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9/海红旗-9防空導彈
052C導彈驅逐艦首艦蘭州號(170)發射海紅旗-9防空導彈。 海紅旗-9是中國海軍第一種垂直發射、
能對抗飽和攻擊的國產現代化艦載防空導彈系統,導彈本身衍生自陸基的紅旗-9。
052C二號艦海口號(171)在實彈演習中發射海紅旗-9防空導彈 ,此照片攝於2010年7月26日。
注意紅旗-9在空中點火之後會以燃氣舵加速轉向,增加對付較低高度目標的反應速率。
(上與下)網路上最早出現的一幅052C發射海紅旗-9防空導彈的組圖,導彈彈出發射管之後才點火。
一艘靠泊的052C導彈驅逐艦正進行海紅旗-9防空導彈的再裝填作業。
(上與下)一艘052D導彈驅逐艦發射HHQ-9防空導彈升空的瞬間。052D改用方格狀的冷/熱共架通用型垂直發射系統,
取代了052C的轉輪式、HHQ-9專用垂直發射系統。
055導彈驅逐艦南昌號(101)發射HHQ-9B防空導彈升空的瞬間,導彈剛被彈射出發射器、
發動機點火之前的一瞬間。
200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週年國慶閱兵展出的HHQ-9防空導彈模型。
陸基的紅旗-9導彈發射車,後方是配套的SJ-212相控陣雷達車。
一枚紅旗-9導彈瞬間,背後可以看到SJ-212相控陣雷達車。
2015年中國九三抗戰勝利閱兵時展出的紅旗-9四聯裝發射車。
中國在國際軍火武器展中展出的FD-2000防空導彈,是紅旗-9的外銷版。
俄羅斯S-300PMU1防空導彈發射車與配套的相控陣雷達車。中國在1990年代從俄羅斯引進S-300PMU/PMU1,
紅旗-9自然從中大量參考借鏡;然而實際上中國紅旗-9早在1980年代就立項發展,而且採用終端主動雷達導引體制
也與S-300系列的TVM大不相同。
──by captain Picard
在2000年代,中國首次推出的052C導彈驅逐艦被認為是這個時期中國海軍裝備更新的代表性成果。052C的核心裝備,就是艦上的346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以及配套的垂直發射海紅旗-9(HHQ-9)防空導彈系統,使052C成為中國第一種具備類似美國神盾、具備遠程抗飽和攻擊能力的高性能防空作戰艦艇。 海紅旗-9是中國耗費20年開發的陸基紅旗-9的艦載版。早先 外界普遍認為紅旗-9是俄羅斯S-300防空導彈的仿製版,然而實際上紅旗-9早在1980年代就開始發展,雖然中國在1990年代引進S-300後 的確有進行詳細研究,並據此大幅修改紅旗-9的設計與性能指標,然而紅旗-9並不完全等於S-300的複刻,且雙方的導引機制並不相同(見下文)。 早期認為紅旗-9的導引方式 是與俄羅斯S-300相同的中途慣性/指揮與TVM(Track-via-Missile);在TVM機制下,發射單位的射控雷達輪流照射每個選定接戰的目標,導彈前方的尋標器接收雷達回波後,將參數回傳給發射單位, 發射單位的射控電腦比對目標回波以及防空導彈尋標器接收的回波求得目標和導彈相對運動資訊,計算出飛航指令再上鏈傳給導彈來修正彈道,直到命中目標 。 射控雷達以輪流照射方式同時追蹤多個目標,並透過防空 導彈尋標器接收目標的雷達回波來比對目標和導彈相對運動資訊,進而產生修正指令並上傳給導彈,一具射控雷達就能同時兼顧好幾個目標(傳統半主動雷達照射則需全程導引一枚 導彈直到命中目標)。 TVM機制有一個對抗電子干擾的理論性戰術:由於飛彈的尋標器天線也接收地面射控雷達的回波,射控雷達接收自身回波會得到一個目標方位角度,而透過飛彈尋標器接收回波也會獲得另一個方位角數字;由於防空飛彈相對於射控雷達的角度跟距離是已知,因此能以此做為基線,利用三角定位計算出干擾源(發射干擾波的敵方電戰機)的方位跟距離。