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5戰鬥機

中國第四代水平艦載戰鬥機的原型機,此照片出現於2022年3月底,之後被賦予殲-35的型號。

該機在2021年10月29日上午首次試飛。照片顯示外型基本沿襲先前的FC-31系列,

機鼻起落架有連結彈射器的牽引桿,後起落架有更複雜的緩衝機構,顯示這是針對航母起降的

強化起落架。就跟許多戰鬥機原型機一樣,機鼻設有空速管。此外,這架原型水平尾翼比「鶻鷹」2.0

更向後移動來增加對發動機噴嘴的遮檔效果,主翼與襟翼都放大來提高低速起降時的氣動效能;

機背更明顯地隆起來提高載油量,座艙罩改為前翻式,而機尾發動機段也較為上彎來適應著艦時

較大的機體仰角。注意這架原型機採用樞軸制動的全動式尾翼。

於2022年4月下旬遼寧省興城縣的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載機綜合試驗訓練基地,注意畫面居中有

兩架第四代戰鬥機原型機,左右兩側各有2架殲15系列艦載機。畫面左側是一個地面滑躍台。

2022年7月22日,網路上首次出現殲-35第四代艦載戰鬥機清晰照片。這架編號350003的

飛機機鼻仍有空速管;與2022年3月底曝光的淡綠色海軍原型機相較,這架灰色35003機身帶有帶有

飛鯊圖標與解放軍空軍的低可視度機徽,而且起落架構型恢復成一般地面起降構型且無機鼻彈射器

牽引桿,因此被認為是空軍版本殲-35的原型機。日後確定殲-35空軍型號是殲-35A。

注意此機具備樞軸制動的全動式尾翼。

一架殲-35戰鬥機原型機的照片,出現於2024年10月初,機號為3503。注意此機的起落架是陸地起降構型,

鼻輪沒有彈射牽引桿;而下圖中機首起落架有配合彈射器的牽引桿。注意機體下方有個突出的倫伯

電磁透鏡,是平時故意用來增大雷達截面積,使地面航管雷達較容易追蹤。

2024年10月出現的殲-35戰鬥機35003號原型機照片;此時,該機起落架是海軍艦載機構型,與2022年7月

曝光時的地面起降型不同,鼻輪有彈射器拉桿,後輪也有更繁複的緩衝減震機構。

2024年11月初第15屆中國國際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前夕,殲-35原型機抵達珠海金灣機場會場。

這是中國首次對外公開殲-35,也是首次對外承認殲-35是此機型號。注意這架原型機是空軍型號

殲-35A,前起落架改成只有一個輪胎(艦載版的前起落架是雙輪),而且沒有彈射器的牽引桿。

(上與下)2024年11月8日,空軍型殲-35A在珠海航展前夕進行首次場地適應飛行的照片。

注意這架殲-35的水平尾翼為鉸鏈制動,與2021年10月首飛的原型機(具備機鼻彈射器牽引桿)的

樞軸制動全動尾翼不同。另外,空軍型的主翼面積比先前艦載版原型機相對較小,主翼與水平尾翼

之間有一段間隔。注意機尾發動機艙下方有一個突出的龍伯電磁透鏡。

(上與下)2024年11月8日,空軍型殲-35A在珠海航展前夕進行首次場地適應飛行的照片。

注意機腹有彈艙門,機首下方有一個塔狀的光電系統。

 

2024年11月9日出現的殲-35珠海飛行照片,應該是較早的原型機,水平尾翼是樞軸制動 

(上與下)殲-35A在2024年11月在珠海的表演中開啟後燃器。

殲-35A在2024年11月在珠海的表演中開啟後燃器爬升


──by captain Picard

 


