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級巡防艦

派里級飛彈巡防艦瓦茲.沃斯號(USS Wadsworth FFG-9)與諾克斯級巡防艦羅伯特.派里號(USS Robert E. Perry FF-1073 )

。此照片為冷戰期間攝影。在1990年代以降,台灣陸續透過授權建造、租借、購買二手艦等方式取得派里級和諾克斯級

作為海軍骨幹兵力;而畫面中的羅伯特.派里號就是台灣海軍接收的第一批諾克斯級首艦,改名為濟陽(FF-932)。

 

濟陽級二號艦汾陽號(FF-934),這是服役初期的面貌。

(上與下五張) 停泊在基隆威海營區的海陽號(FF-936),攝於2007年8月25日。此時該艦尚未進行武進三改裝。

 

(上與下)海陽號(FF-936)的主桅杆,主機排氣口整合於內;主桅杆由上而下是AN/SPS-67平面搜索雷達以及

AN/SPS-40B對空搜索雷達。主桅杆側面是AN/SLQ-32(V)2電子戰系統截收天線。

攝於2007年8月25日基隆威海營區。

海陽號(FF-936)的艦首MK-16 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 攝於2007年8月25日基隆威海營區。

海陽號(FF-936)艦首的MK-42 5吋艦砲。攝於2007年8月25日基隆威海營區。

海陽號(FF-936)的艦橋。攝於2007年8月25日基隆威海營區。

首艘完成「武三化」改裝的濟陽級艦──鳳陽號(FFG-933)。標準SM-1防空飛彈的箱型發射器設置

在船艛中段與直昇機庫上方。

一艘濟陽級艦發射魚叉反艦飛彈。

2014年9月漢光30號演習中的蘭陽(FFG-935),已經是移植武進三系統的構型。

2014年9月漢光30號演習中,一艘濟陽級發射ASROC反潛火箭。

濟陽級的宜陽艦(FFG-939)發射ASROC反潛火箭的畫面。

(上與下)停泊在基隆港裡的淮陽號(FFG-937),已經移植了武進三系統。

濟陽級蘭陽號(FFG-935)前部,攝於2016年11月12日左營基地。

蘭陽號艦體前部。注意艦體前部船舷設有擋浪板。

(上與下二張)外檔為蘭陽號,內檔為成功級飛彈巡防艦首艦成功號(FFG-1101),

兩種艦型分別是美國諾克斯級、派里級這前後兩代巡防艦。

(上與下)最先除役的兩艘濟陽級巡防艦,左為濟陽號(FF-932),右為海陽號(FF-936)。海陽號艦橋右側被挖掉一塊,

放在左營海軍故事館作為艦橋場景重現展品。注意濟陽號是唯一一艘沒有 移植武進三號作戰裝備的濟陽級,艦橋頂部仍

保有原本的MK-68艦砲射控系統。攝於2016年11月13日高雄旗津。

濟陽級的寧陽號(FF-938)在2017年下旬進塢進行五年一次的塢修,攝於2017年10月上旬。

可以看到其單舵、單螺旋槳推進器。

高雄左營軍區故事館的資陽艦艦橋重現,其中的艦橋航行設備等來自於「老陽字號」驅逐艦資陽艦

(DD-930,ex-Hawjubg DD-873),但是舷牆則是拆自濟陽級巡防艦的海陽號(FF-936)。 攝於2020年6月25日。

停在高雄港旗津碼頭的海陽號(FF-936,前)與濟陽號(FF-932,後),攝於2020年6月27日。

隨後在7月1日, 海陽號台灣東南海面作為漢光36號演習的靶船擊沈(可能是由空軍F-16戰鬥機投擲2000磅炸彈擊沈)。

(上與下) 停在高雄港旗津碼頭的濟陽號(FF-932),攝於2020年6月26日。濟陽艦用於7月15日漢光36號演習的

劍龍級潛艦SUT魚雷射擊科目靶船,艦體左側事先漆上紅色油漆標記。

2020年7月13日,濟陽號被拖船拖出高雄港區,在7月15日在屏東九鵬外海作為劍龍級潛艦實施

SUT魚雷實彈射擊的靶艦擊沈。

(上與下)2020年8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報公布東部戰區海軍在台灣東部近海進行演訓的畫面;

畫面中台灣海軍濟陽級巡防艦蘭陽號(FF-935)正在監視這艘解放軍海軍船艦。為了報復美國眾議院議長

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i)在8月2日訪問台灣,中國8月4日起在台灣周邊多處一連舉行多場海空演習。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濟陽級飛彈巡防艦/中華民國
承造國 美國/

