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

 

 驅逐艦

 

 核動力潛艇

 

 常規動力潛艇

 

 護衛艦

 

 小型作戰艦艇

 

 兩棲/水雷作戰艦艇

 

 支援艦艇/實驗/訓練艦艇

 

 航空機

 

 艦載武器/裝備

 

 其他文章

 

 

人民解放軍海軍的軍艦旗。其中的「八一」是解放軍建軍日(來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底部的藍白條紋代表海面 與海浪。


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以及一同編隊的水面艦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前夕,人民解放軍以一批來自國府的投降艦艇為基礎,在4月23日成立了渡江戰役指揮部,這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肇史。 解放軍海軍草創時以國府遺留的美製、日製二戰型艦艇,加上後續從蘇聯轉移技術或自行生產的各式小型砲艦、魚雷艇與R級潛艇等,構築了「飛、潛、快」的格局。早期 由於戰略需求、工業水平有限與財政困難等各方因素,解放軍陸軍與空軍獲得優先建設,海軍的發展相對不受重視。在1950至1960年代中期,解放軍海軍的魚雷艇、砲艇在一連串島嶼爭奪戰中與國府海軍艦艇多次交手;然而,早期以小型近岸艦艇為主的解放軍海軍,只能擔負最起碼的沿海防衛任務 ,並對於接近的國府艦艇實施突襲,雖然取得多次戰術上的勝利,但無助於真正掌握中國周遭海域的制海權與主動權。

1950年代末期開始,中蘇交惡使得中國無法再從蘇聯獲得軍事技術,加上隨後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等因素,解放軍各軍種的發展在這十幾年間面臨停滯。 在這段期間,解放軍海軍也只能用既有技術勉強維持部分造艦,藉由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的觀測/打撈工作為名義建立了 第一支國產驅逐艦隊,與國外的技術差距 則是日益拉大;然而,為了追求戰略自主,核能潛艇與潛射彈道導彈的發展仍排除萬難不斷進行。19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結束, 隨後中國與西方關係改善,使解放軍海軍有機會引進若干新技術來填補斷層,但由於當時中國經濟貧困而進展不大 ;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等制裁,解放軍再次失去從外界獲得先進技術的管道。

在1990年代初期,解放軍繼續消化1980年代引進的西方技術來改良裝備;而中蘇解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了維持財政而向中國輸出不少武器裝備,不僅抒解了解放軍海軍的戰力空隙,更為中國軍工產業提供了良好的仿製樣品。隨著19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起飛,為軍備現代化 與軍工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在穩定的發展步調與資金挹注之下,解放軍海軍從2000年代起獲得了顯著的成長,大批國產新型驅逐艦、護衛艦與潛艇進入服役,有效提升艦隊的作戰能力。在此同時,解放軍海軍也開始掙脫長久以來的近海格局,在東海、南海乃至穿越第一、第二島鏈的活動日趨頻繁,開始引發美國與日本的高度重視,從2000年代開始已經成為美、日在西太平洋上的最大假想敵。 此外,中國海軍的日漸強盛也引發曾有衝突的南亞鄰國如越南、印度的不安,尤其是關係到南海島嶼以及經濟海域的劃分。 除了在西太平洋方面日趨活躍之外,從2008年開始,解放軍海軍靠著逐漸常態化的索馬利亞反海盜勤務,獲得了不少珍貴的遠洋操作經驗。

未來中國海軍持續穩定地成長,而發展航空母艦與配套戰鬥群、提升核能潛艇質量等等,都是重要的目標,使其有能力在第一島鏈能鞏固勢力範圍;萬一發生武力攻台時,必須能有效阻止美日的介入。不過,相較於 在西太平洋經營已久且擁有世界頂尖技術的美國 與日本,解放軍無論在基地部署、裝備技術質量、情報與空中/反潛體系等諸多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無法在作戰中有效突破第一島鏈。因此,解放軍海軍一面謀求現代化來縮短技術差距,一面也思考克制美、日的戰略戰術與部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