第四代艦載戰鬥機起源

依照中國在2004年正式啟動關於航空母艦的「048」系統工程時,「中國航空母艦發展綱要」對於彈射型航空母艦的規劃,一開始打算裝備全新設計、擁有隱身特徵與先進技術的第四代戰鬥機。不過,後來艦載第四代戰鬥機的發展速度並不如預期,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彈射型艦載戰鬥機還是仿自SU-33的殲-15的彈射型。 

而關於新一代第四代水平艦載機方面,可能的技術基礎包括由成都飛機公司研製的中國第一種第四代隱身戰鬥機──殲20(J-20),或者瀋陽飛機公司自行出資研製的FC-31「鶻鷹」驗證機。中國海軍在 航母發展概念研究初期(不晚於2008年)就曾接觸成都飛機公司,爾後也參觀過瀋陽飛機公司自費研製的FC-31戰機設計。

殲20是雙發動機重型戰鬥機,採用雙發動機、前翼、梯型主翼、雙垂直尾翼構型,在2011年1月11日首次試飛,在2016年底到2017年左右正式進入解放軍空軍服役,是全世界繼美國F-22、F-35之後第一種進入服役的隱身戰鬥機。殲20初期原型機使用俄羅斯AL-31F渦輪扇發動機(與SU-27相同),進入服役後的量產型換裝過渡性的國產渦扇-10(WS-10,又稱為「太行」)發動機,而最終目標則是使用國產渦扇15發動機。

前身:瀋陽飛機公司FC-31「鶻鷹」 

 

瀋陽飛機公司FC-31「鶻鷹」的一號原型機(31001)在2014年11月珠海航展進行飛行表演,這是FC-31一號原型機

首次公開亮相。FC-31一號機製作比較簡陋 粗糙,沒有隱身塗料,大量使用現有戰鬥機的部件,使用現成的俄羅斯

RD-93渦輪發動機,機鼻前端還有個空速管。

FC-31「鶻鷹」一號原型機(31001)正面

FC-31「鶻鷹」一號原型機(31001)機腹。

(上與下)FC-31的第二架原型機(「鶻鷹」2.0)該機在2016年12月首次試飛

第二架FC-31原型機「鶻鷹2.0」降落時的正面照。

2020年9月曝光的第三架FC-31原型機「鶻鷹3.0」照片。注意機首漆上「31003」的字樣。

外界推測已經換裝了 新的國產發動機(如WS13)

 

瀋陽飛機FC-31是中型雙發動機戰鬥機,採用傳統梯型主翼、水平尾翼、雙垂直尾翼、雙發動機構型;機腹有一個武器艙,可容納四枚中程空對空飛彈,不過沒有機體側面彈艙。據信F-31的原方案就是瀋陽飛機公司用來競標解放軍第四代戰鬥機,然後敗給了成都飛機公司的方案(即後來的殲20),但瀋陽飛機公司仍繼續自費開發。

FC-31第一架原型機(機號31001)在2012年10月31日首次試飛,使用俄羅斯RD-33渦輪扇發動機,此發動機用於Mig-29戰鬥機。RD-33最大軍用推力50kN(11000磅),最大後燃器推力81.3kN(18300磅),壽命則為2000飛行小時左右(第三代)。在2012年11月珠海航展中,瀋陽飛機公司首次展出FC-31模型;在2014年11月珠海航展中,FC-31一號原型機以「鶻鷹」的名號參展並進行飛行表演。2014年珠海首度展出時,FC-31定位為外銷用的多用途戰機。根據瀋陽飛機公司殲-15總設計師孫聰的訪談,瀋陽在2004年就開始進行「一機多型」的下一代戰機規劃。

依照航空記者Ruben Johnson當時報導,FC-31設計上還有許多問題,操縱反應遲緩,在急轉彎時飛行員必須很吃力地維持機首朝上;該機用的RD-33發動機推力不足,必須比一般戰機更頻繁地使用後燃器來維持機動所需的能量,而且RD-33常因燃燒不完全而持續產生濃濃黑煙。此外,當時FC-31還不具備作戰用軍機所需的航空電子與武器系統。之後,FC-31的發展沈寂了一段時間。