FF-932

──由Lockheed Shipbuilding廠承造

FF-933~939

──由Avondale Shipyards廠承造

尺寸(公尺) 長134 寬14.3 吃水4.6
排水量(ton) 標準3075 滿載4260
動力系統/軸馬力 鍋爐*2 蒸汽渦輪 *1/35000 單軸 單舵
航速(節) 27
偵測/電子戰系統 AN/SPS-40B 2D對空搜索雷達*1(FF-933~938武三化時拆除)

DA-08/2 2D對空搜索雷達*1(FF-933~938,由武進三號移植,2004年起進行改裝)

AN/SPS-67平面搜索雷達*1

LN66導航雷達*1

AN/SLQ-32(V)2電子戰系統*1

MK-36干擾彈發射器*2(SRBOC)

聲納 AN/SQS-26CX艦首聲納*1

AN/SQS-35變深聲納*1

AN/SQR-18A(V)1拖曳陣列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H-930MCS作戰系統(FF-933~938,由武進三號移植,2004年起進行改裝)

MK-68艦砲射控系統(含一具SPG-53F射控雷達)*1(FF-933~938武三化時拆除)

MK-114水下射控系統

MK-115飛彈射控系統

STIR 180照明雷達*1(FF-933~938,由武進三號移植,2004年起進行改裝)

LIOD光電射控系統*1(FF-933~938,由武進三號移植,2004年起進行改裝)

乘員 267
艦載武裝 MK-42 Mod9 127mm 54倍徑砲*1

MK-16 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裝填8枚ASROC反潛火箭 ,部分艦隻其中兩管可裝填魚叉反艦飛彈。具再裝填能力)

雙聯裝324mm MK-32 Mod9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魚雷)

標準SM-1防空飛彈發射器*10(FF-933~938,由武進三號移植,2004年起進行改裝)

MK-15 Block 1(FF-932~934)/Block 1A(FF-935~937)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1

艦載機 休斯500MD反潛直昇機*1
姊妹艦

共八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在美服役時間 在美除役時間 移交台灣時間 在台服役時間 在台除役時間
FF-932 濟陽(ex-USS Robert E.Peary FF-1073) 1970/12/20 1971/6/23 1972/9/23 1992/8/7 1992/8/7 1993/10/6 2015/5/1

FF-933 鳳陽(ex-USS Brewton FF-1086)

1970/10/2 1971/7/24 1972/7/8 1992/7/2 1992/7/2 1993/10/6

FF-934 汾陽(ex-USS Kirk FF-1087)

1970/12/4 1971/9/25 1972/9/9 1993/8/6 1993/8/6 1993/10/6

FF-935 蘭陽(ex-USS Hewes FF-1078)

1969/5/14 1970/3/7 1971/4/24 1994/6/30 1994/6/30 1995/8/4

FF-936 海陽(ex-USS Cook FF-1083)

1970/3/20 1971/1/23 1971/12/18 1992/4/30 1994/7/1 1995/8/4 2015/5/1

FF-937 淮陽(ex-USS Barbey FF-1088)

1971/2/5 1971/12/4 1972/11/11 1992/3/20 1994/7/1 1995/8/4

FF-938 寧陽(ex-USS Aylwin FF-1081) 

1969/11/13 1970/8/29 1971/9/18 1992/5/15 1998/4/29 1999/10/18

FF-939 宜陽(ex-USS Valdez FF-1096) 

1972/6/30 1973/3/24 1974/7/27 1991/12/16 1998/4/29 1999/10/18

 


 

1990年代台灣海軍除了自製成功級飛彈巡防艦、向法國採購康定級巡防艦之外, 台灣海軍也在同一時期1990年代進行了「光華四號」計畫,總共向美國租借了八艘諾克斯級(Knox class)巡防艦,先後分成三批接收。諾克斯級為美國在1967至1974年建造的反潛巡防艦,共建造有46艘,數量僅次於派里級,在1990年代陸續退出現役,許多並轉售或租借他國。早在1980年代, 台灣海軍便向美國爭取諾克斯級巡防艦,但被美方拒絕,只願意出售四艘已經轉入備役、從薛曼級(Sherman)改裝而來的迪卡圖級(Decatur class)飛彈驅逐艦(DDG-31~34)。由於薛曼級艦齡與設計老舊,反潛能力連成功級都比不上,加上該級艦為美國海軍第一批採用1200psi高壓蒸汽鍋爐的艦艇,其設計仍未成熟、維修不易,旋即被 台灣海軍拒絕。當時台灣海軍負責向美方交涉的是雷學明,恰巧他的英文名字就是Sherman,當時便出現「薛曼不要薛曼」的笑話。

