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級驅逐艦

漢堡級驅逐艦四號艦黑森號(FGS Hessen D-184)在1970年代接受現代化改裝工程之前的構型,

艦橋形狀與艦首固定式魚雷管仍維持原狀。

攝於現代化改裝後的漢堡級二號艦舍爾.豪斯汀號(FGS Schleswig-Holstein D-182),艦尾第三號100mm砲

被四座飛魚反艦飛彈取代。

攝於現代化改裝後的舍爾.豪斯汀號,注意艦首魚雷管已經被取消。

破浪前進的舍爾.豪斯汀號,攝於1985年。漢堡級驅逐艦乾舷較低,在較高的海況下,艦首十分容易上浪。

(上與下)攝於1986年9月舍爾.豪斯汀號,正在挪威外海作業。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漢堡級驅逐艦

(Hamburg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德國/ C. Stülcken Sohn, Stülcken-Werft, Hamburg
尺寸(公尺) 長133.7  寬13.4  吃水4.8
排水量(ton)

滿載4692

動力系統/軸馬力

Wahodag蒸汽鍋爐*4

蒸汽渦輪*2/62000

雙軸

航速(節) 35
續航力(海浬) 4300/18節

5000/13節

偵測/反制系統 Signnal SGR-103/12對空/對海搜索雷達*1(初始配備,改良時拆除)

Signnal SGR-105/04對空/對海搜索雷達*1(初始配備,改良時拆除)

SGR-114/10對空/對海搜索雷達*1(改良時加裝)

SGR-116/04對空/對海搜索雷達*1(改良時加裝)

Kelvin Hughes KH-14導航雷達*1

20聯裝干擾彈發射器*2(改良時加裝)

射控/作戰系統 M4/2射控系統(初始配備,改良時拆除)

M2/2-14 Du射控系統(改良時加裝)

PALIS 電子武器控制系統(改良時加裝)

聲納

乘員 284
武器系統

DCN Model 1953 100mm 55倍徑艦砲*4(原始裝備 )/3(改良後 )

雙聯裝Bofors Type Mod 58 II 40mm機砲*4( 原始裝備,改良時拆除)

雙聯裝Breda Mod 64 40mm機砲*4(改良後加裝)

533mm固定式反艦魚雷管*5(原始裝備,改良時拆除)

單管ToRo UJ 2 533mm反潛魚雷發射器*2(原始)/4(改良後)(可發射Mk44-1或海蛇反潛魚雷)

Bofors 375mm 四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2

深水炸彈/水雷施放軌(可攜帶80~100枚水雷)

四聯裝MM-38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2(改良時加裝)

姊妹艦

共四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D-181 Hamburg 1959/1/29 1960/3/26 1964/3/23 1994/2/24
D-182 Holstein 1959/8/20 1960/8/20 1964/10/12 1992/12/15
D-183 Bayern 1961/2/15 1962/8/14 1965/7/6 1993/12/16
D-184 Hessen 1961/2/5 1963/5/4 1968/10/8 1990/3/29


 


二次大戰結束後,納粹德國海軍遭到解散,所有裝備悉數被銷毀或由盟國瓜分,因此1955年德意志聯邦(西德)恢復武裝後,必須整個從零重建。在德意志國防軍成立之初, 除了在1950年代末期向美國租借六艘二次大戰期間服役的佛萊契級(Fletcher class)艦隊型驅逐艦 (被西德海軍編號為Z1至Z6,在1976年被西得以每艘19萬美元的價格買斷,在西德海軍服役到1980年代)之外,西德海軍也開始規劃建造新的中型巡防艦與大型驅逐艦,當作艦隊主力,分別是55型巡防艦與55型驅逐艦(Zerstörer 55),而55型驅逐艦後來改稱Type-101。Type-101最初打算建造12艘, 但最後考量實際財政等因素而大減為4艘。此種新驅逐艦稱為漢堡級(Hambugr class),建造工作由位於漢堡的斯托肯船廠(H.C. Stulcken Sohn)負責 。至於55型巡防艦則成為科隆級(koln class),是戰後西德建造的第一種 中型作戰艦艇,同樣在斯托肯船廠建造,漢堡級的建造工作就是緊接在科隆級之後。