FC-31「鶻鷹」一號原型機(31001)使用俄製RD-33發動機,飛行時經常

濃煙滾滾。

瀋陽飛機公司公布的FC-31機腹彈艙,可以裝備四枚中程空對空飛彈。F-31

原型機並沒有裝備側面彈艙。

鶻鷹2.0/3.0(2016~)

在2016年12月23日,一架經過改進FC-31型戰機進行首次試飛,被稱為「鶻鷹2.0」,包括機體外型、座艙罩、機翼、航電、雷達、發動機等方面做了徹底的翻新,與FC31差異甚大;例如,垂直尾翼造形從原本FC-31一號機的梯形改成多角型後掠翼。外界也推測,這架原型機換推力更大的渦扇13(WS13)低涵道比中型推力渦扇發動機來取代俄製RD33。

依照2015年9月中旬第16屆北京航展中航工業的宣傳資料,「鶻鷹」是針對國際市場需求研發的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戰鬥機,綜合作戰效能優異,具備自主知識產權。鶻鷹採用單座、雙發、外傾雙垂尾、全動平尾的正常佈局,兩側布置大S彎進氣道,配置內埋武器艙。主要特點包括:

1.高生存力:包括低雷達可探測性、低紅外線輻射特性、優異的電子對抗性能、低易損性設計。

2.多任務能力:包括強大的目標探測和外部信息綜合能力、優異的態勢感知和信息共享能力、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和大離軸角全向攻擊格鬥空戰能力、對地和海面目標經確打擊能力、適應複雜氣象條件和廣地域使用能力。

3.優異的綜合保障能力

4.高性價比。

資料稱,「鶻鷹」的推進系統包括兩台高性能小涵道比(旁通比)渦輪扇發動機,最大推力88.29kN。任務系統採開放式系統結構,裝備先進雷達、光電探測系統、綜合化通信導航識別系統、電子對抗系統,系統綜合化程度高,可擴展性好。武器系統包括內埋掛點(即機腹內埋彈艙)4個,加上6個外部掛點,裝載空對空與空對面武器,並裝備1門航空機砲。飛行任務管理系統以數字式、多裕度飛行/推進控制為核心,實現全部飛行安全關鍵和相關功能。

此份宣傳中,「鶻鷹」的數據包括:全長16.8m、翼展11.5m、機高4.8m、正常起飛重量17500kg、最大起飛重量25000kg、最大速率1.8馬赫、升限16000m、最大過載-3G~+9G、機內油作戰半徑1200km,起飛滑跑距離400m,著陸滑跑距離600m,最大掛載能力8噸,飛機壽命6000-8000飛行小時(約30年)。相形之下,美國F-35C隱身艦載戰鬥機長15.5m,翼展13.1m,高4.54m,空重15686kg,正常起飛重量25900kg,最大起飛重量31800kg;足見F-35C最大起飛重量遠大於「鶻鷹」,而「鶻鷹」兩具渦扇13發動機的總推力還不如F-35C的一部F-135-PW100發動機。此外,F-35C機體比「鶻鷹」更短而翼展更大一些,顯然比「鶻鷹」更短而寬一些。

在2018年10月,中國航空報登出一篇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投稿的文章「艦載戰鬥機現狀與發展趨勢」,其中鼓吹中型戰機是航母艦載機的主流趨勢;主要理由包括重型艦載戰鬥機會降低航母攜帶戰機數量(飛行甲板與機庫空間有限,戰鬥機體積越緊湊越好),進而提高每日出動架次,且中型戰鬥機具有空戰、壓制/摧毀敵方防空、對地對海攻擊等不同能力,可改善航母編隊戰場環境的運用靈活性、優化機隊結構編成、簡化後勤保障、降低維修費用等。文中舉例美國以F/A-18E/F戰機取代F-14戰機(此外也一併替換A-6、A-7攻擊機),俄羅斯以Mig-29K中型艦載機取代Su-33重型艦載機,而法國陣風(Rafael)也是中型機,此外美國後續開發的F-35C艦載戰鬥機也是中型機。

