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里雅斯特號號兩棲突擊艦

義大利海軍在2009年展出兩萬噸級LHD模型,將用來取代聖喬治亞級,推進系統是兩個可轉式囊莢推進器。

 

2012年以後的義大利LHD想像圖,甲板的直昇機起降點增為6個,推進系統為傳統的雙軸式

2016年10月歐洲海軍展(Euronaval 2016)中展出的義大利LHD模型。注意採用雙艦島構型,

前部艦島頂部裝備一座L波段長程對空搜索陣列雷達,艦島頂部還佈置四組雙波段 (C/X)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天線。

甲板上有八個直昇機起降點,包括左側六個、右側前部兩個。

(上與下)2016年稍晚出現的義大利LHD模型,相較於歐洲海軍展展出的模型,兩個艦島的配置又經過調整,

例如長程對空搜索雷達移到後桅杆,前部艦島頂部的相位陣列雷達天線也經過調整。

甲板左側的直昇機操作點數量增為7個。

義大利LHD的剖面圖;飛行甲板下方是大型機庫甲板(也可放置車輛、物資),機庫甲板下層是車輛甲板,並與

艦尾塢艙貫通;艦島下方的空間用於醫療用途。甲板上可停放直昇機、車輛或者集裝箱。

建造中的義大利LHD,命名為第里雅斯特號(Trieste L9890),攝於2019年2月24日。

下水前夕的第里雅斯特號艦尾。

 

(上與下二張)第里雅斯特號在2019年5月25日下水的畫面。

 

(上與下)在2019年7月初的照片顯示,建造中的第里雅斯特號艦首左側增加了滑躍起飛甲板;這在下水時

都還沒出現,先前所有構型模型、想像圖都沒有出現此一特徵。義大利海軍刻意隱藏第里雅斯特號的

滑躍甲板,可能是要故意不讓外界得知該艦能起降STOVL戰鬥機。

(上與下)第里雅斯特號在2021年8月21日展開試航 。

第里雅斯特號前部滑躍甲板近照。 

第里雅斯特號的兩個艦島,攝於2021年8月上旬。注意前、後艦島頂部布置了Kronos C波段雷達以及

Kronos StarFire X波段雷達的固定式陣列天線(各四面)。

 

第里雅斯特號的兩個艦島。此時前部艦島頂上已經安裝了Kronos Power Shield L波段長程對空預警雷達

  

俯瞰第里雅斯特號 

 

(上與下)從前方看第里雅斯特號

 

從側面看第里雅斯特號

(上與下)從測後方看第里雅斯特號,注意左舷後方的升降機。艦尾塢艙上方平台設置自衛用的76mm快砲。

第里雅斯特號的戰情中心,有20個左右的多功能顯控台,每個配備43吋觸控顯示器。

第里雅斯特號的艦尾塢艙內部,此時展示的是兩艘FFC15高速多功能戰鬥艇與一艘AAV-7兩棲運輸車。

塢艙至多能停放四艘LC-23機械登陸艇(LCM),或一艘美製LCAC氣墊登陸艇。

第里雅斯特號搭載的LC23機械登陸艇(LCM),可搭載一輛公羊主力戰車或五輛多功能戰術車輛。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第里雅斯特號兩棲突擊艦/義大利(Trieste L9890)
承造國/承造廠 義大利/Fincantieri(Castellammare di Stabia與Muggiano廠區)
尺寸(公尺) 全長245 水線長230 寬55 深27.7 吃水7.2~9.1

飛行甲板長230 寬36

排水量(ton) 標準25816

滿載:

兩棲任務:滿載35050

航空作業:滿載33700

運輸任務:滿載367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複合燃氣渦輪或柴電推進系統(CODOGOL)

Rolls Royce MT-30燃氣渦輪*2/97000~102000

MAN 20V32/44CR柴油機*2/30000~32000

推進電機*2/6040

雙軸

艦艏推進器

航速(節) 25
續航力(海浬) 7000/16節
偵測/反制系統

Leonardo Kronos Power Shield主動相位陣列L波段長程對空搜索陣列雷達*1

Leonardo Kronos雙頻主動相位陣列雷達(DBR,AESA 4FF) 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包含:

Kronos C波段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固定式相位陣列天線*4)

Kronos StarFire X波段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固定式相位陣列天線*4)

Leonardo SPN-720平面搜索/進場管制(PAR)雷達*1

GEM Elettronica Gemini導航雷達*2

ELT電子反制(ECM)/支援(RESM、CESM)系統

Leonardo分佈式靜態凝視(DDS)紅外線/光電(IRST EO/IR)系統

OTO Melara SCLAR H ODLS-20干擾彈發射器*2

C-310魚雷反制系統*2

聲納 Leonardo Black Snake拖曳式魚雷探測聲納

Leonardo 潛水人員探測聲納

Leonardo 障礙物迴避聲納(OAS)

射控/作戰系統

Leonardo CMS SADOC Mk4戰鬥管理系統

Leonardo NA-30S Mk2火砲射控系統*3

乘員 船員435~460(包括75名飛行甲板作業人員)

 可搭載605名登陸部隊(至多1043+21人)
艦載武裝

OTO-Breda 76mm 62倍徑快砲超級快速型(含Strales反飛彈套件)*3

OTO Melara KBA 25 25mm 80倍徑機砲*3

八聯裝Sylver A50垂直發射器*2(裝填16枚Aster-15/30或32枚CAMM-ER防空飛彈)(服役初期未裝)

登陸載具

LC23機械登陸艇(LCM)*4

LCU人員登陸艇*4

RHIB突擊艇*2

艦載機

標準狀況:

EH-101直昇機、NSH-90中型直昇機、A-129攻擊直昇機*12(機庫容納6架)

F-35B STOVL戰機*6

EH-101直昇機、NSH-90中型直昇機、A-129攻擊直昇機*4

 

最大容量:

F-35B STOVL戰機*10(機庫容納8架)

EH-101直昇機、NH-90中型直昇機、A-129攻擊直昇機至多*14

數量

可能一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L9890 Trieste 2018/2/20
2019/5/25 2024/12/7










 


 

計畫演進

早在1990年代中期,義大利海軍就開始研議替換現役的聖喬治亞級(San Giorgio class)船塢登陸艦(LPD)。當時義大利正在進行新一代航空母艦(Nuova Unità Maggiore(New Major Unit,NMU)計畫,最初並不考慮納入兩棲作戰能力,因此同時期義大利海軍曾考慮建造一艘12000噸的LPD或全通甲板兩棲突擊艦(LHD),具備泛水塢艙,能搭載5到6架EH-101運輸直昇機與500名士兵。

在1995年,義大利海軍曾打算以聖喬治亞級的設計為基礎推出新的兩棲突擊艦/船塢運輸 艦(LHD/LPD),預計建造四艘之多;此方案標準排水量13000噸,全長153m,以二部柴油主機推進,,最大航速約21節;LHD型配備全通式的 起降甲板,能同時操作6架EH-101直升機,機庫則可搭載5架EH-101;艦尾設置一個泛水塢艙,可搭載4艘LCU型通用登陸艇。艦上編制200名船 員,並可搭載、投送500名海軍陸戰隊官兵。此種LHD具備完整的艦隊與戰場指揮能力,可作為艦隊旗艦或指揮一場兩棲登陸戰役。艦載武裝包括二座OTO- Merela 76mm 62倍徑快砲,作為近程自衛防禦之用。

到1990年代末,NMU一度演變成一種結合STOVL航空母艦與LHD機能的艦艇,擁 有車庫甲板、攜帶600名兩棲部隊甚至泛水塢艙等,因此建造新LPD/LHD的計畫曾遭到擱置;不過最後在2000年定案時,NMU被定義成一種具備部分 兩棲運輸能力的STOVL航空母艦,搭載兵員減為360人,不設置泛水塢艙。因此,義大利海軍還是需要建造一艘新的LPD/LHD。

