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一代導彈快艇/導彈巡邏艦

──by captain Picard


  

基於「空、潛、快」的建軍理念,早期著重近海防禦的中國海軍一向保有大批小型作戰艦艇,而這些艦艇多以中小口徑火砲為主要武裝。因應導彈時代的來臨,中國開始組建 導彈快艇部隊。在1960年代,中國同時自蘇聯引進蚊子型(Komar)與黃蜂型(Osa-1)導彈快艇的技術,正式邁入導彈快艇時代。由於此時適逢中蘇交惡,蘇聯將協助 中國各項工業的人才、物料全部撤回,因此影響了蚊子型與黃蜂型的國產化,然而中國仍以土法煉鋼的方式自行摸索,最終仍將這兩型快艇付諸量產 ;在1980年代中期,中國的導彈快艇數量一度高達230艘左右,高居全球各國海軍之冠,不過這樣的兵力規模在1990年代因為舊型快艇陸續除役而大幅縮水。在1980年代 後期,中國又根據先前生產的南海級驅潛艇,衍生發展出紅星級導彈快艇,之後又繼續推出037-II導彈巡邏艦。這兩型較新的小型導彈艦艇雖然仍稱不上先進,但已經開始裝備 中國較新開發的反艦 導彈。而在200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大量建造前衛的022型穿浪船體導彈快艇,中國導彈快艇發展的歷史又展開了新的一頁。

24型導彈快艇

 在海面上編隊高速衝刺的24型(河谷級)導彈快艇編隊。

艦名/使用國 河谷級導彈快艇/中國

(Houku class,Type-24)

建造國/建造廠 中國/蕪湖造船廠、上海求新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27 寬6.3 吃水1.3
排水量(ton)

標準68

滿載79.2

動力系統/軸馬力

L-12V-180柴油機*4/4800

四軸

航速(節) 37.5
續航力(海里) 400(30節)
乘員 17
電子系統 Type-352 對海搜索/射控雷達*1
武器裝備

61式雙聯裝25mm機砲*1

上游一型(SY-1)反艦導彈*2(最初裝備)

鷹擊8A型(YJ-8)反艦導彈*4(其中一艘換裝測試)

備註 總共建造75艘,至2000年代初期還剩25艘現役。

 

依照1959年2月4日中國與蘇聯簽署的「關於在中國海軍艦艇制造方面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二四協定」)。蘇聯轉讓包括183R 型導彈快艇(北約代號蚊子型,Komar,中國代號為6623型)、205型導彈快艇(北約代號黃蜂1型,Osa-1,中國代號6621型)在內的五種船艦技術的技術(其他還包括P-8水翼魚雷艇、633羅蜜歐級潛艇與629高爾夫級導彈潛艇),在蘇聯提供裝備與技術指導之下自行生產;其中,蕪湖造船廠負責建造蚊子級,中國簡稱為23型,上海中華造船廠則進行黃蜂型的國產化,中國簡稱21型。

蚊子型與黃蜂型都是蘇聯著名的早期型 導彈快艇,曾大量生產供應蘇聯海軍以及其盟邦、附庸國。其中,體積較小的蚊子型使用木質船殼,配備兩枚SS-N-2冥河反艦導彈,而放大的黃蜂型則配備四枚。1959年蘇聯將這些導彈艇技術轉移給中國時,蘇聯本身也還沒有完成試製,所以設計圖紙差錯較多。在1960年初,中國科研人員在雷達和指揮儀等關鍵的技術文件殘缺不全的情況下,對於存在眾多問題的6623型導彈艇進行研究,逐步解決問題。在1967年,埃及海軍的蚊子型快艇以SS-N-2冥河反艦 導彈擊沈以色列驅逐艦艾拉特號而聲名大噪,不過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中,埃及、敘利亞的蚊子型與黃蜂型導彈快艇由於導彈技術落後以及欠缺電戰自衛裝備,慘遭以色列新組建的SAAR系列 導彈快艇痛宰。

由於1960年代中蘇交惡,蘇聯撤走所有協助中國的技術人員、設備與物料,連帶也使進行中的導彈快艇計畫陷入停擺。不過隨後蕪湖造船廠仍以土法煉鋼的方式自行摸索,第一艘 中國版蚊子型(23型)的原型艇(舷號051)於1962年8月下水, 試航時發現大量問題,包括縱傾角太大、不能滿足發射導彈時的航態要求、航速上不去、雷達和指揮儀工作不正常等。在1964年8月 ,23型原型艇交付解放軍海軍服役,1965年進行首次 導彈試射,結果不是很成功。結果,這艘23型首製艇實際上等於成為科研試制艇,無法形成戰鬥力。