這是因為搜索雷達通常對抗敵方電子干擾的手段是控制自己的旁波瓣,避免讓敵方主干擾源進來(尤其是相位陣列雷達的旁瓣控制最為精準),識別出干擾源的方向之後就將之過濾,其他方位仍能接收;因此,實施電子反反制措施的搜索雷達只過濾了干擾源方向,其他方向的目標仍可探測。此時,發射升空的防空飛彈採用TVM制導,就可以作為地面射控雷達在另一個方位的接收器,透過它來觀測干擾波來源的方位,利用三角定位確定干擾機的方位跟距離,進而加以攻擊。不過另一方面,如果敵方有辦法干擾飛彈與地面射控之間的資料鏈,TVM機制就會被癱瘓。 TVM機制是早年計算機技術不夠進步、許多裝置還沒實現微型化放入飛彈時,用來提高多目標接戰能力並確保電子反反制能力而發展的技術。以採用TVM制導的美國愛國者(Patriot)防空飛彈系統為例,配套的AN/MPQ-53單脈衝相位陣列射控雷達使用脈衝壓縮技術來提高雷達靈敏度以及距離精確度,但是壓縮後的信號需要經由後端電子組件進行解壓縮;以當時的電子技術,完整的解壓縮處理單元還無法小型化並裝置到飛彈上,只好透過資料鏈將飛彈接收的回波參數傳回發射單位來處理。 不過實際上,紅旗-9從立項之初,就使用中途無線電指令導引+終端主動雷達導引的模式,始終沒有改變。艦載的海紅旗9所配套的雷達系統是346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本身以S波段工作,而支持海紅旗9導彈上鏈傳輸的資料鏈則用C波段。
紅旗-9的起源/研製過程 在197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研製代替蘇聯SA-2(中國版為紅旗-2)的第二代遠程防空飛彈,貴州航天系統與上海航天系統(八院)分別進行此一計畫,兩者的代號都是紅旗-5。其中,貴州航天版紅旗-5著重於高空性能,適合對抗高空高速的轟炸機,但導彈較大,機動性差;上海航天版紅旗-5著重於中/低空層的攔截,機動性較高,更適合攔截一般戰術飛機和巡航導彈,但由於體積、籌載較小,殺傷斜距略顯不足。這種發展分工和先前蘇聯的S-200(北約代號SA-5)與S-125(北約代號SA-3)相近,但當時中國科研體系沒有足夠的力量同時支持兩個高技術指標的項目。
上海航天系統在1980年代初期發展的紅旗-5防空導彈系統的相控陣雷達。
上海航天系統的紅旗-5防空導彈系統的輔助雷達。
上海航天系統的紅旗-5防空導彈系統的發射車 到了1980年代初,中國決定將貴州航天與上海航天同時進行的紅旗-5項目合併。原本兩者互有出入的技術指標也予以合一。蘇聯發展接替S-200與S-125的S-300(北約代號SA-10)時,也結合了原本S-200與S-125所長的性能區間。整並後的新紅旗-5由1980年搬遷回北京的八機部二院(後成為航天科工二院)繼續研製。在1985年空軍裝備會議之後,決定新紅旗-5計畫名為「九號工程」,型號改為紅旗-9(總裝備部型號序列為K/ADK-9),由二院負責抓總。在當時,「九號工程」與同期中國航空工業的「十號工程」(殲-10戰鬥機)以及由空導院的「八號工程」(即霹靂-8空對空導彈)並稱為中國空軍最重要的三大項目。紅旗-9一開始就打算使用技術難度較大、成本較高的終端主動雷達制導模式,而不是美國愛國者、蘇聯S-300的TVM,或者美國海軍標準SM-2的終端半主動雷達制導;這是因為1980年代中國面臨來自北方的蘇聯強大空中威脅,希望遠程防空導彈具有最好的同時多目標接戰能力。
在1990年代末期公布的FT-2000長程反輻射防空導彈的四聯裝發射車,實際上是利用 尚未發展成熟的紅旗-9防空導彈方案修改而成。由於此種武器實用性不高,最後沒有獲得訂單。
