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海蛇級/A-14水怪級/A-17西哥特蘭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瑞典在1960年代到1990年代先後建造的四種潛艦,由前而後是A12海蛇級(Sea Serpent class)、A14海妖級(Nacken class)、

A17西哥特蘭級(Vastergutland class)與A19哥特蘭級(Gotland class)

新加坡先後購買兩艘A12海蛇級與兩艘A17西哥特蘭級,成為新加坡海軍第一批柴電潛艦。圖為新加坡海軍

四艘A12(新加坡稱為挑戰者級)與A17(新加坡稱為射手級)的編隊合照。

 ──by captain Picard


 

瑞典這個北歐工業先進國家在國防工業上有許多獨到之處,潛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自從二次大戰之後到今天的幾十年內,瑞典都依照本身的需求建造潛艦,並且都是同時期最尖端的設計之一。由於瑞典周遭的波羅底海為淺水域,故瑞典專門建造一千噸上下的中、小型潛艦,才能在這種狹小、深度不夠的水域中靈活操作,並格外重視潛艦的操縱性能。雖然體型較小,但瑞典潛艦的戰力實在不容小覷,而且都擁有當時最尖端的設計概念與裝備。本文便簡介1960年代至1990年代瑞典曾建造的三種潛艦──A-12海蛇級(Sea Serpent)、A-14海妖級(Nacken class)以及A-17西哥特蘭級(Vastergotland class)。

A-12海蛇級柴電攻擊潛艦

新加坡挑戰者級柴電攻擊潛艦挑戰者號(RSS Challenger),原為瑞典A12型海蛇級潛艦海熊號(HMS Sjoebjoernen)。

新加坡挑戰者級柴電攻擊潛艦酋長號(RSS Chieftain),原為瑞典海蛇級潛艦Sjoehunden

航渡中的酋長號,背後有一艘無畏級巡邏艦。攝於2002年。

一艘海蛇級潛艦停泊在瑞典海軍穆斯克海軍基地(Muskö Naval Base)的地下設施。穆斯克海軍基地位於斯德哥爾摩群島

南部的穆斯克島(Muskö )上, 在1950年開始建造,1969年完工啟用;這個地下設施位於花崗岩洞穴裡,可以抵抗戰術

核子武器的打擊;除了停泊船艦之外,這個地下基地 還設置武器儲存庫、野戰醫院等支持設施。穆斯克基地的地下船塢

有三個船席,每個長140公尺、水深7公尺,可停泊瑞典海軍的驅逐艦或潛艦;必要時船塢也能 排水抽乾,

在裡面維修船艦。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防預算刪減,穆斯克海軍基地遭到關閉;然而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後,

瑞典重新增加國防開支來因應俄羅斯的威脅,在2019年決定重新啟用穆斯克地下設施,在2021到2022年全數完成。

 

艦名/使用國 A-12柴電攻擊潛艦/瑞典

(Sjoeormen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瑞典/

Sjoeormen、Sjoebjoernen、Sjoehunden:由Kockums Malmo建造

Sjoebjoernen、Shohasten:由Kariskronavarvet建造

尺寸(公尺) 長50    寬6.1   吃水5.8
排水量(ton)

浮航1125

潛航14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Hedemora柴油機*2

ASEA推進電動機*1/1500

單軸五葉片螺旋槳

航速(節) 水面12

水下20

續航力(海浬)  
潛航深度 (公尺) 15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Terma I頻平面搜索雷達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Plessey Hydra被動式中頻聲納系統
作戰系統 Ericsson AI射控系統
乘員 23
艦載武裝

400mm魚雷管*2(使用TP-43-1反潛魚雷,艦上攜帶4枚)

533mm魚雷管*4(使用TP-613反艦魚雷,艦上攜帶10枚)

艦首可加裝水雷佈放箱(容量48枚)

數量

共六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Sjoeormen 1967/1/25 1968/7/31 1996~1997除役,翻修後售予新加坡,1997/9/26改裝完成下水,重新命名為RSS Challenger,2000服役。