在1966年,中國701所 繼續以23型為基礎,在沒有蘇聯的協助下進行許多重新設計與改造;例如,對艇身也進行了大的改進,首先把原23型艇的木質結構改為全鋼結構,採取降低阻力與縱傾角等措施,在艇尾加一個楔形板來增大艇尾浮力,解決了23型原型艇的航態問題,滿足了發射導彈的要求;此外,移動指揮儀的陀螺平台的位置,以減輕振動,並更換雷達元件、保證其正常工作等。之後,又重新設計了螺旋槳推進器,使航速、主機轉速都達到了指標。此種深度改進的導彈艇被稱為24型(又稱66型),西方稱之為24型(Houku class),隨後又根據海軍的要求繼續進行了許多重大改進。首艘24型於1966年4月開工,同年8月下水,10月進行 導彈試射,12月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服役,擔負戰備值班任務。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24型的量產作業直到1971年才在蕪湖造船廠與上海求新造船廠展開,而且直到1975年2月才正式定型。24型一共建造了75艘裝備於 中國海軍 ,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此外,24型快艇也曾有外銷紀錄,巴基斯坦在1981年引進4艘,孟加拉於1983年2月購得4艘,埃及在1984年引進4艘,而伊朗則在1992年購入10艘。

24型的滿載排水量79.2ton,動力為四具L-12V-180柴油機,驅動四軸螺旋槳,總功率4800馬力,最大航速37.5節,以30節航行時續航力400海里,艇上編制17名乘員。 相較於原本的23型,24型以一座可折收的柱狀桅杆取代原本的格子桅,以利於進入低矮的港口洞庫工事中。武裝方面,24型大致沿襲蚊子型的配置,不過都換用 中國自製的產品;艇首配備一座61式雙聯裝25mm機砲,艇尾安裝兩具 上游一型(SY-1)反艦導彈發射器,此為SS-N-2冥河導彈的中國仿製版 ,飛行速度0.85馬赫,射程35km,主動雷達導引,彈頭重513kg,全程以類似拋物線的彈道飛行,屬於第一代反艦導彈。在1980至1982年,701所與 中國海軍4805廠為其中一艘24型進行改裝,將反艦 導彈換成四枚當時中國剛剛推出的鷹擊-8型(YJ-8)。鷹擊-8型對外型號為C-801,是中國第一種具有西方第二代水準的反艦導彈,採用主動雷達導引,固態火箭推進,射程 約40km,飛行速度0.9馬赫 ,彈頭165kg,終端彈道採用掠海飛行以躲避敵艦雷達偵測。不過後來24型並未換裝新反艦導彈,而且中國又繼續發展出射程更長的鷹擊-8A。

在1970年代,701所還曾推出24型的放大水翼版,稱為EM-2A,艇長略增為28m,寬6.6m,動力為四具M-50型柴油機驅動四軸螺旋槳,輸出功率增至5600馬力,最大航速38節,艇上編制20名人員,艦上武裝則維持不變。EM-2A似乎是針對外銷市場,不過並不是成功的產品,建造一艘原型艇進行測試後便沒有下文。

24型僅具備1950年代的科技水平,靠著桅杆上的352型雷達進行搜索,憑藉回波判斷敵艦方位,然後朝該方位發射反艦導彈,只能接戰目視範圍內的目標,沒有資料鏈來接收來自其他友軍平台的目標方位資訊,而上游一號 導彈本身也是1950年代的第一代反艦導彈水平,極易被敵方發現以及反制;到了1980年代,24型無論在性能與作戰型態方面都已經落伍,從1990年代開始逐步退役;至2000年代初期,只剩25艘左右還在現役,隨後將完全退出 中國海軍的戰鬥序列。

 

黃蜂級導彈快艇

21型( 黃蜂級)導彈快艇長期以來都是中國導彈快艇部隊的骨幹主力,最後於2007年6月除役完畢。

艦名/使用國 黃蜂級導彈快艇/中國

(Huangfeng  class,Type-21)

建造國/建造廠 中國/上海中華造船廠、江西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38.8 寬7.6 吃水2.99
排水量(ton)

