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號魚雷測試支援船

(上與下)水星號(HNLMS Mercuur A900)是荷蘭海軍在1987年服役的魚雷測試支援船,

專門設計來支援潛艦實彈試射或武器測試等作業。

(上與下)由後方看水星號,艦尾右側有一個門型吊車,左側有一個收放用起重機。艦尾水線有一個艙門,可用來回收魚雷。

正從英國朴次茅茲軍港出發的水星號

(上與下)正在回收MK-48魚雷的水星號。艦上人員已經用牽引纜繩連接魚雷與艦上絞盤,

魚雷透過艦尾水線的艙口,沿著中間凹槽的斜坡道拉上船艦主甲板。主甲板上設有放置魚雷的儲存架。

三艘荷蘭海軍船艦,由左而右分別是水星號魚雷測試支援船、海象號(HNLMS Walrus S802)柴電攻擊潛艦、

三夥伴型獵雷艦HNLMS Schiedam (M860)

在2014年6月北約波羅的海演習(BALTOPS)中,水星號與一艘皇家海軍Type 23巡防艦蒙特索號

(HMS Montrose F236)並排;背景飛過的是一架俄羅斯的Ilyushin IL-20 Coot 海洋監視機。

此次演習是北約針對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的緊急行動。

艦名/使用國 水星號魚雷測試支援船/荷蘭

(HNLMS Mercuur A900)

承造國/承造廠 荷蘭/Koninklijke Maatschappij De Schelde
尺寸(公尺) 長64.8   寬12  吃水4.33
排水量(ton)

1400~15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MAN(Brons) 6L-20/27 柴油機*2/1100

艦首輔助推進器

雙軸

航速(節) 21
續航力(海里)

偵測/反制系統

Consilium Selesmar導航雷達*1

SQR-01被動聲納

乘員 28(最多容納39)
武器系統

20mm火砲*2(平時不裝)

任務裝備 MK-48魚雷發射、回收、檢修設施
航空設施
數量

共一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A900 Mercuur 1985/11/16 1986/10/16 1987/8/21

──by captain Picard


 

水星號(HNLMS Mercuur A900)是荷蘭在1987年建成服役的魚雷測試支援船,主要任務是協助荷蘭潛艦部隊一切關於魚雷測試的支援船,包括在各種測試情境(如大修後的測試檢驗、演習等)的魚雷測試與回收等等。水星號大部分的勤務與活動,都是配合荷蘭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服役的海象級(Walrus class)柴電攻擊潛艦。

起源

在1973年,荷蘭海軍將一艘1954年服役的無畏級(Onversaagdklasse)遠洋掃雷艦水星號(HNLMS Mercuur A856)改裝成魚雷測試支援船;然而,掃雷艦的排水量、航速、耐波力與自持力都很低,很難有效支持魚雷測試任務,尤其是很難前往荷蘭潛艦經常出沒的水域──風級浪高的北大西洋。因此,在1977年左右,荷蘭海軍就開始規劃專門建造一種魚雷測試支援船。當時荷蘭海軍考慮的另一種選項是建造岸基的魚雷測試設施,然而港岸的靜態設施很難模擬潛艦實戰發射魚雷的各種條件;經過評估後,荷蘭海軍在1982年正式決定建造魚雷測試支援船。荷蘭海軍對魚雷測試支援船的基本核心任務需求如下:

1.回收潛艦發射的練習用魚雷,並進行維修整備工作。

2.支援船本身也能直接發射魚雷進行測試。

3.支持升級修改後的魚雷的測試工作。

在1984年6月,荷蘭海軍與位於夫利新亨(Vlissingen)的皇家須爾德(Koninklijke Maatschappij De Schelde,KMS)造船廠簽署合約,建造新的魚雷測試支援船;在簽約當時,於而測試支援船的細部設計尚未完成,不過當時皇家須爾德已經完成了先前所有的寇騰納爾級(Kortenaer class,S級)以及雅各.希姆斯科級(Jacob van Heemskerck class,L級)巡防艦的建造工作,極需要新的訂單來填補接下來M級巡防艦(後來的道爾曼級)開始建造前的空窗。新魚雷測試船在1985年11月16日安放龍骨,1986年10月16日下水,仍舊命名為水星號(HNLMS Mercuur A900,是荷蘭海軍第11艘使用這個艦名的船艦),1987年8月21日服役。皇家須爾德船廠總共投入約300名人-年的人力來建造水星號。

