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潛艇救援船

 

──by captain Picard


925型大江級遠洋打撈救生船

925型遠洋打撈救生船的首船東救302,2003年改名為崇明島號(862)

崇明島號(862)打捞救生船。艦首大型起重機後方擺放兩艘中國自行研製的7013型深海救援潛艇。

(上與下)925型遠洋打撈救生船長興島號(861),原為北救121。

2012年10月4日,長興島號(861)連同北海艦隊編隊通過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的照片,由日本

海上自衛隊P-3C巡邏機拍攝。

 

艦名/使用國 925型大江級遠洋打撈救生船/中國(Type 925,Dajiang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中國/上海江南造船廠
尺寸(公尺) 全長156.2  水線長140  寬20.6 吃水6.8
排水量(ton)

正常排水量10230  滿載排水量130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航速(節) 20
續航力(海里) 18000/18節
乘員 約298~308
救生載具

7013型深潛救生艇*2

 無動力潛水鐘

武裝  
航空設施 直昇機庫*2

艦尾直昇機甲板

姊妹艦

共三艘

艦名 建造廠 開工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862 崇明島(ex-J302,東救302) 上海江南造船廠 1975/5

1976/3/31 1979/11 東海艦隊
861長興島(ex-J121、北救121)
上海江南造_船廠
1978/11
1979/3/20
1979/8/27 1983/8/10
北海艦隊
863永興島(ex-J506、南救506) 上海江南造船廠 1978/11 1979/2 1979/7 1980/2 南海艦隊

 

 

在197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設計建造第一種較為現代化的遠洋打撈救生船,稱為925型,北約代號大江級(Dajiang class),總共建造三艘,從1979年到1980年代初期陸續服役,服役時是解放軍海軍排水量最大、設備最齊備的潛艇救援艦艇。

925型的功能涵蓋潛艇支援船(submarine tender,AS)、潛艇救援船(submarine rescue ship,ASR)以及海事救助船(marine salvage rescue ship ,ASR)等。作為潛艇支援船,功能包括為潛艇實施彈藥、油料、食物和飲水等後勤補給,對潛艇實施一定程度的維修(例如更換故障組件),以及在潛艇傍靠期間收容艇上人員供其休息(船上空間遠比潛艇舒適)。而當出現潛艇事故時,可對失事潛艇進行定位、人員救助、醫療與打撈;當然,也能支持一般海難或空難救助、海床打撈以及海洋科學考察作業等。

設計建造過程

1971年,江南造船廠接受中國遠洋打撈救生船的設計與建造任務。925型首製船編號J302,1975年1月展開施工設計,同年5月間在江南造船廠進行船體放樣,9月施工設計基本結束,在1976年3月31日下水。J302建造期間受文化大革命干擾,進度緩慢,配套產品製造質量也無法得到保證。1976年9月,J302進行航行試驗,因主機質量問題,問題叢生,航行試驗被迫終止;1977年5月,該船又進行2次航行試驗,都因主機質量問題未能交船。

於是在1978年5月,江南造船廠決定為該船更換進口的主機,工人和技術人員專門研究擬定了施工工藝與計畫,盡量減少機艙內設備的拆卸工作量,縮短主機、軸系、發電機組安裝周期。主要更換項目包括:將原本2部大連船廠製造的9ESDE58/100型柴油機2台,更換為2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生產的MANK9Z60/105H型柴油機2台;主發電機組由原本6250GZC型柴油機發電機組,改為兩台日本進口的整套大發(Daihatsu)8SPHT6-26D型柴油發電機組。在1979年8月,J302船又進行航行試驗,終於通過驗收,在1979年11月完工交船,配屬東海艦隊,之後改稱東救302,曾作為東海艦隊旗艦;2003年改名為崇明島號,舷號改為683。

第二艘925型建造時編號J121,1978年11月在江南造船廠開工,1979年3月20日上船台,同年8月27日下水。1981年10月進行航行試驗,經過52天的航行,發現與首艦J302類似的情況,主柴油發電機故障多、可靠性差。J121在1982年5月交船後,考慮到執行遠洋任務的需要,遂在1983年10月回廠更換了發電機組,確保該船無隱患交付部隊使用。J121服役於北海艦隊,之後舷號為北救121,2003年改名為長興島號,舷號861。

