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斯都利亞親王號航空母艦

(上與下) 西班牙海軍亞斯都利亞親王號(Principe de Asturias R-11)短場起降航空母艦是根據美國海軍在1970年代

提出的「制海艦」概念而設計的。

在1989年,亞斯都利亞親王號(Principe de Asturias R-11)與該艦所取代、即將除役的美製獨立級輕型

航空母艦迷宮號(Dedalo R01)一同航行。

正面看亞斯都利亞親王號。兩舷平台上各佈置一座西班牙國產馬洛卡近迫武器系統。

(上與下) 由艦尾看亞斯都利亞親王號。飛行甲板末端是升降機,艦尾兩側布置兩門馬洛卡近迫武器系統。

(上與下) 由後方看亞斯都利亞親王號

西班牙海軍主力的「A戰鬥群」,中間為亞斯都利亞親王號,兩側是巴里納斯級(Baleares class)巡防艦

(美國授權西班牙建造的諾克斯級巡防艦的防空衍生型)。

在1990年代中期,西班牙為泰國海軍建造了查克里.納呂貝特號(HTMS Chakri Naruebet R-911) 輕型航空母艦(前)

,基本設計衍生自亞斯都利亞親王號 (後)。

在2013年1月,亞斯都利亞親王號(最右)進行了除役前的最後一次航行。伴隨的艦艇包括胡安.卡洛斯一世號

(Juan Carlos I)戰略武力投射艦以及前方三艘聖塔瑪麗亞級(Santa Maria class)飛彈巡防艦。

在2013年2月10日,除役前最後航行的亞斯都利亞親王號

在2017年8月,已經除役的亞斯都利亞親王號被拖去拆解。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亞斯都里亞號航空母艦/西班牙

(Principe de Asturias R-11)

承造國/承造廠 西班牙/Ferrol Navy Yard
尺寸(公尺) 長196 寬24.3 吃水9.4

飛行甲板長175.3 寬29

排水量(ton) 滿載169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AG

LM-2500燃氣渦輪*2/46400

單軸CRP

伸縮式UPA輔助推進器*2/每具590kW

航速(節) 27
續航力(海浬) 6500/20節
偵測/反制系統 Raytheon AN/SPS-52C/D 3D E/F頻對空搜索雷達*1

ISC Cardion AN/SPS-55 I/J頻平面搜索雷達*1

ITT SPN-35A J頻航空管制雷達*1

Elettronica Nettunel電子反制系統

URN-25 Tacan導航系統

Scot-3衛星通訊系統

MK-36 Mod2 SRBOC干擾彈發射器*4

AN/SLQ-25A魚雷反制系統*1

US Prairie Masker氣泡幕噪音抑制系統

聲納
作戰系統 Tritan數位指揮控制系統

Link-11/14資料鏈

射控系統

Selenia RAN-12L目標標定雷達*1

AMS RTN-11L/X飛彈接近警告雷達*1

乘員 船員555,航空人員+司令部208~230
艦載武裝

馬洛卡(Meroka)近迫武器系統*4

魚叉反艦飛彈*8

艦載機 一般編制22架各式艦載機,包括:

 

AV-8B/B+獵鷹式STOVL攻擊機*6~12(一般編制10架)

SH-3H海王或HS-23反潛直昇機*6~10(一般編制6架)

SH-3 AEW海王預警直昇機*2

AB-212通用直昇機*2~4(一般編制4架)

備註 1979年10月8日安放龍骨,1982年5月22日下水,1988年5月30日服役 ,2013年2月6日除役。2013年12月出售給安哥拉。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側的伊比利半島,同時瀕臨地中海與北大西洋,具有北約側翼以及把守地中海到大西洋戰略孔道(直布羅陀海峽)的重要地位。為了有效防衛與監視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加納利群島之間的海運線,防堵蘇聯潛艦由北海與地中海進入北大西洋,西班牙海軍在1960年代向美國租借打過二次大戰的獨立級輕型航母卡柏特號(USS Cabot CVL-28)來作為反潛直昇機母艦,1967年加入西班牙海軍服役,被命名為迷宮號(Dedalo R01),並在1973年由西班牙買斷。迷宮號在1967至1976年單純搭載美製SH-3D海王反潛直昇機;在1972年,西班牙決定從美國購入AV-8A STOVL攻擊機來裝備迷宮號,首批六架AV-8S(以及2架訓練用的TAV-8S)在1976年交付西班牙,第二批四架AV-8S在1980年交付,使迷宮號成為STOVL航空母艦,標準編制為8架AV-8S與四架直昇機。

