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若.道爾曼號聯合後勤支援艦

荷蘭規劃的聯合後勤支援艦(JLSS)想像圖,兼具油彈補給艦 、船塢運輸艦、滾裝貨船、醫療船、

維修支援與兩棲戰役指揮等功能。 本艦被命名為凱若.道爾曼號(HNLMS Karel Doorman A-833)。

由後方看聯合後勤支援艦模型。

(上與下)在達門集團位於羅馬尼亞Galati船廠建造中的凱若.道爾曼號

在海上拖運途中、尚未建成的凱若.道爾曼號(左),一旁是在海上伴隨的荷蘭皇家海軍阿姆斯特丹號

Amsterdam A-836)油彈補給艦。 此照片攝於2013年7月。

凱若.道爾曼號在達門集團位於羅馬尼亞的Galati船廠建成主船體之後,由海上拖運到達門集團位於荷蘭的Vlissingen

船廠完成剩餘工作,包括安裝Thales的整合桅杆系統(IMAST)。

正面看凱若.道爾曼號。

側面看凱若.道爾曼號。


 

(上與下)由後方看凱若.道爾曼號。艦尾有個艙口,艙口內有斜坡通往車輛甲板。

這個艙口能與碼頭邊的浮橋或一艘LCM登陸載具對接。

航行中的凱若.道爾曼號

在2014年11月,尚未服役的凱若.道爾曼號就投入對西非伊波拉出血熱疫區的人道援助任務,甲板上滿載集裝箱與車輛。

此照片攝於2014年11月18日。

從後方俯瞰凱若.道爾曼號。

(上與下四張)2014年6月25日,凱若.道爾曼號首次進行海上橫向補給作業,

配合測試的是荷蘭七省級巡防艦特龍普號(Tromp F803)。

在2017年9月,凱若.道爾曼號載運大量物資前往荷屬加勒比進行人道援助活動。右舷起重機正在吊集裝箱,

透過開啟的主甲板開口(畫面左側)送入下方車輛甲板中。

 

艦名/使用國 凱若.道爾曼號聯合後勤支援艦/荷蘭

(HNLMS Karel Doorman A-833)

承造國/承造廠 荷蘭/DSNS( 羅馬尼亞Galati與荷蘭Vlissingen廠區)
尺寸(公尺) 長204.7  寬30.4 吃水7.8
排水量(ton)

滿載27800 tonne(28246ton)

動力系統/軸馬力

Rolls-Royce Bergen V12A主柴油機發電機組*4/29500

Rolls-Royce Bergen L6A備用柴油發電機組*1/3754

Converteam/GE推進電動機*2/23870

雙軸

Wärtsilä艦首輔助推進器*2/3352

Wärtsilä艦尾輔助推進器*1/1005

航速(節) 18
續航力(海里) 9800/12節
偵測/反制系統 Thales整合偵蒐桅杆系統整合Thales SeaMaster 400 SMILE對空監視雷達、Thales SeaWatcher 100 SeaStar平面監視雷達、Thales Gatekeeper全向紅外線監視系統

SCOUT Mk 3低截獲率(LPI)導航雷達

Thales IRSCAN射控系統

JMCIS聯合海事指揮資訊系統

SATCOM衛星通信系統

電戰系統

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

Link-11/16資料鏈

乘員 船員152(必要時增至171)

其他人員129(直昇機組員、醫療人員等)

搭載小艇 LCVP人員輸送艇*2

RHIB快艇*2

攜帶物資 船用燃料8000立方公尺

JP-5航空燃油1000多立方公尺

淡水450立方公尺

乾貨彈藥400噸

航空設施 直昇機庫,起降甲板可同時操作2架CH-47直昇機

搭載2架CH-47或最多六架NH-90直昇機(旋翼折收狀態)

武裝 門將近迫武器系統*2(2025年被RAM取代)

RAM短程防空飛彈系統*2(2025年加裝)

