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系列飛彈快艇
格魯吉亞海軍的Dioskuriya(P-303)號飛彈快艇,原本是希臘海軍戰士II級的Ipopliarchos Batsis(P-17)。
本艇在2008年格魯吉亞與俄羅斯的戰爭中遭到俄羅斯俘獲,隨後炸沈。
馬來西亞在1970年代購入的戰士二-4AL型飛彈快艇,稱為Perdana級。圖為Ganyang(P-3504) 。
希臘海軍第一批戰士IIIA級首艇拉斯克斯號(PGFG Laskos,P-20),艇體比戰士二型更大,配備兩門OTO 76mm快砲
與四枚飛魚反艦飛彈。 艦體中部設置兩座雙聯裝Emerson Electric 30 mm機砲。艇尾裝有兩個533mm魚雷發射器。
(上與下)希臘海軍戰士IIIB的PGFG Starakis(P-29)。戰士IIIB以六枚挪威製企鵝MK-2反艦飛彈取代原本的飛魚飛彈。
希臘海軍戰士IIIB的PGFG Xenos(P-27)正發射一枚企鵝MK-2反艦飛彈。
希臘戰士IIIA級首艇拉斯克斯號(PGFG Laskos,P-20),攝於現代化改良之後。主桅杆頂的方形物體是DR3000S ESM
系統天線,桅杆頂的雷達天線是Variant I/G頻二維中/短程對空/水面監視雷達,其下是SCOUT Mk.2導航雷達,艦橋頂
裝有一具LIROD Mk 2整合雷達/光電射控系統。而後部桅杆平台(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與後部76mm快砲之間)
則裝有一具MIRADOR整合光電射控系統。
拉斯克斯號發射飛魚反艦飛彈的畫面。
(上與下)改良後的希臘戰士IIIAPGFG Mikonios(P-22),注意艦體中部以兩組雙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
取代原本的MM-38飛魚反艦飛彈。
突尼西亞的戰士IIII型首艇La Galite(P-501) ,艇上裝置兩組四聯裝MM-40飛魚反艦飛彈。
(上與下)CMN廠以戰士系列飛彈快艇放大衍生而來的BR70M系列巡邏艦,1990年代推出以來曾獲得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訂單。此照片為2015年新家坡國際防務展(IMDEX 2015)展出的版本,使用了
封閉式整合桅杆、高度匿蹤化的艦體設計,武裝包括76mm快砲、MM-40 Block 3飛魚反艦飛彈、
垂直發射的MICA防空飛彈等,並搭載一架直昇機。
──by captain Picard
起源 位於瑟堡(Cherbourg)的諾曼地機械製造公司(Construction Mecaniques de Normandie,CMN)是法國出口小型作戰艦艇的最主要造船廠,而該公司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就是戰士(Combattante)系列飛彈快艇。 在1964年,CMN模仿西德呂森廠 (Lurssen)的Type-140/141魚雷艇的設計,在1964年自行完成一艘名為戰士一號(La Combattante I P-730)的測試用飛彈快艇,採用FRP強化玻璃纖維艇體,排水量200ton,長45m,寬7.35m,吃水2.45,主機為兩座法製SEMT-Pielstick柴油機,輸出320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3節,航速12節時續航力2000海里,主要武裝是四枚衍生自法製SS-11反戰車飛彈的SS-12反艦飛彈,此外還有一門40mm機砲與二挺12.7mm機槍。這艘戰士一號是CMN廠日後外銷飛彈快艇的鼻祖,不過並非實際進入服役的作戰用艦艇,航速也太慢。 在1960年代,西德呂森廠依照以色列的需求,以該廠Type-140型魚雷艇為基礎,開發出名為TNC-45的新飛彈快艇,預定裝備以色列自行開發的天使(Gabriel)反艦飛彈。