第三艘同型艦J506在1978年11月開工,1979年2月上船台,同年7月下水,9月至10月完成碼頭繫泊試驗,11月試航。基於先前同型船的建造經驗,船廠運用科學管理生產作業,統籌安排計劃;總工藝師盧組織一批熟悉產品情況、富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編制了「J506產品進度網絡表冊」,使得實施過程中,調度人員明瞭各工藝階段的銜接要求,統籌安排勞動力,以減少生產中的盲目和混亂。J506船在下水前,絕大部分封艙件已吊裝上船,隨後下水、安裝調試、主輔機動車、繫泊試驗、出海試航和交船等主要節點,基本上都滿足了工程網絡圖冊的規定,從而確保J506打撈救生船在15個月內完成建造任務,在1980年1月完工交船。該船的艙室房間230個,安裝有各種常規和特種科研機電設備,整個工作量相當於3艘萬噸級散裝貨船。J506編入南海艦隊,之後稱為南救506;在1983至1985年參與中國航天科學實驗期間,J506分攤觀測任務,期間艦名改稱「遠望-3號」,1985年任務結束後恢復原名。在2003年,南救506改名為永興島號,舷號改為862。

基本設計 

925型正常排水量10230噸,最大排水量13050噸,全長156.2米,設計水線長140米,最大艦寬20.6米,型深11.50米,設計吃水6.8米;推進系統為二部MAN K9Z60型柴油機,功率6615KW(9000馬力),雙軸推進,航速為20節,航速18節時續航力18000海里,自持力90晝夜,艦上編制300人。艦上可搭載2架直-8直昇機。艦上電力由5部功率630KW的日本大發8SPHT6-26D柴油發電機組提供。為了進行水下搜索,艦上配備含電動錨絞纜車的定位錨系統,此外還有深水錨系統。925型船體中部設置大型船樓,艦上編制298~308人。

925型艦上配備深潛救生艇系統,包含艦首的一部舉升能力56噸級的折疊式大型起重機,可滿足2艘7013型深海救援潛艇(每艘重35噸)同時部署在船上以及吊放/回收的需求,此外還有無動力潛水救生鐘系統、6個潛水作業部位和常規的潛水系統。為了支援潛水作業以及救助遇難潛艇人員,艦上裝備2個大型救生用加/減壓艙和1個設備完整的醫療艙,以及向失事潛艇供氧的壓縮空氣系統及氦氮氧系統等。925型艦尾設置大型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能讓兩架超級大黃蜂(以及直-8)直昇機長期駐艦。

隨著服役期間技術進步,925型艦上還可部署中國各型新開發的無人水下遙控、自航載具。

925型艦上配備的無動力潛水鐘



7013型水下救生潛艇

(上與下)中國在1980年代研製的7013型深海救援潛艇,

是925型救援潛艇的主要裝備。

925型遠洋打撈救生船的首船東救302。起重機後方停放兩艘7013型救援潛艇。

在1980年代以前,中國水下救難船只配備無動力潛救生鐘、只能在海流小/慢、透明度高、吃水淺、近海海域使用。到1980年代,中國研製出「動力定位和集中控制與顯示系統」,並開發中國海軍第一種水下深潛救生潛艇,代號為7013型,首艇為「魚鷹1號」,首度突破水下自動駕駛技術,實現自動定深變深、自動定向變向和識別流向、四自由度動力定位;手柄式集中控制、綜合信息畫面顯示,可以獲取失事艇方位和姿態,實現對中圖形動畫顯示。艇上SGPS聲納實現導引距離大於1500米,近距離測位誤差小於5厘米,不用水下電視導引即可實現坐台對接等。

7013型深潛救生艇可在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各海域使用,實現了在混濁海水和較大海流條件下的水下救生,且在技術上解決長期困擾中國海軍欠缺動力式深潛救生艇的難題,使中國深潛救生事業產生了一次革命性飛躍。