雖然水星號魚雷支援艦與1980年代建造的海象級潛艦是不相關的平行計畫,然而兩者服役後的確有著緊密的關係。荷蘭海軍物資部門主管Van den Berg在1987年10月接受Alle Hens訪問時表示,「有時我們抱怨啟用新武器系統時,並沒有同時引進配套支援設備,而魚雷支援船就是配合新潛艦的重要輔助設施」。

一艘海象級潛艦傍靠水星號

基本設計

上一代的水星號原本是掃雷艦,原始設計並不是專門用來支援魚雷測試與回收工作,艦上人員只能單純地以甲板起重機將魚雷從水中吊上甲板,而在惡劣海象下懸掛魚雷很容易發生危險,或使魚雷撞上艦體而受損。而新的水星號則有許多專門的特殊設計,水線以下有一個533mm魚雷發射管,使得水星號成為荷蘭海軍唯一一艘能直接發射潛艦用533mm魚雷的水面船艦。為了回收魚雷,後部甲板中線設有一個斜坡式開槽,開槽底部連接到艦尾水線(平時由一個艙門封閉);艦上派出的小型工作艇將魚雷連上絞盤的纜繩,魚雷從艦尾中央的水線艙門拉上來,沿著斜坡軌道被拉到主甲板上,這樣的回收作業比以往直接用起重機舉升更為安全便利。艦尾右側設有門式起重機,此外還有一具伸縮起重機,能直接將載具從水中吊起。艦上設有完整的魚雷檢修設施。

水星號正在回收魚雷。艦上人員搭乘橡皮艇到魚雷旁邊,帶著艦上的纜繩掛上魚雷前部,

啟動艦上的絞盤將於雷拖回。

一枚MK-48測試魚雷正從水星號艦尾艙口拖上船艦。

為了能準確地在海上與潛艦靠接,星號具有類似海洋研究船的保持船位與迴旋移動能力,配備自動穩定系統來抵銷海浪帶來的搖晃;艦首設有伸縮式的旋轉輔助推進器,能在開放的大洋上精確地控制船隻移動以及維持船位,在港口內迴旋移動時也不需要靠拖船協助。最初荷蘭海軍希望魚雷測試支援船擁有夠大的艦體,達成足夠的遠洋耐航能力;然而由於經費短缺,船艦設計單位只好把艦體長度縮短20公尺,這讓水星號在惡劣海象下更為顛簸(艦體長度最好要大於大洋上海浪的波長);此外,水星號最高航速只有14節,使它難以跟隨艦隊行動,不過這完全不影響作為魚雷測試船的本務。為了支援潛艦魚雷測試工作,水星號配備艦首固定聲納系統來跟蹤魚雷,而水面上的探測裝備主要就只有導航雷達。

由於水星號並非作戰艦艇,大部分以商規標準建造,以節省成本。先前在1970年代設計建造的寇騰納爾級巡防艦的技術水平雖然大幅提升,但荷蘭海軍人員抱怨其生活起居空間水平相較於前代艦艇並未大幅改善;因此在1980年代,荷蘭海軍在Jaap Huisman領導下,依照海軍人員經驗,制訂了未來水面船艦起居標準(Commissie Accommodatie Toekomstige Schepen,CATS,英文Accommodation Accommodation for Future Vessels),而水星號是第一艘依照CATS標準設計規劃起居空間的海軍船艦,空間與設施向商規船隻看齊。

魚雷測試勤務

水星號支援魚雷試射工作的場合,除了潛艦魚雷實彈射擊演習之外,也包括每次荷蘭潛艦在船廠完成維修之後測試武器系統的程序;完成維修與條校的潛艦武器設備必須通過荷蘭海軍物資保存部門(Directie Materiele Instandhouding,DMI,原Marinebedrijf)的驗證,才能重新擔負戰備。

