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級/費爾斯蘭級驅逐艦

──by captain Picard

 


荷蘭級驅逐艦

荷蘭級驅逐艦的首艦荷蘭號(Holland D808

荷蘭級驅逐艦的 Noord-Braban(D810)

在1970年代,荷蘭級驅逐艦首艦荷蘭號(Holland D808)訪問英國首都倫敦,停靠在

貝爾法斯特號(HMS Belfast C35)紀念艦(右)旁。

已經出售給智利的荷蘭號,智利命名為BAP García y García(DM75)

 

艦名/使用國 荷蘭級驅逐艦/荷蘭

(Holland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荷蘭/

D-808:Rotterdam Dockyard

D-809、810:Royal Schelde,  Vlissingen

D-811:Wilton Fijenoord, Schiedam

尺寸(公尺) 長111.3  寬11.3  吃水3.88
排水量(ton) 標準2150長噸(2185ton)

滿載2600長噸(2642ton)

動力系統/軸馬力

蒸氣鍋爐4

Werkspoor蒸氣渦輪*2/45000

雙軸

航速(節) 32
續航力(海浬) 4000/18節
偵測/反制系統 HSA LW-02對空警戒雷達*1

HSA DA-01追蹤標定雷達*1

ZW-01平面搜索雷達*1
射控系統 火砲射控雷達
聲納 Van der Heem PAE 01聲納*1

Van der Heem CWE 10聲納*1
乘員 247
武器系統

雙聯裝Bofors 4.72吋(120mm)50倍徑艦砲*2

Bofors 40mm機砲*1

Bofors四聯裝357mm火箭推進反潛深彈發射器*2

深水炸彈發射器*2

姊妹艦

共四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D808 Holland 1950/4/21 1953/4/11 1954/12/30 1982 1982售予秘魯,更名為BAP García y García(D75)

1986年除役

D809 Zeeland 21 January 1951  27 June 1953 1955 March 1955 1979
D810 Noord-Brabant 1951/3/1 1953/11/28  1955/6/1 1974  
D811 Gelderland 1951/3/10 1953/9/19 1955/8/17 1973

 

四艘荷蘭級(Holland class)與八艘費爾斯蘭級(Friesland class)是荷蘭海軍在二次大戰後建造的首批國產驅逐艦,以反潛為主要任務;荷蘭海軍稱荷蘭級為A級(A-jagers,英文A-hunter),費爾斯蘭級為B級(B-jagers)。相較於過去荷蘭驅逐艦習慣使用的將領人名,四艘荷蘭級採用荷蘭的省名。

荷蘭級驅逐艦的 Noord-Braban(D810)

起源

在1945年9月,復國後重建的荷蘭海軍部議會(Admiraliteitsraad)舉行首次會議,開始著手從零重建荷蘭海軍(先前的荷蘭海軍在戰時完全毀滅)。在起步階段,荷蘭海軍利用有限的資源,從美國與英國購買多餘的二手艦艇,在最短時間內重建作戰艦隊。在此同時,荷蘭海軍也積極規劃未來的艦隊,包含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航艦艇、潛艦等,能在大洋或荷蘭近海作戰。 在論證階段,荷蘭海軍提出建造「不少於48艘」的反潛護航艦艇,然而荷蘭的資源根本不可能負擔這樣規模的艦隊,因此數量持續刪減。

在1945年11月,荷蘭海軍展開第一項重建艦隊的計畫,包含三個部分,其中驅逐艦是重點項目。新驅逐艦以反潛為主要任務,並且具備能在核爆環境下作業的能力(包括能夠防護輻射、能高速駛離核爆污染區域等);其他任務包括支援岸轟等。由於以魚雷攻擊敵艦不包括在性能需求內,因此新型反潛驅逐艦就沒有搭載過去二戰型驅逐艦普遍裝備的反艦魚雷。基於上述理念,荷蘭展開了戰後第一批國產驅逐艦的設計工作,成果就是荷蘭級。