2015/3/15除役
Sjoelejonet 1967/6/29 1968/12/16 1996~1997除役,翻修後售予新加坡,1999/5/28改裝完成下水,重新命名為RSS Conqueror,2001/7/22服役。
Sjoebjoernen 1968/1/9 1969/2/28 1996~1997除役,翻修後售予新加坡,1999/5/28改裝完成下水,重新命名為RSS Centurion,2004/6/26服役


2015/3/11除役
Sjoehunden 1968/3/21 1969/1/25 1996~1997除役,翻修後售予新加坡,2001/5/22改裝完成下水,重新命名為RSS Chieftain,2002/8/24服役
Shohasten 1968/8/6 1969/9/15 1995/9除役,隨後移交新加坡當作訓練艦

 

1960年代出現的海蛇級是瑞典海軍在二次大戰後建造的第一批完全現代化的潛艦 ,設計上脫離先前模仿二戰納粹德國Type-XXI潛艦的鯊魚級(Hajen class)和龍級(Draken class)的影子,並擁有許多當時全球最尖端或者創新的構型,包括現代潛艦常見的單殼流線型艦體(當時潛艦外型的主流仍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差不多,包括類船型艦體、上甲板等特徵),以及X型 尾舵。X型尾舵由1953年12月進入美國海軍服役的青花魚號(USS Albacore AGSS-569)柴電實驗潛艦在1961年接受第二度改裝時首度被採用,而瑞典則是最早接受此一構型並用於作戰潛艦的國家。海蛇級的功能包括反艦、反潛、佈雷以及情報蒐集等。

X型尾舵能在翼展不超過艦體中段輪廓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操控面積。傳統十字型尾舵為了獲得足夠的舵翼面積來提高操控性能,尾舵翼展就會超過潛艇的高度與寬度,潛艦坐底時就很容易使下方垂直尾舵受損;而X舵面則可以在增加舵翼面積的同時不超出艦體最大高度與寬度,在坐底或與臨船並排停泊時不容易讓 尾舵碰撞外物而損傷,這對於在淺海作業的瑞典潛艦而言格外有價值。此外,傳統十字形尾舵由一對水平舵與一對垂直舵組成,每一對只能控制一個軸向;萬一其中一對舵面失效或卡死,潛艦就會喪失這個軸向的控制能力,對於潛航中的潛艦非常危險,可能會失控滾轉或一路向下超過耐壓深限。而X形尾舵的四個舵面都同時參與水平與垂直控制,不僅增加了航行控制的有效舵面積(增加靈敏度並減低舵面負荷),且對部分翼面失效的容忍能力較高 ,理論上就算只剩一片舵面,也還具備三度空間(垂直向與水平向)的控制能力。除了提高操控性、比較適應坐底之外,X型尾舵的其他優點還包括:先天上比較能抵抗潛艦艦體的滾轉(rolling,推進器旋轉時也在艦體施加扭力,往反方向滾轉),而且避開了帆罩在艦體後方製造的水流擾動(seawater interference,傳統朝上的垂直尾舵正好在帆罩產生的水流中),可提高操控品質並降低流體噪音;此外,對於日後出現的泵噴(pump-jet)推進器,X尾舵的佈局正好很匹配。

不過,X型尾舵的每個翼面都兼具水平與垂直操縱的功能,動作遠比傳統十字形尾舵複雜,四個尾舵可以同時聯動或者個別動作,因此一定要使用計算機才能控制。而X型尾舵必須仰賴計算機以及動力機械才能控制,一旦發生故障(如失去電力、失去液壓、控制電腦故障等),若無法快速排除,則很可能使潛艦迅速地失控例如快速滾動(snap rolling),產生致命危險。因此,X舵面配套設計必須包括完善的冗餘設置以及備援機制,四個控制面都能各自獨立動作(以免任一舵面失效),這些都導致X型尾舵的控制機構複雜化,不僅成本增加,且潛艦艦尾必須加粗才能容納,多少會降低潛艦造型流線化的程度。