Leonard Sovraponte 76mm 62倍徑超級快速火砲(2025年加裝)

OTO Melara Marline WS 30mm機砲*2

OTO Melara Hitrole NT 12.7mm機槍*4

FN MAG 7.62mm機槍*6~8

數量

共一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A833 Karel Doorman 2009/12/18 2011/6/7 2012/10/17

2014/3/8洗禮

2015/4/24

──by captain Picard


 

起源

在1990年代初期,荷蘭海軍打算在2000年左右建成一艘新的油彈補給艦來取代1975年服役的南十字星號(HNLMS Zuiderkruis A832)補給艦,然而1993年荷蘭大規模裁軍時遭到擱置。雖然荷蘭下議院在1995年3月同意建造一艘新補給艦來取代南十字星號,但仍因為國防預算刪減而遲遲未能付諸建造。

在2003年,自由民主黨(VVD)Hans van Baalen等議員主張,建造一種多功能支援艦艇,結合油彈補給艦、運輸艦、直昇機作業平臺的聯合後勤支援船艦。在2004年,荷蘭皇家海軍啟動這項研究計畫,稱為大型水面區域船艦(Grote oppervlakte schepen KM),研究將油彈補給艦、直昇機母艦、後勤運輸艦的功能結合於同一艘船上,同時為海上船艦、固定據點提供後勤補;研究的結論顯示如要將這些功能集中在同一艘船上,成本就會過高,因此並不建議設計、建造這種船艦。

同時,荷蘭國防部長Henk Kamp下令進行一項廣泛的海軍發展研究計畫,稱為 2005 Marinestudie,其中一個議題就是以一種多功能的後勤船艦來替換 南十字星號,而不是建造一艘傳統型的油彈補給艦。 2005 Marinestudie報告的結論認為,從海上支援陸地軍事活動日漸重要(這是1990年代到2000年代前期西方各國海軍的主要發展方向),而現行符合這些需求的民間船隻不多,且不適合在戰爭情況下使用。因此,這項報告建議,用來代替南十字星號的支援艦艇需要擴充功能,兼具運輸能力。這項計畫被稱為聯合支援艦( Joint Support Ship,JSS)或聯合後勤支援艦(Joint Logistic Support Ship,JLSS )。在2006年時,荷蘭估計這樣的一艘多功能後勤艦艇需要2.65億歐元,預計在2012年中旬服役;但由於荷蘭刪減國防預算,且荷蘭政府與國會對於是否建造新支援艦艇長年反覆爭論,進度因而推遲。直到2009年12月8日,荷蘭下議院才批准 聯合後勤支援艦計畫。在2009年11月時,荷蘭已經預估, JSS 項目的成本會比2006年估計的預算超支1億歐元,這使得荷蘭下議院部分議員猛烈批評;然而在一個月後,下議院仍然批准建造 JSS ,因為荷蘭海軍以及造艦產業迫切需要一些新艦。

在2009年12月18日,荷蘭國防物資局( Defense Materiel Organization ,DMO)與達曼集團的皇家須爾德造船廠(Damen Schelde Naval Shipbuilding,DSNS)簽署了聯合後勤支援艦的建造合約,艦體建造工作主要在達曼集團旗下位於羅馬尼亞的加拉茨(Galati)船廠進行,而DSNS位於荷蘭夫利辛恩市 (Vlissingen)的船廠則負責工程設計、採購原物料、艤裝、測試工作則等工作。 凱若.道爾曼號在2011年6月7日在位於加拉茨的船廠安放龍骨 ,預計在2014年7月交付荷蘭海軍;在2010年荷蘭國防預算刪減時,成軍時間被往後推遲到2015年。