標準171

滿載205

動力系統/軸馬力

M-503A柴油機*3/8025

三軸

航速(節) 39
續航力(海里) 350(30節)
乘員 30
電子裝備 Type-352 對海搜索/射控雷達*1
武器裝備

61式雙聯裝25mm機砲*1(最初裝備)

69式雙聯裝30mm機砲*1(改良時換裝)

上游一型或海鷹-2型反艦導彈*4

備註 總共124艘(5艘為蘇聯原裝引進,119艘為中國建造),1965年起服役,全部於2007年6月除役完畢。

 

如前文所述,中國依照1959年與蘇聯簽署的「二、四協定」一併引進了蘇聯黃蜂型與蚊子型導彈快艇;然而正當雙方準備展開合作時,中蘇交惡卻導致蘇聯方面撤走了一切支援的人才、料件與設備,使得仿製工程一度停頓。儘管如此,負責仿製黃蜂型的上海中華造船廠以土法煉鋼的方式摸索,首艘原型艇仍在1963年8月在中華造船廠下水,1965年10月成軍, 中國稱之為21型,而西方則以「黃蜂」的中文音譯直接稱之為黃蜂級(Huangfen class)。隨後江西造船廠亦加入生產行列,並在1971年完成該廠的第一艘21型。然而,由於技術不成熟之故,此階段21型仍不斷進行測試與修改,直到1975年才真正定型,並以每年完成十艘的速度大量生產。 在1978年,21型導彈快艇項目在全國科學大會中獲得頒獎。

21型採用鋼製艦殼,滿載排水量205ton,主機為三具M-503A柴油機,總功率8025馬力,三軸螺旋槳推進,最高速度39節,以30節航行時續航力350海里,能持續在海上作業5天,艇上編制30名乘員。武裝方面,21型仍沿用蘇聯原版的配置,不過換呈 中國自產的武器,包括艦尾四具上游一號反艦 導彈發射器,日後部分艦隻換裝 中國自行研發的海鷹二型導彈(射程100km)。艦首機砲方面,原版21型配備自動化的AK-230雙聯裝30mm機砲,中國於1967年展開仿製, 但由於中國技術能力有限以及隨後的中蘇交惡,使其仿製的過程並不順利,故先以人工操作的61式雙聯裝25mm機砲暫代;日後AK-230的中國版──69式30mm機砲(射速360~400發/分,射程4km) 於1973年完成定型,1976年首度安裝在一艘21型艇(舷號18)上進行測試,直到1980年代才正式展開換裝。69式全砲塔重1.8ton,砲口初速1050m/s,單砲射速1000發/分,有效射程3.3km,砲身俯仰範圍-12~+87度,砲塔迴旋範圍左右各90度,砲塔內彈箱容量500發,由射控雷達或光學射控儀導控接戰。21型的電子裝備包括一具Type-352 I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北約代號Square Tie,有效距離60km),以及一具用來為反艦導彈和69式機砲進行標定射控Rice Lamp H/I頻射控雷達(有效距離60km)。與24型相同,21型也改用可向後折收的柱型桅杆,以便進入洞庫。在1966年, 中國推出一艘以21型為基礎研發的放大版,艦體長度增至42m,武裝仍為四具上游一 型反艦導彈發射器,不過取消了火砲;此種快艇只建造了一艘原型艇,之後就沒有下文了。

21型的反艦導彈數量是24型的兩倍,更大的船體也一定程度地改善了耐航能力,但整體偵蒐射控手段、科技水平與作戰型態都與24型相當,僅有1950年代水平。 中國海軍總共獲得了124艘21型,其中五艘係蘇聯原裝進口的Osa-1型,其餘119艘則是中國自建,至2000年代初期還剩65艘在服役,備役則有35艘。由於更新一代的22型穿浪導彈快艇在2000年代開始量產,21型也在同時期快速除役,最後四艘於2007年5月31日退役。

與24型相同,21型也有外銷他國的紀錄。在1980年,4艘本級艦銷往北朝鮮,巴基斯坦在1984年獲得4艘;孟加拉購買4艘,於1988年交艦,隨後追加一艘,並於1994年運交。葉門也訂購了三艘,本來預計在1994年運交,不過由於葉門陷入內戰而中止交易。此外,伊朗也購買了10艘改良型21型,以兩組雙聯裝鷹擊-8A(鷹擊-8的改良型,射程增至80km)反艦 導彈發射器取代上游一 型,於1995年運交。

