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級護衛艦

 

江南級護衛艦為了遷就主機尺寸,而使用長艦首艛構型。圖為首艦廣東號(F-209),

1980年更名為海口號(F-529)。注意此時艦橋後方已經加裝了343型射控雷達。

江南級護衛艦二號艦東川號(504),攝於更改舷號之後。

江南級護衛艦南充號(502),該艦1994年除役後就被停放於青島海軍博物館,然而由於缺乏維護經費以及艦體逐漸鏽蝕,

遂在2012年中旬放棄保存。圖為2012年8月南充號被拖去拆解的照片。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江南級護衛艦/中國(Jiangnan-class,Type-065)
建造國/建造廠 中國/

F-529(ex-209):上海滬東造船廠

F-501~504:廣州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90  舷寬10.2  吃水2.9
排水量(ton) 標準1198  滿載排水量12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9EDZ43/67柴油機*2/6600

雙軸

航速(節)

20.5

續航力(海浬)

2700/16節

乘員

148

偵測/電子戰系統 351型搜索/攻擊雷達*1
聲納

塔米爾艦底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黃蜂頭(Wasp Head)火砲雷達/光學射控系統(含一具343射控雷達)*1(改良時加裝)

艦載武裝

65式五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2

B-34-УСМА單管100mm 56倍徑艦砲*2

61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機砲*4

雙聯裝14.5mm機槍*2

64式反潛臼砲*4

深水炸彈施放軌*2

姊妹艦

共5艘

艦名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F-529  海口

(ex-F-209 廣州)

1964/8/1 1965/12/25 1966/8/1 1992~1993 原屬東海艦隊,1981年轉調南海艦隊
F-504 東川

(ex-F-214)

1965/8/1 1966/6/25 1966/12/23 1992~1993 南海艦隊
F-501下關

(ex-F-231)

1966/6/25 1966/12/3 1967/6/12 1992~1993 南海艦隊
F-502 南充

(ex-F-232)

1966/5 1969/6 1995/3/15 南海艦隊
F-503 關源

(ex-F-233)

1966/5 1969/6 1992~1993 南海艦隊

 


 

前言

中國海軍建軍之初,中型以上的水面艦艇盡是國民黨海軍敗退時遺留或投誠而來,全都是二戰結束後日本投降、賠償的海防艦以及美、英、加拿大等國軍援的巡邏艦,而這些最多只有一千噸出頭的舊型艦的航洋性與航速都不足以達成真正的制海作用,戰爭末期趕建的日本海防艦的質量與壽命也非常差。由於經費資源匱乏、工業技術能力不足,加上難以從敵對的日本、英美等國取得足夠的零件與技術支援,面對國府海軍較佔優勢的大 型艦(接收許多美援艦艇),中國海軍早年並未將手中這批相對較大的艦艇作為主力,而是配備大批快艇、魚雷艇在近海以群體伏擊戰術攻擊國府海軍的艦艇。

在1953年6月4日, 中國和蘇聯簽署了第一個海軍裝備、技術轉移協定──「六四協定」 ,從蘇聯購入四艘二手自豪級(Gordy class)驅逐艦、四艘二手Shshuku級潛艦,並轉移6601型(即里加級)護衛艦( 護衛艦)、6602型(P-6型)木製魚雷艇、6604型獵潛艇(即062上海級快速砲艇)、6605/6610型(T-43型)基地掃雷艦的設計圖紙 、建造權以及所需的全部材料,這不僅使中國海軍初次擁有一支較為整齊的艦隊陣容,並讓國內各工業部門初步掌握了近/現代軍艦的工藝技術, 培養了一批基層技術幹部與人才,為中國的造艦事業打下基礎。 其中,蘇聯總共提供了四艘份的6601型護衛艦的裝備材料,至1959年全數完成服役,中國稱之為01型,西方則稱為成都級,標準排水量1240ton,滿載排水量1460噸ton,蒸汽渦輪雙軸推進,功率20000馬力,最大航速28節,配備當時科技水平的搜索雷達、聲納、火砲射控系統,武裝包括2門單管100mm艦砲、兩座雙聯裝37mm機砲、一座三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兩座反潛火箭發射器與兩座深水炸彈發射器等。

自製護衛艦的嘗試

在1958年,中國海軍曾提出過一個代號為022的新型護衛艦研發計劃;由於受到當時「大躍進」的風氣的影響,022列出了許多不切實際的技術指標,要求排水量800ton以內,使用當時就連先進國家都才剛開始嘗試的燃氣渦輪作為動力,航速需高達45節(至少爲40節),並配備包括2門100mm艦砲、3門57mm快砲、4座八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在內的強大武裝。毫無意外地,在燃氣渦輪等一系列關鍵設備完全無從落實的情況下,022很快便草草結束。這次的教訓讓 中國海軍在下一階段護衛艦研製工作上採取務實穩健的作法,也就是採用成熟技術與現有裝備,以保證能迅速完成,滿足迫在眉睫的戰備需求。