7013艇「魚鷹1號」於1986年進行首次試航,1989年服役。7013型長15米,排水量35噸,,作業航速約4節,最大下潛深度約200至300米,編制4名艇員。每次對口救生人數最多為22人,在水下220米內可以開艙濕救6名人員(通過加減壓設備收放人員)。艇上配備電視聲成像聲納、水下攝像機、高頻主動定位聲納以及機械手等設備,兼顧海洋調查和海底勘探等任務。

服役經歷

自服役以來,925型潛艇救援艦多次參加包括南極科學考察、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在內的重大科研、軍事和救助行動。

1980年5月18日中國首次試射東風-5彈道導彈任務中,中國海軍派出遠洋船團來觀測彈道導彈落點並打撈數據艙,稱為「五八0任務」;其中,兩艘925型打撈救生船J121與J302船參加此次任務。

在1983至1985年中國航天科學實驗期間,屬於南海艦隊的J506編入此一任務,加裝觀測設備來支援火箭觀測任務,所以在1983至1985年間暫時改名為遠望-3號,任務完成返航後就恢復原艦名。

在1984年11月,925型的J121與向陽紅10號參加中國首次南極科研考察任務,,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南極觀測站(長城觀測站)。

2012年10月4日,包括長興島號(861,原北救121)在內的7艘中國北海艦隊編隊穿越宫古水道進入西太平洋進行訓練。

2021年4月21日印尼的Type 209 TR1300潛艇KRI Nanggala(402)在峇里海(Bali Sea)海域進行演習期間失事;在5月初,中國海軍派遣打撈救生船永興島號(861)、南拖195船以及中科院「探索二號」科考船編隊,前往印尼潛艇失事海域協助搜尋與打撈作業,尤其是協助打撈800米水深的大型部件(早先參與協助的新加坡方面無此能力)。依照5月27日的人民網新聞,至此中方已進行18潛次水下作業,基本摸清了失事潛艇殘骸水下狀態,打撈出部分部件等物品,全部及時移交印尼方面;行動過程中,中方編隊同印尼軍方密切溝通協作,先后召開了4次任務協調會。5月18日,中國語印尼雙方在印尼巴厘島登巴薩海軍基地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對外說明打撈工作進展情況。

 

 

 

926型遠洋打撈救生船

(上與下)926型潛艇支援艦首艦海洋島(864),在2021年改名為洪澤湖號(846)。

926型的構型與先前925型相當不同,主要作業甲板設置在艦尾(925型則是艦首甲板),艦尾設置收放

LR7深海救援潛艇的門型起重機、大型折疊起重機,以及收放無人遙控載具的框架式起重機等。

直昇機起降平台設置在艦體中部船樓上

正面看926型潛艇支援艦首艦海洋島(864)

2012年10月4日,海洋島號(864)連同北海艦隊編隊通過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的照片,由日本

海上自衛隊P-3C巡邏機拍攝。

926型的劉公島號(865),已經改用白色新式舷號。該艦2021年後改名為陽澄湖號(847)

 

(上與下)2009年進入中國海軍服役的英製LR7深海救援潛艇;基本上,926型就是配合引進LR7

而設計建造的潛艇救援船。中國海軍引進LR7,是受到2000年俄羅斯庫斯克號核潛艇事故沉沒

以及2003年4月中國北海艦隊361潛艇事故的刺激。

由後方看926型潛艇救援船,攝於中俄聯合軍事演習期間。

洪澤湖號(846)潛艇支援艦(原海洋島號),艦尾門式起重機正在吊放LR7深海救援潛艇。

攝於2021年。

洪澤湖號(846)潛艇支援艦(原海洋島號)艦尾作業區,可以看到折疊起重機

以及艦尾的門型起重機。

洪澤湖號(846)的艦尾,正在吊放LR7深海救援潛艇。

(上與下)洪澤湖號(846)的搭載的100米開放式潛水鐘。

洪澤湖號(846)的加減壓艙。

 

艦名/使用國 926型遠洋打撈救生船/中國(Type 926)
建造國/建造廠 中國/
尺寸(公尺) 全長135 寬18.6
排水量(ton)