由於引進自動化操縱技術來控制X型翼,海蛇級僅需一人操縱航行控制,這在1960年代也是一個突破 (以往的潛艦以及現在的美國潛艦都需要兩人,分別控制水平與垂直方向)。在北約海軍聯合演習中,A12海蛇級潛艦仗著X舵面提供的敏捷機動力(轉彎半徑低於同類型潛艦),常讓反潛方吃足苦頭;例如,海蛇級在7節航速下,5分鐘就能完成360度轉向,且直徑不超過230m;在15節航速下,只要2.5分鐘就能完成360度轉彎。由於波羅地海的海域水淺,限制了聲納的追蹤效能,A12海蛇級往往可以靠著X型尾舵賦予的靈活度進行機動,迅速甩開對手追擊脫離其聲納探測範圍。

瑞典在1968至1969年總共建成五艘海蛇級,分別為海蛇號(HMS Sjoeormen) 、海獅號(HMS Sjoelejonet)、海熊號(HMS Sjoebjoernen)、海狗號(HMS Sjoehunden)以及HMS Shohasten,其中海蛇號、海獅號、海狗號由Kockums Malmo廠建造,另外兩艘則由Kariskronavarve海軍t造船廠建造(兩廠在於1989年合併,目前則為歐洲造船公司(European Shipbuilding Company)的一部份)。海蛇級潛航排水量1400ton,艦體以單殼構造為主體,並沿著壓力殼上方設置一層非水密上部構造;艦上編制23人。海蛇級的動力系統包括兩具Hedemora柴油機以及一具1500馬力的水下推進電動機,驅動一具五葉片螺旋槳,最大潛航速度20節,浮航12節,潛航深度約150m,能持續在海上航行三週。艦上裝有Plessey Hydra被動式中頻聲納系統以及Terma I頻平面搜索雷達。

武裝方面,海蛇級的艦首裝備兩具400mm魚雷管以及四具533mm魚雷管,前者發射TP-43-1(Torped-43-1)反潛魚雷,後者發射TP-613反艦魚雷,艦上總共能攜帶10枚TP-613與4枚TP-43-1。400mm魚雷是瑞典海軍的獨門武器,體積比一般533mm魚雷小(仍比水面艦的324mm輕型魚雷大),長度短得多,因此每個發射管每次能縱列裝填兩枚備射;這使得瑞典潛艦在相同數量的發射管以及彈艙容積之下,能攜帶更多400mm反潛魚雷。以A12海蛇級為例,兩個發射管同時有四枚400mm反潛魚雷備射,再加上四門533mm魚雷管都裝填反艦魚雷,六門魚雷管總共有有八枚反艦或反潛魚雷備射。瑞典第一代的400mm魚雷是1963年推出的TP-41(Torped-41),TP-43是第二代。此外,艦首可加裝能攜帶48枚水雷的佈放箱。 在1980年代,海蛇級進行大規模翻修,換裝與海妖級(Vastergotland class A-14)相同的NEDPS作戰指揮系統(包括Ericsson AI射控系統)。

首艘轉售新加坡的海蛇級潛艦海熊號(HMS Sjoebjoernen),剛完成翻修(1997年9月),

爾後該艦被命名為命名為挑戰者號。

在1990年代初期,新加坡決定向瑞典購買即將除役的全部五艘海蛇級(早先曾考慮德國海軍汰換下來的206A型潛艦),建立自身的第一支水下兵力。在1995年9月,新加坡首先購入剛從瑞典海軍除役的海蛇級HMS Shohasten號,作為新國潛艦部隊成立前的 的先期訓練之用;至於另外四艘海蛇級則從瑞典海軍退役後,於1996至1997年陸續送至Kariskronavarvet船廠進行徹底的大翻修,大部分艇殼都重新建造,並進行現代化改良以及若干適應熱帶氣候的改裝 ,例如換裝新的空調冷卻系統以適應東南亞海域較高的氣溫與水溫,能為艦上起居空間以及機械裝備進行冷卻與除潮。首艘翻修完畢的海蛇級於1997年9月重新下水,其餘三艘則在1999至2001年 改裝完成。2000年,新加坡海軍正式接收第一艘海蛇級,該國將本級艦命名為挑戰者級(Challenger class),四艦分別命名為挑戰者號(RSS Challenger ex-HMS Sjoebjoernen)、征服者號(RSS Conqueror ex-HMS Sjoelejonet)、百夫長號(RSS Centurion ex-HMS Sjoeormen)以及酋長號(RSS Chieftain ex-HMS Sjoehunden);至於最早引進、未經過升級的HMS Shohasten號則沒有列入戰鬥序列,單純作為備份料件的來源。