進入1960年代,中國陷入「三面紅旗」政策失敗、嚴重的自然災害、中蘇交惡等一連串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位於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便趁機展開「反攻大陸」的行動,因而屢屢在 中國東南沿海發起小規模騷擾與突擊;在南海地區,南越企圖趁虛而入,奪取南海諸島礁的主權,並砲擊中國商船、擄走漁民。 當時南海艦隊實力薄弱,根本不足以勝任維護南海主權的任務,陣中最大的艦艇是滿載排水量不到1000ton的南寧號巡邏艦,其前身為二次大戰時代日本建造的丙型海防艦,在戰爭期間被炸沈,戰後打撈修復,故艦況與質量甚差。因此,當時 中國海軍亟思建造更多護衛艦來強化南海艦隊的實力。 雖然中國在1957至1958年組裝了四艘前述的成都級護衛艦並預定配備於南海艦隊,但這些艦艇是在上海滬東廠建造的(因為廣州廠能力較為薄弱,無法承造大型艦),無法通過當時由國府海軍掌控的台灣海峽抵達南海,只好先編入東海艦隊。在1961年12月, 海軍副司令趙啓民及七院領導指示701所設計一 種新護衛艦以滿足南海艦隊迫切的需求, 要求盡可能採用現成的技術與裝備,主要任務包括艦隊護航、近海巡邏警戒與漁場巡護,並能支援登陸/反登陸作戰以及佈雷;中國海軍還要求首艦必須在1965年以前交付 ,故新護衛艦就被賦予「65型」這個代號,並在第三個五年計畫(三五計畫)之中完成四艘。701所擔綱新護衛艦設計工作的是總設計師俞伯良 ,先前曾參與01型成都級護衛艦的仿製工作。

在1962年2月至4月,701所共提出三種65型護衛艦的設計方案,,方案一採用三具蘇聯製37AP柴油機為動力,武裝以3座100mm艦砲為主,方案二則使用2具6EDZ 43/67柴油機,方案三則縮減武裝,只安裝兩門100mm艦砲並取消反潛武器。1962年6月,中國海軍與7院召開65型護衛艦的方案評選會議,確定 以方案二為主, 隨後於9月正式批准「65型艦戰術技術任務書」,決定在1963年第三季開工建造。 當時中國北方的上海、大連廠的造艦能力強於南方,廣州造船廠尚無建造大型船艦的經驗;然而當時國府海軍的大艦實力較強,牢牢掌握了台灣海峽的制海權,使得中國南方與北方的艦隊無法通過,而在北方建造的船艦自然無法航行至南方交艦 ,包括先前完成的四艘成都級;因此,預定配屬於南海艦隊的65型護衛艦,勢必得由廣州造船廠來建造。中國從1950年代起大量建造的53甲黃埔級、55甲汕頭級與62型上海級等砲艇,採取由大連、上海製造組件,再由鐵路運抵廣州組裝完成,但是護衛艦體型大得多, 艦體勢必得就地建造。在1962年10月,三機部派員赴廣州造船廠 考察,評估在廣州建造65型護衛艦的可行性。同年11月,三機部正式發出通知,要求加快65型艦的設計與研製工作,並提出由上海江南造船廠負責統籌建造工作,廣州造船廠 則予以配合。在1963年,六機部正式成立,並在1964年1月下達關於65型護衛艦的指示:首批建造五艘,首艦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 ,後四艦則在江南造船廠的技術轉移與協助之下,由廣州造船廠負責艦體製造與總裝任務,所有能由火車運送的成套部件仍由上海江南廠製造,經由鐵路運至廣州廠組裝。

在1964年8月1日,65型護衛艦首艦開始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鋪設龍骨,1965年12月25日下水,同年5月在上海港展開船體激振測試,6月1~2日在長江口水域進行羅經、輪機試運轉以及舵、錨等相關測試,6月9日至18日在舟山海域進行海上試航,並完成船艦、機械、電氣等各項設備的性能測試,曾達到21.5節的航速,比設計航速高出1節;完成測試驗收後,於8月1日在江南造船廠正式簽字交艦服役,艦名承襲甫退役的原國府遺留護衛艦廣州號(原國府元培號,前身為加拿大仿英製Castle級巡邏艦Bowmanville號,1944年10月完工,滿載排水量1775ton),舷號209。由於首艦廣州號在江南廠製造,西方便稱65型為江南級 (Jiangnan class)。在 廣州號建造的同時,廣州造船廠也開始準備65型護衛艦的艦造工程,一面建造所需的大型車間、船台滑道等基礎設施,一面也派員至上海江南廠觀摩首艦的建造過程。 在1965年8月1日首艘65型在江南廠開工一週年的同一天,廣州造船廠也開工建造065的二號艦,1966年6月25日的下水儀式由省委書記趙紫陽親自剪綵,同年12月23日服役,舷號214;三號艦於1965年11月1日 在廣州船廠開工,1966年12月3日下水,1967年6月12日服役,舷號231。四號艦與五號艦於1966年5月在廣州船廠開工,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直到1969年6月才服役,舷號分別為232與233。