然而,中型戰機的載油量以及籌載量卻無法與重型戰機箱比,其作戰半徑、滯空時間與酬載重量低於重型機。更有甚者,外界認為固然發展中型艦載機是對的,但前提是載油量、載彈量都足夠,且擁有大推力發動機;否則,必須選擇重型機。例如,俄羅斯Su-33空重18.4噸,艦上最大起飛重量為33噸,明顯載重小於空重(有受限俄羅斯航母沒有彈射、只能滑躍起飛的因素);而美國F/A-18E/F空重14.6噸、最大起飛重量29.93噸,F-35C空重約15.7噸,最大起飛重量31.8噸,載重都高於飛機自重。而中型艦載戰鬥機必須擁有大推力的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必須比原本Mig-29與FC-31的RD-93大很多,最起碼兩部中等推力發動機 必須在一部F-35C的F-135大推力發動機以上,而FC-31的渦扇13明顯還有一段距離。另外,隱身戰機為了降低雷達截面積而必須使用機內彈倉,中型隱身艦載機彈倉容積肯定小於重型隱身戰機的彈倉,這也會對空對空導彈、空對艦導彈、空對地導彈/炸彈的配套提出更嚴苛的體積要求。

2016 年12月,在地面整備的FC-31二號原型機「鶻鷹2.0」照片曝光。與FC-31

一號機相較,「鶻鷹2.0」外型有許多不同,最明顯的是垂直尾翼造型從原本

的梯形改成多角型後掠。

FC-31二號原型機「鶻鷹2.0」機腹照片。

2016年巴黎航展中,中航工業集團展出的FC-31模型,機備與發動機艙都有不小的隆起。


2019年6月巴黎航展期間,中航工業集團瀋陽飛機公司展出了一架新版FC-31模型,又展出了一款新的模型;相較於「鶻鷹2.0」,這架模型機背和發動機短艙都有不小的隆起,外界判斷這可能是為了增加飛機載油量作出的改變。依照2019年10月10日中央電視台對瀋陽飛機公司的節目中,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公司副總工程師孫金萍透露,「鶻鷹」戰機的制造都使用統一的數據,都是三維數字模型,大量使用鈦合金跟複合材料,飛機上大約有100多個零件是3D打印。

 

2020年5月4日,瀋陽飛機公司公眾號發佈一篇文章,辦公桌上有解放軍海軍

航空隊八一軍徽的FC-31模型。這似乎暗示FC-31已經成為解放軍海軍

下一代艦載戰鬥機。

2020年5月4日,瀋陽飛機公司公眾號發布一篇「發揚五四精神 不負偉大時代」的文章,其中數張審飛工程師辦公桌上都放著一架FC-31戰機模型,漆著解放軍海軍航空隊的八一軍徽;外界猜測這可能是FC-31成為中國海軍新一代艦載戰鬥機的跡象。在2020年7月,消息傳出中航工業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的下一代戰鬥機將於2021年進行首次飛行,外界推測這就是FC-31的軍用型號。

FC-31三號原型機「鶻鷹3.0」試飛的畫面。該機已經沒了前兩架原型機的空速管。


在2020年9月9日,第三架FC-31原型機「鶻鷹3.0」試飛的照片曝光,機首似乎漆著「31003」的編號。此外,31003機首次取消了機鼻空速管,顯示飛行測試進入了新一階段。

