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艦載防空導彈系統

──by captain Picard

 


 

紅旗-61防空導彈

(上與下)053K導彈護衛艦鷹潭號(531)的7231型雙聯裝紅旗-61防空導彈發射器。

 

俯瞰鷹潭號艦首的紅旗-61雙臂發射器。

在1965年8月,中國中央專委提出研發一種陸基中低空短程防空導彈的要求,二院25所隨即展開相關的研發論證工作,同年底制訂了初步設計,並將之定名為紅旗-41。在1966年1月,紅旗-41正式獲得中央軍委批准列入國家計劃,並將計畫名稱更改為紅旗-61,以強調跟上國外60年代的技術水平。同年3月,25所提出紅旗-61的武器系統方案論證報告,隨即展開初期研發工作。在1967年,正尋覓一種艦載防空 導彈的中國海軍看上了紅旗-61,中央軍委隨即決定展開艦射版紅旗-61的研發,由上海機電二局負責相關的配套研製。在1970年5月,中國海軍、六機部七院、上海機電二局等單位共同確定了紅旗-61的裝艦方案,包括艦上各電源、訊號接口的配合。總計有12個研究所、11個工廠與2個試驗基地參與了紅旗-61的相關研發、製造與測試工作。

防空導彈對於當時相關技術工藝落後又缺乏外來技術支援的中國而言,本來就已經是一項難度不低的挑戰;而艦對空導彈系統長期在艦艇上,作戰與使用環境比陸地更為惡劣,操作時必須克服船隻的搖晃與振動,艦上各種電磁波發射源可能對射控雷達造成干擾,海上較高的濕度與鹽分對於系統的侵蝕更甚,此外也要考慮操作、發射時對艦體載台的影響,所以紅旗-61由陸射改艦射的工程難度立刻形成一大挑戰;再加上當時文化大革命越演越烈,難以提供一個穩定的研發環境供技術人員專心奮鬥。在種種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情況下,紅旗-61乙的研發光景就不難想像了。

紅旗-61採用雷達乘波導引機制,由連續波射控雷達持續照射目標,導彈沿著雷達回波而朝向目標飛行。艦載版的紅旗-61型號稱為紅旗-61乙,為了滿足艦載操作環境的要求,將射控雷達改為X波段的單脈追蹤雷達與連續波照射發射機組成,型號為ZL-1,兼具對目標實施單脈衝追蹤標定,以及 導彈導引階段實行連續波照射的功能;此外,雷達天線的平台增設穩定系統以抵銷艦艇的搖晃,同時並增加防海水腐蝕的措施。研發單位還考慮到對抗干擾的能力,使用抗同頻異步干擾裝置、低仰角追蹤技術等技術。在往後的艦上反干擾測試中,一同進行的測試機攜帶干擾機進行干擾, 導彈的尋標器依舊能保持角度和距離上的正確追蹤。

紅旗-61乙 的發射器設計早在1966年便被提出,這是一種雙聯裝下掛式開放發射架,後來由於技術問題,又提出另一種三聯裝上掛式發射架,發射架下方有一容量18枚的自動化再裝填彈庫,採用垂直儲存、垂直裝填;經過一年半設計後,發現配套的053K由於噸位太小,裝上三聯式發射架與18枚備射彈會導致重心上升過大,因此又重新設計,最後決定採用雙聯裝上掛式發射架,型號為7231,後方再裝填彈庫容量縮減為12枚,彈庫內以垂直彈鏈儲彈,垂直再裝填。 導彈發射系統由液壓系統驅動,其基座具有縱橫向穩定機制,以便在航行搖晃的情況下隨時瞄準發射。發射器與導彈都有自我測試迴路,簡化了發射前的整備工作。紅旗-61的射控指揮系統型號為ZH-1,其核心為一具專用的數位式計算機,擁有模-數、數-模轉換裝置;發射器控制台負責 導彈發射前的測試程序,並控制導彈再裝填作業。最後定型的紅旗-61乙彈體長3.99m,彈徑0.286m,翼展1.166m,彈體全重300kg,彈體前段有十字形梯形彈翼,彈尾設有十字形三角形彈翼,兩組控制面 不在同一平面而非重合,翼面採用液壓制動, 導彈前端是連續波半主動雷達尋標器,採用固態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3馬赫,最大射程10km,最大射高8km,配備一個重40kg的連桿式高爆破片彈頭,單枚殺傷概率約64~80%。 紅旗-61前後兩組彈翼不在同一平面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在每個方位都滿足最大過載情況的快速響應,然而 這卻使得導彈發射器貫通導彈全長的滑軌空間剩下不到45度,根本無法設計成折疊彈翼(一般導彈佈局是前後彈翼在相同軸線上,使導彈滑軌有90度的空間,彈翼能設計成折疊式而不妨礙滑軌),導致紅旗-61這種短程防空飛彈必須使用不成比例的大直徑發射筒,浪費大量空間。

在1960年以前,紅旗-61曾進行過模型彈和獨立回路彈的陸上飛行試驗,並根據測試時暴露出來的問題來修改彈體,修正後於同年9月進行獨立回路遙測彈(除彈頭以記錄器代替來記錄飛行時各種參數與內部控制訊號外,其餘部位均與實彈相同)飛行測試,又發現 導彈飛行速度下降等新問題。在1973年,上海機電二局針對先前測試發現的種種問題,針對彈體結構、固態火箭發動機等進行改良,先後解決高空大滾動、液壓放大器零漂、彈性振動等技術問題;此外,自動駕駛儀改採晶體管電路,並將半浮陀螺加速儀小型化,同時強化了相關的防鹽、防水霧措施。在1975年3、4月間,紅旗-61乙在測試基地進行了四枚獨立迴路搖測彈飛行測試,全部獲得成功,在1976年又完成武器系統與地面對接、尋標器與雷達對接試驗、尋標器捕捉靶機回波試驗等,至此整個構型大致完備。

接著,紅旗-61乙展開首次上艦測試,在1976年裝上等待多年的鷹潭號,並於同年12月展開艦上導彈發射、系統測試、射控雷達追蹤傘靶、發射閉迴路遙測彈射擊傘靶等測試,進一步驗證射控雷達與 導彈尋標器的精確度、導彈在發射架上的運動參數、導彈發射的初始散布、發射器可靠性、測量發射時艦面噪音振動情況等等。此次實驗歷時45天,鷹潭號總計出海14次,負責投擲傘靶的轟-5轟炸機出動13架次,發射兩枚模型彈與兩枚閉迴路路遙測彈,結果兩枚模型彈試射成功,但真正關鍵的閉迴路標靶射擊則全數失的,整個作業。在1978年,紅旗-61在遼西 導彈測試場進行三通道半實物模擬打靶測試,以部分數學模型和部分真實設備組成模擬的導彈系統,並以目標模擬器代替真實標靶,以9種彈道、80多種狀況進行400多次有效的精度測定,獲得大量實驗數據。在同一時間,紅旗61也於 導彈試驗基地再次進行試射,以兩枚閉迴路遙測彈射擊傘靶,以驗證武器系統的協調性、可靠度、尋標器的運作與精確度,結果第一枚未成功,第二枚命中目標。在1978年8月,相關單位為了確立研發工作的技術責任制度,建立了設計師系統,先後由吳中英、梁晉才擔任總設計師。

