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省級巡洋艦

 荷蘭七省級巡洋艦的七省號(HNLMS De Zeven Provinciën C802)。兩艘七省級在1939年安放龍骨,荷蘭被納粹德國佔領時

只完成部分工程,戰後兩艦復工並在1953年交付荷蘭海軍。

二次大戰後,荷蘭海軍決定先修改七省級的設計再完成建造。這是1947年的草圖,斜線部位是裝甲帶跟火砲裝甲。

停泊在阿姆斯特丹的七省號,攝於1958年。

七省號在馬爾他島。

七省號在1962到1964年完成改裝,加裝美製小獵犬(Terrier)防空飛彈系統。為此,艦尾兩座152mm砲塔、

一座Bofors 57mm雙聯裝防空砲塔、四門Bofors 40mm快砲都拆除,後部甲板改裝一座MK-10 Mod.0雙聯裝發射器、

兩座SPG-55照射雷達以及提供先期指引的SPS-39三維對空雷達。

由後方看防空改裝後的七省號,可以清楚看到MK-10 Mod.0雙臂發射器以及兩部SPG-55照射雷達,

以及後桅杆的SPS-39三維雷達。MK-10後方是小獵犬飛彈的水平彈艙。 

由後方看防空改裝後的七省號。 

 

(上與下二張)原七省號在1975年除役,1976年轉賣給秘魯,先進行大規模改裝,撤除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改裝一座

大型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可搭載三架美製SH-3D海王反潛直昇機。秘魯將之命名為吉雷號(BAP Aguirre  CH-84)。

已經賣給秘魯的七省級德·魯伊特號(HNLMS De Ruyter C801),秘魯改稱為格勞海軍上將號(BAP Almirante Grau CLM-81)。

此照片攝於1985年格勞海軍上將號接受大規模改裝之前,艦上各電子裝備仍維持德·魯伊特號原有的面貌。

格勞海軍上將號在1985至1988年在荷蘭鹿特丹的海軍造船廠進行大規模升級,更新艦上作戰、偵測、射控系統。

此照片攝於1986年8月1日改裝期間,注意新的LW-08、DA-08雷達、WM-25射控雷達、STIR 240照射雷達都已經就位。

完成現代化改裝的格勞海軍上將號

(上與下)格勞海軍上將號在1990年代以後的面貌,注意增加了八個Otomat/Teseo Mk 2A反艦飛彈發射器(1993年加裝)

以及兩座OTO Melara雙聯裝40mm 70倍徑防空火砲(1996年加裝) 

(上與下二張)格勞海軍上將號在服役後期的面貌

 

7

格勞海軍上將號的Bofors 152mm火砲射擊的畫面。 

格勞海軍上將號的前部雙聯裝Bofors 152mm砲塔。 

格勞海軍上將號的Bofors 40mm 70倍徑火砲,使用Type 564砲座。這是服役初期就已經裝置的武器。

 

格勞海軍上將號的後部。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七省級巡洋艦洋艦/荷蘭(De Zeven Provinciën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荷蘭/

C801:Wilton-Fijenoord(WF), Schiedam

C802:Rotterdamsche Droogdok Maatschappij(RDM), Rotterdam
尺寸(公尺) 長187.3  寬17.25  吃水6.85
排水量(ton) 標準9681

滿載11962~12165

動力系統/軸馬力

Werkspoor-Yarrow三鼓蒸汽鍋爐*4

De Schelde Parsons 蒸汽渦輪*2/8500

雙軸

航速(節) 32
續航力(海浬) 6900/12節
偵測/反制系統 荷蘭服役時期:

HSA LW-01長程對空搜索雷達*1

HSA
DA-01/ DA-02目標標定雷達*1

AN/SPS-39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C-802防空改裝後)

VI-01測高雷達*1(C-802防空改裝時拆除)

ZW-01平面搜索雷達*1




秘魯CLM-81(原荷蘭C-801)在1985~1988改裝後:

Signnal LW-08長程對空預警雷達*1

Signnal DA-08中程對空搜索雷達*1

Decca 1226導航雷達*2

Signnal Rapids電子支援系統(ESM)

Signnal Scimitar電子反制系統(ECM)

Matra Défense  Dagaie誘餌發射器*2

Sagaie誘餌發射器*1

Link Y資料鏈
射控/作戰系統 荷蘭服役時期:

GA01火砲射控系統(含雷達)*2(指揮152mm火砲)

LA01火砲射控系統 *4(指揮Bofors 57 mm快砲)

LA02火砲射控系統 *4(指揮Bofors 40 mm快砲)

AN/SPG-55照射雷達*2(C-802防空改裝後)




秘魯CLM-81(原荷蘭C-801)在1985~1988改裝後:

Signaal SEWACO Foresee PE 戰鬥管理系統


Signaal WM-25射控雷達系統*1

Signnal STIR-240照射雷達*1

Signaal LIROD-8光電感測器*2
聲納

CWE-610艦首聲納*1(C-801移交秘魯後拆除

乘員 原始:926

移交秘魯後:約650
武器系統

荷蘭服役時期:

雙聯裝Bofors 152mm 53倍徑艦砲*4(C-802防空改裝時拆除2座)

雙聯裝Bofors 57mm 60倍徑防空火砲*4(C-802防空改裝時拆除1座)

Bofors 40mm 70倍徑防空機砲(使用Type 564砲座)*8(C-802防空改裝時拆除4門)