完成首批五艘江南級之後,中國之後並未繼續建造更多同型艦,轉而發展採用諸多新技術的053K江東級防空護衛艦以及由江東級衍生來的053H江湖級護衛艦。除了首艦209在上海完工而編入東海艦隊之外,其餘四艦均編入南海艦隊服役。在1978年,65型護衛艦的研發單位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在1980年, 中國海軍艦艇依照新頒佈的艦名、舷號準則統一重新命名並更換舷號(三大艦隊各有自己的舷號範圍,並且依照該艦隊所在地區的地名作為艦隻命名);五艘江南級分別更 改編號命名為501下關(原231)、502南充(原232)、503關源(原233)、504東川(214)與529海口(原209)。在1981年,隨著兩岸情勢的逐漸緩和,原屬東海艦隊的海口號終於得以南下,加入最初預定的南海艦隊。

基本設計

江南級艦長90m,舷寬10.2m,艦體高6.8m,吃水2.9m,標準排水量1150ton,滿載排水量1250ton,艦上編制148人。艦上的動力系統為2具9EDZ43/67柴油機,總功率660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0.5節,航速16節時續航力2700海里,能持續在海上作業10天。由於 中國先前沒有自行研製中/大型水面艦艇的經驗,加上中蘇交惡後外來技術支援完全中斷,因此中國只能以現有的基礎向前摸索,並遷就於現成的技術。 江南級首先遇到的技術問題是材料,當時選擇了海鋼廠新試製成功的901錳鋼,屈服強度343兆帊,但這種鋼材尚無任何實際應用的經驗,相關造艦單位也沒對這種材料加工過,而各種規格的鋼板、型材、焊接工藝等都還待鋼廠與船廠摸索。在施工當中, 工作人員發現第五總段的底部分肋板與縱桁相交的十字接縫處,共出現了17處冷裂縫,裂縫總長2073cm,單條裂縫最長有500cm。爲找出裂縫產生的原因並予以克服,65型護衛艦的首艦主任工藝師周有立等人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查閱相關的國內外文獻資料,經過反複研究,初步掌握了新鋼種的特性與規律,最後終於找出出現裂縫的原因,並對此採取用新的工藝技術,改進結構,以釋放焊接時的內應力,終於解決這個問題,江南級的艦體採用薄板結構,焊接 時比較容易遇到變形問題,工作人員遂通過全面採用分段反變形、總段反變形、大合攏反變形等技術,使得艦體線型的光順性與公差能符合標準,最後艦體總長度誤差僅爲負1.5cm。 江南級的艦型是透過仔細的船模實驗而決定的,加速性能與抗風浪能力頗佳,且可以保證相鄰兩船艙進水時仍不 沈沒。

電氣系統方面,江南級安裝了中國首度研發成功的380V船艦用交流電系統(之前的 中國船艦都使用直流電系統),由於交流電的變壓十分方便,電機體積得以縮小,重量減輕而可靠度增加,維護十分簡單,當艦艇停靠碼頭時也能直接使用岸電。江南級的電力由5套D6S-MS-117-4柴油交流發電機組,每組發電機功率100KW,380V/50HZ。65型亦將乘員適居性納入考量,利用長艦首艛構型內部空間較大的優點,改善了士兵住艙的空間,全面使用雙層舖位而非擁擠的三層舖,增加盥洗、廁所等衛生艙間的面積與數量,增加休閒閱覽室等,此外也安裝空調系統以適應南海地區炎熱的氣候,是 中國海軍第一種採用空調的艦艇;由於先前缺乏艦用空調系統的設計經驗,相關設計人員還特地到上海的大光明、和平等電影院對空調系統進行考察 ,並實地研究了南海各港口地區的氣候,為日後中國艦用空調系統的布置與細節制訂了一套先例與規範。江南級的適居性較先前中國的艦艇大幅增加,甚至後來建造的旅大級受到文革風氣影響,也大幅犧牲了乘員生活起居的舒適性。使用空調的江南級,在天候炎熱時便緊閉門窗,開啟冷氣降溫,其他艦艇的人員乍看之下感到奇怪,知情後則十分羨慕,許多人都希望能調到江南級上服役,傳為一時佳話。 江南級的煙囪後方設有一個備用指揮所,在主艦橋中彈失去功能後能接替指揮操艦。

