由於此時艦上的飆風M只有空戰能力,因此 支援持久自由的戰事中無用武之地,但他們還是藉此難得機會跟美國海軍的F-14、F/A-18進行模擬空戰,結果當然是遠較對手先進的飆風M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尤其是老態龍鍾的F-14在面對飆風M時幾乎是毫無招架之力;此外,當時這些飆風M也曾與義大利海軍的AV-8B II模擬視距外空戰。在2002年6、7月,第9至第10架飆風M上艦,戴高樂號的12F戰機中隊的換裝作業也告一段落,正式擔負戰備任務。

在2002年6月,印度、巴基斯坦局勢緊繃,隨時可能擦槍走火;為了穩住局面,戴高樂號以及美國的甘迺迪號(USS J.F. Kennedy CV-67)航空母艦隨即開入印度洋,在印巴兩國之間劃出的緩衝區中巡邏,隨時監控印巴雙方,防止任何一方可能的進攻,而這也是戴高樂號的飆風M戰鬥機第一次 真正執行作戰勤務。在為期10天的維和任務中,戴高樂號的飆風M以及甘迺迪號的F-14、F/A-18合作無間,共同執行多次例行日常兩小時戰鬥巡邏任務;此外,從這兩艘航母起飛的E-2C預警機也持續地監控印度洋海面與空中動態,成功阻絕了印巴雙方軍機、船艦可能由海路發動的攻擊。

2002年10月30日,戴高樂號首度進行Aster-15短程防空飛彈的接戰試射成功 ,這也是法國版SAAM/F防空系統的首次實彈接戰測試,正式宣告艦上的SAAM防空自衛系統開始值勤。至此,戴高樂號初步的基本機能大概都具備了,但如同前述,要等飆風M/N戰機全數服役要等到2014年,NFH-90直昇機也要從2005年起才能交機,因此戴高樂號 大約要等 到2015年左右才能擁有較為完整的陣容。

服役至2007年時,戴高樂號總共執行任務天數達到900日,總共有19000架次的固定翼機彈射起飛。 在2007年8月,戴高樂號回到土倫港進行服役後首次燃料棒重新裝填以及附帶的大修工程,並於2008年12月初完工,完成後首度開始操作完整的飆風F3構型戰機。在此一工程中,戴高樂號 換上新造的螺旋槳,使其最大航速恢復到27節,才能配合起飛重量較大的飆風F3。此外,戴高樂號也在大修期間進行若干升級,包括作戰系統與資訊傳輸系統的改良、全艦網際網路化、全面更新通信系統,並且 加裝資訊影像工作站,可經由資料鏈而真時顯示飆風F3的Reco NG戰術偵查莢艙所回傳的資料。為了因應戴高樂號大修期間產生的空窗期,法國海軍艦載機隊從 2007年夏季起便與美國海軍進行幾次合作,先後在美國企業號、杜魯門號、羅斯福號等核子動力航母上進行起降與作戰訓練,期間並驗證了接受美國空軍空中加油機 以及海軍F/A-18E搭載夥伴油箱的空中受油能力。 改裝完成後,戴高樂號的滿載排水量增至42500噸。這項改裝作業在2008年12月完成,戴高樂號原訂在2009年重回現役,然而隨即在2009年初的測試中發生機械故障,渦輪主機與大軸的連結器出現不正常劇烈震動與磨損,導致該艦被迫於2009年4月回到船廠檢修;這個故障不僅延遲了戴高樂號重新擔負戰備的時程,更嚴重的則是影響法國海軍飛行員的訓練與管理計畫。在2009年12月16日,維修完畢的戴高樂號終於恢復服役。

 雖然建造測試以及服役初期遇到諸多重大挫折,戴高樂號在2010年代前半的功能逐漸成熟完備,到2010年代中期就成為法國最貴重也最倚重的海外軍事投射資產,這段期間戴高樂號在海上值勤的時間甚至超過美國的超級航母。

在2010年10月底開始的Operation Agapanthus 2010部署(直到2011年2月21日,為時4個月),戴高樂號領軍的 第473特遣編隊(Task Force 473)部署範圍橫跨地中海、紅海、印度洋與波斯灣,此次部署攜帶12架超級軍旗攻擊機、10架飆風戰鬥機與2架E-2C鷹眼2000預警機,執行任務包括在索馬利亞北部的反海盜護航,期間並在2010年12月於英國、美國艦艇協同下對阿富汗實施聯合軍事行動。

