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30mm火砲系統

一艘052C導彈驅逐艦的730型(H/JP-12)近防系統, 砲塔整合H/LJP-349型搜索/追蹤雷達以及H/ZGJ-4光電偵測器。

研發階段的730型,正在進行陸上測試。 此階段730型的砲座幾乎與美國通用(GD)的EX-83相同,

射控雷達與光電射控儀外型也與日後不同。

一艘052B導彈驅逐艦的730型近防系統。

(上與下)射擊中的730型 。彈殼由砲塔正面下方的排彈口拋出。

由後方看730型。

中國出售給巴基斯坦的祖菲卡爾級(Zulfiqar class)巡防艦裝備的簡化版730近迫防禦系統,兩座30mm機砲共用一組

分開設置的追蹤雷達與光電射控系統,砲塔本身沒有自帶。

中國推出一種改良自730型的新近迫防禦系統,正式型號為H/PJ-11,其砲管數量進一步增加 為11管

,換裝結構更強的砲管支撐架,砲身水平俯仰機構也加大。此照片攝於遼寧號航空母艦,此時仍在2011年施工期間。

 

1130型近防系統開火的畫面。

(上與下)中國也以730近迫防禦系統整合在機動載重車上,成為陸盾2000系列短程機動防空系統,

並可在砲塔兩側再加裝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

──by captain Picard

 


730/1130型近程防禦火砲

054A導彈驅逐艦瑜林號(569)的730型近防系統。攝於2015年5月新加坡國際防務展(IMDEX 2015)

(上與下)054A湘潭艦(531)裝備的1130型近防系統。攝於2019年5月新加坡國際防務展(IMDEX 2019)

 

 

 

2000年代起中國海軍開始裝備國產730型機砲式近迫防禦系統,730是「七砲管,口徑30mm」的簡稱 ,意味砲身為一30mm7管外動力旋轉式機砲

發展歷史

在198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研發新一代的自動化艦載近迫防禦武器系統,以對抗日漸普及的第二代掠海反艦飛彈。當時中國軍工提出兩種方案,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713研究所(即鄭州機電研究所,爾後併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提出一種以原有37mm砲身為基礎的近迫防禦火砲方案,採用六個37mm砲管,簡稱637型(六管37mm);713所是長年以來中國海軍各型火砲的研製單位,包括37mm、57mm、76mm、100mm與130mm等(2000年代HHQ-9防空導彈與HQ-16防空導彈的垂直發射裝置也由713所研製)。而中國兵器工業部位於西安的847廠(即昆侖機械廠,後改為西安昆侖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現屬於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則提出一種採用7管30mm旋轉式機砲的方案 (據說一開始打算採用六管30mm旋轉砲身),簡稱730型;847廠先前曾研製陸軍砲兵與裝甲車輛火砲、海軍艦砲、航空機砲,海軍方面76F型雙聯裝37mm機砲也是該廠作品。在198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對637與730這兩種方案進行論證分析,經過評估比較後決定使用847廠的730方案,並在1985年7月正式立項,依照中國海軍依照立項時間賦予編號的慣例,稱為「857工程」。730全系統的解放軍正式型號為H/PJ-12型,1990年代末期開發完成並定型 ,在畢昇號(891)試驗艦上進行了海上與定型測試,隨後裝備於2000年代中國建造的各型主戰艦艇上,包括052B/C/D與051C導彈驅逐艦、054A導彈護衛艦等。