28型導彈快艇

 

艦名/使用國 28型導彈快艇/中國(Type-28)
建造國/建造廠 中國/江南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42.5  寬8.2  吃水 1.8
排水量(ton)

標準300

滿載3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早期:

32x195柴油機*3/18000

改良後:

CODOG

燃氣渦輪*1,32x195柴油機*2

三軸

航速(節) 早期:37.5

換裝燃氣渦輪後:45

續航力(海里) 2000(30節)
乘員 20
電子裝備 Type-352A I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

Type-355/348反艦導彈射控雷達*1

武器裝備

雙聯裝37mm快砲*2

上游一型反艦導彈*4

備註 只建造一艘,1971年服役,1974年除役。

 

在1968年21黃蜂型導彈快艇仍持續大量生產之際,中國又開始研製一種新一代導彈快艇,稱為28型,原型艇由江南造船廠,1970年7月下水,1971年服役 。28型的體型比21型更大,武裝包括四具上游一型反艦導彈發射器,以及艇首、艇尾各一門雙聯裝37mm機砲,動力系統則為全新開發的高速柴油機與燃氣渦輪推進系統。28型的反艦 導彈數量與21型相當,但是近距離火砲戰力更為強大。

28型標準排水量300噸,滿載排水量350噸,完工時的動力系統為三具32x195型(32汽缸,X型排列,汽缸直徑195mm)高速柴油機,每具出力達6000匹軸馬力, 三軸三槳推進,最高航速達37.5節。32x195型柴油機的研發始於1968年初,當時相關工廠接獲命令後,迅速製造兩具實驗機型以及第一台原型進行初步測試,歷經修改後 又製造四具原型機,其中一具用於陸地測試,其餘三具則安裝於28型艇上進行海試。稍後,據說中國又將其中一具柴油機被換成中國自行以渦噴六型(WP6)航空噴射發動機為基礎的燃氣輪機,成為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系統, 最大航速提高為45節。以30節速率航行時,28型擁有2100海里(4000km)左右的續航力,航行時可抵抗5級風力,並能持續在海上作業7天,艇上編制20人。

原本中國希望28能成為新一代的主力導彈快艇,然而在中國基礎工業落後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動盪背景環境之下,許多技術難題無法克服,尤其是艇上的國產高速燃氣渦輪主機與柴油機並不穩定,測試時性能表現還不如21型導彈快艇;因此28遭到取消,唯一的一艘原型艇也在1974年除役,船體拿來進行水下爆破測試。

 

文革樣板電影「第二個春天」中新型導彈快艇「海鷹」的劇照,以往經常被誤認為28型導彈艇。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5年中國當局主導拍攝的文革電影「第二個春天」之中,出現一艘前所未有見、造型新穎怪異的實體導彈快艇,在片中命名為「海鷹」 ,劇情裡是中國在1960年建造的最新型實驗性導彈快艇;西方國家一度將這艘「海鷹」當作是遭到取消的28原型艇,也有人認為片中這艘快艇是由廢棄的28原型艇改裝而來;然而實際上,片中的道具快艇係由062上海級快速砲艇的625號艇改裝而來,與真實的28艇並無關係。

在這部樣板電影中,擔任船廠工委書紀的政委主角 馮濤在196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率領船廠研發團隊開發「海鷹」導彈快艇,奮力突破種種技術難題以及外來的阻撓,包括以西方設計的導彈快艇取代海鷹的意見,甚至是「蘇修」技術顧問的陰謀顛覆破壞,終於 在1960年代的第二個春天獲得成功。雖然 片中的「海鷹」憑藉大躍進式自力更生、克服萬難的精神,打敗「蘇修」而一飛沖天,開創了自主國防工業的「第二個春天」;然而在真實世界裡 ,同樣在中蘇交惡後開發的28型導彈艇卻完全相反地不敵當時中國閉塞落後 、資源技術匱乏的現實環境。少了「蘇修」這個老大哥最直接的技術援助,加上文革等一連串人禍的戕害,使中國在1960年代的軍事技術只能原地踏步,而像28型這樣 帶有超前技術的計畫 便喪失了突圍的希望 ;反倒是1970年代後期文革結束、西方國家開始拉攏中國後,各樣新技術的引進才逐漸為中國軍備領域帶來真正的「春天」,政治宣傳與真實世界的對比可謂十足諷刺。