正常排水量7600

 滿載排水量95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電推進

可轉推進器*2

艦首側推進器

航速(節)
續航力(海里)
乘員
任務載具

LR7深潛救生艇*2

3.5噸級1000米作業型無人遙控潛水器 

武裝  
航空設施

直昇機甲板

姊妹艦

共三艘

艦名 建造廠 開工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846 洪澤湖 ex-864 海洋島         2010 北海艦隊
847 陽澄湖 ex-865 劉公島

    2012
北海艦隊
832 向陽湖 ex-867長島 廣船國際     2012   南海艦隊

 

引進英製LR7救援潛艇

在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Project 949A核子動力導彈潛艇(北約代號Oscar II)庫斯克號(Kursk K141)在巴倫支海參與俄羅斯海軍演習時因魚雷爆炸而沉沒,全艦118人無一生還;此一事故中,俄羅斯欠缺現代化潛艦救援能力、裝備陳舊不堪使用,加上海象惡劣,嚴重妨礙了搜索與救援工作,失事後第五天不得不向西方國家請求援助(註)。而在2003年4月16日,解放軍北海艦隊一艘035型常規潛艇361艇被發現漂浮在渤海海面,艇上70人全部死亡,是解放軍潛艇部隊組建以來最嚴重的事故。

在這些潛艇事故刺激下,中國海軍決定引進國外先進深海救援潛艇與相關技術來健全潛艇救援能力;當時中國海軍三大艦隊各有一艘1970年代建造的925型潛艇支援艦,日漸老舊且裝備逐漸落伍。925型裝備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深海救援潛艇7103型,但是庫斯克號事故後解放軍海軍可能認為此型潛艇的能力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例如庫斯克號殘骸在海中嚴重傾斜,增加了救援潛艇的對接難度)。除了7103之外,925型救援艦只能仰賴無動力的老式潛水救生鐘進行搜索救援,水下操作性、轉移艇員能力完全無法滿足需求。於是,中國向英國尋求新一代深海救援潛艇來取代7103型,他們接觸了英國的派里系統(Perry Systems);在庫斯克號事故中,英國與挪威救援團隊就帶著一艘該公司的LR5救援潛艇趕到現場。

中國可能是與英國或加拿大接觸,購買派里系統的LR7深海救援潛艇。LR7排水量38噸,長9.6m,寬3.2m,直徑3.4m。艇內耐壓殼區由一個圓柱體和兩個半球形封頭組成,其外是外肋骨式結構的全鋼主耐壓殼體;艇內分為三個艙,前艙為駕駛室,中艙和後艙用於救援作業。艇上編制三名操作人員,最多能容納18名遇難潛艇的人員。LR7使用鉛酸蓄電池為動力,配備兩個主電動推進器(功率20KW,約26.8馬力)以及4個橫向推進器(12KW,約16馬力),這六個推進器的螺旋槳都為銅製,水下作業航速3節,能持續在300深度持續潛航作業超過12小時,最大作業深度500公尺以上。

執行任務時,LR7駕駛人員通過艇首駕駛艙的球形透明罩觀察外部 ,使用高精度聲波定位儀、圖像聲納、攝影裝備、探照燈以及遙控載具搜尋失事潛艇並定位。找到失事潛艇後,借助艇體下方的裙罩與失事潛艇的逃生艙口對接,師是潛艇上的人員透過潛艇救生艙法蘭上的半球形耐壓轉移裝置轉移進艙;LR7吊裝上艦後,艇上人員在常壓狀態下直接出艙。當內壓小於等於0.5MP狀態時,則對接轉移到救生加壓艙群進行減壓。

LR7可在惡劣海況下對各種型號的核潛艇及常規潛艇實施艙口對接與救援,能與傾斜60度的潛艇對接,每燙最多能搭載18名潛艇艇員。LR7配備Scorpio 45無人遙控載具,可協助搜索海床的失事潛艇並標定位置,以及清除逃生艙附近的任何障礙,此外還可向遇難潛艇提供維生支持(例如供氧等);此無人載具以一條長度1000m的臍帶(umbilical)纜線(提供動力與信號)與LR7連結。