MK-10 Mod.0小獵犬防空飛彈發射器*8(C-802防空改裝時加裝,彈艙容納40枚RIM-2小獵犬防空飛彈。售予秘魯時拆除)

深水炸彈投射軌*2

 

秘魯CLM-81(原荷蘭C-801)在1985~1988改裝後: 

雙聯裝Bofors 152mm 53倍徑艦砲*4 

Bofors 40mm 70倍徑防空機砲(使用Type 564砲座)*4

Otomat/Teseo Mk 2A反艦飛彈發射器*8(1993年加裝)

OTO Melara雙聯裝40mm 70倍徑防空火砲*2(1996年加裝) 

深水炸彈投射軌*2

直昇機 秘魯CH-84(原C-802):SH-3D海王反潛直昇機*3
姊妹艦

共二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C-802 De Zeven Provinciën 1939/5/29 1950/8/22 1953/12/7 1975/10/16 1976/8轉賣秘魯
,更名為
BAP Aguirre (CH-84),
1978/2/24服役。

1999/3/21除役
C-801 De Ruyter 1939/9/5 1944/12/24 1953/11/18 1972/10/12 1973/3/7移交秘魯,更名為
BAP Almirante Grau(CLM-81)
1973/5/23服役。

2017/9/26除役

 


 

前言

兩艘七省級(De Zeven Provinciën class)防空巡洋艦是荷蘭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利用1930年代末安放龍骨的兩艘巡洋艦工程所建成,至今仍是二戰後荷蘭海軍建造過的最大型水面作戰艦艇。

兩艘七省級的艦名堪稱荷蘭海軍歷來最有代表性的艦名;其中,七省來自於1581年經過獨立戰爭後、從西班牙獨立的尼德蘭低地七省聯合共和國 (De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而 米希爾·德·魯伊特(Michiel Adriaenszoon de Ruyter)則是17世紀荷蘭海軍著名將領,他在幾場代表性戰役中的座艦,就是一艘名為「七省號」的風帆戰艦。米希爾·德·魯伊特出身低微,從水手一路往上爬升,受到荷蘭海軍士兵和水手們的愛戴;在1667年6月12日、第二次英荷戰爭(Second Anglo-Dutch War)期間,荷蘭大議長約翰.懷特(Johan de Witt )與米希爾.德魯伊特率領一支荷蘭艦隊載運海兵隊襲擊英格蘭泰吾士河出海口的查特漢( Chatham )基地,摧毀當地的工事與12艘船艦,並俘虜了下水兩年的風帆戰艦皇家查爾斯號(HMS Royal Charles);這場戰役被英國稱為麥德威襲擊( Raid on the Medway )或查特漢襲擊( Raid on Chatham ),荷蘭方面稱之為查特漢遠征( Tocht naar Chatham ),被荷蘭視為海軍史上最光榮的一頁;戰鬥失利的英格蘭不得不與荷蘭簽署布瑞達停戰協議(Peace of Breda),結束了第二次英荷戰爭。 隨後在1672年的第三次英荷戰爭(Third Anglo-Dutch War)中,米希爾·德·魯伊特率領荷蘭艦隊與英、法聯合艦隊交戰,在1672年的素貝海戰(Battles of Solebay)中奇襲並擊退了英法聯合艦隊,擊敗對荷蘭海上封鎖的意圖,挽救了當時的情勢。1673年在肖納費爾德(Schooneveld 與特賽爾(Texel )海戰再度擊敗英法聯合艦隊,阻止了英格蘭從海上進攻荷蘭。在1676年,米希爾·德·魯伊特前往地中海指揮荷蘭-西班牙聯合艦隊,鎮壓莫西拿起義(Messina Revolt)並與由迪凱納(Duquesne)指揮的法國艦隊交戰;在1676年西西里島附近卡塔尼亞海灣(Battle of Augusta)的海戰中,米希爾·德·魯伊特被砲彈彈片擊中右腿,傷重不治而身亡。在1677年3月18日,荷蘭為米希爾·德·魯伊特舉行國葬,遺體火化後葬在阿姆斯特丹的Nieuwe Kerk (New Church)。在前述第二、第三次英荷戰爭的海戰期間,米希爾·德·魯伊特的座艦是80門火砲的七省號(De Zeven Provinciën),而米希爾·德·魯伊特在西西里陣亡後,遺體也是由的七省號運回荷蘭。到2014年為止,荷蘭皇家海軍總共前後六艘船艦被命名為德·魯伊特號,另有七艘命名為七省號;其中,1942年2月底爪哇海海戰(Battle of the Java Sea,或稱為泗水海戰)中,被日本地國海軍以魚雷擊沈的荷蘭海軍德·魯伊特號輕巡洋艦(HNLMS De Ruyter),就是當時美國、英國、荷蘭、澳洲海軍聯合武力(ABDACOM)的荷蘭海軍指揮官凱若.道爾曼(Karel Doorman)少將的座艦,而凱若.道爾曼少將的戰死被視為是二次大戰期間荷蘭海軍奮戰的象徵。

起源

從20世紀初期開始,迅速茁壯的日本帝國海軍讓荷蘭開始擔憂荷屬東印度(在東南亞)的安危;1905年對馬海峽戰役殲滅俄羅斯第二太平洋艦隊之後,日本一躍成為東方海上新強權,並力圖向外擴張以取得領土和資源,而擁有大量石油、橡膠等資源的荷屬東印度就是潛在目標。