動力系統是江南級與現成技術妥協的明顯重點,其設計與性能相當程度地受制於動力系統。最初中國打算在艦上採用當時較為主流的蒸汽渦輪,但是先前 仿製6601型護衛艦動力系統的計畫被中國取消,中蘇交惡後就不可能製造出來了;而先前在「六、四」協定中引進的艦用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機的技術工藝太過複雜,以 中國當時的工業水平還不能馬上實用化,而且這種主機使用壽命短、成本高,也難以適應南海地區高溫潮濕的氣候。因此,中國轉而尋求手頭上現成的柴油機設計。第一種選擇是先前蘇聯轉移技術的37AP型柴油主機 (即方案一),這是供W級潛艦使用的推進系統,但此型主機無法倒車,而增加倒車功能的37DR型柴油機尚在研發,不能確保配合65護衛艦的進度。接著,設計人員 又研究使用民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機的可能性:在1958年,上海滬東造船廠、上海船舶修造廠、上海交通大學、第四船舶産品設計室聯合設計組完成首部EDU43/8I型掃氣式廢氣渦輪增壓低速大功率柴油機,功率1470KW(約2000馬力),裝用於和平60號沿海貨輪,爾後又據此研究出2200馬力的6EDZ43/67型柴油機,裝置於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專用的崑崙號長江高級客輪上,技術算是相當成熟,而這種柴油機就被 當時正在研發的65型護衛艦看上(也就是方案二),不過功率必須提高到單機3300馬力,為此汽缸數必須增加。 為了滿足增加功率的需求,6EDZ43/76柴油機展開了兩項的主要技術修改,第一是因應汽缸數增加而發展的停缸技術,使發動機在高工況向低工況過渡的運轉過程中,可以關閉部分氣缸,以增加低工況時的工作效率;第二則是更換發動機系統中的可調元件並作出調整,以增加發動機出力。最後定型的9EDZ43/67型柴油機 在轉速250轉/分時可輸出3300馬力的全功率,預備負載6%,不過兩台主機的總功率也僅6600馬力(當時國外一般護衛艦主機功率在16000~2000馬力之譜),發動機體積重量卻已經十分巨大(單台重75ton),特別是 高度高達4.5m,佔用了艦上相當大的空間。考量到主機高度,再加上雙層機座的高度以及檢修所需的空間,艦體的最小高度已經達到6.8m,如果採用平甲板設計就會超過江南級這種噸位所允許的艦體高度──以江南級規劃的艦體規模為例,如果要採用平甲板構型,則船體深度必須在6m以內,低於主機所需的高度,為此上甲板不得不開出一個寬度7m、長度9m以上的大開口,以便讓柴油主機伸出上甲板,如此會使艦體強度大爲降低;如果增加艦體深度以配合柴油機,又採用平甲板構型,上層結構與艦尾武器座會相應提高1.3m,使艦的重心急劇上升體,嚴重影響穩定性,並使排水量過度增加。在艦體中段高度必須在6.8m以上以容納柴油機,艦尾又必須盡量降低的前提下,設計人員只能選擇長艦首艛構型,而就註定使艦上三門100mm主砲必須採用前一後二的布置,削弱了前向火力,不利於攻勢的迎擊作戰。從江南級開始,日後 中國不少造艦計畫都受限於國內較弱的發動機工業基礎,而面臨所謂的「心臟病」。

不過江南級這些配置也不盡然全是壞處,首先長艦首艛艦型能獲得較高的乾舷,艦體的耐波性與預留強度都高於平甲板構型,而且艦體橫搖到大角度時能產生較大的恢復力矩,因而具備較佳的耐波能力。此外,9EDZ43/67低速柴油機雖然只能讓江南級達到20.5節的最高航速(實際使用的最高紀錄為23節),但具有穩定而耐用的特性,能長時間在全功率下運轉,使得江南級能長時間維持約20節的速度。反觀有些護衛艦雖然號稱能達到26至28節的最大航速,但其柴油機無法長時間維持高航速,航速加到18節以上就必須限制使用時間。江南級的主甲板一直延伸到艦體後段,之後以一個7.33度的緩坡下降,與低一級的艦尾甲板連接,可避免將應力集中在同一點,而且人員通行也不必使用垂直樓梯,更為方便。江南級的螺旋槳與煙囪設計比較成功,螺旋槳的設計接近最佳的直徑與轉速值,煙囪的後緣則設置了導流帽,航行時廢氣能自然向上逸出,增進了散熱效率。在1968年9月8日, 江南級的232艦執行任務時遭遇 遭遇颱風,兩度進入颱風中心,經歷12級強風的考驗,艦體最大橫搖達到63度,最後仍安然無恙,證實了艦隻的設計與質量是可靠的。當時西方普遍認為江南級是成都級護衛艦的發展型(實際上光從外型就已經相差甚遠),並使用相同型號的蒸汽渦輪動力系統,因而普遍估計其航速達到27節。

江南級護衛艦的武器裝備包括3門蘇聯製B-34-УСМА 100mm 56倍徑單管艦炮、2座61式雙聯裝37mm機砲,2座雙聯裝14.5mm機槍,2座65式250mm五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4座64式432mm反潛臼砲、2座深水炸彈施放軌等,火力高於成都級護衛艦。江南級的艦首裝有一門100mm主砲,艦橋前方高出的平台裝有一座雙聯裝37mm機砲,艦橋後方兩側各裝一座雙聯裝37mm機砲,艦尾縱列有兩門100mm艦砲,最末尾一門位於艦尾較低一級的甲板,形成階梯狀配置,較上一層的砲座前方設有擋板來阻絕砲口火焰,以避免對前方低一階的100mm火砲造成損傷。至於兩座雙聯裝14.5mm機槍則分別位於艦尾兩舷。這樣的火力配置使得江南級的兩舷都可以有全部三門100mm主砲,任何一個方向都有三座37mm機砲的火力。礙於技術不足, 江南級完工之初並未配備火砲射控指揮儀 ,各火砲完全仰賴砲位的人員自行操砲;艦上的射控站測量出射擊參數後,利用艦內通話器以語音廣播方式向各砲位傳遞射擊指令,技術上明顯落後於當時國府海軍接收自美軍的山字號 護衛艦(火砲採用雷達射控),不過用來對付越南艦艇也就足夠了。當時中國還 無法自行生產100mm艦砲,先前跟隨成都級引進的俄製單管B-34mm艦砲尚無法仿製 ,只能拆用蘇聯製V-34型100mm 56倍徑岸防砲(B-34的岸砲版)來使用, 全砲塔重13.75ton,砲身重2.463ton,砲身全長5.795m,砲管長5.350m,膛線長4.625m,藥室容量7.98立方公尺,砲身俯仰範圍-5.5~+85.5度,手動俯仰速率6.2度/秒,電動俯仰速率為18~20度/秒,水平迴旋範圍352度,手動砲塔迴旋速率每秒6.5度,電動則為每秒20~25度。此砲的對海射程約22.5km,對空射成14km,砲彈重量15.8kg,砲口初速895m/s。在往後服役生涯中,江南級陸續加裝仿自蘇聯的 黃蜂頭型雷達/光學艦砲射控系統(詳見旅大級一文)來導控100mm艦砲射擊,並引進電動揚彈機,使其射速增加至15發/分,從而具備較現代化的作戰能力。