 

紅星級導彈巡邏艦

(上與下) 紅星級導彈巡邏艦係以海南級驅潛艇的艦體發展而來。艇尾布置四枚YJ-8A反艦飛彈。

艦名/使用國 紅星級導彈 巡邏艦/中國

(Hounxin  class,Type-037-1G)

建造國/建造廠 中國/上海 求新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62 寬7.2 吃水2.24
排水量(ton)

滿載478

動力系統/軸馬力

SEMT-Pielstick 12PA 6280 MPC柴油機*3/13200

三軸

航速(節) 32
續航力(海里) 750(18節)
乘員 60
電子系統 Type-352E I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

Type-347G I頻火砲射控雷達*1

武器裝備

76A雙聯裝37mm機砲*2

14.5m機槍*2

雙聯裝鷹擊-8A(YJ-8A)反艦導彈發射器*2

備註 總共16艘,舷號751~760、764~769,1983年起服役。

 

在1980年代初期,由於中國在南沙群島與鄰國的島嶼、海域主權摩擦日益增加,中國海軍遂於1982年提出需求,以037I型反潛護衛艇(南海級)為基礎,加裝鷹擊-8型導彈武器系統,成為新的導彈巡邏艇。此種導彈化037I型方案設計審查會於1982年召開,隨後中國海軍向上級提交了戰術技術指標書;不過,隨後相關的研製工作就一度停止。

在1986年,此一項目重新啟動,在原037I艇上加裝導彈的方案基礎上,經修改後形成037II型導彈艇方案,該型導彈快艇正常排水量520噸,採用三台12VPA6型柴油機、三軸推進(原本037驅潛艇是四軸),主要配置有警戒探測系統、作戰指揮系統、電子對抗系統、艦炮系統、通信導航系統和鷹擊-8型艦艦導彈武器等。037II型導彈快艇於1997年香港回歸時進駐香港,成為當時中國海軍駐港的主力艦艇。

另外,在1980年代初期,由於英國已經確定會在1997年歸還香港給歸還中國,中國海軍遂開始規劃將來的駐港海軍艦艇;由於當時中國現有的小型艦艇大多過於陳舊,因此需要一種兼具 導彈巡邏艦與驅潛艇功能的全新艦艇。701所遂利用先前的037-1型(海珠級)驅潛艇為基礎,發展新一代 導彈巡邏艇;爾後701所的設計不敵708所的提案(後者成為037-II037-II),但由於701所的設計較為便宜且與037系列有延續性,因此仍獲得解放軍海軍本身的採用,稱為037-1改導彈巡邏艦(037-1G),西方稱為紅星級(又譯為滬新級,Hounxin class)。037-1G由上海求新造船廠建造,首艦於1983年成軍,不過直到1991年才被西方國家確認。 除了自用之外,037-1G還有出口紀錄,目前已知緬甸擁有六艘。

紅星級滿載排水量478ton,動力為三具SEMT-Pielstick 12PA 6280 MPC柴油機,驅動三軸螺旋槳,總功率13200馬力,最大航速32節,以18節速度巡航時續航距離750海里,艦上編制60名人員。相較於海南級,紅星級的上層結構重新設計,體積與高度較小,而艦上使用的火砲也先進得多。紅星級的電子裝備包括一具 位於主桅杆頂端的Type-352E I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此雷達亦負責替反艦導彈進行目標標定;此外,艦橋上方還有一具Type-347G火砲射控雷達。紅星級的主要武裝是艦尾兩組雙聯裝鷹擊-8A反艦 導彈發射器 ,發射器朝向兩側斜前方,此外艦首與船艛後方平台各裝有一門76A自動化37mm 63倍徑快砲。76A係中國引進義大利Breda雙聯裝40mm自動機砲技術並改用76式的37mm 63倍徑砲身的合成產物(射速400發/分,射程9.6km),並與Type-347G射控雷達(外銷型號為EFR-1,北約代號Rice Lamp)組成88C近迫武器系統,是 中國1990年代以來主戰艦艇(包括江衛級、旅滬級、旅海級等等)的標準武裝之一。此外,艦橋前方的砲位裝有兩門附有防盾的14.5mm機槍。除了作為 導彈快艇外,037-II也能擔負巡邏哨戒任務。在1986年,據說部分本級艦還加裝了聲納系統