一艘除役的挑戰者級的上層結構保留在樟宜海軍基地的博物館內。

在2010年代,新加坡又向瑞典購入兩艘經過翻修改良、加裝決氣推進系統(AIP)的A17西哥特蘭級柴電潛艦(分別在2011與2013年服役);此後,新家坡將兩艘A12潛艦挑戰者號(RSS Challenger)與百夫長號(RSS Centurion)在2015年3月除役,其中一艘的部分上層建築被保留在樟宜海軍基地內部的海軍博物館;其餘兩艘A12則會服役到2020年代,被新加坡向德國訂購的Type 218SG長勝級(Invincible class)柴電攻擊潛艦汰換。

A-14海妖級柴電攻擊潛艦

A-14海妖級潛艦海王星號(Neptun)

海王星號的指揮控制室,可以看到海圖、顯控台、潛望鏡等。攝於1999年。

在2014年,已經除役海王星號運抵位於Karlskrona海軍博物館工地進行永久保存。

艦名/使用國 A-14海妖級柴電攻擊潛艦/瑞典

(Nacken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瑞典/由Kockums Malmo建造(Kariskronavarvet廠參與Jajad號部分建造工作)
尺寸(公尺) 長44    寬5.7   吃水5.5
排水量(ton)

浮航980

潛航11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MTU柴油機*2/2100

Jeumont-Schneider推進電動機*1/1500

Stirling MK-1封閉循環發動機*2/201(1988年安裝於Nacken號進行測試)

單軸五葉片螺旋槳

航速(節) 水面12

水下20

續航力(海浬)  
潛航深度 (公尺) 30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Terma I頻平面搜索雷達

Kollmorgen Type-76潛望鏡組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原始裝備:Thomson Sintra被動聲納系統

改良時換裝Krupp Atlas CSU-83主/被動聲納系統

Marconi Hydra舷側陣列聲納

作戰系統 NEDPS作戰指揮系統(包含Ericsson AI射控系統、Censor 932電腦系統
乘員 19
艦載武裝

400mm魚雷管*2(使用TP-43-1反潛魚雷,艦上攜帶4枚)

533mm魚雷管*6(使用TP-613反艦魚雷,艦上攜帶8枚)

艦首可加裝水雷佈放箱(容量48枚)

數量

共六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Nacken 1978/4/17 1980/4/25 2001~2004租借給丹麥海軍,租期結束後除役封存。
Jajad 1978/12/6 1980/12/5 2000年代除役封存
Neptun 1979/8/13 1981/6/26 2000年代除役封存,隨後改為紀念艦

 

海妖級為海蛇級的後續型,在1980至1981年間總共完成了三艘,分別是海妖號(Nacken)、女泉精號(Jajad)以及海王星號(Neptun),三艦絕大部分的建造工作由Kockums Malmo負責,Kariskronavarvet海軍造船廠僅參與女泉精號的部分建造工作。海妖級體型比海蛇級更小一些,潛航排水量1150ton。相較於海蛇級,海妖級擁有更精良的自動操控系統以及武器作戰效能 ,潛航深度也增大;由於自動化持度提高,海蛇級的人員編制減為19名。海妖級的動力系統包括二具功率1566KW(2100馬力)的MTU柴油機以及一具1150KW(1500馬力 )的Jeumont-Schneider水下推進電動機,驅動一具五葉片螺旋槳,最大潛航速度20節,浮航12節,潛航深度約300m,能持續在海上航行兩週。海妖級的輪機艙由電腦控制,在一般情況下都無須人員值班管理。海妖級仍沿用X型 尾舵,艦上的航行控制系統為SCC-00。

