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號艦隊油船

(上與下)北極星號(HNLMS Poolster A835)是荷蘭海軍第一艘能在航行間進行補給的專業艦隊油船。

(上與下)由後方看北極星號

北極星號同時為三艘荷蘭級(Holland class)驅逐艦進行補給。

北極星號在1997年7月除役轉賣給巴基斯坦成為PNS Moawin(A-20)。此照片攝於2010年10月底PNS Moawin訪問荷蘭期間。

PNS Moawin為巴基斯坦海軍的美製基靈級驅逐艦(左)以及英製Type 21巡防艦(右)進行補給的畫面。

 

 

艦名/使用國 北極星號艦隊油船/荷蘭

(HNLMS Poolster A835)

承造國/承造廠 荷蘭/Rotterdamsche Droogdok Maatschappij(RDM)
尺寸(公尺) 長168.3   寬20.3  吃水8.25
排水量(ton)

滿載16836

動力系統/軸馬力

鍋爐

蒸汽渦輪*2/22500

單軸

航速(節) 21
續航力(海里)

偵測/反制系統

Racal Decca-2459對空/海搜索雷達*1

導航雷達*1

CWE 10艦首主動聲納

乘員 200
武器系統

40mm火砲*2

機槍

深水炸彈軌

攜帶物資 F76船用柴油10100噸

F44航空燃油112.4噸

飲用水165噸
航空設施 直昇機起降平台,Westland SH-14B Lynx反潛直昇機*1(最多3)
數量

共一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A-835  Poolster 1962/9/18 1963/10/16 1964/6/29 1994/7/28 1994/7/28移交巴基斯坦,更名為Moawin(A-20),在2018年10月除役

──by captain Picard


 

在1960年,皇家荷蘭海軍向鹿特丹的航運公司Ommeren租借蒸汽渦輪推進的商業油輪Mijdrecht,伴隨凱若.道爾曼號航空母艦(HNLMS Karel Doorman R81)的編隊進行環球航行。依照這次操作經驗,普通的商業油輪只能在靜止時(例如停靠港口)為船艦實施補給,使用上有諸多不便;此外,荷蘭海軍在北約的主要任務是分攤在大西洋上的反潛巡邏、在與蘇聯爆發戰爭時維持北美到歐洲的海運暢通,荷蘭海軍的反潛護航艦艇必須長時間在大西洋作業,不可能浪費許多時間往返西歐港口進行補給。因此,荷蘭海軍遂決定要建造能在航行間實施補給的專業艦隊油船。

1962年9月公開的第一幅荷蘭艦隊油船概念草圖

在1961年12月,荷蘭海軍正式向鹿特丹船塢公司(Rotterdamsche Droogdok Maatschappij,RDM)訂購第一艘艦隊油船,預算2200萬荷蘭盾,荷蘭聯合造船辦公室(Dutch United Shipbuilding Offices,NeVesBu)也參與設計工作。在1962年7月17日,荷蘭海軍宣布,這艘油船將命名為北極星號(HNLMS Poolster A835)。在1962年9月18日,北極星號在RDM的船塢安放龍骨,1963年10月16日下水,1964年6月29日進入荷蘭海軍服役,同年10月14日對美國海軍護航驅逐艦USS Gustafson (DE-182)完成第一次海上補給任務。

北極星號滿載排水量約16800噸,超越了凱若.道爾曼號航空母艦,成為當時荷蘭海軍排水量最大的船艦。北極星號最多能同時為四艘船實施海上補給,兩舷的補給椼能同時為兩艘分別在左、右兩側的兩艘船艦實施橫向補給,艦尾的加油管能為後方一艘船艦實施縱向補給,此外還能透過直昇機對第四艘船實施垂直補給。北極星號攜帶的補給品項包括鍋爐用油、航空燃油、飲用水、潤滑油以及一些乾貨(衣物、醫療物資等等)、食物等等。

俯瞰北極星號

北極星號採用雙船艛設計,前船艛(含艦橋)設置在艦體中央,後部船艛則整合了煙囪與直昇機庫、艦上總共有七個補給點:前船艛前方甲板設有兩個起重機,主要用來裝卸乾貨,起重機軌道上設有梭車來橫向吊運物資,不過這種起重機很難在惡劣海象下進行裝載作業;前船艛後方甲板設有兩對用來輸送燃料的橫向補給椼,此外艦尾設有一個海上加油站;補給椼的張力調整裝置採用美國的設計。艦上燃料槽設置在艦體中部,並設有冷藏室與制冷設備來保存食物。艦尾設有一個船艛,整合有煙囪結構;艦尾規劃成直昇機起降平台,能攜帶一架(至多3架)英國偉斯特蘭(Westland)SH-14B大山貓(Lynx)直昇機進行垂直整補作業。艦上配置若干堆高機來在艦內搬運物資,不過艦內通道十分狹窄,運作起來並不方便;因此,如果要在艦內縱向移動乾貨,需要使用拖盤。北極星號並沒有垂直向的升降機來運送物資,是一大缺憾。

北極星號是荷蘭海軍第一艘設計上考慮到在核生化環境下的船艦,艦上所有戰位都在密閉艙間內,能在全部艙室關閉的情況下維持航行運轉(不包括海上運補作業);全艦所有空間都有空調,可維持艦內較高的氣壓,防止外界受污染的空氣進入。此外,艦面還有噴林灑水系統,將核子爆炸的落塵清除。相較於同時期荷蘭海軍的作戰艦艇,北極星號由於噸位較大,艦上人員的生活起居空間較為充裕,艦上艙房至多為12人一間(雙層床位),艙內並有桌椅。北極星號編制200人,其中包括75名海事服務人員(Nautische Dienst)。

 