在1946年,荷蘭海軍首度於公開文件上透露,將在1947年預算中建造一型反潛驅逐艦,稱為「1947年反潛驅逐艦」(Onderzeebootjagers 1947),打算建造12艘。在1948年,荷蘭海軍訂購首批六艘反潛驅逐艦,前四艘就是荷蘭級,艦上部份武器是二戰期間準備用於納粹德國海軍船艦的物資;第五艘起進行了一些改良,包括更換推進系統,被歸類為費爾斯蘭級( Friesland class )。第二批六艘則都以費爾斯蘭級的標準建造,因此費爾斯蘭級總數達八艘。荷蘭級與費爾斯蘭級都由荷蘭海軍造艦部門工程師K. de Munter主持設計工作。

四艘荷蘭級都在不同的船廠建造,首艦荷蘭號(HNLMS Holland F808)在鹿特丹船塢公司(Rotterdam Drydock Company,RDM)建造,HNLMS Zeeland(D809)與HNLMS Noord-Brabant(D810)在皇家須爾德(Royal Schelde, Vlissingen)建造,HMLMS Gelderland (F811)在威爾頓.費吉諾(Wilton-Fijenoord, Schiedam)建造。首艦荷蘭號在1950年4月20日於RDM船廠安放龍骨,由於這是荷蘭二次大戰後第一次自行設計建造主戰艦艇,且採用許多不同於二戰型驅逐艦的新設計,因此建造所花的時間遠高於先前的估計;首先,建造期間原物料上漲、預算有限等也對造艦工作造成挑戰;此外,建造過程中還發生纜線工程錯誤。在建造期間,荷蘭海軍擔心上部重量過重、重心不穩,因此在建造期間設計有若干變更,例如原本打算以鋼鐵製造的桅杆改用較輕的鋁合金製造,並刪減艦上的40mm火砲數量。以上狀況使得荷蘭號的建造工程落後約一年半,工期幾乎增加了一倍。荷蘭號在1953年4月11日下水,1954年3月2日首次試航,兩次試航都遇到惡劣的風浪。荷蘭號在1954年12月30日服役,後續三艦在1955年3月至8月相較服役。

基本設計

由後方看荷蘭級首艦荷蘭號(HNLMS Holland F808)

荷蘭級的西蘭號(HNLMS Zeeland F809),艦首被浪抬出水面。

荷蘭級滿載排水量2600噸級,上層結構使用鋁合金製造來減輕重量。荷蘭級的推進系統是二次大戰爆發前荷蘭為建造吉倫德.卡連伯夫級(Gerard Callenburgh class)驅逐艦而準備的裝備,在納粹德國佔領期間沒有被發現繳獲,這包括四具蒸氣鍋爐以及兩套Werkspoor的蒸氣渦輪 ,最大航速32節。

荷蘭級參考皇家海軍船艦的設計,包括鍋爐室、發動機室、造艦規範等,並且吸取二次大戰的教訓,尤其將核生化(nuclear, chemical and biological)作戰的防護需求納入考量。例如,只有上層結構設置舷窗、完全取消艦體的舷窗,艦內使用自動通風系統;此外,艦上的輪機系統分成兩個完全獨立運作的單元,並分置在兩個各自獨立的機艙,任一組受損不會影響另一組的運作,這是基於二次大戰海戰的教訓。此外,荷蘭級的建造工作也引進電銲技術,取代了過去用鉚丁固定船板的方式。荷蘭級的人員起居艙室採用分散式布置,盡量將人員布置在離工作戰位較近的艙室;艦上的軍官艙室安排在艦橋下方以及上層結構後方,其後是非作戰軍官艙室。荷蘭級的低階士官兵採用固定式床位,揚棄了先前二戰型艦艇普遍的吊床,提高了舒適性與隱私性。艦上舖位總共能容納200多名低階士官兵。士官兵餐廳內的座位可容納半數人員,而其餘人員不在值班時則在寢室內休息。武器裝備方面,荷蘭級增設了火箭推進深水炸彈,使得排水量增加。