61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機砲是蘇聯B-11的仿製版,也是隨成都級引進中國的,仿製工作從1958年展開,1961年定型,往後成為中國海軍數量最多的艦載防空火砲,兼具射擊近距離水面目標與空中目標的用途,砲塔全重3.4ton,砲口初速868m/s ,射速320~360發/分,砲身俯仰範圍-10~+85度,砲塔可360度水平迴轉,對海射程約8.5km,對空射程6km,砲彈重0.7kg。這兩型艦砲的技術較為簡陋,不僅沒有射控儀帶動,也沒有穩定基座,直到後來才裝上電動揚彈機,才使得再裝填速率有所提高。100mm主砲與37mm副砲揚彈機由船廠的輪機車間研製,在704所的配合之下,解決了接彈機、裝彈機、驅動裝置之間的裝配問題而告成功。至於雙聯裝14.5mm機槍也是蘇聯的產物,對海射程2km,對空射程1.2km,子彈重60g,射擊初速1000m/s,射速2150發/分。反潛方面,艦首裝有兩座65式五聯裝250mm反潛火箭發射器 ,這是艦上最主要也最強力的反潛武器,是蘇聯RBU-1200的仿製版,使用62式反潛火箭彈,彈重70kg,彈頭重32kg,射程400~1450m,最大下潛速度6.85m/s,攻擊深度0~300m,爆炸殺傷半徑5m,可使用定時引信進行10發齊射、連續爆炸,在瞬間製造最大的殺傷。 江南級的65式屬於早期型式,尚未配備射控儀,只能用人工表尺決定仰角,而且發射器只能調整俯仰而無法水平迴旋,必須仰賴艦艇機動來調整方位,而且無自動裝填機,不利於快速攻擊。

四座64式432mm反潛臼砲布置於江南級的艦尾,發射器為固定式,仰角45度,不能迴旋,使用的62式深彈重165kg,裝藥當量相當於135kg黃色炸藥,對潛作戰深度10~330m,攻擊距離有40m、80m、120m等三種選擇, 每座臼砲備彈10發,以艦尾大連串投彈和舷側連續攻擊時覆蓋範圍很大。62式深彈採用深聯-1引信,除了一般的反潛模式外,還可選擇水面觸發模式,以便在必要時攻擊水面目標;在1966年由江南級進行的深彈試射時,深彈引信定為水面撞炸並採用小角度射擊,由於落點距離船艦較近,爆炸後的彈片甚至散射在甲板上,足見此引信在小角度入水時的瞬發度非常靈敏。此外,艦尾還有兩具深水炸彈施放軌以及佈雷軌。上述反潛裝備雖然看似不先進,並無導引魚雷等裝備,但是在深度淺、潛艦無處可躲的沿海地區則仍有很大的威嚇力。由於電子技術落後,江南級只能將就於手頭上不合用的簡陋電子裝備,主桅杆上只有一具351型搜索/攻擊雷達,這是利用俄製P-6魚雷艇 的雅烈攻擊雷達放大天線發展而來,有效使用距離只有20km,方位角分辨率勉強足以對空中、水面目標進行射控標定;爾後江南級在艦橋頂端加裝龐大的黃蜂頭型雷達/光學火砲射控系統,實現了火砲控制的自動化。 艦底聲納則採用與6604型獵潛艇相同的塔米爾小型艦底聲納,平均使用距離0.8~1.3km,最大追蹤距離2.5~3.3km。

江南級服役後,南海艦隊首度擁有完全與周邊國家抗衡的實力;當時南越海軍只有一艘美製巡邏艦和5艘巡邏艇,菲律賓海軍有8艘巡邏艦和2艘掃雷艇,馬來西亞有 一艘巡邏艦與8艘掃雷艇,泰國有6艘舊式巡洋艦;而印尼海軍雖然擁有一艘蘇聯提供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6艘驅逐艦和6艘巡邏艦,但 這些蘇聯製軍艦的設計並未考量在熱帶海域作業的需求,加上訓練與保養不良,使其艦隊出勤率不高(尤其是該艘巡洋艦)。