由於730型整體外型與系統架構 與荷蘭門將(Goalkeeper)類似,又被稱為「中國的門將」。不過實際上,中國開發730近防系統過程中的可能參照物,應該是法國在1980年代開發的SAMOS與SATAN系統,由於都採用美國通用(GD)的EX-83砲座與GAU-8機砲,外觀自然與門將類似。在1980年代,法國從美國購入兩座EX-83砲座帶GAU-8機砲,分別由SAGEM與Thomson-CSF開發,競標法國海軍的 近迫防禦系統案,其中SAGEM的版本是SAMOS,Thomson-CSF的版本是SATAN。其中,SAMOS在砲塔左側上方裝有一具SAGEM開發的Volcan整合光電射控儀( 包含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CCD攝影機),而SATAN則由一套Thomson-CSFCastor-III  I/J波段射控雷達(獨立於砲塔之外)來導控。SAMOS與SATAN在1987年10月展開測試,但法國海軍隨後取消這個計畫。之後,據說SAMOS與SATAN遺留下來的兩組砲塔與Volcan光電射控儀等設備都被賣給中國(當時天安門事件尚未爆發),成為730開發階段的參照物。事實上,730的系統架構相當於SAMOS與SATAN的綜合,其砲塔左側上方的H/ZGJ-4光電射控儀對照於Volcan,而砲塔右側上方的H/LJP-349追蹤/射控雷達又是基於Thomson-CSF的Castor雷達仿製而成。根據日後若干照片,730型早期測試階段的原型砲,砲座外觀與EX-83十分相似(不過實際構造由於火砲主體構造不同而有所差異),實際定型服役後則有做許多細部調整。

(上與下)測試中的早期730型近迫防禦系統,砲座外觀與SAMOS的美製EX-83

幾乎一模一樣;而光電射控系統與射控雷達與正式服役的型號也有區別。

早期730系統進行火砲/砲架結構穩定性與實彈射擊測試。

730近迫防禦系統的人工顯控台,攝於054A護衛艦。

 技術特徵

730近迫防禦系統由火砲主體、隨動系統和射擊控制系統三部分組成,其中火砲主體分為砲架、彈鼓、自動機、供彈口和氣路裝置等。730系統 全系統重量小於5噸,全砲備彈640發,砲彈儲存於砲座右側的無彈鏈式彈鼓內 ,不需要在火砲下方布置彈藥轉運艙,彈艙至砲位揚彈機外部設置提升式揚彈機。730的火砲主體下方只有一個高度235mm的SVRU捷聯垂直慣性組件箱,沒有任何需要穿透甲板的部位。相較於荷蘭門將系統,730備彈量 較低(門將系統備彈1190發) ,這是因為門將系統有很大的下甲板彈艙構造,然而無下甲板構造的730的裝設條件也較為廣泛,容易布置,而且也有利於變更為機動的陸基防空系統,與車輛底盤結合。730系統的砲身俯仰範圍-25~+87度,水平迴旋範圍-180~+180度。

730射擊後直接將空彈殼由砲塔正面下方的開口排出,不像美國方陣、荷蘭門將的空彈殼被輸回彈艙內 ;這顯然是因為方陣的M-61A1與門將的GAU-8原本都是空用機砲,原始設計就必須將空彈殼回收而不能拋出(以免對飛機造成外物損傷或吸入進氣口),而730型的30mm機砲 則沒有回收彈殼的設計。730的30mm加特林旋轉機砲以外接高壓氣源驅動供彈或停止供彈、電力擊發方式工作 ;其中,高壓氣體裝置負責航行固定器的解航和鎖航,隨動系統負責調整火砲水平方位與高低俯仰的隨動控制;而射擊控制系統為數字化控制,工作包括火砲危險界檢測、射擊電路啟閉、射速控制等射擊控制功能。730採用無鏈式彈鼓供彈系統 ,使用彈種包括脫殼穿甲彈和榴彈兩種,射速分為高、中、低三檔, 其中最大射速4200發/分,中射速2200發/分,低射速1200發/分 ,針對目標的特性而選擇不同的射速,將達成較佳的彈藥使用效率。730型使用點放、直接命中機制,對飛機目標的有效射程約3.5km,對反艦飛彈有效射程約2.5km,砲口初速1150m/s;對付反艦飛彈類目標時,彈鼓內的620發備彈足以保證連續攔截三枚來襲導彈,通常實施一至二個點射就能直接命中並摧毀目標。730的機砲採用外能源驅動,這是西方加特林機砲常用的形式;反觀俄羅斯AK-630的旋轉砲身使用內能源驅動(以底火燃燒產生的氣體驅動退殼與裝填),全系統較為省電,不過加特林旋轉機砲使用內能源是比較複雜的技術