在2002年,消息傳出義大利可能建造一艘10000噸級兩棲艦艇;此外,義大利海還曾考慮建造一艘專用於直昇機突擊但沒有泛水塢艙的直昇機攻擊艦 (LPH)。在2003年,傳出義大利海軍打算建造一艘20000噸級LPD,當時估計在2011年左右服役。在2006年初公布的義大利國防白皮書「投 資安全-義大利軍事轉型」(Investing In Security - Transforming the Italian Military)中提到,打算建造更大的新兩棲艦汰換現役兩艘聖喬治亞級船塢登陸艦 。計畫進展到2007年時,義大利打算建造三艘新兩棲艦,估計首艦在2008年開工,2012年服役,後續二艦以大約每三年一艘的速率建成。在2008、 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爆發時,義大利海軍估計首艘新兩棲艦會在2012年開始建造,整個計畫約耗資15億歐元。依照2009年義大利海軍Tortora 上將公布的「更新版義大利海軍2010-2020艦隊」計畫(The renewal of the Italian Navy Fleet in the 2010-2020 time-frame)中,將新LHD列為義大利海軍最優先執行的項目之一。

2010年6月,義大利政府正式批准海軍 建造兩艘20000噸級LHD來取代年事日高的 聖喬治亞級,並可能增購第三艘,首艦可望在簽約後30個月交付(當時估計在2014年底交付) ,估計船艦不含作戰裝備價格約每艘3億歐元 ;而船艦設計的工作由芬坎蒂尼集團(Fincantieri)造船廠負責。

2015年:正式訂購

不過 ,實際上在2014年度國防預算的造艦計畫中,義大利海軍才編列了一艘新型兩棲突擊艦的預算 ,用來取代現役加里波底號(Giuseppe Garibaldi C-551)輕型航空母艦,這是穩定法案(Law of Stability)提供的54億歐元造艦項目之一;此法案也包含建造另外兩艘新兩棲艦來取代聖喬治亞級 ,總值估計8.44億歐元。

在2015年7月1日,芬坎提尼(Fincantieri)船廠獲得義大利海軍新LHD的合約,總值約11.26億歐元(約13億美元), 其中負責設計建造艦體平台的芬坎提尼船廠獲得8.53億歐元, 而提供關鍵系統的李奧納多(Leonardo)獲得的合約總值2.73億歐元。而新LHD的其他主要供應商包括歐洲飛彈公司(MBDA)意大利分公司、ELT Group等;合約除了設計建造外,還包括服役前五年後勤支持(附帶再增加五年的選擇權) 。依照合約,這艘LHD預計在2019年下水,2022年交付,服役後並取代現役的加里波底號。這艘LHD命名為的第里雅斯特號(Trieste L9890), 曾有消息指出打算改用義大利王國唯一一位海軍元帥保羅·塔翁·迪雷韋爾(Paolo Thaon di Revel,1859-1948)命名。

(上與下)第里雅斯特號在2019年5月25日下水的畫面。

義大利海軍還規劃進一步引進兩艘21000噸級的LHD來取代聖喬治亞級 ,設計上應該是第里雅斯特號的簡化型;如果順利,兩艦預估分別在2025與2028年服役。 在2017年7月12日,第里雅斯特號兩棲突擊艦(船廠編號C.6260)在芬坎提尼船廠靠近那布勒斯(Castellammare di Stabia)的斯塔比亞海堡(Castellammare di Stabia)廠區舉行切割第一塊鋼板的儀式 ,在2018年2月20日舉行安放龍骨儀式(船廠代號6260),2019年5月25日下水,隨後轉移到拉斯佩齊亞(La Spezia)附近的Muggiano廠區進行艤裝以及後續的各項測試。第里亞斯特號原訂2021年交艦成軍,但由於COVID19疫情等因素延後; 依照2023年11月7日義大利國會國防委員會公開聽證會,第里雅斯特號預定在2024年春季交付。在2024年12月7日,第里雅斯特號

設計演進

在2008年時,義大利海軍規劃的LHD是由聖喬治級的船型衍生而來,滿載排水量約15000噸,全長165m,最大寬度31m,持續任務航速20節,續 航力7000海里,甲板有5個起降點,下甲板機庫可容納5架EH-101運輸直昇機,配備兩座直昇機升降機(一座位於側舷,一座位於後部),艦內車輛甲板 的車道長度1000 linear meter,設置50 x12m的泛水塢艙(可搭載2艘LCAC氣墊登陸載具)、700平方公尺的醫療作業區加上1000平方公尺轉換區域,艦上編制250名人員,搭載600名 士兵。