雖然江南級的設計有若干獨到之處,但整體而言仍是一種先天不足情況下的應急設計,不僅是航速明顯偏低,而且由於上層結構佔去太多空間,使其在日後無法改裝反艦 導彈系統(就連更早的成都級都可以改裝),在其他艦艇陸續導彈化之後,成為中國制海能力最落後的護衛艦。

實戰記錄

參與314海戰的南充號(502),除役後與鷹潭號(531)一起停放於青島海軍博物館。

然而,由於維護經費與工作不足,長年停放的南充號甲板逐漸腐蝕,

最後在2012年8月被脫離青島海軍博物館拆解。

作為中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建造的護衛艦,江南級在服役初期的性能並不可靠,而且正逢文革動盪時代,嚴重影響了這些大型艦艇的後勤維護;由於出勤狀況低落,因此訓練與戰備情況也不佳。在1971年1月 中國與南越在西沙群島爆發戰事時,南海艦隊四艘江南級都因為機械因素而在船廠維修,無法擔負戰備;當時只有南充號(232) 取消維修,但該艦也沒參加1月19日的海戰;在1月20日,南充號與其他中國艦隻和登陸部隊抵達西沙永樂群島海域,隨後攻克了被南越佔據的甘泉、金銀、珊瑚三島

1988年314海戰

 在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在東徑112度、北緯9度53分建立海洋觀測站,而這個經緯度位置正是位於南沙群島永暑礁的位置;按照國際慣例,選定在哪一國領土建造觀測站,就由該國負責建造,而這也是以間接形式正式承認永暑礁屬於 中國。 然而南海周邊國家立刻對聯合國的決議表達抗議,越南甚至搶在中國方面之前便開始施工,企圖造成既成事實,南海情勢遂急遽升高。1988年3月13日下午2時,江南級的南充號(502)在南沙群島九章群礁的赤瓜礁海域施派遣人員搭乘一艘小艇登上赤瓜礁,對水文、地質和沈船位置等進行勘查,並插上中國國旗 ,當時榆林基地參謀長陳偉文大校在艦上指揮全局。在下午5時,南充號的雷達發現3艘越南艦船向赤瓜礁方向駛來,遂一面監視越南船艦的行動,一面召回登礁勘察人員。前來的越南船艦包括登陸艦HQ505以及武裝運輸船HQ604、HQ605號,其中HQ604、HQ605兩船 均爲1970年代中國援越的400ton級武裝運輸船,由馬尾造船廠建造,艦上裝備有14.5機槍兩挺;而HQ505號登陸艦則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大量建造的1-501型中型登陸艦(LSM),艦上裝備數門40mm快砲, 該艦在越南侵入柬埔寨時曾立下功績。在傍晚時分,越南HQ604號武裝運輸船在赤瓜礁下錨,605號武裝運輸船在赤瓜礁東北5.5海里處的瓊礁下錨,HQ505號登陸艦則在赤瓜礁西北1海里的鬼喊礁下錨;這顯示越南企圖同時佔領三個這島礁,此時 中國在場的 只有南充號,艦上能抽出登礁戰鬥的艦員很少,個人作戰裝備亦不足,而三艘越軍運輸船則載有大量的步兵,居於上風。在晚間9時14分,經上級指揮單位批准,南充號派出6名艦員乘小艇登上赤瓜礁上一艘擱淺廢船,插上國旗,並一直守護到隔天天亮。此時, 中國連夜抽調支援的江東級護衛艦鷹潭號(531,隸屬東海艦隊,專程南下支援)與江湖-II級護衛艦湘潭號(556,隸屬南海艦隊,原本部署在越南佔據的雙子礁附近,準備奪佔該島礁)已經趕到,兩艦都有雷達導引的100mm與37mm火砲,鷹潭號帳面上配備紅旗-61防空 導彈(沒有實彈),而湘潭號帳面上擁有上游一型反艦導彈(沒有實彈) ,而南充號此時也已經加裝了黃蜂頭型火砲射控雷達。至此中國在此區的海上火力已經佔據明顯優勢。湘潭號趕到後,獨自在瓊礁方向監視605號運輸船的動靜,鷹潭號則與 停留在赤瓜礁附近的南充號會合。