在1980年年底,紅旗61乙再度回到鷹潭號上進行全功能實彈試射,裝載了戰鬥部,結果又發生引信沒有啟動的情況,再度受挫。為了研究這個問題,紅旗61乙於1981年春於地面測試基地進行試射,又發生兩次引信提前引爆的嚴重問題,於是上海機電二局在同年2月決定針對引信問題進行徹底研究,找出問題原因,並提出解決引信提早動作的大、中、小三種改解決方案,並分別將這三種方案同時進行繞飛測試;經過測試的比對後,上海機電二局決定選擇中改爲主、中小兼容的引信方案,最後研發出兼具導引和定向功能、、又能互相彌補兩者不足的半主動/制導複合式引信,解決了引信提早動作的問題。從1983年3月起,由上海機電二局改制的上海航天局又針對紅旗61乙進行改善品質的整頓工作,總共發現410項潛在問題以及需要立即改進的缺點,大幅化解了各種潛在與存在的問題。

在1984年11月,紅旗61乙全功能搖測彈(含戰鬥部)於試射基地裡成功進行了測試,兩枚導彈都擊中了標靶。在1986年11至12月,紅旗61乙回到鷹潭號上進行定型測試,分別對不同空域點的靶彈與靶機進行射擊,結果發射的8枚 導彈中有7枚命中,共擊落5枚由海鷹一型改裝的靶彈與兩架長空一型高空靶機,終於獲得成功。在1988年11月,歷經將近20年的漫長研發之後,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工産品定型委員會批准了紅旗-61乙的定型設計並開始量產 ,此時距離鷹潭號開始服役已經過了13年。之後中國海軍又以053H2改良型江湖級為基礎,搭配紅旗-61乙導彈系統(改用H/EFB-02六聯裝發射器),成為江衛級護衛艦。然而,與同期的國外短程防空 導彈相較,紅旗-61的綜合性能仍然 十分落後,有效射程太短,導彈尋標器的低角度追蹤性能不足,難以有效對付低空目標或者追擊橫越前方的目標,抗背景環境雜波(尤其在低高度)與電子干擾的能力很差 ,導彈引信臨界脫靶量過大等,難以對付低空來襲的目標(尤其是採用掠海飛行且體積不大的第二代反艦導彈);彈翼佈局限制使其無法在發射管內折疊, 導致發射管與整個發射器的佔用體積過大,不僅對船艦佈局造成困擾,也限制了再裝填彈庫的容量 ;雖然擁有再裝填系統,然其自動化程度與速率都不夠,再裝填速率以分鐘來計算,實質上就只有架上的備射彈來得及攻擊同一波目標。 在實際使用上,紅旗-61的照射雷達抗電子干擾能力差,而且無法自行判斷是否遭受干擾,經常出現船艦的遠程對空搜索雷達未受干擾但照射雷達遭到干擾的情況,操作人員很難察覺照射雷達已經遭到干擾,對於導彈錯失目標毫無補救辦法。

053H2G導彈護衛艦使用的六聯裝H/EFB-02紅旗-61防空導彈發射器,

體積非常龐大,且無再裝填能力。

由於以上諸多缺失,中國海軍只有053K與053H2G護衛艦(江衛1級)裝備紅旗-61。052H2G的紅旗61乙不再使用053K導彈護衛艦的雙聯裝發射架,而改用一種型號為H/EFB-02的六聯裝發射器;雖然紅旗-61乙是射程僅10km的短程防空導彈,但由於無折疊彈翼設計,導致H/EFB-02每個發射管體積十分巨大。由於紅旗-61乙發射器體積過大,053H2G沒有空間設置彈庫,因此無再裝填能力,只有發射器內的六枚導彈可用;相較於053K護衛艦的雙聯裝發射器另備有一個容量12枚的下甲板彈庫、全艦備彈24枚,053H2G的持續防空接戰能力反而減弱不少。

在1987年, 中國自法國引進海響尾蛇短程防空 導彈系統,隨即展開仿製而成為海紅-7,這才是第一種真正被中國艦艇大量採用的 艦載防空導彈,無論是性能、可靠度、備彈數量都比紅旗-61優越。雖然整體而言並不算成功,紅旗-61畢竟是中國自行開發的第一種艦載防空導彈,累積了不少工程研發經驗,並為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後中國以從義大利引進的蝮蛇(Aspite)短程防空飛彈的技術來改進紅旗-61,成為紅旗-61B(岸基版為紅旗-61C),基本上除了氣動力外型外,內部幾乎全部更新,性能有了顯著提高;然而紅旗-61系列使用半主動雷達導引機制,價格高於指揮導引的海紅旗-7,而且後勤維護的特點依舊不如海紅旗-7。 紅旗-61的中國軍方正式編號是H/AJK-01,即「海軍/導彈艦空-01型」。

 

 

海響尾蛇/海紅旗7防空導彈

052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號(113)上的海紅旗7防空導彈八聯裝發射系統,後方有一個再裝填機。

攝於2013年9月6日青島號訪問美國夏威夷期間。

法製海響尾蛇防空導彈系統

在1980年代初期,中國海軍針對急需從國外引進的三項武器武器系統(艦載防空導彈、艦載直昇機、線導魚雷),向中國國務院與國家主席鄧小平發文請示,而國務院、國家主席則在1984年11月23日以國發(1984)第166號文批准了這項請示。當時中國已經確定引進並仿製法國陸基的「響尾蛇」(Crotale)防空導彈系統,因此決定艦載防空導彈就引進「響尾蛇」的艦載版──海響尾蛇(Sea Crotale)系統,而整個系統相關的TAVITAC作戰情報指揮系統、TSR 3004海虎 (Sea Tiger)搜索雷達(為響尾蛇導彈提供先期搜索)、為海響尾蛇提供照明的Castor-II光電/雷達射控系統等自然也一併引進;由於整套海響尾蛇導彈系統 以及相關的TAVITAC作戰情報系統、搜索與火控雷達都由Thomson-CSF開發,因此當時中國海軍採用音譯,稱整套系統為「湯姆西作戰系統」。除了艦載防空導彈之外,當時中國海軍對於艦載直昇機也已經決定引進法製海豚式並進行國產化(就是直-9)。