原先中國1990年代以降的驅逐艦、護衛艦普遍裝置雷達導控的76A雙聯裝37mm防空機砲,雙砲管總體射速只有800發/分,遠遜於美國MK-15方陣、荷蘭等同時期西方主流 近迫防禦系統動輒超過4000發/分,只好增加裝備的數量(每艘通常裝備四座76A機砲)來盡量提高單位時間的彈藥投射量,但也佔用了艦上更多寶貴的空間;而730系統的出現則終結了這種狀況,單砲的射速就抵過四座76A的總和。

730近迫防禦系統的各項系統射擊效能指標(包括全航路至少命中一發概率、全航路累積毀傷概率等)以及立靶密集度等要求指標也都高於俄製AK-630以及中國仿自AK-630M的H/PJ-13 30mm機砲系統 ;例如,730的立靶密集度指標小於/等於1.3,而俄羅斯AK-630則高於3.5,顯示730的射擊精確度比AK-630高得多。 對付小型掠海反艦導彈類目標(指標定義為雷達截面積0.1平方公尺、飛行高度5公尺、飛行速度每秒300m、攔截區間約為500~1500m)時,730戰術指標是全航路至少命中一發砲彈的概率不小於80%、全航路累計毀傷概率不小於68%,這兩個相對應指標都遠高於先前仿自AK-630M的H/PJ-13(分別是26%與20%)。整體而言,由於730的火砲射擊精度高、配套探測與火控系統十分完善,在相同目標條件下(包含速度、飛行高度、雷達反射截面積等),攔截成功率比H/PJ-13高23%。此外,730使用的30mm彈藥與H/PJ-13不同(H/PJ-13的彈藥尺寸規格完全比照AK-630),兩者無法互換彈藥。

730近防系統最基本的工作模式是TR通道全自動工作方式,近防系統本身自主式全自動運作,在不依賴外部提供目標指示的情況下,單純依靠系統內部的目標指示器完成目標搜索捕獲、自動錄取、威脅等級自動判斷、自動排定攻擊順序、目標航跡處理、跟蹤、解算、瞄準、自動開火和停火,並自動在線進行戰果評估。此外,730與艦載作戰指揮系統雙向連結,730能接收艦上作戰系統發送的目標指示資訊進行攻擊,而艦上作戰系統也能獲得730武器系統的目標指示信息,輸入給其他武器系統作為目標提示。此外,730還有半自動的OFD通道工作方式,採用人工捕捉、追蹤目標,這通常用於打擊低速目標(如海面上的船艇)。

730以及日後的1130近防武器系統都內建了ZJC自檢測訓練系統,用途包括近防系統的自動故障檢測、診斷和處理,以及在日常人員訓練中執行模擬作戰情境和目標。

 

730型的機砲採用無鏈供彈,裝填時由彈匣一匣一匣地裝入。下圖是052C導彈驅逐艦蘭州號(170)

的裝填作業畫面,各個30mm彈匣被串聯在一起,應該是增快再裝填作業的設計。

730近防系統正以最大仰角射擊。

 追蹤/射控系統方面,730型砲塔頂部兩側分別裝置一具中國第20研究所研製的H/LJP-349型 I/K頻都卜勒搜索/追蹤雷達以及一套H/ZGJ-4光電追蹤儀,此種系統特徵顯示730型係與艦上指揮控制系統整合,由艦上感測系統(主要是364型近程追蹤雷達)提供先期目標 接觸信息並傳輸給指揮控制系統進行識別,指揮控制系統再將數據轉給730型的追蹤 雷達與光電追蹤儀進行精確追蹤、測距、鎖定與射擊;此外,也能直接將艦上搜索雷達的接觸參數直接傳給730的火控系統來自動解算射擊諸元,省略了與艦上指揮控制系統的中繼。 由於730的H/LJP-349火控雷達兼具搜索與追蹤任務,因此安裝在獨立的俯仰與旋轉基座上, 發射時需要靠精確的控制來與砲身隨動(需同時追蹤來襲目標以及發射的砲彈來實現閉迴路火控) ,而不像美國方陣或荷蘭守門員近防系統一樣追蹤雷達與砲身完全共軸,相對增加了校準與控制的 挑戰性,比較容易因為火控雷達與砲身軸向沒有完全對齊而產生累進誤差。