由於 加拉茨船廠的船台長度不夠,因此凱若.道爾曼號的艦體分成兩段建造;前部120m長的船體在2012年4月30日從船台下水,然後在乾塢中與後部80m的船體結合,完成結合的整船艦體於2012年10月17日舉行下水典禮。在2013年7月22日上午5時, 道爾曼號的艦體被拖離加拉茨船廠,經過三週半的海上拖運,在8月16日抵達荷蘭夫利辛恩市的船廠進行艤裝;從2014年起直到凱若.道爾曼號完工, 夫利辛恩市 船廠每天大約有800名造船工人投入建造工作。

在2013年7月,凱若.道爾曼號(右)正從羅馬尼亞拖往荷蘭荷蘭夫利辛恩市的船廠進行艤裝,

荷蘭海軍約翰.懷特號(HRMS Johan de Witt L-801,左)在海上與之相遇。在凱若.道爾曼號

服役之前,約翰.懷特號是荷蘭海軍最大的船艦。

命名方面,最初荷蘭海軍打算讓這艘聯合後勤支援艦繼承南十字星號的艦名 ,但隨後就改為凱若.道爾曼號(HNLMS Karel Doorman A833),這是二次大戰後荷蘭海軍第四次以這位在1942年2月底泗水海戰中陣亡的海軍少將來為船艦命名。在荷蘭於2011年4月通過的國防裁減中,決定將南十字星號除役,而新造聯合後勤支援艦則用於接替1995年服役的阿姆斯特丹號(HNLMS Amsterdam A836)油彈補給艦。

在2012年2月2日,跡象顯示JSS項目的成本繼續攀高;荷蘭國防部長 Hans Hillen 表示, 建造JSS所需的鋼材比原先預計得更多,並且需要額外購置醫療設備。此外,先前對JSS項目的預算概估也有失誤。 2006年時荷蘭為JSS編列的預算為2.5億歐元,最後實際支出為4.079億歐元。

在2013年9月17日,因應荷蘭國防部額外縮減3.3億歐元開支的計畫(之前荷蘭國防部已經計畫刪減10億歐元支出),荷蘭國防部長 Hennis在備忘錄中提到,放棄建造道爾曼號, 在完工之前出售;其他縮減開支措施包括荷蘭空軍裁減6至7架F-16戰機、陸軍裁減一個營的兵力等等。凱若.道爾曼號的造價超過4億歐元,如果將之取消,荷蘭將另外建造一種較小且便宜得多的傳統式專業補給艦來接替 ,只具備傳統的補給油料、彈藥、乾貨零件的能力,而不具有運輸兵員物資和重裝備的功能。如將凱若.道爾曼號出售,荷蘭海軍剩下唯一一艘油彈補給艦、1995年服役的阿姆斯特丹號採用單船殼設計,雖然其設計壽限可以服役到2020年,但2010年代歐盟採取更嚴格的環保法規,會使得阿姆斯特丹號的部署活動大受限制,許多港口都不能停靠;而即便荷蘭重新設計、建造一艘補給艦,也必須花費更長的時間。在荷蘭海軍的堅持下,荷蘭政府在一個月後改變主意,在10月25日宣布決定保留凱若.道爾曼號 ,並提前將阿姆斯特丹號油彈補給艦除役並轉賣給秘魯。

在2014年3月8日, 凱若.道爾曼號在 夫利辛恩市船廠舉行的擲瓶受洗儀式。 凱若.道爾曼號在2014年6月26日展開首次海上航行測試,由七省級飛彈巡防艦特龍普號(HNLMS Tromp F803)伴護。在2014年9月4日, 凱若.道爾曼號 照原訂期程,交付荷蘭國防物資局(DMO)。2015年4月24日,荷蘭國防部舉行了凱若.道爾曼號的成軍儀式,在9月4日正式由DMO轉移給荷蘭海軍,開始服役。由於阿姆斯特丹號已經在2014年12月移交秘魯,這使得荷蘭皇家海軍在一小段時間內出現沒有補給艦的空窗期。