由於迷宮號已經相當老舊,西班牙海軍在1970年代便開始自行設計一種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輕型短場起降航空母艦 ,搭載AV-8與反潛直昇機。這艘新航母的設計乃參照美國Gibbs & Cox公司在1970年代為美國海軍設計的制海艦(註),並依照西班牙的需求進行諸多修改。本艦最初打算命名為卡瑞歐.布蘭卡提督號(Almmirante Carrero Blanco),稍後則改為亞斯都利亞親王號(Principe de Asturias R-11)。本艦於1977年6月開工,1979年10月安放龍骨,1982年5月22日下水水,1988年5月30日進入西班牙海軍服役,而迷宮號也得以在1989年8月功成身退。亞斯都利亞親王號之所以工期拖得這麼長,主要是因為歷經多次設計變更而是進度延後,包括參考英國無敵級輕型航空母艦的設計。

亞斯都利亞親王號是西班牙海軍艦隊的旗艦,也是西班牙海軍的中流砥柱──A戰鬥群(Group A)的核心,該戰鬥群部署於伊比例半島的南翼。最初西班牙海軍打算在亞斯都利亞親王號率領的戰鬥群中編制驅逐艦、巡防艦與一至二艘潛艦,但考慮到當時西班牙海軍擁有的驅逐艦與潛艦都過於老舊,因此最後只編制兩種較新型的巡防艦:負責防空任務的聖塔瑪莉級(Stnta Maria class)飛彈巡防艦(美國授權西班牙建造的派里級),以及負責反潛的巴里納斯級(Baleares class)巡防艦(美國授權西班牙建造的諾克斯級)。除了亞斯都利亞親王號 航母外,A戰鬥群編制的陣容包括:2至3艘聖塔瑪莉級,1至3艘巴里納斯級,此外還有兩艘補給艦。在2000年代初期西班牙新型艾瓦洛.迪巴贊級(Alvaro de Bazan class)神盾巡防艦服役後,自然是毫不意外地成為A戰鬥群的新生力軍,大幅強化了戰鬥群的防空護衛能力。亞斯都利亞親王號及該艦的艦載機隊任務包括:擔任聯合作戰行動中的戰區指揮管制;在對陸地作戰中,以獵鷹STOVL戰機執行沿岸地區的空中武力投射,包括密接支援、空中壓制、精確打擊特定目標等;由海王空中預警直昇機、獵鷹戰機與A戰鬥群的防空艦艇執行區域防空任務;由本身以及護 航母艇搭載的反潛直昇機隊、反潛護航母艇執行聯合反潛任務。

與美國原版制海艦相較,亞斯都利亞親王號的主要設計變更包括:

1.主結構的改良

2.更換被動式油槽平衡系統

3.加裝輔助推進器

4.拓寬航行艦橋

5.強化飛行管制室的適應性

6.延長飛行甲板與艦體,增加戰機裝載作業區與機動作業區的面積 ,增加搭載機總數,滿載排水量從原版制海艦的13736噸增為16900噸。

7.參考英國無敵級輕型航母,在艦艏加裝滑跳起飛甲板

8.加裝艦體消磁系統

9.艦上增設航電系統修護站

10.強化艦載指管通情系統

11.近迫武器系統更換為西班牙自製的馬洛卡型(Meroka)

12.增設美製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以及「草原」電戰偽裝系統

亞斯都利亞親王號的排水量介於英國無敵級與義大利加里波底號輕型短場起降 航母之間,其艦島結構的體積比後兩者的還要小,內部僅設有艦橋和飛行控制室,煙囪與桅杆則緊湊地整合於艦島上 。之所以將艦島設計得如此緊致,目的是盡可能擴大可用的飛行甲板面積。本級艦的舵房比原版制海艦寬敞,艦橋與飛行控制室也經過重新設計。艦體設有消磁系統,以抵銷長年航行下來船殼遭受的地磁磁化。動力系統方面,亞斯都利亞親王號 延續制海艦的原始設計(與先前巴贊建造的聖塔瑪莉級飛彈巡防艦極為類似),採用兩具LM-2500燃氣渦輪(由美國GE原廠授權義大利Fiat生產)構成的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GAG)主機系統以及單軸可變距螺旋槳,艦體設有可伸縮與轉向的電動輔助推進器以增加低速航行時的靈活度,或作為主動力失效的備用推進裝置(能提供4.7節的航速)。原本美國海軍當年的確把制海艦當成一種可消耗的便宜船,才會為了節省成本而使用不保險的單軸設計,但是亞斯都利亞親王號對西班牙海軍而言卻是最核心的主戰艦艇 ,因此單軸設計難免受到一些詬病。本艦的艦體設有氣泡產生系統,能降低艦體航行時在水中傳播的噪音。艦上擁有一個設備齊全的醫療室,能執行各種手術,並擁有15張病床。艦上的人員住艙採用8到12人一間的設計,並附有儲物櫃、洗手台等起居設施。