H/LJP-349咸信仿自法製Castor II射控雷達 ,具有全相參、捷變頻、脈衝都卜勒、四維追蹤和超寬工作頻帶等技術特徵,功能包括測量目標距離、目標方位角與方位角速度、仰角與仰角速度、目標徑向速度、雷達波束滾動角的角速度等,並具有封閉回路(closed loop)射控能力,可測量在空中飛行的砲彈的初速與脫靶量並輸入控制電腦,在命中目標前就修正射擊參數。349雷達本身具有獨立的迴旋/俯仰機構,水平轉向方位超過180度,俯仰範圍-25~+85度。349雷達對雷達截面積2平方公尺的低飛目標的偵測距離約15km,對掠海反艦飛彈的追蹤距離約數公里, 對雷達截面積20平方公尺的目標的偵測距離約20km。H/ZGJ-4光電追蹤儀整合有紅外線熱影像儀、電視攝影機與雷射測距儀,對飛機偵測距離達25km, 對反艦導彈偵測距離為8km。H/LJP-349型射控雷達的外銷版型號為LR-66,性能經過簡化與降級。

總結以上,一艘一線作戰艦艇上的730艦炮武器系統包含一部艦載搜索雷達、一套火控設備、一套網絡設備與兩部730型火砲,每座火砲上又各裝有一部跟蹤雷達、H/ZGJ-4光電跟蹤儀與SVRU捷聯垂直基準,全系統價格(不含艦上搜索雷達)將近1億2000萬元人民幣。

730系統在測試評估階段,曾有連續擊落依次飛來的四枚次音速掠海靶彈的紀錄。 除了攔截反艦導彈之外,730也能在光電射控系統的引導下攻擊水面目標 ;例如054A導彈護衛艦徐州號(528)在2009年中俄聯合軍演中就曾以730近迫防禦系統命中2海里外只有0.5平方公尺的海上標靶。

隨著日後射速更高的1130型近防火砲(見下文)的服役,原本中國海軍艦隊中主戰艦艇(驅逐艦/護衛艦)的730會逐漸被1130型取代;而730系列的簡化構型(見下文)將被保留,用於二線軍輔船、老艦改造以及外銷出口,其成本較低。

簡化型號

針對外貿型艦艇以及二線軍輔船艦,713所推出730的簡化版本,其砲座本身並沒有自備搜索/追蹤雷達以及光電追蹤儀, 兩砲共用一套獨立設置的雷達/光電瞄射控裝置;出售給巴基斯坦的祖菲卡爾級(Zulfiqar class)巡防艦的兩座30mm防空機砲就屬於這種構型。730外銷版的搜索/追蹤雷達型號為LR-66,光電射控儀型號為OFC-3,都是中國自用730上的系統的出口降級版。 在2015年2月,消息傳出印尼也購入730的簡化外銷版本,用來升級海軍現役艦艇的裝備。

從2016年起,網路上出現053H3江衛II級護衛艦陸續經過改裝的畫面,完全拆除原有的76A雙聯裝37mm快砲,改用一種新的近防砲;此種近防機砲的砲身類似H/JP-13(仿俄羅斯AK-630),然而砲架與砲座構造類似H/JP-12(730型),砲架外型經過匿蹤處理,兩座火砲共用一套射控雷達。而這種火砲可能是H/JP-13與H/JP-12的綜合體。

(上與下二張)730也推出用於二線艦艇與出口的簡化版本。此照片為中國出售巴基斯坦的

祖菲卡爾級巡防艦的Shamsheer(F-252)上的30mm機砲,兩座火砲共用一套獨立安裝的LR-66

搜索/追蹤雷達以及OFC-3光電追蹤儀組合,而不像原版730是每個砲塔自己擁有一套。

強化版:1130型(H/PJ-11)