2021年6月初武漢黃家湖「航母樓」照片,甲板上出現一架類似FC-31的四代水平戰鬥機全尺寸模型。

2021年7月下旬武漢黃家湖「航母樓」的第四代戰機全尺寸模型照片。

渦扇13/渦扇19發動機

FC-31二號原型機「鶻鷹2.0」開始,以中國國產渦扇13發動機取代首架FC-31的俄製RD33。

渦扇13由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貴州黎陽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發展,早期代號為「天山」,稍後改為「泰山」,2003年立項,2006年首次運轉。在2021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航空動力部門表示渦扇13的生產線已通過驗收,準備開始量產。渦扇13目標是取代FC-1梟龍戰機的RD-93發動機,改進型號用於殲-35戰鬥機;此外,還打算發展民用版本CJ-500A,預定用於ARJ-21支線客機上。

渦扇13以俄羅斯為中巴FC-1梟龍戰機設計的RD93發動機(RD33改進型號)為基礎開發。RD-93的後燃器最大推力86kN,壽命2200飛行小時。渦扇13重1135公斤,不開後燃器的最大軍用推力56.75kN,後燃器最大推力約19416磅(86.37kN),推重比約7.8,平均大修間隔(MTBF)810飛行小時,壽命2200飛行小時,這些指標基本與RD-93相仿;隨後渦扇13有推出改進型號,最大軍用推力是12760磅,後然器推力是21000磅(93kN)。

渦扇13的推力不及美國F/A-18E/F戰機的GE F414-GE-400渦輪扇發動機(重1110kg,無後燃器軍用推力13000磅,約57.8kN,後燃器推力約22000磅,約97.9kN,推重比約9),兩具渦扇13的總推力也不及一座美國F-35戰鬥機的F-135-PW100渦輪扇發動機(重2910kg,無後燃器推力28000磅,約125kN;後燃器推力約43000磅,約191kN)。而比起俄羅斯在2000年代用於Mig-29K的RD-33MK(採用全權數位控制,最大推力11900磅,後燃器推力增為20000磅(88kN)),渦扇13改進型的推力略勝一籌,但壽命不及RD-33MK(4000飛行小時)。

除了渦扇13之外,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四川燃氣渦輪院(624所)還在研發比渦扇13更先進、推力更大的渦扇19中等推力渦輪扇發動機,代號「黃山」,未來用來取代渦扇-13來裝備殲-35。在2023年中國航空推進技術論壇上表示,渦扇19發動機的總工程師黃維娜透露,渦扇19發動機的最大推力在9.5KN至10KN(21356磅~22480磅)之間,推重比約為9.5至10之間;此一水平與美國F414-GE-400大致相當。

 

殲-35現身

在2021年6月初,網路上出現一張武漢黃家湖的「航母樓」飛行甲板驗證設施的照片,顯示一架類似FC-31的全尺寸模型被放上了設施的甲板。這意味FC-31的確成為中國海軍新一代艦載機的關連項目。

(上與下)在2021年10月29日上午,中國第四代水平艦載戰鬥機的

第一架原型機進行首次試飛,之後確定型號為殲-35;照片顯示外型基本沿襲

先前的FC-31系列,機鼻起落架有連結彈射器的牽引桿。就跟許多戰鬥機原型機

一樣,機鼻設有空速管。首次試飛由一架雙座J-11伴飛。

殲-35戰鬥機原型機照片,出現於2021年11月底。注意鼻輪有彈射器牽引桿。

另外,機首下方有一個塔狀的光電系統。

在2021年10月29日上午,據信是中國第四代水平艦載戰鬥機的第一架原型機(基於FC-31)進行首次試飛;之後確定此戰機型號為殲-35,是殲-20之後為中國軍方研製的第二種第四代隱身戰鬥機,也是第一種中型第四代戰鬥機。根據照片,相較於先前「鶻鷹2.0」,這架原型機首次曝光的材料原色是淡綠色,許多氣動與結構修改都是著著重於航母起降所需的低速操控能力以及升力、更大的著艦載重、較大的著艦仰角、著艦時粗暴強大的應力、適應艦載彈射器等。

