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級驅逐艦

鞍山級驅逐艦的長春號(103),1974年之前舷號為203,此時艦上已經換裝上游一號反艦導彈發射器。

早年太原號(204)的照片,此時舷號仍為最初的204。注意A砲位主砲的砲盾向後擴張延伸,用來B砲位火砲射擊的風暴。

除役後停放在青島海軍博物館的鞍山號(101)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鞍山級驅逐艦/中共(Anshan class,Type-07)
建造國/建造廠 蘇聯/

D-101、103:Dalzavod,Vladivostok造船廠

D-102、104:Komsomolsk,Nikolayev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122.5    寬10.5   吃水4.27  
排水量(ton) 標準1675   滿載21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鼓式鍋爐*3

Tosi Gear Turbine蒸汽渦輪*2/48000

雙軸

航速(節)

32

續航力(海浬)

2600/20節

乘員

246

偵測/電子戰系統 Cross Bird對空/對海搜索雷達*1

海神導航雷達*1

515型長程對空預警雷達*1(改良時加裝)

聲納

射控/作戰系統 艦砲射控儀*1

352型平面搜索/攻擊雷達*1(1969至1970年加裝)

艦載武裝 B-13-2C單管130mm 50倍徑艦砲*4

B-11雙聯裝37mm 63倍徑機砲*4

三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2(1969至1970年加裝拆除)

雙聯裝上游一型反艦導彈發射器*2(1969至1970年加裝)

深水炸彈發射器*2

BMB-1反潛臼砲*2

姊妹艦

共計4艘

艦名 原蘇聯艦名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完工時間 移交中共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D-101 鞍山

(ex-D-201)

Razyaschyi 1937/8/23 1939 1941/8/26 1954/10/26 1992/4/24 北海艦隊

除役後停放於青島海軍博物館

D-102 撫順

(ex-D-202)

Rezkyi 1936/8/23 1940/1/24 1954/10/26 1989 北海艦隊
D-103 長春

(ex-D-203)

Reshitelnyi 1938/8/20 1942/7/30 1955/6/28

(1955/7/6服役)

1990/8 北海艦隊
D-104 太原

(ex-D-204)

Retivyi 1937/7 1940 1941/1/9 1955/6/28

(1955/7/6服役)

1991/9/19 北海艦隊

 


 

中共海軍建軍之初,中型以上的水面艦艇盡是國民黨海軍敗退時遺留或投誠的,內容則是二戰結束後日本投降、賠償的海防艦以及美、英、加拿大等國軍援的巡邏艦;這些最多只有一千噸出頭的舊型艦的航洋性與航速都不足以達成真正的制海作用,戰爭末期趕建的日本海防艦的質量與壽命也非常差。由於經費資源匱乏、工業技術能力不足,加上難以從敵對的日本、英美等國取得足夠的零件與技術支援,面對國府海軍 相對優勢的大型艦兵力,中共海軍早年並未將這批相對較大的艦艇作為主力,而是配備大批快艇、魚雷艇在近海以群體伏擊戰術攻擊國府海軍的艦艇。

在1953年6月4日,中共和蘇聯簽署了第一個海軍裝備、技術轉移協定──「關於供應海軍裝備及軍艦製造方面對中國給予技術援助協定」,通常稱為「六四協定」 ,包括從蘇聯購入四艘二手自豪級(Gordy class)驅逐艦(中共稱為6607型)、四艘二手Shshuku級潛艦,並轉移里加級(中共稱為6601型)護衛艦( 護衛艦)、6602型(P-6型)木製魚雷艇、6604型獵潛艇(即062上海級快速砲艇)、6605/6610型(T-43型)基地掃雷艦的設計圖紙 、建造權以及所需的全部船材與裝備;此外,蘇聯還派出150名造船專家至中國當作顧問,而中共還可以派出100名以內的造船人員至蘇聯受訓。「六四協定」不僅使中共海軍初次擁有一支較為整齊的艦隊陣容,並讓國內各工業部門初步掌握了近/現代軍艦的工藝技術, 培養了一批基層技術幹部與人才,為中共的造艦事業打下基礎。