遼寧號上的H/PJ-11近防系統。

在2011年初,中國在大連施工改裝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上,出現了一種改良自730型的新近迫防禦系統,正式型號為H/PJ-11,其砲管數量進一步增加 為11管 (因此又可簡稱為1130型),為此也換裝了結構更強的砲管支撐架 ,砲身的水平俯仰機構也加大,並改用雙迴路雙向供彈 ,砲塔左、右兩側都設置彈鼓(原本730只有砲塔右側設置彈鼓,單迴路),備彈數增加一倍至1280發。1130型砲塔全重增至7.4噸,最大射速增至10000發/分左右 ,這樣的射速理論上能攔截終端速度3至4馬赫的超音速反艦飛彈,攔截概率高於730型。1130的工作模式與730相同,包含TR全自動、ODF半自動等。 除了遼寧號之外,最後幾艘054A(從第十七號艦開始)也以1130型近防系統取代原本的730型。日後1130型逐步替換中國主戰艦艇上的730型 ,而拆下來的730型可能會改裝成上述的簡化構型來裝備第二線艦艇。

 2022年6月17日下水的003航母福建號(18)上,首次出現改進行1130型近防砲,砲座上方的傳統拋物面雷達被新的平板陣列追蹤雷達取代。

(上與下)一艘建造中的054A導彈驅逐艦正在安裝一座1130型近防砲。

 

 2022年6月17日下水的003航母福建號(18)的1130型近防砲,注意以

平板陣列追蹤雷達取代原本的傳統拋物面雷達。

 

陸地版:陸盾2000

(上與下)以730近迫防禦系統衍生的陸盾2000地面機動防空系統。

砲塔兩側加裝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的陸盾2000。

此外,713所也推出730的陸基機動版本,稱為陸盾2000,將完整的730砲塔含射控雷達、先期追蹤雷達結合在單一卡車底盤上,作為防衛地面重要軍事定點的機動裝備,甚至可在砲塔兩側加裝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

「極小口徑轉管砲」

2020年12月至2021年初,「極小口徑轉管砲」樣砲完成總裝。
此砲的旋轉砲身由20根砲管構成。

2021年3月起,20管的「極小口徑轉管砲」樣砲進行試射的畫面。

在2021年5月下旬,中國披露更新型「極小口徑轉管砲」的測試信息;依照網路上公布的圖片,此種武器維持加特林旋轉砲的結構,但是砲管數量大幅增加到20根,顯然想達成更高的射速。此種「極小口徑轉管砲」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完成樣機總裝,進入試驗驗證階段;在2021年1月29至31日,於051基地8組試驗圓滿成功,射速實測達xx090發/分;在2021年3月29至30日,於051基地3組試驗圓滿成功試驗圓滿成功,射速實測達xx376發/分;2021年4月11至12日,於051基地展開X00發連續射擊測試。此外,相關信息還包括另一種構型的轉管砲,由兩組H/PJ-11使用的11管30mm砲身組成。

另一種高射速轉管砲構想,由兩組H/PJ-11使用的11管30mm砲身構成。



這些信息顯適中國海軍正在開發射速比每分鐘一萬發的H/PJ-11更高的機砲式近防武器系統,可能是為了因應美國等對手正在開發的高超音速(hypersonic)反艦飛彈(5馬赫以上)。一般的防空飛彈的飛行速度不及高超音速反艦飛彈,要攔截此類武器或許有困難;因此,增加小口徑機砲射速、在單位時間內投射更多彈藥散佈在彈道上,或許更有機會攔截高超音速武器。

 

H/PJ-13(仿俄羅斯AK-630)
 

(上與下)彷自俄羅斯AK-630的H/PJ-13 30mm近防砲,性能雖然不及H/JP-12,但價格較為低廉。

與俄羅斯原版AK-630相較,H/PJ-13使用匿蹤砲塔殼。

緬甸海軍辛驃信號(Sinbyushin F14)巡防艦的H/PJ-13 30mm近防砲。

攝於2019年5月新家坡國際防務展(IMDEX 2019)