在2009年時,此種LHD滿載排水量增為16000噸,全長165m(兩垂線間長147m),最大寬度31m,吃水6.3m,起降甲板寬24.5m,可 能配備兩個功率10MW級的可轉式囊莢式推進器,持續任務航速22節,續航力7000海里,甲板有5個起降點,下甲板機庫能攜帶5架EH-101直昇機或 7架較小的直昇機,配備兩座直昇機升降機(一座60噸級的位於側舷,一座位於艦尾),艦內車輛甲板的車道長度1200 linear meter,設置50 x12m的泛水塢艙(可搭載2艘LCAC氣墊登陸載具)、700平方公尺的醫療作業區加上1000平方公尺轉換區域、300平方公尺的戰役指揮管制區域, 主貨艙高8.5m,艦上編制250名人員,搭載700名士兵。在2009年時,義大利LHD的推進系統構型尚未完全確定;依照模型,義大利海軍規劃 的LHD採用兩具先進的可轉式囊莢式推進器,兼具推進和改變航向的功能,而2009年在馬來西亞展出的版本則使用傳統的雙軸推進與船舵配置。

Fincantieri船廠在LIMA 2009展出的兩萬噸級兩棲突擊艦方案,用來角逐馬來西亞海軍的競標。

在2009年底的蘭卡威航太展(LIMA 2009)中,Fincantieri船廠提出一種重新設計的全通甲板兩棲突擊艦(LHD)方案來競標馬來西亞兩棲艦案,就是為義大利海軍規劃的LHD的 衍生行,其滿載排水量達20000噸,長190m,航速20節,雙軸推進,航速16節時續航力7000海里,能同時操作五架直昇機進行起降作業。由於此方 案為模組化設計,因此也能依照客戶需求重新規劃並調整尺寸。

到2012年時義大利LHD的設計是滿載排水量20000噸, 全長190m(兩垂線間長167m),最大寬度33m,水線寬28m,吃水6.5m,推進系統是四套功率各2.5MW的柴電主機,持續航速20節(在3級 海象下要求能以20到22節航速持續航行,不過北約對這類船艦的標準是24節),航速16節時續航力7000海里。起降甲板有6個起降點,下甲板機庫 容量增為6架EH-101直昇機,配備兩座直昇機升降機(一座位於側舷,一座位於艦尾)。艦內車輛甲板的車道長度1200 linear meter,可承載60噸級主力戰車,此外有700平方公尺的醫療作業區加上1000平方公尺轉換區域、300平方公尺的戰役指揮管制區域,艦上編制 200名人員,搭載750名士兵。此種LHD採用長方形全通式直昇機起降甲板,擁有完善的指管通情設施,能負責指揮一場兩棲戰役或其他人道救援/維和任 務, 支援規模750人的部隊執行兩棲登陸作戰。艦尾設有一個長50m、寬12m的泛水塢艙。艦上的自衛武裝可能包括兩門OTO-Breda 76mm 62倍徑快砲,以及三座Oerlikon KBA 25mm自動機砲,此外還有電戰自衛(ESM/ECM)、兩座干擾彈發射器與兩套魚雷反制系統(包含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與兩個反魚雷誘餌發射器)等。

到2014年以後,義大利新LHD的設計又經過放大,滿載排水 量 超過30000噸(最後確定約33000噸級)。 早期這種新LHD的模型、想像圖等都使用傳統的單一艦島,然而2016年歐洲海軍展(Euronaval 2016)中展出的模型則改用雙艦島構型。 此種新LHD全長245m,水線長230m,艦體垂線間長度(LPP)213.4m,寬度36m,吃水7.2m,型深27.7m。艦上甲板與設施可起 降操作CH-47、53等重型直昇機以及MV-22傾斜旋翼機 ,必要時可讓無武裝的F-35B STOVL戰鬥機降落。 這基本上就是義大利新型LHD的定案。