1990年代美蘇冷戰結束,美國海軍再也不需要這麼多船艦,加上新一代 伯克級飛彈驅逐艦在此時進入美國艦隊服役服役,遂有大量諾克斯級可以釋出;加上此時台灣已成功向法國採購了康定級巡防艦,為了保住市場,美國遂於1991年批准台灣採購諾克斯級的要求。美方移交給 台灣的前兩批六艘本級艦是以租借方式取得,首批三艘(FF-932~934)於1993年8月6日在加州長堤移交給台灣接艦官兵,都是熱艦移交,同年10月6日在高雄左營港成軍;第二批三艘(FF-935~937)於1994年6月30日在加州長堤移交 台灣(只有935蘭陽艦是熱艦移交),1995年8月4日在蘇澳成軍。 依照後續消息,台灣引進諾克斯級時,隨艦移交的裝備還包括具有熱影像儀的損管防護衣,能在濃煙中清楚找到火源,當時是台灣海軍首度擁有這類高檔軍品。

(上與下)汾陽號(FF-934)的前身柯克號(USS Kirk FF-1087)在1975年4月29日的頻繁之風

南越撤退行動中收容了許多從南越逃出的軍用直昇機的人員。在上圖中,每降落一架UH-1直昇機,

艦上人員就將之推入海中,騰出甲板容納下一架。而下圖則是一架龐大的CH-47,該機飛行員精湛

地將直昇機靠近甲板,讓機上所有人員安全空投到柯克號上,隨後自己成功迫降海面並獲救。

值得一提的是,汾陽號(FF-934)的前身柯克號(USS Kirk FF-1087)在1975年南越淪亡時美軍啟動的頻繁之風(Frequent Wind)撤退任務中有著出色的表現,在4月29日一天內陸續收容了來自南越軍方的17架直昇機帶來的157名南越軍民(原本這並非該艦的任務),隨後還帶領並支援32艘原南越海軍滿載三萬軍民的軍艦前往菲律賓;當這支船隊來到菲律賓時,南越共和國政府已經無條件投降北越,北越政府通知菲律賓政府,要求將這批前南越艦隊連人帶船遣返;而柯克號與第七艦隊商議之後,決定讓這32艘南越船艦全部改掛美國國旗,才得以進入菲律賓,而這批船艦帶來的三萬南越軍民隨後被轉運到關島。而濟陽號(FF-932)的前身羅伯特.派里號(USS Robert E. Peary FF-1073)曾在1979年5月3日,於南中國海域拯救了一艘被泰國海盜盯上、滿載著400名從北越 流亡的華裔難民;這批不堪越共政府排華政而流亡的華裔難民被美國海軍從海盜手中救出之後,被羅伯特.派里號送至泰國的移交給聯合國難民營,稍後全部獲准遷居美國。

美國在1998年同意再提供四艘諾克斯級給台灣(FF-1062、1070、1081、1096),並讓台灣買斷先前租借的六艘;當時台灣打算接收三艘作為現役艦,但由於其中一艘狀況不佳,啟封後還要進行大修,且當時美國軍方委託處理的管理公司逕自指定在南卡羅萊納州的船廠進行 啟封工程,且報價高昂(啟封工程報價300萬美元,但是泰國海軍租借的諾克斯級啟封卻只要150萬美元),引發台灣海軍不滿,要求由美國各船廠公開比價,引發若干風波 。最後,台灣海軍只同意接收兩艘 (USS Aylwin FF-1081與USS USS Valdez FF-1096),並自行選定船廠 ,兩艦在1999年10月18日成軍(分別成為FF-938與F-939)。原本傳聞另外兩艘美國海打算賣給台灣的諾克斯級(USS Downes,FF-1070與USS Whipple,FF-1062)仍會由台灣冷艦購入並當作備料來源,但實際上台灣並沒有接收,Whipple號在2002年4月10日移交給墨西哥,Downes號在2003年8月被美軍作為靶艦擊沈。在1999年9月29日,台灣正式買斷前六艘諾克斯級。

這批中古諾克斯巡防艦的命名與編號均接續自陽字號驅逐艦,稱為濟陽級;故在本質上,這些巡防艦可視為是「新一代的陽字號」。在光華二號由蔚山艦變更為貴得多的拉法葉艦、導致 數量從原訂16艘降為6艘之際,價格遠比新造艦便宜(還不到1億美元,相當於每艘康定級平均成本的1/5)的中古諾克斯級大量進入台灣海軍服役,適時彌補了二代主戰艦艇數量上的不足。雖然濟陽級反潛能力充裕,價格遠低於訂購新造艦,似乎是便宜又大碗, 但是購買這種年紀偏高的二手貨必須在另一方面付出代價:諾克斯級原始設計以及裝備已經老舊,後續改良空間有限,人員編制龐大;其老舊的蒸汽渦輪動力系統不僅難以維護且人力需求驚人,機件老化更使其具有相當的潛在危險。