凱若.道爾曼號 具備海上航行間對船隻補給、對陸地固定據點運輸(包含人員、車輛裝備、物資)、作為兩棲作戰的海上指揮基地等,能參與多個不同武裝力量的聯合行動,此外還能參與人道救援、醫療等活動。JSS融合幾種不同的功能,導致船艦大型化,成本上升;然而為了追求多功能性,導致海上補給能力難免有所犧牲,例如過去荷蘭油彈補給艦艇都有兩對補給椼, JSS 只能裝備一對。這使得 聯合後勤支援艦在荷蘭內外受到一些批評:在早期階段,荷蘭內部就有人認為,將補給、運輸、直昇機平台等功能集結在同一艘船艦上,純粹是從基於政治上的考量,操作這樣一艘船艦的成本自然比純粹的油彈補給艦高(荷蘭海軍初期評估也認為這麼做並不划算);之後荷蘭海軍如要同時維持兩艘補給艦,還得以另外設計建造一艘純粹的油彈補給艦(其排水量、建造成本與編制人力都低於聯合後勤支援艦),使荷蘭海軍的後勤維持作業複雜化。而當2011年荷蘭海軍決定提前除役阿姆斯特丹號,未來僅配備一艘 JSS 擔負海上補給任務,也引來內部若干爭議,當 JSS 進塢維修時,荷蘭海軍將完全沒有自身的遠洋補給能力,只能靠盟邦海軍支援。

 

聯合後勤支援艦艦尾模型,注意艦尾的艙口(可讓LCM登陸艇對接停靠,進行車輛傳輸),

以及折收在艦尾右側的滾裝坡道。

在羅馬尼亞的Galati船廠建造中的凱若.道爾曼號艦首部位,攝於2012年2月。

(上與下)凱若.道爾曼號的船體在2012年10月於羅馬尼亞的Galati船廠下水時的畫面。

此時上層結構尚未安裝。

(上與下)在Galati船廠建造中的凱若.道爾曼號,正在吊裝左側煙囪。

在2014年2月,凱若.道爾曼號在達門集團位於荷蘭的Vlissingen船廠安裝整合偵搜桅杆。

基本設計

凱若.道爾曼號滿載排水量約28000ton,結合了油彈補給艦、滾裝運輸船、醫療船、後勤維修船、指揮艦等功能 。凱若.道爾曼號服役時,是荷蘭海軍最大的現役船艦,比先前荷蘭海軍最大的約翰.懷特號(HNLMS Johan de Witt L801)船塢登陸艦排水量增加10000噸、長度增加28m;此外,凱若.道爾曼號的高度也是全荷蘭海軍最高的,達49.63m,比約翰.懷特號高5m。凱若.道爾曼號也成為荷蘭海軍有史以來最重的船艦,排水量比1948到1968年在荷蘭海軍服役的英製輕型航空母艦凱若.道爾曼號(HNLMS Karel Doorman R81)還高。結合多種不同功能,加上為了配合燃油船舶安全法規而採用雙層船殼,是凱若.道爾曼號排水量如此龐大的原因,這也使得船艦的購置與維護成本上升;不過相對的,較大的船體提供更好的耐海能力與人員舒適性,也提供較大的壽命週期升級餘裕。

JSS的早期概念設計。艦尾可同時操作兩架CH-47重型運輸直昇機,艦尾艙門可讓一艘

LCM登陸艇對接來輸送車輛。

在JSS付諸建造之前,部分設計經過刪減,以節約成本。依照2013年2月JS項目主管 Paul de Leeuw 上校在荷蘭海軍雜誌透露, 在2006到2009年之間,船艦基本結構經過刪減,之後又進行若干細部刪減。這些項目包括:上層結構高度由四層減為三層,這使得船艛內的機庫高度受到縮限,原本可以在機庫內對CH-47契努克直昇機實施完整的維修工作,包括裝卸發動機、變速箱等,但刪減船艛高度之後就勢必只能在起降甲板上露天進行。原本左、右兩舷各設置一部裝卸用的40噸級起重機,但最後取消左舷起重機以節省成本(仍保留底座安裝空間);由於JSS停泊時通常以右舷靠岸,因此取消左舷起重機影響不大。原本JSS打算配置五部大型柴油發電機,最後定案時改為四部大型柴油機與一部小型柴油機,這影響了船艦的最大航速。此外,艦上原本打算設置垃圾焚化爐,但最後取消,艦上產生的廢棄物在航行期間必須儲存在一間艙室中,靠岸時再處理。