在1985年7月10日至9月26日, 中國海軍派出以海軍裝備技術部部長鄭明率領的中國保利公司海響尾蛇導彈武器系統考察談判代表團赴法國,對海響尾蛇艦載防空導彈系統與湯姆西作戰系統進行考察,並 與法國針對技術及商務事宜進行談判協商。隨後中國海軍完成「湯姆西系統的可行性報告及裝艦意見」報告並提交國務院高層,在1986年12月22日獲得中國國家 書記委員以及總參謀部以參裝字(1986)第939號文批復,原則同意中國海軍引進海響尾蛇與湯姆西系統。在1987年1月,中法兩國在北京草簽合同,從法國 購買兩套湯姆西作戰系統,正式的合同在當年7月生效。在1988年8月24日,中國船舶總公司以船總軍(1988)1021號文,下達 對北海艦隊的051導彈驅逐艦開封艦(109)進行湯姆西作戰系統的改裝任務 。1987年湯姆西/海響尾蛇防空導彈系統運交中國後,首先裝在051型首艦濟南號的艦尾直昇機甲板上進行初步測試。此次合同中,中國海軍從法國引進兩套含TIAVITAC戰系、海響尾蛇 導彈、海虎雷達的「湯姆西作戰系統」,分別裝在051型導彈驅逐艦開封號(109)以及後來052導彈驅逐艦首艦哈爾濱號(112)。

在1989年7月10日,開封號進入 大連造船廠,並在10月30日正式展開大規模翻修改裝工程;整個工作分為現代化改裝、補齊換裝、雙改(改善生活條件)以及修理四大部分。現代化改裝部分,拆除艦尾57mm機砲,原處加裝一座原裝的八聯裝海響尾蛇防空導彈發射 系統(就是先前裝在濟南號上測試的那一套)、露天式再裝填彈庫以及一座配套的Castor-II型光電/雷達射控系統 ,並在後桅杆上加裝一座法製海虎搜索雷達(取代原本的352型雷達),成為第一艘同時擁有防空與反艦導彈的051型 ;此外,現代化工程加裝的新作戰裝備還包括新的干擾彈發射裝器、敵我識別器、由英國引進的ICS-3整合通信裝置。開封號於1990年12月31日完成改裝 工程,經過諸多測試後於1992年重回北海艦隊服役,並獲得賦予051DT的型號(T代表特殊型) 。由於051導彈驅逐艦的先天限制,安裝海響尾蛇導彈發射器的砲位空間有限,無法容納揚彈機,只能採用人工再裝填。

法製海響尾蛇是艦載近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代號TSE5500,當時共有基本型、反導彈型和改進型,基本型代號「8B」,反導彈型代號「8S」,改進型為「4MS」和「8MS」;海響尾蛇4MS採用四聯裝發射裝置,8MS採用八聯裝發射裝置。海響尾蛇導彈飛行速度2.2馬赫,射程0.7~10km,對直升機目標射程可達13km,射高4~5000米,採用聚能破片戰鬥部,最大殺傷半徑8m,系統反應時間6~7秒。當時中國引進的 海響尾蛇導彈是改進過的海響尾蛇8MS,彈長2.94m,直徑15.6cm,翼展54cm,彈重87kg,彈體前段有十字形大後略角控制面,彈尾設有十字形穩定翼,採用單級固態火箭發動機, 飛行速度2.4馬赫,射程約13km,高爆破片戰鬥部重14kg,殺傷半徑6~8m。海響尾蛇採用雷達/光學指揮導引 ,以Castor-II射控雷達負責照射,導彈接收回波朝目標而去 ,而Castor-Ii上的電視追蹤器還能自動追蹤目標,測量目標與導彈的角度差,進而修正航道,增加了精確度與抗干擾能力;此外,海響尾蛇還有人工控制模式,利用電視攝影機傳回的畫面,控制 導彈朝向目標飛行。中國引進的海響尾蛇導彈八聯裝旋轉發射器 是較舊的構型,而非重量較輕、體積較緊致的新型八聯裝發射器(安裝於日後的拉法葉護衛艦上),發射座佔用的空間較大;雖然如此,比起中國自行開發的紅旗-61,海響尾蛇系統仍然是緊致得多。此外,八聯裝發射器後方還容量16發的備彈庫與自動再裝填機構。

過去中國若從國外引進武器系統樣品進行仿製,通常是購買兩套,一套實地裝艦進行性能測試,另一套則由中國軍工相關單位進行詳細的分解測繪。例如引進並仿製法國緊致型 (Compact)100mm 55倍徑單管快砲時,引進的兩套火砲系統中,一套安裝在053H護衛艦四平號(544)進行實船性能測試,一套則供河南713所(後來的鄭州機電)進行分解研究和測繪;爾後中國仿製俄羅斯AK-176M單管76mm快砲也是如此,一套裝安裝在037-II導彈護衛艇廉江號(774)進行測試,一套也由713所進行分解測繪,之後的國產化型號是H/PJ-26。然而引進湯姆西系統則是例外,引進的兩套都用於裝艦使用,包括開封號以及052導彈驅逐艦首艦哈爾濱號(112),並沒有留下一套供分解研究測繪。據說中國早在1970年代便從巴基斯坦獲得早期的海響尾蛇防空 導彈進行逆向研究,成為紅旗-7的技術基礎,因此在1980年代正式引進完整海響尾蛇系統時就能迅速上手,也不需要留下一整套系統專門作為分解測繪。

海紅旗-7防空導彈系統

053H3(江衛2級)導彈護衛艦的H/AJK-02海紅旗-7短程防空導彈 發射系統,

仿自法製海響尾蛇防空導彈。

一艘053H3的海紅旗-7發射。

051B導彈驅逐艦深圳號(167)的海紅旗-7導彈發射器正進行裝填,後方自動裝填機揚起。

 

中國國產的紅旗-7(HQ-7)是參考法製的陸基響尾蛇防空導彈系統而來,海紅旗-7(HHQ-7)是以紅旗-7為基礎發展的艦載版本,並參考法國原裝海響尾蛇的八聯裝發射器;配套海紅旗-7的是中國國產345型火控雷達,據說仿自海響尾蛇的Castor-II。海紅旗-7的 八聯裝發射系統的軍方正式編號是H/AJK-02,即「海軍/導彈艦空-02型」;至於外銷型號則為FM-90N。海紅旗-7取代了性能不佳的中國國產海紅旗61防空導彈,成為1990年代中國驅逐艦、護衛艦的主要防空武裝,裝備於052導彈驅逐艦二號艦青島號(113)、053H3(江衛II級)導彈護衛艦、051B導彈驅逐艦深圳號(167)、054護衛艦上 ;而052首艦哈爾濱號(112)也在1990年代後期將原本的法國原裝響尾蛇防空 導彈換成海紅旗-7。

海紅旗-7在定型測試時締造中國防空導彈史上的多項重要突破,發射5枚全部命中,擊落四種靶機共5架,並且締造首次同時發射兩枚防空 導彈並擊落兩架靶機的紀錄;再者,也是首次直接擊落飛行高度數十公尺的長空一戊(CK-IE)超低空靶機。海紅旗-7採用無線電指揮導引,早期的最大射程約13km(服役期間陸續經過改良,有效射程幾乎提高一倍),對飛機的作戰空域殺傷界最高為3000m、最遠為8200m,最小射程約700m,最大有效射高6000m,最小有效射高5m,最大過載35G,系統反應時間6.5s,單枚毀傷概率80%,可同時對付2個波次、每個波次2個目標的攻擊,能對付掠海反艦導彈。 與原版海響尾蛇相較,海紅-7發射器外觀上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導彈發射管封口正面的是圓弧形,原版海響尾蛇則是平的。海紅旗-7列裝後問題一直較多,中國海軍因而下達了「現役海紅旗七號導-彈武器系統整改方案」,重點是提高HHQ-7導彈武器系統攔截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的能力,並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維修性,增強HHQ-7導彈武器系統在高溫、高濕海域的作戰能力,其他還包括目標指示通道優化等綜合改善工作。按整改方案進行整改後的HHQ-7艦空導彈武器系統,在作戰指標上有所提高。