 

H/PJ-13是一個非海軍立項的自籌資金項目,由河南省鄭州市的713研究所(即鄭州機電研究所)負責研發,生產作業由重慶 的152廠負責;此砲推出後獲得中國海軍的認可,隨後裝備於054護衛艦、071綜合登陸艦、22型導彈快艇等艦艇上。在1990年代中國的軍工企業訂單少,普遍面臨經營困難,當時重慶市領導曾前去拜會中國海軍高層,要求加快換裝H/PJ-13火砲的換裝速度。

H/PJ-13的主體結構參照AK-630機砲,機砲為內能源驅動(由砲彈發射的氣體帶動旋轉、拋殼與裝填),採用彈鏈供彈 ,供彈系統位於砲身下方,旋轉式的砲身由六根砲管組成。H/PJ-13的彈鼓比照AK-630設置在砲體下方,因此砲體下方需要設置供彈系統轉運間,這使得安裝時需要穿透甲板,對於安裝位置的限制較多。H/PJ-13以中國自行開發的數字化電氣砲控系統取代AK-630原有的砲控系統,速度、精確度與可靠度都提升 ,此外換用匿蹤砲塔殼。H/PJ-13由火砲本體、火控系統、一套347B型追蹤雷達、ZGJ-1B型光電追蹤儀 、ZFJ-1A型火控設備、捷聯式垂直基準等構成,最大射速3000發/分,對飛機目標的最大攔截距離約4000m,對導彈目標最大攔截距離約1500m。對付小型掠海反艦導彈類目標(指標定義為雷達截面積0.1平方公尺、飛行高度5公尺、飛行速度每秒300m、攔截區間約為500~1500m),H/PJ-13的戰術指標是全航路至少命中一發砲彈的概率不小於26%、全航路累計毀傷概率不小於20%。ZGJ-1B光電跟蹤儀由電視攝影機、紅外線熱影像儀與雷射測距儀組成,由電視攝影機與熱影像儀負責追蹤,對海上目標追蹤距離大於18000m,對空中目標追蹤距離大於17000m。

相較於730型,H/PJ-13價格較低(例如054上的四部30mm火砲都共用一套347B型追蹤雷達與一套ZGJ-1B型光電跟蹤儀,而每套730都結合完整的追蹤與火控系統),因此較多地應用在中國海軍的非主力作戰艦艇上 。依照某些信息,一套730系統的採購費用為4000至5000萬人民幣,而一套H/PJ-13系統(包括4座火砲及配套火力控制系統)只有不到2500萬人民幣。不過相對地,H/PJ-13主要戰術性能與射擊效能指標都低於730型,例如最大射速、火砲立靶密集度等。

2017年上旬出現的053H3型宜昌號(564)護衛艦進行實彈射擊的畫面,畫面中射擊的就是053H3

現代化改裝後加裝的新型近防砲,取代了原本的76A雙聯裝37mm快砲群。此種近防砲是

H/JP-13(仿AK-630)的改進型,改用側面供彈。注意兩側砲架外型具有匿蹤設計。

在2010年代中期,中船重工713所進一步對H/PJ13型六管30mm火砲進行改良,最重要的變更是取消原本的彈鏈式供彈系統,改為類似730型的砲體側面無彈鏈供彈,如此不僅改善火砲的適裝性,也解決了原本彈鏈供彈方式射擊準備時間較長、高射速時容易卡彈等問題。外觀上,新版H/PJ13的砲架採左/右分立式,比較類似730型,砲架外型也經過匿蹤設計。在2010年代下半,這種新版H/PJ13型陸續用於改裝後的053H3護衛艦上。


H/PJ-17 30mm艦砲

 