1965年以後 ,由於西德協助以色列籌建飛彈快艇的消息曝光,阿拉伯國家以經濟制裁威脅西德政府不得對以色列輸出軍火,西德轉而尋求法國CMN廠代為建造,最後成為以色列海軍的SAAR-2/3型飛彈快艇(詳細過程請見以色列海軍區SAAR系列飛彈快艇一文),總數12艘。 由於呂森廠將的合作,使法國CMN廠不僅獲得先前法國無法掌握的許多技術(雖然盟軍擄獲不少納粹德國海軍的E型魚雷艇,但自行仿製測試的結果,其航速與性能都不及德國原裝品,CMN廠先前自行開發的戰士一號就是明顯例子),更因而擁有了一型飛彈快艇的完整建造實績;稍後CMN廠便以SAAR-2/3為基礎 稍加修改,拉長艇體,用法國國產的MM-38飛魚反艦飛彈來代替天使飛彈,以戰士二型(La Combattante II)的名義向國際市場推銷,滿載排水量約270噸。 對於CMN廠拷貝德製飛彈快艇技術而自立門戶的行徑,原廠呂森當然是相當不滿,因此後來仍將TNC-45投入外銷市場 ,出口阿根廷、新加坡、巴林、 厄瓜多、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加納等國家。因此,系出同源的法國戰士系列與西德TNC-45系列,成了冷戰時代西方國家最具代表性也最暢銷的飛彈快艇。 戰士II系列。 由西德設計衍生而來的戰士二型是CMN廠第一種成熟的外銷用快艇,雖然仍沿用La Combattante的名稱,但血緣上與該廠的戰士一號並無關聯。以下便分別介紹戰士系列的發展與外銷狀況。 1.西德 諷刺的是,戰士二型的第一個外銷客戶,就是其初始設計來源的西德。西德本身在1960年代展開了Type-143飛彈快艇的聯合研製專案,不過由於西德海軍需求孔急,因此在1960年代後期先向法國訂購20艘戰士二型,西德稱之為Type-148虎級(Tiger class);西德政府向法國購買「自家設計產品」,多少有修復德法關係的政治考量,然而呂森廠對此自然是感到相當無奈。20艘Type-148中,12艘由CMN廠建造,8艘在CMN廠下水後,在西德呂森廠完工,全部於1972至1975年成軍。由於另有專文介紹Type-148,在此不予贅述。 2.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1970年代初期購入四艘戰士二-4AL型(Combattante-II 4AL)飛彈快艇,稱為Perdana級,全部都由CMN原廠建造;除了換用Bofors 57mm快砲之外,其餘裝備大致與德國Type-148相同。Perdana級艇長47m,寬7.1m,吃水2.5m,標準排水量234噸,滿載排水量265ton,主機為四座MTU柴油機,總功率1400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36.5節 ,航速15節時續航力1850海里,編制30名官兵。電子裝備包括一具TH-D 1040對空/對海搜索雷達、Pollux射控雷達、電子截收裝置。武裝包括二至四枚法製MM-38飛魚反艦飛彈、一座Bofors MK-1 57mm 70倍徑快砲以及一門Breda 40mm 70倍徑快砲。四艘同型艦分別是P-3501 Perdana(1972年5月31日下水,1972年12月21日服役)、P-3502 Serang(1971年12月22日下水,1973年1月31日服役)、P-3503 Ganas(1972年10月26日下水,1973年2月28日服役)、P-3504 Ganyang(1972年3月16日下水,1973年3月20日服役)。 3.希臘