在2011年3月20日,戴高樂號被部署到地中海,對陷入內戰的利比亞(原領導人格達費遭推翻)實施武力干預,執行1973年聯合國在利比亞設置的禁飛區任務(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973)。執行這趟部署時,戴高樂號共編制來自海軍航空隊的8架飆風M F3戰機、6架超級軍旗攻擊機、2架E-2C鷹眼2000預警機、2架海豚式直昇機、2架雲雀III直昇機,以及來自法國空軍的1架美洲山獅直昇機、2架山貓(Lynx)直昇機等,在4月6日又獲得法國海軍增派2架飆風M F3型艦載戰鬥機,使艦上編制值勤的艦載機總數達到22架,刷新戴高樂服役以來的最高數量。在8月10日戴高樂號結束任務返回土倫港整修時 ,總共投入戰鬥146天,完成1590個任務架次架次,空中任務飛行時間達到了3600多小時,其中作戰任務飛行時間大約120小時,將近50%的任務架次是在夜間完成,期間單日出動最高紀錄約為50架次;在這些任務架次中,艦上飆風M F3戰鬥機和超級軍旗改攻擊機(各一個中隊)完成840架次打擊任務,以及240個架次的伙伴空中加油任務,此外陣風M F3戰鬥機另完成390個偵察架次;E-2C鷹眼2000預警機完成120個架次的警戒與空中管制任務。

在2015年2月15日,原本在印度洋上準備演習的戴高樂號航空母艦的戰鬥群抵達波斯灣,2月22日開始對伊斯蘭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IS)實施空襲,阻止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境內的猛烈攻勢。法國是第一個參與由美國領導、阻止伊斯蘭國攻勢的國家,當時艦上部署12架飆風戰機與9架超級軍旗攻擊機。原本法國派遣空軍約15架戰鬥機參與對伊斯蘭國的空襲(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基地加油整補),加入戴高樂號的兵力後,法國投入的空中兵力增加到約30架戰機;相較於從聯合酋長國起飛的法國空軍飛機,從戴高樂號起飛的艦載機只需飛行一半距離就能抵達戰區。在2015年2月15日到4月底的戴高樂號離開波斯灣為止,此次對伊斯蘭國的部署行動,平均每日出動10到15個攻擊架次。

在2015年11月5日,法國宣布派遣戴高樂號至波灣展開第二輪對伊斯蘭國的作戰部署,據說這一次艦上攜帶18架飆風戰機與8架超級軍旗攻擊機;在11月13日,伊斯蘭國武裝份子在巴黎發動血腥攻擊,造成130人死亡。戴高樂號在11月18日抵達波灣,23日(巴黎遭攻擊後10天)開始發動攻擊 ;在這一次部署中,戴高樂號總共出動271次戰鬥飛行,包括對伊斯蘭國組織進行259次精確打擊。

在2015年12月7日,坐鎮戴高樂號指揮戰鬥群的René-Jean Crignola少將接掌美國海軍負責攻擊伊斯蘭國的第50特遣編隊(Task Force 50)的指揮權 ,戴高樂號也成為TF50旗艦,這是第一次由非美國海軍的軍官與軍艦來指揮領導美國海軍特遣編隊 ,主要原因是此時美國部署在中東的航空母艦返國維修,卻沒有一艘航母能即時前來無縫接替;為了表揚戴高樂號這項貢獻,美國海軍在2016年6月頒發功勳單位表章(Meritorious Unit Commendation,MUC)給戴高樂號的人員,這項表揚通常不會頒發給外國艦艇。在2016年9月對ISIS的作戰中,戴高樂號的艦載機隊(主要是兩個飆風M戰鬥機中隊)達到平均每日出動約60架次。

在2016年底,戴高樂號完成這一次作戰部署之後,在2017年2月6日進入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土倫港船塢展開第二次更換燃料棒與進塢大修作業,為期18個月(2018年中完成),合約價值超過12億歐元。 這次改裝作業除了維修艦體結構(目標是服役至2041年)、重新裝填K15反應器的燃料之外,艦上的裝備設施也會升級或更新,包括 全面更新戰鬥管理系統、導航系統、指管通情網路信息基礎設施、以Thales SMART-S Mk.2三維多波束雷達取代原本的DRBV-15 雷達、換裝Terma Scanter 6002導航雷達、換裝新的敵我識別系統、更新光電偵測射控系統等,蒸氣彈射系統也進行全面翻新 ;此外,艦上的輔助與控制設施也經過更新,提高自動化程度,並更新艦體穩定系統,更換2個冷卻單元,重新校準艦體穩定模擬器。艦上生活起居設施也予以翻新,其中一個廚房徹底翻新。由於超級軍旗攻擊機已經除役,因此戴高樂號在此次改裝中也變更後勤與航空操作系統 (涵蓋飛行甲板、機庫、維護車間等),移除關於超級軍旗機的配套設施,完全針對操作飆風M進行優化,以提高作業效率。參與這次改裝的工作人員總計有2100人,包括戴高樂號本身的1100名艦員;改裝工程的工作量為400萬工時,其中180萬工時是工程和設計方面,總共包含20萬個工作任務,其中25%是由艦員和艦上的航空兵部隊人員完成,包括2000項測試和試驗。為了在戴高樂號進行翻修升級期間讓 法國海軍航空隊維持正常的訓練與操作, 法國海軍與美國海軍合作,使法國艦載機單位在這段期間部署在美國航空母艦上進行作業;在2018年5月,法國海軍飆風M戰鬥機以及E-2C空中預警機單位部署到美國海軍喬治.布希號(USS George H.W. Bush CVN-77)航空母艦上,和美國海軍艦載機一同作業。