由於歐盟對中國軍售禁令,中國嘗試引進LR7時,曾擔心英國政府是否會批準。由於LR7屬於軍民兩用性質,加上中國先前已經擁有自主研製並操作深海救援潛艇(7103型)的能量,降低了英國政府的顧慮;此案在極為低調的情況下進行,中國訂購的LR7在2008年9月在蘇格蘭林納湖(Loch Linnhe)進行測試,同年由中國海軍北海艦隊防險救生支隊派出的人員在蘇格蘭威廉堡接收,2009年投入服役。在2009年中,解放軍海軍在海南島以東海域組織了第一次LR7型深潛救生艇的大深度深潛試驗,在解放軍海軍救生員操縱下,達到518.2米的深度紀錄,當時派里系統公司的專家也在試驗現場給予指導協助。在2020年4月7日,中國海軍的LR7潛艇曾進行了搭載21人的最大人數救援訓練。

中國也在自行研製比LR-7更為先進的動力定位系統,以應用於之後新型國產深潛救生艇,可以通過動力裝置自動保持多個方向的定位,在海深流急、海水混濁、艇位不正的情況下也能夠迅速與目標對接;當失事潛艇呈較大傾斜角度的情況下,也能迅速與其對接實施救援。

926型潛艇支援艦

配合引進英製LR7深海救援潛艇,中國海軍也配合建造新一代的潛水支援艦,稱為926型。926型基準排水量7600噸,滿載排水量9500噸級;雖然排水量比先前925型小一些,但926型使用的技術更先進。

926型是中國第一種採用動力定位系統的救生船艦,從舊型救援船(如925型)的單一錨泊定位,發展為動力與錨泊定位相結合的自動化操作系統。此動力定位系統由控制系統、傳感器、供電系統、舵/槳裝置、艦艏側向推裝置等組成,能在4級海況、2節水流以下自動保持船位以及精確跟蹤目標,定點控位精度的標準偏差、航跡保持精度的標準偏差均處於較高水平。926型採用柴油電力推進系統,具備無級調速能力,主推進器以及測推進器都可以實現360度全向迴轉;在自動化動力定位系統的控制下,無須拋錨即可靠推進器抵銷風浪與海流保持在定位(如失事潛艇上方水域),並任意控制與疑甕船位和角度,便於救援任務的展開。

相較於925型將大型起重機與深海潛艇設置在艦首甲板,926型則將收放潛航器的門型吊車、一部起重能力30噸的折疊吊車以及作業甲板設置在艦尾;平時LR7潛艇放置在後甲板的固定裝置上。

2017年9月下旬,長島艦(867)在中俄聯合軍事演習中的畫面,此時該艦

艦尾正在施放LR7深海救援潛艇。

(上與下)LR7深海救援潛艇內部

除了LR7救援潛艇外,日後926型艦還配備中國自行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5噸級1000米作業型無人遙控潛水器,配備七功能主-從伺服液壓機械手臂、五功能開關液壓機械手及各種工具包,能夠代替部分或全部原本需由潛水員執行的水下作業任務,可在複雜地形下獨立完成或配合其它設備進行水下觀察、搜索、剪切、沖洗和打撈等作業。  

(上與下)926型配備的3.5噸級1000米作業型無人遙控潛水器,可執行

水下觀察、搜索、剪切、沖洗和打撈等作業。

水下探測與定位方面,926型救援船船兩舷各裝置一部側掃聲吶,用於探測海底地形地貌以及上面的沉沒船隻、潛艇以及任何物體。此外,配備1套通信聲吶,用於測量與水下潛艇距離、與潛艇通信和識別等。艦上配備潛水作業觀察指揮系統,由一套全景掃描聲納和定位聲納組成,用於對水下環境與目標的探測、顯示、目標跟蹤,並指揮水下潛器進行水下作業,可同時指揮和跟蹤多個目標。操縱人員通過聲納顯示器上的圖像,從海床地貌識別並判斷失事潛艇的概略位置,隨後再吊放圖聲納來確定目標的精確位置。此外,艦上配備1套都普勒聲學測流儀,測量本船周圍海流的流速等參數,為水下援潛救生作業提供水文資料參考。,靠尾部絞車吊放進口的LR7型深潛救生艇。