與先前「鶻鷹2.0」相較,這架淡綠色原型機的座艙機背明顯比先前抬高,增加內部儲存燃油的空間,此外座艙罩從原本向後開啟改成向前開啟,以減少佔用機內空間,盡可能提高後機身儲存燃料的空間。這架原型機的起落架結構比「鶻鷹2.0」更為粗壯,以適應更粗暴的著艦受力,鼻輪也出現彈射器牽引桿。。此外,進氣道也有修改,相對加寬,以提高吸氣溢流減阻效果以及增加低速環境下進氣效率。機翼方面,這架原型機主翼面積以及主翼襟翼面積都比「鶻鷹」2.0放大,放大主翼面積可提高升力,降低起飛所需速率、增加短距離起飛性能,以及提高次音速的操控性;而襟翼擴大則是提高著艦時的升力以及操控性。此外,水平尾翼面積也放大,提高對氣流介入能力並加大落艦復飛的控制能力;水平尾翼後方的翼軸支撐錐延長,並配合水平尾翼後移,使水平尾翼後移部位進一步延長,提高從側面遮擋發動機噴嘴的比例,以降低側面觀測的紅外線信號。機尾發動機段的機身抬高,增加上彎曲度,不僅可提高機體產生的升力,而且是適應降落時較大的仰角,避免機尾碰撞甲板。此外,這架原型機起落架有更複雜的緩衝機構,以適應航母起降過程的應力,鼻輪也出現彈射器拉桿。此外,這架原型機機首下方出現一個塔狀的光電系統。為了降低後部雷達截面積,這架原型機發動機噴嘴具備鋸齒狀設計。

殲-35載戰鬥機原型機進場降落的畫面,出現於2022年8月1日。注意

此機為了提高起降時的低速操縱性能,主翼面積與襟翼面積較大。

2022年7月22日,網路上首次出現清晰的殲-35艦載戰鬥機照片,漆成灰色塗裝,機號35003,機身上帶有飛鯊圖標以及解放軍空軍的低可視度機徽。與2021年10月底首飛的淡綠色海軍構型原型機相較,這架35003原型機照片起落架是陸地起降構型,前起落架沒有彈射器牽引桿,後起落架機構也相對簡化,應該是陸地起降構型。而在2024年10月網路上出現的35003原型機照片,則又換成艦載起降構型的起落架。

2023年9月26日網路出現的空軍型殲-35試飛照片,主翼面積相較於先前的

的海軍艦載版本(右圖)較為縮小,與水平尾翼之間出現間隔。

2023年9月26日,網路照片出現另一種殲-35飛行的照片,細節研判應不是艦載型號,因為整體機機翼面積較小、水平尾翼面與主翼之間有間隙而沒完全分開而沒切入主翼;因此,推測這是殲-35的空軍型號的原型機。

殲-35模型呈現的機腹彈艙,可裝4枚中程空對空導彈

瀋陽飛機公司在2024年7月的宣傳視頻,視頻中呈現殲-35機體側面的彈艙。

早先FC-31機腹設有一個大型武器艙,可裝四枚中程空對空飛彈,但沒有側面彈艙。而在2024年7月瀋陽飛機公司宣傳視頻顯示,殲-35除了機腹武器艙之外,機體兩側也各有一個較小的內置武器艙,用來容納紅外線導向的空對空導彈。

(上與下)殲-35載戰鬥機原型機進場降落的畫面,出現於2024年

,注意這架原型機已經移除空速管

 

(上與下)2024年2月中旬遼寧號(16)航空母艦在大連造船廠進行定期翻

修升級的照片,注意艦尾甲板出現一架殲-35隱身戰鬥機全尺寸模型,

平時主翼能折疊。 

 