基本設計

第里亞斯特號可承擔多種使命,包括作為兩棲攻擊艦支援兩棲作戰以及武力投射並承擔艦隊/戰役的指揮管制、編入本國或者與盟邦的聯合武力執行作戰任務,也能作為當加富爾號航空母艦在維修時,意大利海軍另一個可以搭載F-35B戰鬥機的海上平台。除了這些主要作戰任務之外,第里亞斯特號也能支持人道救援、災害救助、醫療、物資輸送等非作戰任務。

依照最後版本的設計,第里雅斯特號(Trieste)全長245m,最大寬度55m,最大吃水9.1m(塢艙泛水時可達11m):其航空任務構型的滿載排水量是35050噸,兩棲作戰任務是滿載33700噸,運輸任務是滿載36700噸。

第里亞斯特號的飛行甲板長230m,寬36m,可用面積7400平方公尺,飛行甲板總共有9個直昇機起降點,其中左側有六個起降點(至少2個能起降操作CH-47/53重型直昇機,並讓AV- 8B、F-35B等STOVL戰機降落),右側則有三個起降點, 最多能同時操作6架奧古斯塔.偉斯特藍( AgustaWestland)的AW-101(原本是EH101)大型運輸直昇機以及2架A-129/SH-90等級的中型直昇機。在標準狀況下,艦上可搭載12架各型直昇機如AW101、NSH-90A運輸直昇機以及AW-129D攻擊直昇機;或者是或6架F-35B STOVL戰鬥機與4架中型直昇機。位於右舷的艦島整合了航行艦橋、飛行控制室、用於本艦作戰以及指揮編隊戰役的戰情中心等指揮管制設施等。

第里雅斯特號下甲板機庫位於第五甲板(Deck 5),長107.8m,寬21m(最大寬度25m),挑高7.8~10.1m,可用面積2300平方公尺,平時以防火隔牆分隔為兩個獨立區域,分別用於停放軍機(停放六架直昇機)以及維修(至多容納兩架),機庫艙頂有兩具6噸級艙頂軌道起重機(overhead rail cranes)與一部10噸級艙頂起重機(overhead crane),用於搬運物資以及航空維修作業(例如為軍機更換發動機)。機庫內可容納6架AW-101、SH-90等直昇機進行維護整補,並設有兩具起重能力各約42噸級的 舷外飛機升降機(面積15x15m,分別位於左舷後部以及右側艦島後部)來連通機庫與起降甲板 ;必要時,可將機庫的可移動式防火艙壁卸除,使可用面積進一步達到2600平方公尺。艦上至多可搭載12至15架AW101重型直昇機、NSH-90中型直昇機以及AW129D攻擊直昇機等,甲板上最 多停放8架直昇機;而搭載F-35B時,據說艦上最多能容納10架,機庫至多停放8架。 此外,還有兩部較小的彈藥/車輛升降機來連通起降甲板與機庫,分別位於艦島前方以及艦尾右側。必要時,機庫也可用來停放車輛,可提供或530車道米(lane meters)的容量。 

第里雅斯特號機庫甲板下方是車庫/貨物甲板以及艦尾塢艙,位於第七甲板(Deck 7),總面積2300~2600平方公尺;其中,車庫甲板長度55m、寬度19m、高6m, 面900平方公尺,用來停車的空間為250車道米(lane meters)。而艦尾泛水塢艙空間長50m、寬15m、高10m,容積750立方公尺,可攜帶至多四艘意大利國產LC-23中型登陸艇,或是一艘美國的LCAC氣墊登陸載具,或其他盟邦的登陸載具如法國L-CAT等 ,這些登陸載具可承載60噸級的主力戰車。LC-23由Cantiere Navale Vittoria製造長23.8m,寬6.6m,可搭載一輛意大利陸軍公羊(Ariete)主力戰車或5輛輕型多任務車輛,由艇首登陸坡板駛上/駛下,具備搶灘登陸能力,滿載時航速13.5節。塢艙頂部設有軌道以及兩組5噸級拖車(trolleys),用來協助裝載物資與裝備到登陸載具上。如果下甲板機庫與車輛甲板、塢艙甲板都拿來搭載車輛,總共可提供850車道米的停車空間;而如果再加上飛行甲板的350車道米,全艦停車空間總共達1200車道米。此外,艦體左側還以吊艇柱形式掛載兩艘FFC15多任務戰鬥艇(早期資料是指兩艘LCU人員輸送艇),以及兩艘RHIB小型突擊艇(一艘7.1m,另一艘為 9.3m)。