荷蘭級的內部空間十分緊湊擁擠,長111.3m的艦體就要容納250名人員,加上艦上有許多裝備,導致艦內走道設計變得十分複雜。例如,如果人員要進入後鍋爐室(位在低於水線的H甲板),則必需從露天甲板繞路,無法直接從艦內通道抵達;這在風浪顯著的情況下十分危險,此時艦外寒冷、甲板濕滑,人員可能被大浪打入海中或者在甲板上滑倒。

根據北約(NATO)的作戰任務分配,荷蘭皇家海軍以反潛為主要任務,因此也反映在荷蘭級的設計上。荷蘭級捨棄二戰驅逐艦必備的大口徑(533mm)反艦魚雷發射器,這是因為 雷達逐漸普及後,偷偷接近敵方船艦並以直航魚雷襲擊的成功率大幅減少(直航魚雷在水中航速較慢,只要被攻擊方即時進行迴避就很容易躲過),還不如將空間用來裝置其他武器。荷蘭級的艦砲為兩座Bofors 雙聯裝120mm 50倍徑艦砲(射速45發/分),具有砲身穩定裝置、自動裝填機構並採用雷達射控,在當時堪稱先進;此外,艦體中部設置一座Bofors 40mm機砲。艦上配備一座Bofors 40mm機砲,反潛武器包括兩座 Bofors 357mm 火箭推進深彈發射器與兩個深水炸彈發射軌。 火箭推進深彈是二戰末期最有效率的反潛武器,艦上聲納發現並標定潛艦概略方位、距離、深度之後朝該方為發射深彈,深彈彈著以及引爆深度(由引信控制)會覆蓋潛艦所在的範圍。

荷蘭級配備荷蘭第一批國產艦載雷達,包括荷蘭信號(Hollandse Signaalapparaten,HSA)在1948年設計的LW-02長程對空警戒雷達(探測距離80海里,150km)、DA-02追蹤雷達(探測距離約30海里,56km)、ZW-01平面搜索雷達等艦上聲納組合包括 Van der Heem的PAE 01與 CWE 10 搜索/攻擊聲納;其中CWE-10與PAE-01聲納組合採用高頻運作,兩者都可旋轉(機械式)、其中,CWE-10聲納探測距離較長(4km),用於廣區域搜索警戒;而PAE-10探測距離約2.5km以上,主要負責標定目標,以及為火箭推進深彈提供射控資料。
 

服役經歷

四艘荷蘭級服役期間參與不少盟國演習。在1956年7月,由七省號(HNLMS De Zeven Provinciën)防空巡洋艦、荷蘭級驅逐艦西蘭號(HNLMS Zeeland D809)、費爾斯蘭級驅逐艦費爾斯蘭號(HNLMS Friesland D812)組成的編隊訪問蘇聯列寧格勒( Leningrad ,今為聖彼得堡),這是1914年以來荷蘭海軍船艦首次訪問俄羅斯。先前在1955年6月,蘇聯海軍一名軍官與兩名人員曾在阿姆斯特丹試圖接近當時嶄新的荷蘭級驅逐艦 HNLMS Noord Brabant (D810)以及其他海軍船艦並拍攝照片,但沒有成功;未料一年後,荷蘭就派遣這一型驅逐艦訪問列寧格勒。

在1974年1月9日, HNLMS Noord Brabant (D810)在西司凱爾特( Westerschelde )遭到一艘英國散貨船達科馬市2號(Tacoma City 2)撞擊;當時這艘散貨船為了閃避航道上的浮標而臨時轉向,因而撞上 HNLMS Noord Brabant 艦體中部,造成一個直徑3.5公尺的大洞,艦上2名人員喪生。之後 HNLMS Noord Brabant 被拖到Scheldepoort船塢;由於受損過重,荷蘭海軍並未修復該艦,而是將之提前除役。