希臘在1970年代服役的戰士二型中的Ipopliarchos Batsis(P-17 ) 希臘是戰士系列飛彈快艇的最大客戶之一,前後總共裝備20艘同系列的快艇。 在1970年代初期,希臘首度向法國訂購四艘戰士二型,稱為阿尼摩斯級(Ipopliarchos Anninos class)。與其他國家的戰士二型相較,阿尼摩斯級最大的布同,在於裝備533mm魚雷發射器,火砲也換成雙聯裝35mm。阿尼摩斯級艇長47m,寬7.1m,吃水2.5m,滿載排水量265ton,主機為四座柴油機,總功率1200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40節,編制40名官兵。電子裝備包括一具Triton對空/對海搜索雷達、Castor-II射控雷達等。武裝包括四枚法製MM-38飛魚反艦飛彈、兩座雙聯裝35mm快砲 (前、後各一)以及兩具533mm魚雷發射器 ,可發射西德AEG的SST-4線導反艦魚雷,重1400kg,航速35節,裝備250kg的戰雷頭,採用線導與主/被動聲納歸向,主動模式有效射程12km,被動模式下有效射程28km,在近距離內對敵方大型船艦有毀滅性的攻擊力。四艘同型艇分別是P-14 Ipopliarchos Arliotis(1972年服役)、P-15 Ipopliarchos Anninos(1972年服役)、P-16 Ipopliarchos Konidis(1972年服役)以及P-17 Ipopliarchos Batsis(1971年服役)。 這批戰士二型在2002至2004年除役。 在1990年代中期,希臘從德國購入四艘從德國海軍除役的Type-148,分別是P-72 Ypoploiarchos Votsis(ex-Iltis P-6142,1995/4/28成軍)、P-73 Antiploiarchos Pezopoulos(ex-Storch P-6152,1994/2/1成軍)、P-74 Plotarchis Vlachavas(ex-Marder P-6144,1995/2/16成軍) 、P-75 Plotarchis Maridakis(ex-Häher P-6151,1994/4/28成軍)。隨後,希臘又從德國增購兩艘二手Type-148,分別是P-76 Ypoploiarchos Tournas(ex-Leopard P-6145,2000/9/28成軍)以及P-77 Plotarchis Sakipis(ex-Jaguar P-6147,2000/9/28成軍)。其中,P-74、75等艇以四枚美製魚叉反艦飛彈取代原本的MM-38飛魚飛彈。 到2010年代前期,P-72、73、75仍在服役。
被俄羅斯海軍炸沈在港裡的Dioskuriya號。 在2005年4月23日,Ipopliarchos Arliotis號從希臘海軍除役,並移交格魯吉亞海軍,改名為Dioskuriya(P-303)。在2008年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爆發的戰爭中,Dioskuriya號2008年8月19日被佔領格魯吉亞軍港的俄軍擄獲,並拖走炸毀。 4.伊朗 在1970年代,仍由親西方巴勒維王朝統治的伊朗向法國訂購了12艘戰士II級,稱為凱曼級(Kaman class);前九艘在1977至1978年服役,分別是P-21 Kaman(1977年服役)、P-22 Xoubin(1977年服役)、P-23 Khadang(1978年服役)、P-24 Paykan(1978年服役)、P-25 Joshan(1978年服役)、P-26 Falakhon(1978年服役)、P-27 Shamshir(1978年服役)、P-28 Gorz(1978年服役)與P-29 Gardouneh(1978年服役);隨後巴勒維王朝被回教革命衛隊推翻,但新的回教政府仍選擇履約,因此剩下三艘戰士II級都在1981年3月交付,分別是P-30 Khanjar、P-31 Neyzeh與P-32 Tabarzin。 與其他戰士II級相較,凱曼級最大不同,在於使用美製魚叉反艦飛彈取代法製飛魚飛彈。凱曼級艇長47m,寬7.1m,吃水1.9m,標準排水量249ton,滿載排水量275ton,主機為四座柴油機,總功率1440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36節,航速33.7節時續航力700海里,編制31名官兵。