在歷年模型中,新LHD都沒有出現艦首滑躍甲板,甚至直到2019年5月25日下水時都沒有;然而在2019年7月初的照片顯示,建造中的第里雅斯特號艦首左側增加了滑躍起飛甲板。義大利海軍刻意隱藏第里雅斯特號的滑躍甲板,可能是要降低外界對於該艦能否操作STOVL戰鬥機的聯想;先前外界都認為第里雅斯特號只會在必要時收容F-35B(例如運輸或收容故障飛機),並不適合直接部署運用F-35B來作戰,然而滑躍甲板顯示第里雅斯特號具備操作F-35B的能力。

第里雅斯特號後部艦島以及側舷升降機。攝於2021年8月21日。

早期資料指出艦上編制200名人員,可搭載750~800名部隊, 日後則是編制435~460名船員(含75名飛行甲板作業人員),並搭載605名兩棲部隊(最多增至1043 + 21人)。艦上的床位約有1000個,必要時最多增至1050到1064個床位,其中50個是醫療、人道支持用途的病床。在人道援助任務中,艦內起居空間可收容至多700名難民,而如果利用艦內貨艙/甲板等空間佈置由標準集裝箱構成的收容設施,則艦上收容的人數還可再增加約一倍。 此外,艦上可設置相當於北約標準Role 2E等級的野戰醫院,面積700平方公尺,設備包括X光機、診療所、手術室、觀察站、病房和隔離室等,具有28張病床來收容傷病患 ,可支援兩棲戰役或人道支援任務。在支援人道救援任務時,艦上的淡水機每日至多能產生70立方公尺飲用水,並能為岸上提供2500kVA電力。

第里亞斯特號的推進系統一開始的考慮範圍包括複合柴油機(CODAD)構型 、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等,最後確認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柴電推進COmbined Diesel Or Gas Or eLectric,CODOGOL),推進系統為傳統的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5節;主機選擇包括英國Rolls Royce MT-30燃氣渦輪(單機功率36MW~40MW,約26845~53641馬力)、美國GE的LM-6000燃氣渦輪、義大利Avio獲得美國GE授權 生產的LM-2500 G4+燃氣渦輪都參與了競標。最後義大利選擇使用複合燃氣渦輪 或柴油機推進系統, 燃氣渦輪主機選擇兩部Rolls Royce MT-30燃氣渦輪主機,總功率72000KW(97000馬力)~76000KW(102000馬力), 柴油主機為兩部MAN 20V32/44CR,總功率22000KW(30000馬力)~24000KW(32000馬力)。光使用燃氣渦輪時,可推進船艦達到25節的最大持續航速;而光使用柴油機驅動時,最大速率18節,速率16節時續航力7000海里;此外,還有兩個 功率各2250KW(3020馬力)的推進電機,在中低航速下能關閉船艦主機、由艦上電網帶動推進電機,獲得至多約10節的航速,此時可將油耗與聲噪將到最低。 艦上的電力由四部MAN 9L32/44CR柴油發電機組供應,總功率約20800KW(27900馬力)~20960KW(28110馬力)。艦上的航行操作、推進系統、電力、輔助設施與消防損管等,都由芬坎提尼研製的整合平台管理系統(Integrated Platform Management System,IPMS)控制,這是芬坎提尼的NexTech SEASNavy系列。艦上燃油攜帶能力包括2000立方公尺F76船用柴油,以及1900立方公尺F44(JP5)噴射機用油。