在1910年代,荷蘭一度企圖建立擁有八艘戰鬥艦的大型海軍(同時期日本也打算建立由八艘戰艦、八艘巡洋戰艦為核心的「八八艦隊」)。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斷了這個計畫,戰爭導致的大量損失以及戰後經濟發展程度都不足以支持這樣的計畫。直到1916到1917年,荷蘭海軍才開工建造三艘用於部署在遠東的8100噸爪哇級(Java class)重巡洋艦,分別是爪哇號(HNLMS Java)、蘇門答臘號(HNLMS Sumatra)以及蘇拉威西號(HNLMS Celebes);不過隨後由於1920年的軍備裁減,爪哇號與蘇門答臘號的建造延遲多年(兩艦分別在1925與1926年服役,建成時已經落伍),蘇拉威西號則停工拆解。荷蘭曾在1922年推出Vlootwet海軍建軍計畫,但後來也遭到否決;甚至之後一項比較務實的造艦計畫(增購四艘巡洋艦),也以一票之差在荷蘭下議院遭到否決。因此,荷蘭既無法強化遠東地區海上武力來抗衡積極建軍的日本帝國,現有的裝備也日益老舊。

在1930年,荷蘭海軍大臣Deckers提出一個新的造艦計畫;左派政黨SDAP以及「教會與和平」(Kerk en Vrede )蒐集150萬份簽名,反對海軍造艦計畫。雖然如此,Deckers的造艦計畫仍獲得通過。首先在1931年,荷蘭政府批准建造一艘輕巡洋艦;原本Deckers希望建造一艘8500噸級、配備六門200mm主砲與8門150mm副砲的巡洋艦,但估計要價高達2150萬荷蘭盾,而荷蘭議會只批准1250萬荷蘭盾的預算,因此只能將排水量縮減為5250噸,比爪哇級少了2800噸左右,這就是1936年服役的德·魯伊特號(HNLMS De Ruyter)輕巡洋艦

在當時,荷蘭議會仍積極進行各項裁軍計畫,Kan委員會(kan afwijken)甚至提議取消新巡洋艦、裁撤現有的蘇門答臘號與爪哇號巡洋艦,資源集中在建造飛機上。等到1936年委員會報告出爐時,德國、義大利、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步調已經日益明顯,荷蘭內部開始支持增加軍費(雖然此時荷蘭仍希望保持中立,不被捲入未來的戰事中);即便如此,荷蘭內部也不認為需要立刻開始建造新巡洋艦。荷蘭國防部長兼總理Colijn在1936年12月15日在下議院討論1937年預算時,仍只能爭取議會同意約在1942、43年各建造一艘新巡洋艦,在爪哇號、蘇門答臘號艦齡滿20年時予以替換。

隨後,納粹德國與他的盟友的對外侵略擴張日益明顯,日本軍力開始深入中國,西班牙威脅要扣留境內的外國商船。荷蘭政府遂決定將新巡洋艦的建造計畫提前,當時估計預算為1850萬至2000萬荷蘭盾。不國荷蘭國內左派仍有強大的反對聲浪,他們懷疑荷蘭海軍建造新艦不是用來取代爪哇號與蘇門答臘號,而是擴張海軍規模至五艘巡洋艦;而荷蘭國防部長Van Dijk則澄清,他與海軍高層只是談到不會照原訂時間替換爪哇號和蘇門答臘號。

原始計畫

在1938年6月,荷蘭國防部長Van Dijk與鹿特丹船塢(Rotterdamsche Droogdok Maatschappij, Rotterdam,RDM)以及威爾頓費吉諾(Wilton-Fijenoord, Schiedam)船廠簽約,各建造一艘新巡洋艦,合約總值約3000萬荷蘭盾。首艘新巡洋艦命名為七省號(HNLMS De Zeven Provinciën),由威爾頓.費吉諾船廠建造;然而由於該廠工作進度的關係,原本由RDM建造的二號艦凱敦號(HNLMS Kijkduin)搶先在1939年5月19日舉行安放龍骨儀式,七省號則在同年9月5日安放龍骨;稍後凱敦號就被改名為團結號(HNLMS Eendracht)。兩艦原訂在1942年交付。

這兩艘新巡洋艦由荷蘭首席造艦官Ir. G. 't Hooft設計,基於先前他設計的德·魯伊特號輕巡洋艦為基礎。在當時,荷蘭海軍的巡洋艦設計與德國海軍有許多類似之處。此種新艦艇長185.7m,寬17.5m,滿載排水量10795洞,編制475名人員。在早期設計草案中,新巡洋艦打算配備八門Bofors 152mm 53倍徑火砲,設置在四個雙聯裝砲塔中;由於技術進步,三聯裝砲塔已經發展成熟,因此荷蘭海軍打算將其中兩座雙聯裝砲塔換成三聯裝砲塔,使得艦上Bofors 152mm  53倍徑火砲數量增至10門。取決於不同彈種,此種Bofors 152mm火砲射速約每分鐘10~15發,砲彈中45.8kg(含32.6kg炸藥),最大射程約26km。兩艘巡洋艦配備兩個彈射器來發射水上飛機,並設置兩組三聯裝533mm反艦魚雷管。巡洋艦的推進系統是四部Werkspoor-Yarrow三鼓蒸汽鍋爐與兩部由須爾德(De Schelde )製造的帕森斯蒸汽渦輪(Parsons turbines),功率78000馬力,雙軸推進,航速能達32節。新巡洋艦的船體裝甲帶厚度約50~76mm,砲塔以及砲座下方直通彈藥庫的部位裝甲厚度約50~125mm。此種新巡洋艦滿載排水量達到10000噸以上,屬於當時重巡洋艦水平,但只配備 輕巡洋艦級的152mm火砲,而非當時重巡洋艦主流的203mm,所以仍歸類為輕巡洋艦;主要是因為此種輕巡洋艦著重於在遙遠的海外殖民地(如遠東)巡航,更重視長時間在海上作業的耐航力與自持力,如果武裝過重就會減損這些性能。