FT-2000在外銷廣告上的畫面,可以看到彈體除了四面較大的控制面外,中部還有四個 低展弦比的條狀安定面。採用四個安定面是為了增加導彈升力達到額定射程, 但也會使阻力增大;這顯然是使用的固態火箭發動機能量密度不足的結果, 迫使設計單位使用額外的安定面來製造升力。最後定型量產的紅旗/海紅旗-9就取消了 這組安定面,只有彈尾的十字形控制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深圳珠海航天展中首度公開的FT-2000反輻射地空導彈(在當時被宣傳為世界上第一種「純反輻射防空導彈」),其設計與紅旗-9就有很深的關連,可以一窺1990年代仍在不斷研究改進中的紅旗-9的技術狀態。FT-2000的尺寸和先前上海航天系統的紅旗-5以及紅旗-9完全相同,彈長6.8m,彈體直徑0.47m,射程12~100km,射高3~12km,尋標器工作接收範圍2~18GHz,彈體重量約1300kg,採用垂直發射。FT-2000的氣動力佈局包含中部四組長條形小展弦比安定面(主要用於提供升力),加上一組十字形尾部控制面。此時FT-2000的構型是以紅旗-9的早期方案修改而來,足以反應當時紅旗-9許多技術性能落後於同時期美國與俄羅斯水平。首先,愛國者、S-300為了追求高速,除了彈尾控制面之外就沒有其他彈翼;而當時中國的固態火箭發動機技術較差,只能透過增加彈翼提供額外升力的方式來達到預定射程,而增加彈翼就會導致阻力增大,使導彈飛行速率變慢。此外,FT-2000的一些性能指標明顯落伍,包括過大的最小射程(12km)以及最小攔截高度(3000m),採用簡單的單級固態火箭,而且發動機噴嘴燃氣舵的設計過於簡陋(不如俄羅斯S-300PMU),難以提高導彈性能,而採用純粹接收敵方雷達波歸向的反輻射制導也說明當時紅旗-9的主動雷達尋標器尚未發展成熟。後來用途過於單一的FT-2000反輻射地空導彈並沒有獲得任何國內外客戶,隨後換裝工作距離更長的衝壓發動機,成為專用於敵方攻擊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的紅旗-8遠程防空導彈。
俄羅斯S-300PMU1防空導彈的發射車與雷達組。 在1990年代由於蘇聯解體,中國與俄羅斯關係解凍,經濟崩潰的俄羅斯為了求取現金而向中國提供許多較先進的軍事裝備與技術支援,也包括了S-300 PMU/PMU1防空導彈系統(1992年起引進,爾後中國透過逆向工程,推出了S-300的國產化版本,稱為紅旗-15)。S-300系列的引進不僅直接舒緩中國本土防空的巨大需求,為紅旗-9贏得更多研發完善的時間,紅旗-9的研製單位更對S-300系統的5V55R導彈進行詳細研究,進而對紅旗-9進行多項重大設計改進。 而這也顯示中國高層對紅旗-9項目的重視,即便引進了S-300,仍沒有影響同級的紅旗-9的發展作業。 在2005年,紅旗-9完成設計定型,2006年正式服役列裝部隊,並在200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相較於原本FT-2000,最終的紅旗-9採用與愛國者、S-300類似的氣動力構型,只有四個彈尾控制面而取消中部彈翼,燃氣舵設計也經過改進。紅旗-9的外銷型號為FD-2000。 紅旗-9是中國軍工界第一種達到同時期世界先進水平的防空導彈。