自豪級驅逐艦是1930年代蘇聯委託義大利設計的雷擊艦,並 由蘇聯的船廠製造,從1938至1941年共建造29艘,分別部署於波羅的海、黑海與遠東地區。自豪級的基本思想類似於一種放大的魚雷艇,主要在近海高速接近敵方艦隊並實施魚雷攻擊,此外兼具佈雷能力, 屬於單純的守勢防禦性質。自豪級採用短艦艏樓、單煙囪構型,艦艏較高以減緩前甲板上浪,艦尾較低則利於後甲板進行布雷作業; 為追求高航速,自豪級採用斜艦艏柱、窄艦身與圓艦艉的船形,不過這種船型只適合於風平浪靜的波羅的海、黑海等封閉海域,而無法適應北冰洋和太平洋的惡劣海象 。自豪級艦長122.5m,寬10.5m,吃水4.27m,標準排水量1675ton,滿載排水量為2150ton,推進系統包括三具鼓式鍋爐與兩座Tosi Gear Turbine蒸汽渦輪,功率48000馬力,雙軸雙舵,最大航速達34節,航速20節時續航力2600海浬,艦內燃油搭載量500ton,艦上編制246名人員,武裝包括四座B-13-2C單管130mm 50倍徑艦砲、四座B-11型雙聯裝37mm 63倍徑高平兩用機砲、兩組三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2座BMB-1 432mm反潛臼砲以及兩個水雷/深水炸彈施放軌,艦上可六枚53-38型533mm直航反艦魚雷、 48枚大型描雷與32枚大型沈底水雷。 艦上的B-13-2C 130mm 50倍徑艦砲是當年國共雙方口徑最大的艦砲,半敞開式砲塔 ,人力裝填,最大對海射程25.8km,實用對海射程16.7km,砲彈重33.4kg,砲口初速870m/s,射速7發/分; 艦首A砲位主砲的砲盾上方向後擴張延伸,避免其後方B砲位主砲開火時,砲口風暴波及A砲位人員。至於B-11型雙聯裝37mm 63倍徑 快砲最大對海射程約8km,最大對空射程6000m,彈重0.8kg,砲口初速866m/s,射速為每管160發/分。53-38型 直航式無導引反艦魚雷航速44.5節,最大射程4000m,最大航深14m,戰鬥部裝藥400kg。BMB01 432mm反潛臼砲射程有40、80、120m等三種選擇, 每個發射器備有裝填車與10枚BB-1型深水炸彈,彈重165kg,引信設定深度10~330m,殺傷半徑20~25m。雷達方面,自豪級 移交時配備一具Cross Bird對空/對海搜索雷達,艦橋頂端裝有一座艦砲射控儀,是比後來中共大量使用黃蜂頭(Wasp Head)更早的形式; 此外,艦上未配置聲納。以二戰時代英美的標準,自豪級的偵蒐射控裝備相當簡陋。

早期的鞍山級畫面,艦舯配備的是533mm魚雷發射器

一艘鞍山級正進行火砲射擊的畫面。

在1954年10月26日,首批兩艘自豪級驅逐艦駛抵青島 交付中共海軍,第一艘是果敢號(Razyaschyi),由蘇聯Dalzavod,Vladivostok造船廠於1936 年開工建造,1940年下水,1941年9月4日完工,二戰時期為蘇聯太平洋艦隊旗艦,進入中共海軍後更名為鞍山號( 舷號201),成為中共海軍史上首艘驅逐艦;第二艘原名神速號(Rezkyi),由蘇聯Komsomolsk,Nikolayev廠建造,被中共更名為撫順號( 舷號202)。1955年6月28日,第二批自豪級驅逐艦抵達青島,第一艘原本命名為堅決號(Reshitelnyi),由Dalzavod,Vladivostok廠建造,被中共命名為長春號( 舷號203),第二艘原名勤奮號(Retivyi),由Komsomolsk,Nikolayev廠建造,中共重新命名為太原號( 舷號204);這批驅逐艦在移交中共前都先經過了大翻修。四艘驅逐艦組成第一驅逐艦大隊,納入北海艦隊服役,是中共海軍第一個驅逐艦編隊。這四艘驅逐艦被 中共海軍暱稱為「四大金剛」,構成中共海軍第一支真正有效的大艦戰力。中共稱鞍山級為07型,西方則直接稱之為鞍山級(Anshan class)。而美國為了平衡海峽兩岸的軍力,也在同期向 國府海軍提供兩艘梅堯級(Mayo class)與兩艘葛理夫級(Gleaves class)驅逐艦以資抗衡,是國府海軍從抗戰結束以來接收的首批美援驅逐艦 ,也是第一代美援「陽字號」驅逐艦。

雖然鞍山級的130mm火砲口徑略高於國府海軍美製驅逐艦的127mm,但美製驅逐艦擁有較佳的雷達射控系統,火砲自動化程度也比較高 (鞍山級的130mm火砲需完全仰賴人力裝填),整體戰鬥效率仍優於鞍山級。日後國府接收的二戰型美製驅逐艦以佛萊契級(Fletcher Class)、亞倫桑納級 (Allen M. Sumner Class)與基靈級(Gearing Class)為主,都以遠洋艦隊作戰為設計依據,並歷經太平洋、大西洋高強度海空實戰洗禮 (亞倫桑納級與基靈級更是太平洋戰爭其間依照實戰經驗而建造的新艦),無論思想指導、大洋持續作戰的適航性、損管抗沈能力與裝備技術水平, 都遠比基於1930年代地中海封閉環境的自豪級優越甚多;裝備方面,英美兩國在二戰期間發展的長程對空搜索雷達、由雷達導控/VT近炸信管的高平兩用五吋艦砲以及由聲納 指揮的刺蝟砲,在實戰中被證實是當代最有效的防空與反潛武器,相形之下自豪級無論是防空能力與反潛能力都遠遜於二戰型美製驅逐艦的水平。