濟陽級的寧陽號(FF-938)在2017年下旬進塢進行五年一次的塢修,攝於2017年10月上旬。

可以看到其單舵、單螺旋槳推進器。

 

濟陽級的長處在於反潛,配備ASROC反潛火箭使其具有中長程反潛能力 ;艦首大型的SQS-26聲納、艦尾SQS-35主/被動變深聲納與SQR-18被動式拖曳聲納陣列,都隨著濟陽級而首度引進台灣海軍。根據台灣海軍使用經驗,SQS-35功率強大,拍發時附近的魚都跳水面;而在台灣海軍的反潛演習中,海龍級潛艦人員便領教過被SQS-35波束 直接打中的威力,形容宛若頭戴鋼盔、被鐵鎚連續擊打。也由於濟陽級反潛能力強大,故主要作業於瀕臨深海、他國潛艦經常出沒的台灣東部海域,充分發揮其反潛長處。受限於諾克斯級的機庫、飛行甲板 容積有限,無法搭載 台灣海軍現役S-70C(M)1/2反潛直昇機, 因此海軍原本打算採購一批美軍當年配屬於此級艦的SH-2F海妖或翻修升級的SH-2G超級海妖反潛直昇機,不過由於SH-2G必須由中古的SH-2F機體改良而來,綜合性能遜於現有S-70C(M)1),並加劇後勤負擔 ;經通盤考量後, 台灣並未採購此種反潛直昇機 。雖然台灣海軍挑選的一部分諾克斯級的甲板經過強化,但濟陽級服役之後僅進行過幾次S-70C(M)1起降測試,實際運用上並沒有搭配S-70C(M)1作業。

濟陽級蘭陽號(FF-935)的艦尾,可以看到SQS-35變深聲納釋放口。注意艦尾的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是Block 1A構型,擁有砲管支撐架。

美國海軍曾建議台灣對諾克斯進行改裝,擴大機庫與飛行甲板來容納S-70C(M)1/2反潛直昇機,不過台灣海軍並未付諸實行 ; 因此,濟陽級作業時,主要與岸基或其他友艦的S-70C(M)1/2配合作業,而艦上只能起降停放500MD輕型反潛直昇機(主要作為訓練之用)。不同於SH-2F,由於S-70-C(M)1/2都直接配備了聲納訊號處理系統,所以不需要將聲納浮標的原始資料訊號傳回艦艇處理,因此濟陽級只需裝設與S-70C(M)1/2的ASN-150機載資料鏈共通的終端,就可以進行協同作戰。台灣購入的部分濟陽級在1980年代經過升級,加裝了FFISTS水下作戰指揮系統,具有利用SQR-18拖曳陣列聲納進行自動化目標動向分析(Target Motion Analysis,TMA)的能力,此外還加裝C-STEMS戰鬥系統追蹤評估管理系統,包括利用水文資料預估主動聲納操作性能的AIMS單元和預估被動聲納性能的STOPS單元。除了反潛之外,台灣引進的濟陽級之中,某幾艘具備魚叉飛彈的射控系統與發射能力,裝填於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位於側面的發射管內。 運用魚叉飛彈時,除了傳統透過直昇機進行目標標定之外,濟陽級也能利用SQR-18A(V)1拖曳聲納偵測水平線以外的水面目標並予以定位識別,提供魚叉飛彈的初步發射指引,大幅增加了遠程反艦攻擊能力。 在1998年8月,美國批准售台58枚RGM-84艦射型魚叉反艦飛彈,這是美國首度出售艦射型魚叉飛彈給台灣。

 濟陽級服役以來,台灣海軍在東部深海發現的不明潛艦次數急速增加,證明了當初購入本級艦以加強反潛戰力的目標的確達到了。不過,諾克斯級的防空武力較為薄弱,只在艦尾設置一座方陣 近迫武器系統。台灣引進的首批濟陽級(FF-932~934)的方陣系統為MK-15 Block 1(砲座編號為MK-16 Mod1),與成功級、康定級配備者相同;第二批濟陽級(F-935~937)則配備更新型的MK-15 Block 1A(砲座編號為MK-15 Mod11 Block 1B),具有砲管支架與新型射控電腦。