A-14海妖級潛艦。

海妖級配備NEDPS作戰指揮系統(包括Ericsson AI射控系統),計算機能(包含處理各感測系統數據、武器射控等)由兩具Censor 932電腦系統提供。NEDPS透過資料匯流排連接聲納、雷達等感測器 ,整合程度頗高,根據其獲得的目標資訊進行偵測、定位、追蹤與射控解算,並提供控制魚雷的參數;此外,NEDPS同時也負責監控潛艦的各項航行操控、輪機電池運作等,增加了自動化程度。NEDPS系統最多能同時追蹤50個目標,並對其中10個目標實施射控計算;除了自動化系統之外,NEDPS也包含人工操作模式對整個偵測、追蹤與射控解算過程實施修正。艦上的感測系統包括Thomson Sintra被動聲納系統、Terma I頻平面搜索雷達、美國Kollmorgen Type-76潛望鏡組等。日後改良時,海妖級換裝德國Krupp Atlas CSU-83主/被動聲納系統以及Marconi的Hydra舷側被動陣列聲納;Hydra的聲那陣列由多個的1.2m x 2m平板陣列組成,每一個平版陣列最多容納12個壓電陶瓷水聽器。海妖級配備多達8具的魚雷管,其中六具為533mm,其餘兩具為400mm,艦上總共可攜帶8枚TP-613以及4枚TP-43魚雷,四枚TP-43 400mm魚雷全部預先裝填在400mm發射管內(每管一次裝填兩枚),而八枚TP-613魚雷之中則有四枚裝填在533mm魚雷管,四枚儲存在彈艙內。此外,艦首也能加掛容量為48發的水雷佈放箱。

為了研發史特靈(Sterling)絕氣推進系統(AIP),瑞典在1988年利用海 妖號來驗證此型動力系統,在艦舯部位增加一段長8.5m的艦體,內有兩具第一代的史特靈MK.1主機(每具輸出功率為75kW,約100.6馬力,平均故障間格約為2000運轉小時)、兩個液態氧儲存槽、補償平衡水櫃以及相關的控制、輔助裝備 ,改裝工作於1988年9月完成,隨即展開測試,並於1990年2月回到瑞典海軍服役,成為瑞典海軍第一艘AIP潛艦。改裝後海妖號的持續潛航時間可達二至三週,是原先的五到七倍。瑞典在2001年3月將海妖號租借給丹麥海軍,租期 約五年(2001至2005年),用來評估史特靈AIP主機 的效能,這是丹麥海軍評估是否參與當時瑞典主導的維京(Viking)潛艦計畫的作業之一;在2001年8月17日,海妖號移交丹麥海軍,被命名為Kronborg號。在2004年6月,丹麥國會決議結束Kronborg號的服役,該艦在2004年10月27日從丹麥海軍除役並歸還瑞典,隨後瑞典將之封存。

三艘海妖級在2000年代退役封存 於Karlskrona,早期消息指出瑞典海軍打算保存二號艦女泉精號 作為紀念艦,不過最後實際上保存的是四號艦海王星號,保存於Karlskrona的海軍博物館。 依照Karlskrona博物館的資料,在1981,一艘蘇聯潛艦U137號在Karlskrona 附近擱淺,當時海王星號就在附近密切監視後續發展

A14海王星號被拖往位於Karlskrona的海軍博物館進行永久保存。

(上與下)海王星號的顯控台、海圖等。

A-17西哥特蘭級

西哥特蘭級的蘇德蒙蘭號(Sodermanland),此時已經經過現代化改良,加裝AIP絕氣推進系統。

左為A17潛艦西哥特蘭號(Vastergutland),右為A19型潛艦Uppland;攝於2003年瑞典馬爾摩(Malmö)

\(上與下)瑞典海軍A-17西哥特蘭級柴電攻擊潛艦的蘇德蒙蘭號(Sodermanland)。 下圖攝於2010年。

 