在2018年5月17日,戴高樂號完成此次改裝的所有船塢作業並重新下水,7月底停靠在碼頭進行驗收測試,隨後進行海上測試與人員訓練,在2018年11月8日重回法國海軍作戰艦艇序列。

2019年2月,戴高樂號在新一輪印度洋部署前進行FANAL19演習的畫面。照片中,
甲板上排列30架飆風M戰鬥機、2架E-2C空中預警機、1架NH90以及1架海豚直昇機。
此次部署戴高樂號共搭載35架各型軍機,創下戴高樂號服役以來的新高。

在2019年2月底,戴高樂號離開土倫軍港,率領473編隊(Task Force 473)打擊群展開一輪為時五個月的印度洋部署;在此次部署中,戴高樂號搭載35架各型軍機,包括30架飆風M戰鬥機、2架E-2C空中預警機以及3架直昇機,創下戴高樂號服役以來部署機數的新高。

2020年7月6日,美國國防部防衛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一項可能的軍售,對法國出售3架E-2D先進鷹眼艦載空中預警機,包含飛機、裝備、零組件的預估合約總值約20億美元,合約主承包商是美國諾斯洛普.格魯曼集團航太系統(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 Aerospace Systems);此項軍售主要目的是強化法國海軍艦載機隊能力、接續現役的E-2C空中預警機,以因應現階段以及未來的需求。DSCA公告裡美國供售的項目包括:3架E-2D先進鷹眼預警機機身、10具T-56-427A渦輪軸發動機(六架裝機、四具備用)、三套AN/APY-9電子掃描雷達、四具AN/ALQ-217電子截收裝置(三套裝機、一套備用)、三套AN/AYK-27整合導航頻道與顯示系統(Integrated Navigation Channels and Display Systems)、5套Link-16聯合戰術情報分配系統(MIDS-JTRS)(三套裝機,兩套備用)),10套嵌入式全球定位/慣性導航裝置(Embedded GPS/INS,EGI)(六套裝機、四套備用)、四套AN/APX-122(A)與AN/APX-123(A)敵我識別裝置(IFF)、(三套裝機、一套備用)、一套地面的聯合任務計畫系統(Joint Mission Planning System)等。其他附帶品項包括通用系統整合實驗室/測試裝備(Common Systems Integration Laboratories with/Test Equipment,一套裝在佛羅里達州墨爾本作為訓練之用,一套裝在法國)、空勤與地勤人員裝備、支援裝備、零件備料、書面資料與技術文件、訓練服務以及訓練用裝備、美國政府與承包商提供的後勤、工程、技術支持服務,以及相關組件和後勤項目等。

從2022年1月31日,以戴高樂號航空母艦為主的473特遣群(Task Force 473,TF 473)展開在地中海區域的克里孟梭2022(CLEMENCEAU 2022)部署,原訂持續到5月3日;原本這次部署的重點是監視地中海東岸黎凡特(Levant)區域的安定、支援這個區域的反恐作戰以及維護歐盟側翼的安全等。2022年2月24日起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TF 473的任務自然轉為維護北約東側的安全,威懾俄羅斯軍力繼續推進;北約總共投入三艘航空母艦,包括美國海軍在地中海的哈利.杜魯門號(USS Harry Truman CVN-75)、戴高樂號以及義大利海軍加富爾號(ITS Cavour C550)

 

黎希留號難產

戴高樂號首艦戴高樂號的建造與測試已經夠坎坷,但第二艘本級艦黎希留號(以下簡稱法國第二艘新航母,PA2,另有專文介紹)命運卻 更為多舛,建造工程被阮囊羞澀的法國海軍一延再延,首先延至1997年發包,爾後更直接擱置,將整個案子重新檢討。