潛艦完成維修之後,魚雷武器系統的第一個測試項目,是測試魚雷發射系統(魚雷管)本身,包括魚雷彈射系統能否產生足夠的水壓,同時魚雷管內壁也必須平整,否則會傷害武器;在這樣的測試中,潛艦從魚雷管發射無動力的魚雷假彈(dummy),假彈由水星號回收後,艦上人員仔細檢查假彈表面的損傷並以黑筆標示,而假彈磨損情況可驗證魚雷管內壁是否有異常的瑕疵。

潛艦魚雷發射系統通過驗證之後,接下來就是驗證潛艦的整套魚雷射控系統是否正常工作。在測試中,潛艦會發射一枚可預設發射載具(Presettable Launchable Vehicles,PLV),基本上是將魚雷的戰鬥部換成各種紀錄儀器,用來紀錄魚雷射擊接戰過程中各種外部測量以及內部信號參數,驗證潛艦射控系統在魚雷接戰過程中是否正常工作。一旦這些測試都順利通過,DMI技術人員就會為這艘潛艦的魚雷發射與射控系統核發許可,代表這艘潛艦可以進行作戰部署。

水星號的魚雷處理室,艙壁與地板都漆成白色,萬一魚雷燃油外洩就能輕易看到。

水星號上的魚雷儲存艙。為了便於尋找,測試用的MK-48魚雷都漆上醒目的橘色。

由於魚雷具有許多危險性,尤其是推進系統的燃料,萬一失火燃燒就會極端危險──例如荷蘭海軍1980年代起向美國購入的MK-48魚雷使用OTTO II燃料,自帶氧化劑,單純以泡沫滅火劑等方式隔絕外部氧氣並不能阻止繼續燃燒,且燃燒後會產生具有劇毒且易爆炸的氫氰酸(hydrocyanic acid)等物質。魚雷處理室的入口以橡膠條封閉,魚雷處理室內的地板與艙壁全部漆成白色並維持清潔,如此一旦有魚雷發生漏油就能立刻以目視察覺,此外OTTO II燃料本身也有刺激性氣味。

水星號艦上的魚雷技術人員都穿著白色制服以及黃色工作群,他們負責將回收的魚雷的殘餘燃料抽取出來並存入艦上魚雷油庫,將魚雷推進系統內殘餘的有毒廢氣排除,並完成必要的清理與檢查工作。完成燃料抽取與清理之後,魚雷技術人員就會將電腦接上魚雷導引系統傳輸介面,存取試射過程中紀錄的資料。透過平時演習試射過程蒐集的寶貴資料,就能改進荷蘭海軍潛艦戰術或對魚雷提出改進依據;而這些機敏資料也會與美國、加拿大等同樣使用MK-48魚雷的盟國分享。

荷蘭海軍潛艦許多實彈射擊操作都是在深度較大且較安靜的挪威外海完成。在潛艦魚雷射擊測試或演習中,荷蘭潛艦通常就以水星號作為模擬攻擊的目標,魚雷會從船隻龍骨下方通過(在真正作戰時,魚雷會在船艦龍骨下方引爆)。除此之外,荷蘭潛艦在測試、訓練程序中,使用聲納探測時,也會以附近水面上的水星號作為參考點;當潛艦準備上浮時,會先在深度60m處待命,水星號透過雷達與目視確認周遭水域安全淨空後,透過聲力電話通知潛艦可以浮出水面。

水星號在1987年服役時,皇家荷蘭海軍還擁有約60多艘船艦(含18艘第一線巡防艦);由於當時各型勤務船隻較為充裕,水星號能專心擔任潛艦支援勤務。冷戰結束後,荷蘭一再刪減國防預算,海軍規模陸續刪減,至2010年代下旬整個荷蘭海軍只剩28艘船艦(含六艘第一線巡防艦);在可用兵力短缺的情況下,水星號擔任越來越多樣的其他勤務,並且也不再直屬於潛艦部隊。