在船廠中整修的A17潛艦。

首艘轉售新加坡的A-17海妖級潛艦於2009年6月16日完成翻修、在Kockums廠下水,命名為射手號射手號(RSS Archer)。

首艘轉售新加坡的A-17海妖級潛艦於2009年6月16日完成翻修、在Kockums廠下水,命名為射手號射手號(RSS Archer)。

停泊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的潛艦,左為A17射手級,右為A12挑戰者級。攝於2015年5月中旬

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艦名/使用國 A-17西哥特蘭級柴電攻擊潛艦/瑞典

(Vastergotland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瑞典/

Kockums Malmo:艦底、最終組裝

Kariskronavarvet:艦首、艦尾

尺寸(公尺) 長48.5(原始)/60.5(加裝AIP後)    寬6.1   吃水5.6
排水量(ton)

浮航1070(原始)/1400

潛航1150(原始)/1500(加裝AIP後)

動力系統/軸馬力

Hedmora V12A/15柴油機*2

Jeumont-Schneider推進電動機*1/1800

Stirling MK-3封閉循環發動機*2/201(2003年起陸續加裝)

單軸五葉片螺旋槳

柴油機以及一具1800馬力的Jeumont-Schneider水下推進電動機

航速(節) 水面12

水下20

續航力(海浬)  
潛航深度 (公尺) 30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AR-700-SS平面搜索雷達

EDO RSS AR-700-S5電子截收系統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Krupp Atlas CSU-83主/被動聲納系統

FAS-3-1 Flank被動搜索聲納

作戰系統 IPS-17資料自動處理系統
乘員 24
艦載武裝

400mm魚雷管*2(使用TP-43-1反潛魚雷,艦上攜帶6枚)

533mm魚雷管*6(使用TP-613反艦魚雷,艦上攜帶18枚)

艦首可加裝水雷佈放箱(容量48枚)

數量

共六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Vastergutland 1986/7/19 1987/11/27 因預算刪減降為備役。2005年決定售予新加坡,2010/10/20下水,重新命名為RSS Swordsman,2013/4/30服役。
Halsingland 1984/1/1 1987/8/31 1988/10/20 因預算刪減降為備役。2005年決定售予新加坡,2009/6/6下水,重新命名為RSS Archer。2011/12/2服役。
Sodermanland 1988/4/12 1989/4/21
Ostergotland 1988/12/9 1990

 

 

兩艘結伴航行的西哥特蘭級。

繼海妖級後,瑞典繼續建造了海妖級的改良型──西哥特蘭級,用於取代老舊的龍級潛艦。西哥特蘭級總共建造了四艘,以瑞典的省分命名,分別為西哥特蘭級分別是西哥特蘭號(Vastergutland)、赫辛蘭號(Halsingland)、蘇德蒙蘭號(Sodermanland)以及 奧斯特哥特蘭號(Ostergotland)。在此案中,Kockums Malmo負責艦底製造以及最終組裝,Kariskronavarvet廠則承造艦首與艦尾。西哥特蘭級潛航排水量1150ton, 艦體以單殼構造為主體,並沿著壓力殼上方設置一層非水密上部構造。本級艦的艦首、艦尾以及帆罩外型都經過修改,以降低航行阻力。本級艦的動力系統包括兩具Hedmora V12A/15柴油機以及一具1800馬力的Jeumont-Schneider水下推進電動機,驅動一具五葉片螺旋槳,最大潛航速度20節,浮航11節,並擁有頗佳的靜音能力。西哥特蘭級的艦體以HY-80高張力鋼板建造,潛航深度約300m,仍沿用A-12、14級的X型 尾舵,聲納系統為Krupp Atlas的CSU-83。西哥特蘭級在武器射控、動力與航行操作的自動化程度又比海妖級更上一層,艦上只需編制24人(另可搭載5名人員),輪機艙實現無人化,武器裝填也完全自動化。此外,本級艦還裝有消磁線圈,以抵銷潛艦在海中航行時切割地磁磁力線而導致的艦殼磁化。由於潛艦會在三度空間內運動,所以消磁系統比起僅在平面上運動的水面船艦不同 。西哥特蘭級的電子裝備包括一具AR-700-SS水面搜索雷達、Krupp Atlas CSU-83聲納系統、FAS-3-1(Flank)被動側面陣列聲納、Ericsson (A14海妖級的系統的改良型)、EDO RSS AR-700-S5電子截收系統等。與海妖級相同,西哥特蘭級也配備六具533mm以及兩具400mm魚雷管,每次裝填就有六枚533mm魚雷以及四枚400mm魚雷(每管裝填兩枚)備射;艦上總共可攜帶18枚TP-613 533mm魚雷以及6枚TP-43 400mm魚雷,備彈量比海妖級大幅增加。此外400mm魚雷管也能用於佈放水雷,艦首也能加掛水雷佈放箱。