北極星號正準備為特龍普號(HNLMS Tromp F801)飛彈巡防艦實施油料補給。

北極星號是荷蘭海軍最後一艘使用蒸汽推進系統的船艦,之後荷蘭海軍所有船艦都改用燃氣渦輪或柴油機;不過,北極星號使用的蒸汽渦輪系統較為進步,自動化程度較高,艦上人員能在高熱機艙以外的崗位上進行操作。北極星號的蒸汽鍋爐從停止狀態點爐後,需要17小時預熱、累積蒸汽才能出航。在建成服役時,北極星號使用重油,在1975年的翻修改裝工程中則改用柴油,此後就大幅降低了清理鍋爐的需求。北極星號擁有兩部蒸汽渦輪,驅動單軸推進器。在北極星號以後,荷蘭海軍所有新造艦艇都有技術中心(Technical Center,TC),在中心內統一監控艦上所有推進、機電、輔助設施、消防損管機能。而在北極星號上,這些功能分散在三個艙室,包括一個機電控制中心、一個核生化防護中心、一個消防損管中心等;此外,蒸汽推進系統也有本身的監控崗位,人員在此操作蒸汽鍋爐點火、蒸汽管道筏門操作等等。

北極星號能攜帶的物資包括:10100噸F76船用柴油(其中1250噸自用)、112.4噸F44航空燃油(8.4噸為自用)、165噸飲用水等等。在進行海上補給作業時,許多人員必須在艦外甲板上工作(日後1995年服役的阿姆斯特丹號油彈補給艦艇的時代,補給作業的所有操作都在艙室內遙控進行)。在北極星號的時代,補給裝置還沒有自動化的張力調整器來自動為纜繩施加張力,因此接收補給的船隻連接纜繩、準備接收補給時,必須自己調整索具位置與張力;此外,在北極星號的時代,接收補給的船隻需要將懸掛在纜繩上的物資拉過去,而不像日後固態物資補給裝置靠著雙向梭車來傳遞物資。

北極星號只配備少量自衛裝備,並具備反潛自衛能力;艦上的反潛裝備包括荷蘭信號公司(HSA)的CWE 10主動聲納(用來探測敵方潛艦)以及深水炸彈發射器,此外艦上還有儲存有供反潛直昇攜帶的324mm輕型魚雷。此外,還裝有二座40mm火砲。

在1982至1983年,北極星號進行了一項為時14個月的翻修延壽工程中,艦內艙室佈局、起居空間以及貨物在艦內傳輸移動的方式等等都獲得改進。此外,在這次改裝中,艦上還增設容納荷蘭海軍陸戰隊的艙室空間,總共可載運約15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原本荷蘭海軍以北極星號、南十字星號等艦隊油船充當海軍陸戰隊運兵船);在改裝之前,如果北極星號要搭載陸戰隊人員,只能在油槽上方的甲板艙間安置吊床。不過,北極星號完成改裝後,並沒實際搭載部署過海軍陸戰隊,而這些參數曾用於荷蘭皇家空軍的直昇機特遣隊(Helidetachementen,英文為The helicopter detachment,Helide)。

在1977年6月8日,北極星號與荷蘭飛彈巡防艦特龍普號(HNLMS Tromp F801)以及驅逐艦HNLMS Groningen (D813)、HNLMS Overijssel (D815)訪問了蘇聯的列寧格勒(今日的聖彼得堡)。在1979年3月12日至7月12日,北極星號與特龍普號飛彈巡防艦、寇騰納爾號(HNLMS Kortenaer F807)巡防艦、驅逐艦HNLMS Drenthe(D816)組織了一次遠東澳大利亞巡航(Far East Australia Cruise 1979),沿途經過沙烏地阿拉伯、非洲東岸(在此處與法國海軍演習)、印度孟買、新加坡、印尼,最遠抵達澳大利亞,回程時則訪問北非吉布提以及希臘的比雷埃夫斯;在1979年遠東澳大利亞巡航中,北極星號完成了第100次海上補給任務。在1981年9月,北極星號與11艘荷蘭海軍船艦在大西洋上參與了北約的Ocean Safari '81大型軍事演習。在1986年1月13日至6月19日,北極星號連同特龍普級飛彈巡防艦HNLMS De Ruyter (F806)以及三艘寇騰納爾級巡防艦HNLMS Callenburgh(F808)、HNMLS Van Kinsbergen(F809)、HNLMS Jan van Brakel(F825)進行了為期五個月的Fairwind '86遠東巡航,期間造訪泰國曼谷、中國上海、香港、新加坡、印尼雅加達、 東非的塞席爾等國。在1990年,北極星號與特龍普號飛彈巡防艦、寇騰納爾級巡防艦HNLMS Bloys(F824)、希姆斯科號(HNLMS Jacob van Heemskerck F812)飛彈巡防艦又進行了Fairwind 90遠航,造訪南美巴西里約熱內盧等地。

在Fairwind 90遠航任務的北極星號,正同時為三艘隨行的荷蘭巡防艦實施補給。

在1970年代,荷蘭海軍以北極星號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包括將蒸汽推進系統換成柴油機,建造了南十字星號(HNLMS Zuiderkruis A-832)補給艦(1975年服役)。在1980年代荷蘭海軍的造艦計畫中,原本打算在1980年代中期以新的補給艦替換北極星號;然而,直到1990年代荷蘭海軍才建造替換北極星號的阿姆斯特丹號(HNLMS Amsterdam A836)快速戰鬥支援艦,在1995年服役。北極星號在1994年7月28日除役,隨即以965萬荷蘭盾的價格轉賣給巴基斯坦,成為成為PNS Moawin(A-20)。在1995年,PNS Moawin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港整修時發生火災,造成艦上37人死亡,在當時是巴基斯坦海軍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意外傷亡事故。並在巴基斯坦一直服役到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