俯瞰第里雅斯特號的兩個艦島,前艦島頂部裝置Kronos Power Shield L波段長程

相位陣列雷達,前、後艦島頂部整合Kronos C波段以及Kronos StarFire X波段

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的固定式陣面各四面。後桅杆上整合各種通信、電子截收

、敵我識別等裝備。

第里亞斯特號的作戰中樞是SADOC Mk 4戰鬥管理系統,設置約20個擁有大型43吋觸控顯示器的多功能顯控台;戰情中心(CIC)面積約220平方公尺,可執行本艦作戰指揮以及戰役管理;此外,還有航空作業計畫室、航空管制中心等指揮管制設施。艦上的數位資料鏈包括Link 11/16/22;MVF、JERAP等,以及軍規和商規多頻段衛星通信(SATCOM)等。艦上裝備自動化艦橋系統,含兩部GEM Elettronica的Gemini導航雷達。

依照2016年歐洲海軍展(Euronaval 2016)中展出的模型,艦上遠程防空預警雷達是一具 L波段長程主動相位陣列對空監視雷達;早期推測是Selex ES提供的RAN 40L(SPS-798),新資料則指出是 Leonardo的Kronos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系列的Power Shield或Zeus,有效探測距離500km以上(一說最大探測距離1500至2000km),安裝在前部艦島頂端。此外,艦上還裝備Leonardo的Kronos雙頻(Dual Band DBR,AESA 4FF) 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包含採用四面固定式陣面的Kronos C波段主動相位陣列雷達以及Kronos StarFire X波段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天線陣列布置在前、後兩個艦島頂部。其他電子裝備包括 Leonardo SPN-720平面搜索與精確進場管制雷達(Precision Approach Radar,PAR,工作距離200km,能同時追蹤300個目標,對其中12個精確追蹤) 、與艦上雷達一起整合工作的Leonardo SIR-M-PA適形陣列天線敵我識別器(IFF)、Leonardo的分佈式固定凝視紅外線/光電搜索監視系統(Distributed Static Staring(DDS) IRST EO/IR)、Elettronica集團(ELT Group)提供的電子戰系統含雷達干擾(RECM)/雷達信號截收(RESM)/通信截收裝置(CESM)等、SRN-15 A(AN-553)塔康( TACAN)戰術無線電導航系統、Leonardo的新式整合通信傳輸系統(包含軟體控制整合無線電、衛星通信系統、多鏈路處理器等)、艦內網路等。水下自衛系統整合有Leonardo的障礙/水雷迴避聲納(Obstacle/mine Avoidance Sonar,OAS)以及黑蛇(Black Snake)拖曳陣列魚雷探測系統(Torpedo Detection System),兩種聲納由反應管理系統(Reaction Management System)整合,發現並確定敵方魚雷來襲時,就控制兩部OLDS-20誘餌發射器發射MJTE反魚雷誘餌。

在2025年第一季,第里亞斯特號開始進行配合F-35B艦載戰鬥機的工程時,會在艦上加裝支援F-35B戰鬥機的航空管制裝備,包括聯合精確進場降落系統(Joint Precision Approach and Landing System,JPALS)、AN/SPN-41B航管雷達、AIAS等。

自衛武裝方面 ,艦上裝備三座OTO Melara  76mm快砲(兩座位於艦體前部兩舷,一座位於艦尾平台),由三部Leonardo NA-30S Mk2光電/雷達射控系統指揮, 三座快砲都結合Strales反飛彈套件;此外,艦體周圍還裝有兩座OTO Melara的SCLAR H ODLS-20干擾火箭發射器( 與電子戰系統與魚雷反制系統整合,可發射防空的金屬/熱焰反制誘餌或反制魚雷的水下聲學誘餌)。此外,還有OTO Melara KBA 25 25mm 80倍徑遙控機砲,由與砲座同軸的光電射控系統指揮控制。依照原始規劃,右舷前部與後部的位置能各安裝一組八聯裝Sylver A50垂直發射器,每組可裝填八枚Aster-15/30防空飛彈,或者16枚歐洲飛彈公司的CAMM-ER (CAMM的增程型,射程從原本25km提高到45km,每兩枚裝在一個Sylver發射管裡);不過根據第里亞斯特號服役時的照片,此時並未實際裝備Sylver垂直發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