海紅旗-9的起源/研製過程 隨著052 II取消,紅旗-65也轉為技術儲備,然而配套的垂直發射系統和有源相控陣雷達等項目仍在繼續預研,成為日後中國新一代導彈驅護艦的重要技術基礎。在前述「9409工程」(包含紅旗-9)確定之後,中國海軍確認以紅旗-9衍生出艦載區域防空導彈系統,成為海紅旗-9(總裝備部型號序列為H/AJK-9),也是由 研製紅旗-9的北京航天二院總抓;而配套的相控陣雷達方面,航天二院自行提出了C波段相控陣,然而南京電子14所也提出S波段有源相控陣來競爭;經過多年的評估之後,確定採用南京14所提出的S波段有源相控陣(因為南京14所研製有源相控陣的經驗較豐富,且其S波段相控陣的整體技術較為先進前瞻,整體性能較為全面且合理),成為346型有源相控陣。由於有源相控陣雷達與垂直發射系統的 預研在這段期間都在進行,因此海紅旗-9系統研製進度很快,在1990年代後期完成了陸上冷彈射試驗,在1999年底於新服役的試驗970艦上首次完成遙測彈試射。在2002年4月,配套海紅旗-9的346型相控陣雷達在試驗970艦上完成安裝調試,隨即展開海紅旗-9導彈和雷達系統的艦上匹配聯調。海紅旗-9在三年多的試射之後定型。隨著頭兩艘052C(170與171)進入中國海軍服役,服役時間甚至稍早於紅旗-9。 由於裝備346相控陣與海紅旗-9的052C「中華神盾艦」頗受矚目,海紅旗-9在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週年閱兵之前,在媒體上受關注程度比陸基的紅旗-9還要高。相較於專門負責中/高空層攔截的陸基的紅旗-9,海紅旗-9由於安裝在船艦上,必須獨力對抗空層與類型更廣泛的各式空中威脅,整個系統(含346型相控陣雷達)對於抵抗來自四面八方的飽和攻擊的要求也更為嚴格。
海紅旗-9:H/AJK03艦載垂直發射系統
052C艦首的HHQ-9防空導彈的H/AJK03垂直發射單元 ,中間是再裝填用的起重臂。
052C發射海紅旗-9的瞬間。
海紅旗-9的垂直發射裝置型號為H/AJK03,即「海軍/導彈艦空-03型」(編號排在海紅旗7的H/AJK02型之後),這是中國最早實用化的艦載垂直發射器。早在1983年,中國就開始進行艦載垂直發射系統的早期相關研究,但由於經費困難等因素,研究工作到1985年就大致停頓;在1986年,艦載導彈垂直發射技術被列入「七五計劃」的基礎和應用研究項目,項目編號34.2,正式展開了中國艦載戰術導彈垂直發射技術的預研工作。一開始,艦載垂直發射系統是配合用於052 II的紅旗-65艦對空導彈,雖然052 II與紅旗-65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因西方軍事禁運而終止,然而垂直發射系統的研究工作仍持續進行,隨後就與海紅旗-9進行整合,研製工作由鄭州的713研究所負責。經過多年的研製之後,713所研製的H/AJK03導彈發射系統在1997年12月完成出所評審,1998年被安裝在剛建成的中國海軍試驗970號武器綜合試驗艦上(2000年命名為畢昇號,舷號891),1998年8月進行海上系統調試以及實彈發射等測試,不過裝艦初期測試結果並不理想,曾發生「暈船」事件,後來將技術問題一一克服。在2001年3月,海紅旗9導彈系統進行陸上閉合回路試驗;在2002年,配套海紅旗9系統的346型相控陣雷達完成正樣機研製,隨後裝上891號綜合武器試驗船,與海紅旗9導彈系統集成,進行全系統海上試驗。H/AJK03研發時並沒有考慮通用性,完全是 針對海紅旗-9而設計,不能容納其他彈種。 H/AJK03的構型類似俄製RIF-M艦載防空導彈(北約代號SA-N-6)的轉輪型垂直發射器,彈艙佈局輪型,也都採用冷發射,導彈儲存/發射筒也都是圓形。RIF-M每組轉輪發射器有八個發射管,H/AJK03每組則只有六個發射管。 此外,俄羅斯原版RIF-M每組轉輪型發射器僅有一個開口與一個外動力彈射裝置,透過彈艙旋轉,讓八個發射筒共用單一的彈射裝置發射升空。而H/AJK03垂直發系統 雖然仍使用轉輪結構,但每個發射管都有獨立的艙蓋口以及彈射裝置, 作戰時不需要旋轉就能發射。 H/AJK03的轉輪式結構只用於再裝填,發射器外部甲板上設有一個再裝填臂 ;進行再裝填時,再裝填臂升起對準一個裝填口鎖定,藉由彈艙旋轉,就能方便地依序為六個彈位裝填(每次旋轉60度來換下一個彈位,不需要再移動裝填臂)。