相較於24型與21型,037-II無論是偵蒐能力與作戰能力(尤其是近戰火砲)都更加健全,較大的艦體擁有更好的適航性,這是因為037-II肩負一般水面巡邏的任務,與一般只需朝目標實施短程高速突擊、不需長時間在海上逗留的純粹 導彈快艇不同;然而與西方同時期的導彈快艇相較,037-II的整體技術水準明顯落後至少十幾年。此外,受制於南海級驅潛艇的設計,037-II的最大速度只有差強人意的32節,無法跟一般高速 導彈快艇相提並論。

在2018年6月15日,舷號765的上杭艇正式除役;該艇在1994年10月下水,1996年6月入列,據說曾在2006年8月超級強烈颱風桑美侵襲浙江省時 遭到重創,所以率先除役。在2019年6月30日,中國海軍在福建寧德軍港舉行儀式,將除役的九江艦、037-1G導彈艇上杭艇(765)移交地方政府,作為愛國教育基地用途。

037-II導彈巡邏艦

1990年代出現的037-II導彈巡邏艦體型比紅星級更大,火力也比較強。注意艦尾採用品字形配置的三聯裝鷹擊-1

反艦導彈發射器。此照片為037-II首艦陽江號(770)。

由後方俯瞰037-II。

037-II的順德號(774)。

 

艦名/使用國 紅 箭級導彈 巡邏艦/中國

(Houjian class,Type-037-II)

建造國/建造廠 中國/廣州黃埔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65.4 寬8.4 吃水2.38
排水量(ton)

滿載520

動力系統/軸馬力

SEMT-Pielstick 12PA 6280 MPC柴油機*3/15840

三軸

航速(節) 33.5
續航力(海里) 1800(18節)
乘員 47
電子系統 H/ZKT-1綜合作戰指揮系統

Type-352E I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

導航雷達*1

Type-347G I頻火砲射控雷達*1

光電偵蒐/追蹤儀*1

紅外線熱影像儀*1

電子支援接收器*2

干擾彈發射器*2

武器裝備

76A雙聯裝37mm機砲*1

AK-176M 76mm快砲*1(774在2000年代初期換裝 ,2008年修復後拆除)

69式雙聯裝30mm機砲*2

三聯裝鷹擊-8A反艦導彈發射器*2

備註

共六艘

艦名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770 陽江 1991/8/20  
771 順德 1995/2 2021/10/15
772 南海 1995/4 2021/10/15 除役後移交安徽省界首市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展示
773 番禹 1995/7  
774 廉江 1999/2   2006年6月沈沒
775 新華 1999/11  

 

在1980年代初期,由於中國在南沙群島與鄰國的島嶼、海域主權摩擦日益增加,中國海軍遂於1982年提出需求,以037I型反潛護衛艇(南海級)為基礎,加裝鷹擊-8型導彈武器系統,成為新的導彈巡邏艇。另外,在1980年代初期,由於英國已經確定會在1997年歸還香港給歸還中國,中國海軍遂開始規劃將來的駐港海軍艦艇;由於當時中國現有的小型艦艇大多過於陳舊,因此需要一種兼具 導彈巡邏艦與驅潛艇功能的全新艦艇。

在此案中,先前設計037系列驅潛艇的701所繼續以037的設計進行衍生,而708所則與美國一家造船廠商合作,並參考 了英國皇家海軍末代香港中隊的主力──孔雀級(Peacock Class)巡邏艦 ;爾後,708所的設計擊敗701所,而建造工作則發包給民間的廣州黃埔造船廠,建造合約在1987年12月23日簽訂;本級艦型號為037-II型,西方稱之為 紅箭級(另譯為滬建級,Houjian class),首艦陽江號(770)於1989年7月28日開工,1990年12月18日下水,1991年8月20日交艦,1992年7月舉行首度導彈試射。經過測試後,三艘(771~773)後續艦的訂單隨之確立,於1995年陸續交艦成軍 。1996年台海導彈期間,西方國家首度確認了037-II的存在。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後,這四艘037-II組成的駐港巡邏大隊便常駐於香港昂船州海軍基地,取代原本英國駐港艦隊的地位。隨後, 中國海軍又訂購了兩艘037-II(774、774),於1999年交艦,部署於南海艦隊。 值得一提的是,701所的設計雖然沒有獲得中國駐港艦隊的訂單,但由於708所的037-II較為昂貴,而且701所的設計與先前的037系列有延續性,因此這個設計經修改後仍被解放軍海軍採用,成為037-1G。