 在2000年代,孟加拉海軍購買了八聯裝FM-90N防空導彈系統,安裝在孟加拉海軍由南韓建造的班加班德胡號(Banga Bandhu,F-25)護衛艦上,這是海紅旗-7系列首度公開確認的外銷紀錄。而巴基斯坦在2005年向中國簽約購買的四艘F-22P刀劍級((Zulfiquari class) 護衛艦,同樣配備了八聯裝的FM-90N防空導彈系統。

俄羅斯Shtil-1防空導彈系統

印度海軍Project 17敘瓦利克級護衛艦INS Satpura(F48) 的3S-90單臂防空飛彈發射器,可裝填24枚Shtil-1防空導彈。

攝於2015年5月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印度海軍Project 17敘瓦利克級護衛艦INS Satpura(F48)  的MR90火控雷達,負責為Shtil-1防空導彈提供照射。

攝於2015年5月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上與下)一艘052B導彈驅逐艦正進行Shtil-1防空導彈的裝填作業。

 

 

 

俄羅斯Project 956現代級(Sovremenny Class)導彈驅逐艦的主要防空武装是Altair設計局開發的Shtil-1防空導彈系統,是陸基SA-11黑幫(Gang)防空導彈系統的海上版 ,於1983年首度服役,採用半主動雷達導引機制。Shtil-1由艦上的頂板三維雷達提供初期的目標方位指示,並由MR-90 X波段照射雷達(北約代號Front Dome)負責導引,導彈發射後沿著MR-90的照射回波飛向目標 。

Shtil-1系統的人機介面包括OK-10射控顯控台、兩具NKO目標分配顯控台、OK-10B對空態勢顯控台、12具ON-4精確追蹤顯控台、四具OT-10電視攝影機顯控台等;OK-10B對空態勢顯控台負責顯示三維對空雷達回傳的空域態勢以及正在追蹤的目標的代號,並對不同目標進行武器分配;NKO目標分配顯控台負責標示目標、目標軌跡解算、粗航跡平滑、敵我識別等工作;OK-10負責顯控所有要接戰的目標的態勢,此顯控台有兩個顯示器,左邊的P型顯示器負責顯示接戰的目標態勢,而右邊B型顯示器負責顯示發射 導彈接戰後的攻擊效果;ON-4精確追蹤顯控台系統包括12個顯控台, 每個顯控台都有本身的計算機,負責計算兩個目標的精確航跡與動態(高度、方位、距離等),每個ON-4顯控台最多能同時處理兩個目標,並向後端LIBK計算機送出2個 不同目標的精確參數或人工目標指令。

接戰時,艦上頂板(Top-Plate)三座標雷達發現目標後,以每次2.5秒鐘的方式將目標資料輸入OK-10B對空態勢顯控台以及NKO目標分配顯控台,進行初步的接戰分配與動態解算,然後將適當數量的優先接戰目標傳送給ON-4精確追蹤顯控台個別處理,求出精確的目標動態軌跡與參數;隨後ON-4將目標參數( 雷達精確參數或人工指定參數)送到後端的兩具LIBK中央計算電腦 來進行射擊解算(包含目標接戰概率、威脅排序以及接戰工作分配等等),每個ON-4顯控台最多能同時處理兩個目標的資料,而每具LIBK電腦則能處理關於12個空中目標的資料檔案;平時只有一具LIBK運作,另一具處於待機狀態,當ON-4顯控台傳送的目標數量超過12個時,就自動啟動第二具LIBK來處理,因此整套Shtil-1系統最多能同時追蹤24個目標。 一旦某個目標完成射擊解算,LIBK電腦就把該目標的接戰參數分別傳輸給OK-10射控顯控台以及被分配來接戰此目標的MR-90照明雷達,然後這具MR-90雷達就開始 工作,對準目標持續照射;OK-10顯控台的操控人員會監視目標是否進入B顯示器上殺傷概率80%的區域(意味LIBK電腦已經求出最佳的彈道解算與發射傾角),一旦進入就將資料送入發射器上待命的 導彈並發射升空。導彈升空後約3至4秒(飛行1公里)後,導彈上的半主動雷達尋標器開始工作,接收MR-90的回波並一路朝向目標。

MR-90火控雷達操作波段為X(H/I)波段,平均功率4KW,峰值功率150KW,波束角0.6度,天線總重1.2ton, 天線直徑約1.7m;每具MR-90能在極短距離內同時追蹤兩個相隔不會太遠的目標,不過當導彈發射後,每具雷達一次只能為一枚導彈提供照射直到命中目標 。MR-90具有對應電子干擾的設計,一旦遭到干擾就會自動提醒操作人員,並能自動展開對應的電子反反制措施。現代級共擁有六座MR-90雷達,分置於艦體兩側,其中艦首艛兩側下方各有一具,主桅杆兩側各有一具,另外兩具則分佈於機庫兩側。此外,Shtil-1系統還有四具電視攝影機作為雷達遭受干擾時的備用追蹤系統,其中兩具位於艦橋頂部兩側,另外兩具位於直昇機控制室頂部甲板兩側,每具電視攝影機各由一個OT-10顯控台來控制。

第一代的Shitl-1使用9M-38防空導彈(北約代號SA-N-7),擁有一組位於彈體中段的十字型長條彈翼與一組十字形尾舵,彈長5.55m, 前部直徑33cm,彈體後部直徑擴展到40cm,彈體中部翼展71.2cm,彈尾翼展86cm,彈重690kg,配備一個70kg重的高爆戰鬥部(殺傷半徑15~18m),採用全程半主動雷達導引(尋標器為單脈衝連續波形式,有效接收範圍5至7度) ,配備一個雙模式固態火箭發動機(燃燒工作時間約15秒), 最大飛行速率約1110~1150m/s(約3馬赫),平均飛行速率780~800m/s(約2.3馬赫),對飛機目標(雷達截面積1平方公尺)的 殺傷近/遠界為3.5~25km、殺傷低/高界為25~18000m;對 導彈目標(雷達截面積0.1平方公尺)的殺傷低/高界為10~10000m,殺傷近/遠界為3.5~12m;而改良後的9M-38M殺傷近/遠界擴展為3.3~35km,殺傷低/高界擴展為25~18000m。9M38導彈本身能進行19G的機動過載,9M38M增至20G。為了避免 導彈上的電磁波近發引信的信號不接觸海面,並減少海面多路效應對尋標器的干擾,SA-N-7飛行時採用弧形彈道(仍在照明雷達波束裡飛行),保持在目標上方,接近目標時才以大約20度的角度俯衝並進行攔截 。由於SA-N-7需要照明雷達的全程照射,每具MR-90同時間只能導引一枚導彈攻擊單一目標。接戰時,整套系統的暖機備便時間(從冷狀態到作戰狀態)小於3分鐘, 從雷達接觸目標到發射導彈的系統反應時間約16至19秒。