 

納粹德國佔領時期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揮軍進攻波蘭,英國、法國隨即與德國宣戰;當時,荷蘭立刻宣布中立,然而並未能因而免於遭受德國入侵。1940年的5月10日,德軍開始進攻荷蘭,5月14日鹿特丹遭到德國空軍大規模轟炸,荷蘭在5月15日放棄抵抗投降。此時,在威爾頓.費吉諾建造的七省號工程進度為25%,在RDM建造的團結號進度達12%。

荷蘭本土淪陷後,荷蘭海外殖民地的艦隊仍繼續飄揚著荷蘭的國旗,包括三艘巡洋艦爪哇號、蘇門答臘號與德·魯伊特號。在1941年底,日本正式對美國、英國、荷蘭、中國等盟國宣戰後,荷蘭在東印度的艦隊與美國、英國、澳洲海軍組成聯合武力(ABDACOM),抵抗日本帝國海軍凌厲的公事。在1942年2月底的爪哇海海戰中,荷蘭在遠東的兩艘巡洋艦爪哇號與德·魯伊特號都被日本聯合艦隊那智號重巡洋艦的魚雷擊沈;而蘇門答臘號則停留在加拿大,由於機械問題,這艘老舊巡洋艦無法投入戰鬥。1944年6月6日盟軍發動大君作戰(Operation Overlord)登陸法國諾曼地、開始在歐洲大陸反攻,爪哇號的艦體在6月9日被沈放在法國北岸威斯特拉姆(Ouistreham),作為盟軍登陸後建立的莫布里人工港(Mulberry Harbour )的一部份防波堤。

荷蘭本土被納粹德國佔領後,未完工的團結號與七省號成為德國的戰利品。納粹德國海軍(Kriegsmarine)接管了荷蘭海軍單位以及境內造船廠,計畫繼續將兩艘巡洋艦建成;而幾艘在本土的荷蘭海軍的船艦也被編入納粹德國海軍。被納粹德國接管之後,這兩艘巡洋艦被改稱為KH1(原七省號)與KH2(原團結號),KH是「荷蘭巡洋艦」(Kreuzer Holland)的縮寫。基於德國的造艦經驗,又進行了若干設計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是改用新的艦首造型(德國稱為「大西洋型艦首」,Atlantikbug),取代原本的直線艦首,艦體全長因而增加1.62m,KH1首先進行了這項改裝。依照德國海軍的經驗,舊式的直線型艦首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很容易上浪,使艦體搖晃更劇烈,不僅更容易讓人員暈船,也使火砲更難瞄準。由於納粹德國無法取得原本兩艦預定採用的Bofors火砲(原本荷蘭為兩艦訂購的150mm火砲被瑞典留下來裝備在自己的Tre Kronorklasse級巡洋艦上),因此納粹德國只好另覓火砲來源;KH1預計使用四座德國取消的M級巡洋艦的雙聯裝150mm砲塔,KH2則從一艘報廢的戰鬥艦上取得小型火砲。依照德國的計畫,KH1將作為訓練巡洋艦。

由於戰爭期間資材短缺、荷蘭船廠許多產能用於其他更迫切的工程,加上荷蘭境內地下反抗組織的破壞等,使兩艦工程嚴重落後。在1944年下旬,納粹德國的戰局已經十分不利,東線節節敗退,同盟國也已經登陸歐陸反攻。德國方面評估KH1與KH2不可能在戰爭結束前完工,因此在1944年12月24日將威爾頓費吉諾廠的KH1船體(團結號)下水,原本打算自沈在Nieuwe Waterweg河口阻塞航道;然而,這個計畫並沒有付諸執行,最後德國撤離荷蘭時,並沒有對這兩艘巡洋艦艦體進行任何處置。

戰後復工

在1945年5月荷蘭解放後,荷蘭海軍決定繼續建成這兩艘巡洋艦。在1945年6月,荷蘭海軍命令船廠對船體狀況進行評估。在1946年12月18日,荷蘭海軍部正式確認要建成巡洋艦。最初荷蘭預計在1948年將兩艦完成,然而荷蘭海軍隨後就修改了計畫。以往爪哇號、蘇門答臘號在1916年開工以後長期停工,之後照原方案復工建成,導致兩艦在1920年代下半服役時落後於時代;因此,這一次荷蘭海軍記取教訓,決定先重新審視設計,然後提出改良方案。在復建兩艘巡洋艦的過程中,英國皇家海軍也提出協助,皇家海軍派遣軍官前往鹿特丹,提供必要的諮詢建議,荷蘭也在1946年派遣考察團前往英國瞭解二戰結束後海軍技術的新發展。