補給/運輸/醫療設施

凱若.道爾曼號總共可攜帶8000立方公尺(7700噸)的F76船用柴油、1000多立方公尺F44(JP-5)航空燃油、450立方公尺淡水與400噸乾貨彈藥,這樣的運輸能量比起先前的阿姆斯特丹號油彈補給艦(攜帶6700噸F76船用柴油與1660噸F44航空燃油)並不遜色 。凱若.道爾曼號上儲存彈藥的艙間面積為730平方公尺,儲存糧食的空間為1000平方公尺。

一般油彈補給艦擁有兩組液態/固態補給椼,兩舷各有兩個;而凱若.道爾曼號為了在功能與成本上取得折衷,完工時只設置一對液態/固態補給椼(位於船艛後方),不過預留設置另外兩個橫向補給椼的空間;此外,右舷補給椼後方則裝置一座大型起重機 ,用於裝卸物資。由於兩側各只有一個補給椼,凱若.道爾曼號的海上橫向補給能力難免有所減損;首先,一旦補給椼故障,接受補給的船艦只能移到另一側去補給,花費更多時間(如果每側有兩個補給椼,一個故障則馬上可以使用另一個來接替);另外,如果進行兩舷同時補給(multi-RAS,Replenishment At Sea),兩舷各有兩個補給椼會比只有一個補給椼安全,因為展開補給對接的第一步是受補給船艦用拋纜槍將纜繩打到補給艦上,如果補給艦兩側各有兩個補給椼,同時兩舷補給時就可以將補給椼錯開(例如右舷用前補給椼、左舷用後補給椼),發射拋纜槍時比較不容易誤傷另一側補給站點的人員。

凱若.道爾曼號總共設有五具升降,最主要的是右舷一部承載力40噸級的大型升降機。此外,艦上還攜帶兩艘LCVP人員輸送艇以及兩艘RHIB小艇,分別掛載於艦體後段兩側,作為海上接駁輸送,使得凱若.道爾曼號不一定需要停靠碼頭,就能在近海直接靠著小型輸送艇進行轉運(有時運輸目的地可能沒有良好的港口,或者港口因天災而損壞)。

凱若.道爾曼號後部甲板。注意船艛下層是直昇機庫;甲板上有個大型艙口,

右舷起重機能將物資透過開口直接放入艦內。

在2015年6月12日,美國海軍陸戰隊MV-22B傾斜旋翼機首次在 凱若.道爾曼號上降落。

(上與下)凱若.道爾曼號艦尾艙口特寫,艦尾可以對接一艘LCM登陸艇或連接碼頭的浮橋。

 凱若.道爾曼號上的航空操作、車輛、物資儲存停放空間總共達2000車道米。其中,艦內車輛甲板長度涵蓋全艦2/3,高度縱貫兩層甲板(約6m高),面積為1730平方公尺(617車道米),可攜帶兩輛豹-2主力戰車與自走砲 ;艦尾右側設有一個100噸級的伸縮式車輛滾裝坡道,靠泊時與碼頭連接,用來裝卸車輛、物資、航空機等。船艛內設有一個直昇機庫,機庫與艦尾起降甲板面積為1300車道米;機庫能同時容納2架CH-47重型直昇機,或者6架處於旋翼折疊狀態的NH-90中型直昇機 ,或者3架處於機翼、旋翼折疊的MV-22傾斜旋翼機。 艦尾的直昇機起降甲板長度80m,寬30m,規劃有兩個直昇機起降點,能讓重型的CH-47運輸直昇機起降操作,起降甲板尺寸、強度以及耐熱設計都能配合美製MV-22傾斜旋翼機起降;而在運輸任務中,直昇機甲板也可用來停放車輛或者集裝箱。艦尾設有一個 艙門,艙口靠近水面(約1.25m),艙門內的斜坡通往艦內車輛甲板;這個艙門不僅能用來與碼頭的浮橋連接,也能讓LCM登陸艇接在艦尾來轉運車輛。