在1992年開始服役的956A改良型現代級驅逐艦則改用更先進的9M-317ME( 另一說是9M-38M2。北約代號SA-N-12),陸基版的北約代號為SA-17,大約在2007年投入生產,彈體延長約20cm,全重增至710~720kg,使用改良後的訊號處理器、新的目標諧波識別技術、射控軟體、新近發引信(增加測高與距離截止能力)以及增程的 雙節火箭發動機,具有更好的電子反反制能力。此外,相較於需要照明雷達全程照射導引的SA-N-7,SA-N-12改用中途無線電指令校正/終端半主動雷達導引模式 ,在中途階段透過發射艦傳輸修正航道的參數(目標方位資料應由頂板三維雷達獲得),因此彈道改進為高拋大弧形來減低空氣阻力 ,直到終端導引階段才飛入MR-90照明雷達的波束中,殺傷近/遠界遂擴展為3~38km(一說是最大射程可達45km),攔截反艦導彈 的最大射程10~12km,殺傷低/高界擴大為15~25000m, 最大飛行速度提高到4.5馬赫(1200m/s),導彈機動時最大過載可達24G,能 攔截以12G過載機動的飛行目標 。SA-N-12的戰鬥部重62kg,引信包括接觸、電磁波半主動近發與主動近發等模式 。SA-N-12對付掠海目標的能力有長足進步,在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於蘇聯海軍的測試中,曾多次成功攔截以3至5m掠海高度來襲的目標 ,整套系統能在20到30公里的距離穩定地追蹤高度10至20公尺的來襲導彈。MR-90雷達在搭配 需全程照射的SA-N-7防空 導彈時,一具雷達每次只能導引一枚導彈;而在搭配較新型、只需要終端照射的SA-N-12時,每具MR-90能以輪流照射方式,先後導引兩枚SA-N-12攻擊同一個目標;不過 ,每具MR-90同時間只能為一枚進入終端階段的SA-N-12提供照射直到命中,接著才能為下一枚導彈提供終端照射(萬一第一枚導彈失手,由緊接著飛來的第二枚繼續攔截同一目標),不能以分時方式同時照射不同目標。另一說是MR-90可同時追蹤兩個目標,並導引SA-N-12導彈攻擊其中一個

現代級裝備兩座3S-90單臂旋轉發射器來裝填Shtil-1防空導彈,分別位於艦首主砲後方以及艦尾直昇機甲板後方;每具3S-90發射器 可360度水平旋轉,俯仰範圍0~70度,水平迴旋速率約每秒90~100度,每具發射器的下甲板彈艙可容納24枚 導彈。早期3S-90發射器連射兩枚導彈之間需要約7秒左右, 後期型號縮短到最快4秒。中國引進的3S-90(包括用於現代級和052B)都是後期改良型號。

中國現代級艦首的3S90單臂防空發射器,一枚SA-N-12導彈已經在架上。

一艘052B導彈驅逐艦上的3S90單臂防空發射器以及上面的SA-N-12防空導彈。

 

垂直發射版Shtil-1:9M317ME

在2000年代,俄羅斯又發展Sthil-1的垂直發射版本,型號為9M317ME(Buk-M2),首先裝備於俄羅斯在2010年代建造的Project 1135.6M格里戈洛維奇上將級(Admiral Grigorovich class,先前為印度建造的Project 1135.6塔瓦級導彈護衛艦的改進版)導彈護衛艦上。Project 1135.6M裝備二組12聯裝3S90E冷射式垂直發射器,艦上總共裝備24枚9M317ME防空導彈。

相較於原本的9M317,9M317ME的翼展縮小(尾部翼展從原本86cm減至82cm),尾部控制面可以折疊,以節省空間,使 導彈儲存筒尺寸得以縮小;同時,彈尾設置與尾舵連動的燃氣舵,具備向量推力控制(TVC)能力,導彈垂直升空後得以大角度轉向目標。9M317ME尺寸與重量比原本9M317降低,彈體長5.18m,彈體最小直徑36cm,發射重量581kg,高爆戰鬥部重62kg,攔截 一般空中目標的高度範圍為海平面15m至15000m,攔截 導彈時的射高介於10~10000m,最小有效射程3500m,最大有效射程32~50km,最大飛行速率約4.5馬赫,末端速度約830m/s,發射的總體反應時間小於10秒。

雖然改成垂直發射,但9M317ME的導引體制仍維持不變(慣性導航+中途無線電上鏈修正+終端半主動雷達導引),每艘Project 1135.6M艦上配備四座MR-90照射雷達。

紅旗-16防空導彈

054A黃山號(570)發射兩枚HQ-16防空導彈。由於早期的HQ-16沒有燃氣舵,發射後導彈會先直線爬高,

加速之後以氣動力舵面轉向。

(上與下)054A導彈護衛艦湘潭艦(531)的H/AJK-16垂直發射系統,可裝填HQ-16防空飛彈以及魚-8火箭助升魚雷。

攝於2019年新加坡國際防務展(IMDEX 2019)。

 

一艘054A導彈護衛艦正在碼頭裝載HQ-16防空導彈的儲彈箱。

054A導彈護衛艦瑜林艦(569)船艛兩側配套紅旗16防空導彈的X波段照射雷達,是俄羅斯MR90火控雷達

(配套Shtil-1防空導彈)的中國版。攝於2015年月新加坡國際防務展(IMDEX 2015)。

054A導彈護衛艦瑜林艦(569)直昇機庫頂上的兩部中國版MR90火控雷達。

攝於2015年月新加坡國際防務展(IMDEX 2015)。

(上與下)054A導彈護衛艦湘潭艦(531)的中國版MR90火控雷達,上圖是安裝在前部船艛兩側的,

下圖是直昇機庫頂上安裝的兩個。攝於2019年新加坡國際防務展(IMDEX 2019)。

 

紅旗16(HQ 16)是中國在1999年7月立項的新型艦載防空導彈項目,由位於上海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擔綱研發 ,搭配的垂直發射器則由河南鄭州的713所研發。 在1960年代,上海航天八院曾研製紅旗-61(HQ-61)短程艦載防空 導彈,但直到1988年才定型,此時其設計早已落伍,性能評價十分糟糕;據說上海航天八院刻意採用與「61」相反的「16」當作新艦載防空導彈代號,就是將新計畫視為上海航天的「翻身仗」。HQ-16研製初期曾探討傳統與垂直兩種設計, 最後決定採用垂直發射。

在2004 年,HQ-16在酒泉測試場進行了首次陸地上封閉迴路飛行測試,同時陸用的HQ-16A防空導彈也由中共中央軍委批准立項。HQ-16首度進行陸上試射 時,導彈發射後18秒在空中解體;7天後,第二枚原型彈仍於射出後10秒解體,於是整個試射計畫暫停,重新審視失敗原因;三個月後,第三枚原型彈終於試射 成功。在2006年10月, 陸基的HQ-16A進行首次攔截靶機的測試。