2024年9月13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官方微博一則發文指出,「新型戰機已在遼寧艦放飛」,稱海軍遼寧艦長張乃剛曾操作殲-15在航母上第一次起飛,如今在軍旅最後階段「又放飛新型戰機」,並稱「新型戰機上艦,非常漂亮」、「當天天氣晴朗,跟當年殲15首飛的天氣差不多」。2024年2月底遼寧號完成一輪大規模改裝升級,出海試航時飛行甲板上帶著一架殲-35全尺寸模型,外界認為已經展開了關於操作殲-35的各種測試;因此,9月13日中央電視台官透露的消息,應該就是殲-35在遼寧艦上進行首次起降測試。 

2024年11月珠海航展首次公開

在2024年11月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中,殲-35戰鬥機首次公開亮相,公開的是空軍型號的殲-35A(鼻輪只有單一機輪,艦載型為雙輪;此外主翼面積相對較小)。而這也是中國官方第一次公開承認此種戰機型號為殲-35。2024年珠海航展首次曝光的殲-35A原型機使用鉸鏈制動的水平尾翼,與2021年10月首飛的首架原型機(亦在2024年珠海航展展出)的樞軸制動全動式水平尾翼不同。

2024年11月8日,空軍型殲-35A在珠海航展前夕進行首次場地適應飛行的照片。

與海軍型相較,空軍型殲-35主翼面積較小,主翼與水平尾翼之間有間隔。

依照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第15屆中國國際空天博覽會中的宣傳,殲-35A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採用總體/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的單座、雙發、翼身融合、雙後掠外傾垂尾、全動平尾的正常式布局,是「隱身與反隱身作戰體系的規模組成力量」。殲-35以制空作戰為主,兼顧對面作戰;主要遂行奪取並保持制空權任務,打擊敵方第三/四代戰鬥機、地面/海上防空力量,攔截敵方戰鬥機、轟炸機、巡航導彈等空中目標。

在2024年11月13日第15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開幕式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陽飛機研究所首席專家王永慶接受專訪時表示,作為中國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35A的「新、主要體現在隱身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殲-35A能適應新的空戰戰場,也就是高度信息化、分布式、高度協同作戰的型態。其中,平台隱身能力和飛行能力是基礎,而新的作戰能力與信息化、智能化領域,包括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傳感器技術、開放式架構、數據融合、人工智能等技術進步所取得的新成果密切相關,使飛機有全新的能力去適應新的戰場。王永慶表示,殲-35A瞄準世界航空裝備先進水平,基於單機能力平衡和體系協同作戰的設計思想,針對新的場景需要而應用大量新興技術,深入採用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的方法和模式,實現快速研製與快速迭代。王永慶說,隱身技術發展至此,已經發展到細節決定成敗的階段;有時候肉眼看不見的細節,對於雷達的散射都會有影響。所以,殲-35A外形非常簡潔,但是「簡約並不簡單」;殲-35A的每一處細節,都體現了氣動隱身的高科技和設計師的高度智慧。此外,王永慶也提到「用戶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隱身指標」。

王永慶表示,瀋陽飛機以「原生協同」的設計思想,建立了飛機的信息架構和系統架構;除了飛機本身單機作戰能力強,還確保和戰場空間中其他裝備協同探測、協同作戰的能力;這種協同作戰像在戰場裡織上一張「漁網」,也就是通過信息手段,把在戰場空間裡所有裝備連起來構成「殺傷網」;A裝備發現了目標,但它不具備攻擊能力或者不具備攻擊條件,而B裝備可以去攻擊。王永慶也提到,在搞裝備研製的過程裡追求「殺傷鏈的閉環」的速率,閉環得越快就越占得先機,先於敵方發現、攻擊、命中、摧毀。

王永慶也表示,殲-35實現一機多型、產品覆用,規模化的效應帶來降低成本、提高可靠度、使維護的便捷等好處。另一方面,機種單純化對多軍種聯合作戰也有很好的促進。殲-35(海軍型)和殲-35A(空軍型)是「孿生兄弟」,對將來的(海、空軍)協同作戰非常有好處。王永慶在專訪時也透露,殲-35設計有四大經神,第一是「多」,數量大、規模大;第二是「快」,快速研發、快速形成戰力、快速滿足用戶的需求;第三是「好」,飛機的作戰能力強,性能質量都要好;第四是「省」,經濟性要好。