(上與下)052C進行海紅旗-9在裝填作業的畫面,發射器中間的 再裝填單元舉起,協助固定裝有導彈的發射桶放入H/AJK03垂直發射器的彈位中。
052C導彈驅逐艦的艦首B砲位總共有六組HHQ-9的垂直發射單元,另外在機庫結構的中心軸線上也縱列了兩組,總攜帶量48枚 。與俄國轉輪式VLS類似,為了防止導彈射出彈艙後火箭無法順利點燃而掉在甲板上造成危險,B砲位的六組VLS分成左右兩邊,各以5度角朝舷外傾斜,而安裝於直昇機庫的兩組VLS亦有相同的設計。
紅旗/海紅旗-9性能諸元
根據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公司在2008年南非開普敦舉辦的非洲陸軍防衛展中公布的外銷版HQ-9數據,紅旗-9基本型採用
中途無線電指令/終端主動雷達導引,雷達尋標器操作頻段可能是G波段(4~6GHz,波長7.5~15cm,屬於C波段的一種),彈體長度
為6.51m(另一說是6.8m),彈體直徑47cm,全彈重1300kg,戰鬥部重180kg,比起俄羅斯S-300PMU系列使用的48N6系列(彈長7.5m)小了一號。HQ-9的最大射程約125km,最大射高18000m,對付一般導彈目標的射程介於7~50km,射高介於1000~18000m;對付巡航導彈射程7~15km,最低射高25m;對付彈道導彈的射程7~25km,射高2000~15000m,最大機動能力22G。 而對照美國海軍標準SM-2防空導彈,SM-2 MR Block 2/3彈體尺寸(長4.72m,直徑34.3cm)明顯比海紅旗-9低一截,重量708kg幾乎是海紅旗-9的一半。射程方面,SM-2MR Block 2/3雖然體積較小,但拜導引系統優化彈道以及升力較大的彈翼結構(除了尾部控制面外,中部有四組低展弦比安定面),最大射程達150km以上(最高185km),優於海紅旗-9;而擁有加力器的SM-2 ER Block 4(彈體含加力器總長增為6.55m,重1453kg)最大射程更達240公里以上(最大射高約33000m)。不過SM-2 Block 2/3飛行速率約3.5馬赫級,而紅旗-9/海紅旗-9採用阻力較低的彈翼構型(更多依靠推進器累積能量,而不是以彈翼維持升力),最大速率據說至少4.2馬赫。 早期外界傳說紅旗/海紅旗-9的最低射高為500m,這項數據可能和是來自於紅旗-9的前身──上海航天系統的老紅旗-5;此外,蘇聯最早期S-300防空導彈發展於1970年代,最低攔截高度也達數百公尺,這是因為如果目標飛行高度較低,飛彈垂直升空後轉向時就會朝下,使得飛彈尋標器接收到大量地面雜波,當時的蘇聯電子技術比較落後,導引系統無法處理這種雜波(美國標準、海麻雀等艦載防空飛彈在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初期服役的型號,都可以處理海面雜波,大幅降低了最小攔截高度)。而實際上,紅旗/海紅旗-9的主動雷達導引系統擁有抗低空雜波技術, 公布指標的最低射高約25m,依靠180kg重的高爆破片戰鬥部配合近炸引信,能有效夠攔截超低空/掠海目標。在2013年,一艘 052C導彈驅逐艦在東海試驗基地的海上射擊場進行實彈演習,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下,透過艦上346型相控陣雷達捕捉目標並發射HHQ-9導彈攔截,成功擊落五枚飛行速度達3馬赫的掠海靶彈。