中國海軍056輕型護衛艦上的H/PJ-17 30mm火砲,這是一種單砲單控、在砲位上操砲的低成本火砲系統。

射擊中的H/PJ-17 30mm火砲

中國海警使用的CS/AN2 30mm火砲,是H/PJ-17的衍生版。

(上與下三張)孟加拉向中國購買的獨立號(Shadhinata,F111)輕型護衛艦(056外銷版)上的CS/AN-3 30mm火砲,

是H/PJ-17的外銷版。攝於2019年5月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孟加拉獨立號(Shadhinata,F111)輕型護衛艦的CS/AN-3 30mm火砲的控制台。中國自用H/PJ-17只能在砲位上操作,

而孟加拉訂購的CS/AN-3除砲位上之外還能由戰情中心遙控。

 

針對低檔次的第二線作戰/勤務艦艇如補給船、電子偵察船、坦克登陸艦的需求,中國海軍在2010年代開發的H/PJ-17單管30mm火砲;這類船艦通常沒有作戰系統,配套火砲需採取無火控設備的單炮單控方式。

H/PJ-17 30mm火砲與先前的76F型雙管37mm火砲的設計思路與定位基本一致,沒有雷達與火控系統。艦炮火控系統功能包括從艦上指揮控制系統接收目標指示數據、反饋艦炮的架位信息、接收艦上導航系統的氣象和姿態信息、接收艦上電磁兼容和火力兼容控制信息,再根據前述各種信息解算射擊諸元,並向艦炮發送射擊諸元指令等等,整套系統相當複雜,價格高昂。H/PJ-17 30mm火砲主要用於攻擊視距內的低速目標,不承擔防空任務,所以不需要由外部傳感器(如雷達)取得目標指示信息,也不需要全自動操作解算,由人工在炮位操作就已經夠用。H/PJ-17的一大考量就是控制成本;以第一線作戰艦艇上負責攔截導彈的730艦炮武器系統為例,整體系統配置包含一部艦載搜索雷達、一套火控設備、一套網絡設備與兩部730型火砲,每座火砲上又各裝有一部跟蹤雷達、光電跟蹤儀與捷聯垂直基準,全系統價格(不含艦上搜索雷達)將近1億200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成本對於056型及一些二線軍輔船是無法承受的。

H/PJ-17由30mm火砲、DM931改進型光電瞄準具與隨動控制設備組成;砲位上編制一名操作手,在火砲旁的露天戰位上控制,通過操縱台上的操縱桿控制艦炮的上下左右運動來跟蹤目標;當砲手能穩定跟蹤目標時,壓下操縱桿後,由DM931光電儀自動解算目標火控參數,解算後就可以開始射擊。配套的DM931改進型光電瞄準具有光學瞄準、激光測距等功能,操控台介面與76F型雙37艦炮的操控台完全一致。不同於先前76F雙37mm艦砲將彈藥艙設置在砲塔下方、需要穿透甲板,H/PJ-17 30mm火砲的彈藥箱設置在砲身左側,火砲下部只有一束中心電纜而無任何供彈設備,安裝時完全不需穿透甲板,大幅增加了適裝性,並減輕了整體重量。H/PJ-17火砲重1.5噸,比先前76F型火砲的4.8噸大幅減輕。

H/PJ-17推出後,首先大量裝備於中國海軍056輕型護衛艦上。為了節省成本,H/PJ-17並未與056艦上作戰系統整合,也沒有配置火控系統,只能在砲位的操作台上操作,沒有在作戰中心的遙控設備;而外銷給孟加拉獨立級輕型護衛艦(056外銷版)使用的CS/AN-3單管30mm艦砲除了在砲位上操作之外,也配備遙控設備,能在室內操作,但成本也比中國自用的H/PJ-17上升。 此外,中國海警船艦也開始配備H/PJ-17的衍生型,例如CS/AN-2。

(上與下)056導彈護衛艦上的H/PJ-17 30mm火砲

H/PJ-17 30mm火砲的控制台,在砲位右側。

射擊中的H/PJ-17 30mm火砲。

中國海警使用的CS/AN-2  30mm機砲,是H/PJ-17的衍生版。此時砲位左側的彈藥箱並未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