斯托肯船廠成立於1840年,以建造民間船隻為主,向來不是德國造艦的主力廠商,即便在二戰期間也只在1941至1944年為海軍建造數十艘VII型潛艦,並在1943年參與XXI型潛艦計畫並建造部分艙段,從未參與德國海軍大型艦艇的設計建造工作。二次大戰結束後,原本德國主要的造艦廠如布隆.沃姆斯(Blohm + Voss)、豪爾德(Howaldtswerke)、呂松(Lürssen)等由於被列為盟軍重要轟炸目標,遭到嚴重破壞,需要一段時間重建船廠的硬體設施與組織制度;而斯托肯廠也正好擴建了廠房設施,在當時相對比較能滿足造艦需求,因而獲選為漢堡級的建造商。然而當北約正式確立重建德國武裝後,斯托肯廠的規模便無力因應更大量的建造工作,隨後就被恢復元氣的布隆.沃姆斯合併。

漢堡級驅逐艦採用德意志聯邦各州的州名,而這些地名過去都曾被德意志帝國建國以來的水面艦艇採用。首艦漢堡號(FGS Hamburg D-181)在1959年1月29日安放龍骨,1960年3月26日下水,1964年3月23日服役;二號艦斯爾斯威格.豪斯汀號(FGS Schleswig-Holstein D-182)在1959年8月20日安放龍骨,1960年8月20日下水,1964年10月12日服役;三號艦拜仁號(FGS Bayern D-183)在1961年2月15日安放龍骨,1962年8月14日下水,1965年7月6日服役;四號艦黑森號(FGS Hessen D-184)在1961年2月5日安放龍骨,1963年5月4日下水,1968年10月8日服役。

由於西德鄰近波羅的海,是北約海軍防堵蘇聯波羅的海艦隊進入大西洋的前線;由於波羅的海比較平靜且鄰近西德港口,耐航性與續航力相形之下便沒有這麼重要,因此漢堡級的主要設計方針是強化武裝與速度,具備反艦與反潛能力,並能在最快時間對蘇聯海軍的可能行動採取反應,這與英、法艦艇需考量海外殖民地防衛需求、強化遠洋耐航能力有顯著不同。漢堡級滿載排水量將近4700噸,規模超過二戰時代的驅逐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西德海軍最大型的作戰艦艇;在以小型艦艇為主的西德海軍中,漢堡級無疑是中堅主力。漢堡級採用平甲板艦體設計,艦體本身分為3層甲板 ,由鋼材製造, 艦底規劃14個水密隔艙;而上層結構則有5層甲板 ,並部分地採用鋁合金建造,以減輕重量。由此可見漢堡級的上層結構高聳,相形之下乾舷顯得低矮,當年在西德海軍內部曾獲得「摩天大樓」的綽號。 完工之初,漢堡級採用類似二戰型艦艇的開放式頂部艦橋,但全艦其餘部位都能封閉作業, 具備全艦核生化防護能力。漢堡級的動力系統包括四具Wahodag高壓蒸汽鍋爐,每小時蒸汽產生量70噸,鍋爐工作溫度攝氏465度,驅動兩具蒸汽渦輪帶動雙軸推進器,總功率68000馬力,雙舵,最大航速35節,航速18節時續航力4300海里,航速13節時則有5000海里續航力,艦上的電力由六具功率各700KW的柴油發電機組提供。艦上編制284名官兵,其中軍官有20名。