二次大戰期間,海軍技術有許多突破性發展,因此荷蘭海軍對這兩艘巡洋艦進行重大修改。首先,艦上加裝雷達、由雷達導控的火砲射控系統以及聲納(這些技術在二戰期間發展成熟,以英、美最為領先),而這意味著船艦的上層結構、發電與輸配電都要進行重大變更。在修改工程中,艦上整個換上220V直流電、440V三相交流發電機;原本艦上的電力完全由蒸汽渦輪發電機提供(由主鍋爐供應蒸汽),戰後則引進柴油發電機,因此船艦即使熄滅鍋爐,柴油發電機也能獨立運作。此外,原本這兩艘巡洋艦採用單機艙設計,而二次大戰的實戰經驗顯示這樣無法提供足夠的存活率,只要單一機艙受損進水,全艦就會完全喪失動力成為待宰鴨子;因此,戰後荷蘭海軍進行重大修改,將主機分隔在兩個機艙,連帶也將原本的單煙囪設計改為雙煙囪。為了應付新出現的核子武器,修改的設計也納入核生化防護;在1946年,荷蘭海軍決定艦上所有艙室、煙囪以及結構物都必須盡量流線,在核爆震波傳來時能盡可能緩和力量;此外,艦上所有人員戰位都必須在密閉空間,外有鋼鐵保護,內部保持氣密,防止外界受污染空氣進入。由於作戰型態轉變,原本的反艦魚雷遭到拆除,改裝兩個深水炸彈投射器等反潛武器;由於水上飛機已經被淘汰,因此撤除了彈射器。先前在德國佔領期間,由威爾頓.費吉諾建造的首艦換上新艦首以改善適航性,日後RDM建造的二號艦也改用一樣的艦首。 

 

七省級巡洋艦在1949年的草圖。

二次大戰期間,海軍作戰型態相較於以往有了很大的變化,海軍航空武力成為水面船艦最主要的威脅。因此戰後恢復建造兩艘巡洋艦時,荷蘭海軍對於兩艦的作戰任務與武器系統配置有不少討論。例如,這兩艘巡洋艦的主要作戰任務應著眼於水面交戰或防空作戰,以及要選擇經過二戰充分驗證的英式防空火砲,或者是瑞典Bofors在戰後全新開發、更先進但尚未驗證的雷達導控自動防空火砲...等等。在1946年,荷蘭海軍決定引進較為先進的Bofros 57mm自動防空快砲,並整合荷蘭信號公司(Hollandse Signaal Apparaten,HSA)研製的雷達與射控系統,而火砲系統的安裝、布置冷卻系統等也都由荷蘭方面的公司負責。在完工初期,七省級配備八門Bofors 152mm 53倍徑艦砲(分裝在四座雙聯裝砲塔,並沒有使用戰前規劃的三聯裝砲塔)、四座雙聯裝Bofors 57mm 60倍徑防空火砲(分別位於艦橋前方、艦體中部兩側、艦尾樓後方)、八門單管Bofors 40mm 70倍徑防空機砲(使用Type 564砲座)等;其中,Bofors 152mm火砲由兩座含雷達的GA01火砲射控系統指揮,Bofors 57mm快砲由四座LA01火砲射控系統指揮,而Bofors 40mm快砲則由四座LA02火砲射控系統 指揮。艦上的主要防空雷達是HSA的LW-01長程對空預警雷達(位於二號煙囪上方的第二桅杆頂)與DA-01目標標定雷達(位於前桅杆上),並由獨立的VI-01高度雷達測量目標高度(位於前桅杆上),此外還有ZW-01平面搜索雷達。在服役期間,七省級加裝了聲納錄音設備,負責監聽蘇聯船艦、潛艦的螺旋槳噪音,並存入荷蘭海軍的聲紋資料庫中。七省號還設有一間可以沖洗相片的暗房,以支援荷蘭海軍情報機構(Marine Inlichtingendienst)的作業。

大幅更改設計與裝備,連帶使得編制的人數大幅成長;最初這兩艘巡洋艦預計編制475人,然而經過修改並增設雷達、聲納、射控系統等大量裝備之後,人員編制大約增加一倍,達到900人以上;由於人力需求上漲太多,但原始設計艙室容量很難大幅變更,導致艦內寢室空間極其擁擠;一個變通措施是平時只編制相對較少的人力(約650到750人),戰時才予以滿編。依照原本的設計,艦上人員都在自己的住艙裡用餐,而新設計則改用美式流程,人員在集中的餐廳吃飯,與寢室完全分開。低階士官與水兵的餐廳可容納265人。艦上的生活起居與支持設施都引進最現代化的設計:新的廚房增加許多輔助設備改善作業效率,例如用過的不鏽鋼餐具以電梯送往洗碗機;艦上擁有現代化的醫務室,包含診療室、手術室、牙醫室、藥局等;艦上還有許多新穎的起居設施,例如洗衣間、熨燙間、理髮廳、製鞋店、艦內商店、冰淇淋機等。艦上允許喝酒,艦內有五個儲存啤酒的艙間。