隨著濟陽級的引進,台灣海軍也首度獲得MK-42自動化五吋艦砲,最大射速高達34發/分;而在此之前台灣海軍的五吋艦砲是陽字號二戰型驅逐艦上的(MK-30/MK-38等型號),射速與自動化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語。濟陽級的MK-42火砲操作時,砲塔內只需要兩名人員值班待命,其中一名人員負責檢查砲控伺服系統輸入的參數是否正確,另一名人員坐在砲塔左側頂部的水面目標瞄準儀位置上,觀測砲彈落水的水柱來判斷彈著誤差(不過觀測彈著修正參數的工作主要由MK-68艦砲射控儀負責,MK-42艦砲上的指揮儀只是作為輔助,或者是艦砲射控儀失去作用時的備援)。MK-42射擊時,首先試射兩發修正彈著,之後效力射以連射四發為一個基數,評估戰果之後決定是否繼續射擊下一個基數。

鳳陽艦的十具SM-1飛彈發射箱。

濟陽級的「武進化」

由於2003年台灣成功自美購得紀德級飛彈驅逐艦,勞苦功高的七艘陽字號武進三號驅逐艦遂得以從2003年底陸續除役;而艦上的防空相關裝備如H-930MCS戰鬥系統、獨特的箱型發射標準SM-1防空飛彈(原為美國廠商針對飛彈快艇設計的發射器構型)、導引標準飛彈的STIR 180照明雷達、Signnal DA-08/2二維對空搜索雷達、LIOD光電射控儀等裝備則將移植到除了首艦濟陽號之外的七艘濟陽級上 (由於濟陽號的許多裝備零件與其他姊妹艦相異,導致後勤維修困難,出勤率極低);而其他武進三號的系統如W-160射控雷達、雄風二型反艦飛彈、OTO 76mm快砲則移植到錦江級巡邏艦上,真可謂「物盡其用」。

武進三型是陽字號驅逐艦戰系化升級(即武進一、二、三計畫)的終極改良版,在1980年代末期陸續安裝在七艘基靈級驅逐艦上,其核心H-930 MCS戰鬥系統由美國 漢緯(之後被休斯購併)與台灣中科院合作開發,是先前武進一型改良的H-930 Mod1的 後繼型。H-930 MCS是全世界第一種實用化的開放式、分散架構戰鬥系統,由九個分散式運算單元(Distributed Computing Unit,DCU)組成,透過雷達、聲納與光電偵測系統,可同時對24個空中、水面與水下目標進行精確追蹤,並 同時攻擊其中四個目標,系統反應時間(從偵獲目標到完成射擊解算、武器備便,不含最後的攻擊決策)只需8秒。即便是1990年代進入台灣海軍服役的成功級,其JDTS戰系架構源於 1970年代水平的舊式集中式架構,整體運算速率仍不及1980年代新開發的H-930 MCS。 為了簡化系統整合的工程,海軍只把原先武進三的防空機能移植到濟陽級,而不會更動濟陽級原有的反潛射控系統;由於H-930 MCS的全分散架構,雖然原本每一艘武進三驅逐艦的相關裝備分到兩艘不同艦艇上,但由於每個DLU都有完整的機能,因此能輕易拆散並分別在不同的艦上重組成系統,軟硬體架構不需要修改。在2004年3月,第二艘本級艦鳳陽號(FF-933)進入船塢,成為首艘展開「武三化」工程的濟陽級。鳳陽號的改裝於2004年10月31日完成,工時為耗費7個半月,總經費僅7127萬元新台幣。「武三化」後的濟陽級不僅保有原先傑出的反潛能力,原先貧弱的防空自衛也獲得改善 。

移植至鳳陽號上的十具標準飛彈發射箱完全沒有更動,煙囪後方02甲板縱列兩組橫向的三聯裝發射箱(開口分別朝向兩舷),其後機庫結構上方則以並列方式安裝其餘兩組雙聯裝發射箱(開口分別向內傾斜)。為了配合前述改裝,鳳陽號的艦體細部也經過若干修改,包括:艦橋後方射控裝備艙間向後延伸至主桅杆基部的信號旗箱附近,以容納武進三系統的H-930 MCS戰系電腦、顯控台以及DA-08雷達的相關裝備(包括雙工器、發射機、接收器、顯控台、電源設備等等)等,但此舉無可避免地壓縮了信號手的操作空間;為了橫向安裝兩組三聯裝標準飛彈發射箱,主桅杆後方原左舷小艇掛架拆除,該處甲板向外延伸以增大可用空間,左舷艦體該處亦以焊接方式加裝補強壁,並在橫向發射箱後方加裝尾焰折流板,避免飛彈發射的高溫噴流傷害右舷小艇。