HNLMS Noord Brabant (D810)在1974年1月9日遭散貨船撞擊,艦體出現一個大洞。

在1960年代後期,荷蘭級與費爾斯蘭級快速落伍;此時海軍已經全面進入飛彈時代,並引進數位化的艦載戰鬥管理系統,反潛方面更新型的聲納、導向魚雷、反潛直昇機也開始普及;相形之下,荷蘭級的防空與反水面作戰停留在火砲時代,射控作業大量倚靠人工指揮瞄準,難以在飛彈化的時代生存,此外相當於二戰後期的反潛武器系統也已經過時。在1950年代末期,荷蘭皇家海軍有意拆除荷蘭級的艦砲,改裝防空飛彈系統,不過這個計畫沒有付諸實行,因為荷蘭級的先天設計難以配合新時代的技術。

由於荷蘭海軍持續建造新船艦,經費與人手不足使其無法操作所有船艦,只能將一些較舊的艦艇提前封存;因此,荷蘭級在1/3的役期中處於備役封存狀態。同時期荷蘭海軍除役的船艦都先予以封存,萬一與蘇聯爆發大規模戰爭時能迅速啟封回到現役。

四艘荷蘭級在1970年代陸續除役,被新建的標準巡防艦(S級,寇騰那爾級)取代。率先除役的是碰撞受損的 HNLMS Noord Brabant (D810) ;首艦荷蘭號(Holland D808)在1982年賣給秘魯,成為BAP García y García(DM75), HNLMS Zeeland (D809)與HNLMS Noord Brabant (D810)出售拆解, HNLMS Gelderland (D811)則停泊在阿姆斯特丹作為 Marine Etablissement Amsterdam for the Technical Training Royal Navy (TOKM)的靜態訓練設施。

 

費爾斯蘭級驅逐艦

(上與下二張)費爾斯蘭級驅逐艦首艦費爾斯蘭級(HNLMS FrieslandD812)。費爾斯蘭級是荷蘭級的改良版。

費爾斯蘭級艦首特寫,注意Bofors雙聯裝120mm 50倍徑艦砲以及後面的兩座四聯裝357mm火箭推進反潛深彈發射器。

反潛深彈發射器後方原本還有兩座Bofors 40mm砲位,但此時被拆除。

費爾斯蘭號艦體後部特寫。二號煙囪後方是HSA LW-02長程對空警戒雷達。

費爾斯蘭號後甲板,HSA LW-02長程對空警戒雷達後方兩個平台裝置KA-01火砲射控儀(由帆布罩起)

隨後是兩個Bofors 40mm機砲砲位(由帆布罩起),然後是後部Bofors雙聯裝120mm艦砲。

費爾斯蘭級的林堡號(Limburg D814)

費爾斯蘭級的上愛賽省號(Overijssel D815)

費爾斯蘭級的德倫特號(HNLMS Drenthe D816)