(上與下二張)在2016年8月初,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畫面披露一艘052C在實彈射擊中的畫面, 一枚HHQ-9防空導彈發射升空後透過向量推力噴嘴急速向下轉向,飛彈一路朝下俯衝, 最後成功命中在海面上超低空飛行的靶彈。這可能是該年052C鄭州艦(151)進行 攔截超低空目標的實彈演習。
依照2018年7月30日定海新聞網一篇報導「淬火浪尖一利劍———記東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鄭州艦」,052C鄭州艦(151)在2016年參與一項艦艇編隊導彈實際攻防演練。此次演練中,靶彈具有速度快、飛行高度低等特點,意味反應決策時間更少、雷達發現目標的距離縮短。艦長陳曦和艦上官兵一起反復推演了幾十遍,考慮多種突發情況,並對操作流程進行改進,提升抗擊效率。演練當天,新型靶彈向編隊低空來襲時,鄭州艦「快速反應,果斷出擊,成功攔截來襲目標,一舉打出了某型導彈的臨界性能」。此文章顯然是指利用鄭州艦上的海紅旗9防空導彈系統攔截低空掠海目標,咸信就是2016年8月中央電視台公佈的052C發射海紅旗9導彈攔截超低空目標的視頻來源。 2021年9月珠海航展中展出的HHQ-9E出口型艦載防空導彈系統,公布的攔截距離是5~125km,最大射程比同次珠海航展公布的陸基HQ-9BE(5至260km)短一截。依照公布的資料,HQ-9E可攔截各類空氣動力目標、精確制導武器,具備全方為、同時多目標攔截能力,能攔截超音速反艦飛彈,或打擊40km以內的水面目標;這是中國第一次公布HHQ-9系列能攻擊水面目標。 2023年2月下旬,052D南寧艦(162,加長型)停靠阿布達比參加當地國際海事防衛展(NAVDEX 2023),這是052D驅逐艦首次在國際防務展中開放參觀。依照此次開放中展出的告示牌,艦上防空導彈射程200公里,顯然指艦上的海紅旗-9B。 陸基紅旗-9 陸基的紅旗-9採用SJ-212相控陣搜索/射控雷達,是先前航天二院發展的凱山一號(KS-1)防空 導彈的SJ-202相控陣的放大改良版,單面天線能涵蓋120度的方位角,尖峰功率1MW,平均功率60KW,能同時追蹤距離300公里以內、高度7000m以下的100個空中目標 ,並自動進行威脅評估,選出最具威脅的六個目標優先接戰,從雷達接觸目標到發射導彈接戰所需的反應時間約12~15秒 ;SJ-202/212系列一開始被認為參考美國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MPQ-53相位陣列雷達,但技術特徵上也有一些俄羅斯S300系列配套雷達的影子,例如用來舉升雷達天線的連桿設計以及雷達天線後方的空間餽源裝置(Space Dielectric Len);空間餽源的原理與傳統拋物面雷達類似,發射機能量從拋物面天線的焦點射出,在空間中傳遞到天線上而向空間輻射。SJ-202/212系列採用透鏡式球面波饋電,由後端初級饋源將能量直接在空間中輻射到天線的收集陣面上,收集陣面單元接收後經過天線陣面的相移器的延時控制,最後送到輻射單元將雷達射頻射出。透鏡式球面波饋電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然而,由於波源到平面陣列各處的直線距離不同(並非拋物面),因而造成縱向能量損失,天線邊緣的相移器甚至可能收不到射頻能量,故整體效率較低。透鏡式饋電設計還有另一種平面波饋電,後端射頻送至一個與天線陣面相同的天線,並對收集陣面饋電,因此沒有方向性損失,效率比球面透鏡饋電高,且縱向尺寸較低,但結構較為復雜,成本較高。對於平面的相位陣列天線,發射機若採用空間餽源,發射源的位置距離陣面要有一段距離,導致整個系統佔用空間變大,對於空間緊湊的艦載環境十分不利;此外,海洋中空氣水分多且氣象狀況複雜,射頻通過空間時影響較大;而且船艦上有限的空間就裝置了各式不同電磁裝置,若讓雷達發射機射頻對整個空間輻射,就更容易干擾其他電磁設備。