在1999年11月,瑞典國防物資局(Defence Materiel Administration,FMV)與Kockums船廠簽署合約,為第三、第四艘A17型蘇德蒙蘭號、 奧斯特哥特蘭號進行現代化改良翻修作業 (改裝完之後稱為蘇德蒙蘭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裝史特靈MK.3絕氣推進系統(AIP)以延長水下航行時間;完成改裝後,瑞典皇家海軍操作的五艘潛艦 (三艘A19型以及兩艘升級後的A17型)都擁有史特靈AIP。史特靈MK.3是史特靈發動機的最新改良型,具有更高的功率與效率 ,平均大修間格延長為3000運轉小時。加裝AIP艙段後,蘇德蒙蘭級全長增加約12m,潛航排水量增至1500ton。原本瑞典還打算在升級蘇德蒙蘭級時,在帆罩周圍的艦體內加裝四個垂直發射器,攜帶瑞典自製的RBS-15反艦飛彈;然而由於預算限制以及考慮瑞典海軍的實際操作需求,這個項目沒有執行。蘇德蒙蘭號首先在2000年下旬展開改裝,2003年9月8日重新下水,完成測試後於2004年中恢復服役;而進行相同改良的奧斯特哥特蘭號則在2004年9月3日重新下水,2005年回到現役。

在穆斯克海軍地下設施停泊的一艘A17型潛艦

頭兩艘A17型西哥特蘭號、赫辛蘭號由於預算刪減而降為預備役。在2005年5月,新加坡 國防部與Kockums廠簽約,購買西哥特蘭號與赫辛蘭號(全部交易手續於2008年完成),交付前先進行與三、四號艦相同的升級與全面翻修 ,加裝史特靈MK.3 AIP,並針對熱帶環境進行相對應的改裝。這項合約還包括後勤支持維護項目以及訓練支持等,派來接艦的新家坡海軍人員在瑞典Karlskrona受訓。

 售予新加坡的兩艘A-17也強化了空調循環系統,以適應於東南亞較高的水溫與氣溫。空調系統為艦上起居艙室以及機械裝備進行冷卻、加溫與除潮,包括將艦內各系統產生的剩餘熱量予以回收, 再用於需要加熱的部位,如此能降低艦上電池的負擔。武器方面,新家坡為射手級裝備義大利WASS的黑鯊(Black Shark)重型反潛魚雷 。新家坡引進瑞典二手潛艦以來,就發現原本基於波羅的海環境設計的瑞典潛艦,到了水聲特性大不相同的亞洲海域(包括水溫、深度、水域開放程度等),若干方面發生問題,包括冷卻效果、靜音性能不如預期等,曾經花錢請澳洲顧問公司來研究問題。

首艘售予新加坡的A-17潛艦是赫辛蘭號,完成改裝工程後,於2009年6月16日在Kockums廠 下水,被新加坡命名為射手號(RSS Archer),2011年12月2日成軍。新加坡購入的第二艘A-17是西哥特蘭號,在2010年10月20日 完成改裝工程下水,被新加坡命名為劍客號(RSS Swordsman),2013年4月30日服役。兩艘射手級的加入,使新加坡海軍成為東協國家裡第一個擁有AIP潛艦的海軍。 至於瑞典海軍留用的兩艘A-17潛艦,將留用到更新一代A-26潛艦(2010年2月展開初步設計)服役時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