艇上射控雷達為美製MK-92 Mod0(含一座CAS天線),武裝包括兩具雙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一座OTO Melera 76mm 62倍徑快砲、一門Bofors 40mm 70倍徑快砲、兩挺12.7mm機槍。 在1980年兩伊戰爭初期,本級快艇的Paykan號(P-24)被伊拉克擊沈;在1988年4月18日,美軍對伊朗展開名為螳螂行動(Operation Praying Mantis)的報復性攻擊(詳見美國海軍區企業號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一文),凱曼級的Joshan號(P-25)發射魚叉飛彈攻擊美國水面艦隊,結果沒有命中,Joshan號則被美國海軍艦艇發射的五枚標準SM-1/2防空飛彈命中,重創燃燒,最後再被美軍艦艇以火砲擊沈。 兩伊戰爭之後,由於世界各國對伊朗實施軍備禁運,伊朗難以獲得新的武器裝備來維持這批戰士二型飛彈快艇,最初購自美國的魚叉反艦飛彈也在1990年代初期陸續屆滿保質期而失效。在1995年左右,伊朗將艇上的魚叉飛彈撤除。在2000年代左右,伊朗開始在凱曼級上裝備中國製造的C-802反艦飛彈,數量為兩組雙聯裝發射器共四枚;10艘凱曼級之中,9艘裝備了C-802飛彈。此外,照片也顯示有部分同型快艇裝備標準SM-1防空飛彈(具備反艦能力)的MK-32 Mod2倒起式箱型發射器,這是伊朗在1970年代初期從美國引進的武器(可能是伊朗後來自行仿製的版本),可以兼作反艦飛彈。
伊朗自行仿製的戰士II級快艇Peykan(P-224),以中國製C-802反艦飛彈取代原有的飛魚飛彈, 射控雷達與艇尾火砲也與原版有所不同。
伊朗自行仿製的戰士II級快艇P228。艦體中部配備美製標準SM-1防空飛彈 (可作為反艦飛彈)的MK-32 Mod2倒起式箱型發射器,也可能是伊朗的仿製品。
此外,伊朗本身也在1990年代摸索仿製戰士級,目前已知在2003年到2008年陸續完成四艘新艇,被稱為賽納級(Sina class),編號為P-221、224、225、234,其中兩艘的命名分別繼承先前在兩伊戰爭中沈沒的兩艘凱曼級,分別是Peykan(P-224)與Joshan(P-225)。賽納級滿載排水量增為300ton,艇長47m,寬7.1m,吃水1.9m,最大航速35節,,編制31名人員。艇上武裝包括一門伊朗仿造的OTO Melera 76mm快砲、四枚中國製C-802反艦飛彈,艇尾則換成一座伊朗自製的20mm機砲;此外,原本MK-92射控雷達則被一具伊朗國產的餅狀天線雷達取代。 5.利比亞 利比亞在1980年代初訂購10艘戰士IIG型,在1979年6月到1982年1月服役,排水量310ton,配備OTO 76mm快砲、雙聯裝Breda 40 mm快砲各一,以及四枚義大利製奧圖瑪MK.1反艦飛彈。在1986年美利衝突中,利比亞的戰士IIG被美軍擊沈與擊傷各一艘。
戰士III系列
如同前述,希臘海軍在1970年代初訂購四艘戰士II型;希臘顯然希望這批飛彈快艇在擔任飛彈突擊之餘,也能肩負水面巡邏任務。為了充分滿足多功能性
、安裝更多火砲與提高續航能力,希臘海軍認為其艦體有進一步放大的必要;因此在1973年,希臘海軍進一步提出一種放大版戰士II級的需求。因著這個契機,CMN廠開發出戰士II級的第一種重大改進型號,稱為戰士III級,滿載排水量放大到425噸左右
,上層結構擴大,艇上可配備更多武器,擔負更全面的作戰任務。以下便分別介紹戰士III的族系:
(上與下)希臘的戰士IIIA型,此為服役前期的照片。艦橋頂上是Thomson-CSF TRS 3220 Pollux X波段射控雷達,主桅杆頂是Thomson-CSF TRS 3030 Triton G頻搜索雷達。
