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號油彈補給艦
中國海軍第一艘功能較為完整的油彈補給艦南倉號(南運953),在2004年更名為青海湖號(AOR-885)。
青海湖號的前身──由烏克蘭為前蘇聯建造的、冷戰結束時停工的Vladimir Peregudov號艦隊油船。
此照片為Vladimir Peregudov號剛被中國購入並拖回,艦體完成度約80%。
(上與下) 2004年以後的青海湖號(AOR-885),舷號已經更換。
青海湖號同時為三艘艦艇進行航行間的補給作業;其右舷是071船塢登陸艦崑崙山號(998),
左舷是052C導彈驅逐艦蘭州號(170),後方則是一艘054A導彈護衛艦。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青海湖號油彈補給艦(AOE-885)/中國 (ex-南倉 南運953) |
建造國/建造廠 | 原建造廠:烏克蘭Kherson
Shipyard 中國購入後由大連紅旗造船廠完工。 |
尺寸(公尺) | 長188.9 寬25.33 吃水10.41 |
排水量(ton) |
滿載37000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Burmeister & Wain柴油機*1/10600 單軸 |
航速(節) | 16 |
乘員 | 125 |
補給裝備 | 液態物資補給站*2
固態物資補給站*1 |
物資容量 | 燃料9630ton 彈藥、食物、乾貨共23000ton |
武裝 | H/PJ-17 30mm機砲*2(2011年加裝) |
航空設施 | 伸縮式直昇機庫*1 艦尾直昇機甲板 |
備註 | 1992年11月6日向烏克蘭購買,於大連造船廠完工,1996年6月5日服役。配屬於南海艦隊。 |
進入1980年代末期,中國展開了海軍現代化的長征。為了配合當時設計建造的改良型旅大級驅逐艦(湛江、珠海)與全新的國產第二代驅逐艦(即旅滬級),中國在1988年決定發展新一代綜合油彈補給艦,稱為903計畫,由708所主導,704所負責研製海上補給裝置,逐步建立 中國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中國海軍不僅要求該艦具備完善的艦隊補給能力,還要求兼具醫療船的部分功能。 然而,由於成本過於高昂、先前沒有相關技術經驗等問題,導致此一計畫再度面臨夭折。就在此時,適逢1991年蘇聯解體,中國方面獲悉烏克蘭Kherson造船廠有一艘原本為前蘇聯海軍建造的Komandram Fedko級遠洋油料補給艦Vladimir Peregudov號(當年蘇聯總共建造12艘此級艦),在1989年1月下水,蘇聯解體後 便陷入停工狀態;當時該艦已經完成了80%左右,主機、發電機已經安裝完畢,不過管路、電纜線束尚未佈設。經中國方面數次考察與洽談後,認為該艦狀況良好,可購回在中國完工。經過一連串考察、談判、後續施工研討之後, 中國與烏克蘭於1992年11月6日簽署合約,購買Vladimir Peregudov號並拖回中國完成建造;而903計畫便暫時擱置,其經費先用來完成Vladimir Peregudov號。Vladimir Peregudov號於1993年5月1日拖抵位於渤海灣的大連造船廠,隨即展開施工,於1996年5月8日完工,1996年6月 進入南海艦隊服役,中國海軍將之命名為南運953,後來命名為南倉號。同樣地,南倉號在2004年依據中國新的艦艇命名編號標準,重新命名為青海湖號(AOE-885)。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海軍也購買了一艘Komandram Fedko級油船,命名為Joyti,於1996年7月服。 南倉號採用商船的規格建造,體型大於福清級,滿載排水量達37000ton,全艦分為700多個隔艙;然而,南倉號卻只配備一具Burmeister & Wain柴油主機驅動單軸螺旋槳,輸出功率僅10600馬力,還不如福清級,因此最大航速只有16節, 如與第一線水面艦艇編隊航行時勢將拖慢整個艦隊的航速。