德倫特號船艛後部,橫列了兩座Bofors 40mm快砲;最前方可以看到Bofors 120mm火砲的砲塔後部。

(上與下)1980年11月12日,德倫特號進行除役前最後一次航行途中發生機艙火災。拍攝照片時船艦已經失去動力,

部分人員搭乘救生浮囊疏散到旁邊的海面上。

艦名/使用國 費爾斯蘭級驅逐艦/荷蘭

(Friesland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荷蘭/

D-812、813、815、819:Netherlands Dock & Shipbuilding, Amsterdam

D-814、D817:Royal Schelde, Vlissingen

D-815:Wilton Fijenoord

D-818:Rotterdam Dockyard

尺寸(公尺) 長116  寬11.76  吃水3.99~5.2
排水量(ton) 標準2497

滿載3070

動力系統/軸馬力

Babcock & Wilcox 620ps蒸氣鍋爐*4

Werkspoor蒸氣渦輪*2/60000

雙軸

航速(節) 36
續航力(海浬) 4000/18節
偵測/反制系統 HSA LW-02對空搜索雷達*1

HSA DA-01對空搜索雷達*1

ZW-01平面搜索雷達*1

射控系統 M45射控系統

GA-03艦砲射控系統

KA-01火砲射控系統*4

聲納

Van der Heem PAE 01聲納*1

Van der Heem CWE 10聲納*1

乘員 284~350
武器系統

雙聯裝Bofors 4.72吋(120mm)50倍徑艦砲*2

Bofors六聯裝40mm機砲*6

四聯裝357mm火箭推進反潛深彈*2

深水炸彈發射器*2

姊妹艦

共兩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D812 Friesland 1951/12/17 1953/2/21 1956/3/22 1979/6/22 1979拆解
D813 Groningen 1952/2/21 1954/1/9 1956/9/12 1981/1/20 1981/1/20移交秘魯,成為BAP Gálvez(D78)
D814 Limburg 1953/11/28 1955/9/5 1956/10/31 1980/2/1 1980/6/5移交秘魯,成為BAP Capitan Quiñones(D76)
D815 Overijssel 1953/10/15 1955/8/8 1957/10/4 1982/6/11 1982/6/14移交秘魯,成為BAP Colonel Bolognesi(D 70)
D816 Drenthe 1954/1/9 1955/3/26 1957/8/1 1980/11/24 1981/6/3移交秘魯,成為BAP Guise(D72)
D817 Utrecht 1954/2/15 1956/6/2 1957/10/1 1980/8/1 1980/9/5移交秘魯,成為BAP Castilla(D71)
D818 Rotterdam 1954/1/7 1956/1/26 1957/2/28 1981/5/15 1981/6/3移交秘魯,成為BAP Diez Canseco(D 79)
D819 Amsterdam 1955/3/25 1956/8/25 1958/4/10 1980/5/12 1980/5/22秘魯,成為BAP Villar(D77)

 

 


在 「1947年反潛驅逐艦計畫」中,荷蘭打算建造首批六艘反潛驅逐艦(總數12艘),稱為「A獵潛艦」,在1948財年正式下達訂單,這是荷蘭級(Holland class)的由來。

在1948年9月,荷蘭海軍公布「1949年反潛驅逐艦」計畫 ,稱為「B獵潛艦」 ,打算在1949年訂購六艘。由於經費刪減, 「1949年反潛驅逐艦」的進度被推遲,而首批六艘 「A獵潛艦」(荷蘭級) 中的最後兩艘也被暫時停止,隨後修改設計,成為費爾斯蘭級( Friesland class)。

四艘荷蘭級與費爾斯蘭級,左起第二艘與第四艘分別是荷蘭級的Noord-Braban(D810) 與

HNLMS Zeeland D809 ,其餘兩艘則是費爾斯蘭級的林堡號(HNLMS Limburg D814)、

德倫特號(HNLMS Drenthe D816)。

停在荷蘭海軍基地的Groningen(D813),背後是一艘特龍普級(Tromp class)飛彈巡防艦。

從後方看一艘費爾斯蘭級。

而 「1949年反潛驅逐艦」也採用費爾斯蘭級的規格,因此 「B獵潛艦」 費爾斯蘭級 的總數成為八艘。首艦費爾斯蘭號(HNLMS Friesland D812)在1951年12月17日在阿姆斯特丹的荷蘭乾塢與造船公司(Netherlands Dock & Shipbuilding, NDSM)船廠安放龍骨。

基本設計

相較於荷蘭級,費爾斯蘭級長度增加約3公尺,寬度與深度都略增,排水量增加約300噸,改用美國授權荷蘭Werkspoor生產的蒸氣推進系統(即美國二戰末期推出的基靈級(Gearing class)使用的推進系統),航速從荷蘭級的32節提高到36節。此外,費爾斯蘭級的武裝也稍微強化,配備更多40mm機砲。

與荷蘭級相同,費爾斯蘭級的艦首與艦尾各裝置一座Bofors 120mm雙聯裝高/平兩用自動艦砲,射速約40發/分;艦橋前部裝置兩座Bofors 375mm火箭推進深彈發射器,艦尾設有兩部深水炸彈投放軌。艦上一開始設置設置六管Bofors 40mm機砲,其中兩座位於艦橋前方(375mm火箭推進深彈發射器後方),另外四部則佈置在船艛後部兩側;爾後費爾斯蘭級多半將前部兩座40mm火砲拆除,原因可能是375mm反潛火箭發射時的尾焰勢必會影響這兩個40mm砲位。