醫療方面,凱若.道爾曼號設有一相當於三級(Role 3)醫院,包含30張病床、兩間手術房、一個重症室、一間X光室、數間實驗室、牙醫部門、診療室、諮詢室等;而針對危險等級的傳染病(如伊波拉出血熱),還有提供一間隔離室,擁有獨立的通風與衛生設施。這是荷蘭海軍第一次有船艦設置如此完善的醫療設施。

船艦基本設計

凱若.道爾曼號的艦橋,十分寬敞。

凱若.道爾曼號艦橋兩側延伸出舷外的耳台,設有向下關查的透明玻璃窗。

凱若.道爾曼號採用柴油電力推進,艦上總共有五具柴油發電機組,包含四座功率各5.5MW(7376馬力)的Rolls-Royce Bergen V12A主柴油機組和一座功率2.8MW(3754馬力)的 Rolls-Royce Bergen L6A備用柴油機組。四部Rolls-Royce Bergen V12A主柴油發電機組各配合一個MV7000脈寬調製(Pulse Width Modulation ,PWM)轉換器,帶動兩具功率8900KW(約11935馬力)的 Converteam(爾後被General Electric購併)主推進電動機,驅動雙軸固定距螺槳推進 (完全依靠改變電動機轉速來調整航速,而不是可變距螺槳靠著改變槳葉角度設定來調整航速),雙舵,最大航速18節 ,航速12節時續航力9800海里;此外,艦首設有兩具功率各1.25MW(1676馬力)的橫向輔助推進器,艦尾設有一具功率0.75MW(1005馬力)的 橫向輔助推進器,能在狹窄水域低速航行、靠泊時增加船艦靈活度,在駛入/駛出碼頭船席時也不需要拖船協助。艦上的功率管理由 Converteam的整合船艦發電(Integrated Vessel Energy Plant,IVEP)系統管理,能有效管理發電功率,提高燃油運用效率、降低噪音振動、彈性分配發電功率、節省日常操作維護成本。 凱若.道爾曼號的艦橋空間寬敞且視野極佳,兩側延伸到舷外的耳台還有向正下方的玻璃,整體視野高達270度。

凱若.道爾曼號總共可容納300名人員,其中152名為固定編制的船員 (必要時可擴充至171名),主要為航行與海上補給操作,而其餘空間則可根據任務配置航空機組員、醫療團隊、技術人員、登陸艇與車輛裝卸作業人員等等。 凱若.道爾曼號的人員起居空間設計寬敞舒適,即便是最低階人員的艙室也只有四人共用一間,起居艙室大量使用木質顏色。艦上所有人員不分階級,都在單一的大型餐廳內用餐與活動。艦上起居與工作空間經過精心配置,行政辦公室、廚房、麵包房、儲藏室都圍繞著各部門餐廳。

凱若.道爾曼號上的健身房

凱若.道爾曼號的廚房

凱若.道爾曼號的大型休閒空間,具有客廳、沙發以及影音設備。艦上人員也能在各自的

艙房以個人電腦上網。

凱若.道爾曼號的大型餐廳。

凱若.道爾曼號的外型經過匿蹤考量,艦上重點部位有抗爆震的強化設計來增加存活率,並配備完善的消防損管設施。艦上使用最新的科技,自動化程度頗高;艦上配備整合式平台管理系統,結合導航、航行控制與損管的機能,艦內擁有先進的網路環境 。艦上設有整合通信/傳輸系統來管理內外部的語音和網路數據通信,艦上總共有七個資料區域網,都結合到軍事情報與安全服務(Military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Service,MIVD);全艦都有無線網路可存取,艦上人員另有一套與軍事系統分隔的網際網路系統,能存取一般民間的網路、影音服務。艦上的電力、信號纜線長度總共600km。艦上設有LOCOPIAS船艦平衡控制系統,隨時監控船艦在裝卸物資時浮力與平衡的變化,使得船艦能保持正確的浮力與平衡。