誠如前述,037-II係來自於美國廠商的設計。在1988年,中國海軍首度公布名為EH-3D的設計,係修改自前述美國廠商所推出的H-3型,而EH-3D便是037-II的前身。原始的H-3採用燃氣渦輪推進系統搭配水噴射推進器,而EH-3D的排水量較H-3進一步放大,並配合 中國較為有限的技術水準,把推進系統改成傳統的柴油機驅動雙軸螺旋槳。武裝方面,最初EH-3D打算使用76mm快砲 與兩組四聯裝美製魚叉反艦導彈發射器,但由於中國本身技術與後勤等因素(76mm快砲在當時並非中國小型艦艇慣用的口徑),加上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歐美對 中國實施軍事技術禁運,導致中國無法獲得西方76mm快砲 與魚叉導彈,因此037-II最後只好改用中國海軍使用已久的76A型雙聯裝37mm機砲和國產反艦導彈。037-II 採用鋼製艦身,上層結構以鋁合金製造,其體型比紅星級更大,整體設計也比較先進,無論是耐波力或起居空間的舒適性都優於紅星級 。

不過,037-II建造時,正面臨中國海軍發展的低潮時期,1980年代鄧小平時期「軍備向經濟讓位」的政策,使軍方獲得的預算大幅減少,造艦計畫縮減,造船廠有經驗的人員流失嚴重,連帶導致造艦的品質大受影響;同時期建造的037-II或者是原本打算作為駐港部隊旗艦的051B導彈驅逐艦深圳號(167),都發生嚴重的質量問題,海軍使用單位非常不滿。由037-II的外觀可知,其製造的工藝水準仍有待加強,例如艇身鋼板明顯不平,焊接的痕跡也十分粗糙;此外,其走道甲板表面並未經過防滑處理,艦上人員在風浪中作業時將非常危險。

037-II滿載排水量520ton,動力為三具法國SEMT-Pielstick 12PA 6280 MPC柴油機 (排氣口設置於艦尾),總功率15840馬力,三軸推進,最大航速33.5節,航速18節時續航力1800海里,是紅星級的兩倍多 。為了增加艦體的穩定性,037-II的艦底設有一對減搖鰭片。

037-II配備716所研製的H/ZKT-1綜合作戰指揮系統。相較於724所為大型主戰驅逐艦、護衛艦設計的ZKJ作戰系統,供小型作戰艦艇(快艇、巡邏艦、輕型護衛艦)與兩棲作戰艦艇使用的ZKT架構較為簡單,ZKJ通常為三級管理體制(指揮控制、系統、操作台位),而ZKT簡化為二級管理體制(指揮控制、操作台位);與ZKJ系列相似,ZKT也採用集中指揮、綜合控制的運作模式。ZKT-列作戰綜合指揮控制系統採用通用化、組合化、系列化設計,能根據不同的船艇平台來擴充或裁減系統規模(例如根據艇上武器系統的多寡而增減火控控制台或其他功能控制台),並能輕易升級;對於小型作戰艦艇,ZKT有效減少指揮層次並優化艦上戰位設置。

037-II的H/ZKT-1綜合作戰指揮系統在1992年定型,採用分佈式架構,由情報顯控台、戰術顯控台、兩個火控顯控台、導彈控制台、接口機櫃、總線系統(美國軍規1553B資料匯流排)組成;其中,情報顯控台功能包括搜索雷達信息顯示及圖像編輯.戰術顯控台可綜合上顯示來自搜索雷達、數據鏈、電子戰、各傳感器的信息,實現了作戰指揮及武器控制的結合;而火控顯控台可同時控制76mm主砲與37mm火砲的涉及控制,實現了追蹤操控和指揮儀操控的結合。之後716所繼續以ZKT-1為基礎發展多個衍生型號,包含ZKT-1A、ZKT-1B等,做了許多升級改進,例如以雙冗餘以太區域網路(Ethernet)及視頻總線等技術取代原本1553B匯流排、嵌入新開發的戰術軟件及兩棲戰術軟件。並增加數據庫系統、兩棲作戰指揮系統、艦載直升機引導系統等;這些後續的系統應用在小型作戰艦艇與兩棲艦艇上,例如071船塢登陸艦就使用ZKT-1B系統。