因此,艦載的無源相位陣列雷達,多半採用封閉的導波管把射頻能量傳送到天線陣面上,不僅能使系統體積更緊湊,而且避免射頻傳輸受到外界濕氣干擾,且減少電磁兼容問題。 而根據之後HQ-9外銷版FD-2000陸基防空導彈的公開資料,搭配的偵蒐/射控雷達換成更先進的HT-233(也被KS-1A陸基防空導彈系統採用)。HT-233同樣是單面天線的單脈衝相控陣搜索/火控雷達,採用C波段(300MHz)操作,每個陣列天線上有1000個以上的相移器,平均功率60KW,峰值功率1MW,最大搜索距離120km以上,對戰機目標的追蹤距離90km,波束掃描範圍為水平120度、垂直65度,可與旅級指揮中心連結,最多約能同時追蹤100個空中目標 ,並分配接戰其中50個目標。
(上與下)紅旗-9的四聯裝導彈發射車與SJ-212雷達車。
紅旗-9防空導彈系統能一次控制6枚導彈攻擊3~6個目標(採用兩彈打一機時可對付三個目標,而對付六個目標則是六枚導彈各接戰一枚),對同一個空中目標可先後動用兩枚導彈進行重複攻擊,導彈發射間隔時間約5秒
。一個完整的紅旗-9旅級作戰單位由六個營級單位組成,每個營由一輛營級遠程雷達/控制車、一輛火控雷達/控制車、六至八輛四聯裝防空導彈發射車組成,每個營有32枚備射彈,而旅級單位還有一輛旅級指揮車
,每個旅最多能同時接戰48個空中目標(平均每部射控雷達接戰8個)。 另外,紅旗-9導彈營還有通訊、供電和裝彈車等後勤保障車輛。
在2000年代初期,中國海軍以紅旗-9防空導彈以及由短程紅旗-6A(上)防空導彈和 陸盾2000型30mm近防機砲系統(衍生自艦載的730型),組成地面防空旅來保障三亞 海軍基地的安全。
改進型:紅旗/海紅旗-9B
052D導彈驅逐艦開啟艦首垂直發射器外蓋。052D換裝海紅旗-9B防空導彈,各項主要性能指標都 顯著提升;此外,052D也以兼容於冷/熱發射的通用型垂直發射器,取代原本052C的海紅旗-9 專用型發射器。
之後上海航天科工二院利用發展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的彈體材料與固態燃料技術,對紅旗/海紅旗-9進行了性能改進,減輕了重量並增加射程,最大射程增至200km以上 ,據說最低攔截高度進一步降至15公尺,導彈總體性能超過了S-300PMU2,部分指標達到俄羅斯更新一代的S-400的水平。改進後的紅旗/海紅旗-9B也包含導引系統升級,透過引進更新更小型化的電子技術來提高抗干擾、對付高速低雷達截面積目標的能力。海紅旗-9B首度裝備於052C的後續改進型號──052D導彈驅逐艦上。一說是紅旗/海紅旗-9B兼具主動/半主動雷達導引模式,不過 這需要陸基、艦載系統配備相應的照射雷達,才能支持半主動雷達制導模式。
此外,在2010年代,中國海軍也開始裝備冷/熱發射通用艦載垂直發射器,是中國海軍第三代垂直發射系統(第一種是配套海紅9防空導彈的H/AJK03冷射系統,第二代是配套HQ16防空導彈的H/AJK16熱射系統),也是第一種真正的通用垂直發射器,相容於冷發射的HHQ-9系列防空導彈以及其他冷/熱射彈種
,包括鷹擊-18系列反艦/陸攻導彈、新型中程艦載防空導彈等,能相容直徑850mm以內的導彈貯運發射筒。此種冷/熱通用垂直發射器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3研究所研製
,依照2006年12月15日頒佈、2007年5月1日實施的國家軍用標準GJB