本級艦的雷達與電子戰系統多半採用美國貨,裝備包括一具美國雷松(Raytheon)的AN/SPS-52C/D 3D E/F頻對空搜索雷達、一具ISC Cardion的AN/SPS-55 I/J頻平面搜索雷達、ITT的SPN-35A J頻航空管制雷達等,電子戰裝備為Elettronica的Nettunel電子反制系統、四具美製MK-36 Mod2 SRBOC超級快速干擾彈發射器、一套AN/SLQ-25A魚雷反制系統等 。由於本艦的前身──制海艦力求電子裝備的精簡,故就一艘作為艦隊旗艦的航空母艦而言,亞斯都利亞親王號的偵測裝備還是稍嫌簡單。亞斯都利亞親王號是西班牙海軍旗艦,與原始制海艦的低檔設計相較,最大的強化在於擁有完善的指管通情能力。本艦的中樞為Tritan數位指揮控制系統,設有10個顯控台,其中指揮/管制/協調、反潛、防空等三項功能各用兩個,而防空作戰官、反潛作戰官、電子戰官、近迫防衛系統操作員、戰術協調官等六人各使用一具顯控台。艦上戰情中心設有傳輸網路,以UYK-7大型電腦與UYK-20中型電腦為核心,連結艦上各個作戰裝備;再搭配資料鏈,亞斯都利亞親王號的戰情室不僅能整合、操控本艦上所有偵測系統與武裝,甚至也能管制 航母戰鬥群內其他艦艇的武器,對特定的目標進行攻擊,此外也能透過資料鏈來整合戰鬥群中各艦艇電子支援系統的資訊,並透過三角定位法,在不開啟任何主動感測器的情況下獲得敵方雷達波來源的位置。艦上主要自衛武裝為四具西班牙CETME與Bazan合作開發的馬洛卡近迫武器系統,其中艦身前段左右各設有一具,另外兩具則位於艦尾。此外,艦上還有八枚美製魚叉反艦飛彈。

艦載機方面,平時亞斯都利亞親王號可編制22架各式飛機,包美製AV-8B/B+獵鷹式STOVL攻擊機、SH-3H海王或HS-23(美製SH-60的外銷衍生型)反潛直昇機、SH-3 AEW海王預警直昇機以及AB-212通用直昇機等,機隊的比例與總數可以調整 ,一般而言AV-8B佔一半,海王與AB-212直昇機佔另一半。在運輸模式下,亞斯都利亞親王號最多可容納37架飛機,其中17架收容於 下甲板機庫(面積2300平方公尺),飛行甲板則可停放18架。如要能讓AV-8B STOVL機以滑躍方式起飛,艦上最多可攜帶量為29架AV-8B與直昇機(12架在飛行甲板上,17架在機庫中),同樣也只能用在運輸軍機的場合;此種模式下機庫會塞得滿滿的,只能照在機庫排列的順序依序調動軍機;若要針對某一架進行維修就必須將機庫大半飛機先送上甲板,才能拉出需要維修的軍機,相當耗時。

由後方俯瞰亞斯都利亞親王號。飛行甲板最末端是升降機。

艦尾兩側各裝置一座馬洛卡近迫防禦系統。

海王預警直昇機為英國研發的裝備,在海王直昇機的側面加裝水偵搜索雷達系統,可滿足一定程度的早期預警需求。本艦擁有兩具飛機升降機,分別位於飛行甲板尾端以及艦島前方;此外,飛行甲板還有一具較小的升降機,專門用於運送航空機所需的彈藥。亞斯都利亞親王號的艦首裝有一座英國首創的滑跳甲板 ,長46.5m,仰角為12度,供STOVL戰機作短場起飛之用,這項設計是制海艦原始設計所無的;此外,亞斯都利亞親王號飛行甲板長度以及作業區面積都大於制海艦。

亞斯都利亞親王號不僅是西班牙海軍的驕傲、西班牙造艦業興盛的憑據,也是西班牙造艦業設計 航母的基礎。1990年代初期泰國曾向西班牙巴贊廠訂購一艘輕型短場起降航母,該艦便堪稱亞斯都利亞親王號的縮小與改良版,飛行甲板佈局與升降機位置與前者幾無二致,但整合式艦島、煙囪與塔狀桅杆的造型就比前者先進簡潔得多,並配備MK-41垂直發射系統。這艘被泰國命名為查克里納呂貝特號(Chakri Naruebet)的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僅11480ton,是目前全世界最小的航空母艦,1992年開工,並於1997年交艦服役。此外,西班牙造船界也在1990年代中期向 中國推銷其新設計的傳統起降航母,不過此案在美國的施壓下無疾而終。以上西班牙推出的航母設計顯然都是奠基於建造亞斯都利亞親王號所獲得的寶貴經驗。