這兩艘巡洋艦的修改幅度很大,而在已經建造相當程度的艦體上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改動,難度與複雜度遠超過從頭設計一艘新艦,任何一項設計變更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例如,將原本的單機艙分隔成雙機艙會增加許多重量,而增設雷達系統更增加了上部重量,使重心提高;為了避免這些新增加的設備導致船艦上部過重、影響航行穩定性以及日後成長餘裕,荷蘭海軍絞盡腦汁刪減上部重量,甚至軍官艙室的座椅都重新設計,每張座椅節省3公斤重量。到最後,新巡洋艦的滿載排水量增加為11926噸,而之後的大量設計變更也導致成本上升;總計最後兩艦修改設計與復工,總共花費了4300萬荷蘭盾。這兩艘巡洋艦是荷蘭最後一種採用鉚釘接合的的船艦,二次大戰期間電銲技術日益成熟普及,可以大幅加快造船進度,並省下鉚丁的可觀重量。

修改設計的同時,荷蘭海軍也變更了命名。由於二次大戰期間德·魯伊特號被擊沈,因此荷蘭海軍決定將RDM廠建造的團結號改名為德·魯伊特號,以延續這個荷蘭海軍最具代表性的艦名。隨後,威爾頓.費吉頓廠要求將該廠建造的七省號改名為德·魯伊特號,因為荷蘭海軍先前有已經有兩艘德·魯伊特號由威爾頓.費吉頓廠建造。荷蘭海軍採納了建議;在1950年8月22日,由威爾頓.費吉頓廠建造的七省號改名為德·魯伊特號(HNLMS De Ruyter C801),而由RDM建造的團結號則改名為七省號(HNLMS De Zeven Provinciën C802)。由於最初是RDM船廠先開工,因此兩艘巡洋艦被歸類為七省級。

在1950年8月22日,距離安放龍骨超過20年後,由RDM廠建造的七省號舉行命名下水儀式(德·魯伊特號在1944年12月24日納粹德國佔領期間就先下水)。德·魯伊特號與七省號分別在1953年11月18日與12月17日移交荷蘭海軍,然而此時艦上的感測器與指揮、射控系統都還沒有安裝;由於兩艦的設計經過重大修改,引進大量新技術,測試時難免發現問題;例如,實際測試之後,後桅杆的位置必須移動。另外,由於這兩艘巡洋艦人力需求龐大(總共約需1500人),使荷蘭海軍人手極其吃緊,而人員短缺也影響了後續測試的進度。因此,兩艘巡洋艦直到1955年才形成戰鬥力。由於這兩艘巡洋艦人力需求龐大,對於規模不大的荷蘭海軍而言,是個沈重的負擔。由於工程延遲、戰後通貨膨脹等,七省級巡洋艦的總花費從原本的1.26億荷蘭盾提高到1.9億。

德·魯伊特號試航期間,一家位於費爾斯蘭(Frisian )的報紙Ons Noorden在1953年3月27日撰文譴責,德·魯伊特號建造期間發生了大量錯誤,並在試航期間逐一暴露出來;然而,實際上德·魯伊特號曾在只使用兩部鍋爐的情況下達到28節航速,因此隨後荷蘭其他媒體都批評了Ons Noorden這項指控。 

七省級的防空雷達在測試中表現不錯,都能在艦上其他感測單位發現首先發現目標;不過,當時七省級仍採用類似二次大戰時代的人工防空主揮作業,透過各雷達探測的目標軌跡、速率、高度等參數都要由指揮中心的人員畫在透明板上。服役後,荷蘭海軍發現兩艘七省級巡洋艦的150mm火砲射速無法達到原訂指標,這是因為彈藥艙的設計,使得補充彈藥的速率永遠跟不上射速。此外,設計先進的Bofors 57mm防空機砲有許多技術問題,運作始終不理想。

升級為防空巡洋艦(七省號)

在1956年,荷蘭海軍部長Moorman少將表示,以往的海軍技術如蒸汽渦輪推進系統、大砲等等都已經過時,荷蘭海軍必須準備好迎接新時代的科技如導向飛彈、核子推進與核子武器等。在1950年代後期,美國海軍開始大幅改裝二次大戰時代設計的巡洋艦,加裝美國康維爾(Convair)公司的小獵犬(Terrier)防空飛彈系統,而義大利也從美國引進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來改裝二戰巡洋艦朱賽佩.加里波底號(Giuseppe Garibaldi)。當時荷蘭也與美國接觸,希望能取得新技術,包括防空飛彈;荷蘭派遣一艘七省級巡洋艦與潛艦前往美國,而美國對艦上荷蘭製新型雷達以及火砲系統印象深刻,雙方立刻開始探討在七省級巡洋艦上加裝美製防空飛彈的可能性。在二次大戰後,財力雄厚的美國積極資助歐洲國家重建防衛武力以抵抗蘇聯,例如在1949年正式生效的共同防衛協助計畫(Mutual Defence Assistance Program,MDAP)就是在美國撥款援助之下購買武器,而荷蘭就希望透過MDAP管道購買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

在1958年,荷蘭向美國洽商向美國訂購許多海軍武器系統,包括飛機、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其中小獵犬的出口不成問題(同時期義大利也從美國獲得小獵犬防空飛彈來改裝朱賽佩.加里波底號)。當時為兩艘七省級換裝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的總經費預估為4000萬荷蘭盾,而美國願意透過MDAP來負擔購買小獵犬飛彈系統的1200萬荷蘭盾。然而,當時荷蘭政府不願意提供海軍需要的所有資金,荷蘭海軍只能選擇部分項目;此時,荷蘭海軍裝備的二戰型美製PBM Mariner水上巡邏機已經十分老舊(並發生墜機),成為優先汰換的目標,為此荷蘭海軍將有限的資源用來購買美製P-2海王星(Neptunes)反潛機,因此只能有一艘七省級改裝防空飛彈系統。而荷蘭海軍選擇了為七省號改裝小獵犬防空飛彈,排除了德·魯伊特號。