電子系統方面,濟陽級原先位於艦橋頂部的SPG-53F射控雷達以及主桅杆頂上的SPS-40B對空搜索雷達均被拆除,艦橋上方由前而後安裝了LIOD光電射控儀與STIR 180照明雷達,原先SPS-40B的位置則被DA-08/2雷達取代。與1960年代水準的SPS-40B相較,1980年代水準的DA-08/2功率較低 (145kW)且使用波長較短的S波段,雖然最大使用距離只有170km(SPS-40B為320km),但解析度高於後者 ,可在170km外搜獲雷達截面積只有2平方公尺的小型目標;此外,DA-08/2天線轉速較高,目標資料更新較快,技術亦比SPS-40B更為先進,故防空效能較佳 。相較於原版的DA-08,武進三型的DA-08/2改用重量較輕的DA-05雷達的天線(DA-08原本的天線重2500kg,DA-05則只有725kg),這是因為武進三型前桅承載能力有限而作的妥協,因此DA-08/2的效能可能略遜於原版DA-08。至於LIDO光電射控儀則整合有電視攝影機與雷射測距儀,能追蹤10km以外的海面與空中快速目標,並具備同時導控2門艦砲的能力,操作人員在戰情室以具備15吋螢幕的顯控台來操控光電系統。 而STIR 180照明雷達則安裝在艦橋後方頂上(原位置的MK-68艦砲射控儀遭到拆除),用於導控標準SM-1防空飛彈與艦砲 ;相較於原本的MK-68射控儀的SPG-53雷達,STIR 180雷達的性能更好、精確度更高,使得MK-42艦砲的射控獲得提升。原本MK-68射控儀的雷達與光學系統只能探測火砲落水產生的水柱來修正彈著,而STIR-180則可以直接探測 到在空中飛行的砲彈(不過似乎仍未實現閉迴路射控)。

在2005年3至4月間,鳳陽號完成標準飛彈與五吋艦砲的射擊測試。在2005年6月21日的海軍在台灣東北海域的護漁行動展示中,便由甫完成改裝的鳳陽號擔綱。 由於海軍先前擁有七艘武進三型陽字號驅逐艦,因此只能改裝七艘濟陽級。八艘濟陽級中,只有首艦濟陽號由Lockheed廠建造,並屬於較早期的設計,其餘七艘都 由Avondale船廠建造,並屬於後期的生產批次(FF-1078以後);因此,濟陽號不僅排水量較輕,而且鍋爐與部分零組件型號和其他七艘不同,許多裝備無法通用,後勤維修作業最為困難,因此海軍自然將濟陽號排除在武進三改裝之外 ,而濟陽號也是被排定第一艘汰除的同級艦;其餘七艘濟陽級係配合大修期程來進行「武三化」工程,除了首艦鳳陽號外,蘭陽(FF-935)與宜陽(FF-939)在2006年先後完成改裝,寧陽(FF-938)於2007年中旬完成改裝,汾陽(FF-934)與海陽(FF-936)分別於2008年上旬與下旬完成改裝,而最後一艘淮陽號(FF-937)則於2009年中旬完成改裝。 完成工程後,濟陽級也改稱為飛彈巡防艦(FFG)。

蘭陽號(FFG-935)的複合煙囪桅杆,下方的雷達是台灣海軍自行改裝的DA-08/2對空搜索雷達

(天線為DA-05)(此位置最初安裝的是SPS-40B),其上則是SPS-67平面搜索雷達。

。此照片攝於2016年11月12日。

蘭陽號艦橋頂部的STIR 180射控雷達,前方可以看到LIDO光電射控儀,這兩項裝備都是

從陽字號武進三型驅逐艦移植而來,取代原本的MK-68艦砲射控系統。

俯瞰淮陽號(FF-937)的後甲板,可以觀察10個標準SM-1防空飛彈發射箱的佈置方式。

 

汰換濟陽級之議

在1990年代,台灣海軍分批陸續從美國引進8艘諾克斯級(Knox class)級巡防艦,台灣海軍稱為濟陽級。 雖然濟陽級有效強化了台灣海軍的反潛戰力,但這批軍艦移交台灣時就已經有20餘年的艦齡,不僅機械狀況日益老化,而且仍然採用蒸汽推進系統 ,所需的人力、操作的複雜度以及潛在危險性都高 ,對台灣海軍造成的後勤壓力與日遽增 。

2007年新聞曾傳出八艘濟陽級中,有七艘都發生艦砲砲機漏油的情況,海陽號(FF-936)某次大修時發現鍋爐受損不輕,但由於海軍經費不足,導致該艦隨後長達九個半月無法出海值勤 。而歷年濟陽級值勤時,航行中因機械故障或操作不良而「倒爐」( 緊急停爐)失去動力/電力的情況,也不時發生。甚至傳聞曾有濟陽級在所有武器系統都無法有效運作的情況下,仍然出海巡航,完全無法應付任何突發狀況。由於後勤補保上的問題,加上兵源短缺、義務役期縮短導致人員技術難以熟練,已經嚴重影響了濟陽級的妥善率與出勤率。