此外與福清級相同,只採用單軸推進的南倉號與福清級一樣,面臨缺乏故障損害容忍能力的問題。南倉號的物資裝載 能力比福清級更為全面,包括9630ton燃料以及含彈藥、食物、醫療物資等各式乾貨共23000ton。南倉號的補給設施屬於俄式配置,其三對補給椼中,最前方者為乾貨物資補給站,後方兩對則為液態物資補給站;值得注意的是,南倉號兩對燃油補給椼的高度頗高,可能是為了配合將來的建造的大型艦艇(如大型登陸艦、航空母艦等)而設計。此外,艦上還設有六具起重機,其中前兩具並列於艦首,居中的兩具位於第一、第二對補給椼之間,最後兩具分別位於艦尾船艛兩側;位於艦首的兩具起重機長度特別長,使其具備一定程度的錨地補給能力。南倉號的補給椼比福清級先進得多,是 中國首艘在補給椼上使用現代化張力調整器的補給艦,此系統在補給時能根據纜繩的受力狀況自動調整其張力,以抵銷風浪使艦體搖晃而產生的影響 。南倉號艦尾設有直昇機甲板,尾艛後段設有一個伸縮式直昇機庫。雖然總算具備了收容直昇機的能力,但使用伸縮機庫是原始設計限制而不得不然的苦衷;相較於固定式機庫,伸縮機庫能容納的保修設施有限,機庫本身也有故障的可能,將影響直昇機運作的整體效率。南倉號的自動化程度遠高於福清級,故雖然體型較大,人員編制數量反而比福清級降低。除了艦隊補給之外,南倉號也設有醫療設施,包括病床、隔離病房、X光室、手術室等科室,可以同時進行兩床手術,能在必要情況下進行傷員救治(傷員可透過直升機或橫向補裝置傳送到補給艦上);此外,艦上也設有維修工廠,兼具修理艦的部分機能。 在瓦良格號航空母艦成軍之前,南倉號是 中國海軍噸位最大的艦艇,編入南海艦隊服役後成為南海艦隊旗艦,並多次參與重大的艦隊遠航出訪活動。在1996年8月,成軍僅兩個月的南倉號便被編入預定於次年訪問美國的編隊中 ,這是中國海軍建軍以來首度橫越整個太平洋造訪美洲大陸之舉,而上一次中國艦艇訪問美國本土就要追溯到清末的海圻號巡洋艦,該艦於1911年4月啟程參加英王喬治五世加冕典禮,回程途中順道訪問美國與古巴;然而在這場中國近代海軍空前的遠航壯舉途中,國內便爆發了辛亥革命,返國時艦上只能改掛國民政府的五色旗。 中國這支訪美編隊除南倉號外 ,還納編旅滬級驅逐艦首艦哈爾濱號(DD-112)與旅大三型驅逐艦珠海號(DD-166),在當時都是中國海軍最先進的作戰艦艇;這支編隊於1997年2月20日啟航展開橫渡太平洋之旅,距離南倉號成軍只過了半年多,對 艦上仍在磨合的官兵可說是一項異常艱困的考驗。由於南倉號航速過慢,在路上一直拖累整個遠航支隊的速度 。在1998年4月,南倉號旅滬級二號艦青島號(113)、訓練艦世昌號(82)出訪澳洲、紐西蘭、菲律賓,為時2個月,是中國海軍建軍以來首度進入大洋洲海域。而在2003年10月,南倉號又與旅海級驅逐艦深圳號(DD-167)訪問了關島、新加坡與汶萊。 在2011年,青海湖號被指派成為第九批索馬利亞護航編隊的一員,其他艦艇包括052B導彈驅逐艦武漢號(169)與054A導彈護衛艦玉林號(569);為了因應這項任務,青海湖號在 艦首平台以橫列方式裝置兩座中國新推出的H/PJ-17 30mm機砲(詳見056護衛艦一文)。
青海湖號因應2011年7月的索馬利亞勤務,在艦首平台加裝兩座H/PJ-17 30mm機砲。 雖然青海湖號算是中國第一艘擁有完整機能的現代化油彈補給艦,但由於原始設計來自於遠洋油船,而且採用商船標準,故改造為油彈補給艦時難免受到若干先天限制;例如以 青海湖號的噸位而言,其燃料裝載量實屬偏低,此外前述航速不足、單軸推進也是常被詬病的問題 ,而青海湖號的民規設計也使其難以安置任何自衛性武裝。無論如何,青海湖號的成軍仍使中國海軍的遠洋活動開始增加,踏出了藍水海軍的第一步。此外,透過 青海湖號的建造完工,中國造艦工業因而深入接觸了前蘇聯1980年代末期補給艦設計的思維、關鍵技術、主要裝備技術與設計佈局等,為日後中國研製更新一代補給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