西班牙海軍曾多次希望建造第二艘航空母艦,使得其中一艘在定期保修期間不至於產生戰力空窗,但由於西班牙海軍經費無法負荷而不能實現。由於進入21世紀後任務需求轉變,西班牙海軍的任務重點逐漸轉變為兩棲作戰,便有人開始檢討未來西班牙海軍是否還需要航空母艦,或者是 航母的角色應有某種程度的轉變。因此,西班牙在2000年代建造 了一艘戰略武力投射艦(Strategic Projection Ship),基本上就是一種具有滑跳甲板、能起降STOVL戰機的兩棲突擊艦,同時兼具輕型航母與船塢登陸艦的功能。這艘戰略武力投射艦 被命名為胡安.卡洛斯一世號(Juan Carlos I),在2011年服役 。

亞斯都利亞親王號在1990年便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裝工程,主要是改善艦島後方飛行任務簡報室的空間,並加裝甲板作業車輛所需的車庫,此外艦上部分空間也經過小幅度修改。原本西班牙打算在2007至2008年左右為亞斯都利亞親王號進行一次壽命中期翻修升級,全面翻新艦上的射控作戰、指管通情、感測與電戰等系統,艦上生活起居設施也一併改良,艦內並能聯上網際網路,服役年限延長到2025年;然而,由於財政困難,西班牙無法提供升級改裝所需的4億歐元,所以並沒有實現。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重創歐洲經濟,隨後西班牙成為債臺高築的經濟重災區,連帶迫使西班牙大幅削減軍費開支;約從2008年到2012年,西班牙軍費總共刪減高達25%(以2011年度,西班牙的軍費較前一年刪減8.84%)。由於油料費用大幅刪減44%,西班牙海軍艦艇年平均出海時間也從49天減少到40天,而亞斯都利亞親王號的勤務活動也大受影響,從戰備值勤(operational duties)降級為受限值勤(restricted duties),這幾年幾乎沒有在公海上航行,最多只在基地附近水域進行一些例行的操艦與航空起降訓練。考慮到經費拮据,加上亞斯都利亞親王號艦齡日高,操作與維修成本較為昂貴 (每年操作維護費用約3000萬歐元,如要進行翻修工程,至少需投入4000萬歐元),西班牙在2012年5月考慮將亞斯都利亞親王號停役封存 ,而一同考慮除役的還包括六艘聖塔.瑪麗亞級(Stnta Maria class)飛彈巡防艦(派里級)。 依照2012年底的消息,此時亞斯都利亞親王號已經停止操作(從2012年7月起,艦上只維持最起碼的人員短期訓練活動),並在2013年初展開除役作業。在2013年2月6日,亞斯都利亞親王號在典禮中正式除役。

在2013年12月初,消息傳出安哥拉將購買一批西班牙除役艦艇,包括亞斯都利亞親王號航空母艦、奇爾利烏級(Chilreu Class)巡邏艦Chilreu號(P-61)、偵察級(Descubierta class)巡邏艦Diana(P-32)、阿納格級(Anaga class)巡邏艦Izaro(P-27)以及購自美國的新港級(New Port class)戰車登陸艦Pizarro(L-42 ex- Harlan County LST-1196)  ,不過目前西班牙官方尚未證實此一消息。

在2015年12月18日,西班牙國防部宣布將亞斯都利亞親王號當作廢鐵拍賣,底標480萬歐元。在2017年8月上旬,亞斯都利亞親王號被拖去拆解。

 

註:制海艦(Sea Control Ship)是一種只能操作STOVL戰機與直昇機的小型短場起降航母,標準編制下可操作14架SH-3海王反潛直昇機以及4架AV-8B獵鷹式垂直起降攻擊機,以反潛 、護航為主要任務,同時可擔負有限的艦隊防空或水面目標打擊任務。制海艦盡可能採取最簡化、陽春的系統配置以控制成本,造價為尼米茲級的八分之一

最初制海艦是因應1970年美國海軍 軍令部長松華特提出的「高/低搭檔」構想中的低端部分,以一艘制海艦搭配四艘同屬於Project 60低檔部分的派里級(Perry class)飛彈巡防艦, 構成一個小型的反潛特遣編組。平時制海艦與派里級的編組部署在前線,擔負監視與巡邏預警,開戰之後撤回後方並由主力的航母戰鬥群進入前線,而制海艦/派里級的編組則擔負船團反潛護航或者主動在大西洋上尋找並列殺蘇聯潛艦,可說是二次大戰大西洋上英美以護航航空母艦與護航驅逐艦運用的翻版。

制海艦在1974年松華特離職之際遭到推翻。雖然美國並未建造制海艦,但在1980年代末期推出的胡蜂級(Wasp class)直昇機船塢登陸艦便能在調整艦載機隊後,達 到類似制海艦的作戰能力。有趣的是,西班牙海軍由亞斯都利亞親王號和聖塔瑪莉級組成的A戰鬥群,某種程度堪稱是當年美國制海艦/派里級編組的異國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