德倫特號(HNLMS Drenthe D816)艦首,由前而後依序是Bofors 120mm艦砲、兩座Bofors 375mm

火箭推進深彈發射器、兩座Bofors 40mm機砲。爾後這兩座前部40mm砲被拆除。

德倫特號破浪航行的畫面。

費爾斯蘭級的電子設備大致與荷蘭級相同,包括荷蘭信號(HSA)的LW-02長程對空警戒雷達、HSA DA-02追蹤雷達、ZW-01平面搜索雷達等、CWE-10與PAE-01聲納組合等。艦上裝備用來導控120mm火砲的GA-03射控系統(結構類似二戰時代的光學射控系統,頂部還加裝射控雷達天線),以及四座用來導控40mm火砲的KA-01射控系統,日後還加裝HSA的M45射控系統。

在1950年代末期,荷蘭海軍引進英製MK20E反潛魚雷,首先在HNLMS Mercuur上安裝魚雷發射器進行測試,然後在阿姆斯特丹號(HNLMS Amsterdam)進行進一步測試。在1959年,荷蘭 Rijkswerf, Den Helder 獲得英國授權生產,製造八門 MK 20E的魚雷發射器,並安裝在費爾斯蘭級的HNLMS Utrecht(D817)。然而,英製MK20E魚雷最終發現無法滿足作戰要求,於是遭到放棄。隨後荷蘭海軍轉而向美國購買反潛魚雷,而 HNLMS Utrecht(D817)上的英式魚雷管隨後就被拆除。

在1962年11月,荷蘭海軍在1963財年預算中編列為荷蘭級與費爾斯蘭級升級的預算,包括改進偵測裝備與反潛武器(不過最後並沒有實際為這兩型軍艦購置導向魚雷)。

服役經歷

費爾斯蘭級在服役期間任務吃重,堪稱荷蘭海軍的「工作馬」,部署活動範圍涵蓋鄰近荷蘭的北海,以及亞洲的荷屬新幾內亞、加勒比海等荷屬領地範圍。在1962年,由於印尼宣布對剛剛從荷蘭獨立的荷屬新幾內亞擁有主權,因此荷蘭海軍立刻派遣艦隊前往南太平洋威懾印尼,包括費爾斯蘭級的費爾斯蘭號(HNLMS Friesland D812)、HNLMS Limburg(D814)與HNLMS Utrecht (D817)、泛.斯佩克級( Van Speijk class )巡防艦HNLMS Evertsen (F815) 投等,其中 HNLMS Limburg 曾與印尼軍機交戰, 費爾斯蘭號 則曾挫敗印尼登陸 Misool 島的企圖。總計服役期間,費爾斯蘭級驅逐艦部署在加勒比海域30次,在荷屬新幾內亞部署9次。在1967年,兩艘費爾斯蘭級的甲板發現裂痕,此外幾艘同型艦艇也在螺旋槳推進器發現破損。

費爾斯蘭級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陸續除役,被寇騰納爾級巡防艦(Kortenaer class,又稱S級)取代;其中,首艦費爾斯蘭號被拆解,其餘七艘費爾斯蘭級售予秘魯,服役到1990年代初。

德倫特號(HNLMS Drenthe D816)進行反潛演練,投擲的深水炸彈在後面爆炸。

德倫特號的火災意外

在1980年11月12日,德倫特號(HNLMS Drenthe D816)在除役前最後一趟航行(前往鹿特丹Curacao作為靜態停靠船)發生機艙火災意外,艦上二人死亡、四人受傷,船艦嚴重受損。