在1962年4月10日,七省號進入RDM公司船塢展開翻修改裝工程,工程持續到1964年。在這項工程中,艦體後部安裝一座MK-10 Mod.0雙聯裝飛彈發射系統(含彈艙)、兩座支援射控工作的SPG-55照射雷達以及一座負責先期目標標定的SPS-39三維對空監視雷達;為了騰出空間安裝這些系統,後部兩座雙聯裝152mm砲塔、一座Bofors 57mm雙聯裝防空機砲與四門Bofors 40mm機砲被拆除,使得艦上剩下兩座雙聯裝152mm主砲、三座Bofors 57mm雙聯裝防空機砲與四門Bofors 40mm機砲;此外,後部安裝一座新設計的甲板艙室,用來容納RIM-2小獵犬飛彈的水平彈艙(容量40枚),甲板艙室頂上布置兩座SPG-55照射雷達,以及一個安裝SPS-39雷達的大型三角格子桅;為了配合SPS-39,原本架在二號煙囪上、安裝ZW-01長程雷達的第二號桅杆被拆除,ZW-01改裝在二號煙囪頂的一個平台(降低了高度)。SPS-39是荷蘭海軍引進的第一種三維雷達,能直接獲得目標方位與高度,而不像先前LW-01或DA-01探測到目標之後(只有方位資訊),再由VI-01雷達測量高度;因此,七省號防空改裝時,拆除了VI-01測高雷達。

1964年中旬改裝工程進入收尾階段時,七省號的人員逐漸回到了艦上居住。在1964年8月3日,七省號進行改裝後的首次航行,試航作業在11月完成,隨後進行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的測試,測試中發射八枚飛彈,其中五枚成功命中目標,在當時算是不錯的成績。七省號重新服役時,成為荷蘭海軍史上第一艘配備防空飛彈系統的船艦。RIM-2小獵犬飛彈射程約32km,飛行速率3馬赫。

服役事蹟

二次大戰爆發時來不及完工的七省級巡洋艦不僅錯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也錯過了1950到1953年的韓戰。這兩艘巡洋艦被作為荷蘭海軍旗艦,生涯中的主要活動包括例行的部署巡航、展示國旗、參與西方盟國演習、人道救助等等,並沒有機會實際投入任何軍事衝突(包括1960年代荷蘭與印尼間為了新幾內亞的的衝突)。

在1956年7月,由七省號巡洋艦、荷蘭級(Holland class)驅逐艦西蘭號(HNLMS Zeeland D809)、費爾斯蘭級(Friesland class)驅逐艦費爾斯蘭號(HNLMS Friesland D812)組成的編隊訪問蘇聯列寧格勒( Leningrad ,今為聖彼得堡),這是1914年以來荷蘭海軍船艦首次訪問俄羅斯。為了防止洩密,這幾艘荷蘭船艦在啟航前暫時移除了所有的北約裝備(例如通信)以及密碼本,航行過程防空雷達全程不開機,導航雷達也更改設定,避免將電磁參數洩漏給蘇聯。

在1958年8月26日上午6時4分,七省號停靠登海爾德港(Den Helder)西側時艦體中部意外觸礁而擱淺;該艦在前一天剛離開登海爾德港,但由於右側主機艙發生蒸汽外洩,遂決定返航。該艦在上午漲潮時曾有一次脫困機會,原本打算靠著反轉一個螺旋槳推進器脫困,但由於脫困航道上正好擋著一艘挖泥船,導致七省號難以迴旋,所以作罷。經過24小時候,七省號在拖船協助下脫困。這次擱淺只造成輕微損害。

在1960年3月1日,北非摩洛哥的阿加迪爾市(Agadir)發生大地震,四萬居民中有有高達15000人死亡;當時由德·魯伊特號巡洋艦,驅逐艦德倫特號(HNLMS Drenthe D816)、上愛賽省號(Overijssel D815)、吉德蘭號(HNLMS Gelderland D811)以及巡防艦HNLMS De Bitter、潛艦旗魚號(HNLMS Zwaardvis )組成的荷蘭海軍編隊正部署在地中海,這支編隊加上林堡號(HNLMS Limburg D814)驅逐艦立刻前往當地進行人道救援。在2000年,當時參與這項人道救援任務的荷蘭海軍官兵獲得頒發「阿加迪爾1960」集體榮譽勳章。

在1961年7月6日,七省號等30艘荷蘭海軍船艦在斯赫弗寧恩(Scheveningen)外海Vlootrevue,慶祝1666年「四日戰爭」( Vierdaagse Zeeslag )荷蘭艦隊凱旋而歸之日。

在1964年11月21日,德·魯伊特號與西班牙船隻Mallor Quin在巴塞隆納外海發生碰撞意外,船齡80年的Mallor Quin被撞沈,7名人員之中6人被救起,但有一人喪生。

在1966年,七省號在義大利西西里島附近的莫西拿海峽(Strait of Messina)遭遇暴風,艦上人員在放下錨時,船艦突然遭到一陣巨浪襲擊,有兩名軍官落海喪生。