一艘926型施放一架水下無動力滑翔載具。

潛水支援方面,926型艦體中部裝置一套SS-300米飽和潛水系統,最大工作深度能達到330米。飽和潛水是指潛水員在水下某深度(通常指120米以上)或相當於該深度水壓的高氣壓環境中,持續停留24小時以上;使呼吸氣體中的惰性氣體在機體各類組織中達到完全飽和,在該深度無論停留多久,減壓時間不會因潛水時間延長而增加的潛水方式。在飽和潛水作業中,潛水員經一次加壓後,可以在較大深度下進行長時間的有效作業,再進行一次減壓,可以大大提高潛水作業效率。這套系統大致由100米開式潛水鐘系統、吊放系統、甲板加壓艙、氣體控制系統、供水系統、加熱系統、環境控制系統、氦氣回收系統及潛水裝具等裝置或系統組成。(註2)

100米開式潛水鐘又稱做潛水吊龍,主要作為潛水人員在深海和船上生活艙之間的轉運,可載著潛水人員進行快速下潛,以及作業完成之後快速的上升;此外,也是飽和潛水員於深海作業期間的休息空間。潛水鐘是在艦內通過一個圓形月池施放。開式潛水鐘系統由五個分系統組成,包括兩用型潛水裝具、開式潛水鐘、吊放裝置、熱水供給裝置;水面集中控制台。開式潛水鐘由鐘臍帶、鐘罩、應急氣瓶組、踏腳平台和潛水員臍帶等組成;鐘臍帶內包涵供氣管、熱水管、測深管、通訊鎧裝電纜、照明電纜等;通過鐘臍帶向潛水鐘內提供潛水員呼吸用氣、氣墊用氣、取暖用熱水、照明及與潛水員通訊聯系及測深。作業時,保含潛水員通過潛水員臍帶出潛水鐘巡潛,可以到離潛水鐘30m遠的區域進行作業。  

926型主甲板兩舷分別設置高、中壓空氣接頭以及電源接頭,用於向失事潛艇提供高、中壓空氣;而電接頭則可連結失事潛艇放出在水上的信號浮標,為潛艇提供緊急電源。艦上配備4台絞盤,用於救援遇難潛艇和常規潛水作業。艦上配備氦氮氧氣站系統,可為艦上300米飽和潛水系統、100米開放式潛水鐘、醫療加壓艙、救生加壓艙群、常規潛水裝置、醫務室等用氣部位提供所需的混合氣(混和純氧與一般空氣),並配備大量氣瓶、兩台充氧泵和兩台膜片壓縮機組。

926型的援潛作業指揮中心通過區域網路,集成所有分系統的信息及其獲取的外部信息,融合處理後顯示潛救作業過程的態勢和現場視頻圖像,為潛救作業指揮提供決策依據。 

926型還裝備獨立的醫療區域,配有專門的潛水軍醫與普通軍醫,擁有2套醫療用加壓艙,能為遇難潛艇人員提供醫療救助,包括基本治療以及簡單手術等。

926型艦體中部船樓上方架設直昇機起降平台,可起降直升機進行補給,或將重傷員在最短的時間內送往後方醫院。不同於925型,926型並沒有直昇機庫讓直昇機駐艦。

在接到援潛救生任務後,926型救援艦能迅速將深潛救生艇等援救設備和有關器材、物資調集裝船,航渡到潛艇失事海域;初步確定失事潛艇位置後,在失事潛艇上方附近水域進行動力定位或錨泊定位,布設作業場;926型的動力定位系統無須拋錨,就可自動保持在失事潛艇上方的位置,省卻複雜的拋錨作業流程,一方面節省寶貴時間,同時也免除拋錨對底下失事潛艇的潛在威脅。布場完畢後,進一步確認失事潛艇的具體位置,確定援潛救生作業方式和作業程序。找到遇難潛艇之後,接著是對遇難潛艇的生命支持,通過LR7救援潛艇對遇難潛艇實施艙口對接,為遇難潛艇輸送工程或醫療人員、食品、工具、藥品等,並漸次撤離艇上人員;可在作業型遙控潛水器的協助下,接上救援艦上的氣體站,對坐沈海底的失事潛艇實施通風換氣,或者將電源接上失事潛艇的遇難信標,為潛艇提供應急電力與照明。如果遇難潛艇內部艙室與結構完好,可向潛艇主壓載水櫃供氣吹除壓載水艙,使潛艇自行上浮,援救艇員離艇脫險。而如果需要派遣人員進行水下作業,可實施飽和潛水。