凱若.道爾曼號的偵測、射控作戰與武器系統都是荷蘭海軍業已使用的現成系統,包括與荷蘭級(Holland class)巡邏艦相同的整合感測與通信套件( Integrated Sensor and Communication Suite,GSCS);GSCS的核心是一套Thales開發的整合偵蒐桅杆系統 (Integrated Mast),整合有Thales SMILE(Sea Master 400)對空監視相位陣列雷達、Thales SEASTAR(Sea Watcher 100) X波段平面監視陣列雷達雷達、Thales Gatekeeper全向紅外線監視系統。艦上的主要自衛武裝包括兩具門將(Goalkeeper)30mm近迫武器系統,此外還配備兩座OTO Melara的Marline WS 30mm遙控機砲、四挺OTO Melara的Hitrole NT 12.7mm遙控機槍以及六到八挺FN MAG 7.62mm機槍;其中,Marline WS 30mm機砲由Thales的IRSCAN射控系統指揮 ,Marline WS 30mm機砲與Hitrole NT 12.7mm遙控機槍。

德國、荷蘭聯合運用

 德國陸軍的輪型車輛正透過後部車道坡板駛入凱若.道爾曼號。

在平日,荷蘭海軍只將 凱若.道爾曼號當作純粹的油彈補給艦,只編制120名操作人員,低於額定的152人;在需要進行海上運輸或直昇機支持的相關任務時(例如國際間的人道支援、災害救助任務),凱若.道爾曼號就立刻搭載必要的裝備、物資與額外人員,投入這類任務。

在2015年6月,荷蘭與德國展開一項合作計畫,由兩國海軍聯合操作凱若.道爾曼號,兩國國防部長 隨後在2016年2月4日簽署合作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這在這項協議中,德國將獲得允許使用凱若.道爾曼號,包括將德國海軍營(Seebataillon,相當於海軍陸戰隊)單位部署在艦上執行任務,而德國也會負擔該艦部分的運作花費;德國、荷蘭海軍將定期進行聯合演習和人員交流,德國海軍人員在船上接受荷蘭軍方的培訓來操作該艦,並使荷蘭成為德國海軍在海上長途運輸的戰略伙伴。 雙方簽署合作意向書之後,荷蘭海上武力指揮官LGENMARNS Verkerk表示,雙方的合作架構也會包含功能上的互補;例如,荷蘭海軍需要凱若.道爾曼號當作海上補給艦時,如果同時該艦被部署支援德國海軍的運輸工作,則德國海軍也應該在這段期間提出對應措施,例如派遣德國海軍的補給艦為荷蘭海軍艦艇提供海上補給。

德國先前放棄購買兩艘新聯合支援艦的計畫,而荷蘭也由於預算困窘,只能以最少的人員編制,將凱若.道爾曼號 當作純粹的海上補給艦來使用,因此荷蘭一直在尋求合作夥伴來聯合操作。

升級/壽命中期維修工作

在2022年6月24日,荷蘭國防部向下議院提交文件,提出新的凱若.道爾曼號升級/壽命中期維修;原本凱若.道爾曼號排定在2027到2028年進行計畫性的翻修與升級,而新計畫則將這些工作分成兩個階段,分別在2025與2032年執行;在2025年的第一階段先執行自衛裝備升級,不需要進塢;第二階段才進入船塢,針對船艦平台進行壽命中期翻修升級。相較於原本的單一計畫,新的兩階段升級/翻新計畫可以減少船艦佔用船塢的塢期。