在3月14日早上6時,停泊在赤瓜礁越南海軍604號運輸船開始將大批架設臨時營房的器材、物資送上島礁 。在7時30分,中國海軍共計58名人員登上赤瓜礁,其中南充號派遣了33名,鷹潭號則派遣25人,原本駐防在廢船上的六名南充號人員則被替換回艦;而此時越軍已有43名士兵登上赤瓜礁,並在島礁北側插上2面越南國旗 。相較於登島的越南士兵,中國派遣的登島部隊都戴上鋼盔、槍上刺刀,做好充足的戰鬥準備。此時中越雙方在赤瓜礁的部隊相距僅100m,氣氛極為緊張。中方先以越語朝越軍喊話 ,令其離開。此時,雙方礁上人員都一字排開,荷槍實彈慢慢接近,爾後終於演變成雙方衝突扭打,越軍一名士兵在8時47分左右開了第一槍 (據說為不慎跌倒而走火),中國海軍人員見狀立刻照原訂計畫一面開火還擊,一面潛入水中退後,與越軍拉開距離,使得中國艦艇得以開砲。在8時48分,南充號率先以14.5mm機槍掃射越南HQ604武裝運輸船,打響海戰第一砲,隨後 艦上100mm艦砲、37mm機砲也加入射擊;此外,鷹潭號(531)也一起朝越南HQ604射擊,而 越南HQ604也以高射機槍向中國海軍上礁人員與南充號掃射。鷹潭號由於火砲射擊的劇烈震動,開火20秒之後火砲射控雷達就失效,該艦的官兵仍以人工瞄準方式,總共向南越HQ604艦射出200多發37mm砲彈。由於雙方火力相差懸殊,HQ604運輸船旋即重創燃燒,在戰鬥9分鍾後便迅速沈沒,在島礁上殘存的越軍於8時57分 揮舞白襯衣投降。

 中越雙方在赤瓜礁開始戰鬥後.停泊在鬼喊礁的越南HQ505號登陸艦也開始移動,中國方面的鷹潭號隨即上前應戰;當時鷹潭號距離HQ505約有32至33公里,仍在該艦100mm艦砲(最遠約28公里)射程以外。依照鷹潭艦的政委回憶,鷹潭號發現越南HQ505艦在移動時,該艦也已經向鷹潭艦射擊(應為無瞄準的盲射),約30發40mm砲彈落在鷹潭艦兩、三百公尺的水面。鷹潭號隨即逐漸接近HQ505艦,艦上雙聯裝100艦砲猛烈射擊,第一輪射擊近失,第二輪射擊就擊毀HQ505艦的前砲位,該艦煙囪也被擊中,駕駛台冒煙起火。由於迅速摧毀了HQ505的前火砲,鷹潭號顧忌大減,遂繼續靠近HQ505並持續射擊,擊中了HQ505的鍋爐,蒸氣外洩升騰。鷹潭號由於火砲持續射擊的劇烈震動,全艦總共發生54起故障,指揮儀前後出現至少十幾次故障,艦上人員只能盡力排除;該艦的雷達設備、電纜狀況也多已老化,100mm主砲砲身超過射擊壽限,膛線已經磨平。受重創的HQ505艦首先向海上逃離,但由於受損嚴重,艦體進水且鍋爐受損,只能向鬼喊礁搶灘擱淺,之後鷹潭號繞到HQ505的艦尾持續射擊。

至於湘潭號則一直監視停泊在瓊礁的605號運兵船的動靜,爾後發現605號船派遣9人 登上瓊礁,湘潭號隨即喊話命令其離開,越軍雖一度返回,後來又再次武裝登礁。在9時15分,湘潭號接到編隊指揮所通知,赤瓜礁戰鬥已經開始,命其立即對越 方運輸船展開攻擊;在湘潭號壓倒性的火力優勢之下,越南605運輸船中彈起火,駕駛台被擊毀,船體進水傾斜。在9時35分, 湘潭號奉命停止射擊。當604與605兩艘運輸艦都受重創之後,南充號、湘潭號都轉而加入對越南HQ505號艦的攻擊(其中南充號命中至少13發100mm砲彈)。依照鷹潭號政委的回憶,該艦持續對已經擱淺的HQ505射擊直到戰鬥結束(約3小時20分鐘),打了20噸砲彈。

依照當時在南充號上指揮作戰的陳偉文大校的回憶,由於整個中國編隊是倉促組成並執行任務,沒有攜帶任何一枚防空或反艦飛彈;當505號艦試圖逃離時,陳偉文曾命令湘潭號發射鷹擊反艦飛彈將之擊沈,但該艦回報「沒有裝彈」。

海戰結束前夕,中國艦隊就接到通報,兩艘越南的美製艦艇(比在場的中國艦艇都大)接近赤瓜礁海域;在10時50分, 中國海軍登礁人員全部返回艦上,之後就開始針對可能出現的越南增援艦艇進行警戒,不過最後越南增援艦艇並未出現。為了預防越南派遣戰鬥機支援,中國海軍編隊消滅越南艦隊後轉向撤出海域, 鷹潭號則準備實施防空戰鬥;依照鷹潭號政委回憶,當時越南曾派遣二批軍機接近中國編隊,是Su-22攻擊機。唯一擁有防空導彈系統的鷹潭號並沒有攜帶實彈,前、後發射架各只有兩枚訓練彈(沒有戰鬥部),而鷹潭號仍進行防空搜索作業並啟動雷達捕捉南越軍機;南越軍機在距離中國艦隊約10公里的距離繞了幾圈(可能探測到鷹潭號的防空雷達信號而有所忌憚),射了一些砲彈就返航。由於南越可能的空襲,中國艦隊往東邊撤了一段距;在傍晚,中國海軍編隊奉命回到島礁附近,隨後在附近水域警戒待命了四天,之後返航。