區區四艘驅逐艦的加入,並不足以改變 中共海軍以小型快艇為主的格局。此外,自豪級原為基於蘇聯寒帶地區而設計,艦內空間狹小、通風不良,不利於在熱帶地區作戰,且適居性甚差 ;由於最初以近岸操作的雷擊艦的身份問世,自豪級並不重視自持力,最多只能在海上持續作業13天,根本無力承接中共在1960年代提出的東風-5型洲際彈道 導彈試射 所需的觀測、打撈船團護航工作。 因此,中共在1950年代末期便開始規劃建造配備反艦導彈的新驅逐艦,成果就是旅大級。  在1968年1月,鞍山號首先回到大連紅旗造船廠進行改裝,拆除兩座魚雷發射器,改裝兩座7224型雙聯裝旋轉式上游一號反艦 導彈發射器,並加裝配套的352型Square Tie射控雷達,成為中共第一艘配備導彈的驅逐艦,而其餘三艦亦在1970年完成改裝。日後,安山級也加裝了515型長程對空警戒雷達。在1974年,四艘鞍山級配合中共海軍舷號規則修改而變更了艦號,將原本開頭的「2」改成「1」,四艦依序就變成了101、102、103、104。

在經歷方面,被中共海軍當作「鎮山之寶」的「四大金剛」因為不輕易出戰,沒有任何實地參與海戰的紀錄 ,情況與國府海軍的頭四艘陽字號驅逐艦(僅參加過幾次岸轟,沒有任何與共軍水面艦接觸)如出一轍。在1959年9月,鞍山、撫順兩艦參與在浙江穿山半島舉行的反登陸實兵演習,鞍山艦以130mm艦炮對沿岸一座日軍遺留的工事進行砲擊,僅6分鐘 便將這座擁有2m厚鋼筋混凝土牆、過去多次實彈射擊都未能摧毀的工事徹底擊毀,獲得在場的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讚賞。在 1962年4月12日,鞍山、長春、太原三艦出海,監視來自於日本佐世堡開、接近中國領海附近進行電子監聽的美國海軍桑納級驅逐艦狄海文號(USS De Haven DD-727),這是解放軍海軍首次派艦 離開12 nm領海線以外執行任務;同年 5月17日,太原艦和6604型驅潛艇常州號前往攔截進入福州以東領海達3.8海里、以用雷達監視福州空域的美國海軍佛萊契級驅逐艦格里高瑞號(USS Gregory DD-802);同年 7月5日,太原號前往青島以東海域監視接近的美國海軍基靈級驅逐艦佛蘭克.克斯號(USS Frank Knox DD-742),雙方在海上對峙3天,隨後美艦撤退。在 1963 年9月30日至10月6日,美國海軍桑納級驅逐艦布魯 號(USS Blue DD-744)三度逼近長山列島以東24.5海里處,用雷達監視山東半島 的空域,中共方面則派出鞍山、撫順兩艦前往驅離,兩艦先後向美艦進行36次警告射擊,雙方實彈對峙8晝夜後,美艦 才撤離。在1977年5月1日至7月22日,鞍山號、撫順號參與了到台灣海峽打撈日本二次大戰沈沒運輸船「阿波丸」的任務,該船載有許多物資;在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時,將阿波丸沈沒處的座標等資料帶給中共當作禮物,中方遂依此展開打撈作業,不過由於難度較大而犧牲多人,而且僅撈出一部份物資。在打撈阿波丸任務中,鞍山、撫順兩艦締造連續航行6000海里、連續在海上56晝夜的紀錄,這是鞍山級加入中共海軍以來的最高遠航紀錄。 在1980年5月19日,鞍山號在四艘獵潛艦的伴衛下,在青島舉行了已故國家主席劉少奇的骨灰撒放儀式。

最早除役的鞍山級艦是撫順號,該艦1980年代後期報廢後被江蘇江陰一家造船廠標得拆解。在1990年8月,長春號除役,被山東省乳山市購買,停泊於該市的銀灘作為展示之用;隨後在中國大陸製作的電視劇「北洋水師」中,長春號被拿來當作所有需在艦上場景的拍攝場地。太原號在1991年9月19日除役,隨後停泊於大連老虎灘,作為大連艦艇學院的訓練教材,並改名為「青島」號。最後一艘除役的本級艦是鞍山號,該艦於1992年4月24日除役,隨後陳列於青島海軍博物館當作展品。值得一提的是,鞍山號最後一任艦長蘇海音少校正好是該艦移交中共時的首任艦長蘇軍的兒子,軍人父子一同見證中共第一艘驅逐艦的誕生與解甲,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