在2025年執行的第一階段升級作業中,凱若.道爾曼號會換裝意大利李奧納多(Leonardo,原OTO Merela)的Sovraponte 76mm 62倍徑火砲(結合76mm超級快速型火砲、Strales反飛彈套件以及匿蹤砲塔,兼具防空、反飛彈、反水面能力)以及美製RAM短程防空飛彈,取代已經停產且零件商源消失的國產門將近迫武器系統;此項改裝也包括加裝Thales荷蘭分公司的新型PHAROS射控雷達來配合Sovraponte 76mm 62倍徑火砲。原本Strales反飛彈套件的射控雷達(安裝在砲座上)是比較傳統的拋物面雷達,只能持續追蹤一個目標,指引DART雷達導引砲彈直到命中目標,而PHAROS則是一種電子掃描雷達,透過移動波束快速,可同時追蹤好幾個目標。

在2023年7月20日,荷蘭國防部與意大利李奧納多簽約購買Sovraponte 76mm 62倍徑快砲,裝備於四艘規劃中的荷蘭/比利時ASWF反潛巡防艦上;合約還包括另外增購三座Sovraponte 76mm砲的選擇權,準備裝在荷蘭現役凱若.道爾曼號(HNLMS Karel Doorman A833)聯合後勤支援艦、約翰.懷特號(HNLMS John de Witt L801)船塢運輸艦以及建造中的登.海爾德號(HNLMS Den Helder)艦隊油船。

服役經歷

在2014年11月6日,剛完成海上測試、尚未正式服役的凱若.道爾曼號就被派往西非進行三個月的部署,對正在遭受伊波拉(Ebola)出血熱疫情的國家進行人道援助;該艦攜帶91個集裝箱的物資 、155輛車輛(含救護車)前往西非,進行了多趟裝卸,包括獅子山共和國( Sierra Leone) 自由鎮(Freetown)、賴比瑞亞、幾內亞等地,在1月24日完成任務回到荷蘭登海爾德(Den Helder)。此趟任務中,艦上另儲存500噸F44航空燃油、3000噸船用柴油,編制139名船員、10名航空人員、11名裝卸操作人員、54名海軍陸戰隊員等。

2015年5月8日,舉行成軍儀式一個月之後凱若.道爾曼號離開登海爾德展開為期9週的遠航,訪問了挪威、加拿大、美國、加勒比海,並在這趟遠航途中進行各項訓練和測試,尤其是在熱帶的加勒比海。這趟航行途中,凱若.道爾曼號也順便進行了幾次海上補給,並且載運貿易物資到加拿大,同時應加拿大要求展現這艘船如何進行緊急人道救援任務;因此,凱若.道爾曼號在訪問加拿大蒙特利爾(Montreal )期間頗受當地關注。

 凱若.道爾曼號更換主推進電機作業;更換電機時,上方兩層甲板的開口都要切開。

在2016年3月,消息傳出凱若.道爾曼號一部主推進電動機損壞;一開始,外界預估凱若.道爾曼號必須停航八個月進行維修。在2016年6月,荷蘭國防部長Hennis通知下議院,由於設計上的失誤,艦上兩部推進電機都必須更換,因此復航時間要進一步推遲到2017年上旬。經過調整與修理之後,凱若.道爾曼號在2017年4月恢復航行。

在2017年9月上旬,五級颶風艾瑪(Irma) 橫掃加勒比海並造成慘重的災情;因此,荷蘭宣布取消凱若.道爾曼號原訂前往德國參與2017年度北海聯合軍事演習的部署,改裝載大量車輛、物資,前往荷屬加勒比(Caribisch Nederland)地區(如Sint Maarten)進行人道救援。

(上與下)在2017年9月,凱若.道爾曼號載運大量物資前往荷屬加勒比進行人道援助活動。

上圖是直昇機甲板上方的艙口,打開後由起重機將集裝箱直接吊入下層貨艙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