如同前述,希臘在1973年向法國提出放大版戰士II型的採購需求。CMN廠據此進行設計修改,將艇長由原本的47m增為56.2m,寬度增為8m,吃水則為2.1m,標準排水量359噸,滿載排水量425噸。由於體型大增, 推進系統也換成四具MTU 20V 538 TB92柴油機,總功率提高到17000馬力,使最大航速維持在36節的水平,航速32節時續航力700海里,航速15節時續航力2500海里 ;而法方稱此種希臘版稱為戰士III型。希臘訂購的首批戰士IIIA型命名為拉斯科斯級(Laskos clas),在1974年9月簽約,總共四艘,分別是PGFG Laskos(P-20,1977/4/20服役)、 PGFG Blessas(P- 21,1977/7/7服役)、PGFG Mikonios(P-22,1978/2/10服役)以及PGFG Troupakis(P-23,1977/11/8服役)。
希臘戰士III級原本的電子系統,由上而下是DR3000S電子截收系統天線、Triton搜索雷達與 Decca 1226導航雷達天線。
MK-135六聯裝Hycor RBOC誘餌發射器 拉斯科斯級編制為42名人員,偵測裝備包括Thomson-CSF TRS 3030 Triton G頻對空/對海搜索雷達、Decca 1226C I頻導航雷達,電子戰包括Thomson-CSF DR 2000S電子截收裝置 (日後被更新型的DR3000SLW取代)與MK-35誘餌發射系統(包含兩具MK-135六聯裝Hycor RBOC誘餌發射器),射控系統包括Thomson-CSF TRS 3220 Pollux X波段射控雷達、兩座CSEE Panda光學指揮系統(負責導控30mm機砲)以及Thomson-CSF Vega I /II光電射控系統。艇上武裝包括四枚法製MM-38飛魚反艦飛彈、前後各一座OTO Melera 76mm 62倍徑快砲、兩座縱列在主桅杆後方的雙聯裝Emerson Electric 30 mm機砲(使用Oerlikon KCB 30mm 75倍徑砲身,射速1200發/分 ,反水面射程10000m,防空射程2750m,可由戰情中心遙控而砲塔內也設有操作席,每座砲塔備彈985發),此外還有兩挺MG3 7.62mm機槍。艇尾設有兩座533mm魚雷發射器,可發射AEG SST-4魚雷。
希臘戰士III型的雙聯裝Emerson Electric 30 mm機砲
破浪中的希臘戰士IIIB的PGFG Xenos(P-27),艦體中部搭載六枚企鵝MK.2反艦飛彈。 在1978年,希臘海軍訂購第二批戰士III級,這一次由法國CMN原廠技術轉移在希臘本土的希臘造船廠(Greek Shipyards)建造,稱為戰士IIIB型,總共建造六艘,稱為卡瓦羅狄級(Kavaloudis class),分別是PGFG Kavaloudis(P-24,1980/7/14服役)、PGFG Kostakos(P-25) 、PGFG Degiannis(P-26,1980/12服役)、PGFG Xenos(P-27,1981/3/31服役)、PGFG Simitzopoulos(P-28,1981/6服役)以及PGFG Starakis(P-29,1981/10/21服役)。卡瓦羅狄級的艇體尺寸與拉斯科斯級完全相同,主機換成四具MTU 20V 538 TB91柴油機,功率降為15360馬力,最大航速因而降至32.5節,但續航力延長為2700海里(航速15節),航速32節的續航力仍為700海里,仍編制42名人員。裝備方面,卡瓦羅狄級與拉斯科斯級的主要不同,在於以六枚挪威康斯堡(Kongsberg)生產的企鵝(Penguin)MK-2 Mod.3紅外線導引反艦飛彈(戰鬥部重120kg,飛行速率0.8馬赫,射程約34km)來取代法製飛魚飛彈,配套的光電射控系統也以NFT的企鵝射控系統二型(Penguin Fire Control System 2 ,PFCS 2)取代原來的Thomson-CSF Vega I /II;而其餘電子裝備與武裝則仍與拉斯科斯級相同 。在島嶼眾多的希臘近岸水域,紅外線導引的企鵝飛彈特別合適,不僅因為紅外線熱影像尋標器不受地形回波影響,而且能設定多個轉向點,利用島嶼地形掩護迂迴繞越,利用地形掩蔽而使沿岸的敵方艦艇難以探測防範。