破浪航行的拜仁號(FGS Bayern D-183),注意艦首三個固定式魚雷發射管。

電子裝備方面,漢堡級服役之初配備荷蘭電信(Hollands Signnalapparaten,HAS)的SGR-103/12與SGR-105/04對海/對空搜索雷達,以及Kelvin Hughes的KH-14導航雷達,火砲射控系統亦為荷蘭電信提供的M4/2。武裝方面,漢堡級仍沿襲二戰型全火砲驅逐艦的設計,配備四座法國DCN Model 1953 100mm 55倍徑快砲,艦首與艦尾甲板各配置兩座,都採用階梯狀縱列布置;DP是Doppelter-Zweck的縮寫,即兩用艦砲,能對付水面目標與空中目標。除了100mm艦砲外,艦上還有四座雙聯裝Bofors Type Mod58 II 40mm防空機砲,分別設置於艦首艛兩側與艦尾艛兩側。除了火砲之外,漢堡級還擁有一項復古味十足的武器──隱藏在艦首與艦尾的533mm固定式反艦魚雷發射器,總共有五具,三具位於艦首,兩具位於艦尾。此外,艦上還另有兩具533mmToRo UJ 2單管式魚雷發射器,能使用Mk44-1或海蛇反潛魚雷。除了導向魚雷之外,艦橋前方甲板還裝有兩座四聯裝Bofors 375mm反潛火箭發射器,艦尾設有兩組深水炸彈/水雷施放軌;由於導向魚雷在近岸淺海容易受到地形雜波干擾,因此傳統無導引反潛武器仍有重要價值。在執行布雷任務時,依照水雷種類,艦上最多能攜帶80至100枚水雷。

在1970年代,四艘漢堡級先後回廠進行升級改裝,主要項目包括電子系統升級以及增加法製飛魚反艦飛彈等。為了容納飛魚飛彈,漢堡級拆除艦體後部Y砲位的第三號100mm艦砲,原位置加裝兩組雙聯裝MM-38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口朝向斜前方。由於能遠距攻擊的反艦飛彈問世,只能在近距離肉搏使用的固定式反艦魚雷早已無用武之地,在此次改良中遂遭到拆除,艦首與艦尾的發射口予以封閉,不過艦上又另外增加兩個533mm反潛魚雷發射器,使其總數達到四管。原本四座40mm Bofors機砲被拆除,換裝四座雙聯裝Breda Mod64 40mm機砲。電子裝備方面,漢堡級在翻修中換裝荷蘭電信SGR-114/10與SGR-116/04對空/對海搜索雷達, 火砲射控系統升級為M2/2-14 Du,並且另外加裝先前用於Type-148快艇的PALIS電子武器控制系統、兩組20聯裝干擾彈發射器,以及北約共通的Link-11資料鏈。在現代化工程中,漢堡級的艦橋也改建為現代化形式。首艦漢堡號在1975年11月1日起由布隆.沃姆斯廠展開前述改裝工程,1975年12月11日完成改裝工事,隨即進行各項測試工作,包括試射飛魚反艦飛彈,最後在1976年2月22日重新服役;而其餘三艦也先後回廠進行相同改裝。為了做區別,升級後的漢堡級被賦予Type-101A的型號。

以二戰時代的標準,漢堡級堪稱多用途型驅逐艦,航速與裝備足以執行正規反艦、反潛作戰,並能支援兩棲登陸作業的岸轟火力支援,同時還兼具佈雷能力。然而,作為火砲驅逐艦的延續,漢堡級在1960年代開始的電子化、飛彈化洪流中注定要迅速落伍,過時的原始設計使其很難改裝適應現代化的海空作戰型態,尤其是電子系統始終比同時期世界一流水平落伍,而且沒有合適空間來改裝防空飛彈系統。就艦型而言,漢堡級的主要設定在波羅的海操作,其乾舷過低、上層結構過於高聳,對耐航性與穩定性造成限制,不適合在波濤洶湧的北海與大西洋操作,此點往往遭到外界詬病。

作為西德聯邦海軍創建初期第一種大型國產艦艇,加上問世於火砲-飛彈時代交替的尷尬時期,漢堡級的設計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雖然如此,漢堡級畢竟是西德在戰後所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種大型水面艦艇,為西德造艦產業的重生打下重要基礎。原本預定接替漢堡級的新一代驅逐艦,是西德在1985年開始參與的北約90年代巡防艦替代計畫(NFR-90),預定建造八艘,但此計畫由於各參與國嚴重歧見而裹足不前;因此,西德在1987年決定將NFR-90的採購量減為四艘,另外四艘以現有的MEKO模組化巡防艦系列直接發展而來,以盡快取代老舊的漢堡級,而此型新艦就是1994年起服役的F-123布蘭登堡級(Brandenburg  class)巡防艦。不過,老朽的漢堡級還等不到布蘭登堡級的成軍,就先在1990至1994年陸續退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