在2004年,水星號參與一項德國、挪威的魚雷實彈試射演習,地點位於挪威外海。在2008年5月26日至6月6日,北約盟國在挪威北部Skagerrak水域進行勇敢君王(Bold Monarch)演習,水星號擔任潛艦救援工作,艦上部署潛水工作與潛水醫療團隊,演習中三艘潛艦的人員模擬逃生與撤離。

在2009年9月7日,荷蘭海岸防衛隊巡邏艦De Waker號發生火災,並在Vlieland海岸漂流。當時水星號與登海爾德(Den Helder)海岸防衛隊中心一同進行救援,艦上的醫療人員照顧從De Waker號撤下來的人員,水星號也派出五名人員身著耐熱防護衣登上De Waker號,指揮船上的滅火攻勢並關閉燃料供給。

在2011年6月,水星號與兩艘獵雷艦一同投入歐盟邊境與海岸局(European Border and Coast Guard Agency,Frontex)的邊境巡邏勤務,在西班牙、摩洛哥、阿爾及利亞之間的水域進行巡邏,期間進行了三次海上攔檢,並查獲了400公斤大麻(hashish ),逮捕了若干在海上轉運以及在岸上接頭的人員。

在2013年4月,水星號與其他六艘荷蘭海軍船艦參與了北約在歐洲最大規模的聯合勇士(Joint Warrior)海上聯合演習。 在2014年5月,水星號參與了北約在波羅的海舉行的Dynamic Monarch聯合潛艦救援演習。

延壽與替換

由於經費短缺,荷蘭海軍在2000年代下旬到2015年間,幾乎沒有對水星號進行維修與升級工作,水星號本身也鮮少執行重要勤務;在2008年5月,水星號的人員曾表示感覺這艘船已經被荷蘭海軍遺忘,尤其是關於維護或現代化改裝等工作。在2009年3月,荷蘭國防部長Jack de Vries訪問荷蘭潛艦計畫時曾提到海象級柴電潛艦的現代化翻修工程,然而當時能否排定對於水星號進行升級維護工作並不樂觀。到2014年秋季時,年久失修的水星號停航,艦上多數裝備都已經超過原訂的維護期限;2014年冬季時,荷蘭關於潛艦部隊的Periscopy雜誌撰文表示,由於年久失修,水星號各處已經出現許多問題與瑕疵,勞氏檢驗公司(Lloyd)已經將水星號的適航許可取消。水星號從2014年9月一直閒置到2015年9月。荷蘭海軍隨後與達門集團Damen(位於Harlingen與Den Helder)對水星號進行翻修延壽工程,使其壽命可以達到2025年,工程從2015年秋季進行到2016年春;在2016年9月,荷蘭海軍宣布水星號在2017年完成工程,2017年4月13日復航。

在乾塢裡維修的水星號。注意艦首下方設有聲納。

依照船艦服役25到30年的壽期,水星號原本理當在2012到2017年間被新船取代;然而,2000年代荷蘭面臨多次裁軍,連第一線主戰艦艇的規模都持續縮減,根本沒有餘力替換水星號這樣的二線支援船艦。經過2015到2017年的維修之後,水星號的役期可以延長到2025年左右(屆時該艦船齡達38年)。在2018年3月荷蘭國防白皮書中,正式確立建造新潛艦來替換海象級,預計在2020年代下半陸續服役;為此,荷蘭海軍也打算建造新的魚雷測試支援船來配合新潛艦,取代到時候屆齡的水星號。

由於經廢有線,荷蘭國防物資局(DMO)主管KTZ Eugene在聽證會中提到,考慮的方向是建造一種多功能船隻,同時取代水星號、斯奈爾級(Snellius class)水文調查船以及鵜鵠號(HNLMS Pelikaan A804)後勤運輸船。不過,由於這三種不同勤務船隻的性質差異甚大,如何以單一設計同時滿足這三種需求,本身就是個挑戰。另外,依照2018年3月荷蘭國防白皮書提出的海軍更新預算,在2025年之前,荷蘭海軍的主要裝備項目是替代海象級潛艦、道爾曼級巡防艦、三夥伴型獵雷艦等三項,並不包括其他造艦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