赤瓜礁戰鬥從7時30分中國海軍人員登礁開始,到10時50分全部人員撤離回艦,共歷時3小時20分鍾;海上戰鬥則從8時48分502 艦開炮還擊,到9時35分湘潭號艦奉命停止射擊,總共為時48分鍾。在海戰中,南充號、鷹潭號與湘潭號總計發射285發100mm砲彈與266發37mm機砲彈,當場擊沈敵艦一艘(HQ604)、擱淺焚燬一艘(HQ505),運輸艦受重創的HQ605隨後也沈入海中,越軍傷亡及失蹤約400人,9人被 中國俘虜,而中國方面只有南充號槍砲長楊志亮在赤瓜礁手臂中彈受傷,而越軍在赤瓜礁插上的越南國旗也在扭打戰鬥中被中國海軍人員所奪,成為戰利品 。

4100噸的南越HQ505登陸艦受重創擱淺,之後燃燒約5晝夜;由於該艦越南最大型登陸艦,之後越南海軍仍予以搶救。在1989年7月12日 經過搶修後,505艦被浮揚並由蘇聯支援的拖船從礁上拖走,但隨後始終停放於越南港口而無法修復。 日後中國稱這場戰鬥為「314海戰」,是中國國產護衛艦第一次 參與實戰並擊沈敵艦,而且是在距離海岸1000多公里的海域單獨遂行作戰任務,顯示對航海、作戰以及對周遭海底地形的瞭解都有相當的水準。

在314海戰中重創擱淺的越南505號運輸艦,拖回後停放在越南港口的照片,一直沒有修復。

雖然3月14日的海上戰鬥由中方大獲全勝作收,但由於中國沿海空軍基地距離太遠,不足以充分支援行動,中國艦隊在戰鬥結束後,為了防止遭到空襲而撤離戰場(越南空軍仗著地利,主要機種完全可以飛抵南沙群島作戰,尤其是配備反艦 導彈的SU-22,最令中方寢食難安),無法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最後只佔領九章群礁七個島礁中的赤瓜礁、東門礁,其餘五個島礁(景宏島、鬼喊礁、瓊礁、長線礁、染青沙洲)仍為越軍所有。 總計在赤瓜礁海戰之前,中國原訂在佔據九個島礁,不過中方艦隊由於擔心越南空中攻擊而採取保守後撤,最後只佔領其中六個島礁,其餘三個(奈羅礁、牛枙礁、安達礁)都落入越南手中 ;之後從1988到1992年,越南更進一步佔領了十幾個西沙的無人島礁。 為此,後世中國內部多少有對當時中方艦隊指揮官陳偉文提出非難,認為他的退縮導致中國痛失乘勝追擊的良機,為日後中國在南海的局勢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然而,這些批評都有事後諸葛之嫌,當時中國方面一開始也不見得想把事情搞大,因此將佔領行動限於九個島礁,此外顯然也沒有充分授權艦隊進行開火交戰。 陳偉文在雙方爆發衝突之後決定擊沈在場越南艦艇係「自作主張」,艦隊回港時 還因「擅自開火」而一度遭到調查。既然一開始就沒有將事端升級的準備,艦隊指揮官 自行決定開火並打贏第一回合海戰之後,「見好就收」心理也不難理解,更何況中國艦隊缺乏 防空能力、中國本土航空兵力鞭長莫及都是事實。在沒有充分防空作戰準備、不確定敵情以及無法獲得 上級即時授權與支援的情況下,就一個現場的戰場指揮官而言,陳偉文的決斷 恐怕無可厚非。此外,當赤瓜礁海戰結束後,越南也立刻緊急向其佔領的島礁 補充彈藥與物資,並於3月15日派遣至少四艘護衛艦、兩艘掃雷艦的兵力抵達附近海域,顯示其對中國可能的後續軍事行動已有戒備;如此,光憑 南海艦隊的現場兵力,能否進一步拿下所有島礁不無疑問,更無法保證後續 事態都在掌控之中。對於當時致力發展經濟與強化對西方交流的鄧小平當局, 恐怕也不願意在對外事物紛爭之中如此高調。

結語

在1990年代初期,無法配備反艦導彈的江南級開始淡出,除了南充號以外的四艘於1992至1993年陸續退役,南充號在1994年除役後因為314海戰的功績,加上身為 中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護衛艦,遂成為青島海軍博物館的收藏品,與當年一同並肩作戰的鷹潭號停泊在一起供展示紀念。然而由於維護經費短缺、主甲板逐漸鏽蝕,南充號在2012年中旬被放棄保存,於8月被從青島海軍博物館拖走,之後被拆解。

南充號在2012年8月被拖離青島海軍博物館拆解,由於結構年久失修,曳航加劇損壞,

在等待拆解時就進水沈底。

雖然江南級受限於當時技術而有許多先天不足,但畢竟是 中國造艦業第一次設計、建造的中型水面作戰艦艇,而且研發過程中明確的目標、務實的作法也完全滿足了當時階段性的需求,在成本、時程與性能等方面達成了平衡。江南級開創 中國艦艇使用空調、注重適居性以及使用交流電系統的先河,更為中國造艦業日後規劃、研製新艦時累積了許多寶貴的制度與經驗,在中國造艦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