法國海軍希望第二艘新航母擁有更大的飛行甲板,但建造成本最多不能超過戴高樂號的一半。在2004年2月,法國宣布PA2將採用傳統動力,由DCN與Thales組成的聯合研發團隊來設計建造。戴高樂號從無到有的過程中,總共花了法國超過一百億美元,而法國國防部希望PA2的總獲得成本能控制在25~31億美元之內。PA2的設計工作於2004年底展開, 原定於2009年安放龍骨,2015年初服役,但是在2008年新上任的法國總統薩科奇卻又宣布推遲PA2的建造, 隨後PA2一直處於無限期推遲的狀態,直到2013年4月法國國防部公佈國防白皮書正式將之擱置。

法國曾計畫在戴高樂號退役後一段時間內,以英法共用航空母艦的方式支援法國海軍作戰, 然而英國在2010年代建造的兩艘伊莉莎白級航空母艦設計上配合操作F-35B STOVL戰機,缺乏操作傳統起降艦載機所需的彈射器與阻攔索。因此,之後法國艦載機部隊可能還是得與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協同部署。

 

戴高樂號替換計畫

隨著2014年初因烏克蘭革命推翻親俄羅斯政府以及隨後俄羅斯出兵併吞克里米亞,歐洲國家普遍尋求強化軍備,因應俄羅斯日趨復甦的軍事威脅;而這種國際情勢對於法國海軍建造新航空母艦趨於有利。法國2017年總統大選進入第二輪的兩位候選人共和前進黨參選人紐埃爾·馬克洪(Emmanuel Macron,於該年5月下旬第二階段投票勝出)與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主席馬里恩.勒龐(Marine Le Pen)都支持建造另一艘新航空母艦來跟戴高樂號同時運用或替換戴高樂號。 Chaineau少將表示,紐埃爾·馬克洪曾表示,支持盡快展開新航母的設計工作,在2040年戴高樂號除役之前建成 ;而馬里恩.勒龐則支持法國海軍建造第二艘航母黎希號,與戴高樂號同時運用,維持法國海軍勢力的存在。 

在2018年2月9日,法國內閣公佈法國2019至2025年國防計畫,宣布正式啟動接替戴高樂號航空母艦的研究計畫。依照這份2019至2025年國防計畫法案(loi de programmation militaire, LPM),戴高樂號預定服役到2040年左右。依照法國2019至2025年國防計畫法案,在這些年間將增加國防投資,總共挹注2950億歐元的國防經費;在2018年時,法國的國防預算為342億歐元,2019至2022年將以每年增加17億歐元的速率成長(直到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2023至2025年則每年增加30億歐元,至2025年達成國防開支佔全國生產總額(GDP)的2%(北約盟邦義務),是冷戰結束以後法國軍費支出的高峰。

在2018年7月上旬,法國國防部長佛羅倫斯.·帕爾莉(Florence Parly)在法國軍備發展總局(DGA)時透露,戴高樂號替換計劃已經正式啟動,此時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大西洋造船廠(STX Frence)以及負責研製/維護法國海軍各型艦載核子推進系統的原子技術科技(TechnicAtome,原Areva TA集團)等三個集團已經組成委員會,共同進行新一代航空母艦的概念驗證工作。在2018年10月23日,法國國防部長弗洛倫斯.帕爾麗(Florence Parly)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海軍防務與海事展(Euronaval 2018)開幕時,宣布法國啟動替換戴高樂號的新航母的初期研究階段,此一項目稱為新世代航空母艦(Porte-Avions de Nouvelle Génération,PANG)。這項研究計畫分為四個計畫,涵蓋未來新型航空母艦的作戰需求以及面臨的戰場威脅、新航母的主要構型和特徵(例如推進系統、彈射與降落攔阻系統、使用的機種等)、各項必要的基礎工程架構、未來可能的技術創新、研發與建造時程 、估算成本、評估維持(兩艘)航母的可行性等等,而法國主要防務廠商如達梭飛機公司(Dassault)、泰利斯(Thales)集團、海軍集團(Naval Group)等都會參與研究工作;此一研究工作會耗資3600萬歐元並持續約18個月(在2020年中完成),希望新航母能在2030年代服役 並接替戴高樂號,服役到2080年代左右。法國打算在2025年左右達成新航空母艦的主要決議,新艦會服役到2080年左右。

 

法國軍隊船艦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et Armes Navales,DCAN)在1991年改名為法國造艦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DCN);在2007年,DCN購併了Thales、Armaris(先前DCN與Thales合資成立的公司)等軍工企業中和海軍造艦相關的事業,再加上負責規劃法國第二艘航母的企業MOPA2,整合成為DCNS集團。其中,Thales持有DCNS約25%的股份,在2011年又增至35%。在2017年6月28日,DCNS改名為海軍集團(Naval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