在1996年11月4日,卡瓦羅狄級的二號艇Kostakos(P-25) 與渡輪Samaina號相撞而沈沒,四名Kostakos的艇員喪生。 在2000年代,希臘海軍決定為服役中的全部9艘戰士III/IIIB型快艇進行現代化升級, 大幅更新艦上作戰系統到與羅森級(Roussen Class,2000年代希臘新造的一批高速飛彈攻擊艦)類似的水平。升級的主要內容是換裝Thales Nederland提供的戰鬥管理系統與偵測、電子戰設備。新的戰鬥管理系統是與羅森級同系列的Thales TACTICOS戰鬥指揮系統,此系統整合有四個多功能顯控台Mk.3(Multifunctional Operator Consoles,MOC Mk3 ),其中一個負責航海雷達的操作,一個用於武器控制,一個用於光電追蹤系統,另一個負責武器射控;新的資料鏈系統是INTRACOM Defense Electronics開發的WISPR-Net整合通信系統,並結合Link 11資料鏈。偵測方面,以Variant I/G頻二維中/短程對空/水面監視雷達取代原本的Triton搜索雷達,並以採用低截獲技術(LPI)的SCOUT Mk.2 X頻導航雷達取代原本的Decca 1226導航達。Variant雷達最大搜索距離70km,具備監視、目標自動追蹤與鎖定等功能,並將目標資料傳輸給射控系統;此雷達採用脈衝都卜勒操作技術來抑制雜波,採用I/G雙頻操作則能在監視低空目標時克服海面多路效應干擾,並以低截獲技術 (LPI)工作來降低被敵方ESM截收的機率,接戰水面目標時能同時提供三個火砲射控頻道。原本的Decca 1226導航雷達被諾格集團(Northrop Grumman)的Decca/Sperry Marine BridgeMaster E整合導航/航行控制系統取代,由SCOUT Mk.2 X頻導航雷達提供信息。 艇上原本的Pollux射控雷達被Thales的LIROD Mk 2整合雷達/光電追蹤瞄準儀取代。LIROD Mk 2能自動追蹤空中與水面的目標、分析動態並提供射控所需的參數,很適合用來對應不對稱威脅,例如海盜、海上恐怖活動等。基本型的LIOD Mk 2是純粹的被動光電射控儀,結合一個紅外線熱影像儀、護眼雷射測距儀、電視攝影機;而LIROD Mk 2則是帶有雷達的版本,結合一個X波段筆狀波束行波管照射雷達、電視攝影機等 ,能全天候自動精確追蹤低空、水面目標並提供射控資料。此外,艦上還加裝MIRADOR整合光電射控系統(結合紅外線熱影像儀、電視攝影機、雷射測距儀等)。 原本的Panda光學指揮儀也被Thales的目標視線標定系統(Target Designation Sights,TDS)取代,結合雙目光學瞄準儀以及雷射測距儀;TDS屬於由人力操作的簡易系統,能將目標數據匯入戰鬥系統,或直接為火砲提供參數並指揮接戰。首艘戰士III型在2006年中完成改良工程,剩餘8艘則以每六個月一艘的速度進行 。在2010年,即將完成改裝的PGFG Mikonios(P-22)發生火災意外,該艇的工程一度停頓,直到2014年才重新展開,2016年11月重回現役。 除了前述升級外,希臘也陸續戰士IIIA/B換裝反艦飛彈;一部分本級艦將換裝MM-40 Block 2反艦飛彈(拆自羅森級飛彈快艇,而羅森級則接收新買的MM-40 Block 3),另一部分(P-22、P-29等)則裝備拆自舊艦的魚叉反艦飛彈。
升級後的希臘戰士III級,桅杆頂是Variant I/G頻雷達(其上可以看到DR3000電子截收系統天線), 其下是SCOUT Mk.2導航雷達,畫面右側是LIROD Mk 2雷達/光電射控系統。
戰士IIIA/B型升級時加裝的目標視線標定系統(TDS),結合雙目光學瞄準儀與雷射測距儀。
2.奈及利亞:
奈及利亞的戰士III級。 奈及利亞在1980年代初訂購三艘戰士III級,分別命名為P-181 Siri、P-182 Ayam與P-183 Ekun,從1981至1982年陸續完工。與希臘的拉斯科斯級相較,奈及利亞版將艇尾的OTO 76mm快砲換成一座35mm快砲,其餘則大致相同。其艇長56m,寬8.16m,吃水2.15m,滿載排水量420ton,主機為四座柴油機,總功率1732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37節,編制42名官兵。武裝包括兩組四聯裝法製MM-40飛魚反艦飛彈、一座OTO Melera 76mm 62倍徑快砲、一座35mm快砲以及兩座雙聯裝30mm機砲等。在2000年代,只剩下Ekun還在服役。 3.卡達:
卡達的戰士III級 卡達在1980年代初訂購三艘戰士III型,稱為達馬薩級(Damsah class),三艇分別是Q-01 Damsah(1982年服役)、Q-02 Al Ghariyah(1983年服役)以及Q-03 Rbigah(1983年服役)。與希臘的拉斯科斯級相較,卡達的達馬薩級以八枚新一代MM-40飛魚反艦飛彈取代原本的四枚MM-38,攻擊火力倍增。 達馬薩級艇長56m,寬8.16m,吃水2.15m,滿載排水量430ton,主機為四座柴油機,總功率1930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38.5節,編制47名官兵。電子裝備包括一具Thomson-CSF Triton-S對空/對海搜索雷達、Castor-IIB射控雷達、電子截收裝置與Daggie誘餌發射器。武裝包括兩組四聯裝法製MM-40飛魚反艦飛彈、一座OTO Melera 76mm 62倍徑快砲、一座Breda雙聯裝40mm 70倍徑快砲以及兩座雙聯裝30mm機砲。在1996至1998年,達馬薩級接受現代化改裝工程。 4..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在1980年代訂購三艘戰士III型,稱為La Galite級,三艇分別是P-501 La Galite、P-502 Tunis以及P-503 Carthage,在1985年服役。 La Galite級的規格大致與卡達的達馬薩級相同,艇長56.8m,寬8.16m,吃水2.15m,滿載排水量425ton,主機為四座柴油機,總功率1930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38.5節,編制35名官兵。電子裝備包括一具Thomson-CSF Triton-S對空/對海搜索雷達、Thomson-CSF的TITAVIC戰術資料處理系統、Castor-IIB射控雷達、電子截收裝置與Daggie誘餌發射器。武裝包括兩組四聯裝法製MM-40飛魚反艦飛彈、一座OTO Melera 76mm 62倍徑快砲、一座Breda雙聯裝40mm 70倍徑快砲以及兩座雙聯裝30mm機砲。
戰士級的新血輪 從1990年代起,CMN廠推出了戰士系列的新血輪──戰士I型、戰士VII、戰士VIII以及長度達70m的BR70M巡邏艦等。 其中,戰士I型的廠方編號是P-37BLR,在1990年代獲得光復之後的科威特的8艘訂單,於1998至2000年交艦成軍,命名為阿馬拉丁級(Um Al Maradim class)。與先前戰士II/III級相較,阿馬拉丁級的平台與武器裝備都有很大的不同,採用水噴射推進系統,主武裝是英國BAE生產的海賊鷗(Sea Skua)輕型反艦飛彈,此外擁有最現代化的戰鬥管理系統。由於另有專文介紹阿馬拉丁級,在此不予贅述。 在2003年12月29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CMN廠簽約購買四艘BR70M巡邏艦,在2005年7月又增購二艘;這六艘放大自戰士級的巡邏艦稱為貝努納級(Baynunah class),滿載排水量約950噸,從2010年起投入服役。由於另有專文介紹貝努納級,在此不予贅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