在2007年底,HQ-16在實驗艦畢昇號(891)上進行首次艦上射擊測試, 據說第一枚就命中目標,在中國艦載導彈發展史上締造可貴記錄。在2008年,HQ-16進行定型測試,連續七天內共射擊七枚,全部命中;而陸用的HQ- 16A也以總計29次試射成功28次的優異成績完成研發工作。在2009年10至11月, 剛從完成護航任務從索馬利亞歸國的054A黃山號(570)在海上進行實彈測試,這是HQ-16首度在054A型艦上進行實彈射擊 ,並成功攔截了模擬掠海反艦導彈的靶彈。在中國海軍「藍鯨-1」、「南字2010」等重大軍事演習中,HQ-16都成功命中目標。 HQ-16的 中國軍方正式編號是H/AJK-16,即「海軍/導彈艦空-16型」。

原本HQ-16是054導彈護衛艦的配套項目,但研發進度不如預期,使航天八院早期承受不少壓力與指責。由於HQ16的進度無法配合054,因此前兩艘054(525、526艦)先裝備既有的海紅旗7短程空導彈系統,隨後才開始建造裝備HQ16垂直發射防空導彈系統的054A。

不少人一開始就推論HQ-16就是Shtil-1/9M-317防空導彈系統的仿製修改版 (中國先前購入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時首度引進此一導彈系統,隨後052B也繼續使用),這是因為054A導彈護衛艦裝有四具俄製MR-90型H/I頻照明雷達(北約代號 為Front Done),其中兩具位於艦橋上方兩側,另外兩具位於機庫上方兩側;而MR-90射控雷達是Shtil-1導彈系統的一部份。在2009年10月1日中國國慶閱兵,紅旗-16防空導彈首度公開,構型的確類似俄羅斯9M-317,彈體中段有邊條翼,彈尾有一組十字控制面。除了大量仿照Shtil-1之外,HQ-16也參考了歐洲Aster防空導彈系統(例如垂直發射器構型就與配合Aster導彈的Sylver類似)。

根據漢和防務評論的報導,北方設計局在Tema 978工程的具體建議書中指出,054A使用的防空導彈系統為HQ-16(此時俄羅斯本身的垂直發射版Shtil-1還未通過國家驗收),而MR-90照 明雷達為了與之配合,還特別修改了操作頻率與模式。每具MR-90能以輪流照射方式同時導引兩枚SA-N-12導彈攻擊同一個目標 (另一說是同時追蹤兩個目標並導引導彈攻擊其中一個),因此理論上裝備MR90的054A最多可同時導引八枚HQ-16防空導彈攻擊四個目標。

由於HQ-16的彈道並非直線,因此飛行與導引體系應該與改良後的Shtil-1(9M-317導彈)類似,飛行中途由無線電指令指揮修正,並在較高的空域飛行來減少阻力,彈道終端才向下飛入照射雷達波束直到命中目標 。

2012年11月珠海航展期間,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在受訪時表示,HQ-16在歷年來演習中表現十分優良,命中率高,而且對付高、低空目標都游刃有餘,其最低射界高度在15m以下,在海軍實彈演習時多次獲得驗證,能有效對抗掠海反艦 導彈。HQ-16A彈體的邊條翼提供了較好的高攻角飛行性能,能更有效地攔截高機動性的目標 。HQ-16A配備雙層預置破片戰鬥部,外層有4000個質量較大的預置破片(每個重8.1克),內層有1500至2000個質量較小的預置破片(每片2.3克)。HQ -16A/LY-80能攻擊的目標很多,涵蓋高空高速飛行的飛機以及低空飛行的巡航、反艦 導彈,乃至敵方飛機投擲的精確導引炸彈,並可有效對付飛行速率2.5馬赫以內的小型目標、飛行速率300m/s而高度50m的巡航導彈,可用來對抗敵方的 防空壓制攻擊(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SEAD);測試顯示HQ-16A典型目標的脫靶量普遍在2公尺以內,單枚導彈對飛機類目標的殺傷概率達85%、對巡航導彈類目標殺傷 概率為60%。中國方面宣稱,HQ-16在設計上參考了Shtil-1,但許多技術經過改進與突破,整體性能超越Shtil-1。而改良後的HQ-16C在作戰包絡如高/低界、遠/近界、單發殺傷概率等指標都獲得顯著提高。

 

中國海軍畢昇號(891)實驗艦發射HQ-16防空導彈的畫面。

2009年9月在中國國慶閱兵預演中首度出現的HQ-16載防空導彈,外觀酷似俄羅斯Shtil-1(9M317)。

054A舟山號(529)在2010年7月初在東海演習中發射HQ-16防空導彈的畫面面。

054A發射红旗16防空導彈的照片,攝於2013年10月軍事演習

2016年中旬中國在南海的演習中,一艘054A連續發射兩枚HQ-16

054A在演習中同時發射四枚HQ-16防空導彈。

一艘054A垂直發射器導彈蓋口與排焰道全部打開。此時只有前16管裝填導彈。

一艘054A裝填HQ-16防空導彈的照片,導彈預置於一個密封的貯運/發射箱內。

 

054A的 垂直發射系統(VLS)的軍方正式編號為H/AJK-16,即「海軍/導彈艦空-16型」 ,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3研究所研製。H/AKJ-16是一種熱射式垂直發射系統,每個發射模塊有八個發射管以2x4布置,兩排發射艙之間布置燃氣排氣道,這些特徵與美國MK-41或歐洲Sylver垂直發射系統類似。H/AJK-16採用與MK-41、Sylver類似的導彈貯運/發射箱設計,每一枚導彈出廠時就封裝在兼具運輸、儲存與發射的導彈貯運/發射箱內,運至前線基地碼頭然後吊裝到艦上的垂直發射器中。 同時期俄羅斯也在發展Shtil-1防空導彈的垂直發射版,並採用新開發的方格狀3S-90E1垂直發射系統(詳見印度海軍Project 15A加爾各達級 導彈驅逐艦一文) ,但仍為冷發射。因此,HQ-16雖然借鑑了Shtil-1的氣動力外型乃至導引、射控系統,但顯然仍經過中方相當幅度的修改來適應熱垂直發射。

HQ-16的出口版型號是獵鷹-80N(LY-80N,N代表海軍型)。在2017年6月與2018年6月,巴基斯坦分別與中國簽約購買兩批各兩艘新型4000頓級導彈護衛艦,實際上就是054A的出口版,配套出售的項目包括HQ-16防空導彈系統的出口型(LY-80N),首開HQ-16系列以及中國國產艦載垂直發射系統的外銷記錄。此外,原本一度傳言巴基斯坦也會在在從土耳其訂購的四艘Milgem巡防艦上裝備LY-80N防空飛彈系統(每艘裝備16管),不過2021年6月中旬的消息指出巴基斯坦最後選擇歐洲導彈集團(MBDA)的信天翁NG防空導彈來裝備Milgem型

2018年11月珠海航展中展出的獵鷹80(HQ-16BE)艦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