幾經折衝後,台灣決定先向美國購買至少二艘派里級飛彈巡防艦來替換狀況最差的濟陽級,美國在2014年底批准了軍艦轉移的法案,授權向台灣提供四艘派里級,而台灣選擇的兩艘是泰勒號(USS Taylor FFG-50)與蓋瑞號(USS Gary FFG-51)(另有專文介紹);在2015年12月中旬,白宮正式批准此項軍售。

在2015年5月1日,濟陽級的首艦濟陽號與海陽號除役,是最早除役的兩艘濟陽級。在2020年7月漢光36號演時中,海陽號作為靶船擊沈。依照稍後自由時報的報導,作為靶船的海陽艦與LCU登陸艇在2020年6月底被拖帶至東南海域演習區域,從7月1日起展開漢光演習部分實彈預演就對兩艘靶船實施攻擊,而正式操演(包含劍龍級潛艦SUT魚雷實彈射擊)則是在7月15日。在7月3日晚間,海軍大氣海洋局公告,兩艘佈放在台灣東南海域的2艘靶船,已在7月1日先後沉沒;自由時報報導,海軍表示靶船是在「計畫內擊沉」,7月15日的正式操演則另外布置靶船。依照自由時報報導,在7月1日,空軍嘉義與花蓮兩基地總共出動12架F-16戰鬥機,每架掛載兩枚MK-84型2000磅通用炸彈,模擬轟炸敵方登陸船團,返航時翼下炸彈都已經投射;因此,海陽艦與LCU艇可能是被F-16所炸沉。此外,7月1日劍龍級潛艦也有使用SUT重型魚雷的「操雷」(非戰雷)實施射擊。自由時報稱,海軍官員在7月4日表示,正式操演時會另外佈放靶船,尺寸「基本上跟海陽艦相似」,咸信就是另一艘除役的同型艦濟陽艦,以及一艘除役的中字號登陸艦;根據6月底的照片,濟陽艦左舷已經用油漆畫上紅色標記,顯然已經預定作為射擊標靶。

2020年7月15日,濟陽艦遭劍龍級潛艦發射的SUT魚雷命中瞬間。

在7月13日,濟陽艦以及同樣作為靶船的中邦艦(LST-230)被拖船從高雄港拖出,來到台灣東南部海面。在7月15日的演習中,濟陽號被劍龍級潛艦以SUT重型魚雷擊沈;在7月17日,中邦艦被拖船托回高雄港,照片顯示船體側面靠近水線部位至少有兩個彈孔。依照台灣國防部公布的信息,7月15日上午在屏東九鵬外海實施精準彈藥射擊,包括沱江艦(PGG618)發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寧陽號(FFG-938)巡防艦發射魚叉反艦飛彈,海鋒大隊也發射岸基雄風二型飛彈;而中邦艦顯然是作為反艦飛彈靶遭到命中(發射的反艦飛彈通常以遙測儀器和配重物代替高爆戰鬥部,所以靶船生存機率較高)。

性能重建方案(取消)

在2014年2月台灣海軍司令部提出的「15年兵力發展願景」中,包括為現役濟陽級進行大規模性能重建,使濟陽級能服役更長的時間,同時降低人員需求。此外,這份「15年兵力發展願景」也包括以國產天弓、天劍二型防空飛彈為基礎,衍生艦載防空飛彈系統來取代艦隊中的美製標準SM-1/2,相關的原型系統測試會在濟陽級上進行。

在濟陽級性能重建方案中,最重要的項目是將原本難以維護且危險性高的蒸氣渦輪推進系統換成柴油推進系統(如此艦體必須切開,除了更換主機之外,傳動系統、配重、通風排氣等都要重新設計,工程量不低),並且大幅變更直昇機甲板 與機庫設計,使之能起降海軍S-70C(M)1/2反潛直昇機(原本濟陽級搭配使用的500MD直昇機退役) ;預估除了兩艘狀況最差的濟陽級 (包括首艦濟陽號)先行除役並由新購的兩艘二手派里級取代之外,其餘都將接受大規模改裝。台灣海軍預計第一艘進行大規模改裝的濟陽級需要花費3到5年。

不過在2015年12月中旬,消息傳出由於國防預算有限(改裝六艘濟陽級約需20億新台幣,與接收一艘二手派里級相當),加上工程難度高(艦體與上層結構都要更動),且海軍優先將經費用於迅聯案(陀江艦的戰系整合)以及潛艦國造等項目,濟陽級的性能重建與推進系統更換案遂喊停。外界推測,先前海軍可能考慮到無法順利從美國購得二手派里級以及SQR-19拖曳陣列聲納,因而規劃延長濟陽級的役期,為此必須考慮更換主機等重大工程;由於美國在2015年12月正式同意供售派里級與SQR-19,濟陽級接受大規模改裝的必要性降低,於是這個計畫就遭到擱置。