037-II的偵測系統與紅星級差不多,包括一具位於格子桅頂端的Type-352E I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一具導航雷達以及一具位於艦橋上方的Type-347G火砲射控雷達 (附有光電瞄準裝置)等,主桅杆後方裝有一具光電偵蒐/追蹤儀,艦橋上方裝有一具夜間航行用的紅外線熱影像儀。電子戰方面,紅星級的主桅杆裝有兩具電子支援接收器,艦橋後方兩側各裝一座干擾彈發射器。在指管通情系統方面,037-II比紅星級更為先進。 武裝方面,037-II的艦體後段兩側各裝有一組採用品字形配置的三聯裝鷹擊-8A型反艦導彈發射器,艦首裝備一門76A型雙聯裝37mm快砲,艦尾的結構物上則以背負方式縱向安裝兩門69式雙聯裝30mm機砲,而這三門機砲均由Type-347G射控雷達指揮。 雖然中國日後又推出了射程更長的鷹擊-83反艦導彈,但考量到037-II只是一種近岸巡邏的二線船艦,所以始終沒有替換鷹擊-81型反艦導彈的計畫。 在1995年,中國開始將037-II的設計推入外銷市場,稱為520T型。

037-II廉江號(774),攝於2000年代,當時艦首裝備一門AK-176M 76mm快砲。

第五艘本級艦廉江號(774)的武器有所變更,艦首改裝一座由俄羅斯引進的AK-176M 76mm自動快砲,達到了EH-3D原始設計的火力水準。AK-176M射速約120發/分,射程12km。中國只引進兩座俄羅斯原裝的AK-176M快砲, 一座安裝在廉江號上進行測試,另一座由位於河南鄭州的713所進行國產化,成為H/PJ-26型, 被054A與056護衛艦、071船塢登陸艦採用。

在2006年6月凌晨在珠江口航行時,廉江號與18000噸的香港貨輪太平洋冒險家號(Pacific Adventure)碰撞沈底,當時艦上27人員中13死4重傷 。依照事後調查結果,事發當時珠江口水域有霧,能見度較差;當時廉江號隨艇支隊長正在寢室就寢。廉江號未按規定開啟對海搜索雷達,而是憑借人員經驗目視操舵航行。在凌晨3時左右,廉江號執勤瞭望人員發現前方有大型貨輪;由於瞭望人員是缺乏經驗的新兵,自認為無礙通行,未按規定及時向艇長報告,直到廉江號距離貨輪極近時才向艇長報告。艇長接到報告時並沒有及時下達舵令避讓,而是先前往海圖室查看本艇位置,延誤了轉向時間,隨後又下令採右滿舵,企圖強行從貨輪的前方橫越,導致廉江號前部1/3處遭貨輪正面撞擊,撞擊部位就是廉江號的水兵住艙,在內就寢的13名水兵根本沒有機會逃生。由於碰撞發生在深夜,不在值班的人員都在睡覺,根本沒有機會進行損管。事後中國海軍調查事故,判定廉江號負有主要責任,並評價該艦人員「訓練水平差,責任心差」,相關人員以及負有責任的上級幹部都遭到軍事法庭判決處分或降級。

打撈回來、在船廠進行修復的廉江號。艦體前部已經被切下,艦首只留下一段還能繼續使用的

部位。一旁可以看到拆除的AK176M火砲。

整修中的廉江號,注意到中間插入一段新造船體,接上原本的艦首以及後部船體。

原本上層結構只有後面一截保留繼續使用,前部因受損嚴重而拆除,之後接上新造船艛。

改裝完成重新服役的廉江號。艦首換回與其他同型艇一樣的76A 雙聯裝37mm火砲。

廉江艦隨後被撈起 ,雖然受創嚴重,艦首被撞部位與上層結構幾乎全毀,但仍進行修復,將被撞的艦體前部切除,更換了一段新艦體,並於2009年修復完畢重新入役。原本廉江號艦艏AK176M 76mm火嚴重受損無法修復(沈沒後泡水),所以在修復作業時換回與其他姊妹艦相同的76A型雙聯裝37mm機砲 。

原本外傳中國將建造更多紅 箭級,不過由於中國在2000年代初期又推出了更先進的022型穿浪導彈快艇,037-II就沒有機會繼續建造了。

在2021年10月15日,中國海軍駐港部隊037II型導彈艇順德艇(771)以及南海艇(772)退役;南海艇隨後移交安徽省界首市博物館收藏,用於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