在1969年,英屬七省號在小安地列斯群島北部的安圭拉(Anguilla)發生暴亂,七省號隨即載運荷蘭海軍陸戰隊前往附近的荷屬聖馬丁(Sint Maarten)戒備,防止安圭拉的島民趁機登上荷屬聖馬丁。

在1973年2月,七省號與驅逐艦德倫特號(HNLMS Drenthe D816)、荷蘭號(HNLMS Holland D808)等艦前往美國進行訪問。

除役/轉手秘魯

由於經費不足,二號艦德.魯伊特號並沒有改裝防空飛彈系統,這使得該艦的實用價值迅速降低,難以應付現代化海戰中的空中與水下威脅。在1966年,荷蘭海軍正式確認建造配備防空飛彈的新艦艇,稱為「1966年巡防艦」(Fregat '66),就是後來的特龍普級(Tromp class,又稱GW巡防艦);當時荷蘭海軍希望在兩艘GW巡防艦完成後,還能繼續操作配備防空飛彈的七省號,而德.魯伊特號則予以除役。在1967年荷蘭內閣會議討論國防預算時,決定1968財年國防預算維持與1967年相同,不做任何增長。荷蘭的社會民主工人檔(SDAP)早已主張將兩艘七省級巡洋艦汰除,認為荷蘭這樣的小國根本不應該保留如此龐大、昂貴的船艦。

 

在1971年,執政的荷蘭工黨決定不編列任何中期國防預算,意味著整體國防預算的大幅刪減;由於經費緊縮,荷蘭海軍首先放棄德.魯伊特號,該艦在1972年10月12日除役,整修後轉賣給秘魯,秘魯將之命名為格勞海軍上將號(BAP Almirante Grau CLM-81),在1973年3月7日交付,隨後在5月23日舉行成軍典禮,7月11日首次抵達秘魯,隨即成為秘魯海軍旗艦。荷蘭工黨政府在1974年國防備忘錄決定,1975年進一步大幅刪減國防預算;為此,荷蘭海軍決定放棄七省號,該艦在1975年10月16日除役,而巡洋艦這個艦種也正式走入荷蘭海軍歷史。

阿吉雷號(原七省號)在移交秘魯前拆除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加裝大型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

七省號除役後,在1976年8月轉賣給秘魯,命名為阿吉雷號(BAP Aguirre  CH-84);在移交之前,阿吉雷號進行大規模改裝,拆除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美國不同意將小獵犬防空飛彈轉移給秘魯),艦尾改裝一座機庫與一個大型直昇機起降甲板,艦上總共能收容三架美製SH-3反潛直昇機起降,秘魯稱之為直昇機巡洋艦。完成改裝後,阿吉雷號在1978年2月24日正式進入秘魯海軍服役,5月17日抵達秘魯。

 轉移給秘魯的格勞海軍上將號(原德.魯伊特號),此時已經升級過電子系統

從1985到1988年,格勞海軍上將號在阿姆斯特丹海軍船廠(Amsterdam Naval Services)進行大規模改裝,稱為改裝計畫一號( Proyecto de Modernización 01,PM-01)。在格勞海軍上將號改裝期間,姊妹艦阿吉雷號接替秘魯海軍旗艦職務,並且在1986年8月7日到1988年2月15日這段期間改名為格勞海軍上將號,直到原本的格勞海軍上將號完成改裝才回復到阿吉雷號的艦名。

格勞海軍上將號此次改裝重點是電子系統,新增的裝備包括:Signaal SEWACO Foresee PE 戰鬥管理系統、Signnal的LW-08長程對空預警雷達與DA-08中程對空搜索雷達、兩座Decca 1226導航雷達、一座Signaal的WM-25射控雷達系統以及一座配套的STIR-240照射雷達、兩座 Signaal LIROD-8光電感測器與兩座光電目標標定系統(Target Designation Sights,TDS)、Signnal的Rapids電子支援系統(ESM)以及Scimitar電子反制系統(ECM)、兩座馬特拉防務(Matra Défense)的Dagaie誘餌發射器與一座Sagaie誘餌發射器、Link Y資料鏈等。武裝方面,移除全部四座雙聯裝Bofors 57mm 60倍徑火砲,八門Bofors 40mm 70倍徑防空砲則只保留位於船艛兩側的四座,原本的CWE-610艦體聲納也被移除;剩下的Bofors火砲則改進了控制設備,包括增設信號放大器(包括瞄準與射擊限制等)。

(上與下)格勞海軍上將號在1993年加裝兩座義大利Otomat/Teseo Mk 2A反艦飛彈發射器,安裝位置是原本

的Bofors 57mm雙聯裝機砲砲位(1985至1988年的改裝時拆除)。

 

日後格勞海軍上將號又陸續接受一些改良,主要是在秘魯卡俄亞(Callao)的SIMA船廠進行。在1993年,格勞海軍上將號加裝八具義大利Otomat/Teseo Mk 2A反艦飛彈發射器,在1996年安裝兩座義大利OTO Melara雙聯裝40mm 70倍徑防空火砲(射速600發/分)。在2003年,秘魯將格勞海軍上將號的LW-08雷達拆除,改裝從巡防艦BAP Carvajal (FM-51)移除的AN/SPS-6雷達。

由於艦齡增大、狀況漸差,阿吉雷號首先在1999年3月21日除役,隔年出售解體。格勞海軍上將號則繼續服役並擔任旗艦職務多年,直到2017年9月26日才除役,成為全世界上最後一艘除役的二戰形式全火砲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