濟陽級換裝柴油機案原本是海軍司令陳永康上將力主,其中一個用意是借用這個機會為海軍造船廠訓練更多熟練技工;然而,繼任的李喜明上將以經費、人力等因素擱置此案(後來李喜明提出微型飛彈快艇案),爾後因台灣海軍人力持續精簡,海軍造船廠內有經驗的資深技工大量退休。

定海專案

淮陽號在2014年7月進行中科院海劍二防空飛彈以及配套三維搜索/追蹤雷達進行試射的畫面。

注意配套雷達安裝在直昇機甲板上。

為濟陽級換裝艦射型天劍二防空飛彈的案子稱為「定海專案」, 以淮陽號(FFG-937)作為測試載台,中科院在2014年6月初在蘇澳軍港完成了系統安裝作業。在淮陽號的改裝作業中,天劍二型飛彈的發射箱固定在原本SM-1的斜向發射架上,直昇機甲板則臨時裝設一套中科院的三維電子掃描雷達(即「野戰防空相列雷達」)作為配套。完成改裝的淮陽號首先參與年度反潛與防空演訓科目,測試中科院的三維電子掃描雷達的搜索/追蹤與目標索與鎖定等功能,9月間進行海上實境戰術測評以及實彈射擊驗證;各項作戰測試評估耗費一年,如順利通過驗收則將全面取代濟陽級的標準SM-1防空飛彈以及康定級巡防艦的海叢樹飛彈。

 依照後續消息,淮陽號於2014年7月成功進行首次艦上實彈試射,試射時飛彈電子虛擬標靶的位置而判定攔截成功,淮陽號回港後隔天就由中科院人員拆除測試裝備 。此次測試也包括將配套的三維相位陣列雷達放置在船艦上(臨時固定在直昇機甲板),測試雷達在船艦搖晃的情況下是否能有效運作而並未與劍二實際整合,此測試僅進行一天,結束後與飛彈等設備一同被從艦上移除。接下來的第二次實彈試射則使用實體靶機,在2015年上半舉行。如果一切順利,「定海專案」將在2016年開始編列預算,為濟陽級全面換裝海劍二防空飛彈。

意外事故

 在1995年4月22日,編入年度敦睦支隊的汾陽號(FF-934)進行環島航行訓練、行經巴士海峽時,鍋爐艙上方、位於主甲板左舷的蒸氣管失火,火勢隨後被艦上官兵撲滅。

在2009年6月19日晚間7時,濟陽級的淮陽艦(FF-937)發現鍋爐冷卻水的水位過低,在基隆港外20海里處停爐檢查;完成鍋爐檢查後,卻因電力不足而無法重新啟動鍋爐,船艦在無動力狀態下漂流了15小時。淮陽艦回報狀況後,海軍艦隊司令部馬上派遣在附近作業的另一艘濟陽級前往伴護;確認淮陽艦的鍋爐無法點火,艦隊司令部便從基隆港派遣拖船前往拖帶,在隔天(6月20日)上午10時30分將淮陽艦拖帶回基隆港。之後海軍官員表示,淮陽艦在基隆港避颱風期間,進一步檢修鍋爐後發現,鍋爐的壓力管破裂,無法達到正常壓力,導致無法點爐。

在2019年3月1日下午,濟陽級的蘭陽號(FFG-935)於蘇澳船廠乾塢實施大修外包工程時,內部發生火警 ;蘋果日報報導,宜蘭縣政府消防局當天下午4時左右獲報,在海軍蘇澳乾塢營區內,一艘正在維修的軍艦疑整修時不慎起火,消防局獲報派遣馬賽及蘇澳分隊6車42人前往灌救,抵達時火勢已撲滅只剩陣陣白煙,經處理後無礙,火勢在傍晚6時5分撲滅。蘋果日報表示,火災發生時外包商正在左舷艙控制室執行燒焊工程,火花不慎掉落在控制室內的隔熱棉,因此引發火勢,現場官兵發現後立刻通報,緊急處理沒有釀成災情。當天晚間海軍發佈新聞稿表示,蘭陽艦在下午4時25分因外包廠商執行船底燒焊工程時溫度過高,造成爐艙控制室大量冒煙;艦上安全值更人員發現後立即回報,艦上隨即展開消防與損害管制,至下午4時50分已完全控制,經檢查人員及主要裝備都正常,部分輔助裝備可於大修期間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