依照事後調查,數天前艦上的聯絡軍官向技術支援部(Hoofd Technische Dienst,英文 Chief Technical Service ,HTD)申請以艦上鍋爐銷毀加密文件(一般在岸上的銷毀程序太過繁複耗時)。雖然先前從未有人以艦上鍋爐銷毀文件,但HTD回覆表示,只要將文件事先捲成直徑3cm並捆好,從鍋爐蓋口丟入,理論上是可行的;隨後在 德倫特號 的 聯絡官進行銷毀之前,HTD也下令直屬技術支持部門(Ondergeschikt Hoofd Technische Dienst)通知艦上鍋爐室 守衛 。在11月12日,聯絡官派來銷毀文件的兩名人員帶著一個裝有機密文件的半滿垃圾袋前來。雖然鍋爐室守衛知道會有人來銷毀機密文件,但他們沒有被指示文件被銷毀的具體方法,而這些文件也沒有照HTD的要求被捲好。鍋爐室人員Sergeant Wouter Feddema從未聽說過能以鍋爐銷毀文件,但同樣認為打開鍋爐蓋口將文件丟入就可以銷毀。於是, Feddema第一次開啟鍋爐蓋口,將一卷文件丟入鍋爐中;他從艙蓋看著文件燃燒,隨後他打開艙蓋時,大量濃煙從艙口冒出,此外還有一些燃燒的文件紙片飛出,這在機艙內是很危險的。於是, Feddema下令人員準備好消防設備;接著, Feddema將第二捲文件丟入鍋爐開口時,一名人員使用一個掃帚清理飛濺出來燃燒的文件,結果掃帚桿不慎打到一個閥門開關,一個閥門被打開,鍋爐內高溫油氣進入機艙內並立刻引發大火。當時在鍋爐室中的7人中,兩名技術人員當場被燒死,另外五人(包含兩名派來銷毀文件的人員)急忙逃走,並沒有人設法關上閥門。結果, 德倫特號機艙火勢蔓延,並曾發生爆炸,艦上人員花了超過六小時才撲滅。不過,德倫特號在艦上要害、靠近燃油艙的鍋爐室燃燒許久但沒有沈沒,也堪稱幸運。由於 德倫特號 受損嚴重、喪失航行能力,只能被拖船拖去鹿特丹。隨後荷蘭海軍並沒有修復 德倫特號 ,該艦在次年以700萬荷蘭盾的價格售予秘魯(原本的轉售價格應為1370萬荷蘭盾)。

德倫特號火災過後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艦上人員救火時拉的紅色消防水帶以及消防水桶。

德倫特號機艙火勢撲滅後的照片,可以看到艙頂與管路遭受焚燒的痕跡。

(上與下二張)德倫特號機艙火災造成的受損情況。



 

之後,荷蘭海軍調查這次意外事件, Feddema 在次年的調查庭提出證詞。調查委員會最後的報告認為技術上,是可能以艦上鍋爐銷毀文件,然而仍批評HTD准許這樣的非常歸操作,以及聯絡官並沒有檢查要銷毀的文件是否確實依照HTD的要求來處理。此外,調查報告也認為, Feddema 在第一次將文件投入鍋爐後發現會有燃燒紙屑飛出的情況,就應該停止操作並等待指示。然這份報告最後認定鍋爐室起火後,裡面的人員並沒有任何可指責的失當,因為當時他們無能為力。雖然表面上這份報並沒有明確指名主要責任歸屬,但顯然荷蘭海軍認為當時操作鍋爐的 Feddema應負最大責任( Feddema 並沒有權限得知這份調查報告的內容)。於是此後Feddema再也沒有獲得升遷,並於1990年從荷蘭海軍退伍。之後 Feddema一面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折磨,一面向荷蘭海軍提起訴訟要求恢復名譽。 Feddema 表示,當時艦上相關人員並沒有接受足夠的訓練來處理這種情況。在2005年, Feddema 獲得荷蘭海軍25000歐元的賠償(此外荷蘭海軍曾在2001年同意支付部分 Feddema 花費的訴訟費用);同時,荷蘭海軍司令也以親筆信函表示, 荷蘭海軍從沒有認定Feddema在這次意外事件中有罪。 Feddema 在2010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