HQ-16B/C

根據後續的消息,HQ-16/HQ-16A完成研發之後,改良的HQ-16B也獲得立項,引進燒蝕燃氣舵(向量推力技術)、主動/半主動復合雷達尋標系統等關鍵技術 。艦載版HQ-16改良型是中國海軍在「十二五」的重點發展項目之一;依照後續消息,HQ-16的後續改良型號在2010年3月於中國西北內陸的測試場地展開飛行測試 ,之後被賦予HQ-16C的型號,在2010年代研製完成後陸續裝備於054A導彈護衛艦上

2021年7月起陸續下水的後續批次054A(第31艘起)導彈護衛艦取消了原本仿自MR-90的照射器,增設四個固定式相控陣天線(分別設在艦橋頂部兩側以及直昇機庫頂部兩側),咸信是配合改進型紅旗-16的相控陣照射器。因此,估計改進型紅旗16(如紅旗16C)的尋標系統進行了改良,能適應相控陣照射器的間斷連續照射波(IWCI)。

 

(上與下)2021年起開始下水的增購改進型054A導彈護衛艦取消了原本配套HQ-16防空導彈

的傳統連續波(TWT)照射器,在艦橋頂部兩側以及機庫頂部兩側加裝小型

相控陣天線;因此估計054A換裝了改進型HQ-16防空導彈,支持間斷連續波照射。

陸地版:HQ-16A(獵鷹80)

陸上機動版HQ-16A以獵鷹-80型(LY-80)的型號投入外銷市場,使用與艦載HQ-16不同的射控雷達。LY-80系統由一輛指揮車、一輛搜索 雷達車為核心,能指揮三個導彈發射單位;而每個導彈發射單位由一部追蹤/射控雷達車與四輛導彈發射車構成,每輛發射車配備一個六聯裝舉升型垂直發射器 (因此總共有三輛追蹤/射控雷達車與12輛導彈發射器)。每輛發射車都具有獨立的定位裝置,能實現無依托發射 。LY-80系統的搜索雷達車配備一個S波段的無源相控陣,單面旋轉天線,最大偵測距離140km,偵測高度20000m,具備敵我識別功能。而追蹤/射 控雷達車也採用相控陣天線,有效追蹤距離85km,單一雷達能同時追蹤6個目標,並對其中4個建立射控等級的追蹤,至多能同時發射8枚導彈攻擊四個目標 (每兩枚導彈接戰一個目標)。LY-80從行軍狀態展開部署到發射第一枚導彈,約只需12到13分鐘的反應時間。

依照外銷資料,LY-80彈體長 5.01m,直徑34cm,發射重量690kg(另一說是650km),戰鬥部重70kg,射程3~42km,最大有效射高10000m(一說是15~18000m),飛行速率3馬赫(另一說是3.5~4馬赫)。

衍生自艦載HQ-16的HQ-16A陸用機動防空導彈,發射車配備了一組六聯裝垂直發射器。

其外銷型號為LY80。

(上與下)HQ-16A防空導彈系統的低空快速標搜索雷達,是一種三座標雷達。

HQ-16A防空導彈系統的目標跟蹤、火控雷達,是一種相控陣雷達。

 

 

 

紅旗-10艦載末端防空導彈武器系統

遼寧號航空母艦在實彈演習中發射HQ-10防空導彈的畫面。攝於2016年12月下旬。

一艘056護衛艦發射HQ-10導彈的畫面。

(上與下二張)中國出口給孟加拉的C13B護衛艦獨立號(Shadhinata,F111)的FM3000八聯裝

防空導彈發射器,這是HQ10的外銷版。攝於2019年5月新家坡國際防務展(IMDEX 2019)

 

 

在2008年第七屆珠海航天展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度展出一種名為FL-3000的艦載短程防空導彈系統,無論導彈彈體氣動力設計(前部一對控制面、彈尾十字形控制面)、導引方式 (反輻射歸向加上被動紅外線導引,導彈前部設有兩支輻射歸向接收天線)都仿照美國RAM公羊短程防空 導彈,甚至其24聯裝發射器都明顯模仿RAM的21聯裝MK-49發射器,因此FL-3000又被外界稱為「山寨版RAM」 。

根據歷次珠海航展,FL-3000不斷在進行精進與研改:以2010年第八屆珠海航展展出的FL-3000N為例,與前次相較的最重要改進,就是捨棄原本的助推火箭設計,改用單一助推/續航火箭,最大射程也從前次展出時的9km增為10km以上。依照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航展中公布的資料,FL-3000N採用與RAM相同的紅外與被動輻射雙導引體制,最大射程超過10km,具備多發齊射、發射後鎖定與射後不理能力,連續兩枚之間的發射間隔不超過3秒,能攔截各種超音速、次音速掠海反艦 導彈。

在2010年珠海航空展中展出的FL-3000N防空導彈模型,其紅外線/被動輻射歸向導引以及

氣動力構型都仿照美國RAM。

珠海航展中展出的24聯裝FL-3000N導彈發射器,顯然是仿自美國RAM的MK-49。

依照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資料,FL-3000N導彈彈體長2m,直徑120mm,比美國RAM(全長2.79m,直徑12.7cm)小一些。由FL-3000N的控制面構型以及前部兩根輻射歸向天線來看,顯然與美國RAM一樣採取滾轉式飛行(最初RAM採取自轉的目的是透過旋轉,讓前部輻射歸向天線以及紅外線尋標器快速完成圓周掃描)。此外,中國航天科工也表示,FL-3000N具有紅外成像與反輻射歸向並用,以及全程由紅外成像單一制導這兩種模式,意味著FL-3000N的紅外線熱影像尋標器擁有良好的偵測能力;美國第一代RAM Block 0由於當時紅外線尋標器性能不足,才必須增加反輻射歸向模式進行先期導引,使目標能順利進入紅外線尋標器的有效距離與視角範圍進行終端鎖定;一旦遇上如挪威製企鵝反艦導彈這類不採用雷達導引的反艦導彈,接戰起來就會很吃力,而隨後的RAM Block1就換裝新的紅外線熱影像尋標器,從此具備只靠紅外線尋標器就能追蹤、鎖定目標的能力。除了艦載之外,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也推出了FL-3000的地面版本,供地面據點的短程防空自衛之用。

FL-3000N的中國海軍自用型號為紅旗-10(HQ-10) ,包含發射器的導彈武器系統型號為H/AJK10 ,外銷型號為FM3000。依照日後的資料,HQ-10是中國海軍在21世紀初期規劃的艦載末端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研制,2007年批准立項。HQ-10艦載採用被動微波和紅外複合制導方式;在2006年6月19日,還處於預研階段的HQ-10(尚未立項)在江蘇連雲港圓滿完成先期關鍵技術的驗證性試驗,驗證了被動輻射歸向到紅外線制導的空中交班、雙模導引頭穩定截獲目標、跟蹤目標等關鍵技術驗證等,證實此一雙模式導引機制能穩定截獲並跟蹤目標,為後續研製與正式立項奠定良好基礎。由於HQ-10導彈系統的關鍵技術早早獲得突破,意味接下來全系統研製成功已經有了充分的把握,完成研製工作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也因此,當時中國改裝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後來的遼寧號)的總體深化方案設計在2007年完成時,就已確定採用HQ-10導彈系統。而052D型和055型導彈驅逐艦(2009年左右立項研製)以及056、056A輕型護衛艦在2000年代末期立項時,也都確定採用HQ-10導彈武器系統。紅旗-10從概念提出到原型彈研製用了四年時間,隨後進行了三年的作戰測試和攔截試驗,共消耗上百枚測試彈和實彈;在最後的定型測試中,面對十多個高亞聲速及超聲速靶標,攔截率達到97.8%。