殲-35與美國F-35系列異同

瀋陽飛機公司從2004年開始發展FC-31直到殲-35,就確立以單一機型滿足不同需求的路線,成為海軍艦載的殲-35與空軍的殲-35A,與美國F-35系列有些類似。不過,F-35的機體設計很大一部份受到S/TOVL起降的F-35B的制約(尤其是需要在機身內安裝一個大型舉升風扇),導致空軍型的F-35A以及海軍艦載型F-35C,機體構型難以做到針對各軍種需求的最佳化;此外,F-35原始設計的定位就相對更多偏向對地攻擊,而不是以空優為主。為了克服容納舉升風扇的「胖」機體較大的阻力,F-35只能靠著一個大推力的發動機來抵銷。

而殲-35的設計則比F-35相對單純許多。由於不需要考慮容納S/TOVL構型的舉升推力裝備,殲-35機體更能針對空氣動力領域進行低阻化,例如其機體比F-35纖細流線許多,顯著降低空氣阻力。另外,照中國航天集團說法,FC-31/殲-35原始設計就以空優為主、對地攻擊為輔,這也會導致許多思維跟取捨的差異,例如殲-35的籌載重量要求不必跟F-35相當。此外,由於殲-35外型較為扁平,推測其機內彈艙比F-35淺,只需要容納空對空飛彈,可以減少對機內載油空間的擠佔,避免為了維持載油量而不得不做出更厚的機體而使重量跟阻力增加。而F-35戰機的機內彈艙深度較大,除了空對空飛彈之外,還可容納JDAM聯合直攻彈藥甚至NSM反艦導彈(僅限於F-35A/C)等緊湊攻擊武器。雖然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長期落後美國兩代以上,例如殲-35兩部渦扇13發動機總體推力還不如F-35的一部F-135,然而由於殲-35構型能更針對空優優化(阻力較低、機體升力更高),在空戰機動領域能彌補發動機推力的劣勢。

另外,F-35系列雖然全能,機上電子裝備與武器系統也都屬於頂級,但成本也自然高昂。而殲-35似乎更注重在性價比以及可以負擔的數量,意味它可能不必像F-35全能,可能更聚焦在某幾項領域做到最好。最重要的是,殲-35透過隱身化以及信息化等關鍵能力,在整個作戰體系中扮演的加成效果顯著。如果靠著相對低廉的價格,使中國軍方裝備數量明顯高於於周邊國家的F-35機隊總數,意味著對手在戰場上會更普遍面對具有隱身能力以及相對較強信息感知、網路傳輸能力的殲-35戰鬥機,會顯著改變以以前面對中國第三代戰機(殲-10、殲-11)的各種攻守態勢,且會面臨中國軍事體系效能(如信息分佈、廣泛配備隱身戰機而提高突防能力等)的顯著增加。因此,就算殲-35在發動機或電子裝備還是不如F-35,對整個中國海空作戰體系的加成效益,將遠大於單機性能的對比。

 

外銷巴基斯坦

除了中國本身之外,先前與中國合作生產並裝備FC-1梟龍戰鬥機的巴基斯坦,也有興趣引進FC-31/殲-35來作為巴基斯坦空軍下一代戰鬥機(印度也在尋求取得第五代戰鬥機)。在2024年1月2日,巴基斯坦空軍司令Zaheer Ahmed Baber Sidhu在巴基斯坦向中國購買的J-10C戰鬥機交付典禮上表示,FC-31未來將進入巴基斯坦空軍服役。相較於先前完全為中國空軍開發的殲-20重型戰機,FC-31/殲-35在成本與性價比上,應該更適合出口巴基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