5860-2006,即「水面艦艇導彈通用化垂直發射裝置通用要求」設計。這種冷/熱通用垂直發射器是055導彈驅逐艦的配套項目之一,不過首先應用於2010年代陸續下水建成的052D導彈驅逐艦。 依照2021年9月底珠海航天博覽會中展出的陸射版HQ-9BE防空導彈武器系統資料,HQ-9BE可用於攔截各種飛機、巡航導彈、空對地導彈,具備攔截射程1000km級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攔截距離5km~260km,可同時發射16枚導彈攔截8個目標。這個射程數字在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48N6E3(250km)以上。
簡化版:紅旗-22 紅旗-9外銷土耳其案 在2013年9月26日,土耳其國防部宣布中國精密進出口公司的FD-2000防空導彈系統擊敗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的S-400、歐洲導彈公司的Aster以及美國的雷松/洛馬的愛國者,取得土耳其陸軍T-Loramids長程防空 導彈系統的訂單;作為北約國家,土耳其選擇中國系統的主要原因包括中方的報價較為低廉(12個防空導彈營總價值約34.4億美元,比土耳其原訂的預算低10億美元左右)而性能也不錯,而且中國願意提供更多的技術轉移(依照慣例,土耳其都是引進國外武器系統技術,再由土耳其本國國防工業進行修改,換用許多土耳其本國次系統)。 然而隨後在2013年10月底的消息,土耳其繼續針對長程防空導彈系統展開新的招標作業(雖然與中國方面仍繼續接觸),顯示土耳其已經考量到採用中國防空 導彈系統造成的政治與技術問題,因為土耳其是北約國家,防空系統與資料交換牽涉許多北約規格,如果要整合,中國方面將有機會接觸這些 北約標準的參數規格,然而西方國家顯然不可能同意;美國在土耳其決定選擇中國製防空 導彈時就提醒,中國系統將無法與北約防空指揮系統相容,也無法與北約部署在土耳其境內的長程防空雷達交換資料。 之後土耳其與中國在談判過程中,對於供貨條件(包括技術轉移與授權生產)未能達成共識。 在2014年9月上旬,消息傳出土耳其轉而向歐洲導彈聯盟(Eurosam Consortium)洽商引進中程地對空導彈系統(SAMP/T,使用Aster-30防空導彈);依照土耳其國防部公佈的最有吸引力防空 導彈系統排行,考慮到性能、成本、技術轉移與互惠條件之後,在紅旗-9之後就是SAMP/T系統,第三是美國愛國者PAC-3,而俄羅斯最早出局,不僅因為報價昂貴,而且俄方提供配套的經貿沖銷補償條款也未能吸引土耳其經濟界的興趣 。土耳其方面也認為美國愛國者飛彈系統的射程不足以防禦土耳其廣大的領土,在2015年3月時,一枚敘利亞發射的彈道飛彈擊中土耳其南部省分,但是周圍北約部署的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的射程卻無法攔截這個目標。 在2015年2月19日,土耳其國防部長伊爾馬茲在接受議會質詢時,宣稱將繼續先前採購HQ-9防空導彈系統的程序,並且表示已經完成對此項交易的評估(目前還沒收到任何新的投標),不過這並不意味已經做出最後決定;伊爾馬茲也表示,考慮購買的防空導彈系統將規劃如土耳其的國家防衛系統,而不會併入北約系統。 然而,土耳其與中國方面的談判最後還是在技術轉移方面遇到歧見;一位土耳其國防官員表示,在2015年7月,中國表示不願提供土耳其希望達到的技術轉移程度,這樣的技術轉移程度將使土耳其能完全地仿製紅旗-9。隨後在2015年11月中旬,消息傳出土耳其取消與中國方面的談判,打算自行研發類似的系統。在2017年底,消息傳出土耳其分別簽約引進俄羅斯S400與歐洲飛彈公司SAMP/T Aster 30 Block 1NT防空/反彈道飛彈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