江湖級護衛艦長治號(519)安裝24聯裝HQ-10發射器進行測試。

(上與下)出現在華羅庚號艦首的新型HQ-10短程防空導彈發射器,此為24聯裝構型,

外型與美國RAM的MK-49發射器類似,但體積與裝彈量較大。日後24聯裝構型HQ-10發射器用於052D

、055導彈驅逐艦。 

(上與下)華羅庚號艦尾的HQ-10短程防空導彈發射器,此為18聯裝構型,後來用於遼寧號航空母艦。

由於在2000年代後期中國海軍武器裝備呈現爆發式的發展,中國海軍已有的綜合武器試驗艦試驗任務繁重,無法充分滿足HQ-10導彈系統的海上試驗需要,因此中國海軍遂將老舊的053H江湖級護衛艦長治艦(519)轉隸給海軍試驗基地,彌補綜合試驗艦時間滿檔的缺口;因此,HQ-10在長治艦進行了海上試驗(使用24聯裝發射器構型),並在2011年完成海上定型試驗。華羅庚號試驗艦在2011年改裝完成時,才裝置了海紅旗-10。

HQ-10在測試期間曾發現與船艦系統有若干電磁兼容性問題,這是因為HQ-10採用被動微波歸向,比較容易受到船艦上電磁發射裝置的干擾。依照中國方面宣稱,HQ-10可以攔截飛行高度1.5m到10m的來襲導彈,於10秒內鎖定目標,對於防空導彈系統未能攔截的低飛目標反應十分快速;此外,HQ-10設計時也考慮到射擊水面高速快艇或漂雷等目標。

紅旗-10有三種發射器構型,遼寧號航空母艦裝備18聯裝構型的HQ-10發射器,2012年5月底首度下水的056型護衛艦裝置一座八聯裝構型的HQ-10發射器 ,而同樣在2012年下旬首度下水的052D導彈驅逐艦則配備一座24聯裝構型的HQ-10導彈發射器。 

056護衛艦上的八聯裝HQ-10短程防空導彈發射器。

2017年12月上旬解放軍「藍劍杯」海軍導彈專業競賽中,一艘056護衛艦發射HQ-10導彈

的瞬間。上圖中,先將發射管前方的蓋子拋出,然後導彈才點火射出(下圖)

 

不過,中國後續批次054A導彈護衛艦更新設備時,並未換裝HQ-10艦載末端防空導彈武器系統,這是全面綜合考量的結果。整體布局上,HQ-10導彈發射器較為合理的位置在直升機庫上方,但054A艦該處已經布置衛星通信天線和兩部配套HQ-16防空導彈的末端照射器等電磁設備,沒有空間再安裝紅旗-10導彈發射器。此外,HQ-10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被動微波波段與艦上某設備會產生干擾,在兩個設備同時工作時必須進行電磁兼容管理(同時間只能擇一運作),可能會貽誤戰機。而在作戰效能上,以054A原有的防空武器配置,是否加裝HQ-10的差別也不顯著;054A搭載的HQ-16防空導彈是專為攔截中/近程目標而設計,擁有良好的超低空攔截能力,能有效對付掠海反艦導彈,作戰空域幾乎完全覆蓋HQ-10的範圍,例如HQ-16的低界(最低攔截高度)與HQ-10基本一致,遠界(最大攔截距離)與高界(最大攔截高度)則顯著大於HQ-10;而HQ-16的近界(最低攔截距離)的盲區又可被730/1130近防火砲完全覆蓋;反觀052D型導彈驅逐艦則與此不同,052D型艦在設計時,配套的中程防空防空導彈尚未立項研製(等到055才配置),而艦上搭載的HHQ-9遠程防空導彈與730/1130近防火砲在作戰空域上也存在盲區(HHQ-9的殺傷近界較大,近防火砲射程無法全面覆蓋),故裝備HQ-10導彈武器正好填補此項不足。在全面通盤分析後,054A後續艦放棄了改裝HQ-10導彈系統上艦的方案。

 

 

FM-3000N中型防空導彈 

(上與下)2021年9月底在珠海舉行的第13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中國首次展出型號為HT-1E的

冷/熱共架通用垂直發射系統。模型中垂直發射器相容的彈種包括HHQ-9E長程防空導彈、CM-401反艦

彈道導彈、CM-103超音速反艦導彈、CM-802B反艦巡航導彈、FM-3000N中程防空導彈等。注意側邊

FM-3000N是採用類似美國ESSM的四合一發射箱,一個發射管就能裝填四,能大幅增加垂直發射器的

備彈數量。依照模型,FM-3000中部設置高展舷比的十字形安定面,尾部是一截直徑較大的助升火箭。

 

2021年珠海航展,中國航天科工展出的FM-3000N中程防空導彈構型;此構型與HT-1E

垂直發射器模型裡的導彈外型有出入,展板上構型是前部一組十字控制面、彈尾一組

十字形安定面。

2021年9月底在珠海舉行的第13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中國首次展出型號為HT-1E的冷/熱共架通用垂直發射系統,以及由中國航天科工開發的FM-3000N中程防空導彈。依照展場HT-1E垂直發射架的模型,FM-3000N是採用類似美國ESSM的四合一發射箱,一個發射管就能裝填四,能大幅增加垂直發射器的備彈數量。

依照航展上的資料,FM-3000N攔截斜距2~45km,系統能同時導引16枚導彈攔截16個目標,適合對抗各種固定翼飛機、無人機、武裝直昇機、各類反艦導彈等。

2021年珠海航展現場中,HT-1E模型裡的FM-3000N模型以及FM-3000N展板圖片的外型有所出入;HT-1E模型裡,FM-3000N彈體中部設置高展舷比的十字形安定面,尾部是一截直徑較大的助升火箭,此種構型比較接近HQ-16。而展板上FM-3000N的導彈前部裝有一組十字形控制面,彈尾設置一組十字形安定面,這種構型比較像是短程防空導彈。

一般而言,解放軍發展武器系統的項目,由不同廠家競爭後,沒有中選的廠商設計會在珠海航展中以外貿型號展出;因此,FM-3000N可能是解放軍海軍發展更新一代中型艦載防空導彈項目的落選方案,冠上CM型號(外貿)展出。所以同時期,解放軍海軍應該已經裝備了一種比HQ-16更新型號的中型防空導彈。2020年代服役的055導彈驅逐艦以及增購批次改進型054A導彈護衛艦,都有裝備更新型中程防空導彈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