除了救援遇難潛艇,926型還可以參與搜索失事水面艦艇或民航機,營救海難中落水人員,或者協助搜索、標定與打撈海底的物體殘骸。

服役經歷 

中國共建造三艘926型潛艇支援艦,分別是包括海洋島號(864)、劉公島(865)號、長島號(867),服役後陸續參加中國海軍遠洋訓練、出訪等任務。

2012年10月4日,剛服役不久的926型海洋島號(864)與中國海軍遠洋編隊通過日本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遠洋訓練(此編隊包含一艘09I漢級攻擊核潛艇)。

在2014年1月19日,926型的海洋島號(864)在南海某海域完成300米飽和潛水系統專項試驗,締造330.2米的飽和潛水深度記錄。

在2014年,改型艦曾兩度隨同中國海軍潛艇停靠斯里蘭卡科倫坡港,進行補給和訪問,曾引起印度的不滿。

2016年,長島艦(867)參與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2016聯合軍事演習,在演習中與美國海軍進行了潛艇救援演練。

 

2017年9月下旬,長島艦(867)在中俄聯合軍事演習中的畫面,此為該艦

艦尾正在整備的LR7深海救援潛艇。 

在2017年9月下旬,長島艦(867)參加了中國與俄羅斯「海上聯合-2017」演習,是中俄雙方首次組織聯合援潛救生演練;演練中,長島號與俄羅斯最新型潛艇支援艦艇「伊戈爾.別洛烏索夫」潛艇支援艦分別對一艘參與演習、模擬遇難潛艇的俄羅斯海軍Kilo型潛艇實施海下對接。輪到北海艦隊長島號時,長島號派遣一艘LR7型深潛救生艇,在不到一個小時完成了搜尋探測、發現目標、緩慢靠攏、精準對接等作業,最後成功與俄羅斯Kilo潛艇實施對接。

在2019年5月中俄聯合演習中,926型的海洋島號(864)同樣也以LR7潛艇與俄羅斯潛艇實施的海下對接演練。

在2021年2月,三艘926型潛艇支援艦更改命名與舷號:其中,海洋島號(864)改為洪澤湖(846),劉公島號(865)改為陽澄湖(847),長島號(867)改為向陽湖(832)。

 

 

註:庫斯克號失事(2000年8月12日,週六)後隔天,俄羅斯救援船Mikhail Rudnitsky在8月13日(週日)上午就位搜索,派出的AS-34小型潛艇在當天晚間18:30日疑似與庫斯克號殘骸碰撞,AS-34潛艇人員稱目視看到庫斯克號的螺旋槳與艇尾安定面,但由於潛艇受損而只能返航;由於這些舊型搜救潛艇缺乏定位能力,接手救援任務的AS-32潛艇也只能重新在水下尋找。

8月14日(週一),參與救援的拖船Nikolay Chiker (SB 131)用水下攝影機首次拍到庫斯克號水下殘骸的照片,確定位置後,當天早上修復的AS-34在凌晨5時重新下水,在上午6時50分嘗試靠接庫斯克號艦體後部的逃生艙(位於庫斯克號第九號艙),但在電力消耗到必須回航時都沒能成功對接,只能返航上浮充電(該潛艇電池老舊、效能低下,但救援船上沒有備用電池可更換)。由於當時海面天候惡劣,風浪大增,水面救援船隻無法繼續搜索或收放載具,活動一度停擺。

在8月15日(週二)與16日,俄羅斯海軍救援單位繼續嘗試靠近庫斯克號,但強大海流干擾以及低能見度都嚴重影響作業;在8月15日,Mikhail Rudnitsky救援船嘗試以無動力救生鐘靠近庫斯克號,同樣無法成功靠上庫斯克號的艙口。在8月15日晚間8時,充電完成的K-34潛艇重新下水,但由於海象惡劣、船身搖晃,潛艇吊放下水途中就碰撞受損,只能重新撈起又花1小時修理,晚間21:10分再入水,然而依舊無法成功對接艙口。而在8月15日,起重船PK-7500抵達並帶著機動性能更好的Project 18270 Bester型潛航具AC-36到場,但由於天候惡劣無法施放;PK-7500只能離開現場到近岸水域,施放AC-36水下載具之後用拖曳方式帶到現場(拖曳深度約110m),但最後依舊無法靠接庫斯克號的逃生艙口。8月16日零時20分,AS-34潛艇再度入水,嘗試接上庫斯克號的後部逃生艙口,依舊無法成功,電力耗盡後只能返航,被母船撈出水面後發現推進器嚴重受損,於是船上人員拿AS-32的零件來整修。

在8月17日,庫斯克號失事後五天,俄羅斯總統普丁終於向英國與挪威政府求就;先前西方國家已經主動提出願意協助救援,但都遭到俄羅斯拒絕。8月18日,英國與挪威組織的六個搜索隊伍出發;8月19日晚間20時,挪威救援船Normand Pioneer攜帶英國LR5救援潛艇抵達現場。8月20日,挪威救援船施放遙控載具(ROV)抵達庫斯克號沉沒現場,發現該艦艦首前部約18公尺的部位只剩扭曲破裂的殘骸。最初俄羅斯海軍限制挪威救援團隊靠近庫斯克號艦尾的逃生艙,挪威方面對此表達抗議。挪威潛水人員嘗試開啟庫斯克號艦尾逃生艙的氣動閥門(air-control valve),但聞風不動;最初俄羅斯專家告訴挪威潛水團隊,必須以逆時鐘轉動閥門,否則會爆炸,而最後挪威潛水人員決定以順時針開啟,結果成功打開了。隨後,挪威方面使用ROV的機械手臂開啟庫斯克號逃生艙外部艙門,但直到8月21日早上才開啟;打開後,發現艙內已經灌滿海水,隨後挪威潛水團隊以工具打開內部艙門,打開後放入照相機,發現艦內艙室早已灌滿海水,並看到七具漂浮的屍體。確認庫斯克號內部早已完全進水後,俄羅斯北方艦隊司令Mikhail Motsak對媒體公開宣佈,庫斯克號全艦人員都已遇難。

註2:中國從1970年代開始探索飽和潛水技術。在2006年11月,j中國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首次成功完成100米飽和潛水作業(巡迴深度103.5米)。在2013年5月,上海打撈局締造了在海底198米深的作業紀錄。

在2014年1月12日,上海打撈局在南中國海首度完成完成300米水深飽和潛水作業(最大巡回深度達313公尺);此次測試從1月9日13時開始,6名飽和潛水員進入到生活艙裡開始加壓;兩天後於1月11日24時,搭載3名潛水人員搭乘潛水鐘開始被下放到海裡,並陸續進行水下作業;1月12日上午8時,3名潛水員進行第二批下水作業,於14時搭潛水鐘往上返回生活艙,此後在生活艙裡進行兩天的減壓,於24日出艙回到正常的生活環境中。隨後,中國繼續瞄準500米深度飽和潛水技術;此時,總計有英國、美國、瑞士、挪威、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等8國突破400米深度飽和潛水技術。

2021年8月31日,中國交通運輸部宣布,經過7年攻關,上海打撈局在2014年313.5米作業紀錄的基礎上,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500米飽和潛水陸基載人實驗;此次500米飽和潛水陸基載人實驗始於5月22日,由9名飽和潛水員進艙實驗,在51個大氣壓的高壓環境下,共停留了176個小時,開展並完成各項出潛水鐘巡回潛模水擬測試項目,達到實驗的目標深度。在6月25日,9名飽和潛水員安全減壓返回常壓、走出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