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大型火砲導彈驅逐艦 

──by captain Picard

 


 

起源:1960年代

在1960年代後期,中國參考蘇聯(Kotlin class)為基礎,如火如荼地研製國產驅逐艦(即後來的051旅大級)之際,另一個更具野心的大型火砲導彈驅逐艦方案也在醞釀。根據「中國艦艇工業史料集:驅逐艦史料集」的記載,「大型火砲導彈驅逐艦」可追溯至 1968年2月,當時解放軍海軍黨委員提交一份名為「關於建造遠洋護航艦船的建議」給海軍總司令聶榮臻與中央軍委 ,解放軍海軍並責成當時在研製051型的七院,進行「大型火砲導彈艦」的戰術技術與初期方案 論證,型號稱為055。在稍早的1966年,中國海軍已經啟動053型防空護衛艦(後來的江東級)的研發,而055則是第二個展開的防空艦艇計畫。如果055能獲得成功,對解放軍海軍將是一項劃時代的進步。

1970年代

由於1960年代後期正值文化大革命的動盪,導致055的進度異常緩慢。直到1970年,中國總理周恩來才正式批准此種大型導彈驅逐艦的研製工作,其批示文字如下:「同意。大型導彈驅逐艦的作戰任務,如只在近海,可以對海對空爲主,兼顧反潛,如有出洋任務似宜在反潛的武器配套上再多加考慮。妥否請酌」。在1970年8月, 中國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 啟動055驅逐艦的研製項目,由上海市主導 ;同年9月,北海艦隊、上海的701所與437廠(即滬東中華造船廠)合組成055的研製團隊,稱為055三結合研製組,055驅逐艦的研至工作終於正式展開。然而由於055的各項技術指標超出當時 中國技術水平太多,加上文革對中國工業發展的嚴重干擾,導致計畫面臨嚴重困難;於是在1974年7月,國防工辦遂決定由解放軍海軍對055再進行補充論證,重新檢討整個計畫與團隊組織,而055三結合研製組的人馬便暫時各回原單位。055的補充論證會議在1974年12月於北京舉行,至1975年1月結束。

1974年爆發了中越西沙海戰,雖然 中國海軍在戰術上取得勝利,然而海軍方面也深刻認識到缺乏大型遠洋軍艦的嚴重問題;在此刺激之下,中國海軍制訂的十年發展計畫在1975年獲得毛澤東批准,而055項目也獲得保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大躍進的年代, 中國當局就展現了對航空母艦的渴望,陸續有相關的基礎研究與計畫;而055這種大型遠洋防空艦艇,就是與航空母艦必要的配套方案。在1976年3月,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國發[1976]19號」文件,向國防工辦、第六機械工業部(簡稱六機部)等相關單位下達055大型導彈驅逐艦的研製任務,於是一度停頓的055驅逐艦再度上路。在1976年7月7月,相關單位成立「055艦協調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處理相關的日常業務。

不切實際的技術指標

由於055型驅逐艦的本質帶有濃厚的「大躍進」風格,大量技術指標超出中國當時的工業技術水平,自然是困難重重、問題叢生。關於航行能力要求,在1976年下達的戰術技術任務書中,明確要求055「除極區以外,任何海區任何海情皆可安全航行」;然而,其他方面的技術規定卻使055難以兼顧耐海能力。以電子系統為例,根據055的戰術技術論證,長程對空預警雷達天線直徑高達8.5m,重量達4.5噸,而且必須安裝在高達25m的桅杆上,以增進搜索能力;結果就是在這麼高的位置安裝此一龐大天線,後果就是導致上層結構重量增加,高架雷達天線導致船艦受到的橫風力矩暴增,不可能達到上級所要求的苛刻耐海能力。如果刪減雷達的體積與重量來成全船艦的穩定性,則雷達性能就無法滿足戰術技術需求。

動力方面,在1976年下達的任務需求之中,要求055驅逐艦使用先進的複合燃氣渦輪與柴油機推進系統,包括兩具功率各23500KW(約32000馬力)的高速用燃氣渦輪,以及兩具 功率8820KW(約12000馬力)的390型柴油機(此型柴油機已經在053江東級防空護衛艦上進行測試)。反應敏捷、效率高、重量輕的燃氣渦輪是新一代高速艦艇的必備動力裝置,然而這遠非當年 中國的技術水平所能負荷 。當時,中國手中有一項1967年展開研製的851燃氣渦輪,以轟-6(仿自蘇聯Tu-16)轟炸機的渦噴-8(WP-8)渦輪噴射發動機發展而來,最初也曾打算用在江東級防空護衛艦項目中。為了適應船艦在海上航行運轉的工作環境,設計單位針對渦噴-8的燃氣產生器進行80多項修改設計,以適應艦船在海上運行的惡劣環境。然而在試製階段,851燃氣渦輪的平均大修間隔時間始終無法突破200個工作小時。 除了壽命問題外,851燃氣渦輪的單機功率只有16170KW(21700馬力),光靠兩具則根本無法滿足八千噸以上的055的動力需求。 由於燃氣渦輪的使用壽命與功率與一國的整體工業與材料技術水平有關,當時中國相關單位的專家都不認為相關單位能在短時間內交出合格的艦用燃氣渦輪, 不過被四人幫把持的上海市工交組卻堅信能在短時間內攻克難關,而事實上它們根本辦不到 。雖然日後851燃氣渦輪的設計逐步改進,測試工作也有進展,然而卻由於中國決定引進英國奧林普斯(Olympus)燃氣渦輪(見下文),整個計畫遂遭到擱置。

不僅僅是燃氣渦輪,390系列柴油機的發展也面臨困難,早期問題叢生,1972年18V390ZC主機裝上首艘江東級護衛艦鷹潭號之後,只能輸出預定功率的60%,這個問題一直要到1980年代中期才獲得徹底解決。 除了燃氣渦輪之外,055還面臨柴油機與傳動系統倒車的難題: 由於燃氣渦輪不能直接逆轉,若欲倒車則需仰賴可變距螺旋槳,然而當時中國沒有這種技術,因此只能以柴油機與傳動系統來進行倒車。055的390型柴油機正常運作的最低轉速為每分鐘300轉,如果低於這個數字,便容易熄火 ;偏偏055傳動軸系統的摩擦離合器雖然已經是國際知名廠商的進口貨,然而其工作轉速範圍是每分鐘200至250轉,而當時中國在國際間無法找到每分鐘300轉以上的摩擦離合器。既然缺乏適當的摩擦離合器,意味 柴油機無法實現直接倒車;即便正車慢慢轉為倒車,所需時間也會太長,需要120秒左右,達不到緊急停車,無法滿足船艦操控需求。中國相關單位為了解決055的倒車問題,多次召集國內各部門專家進行研討,然而始終無法解決此一問題。

與艦體、動力的情況相同,055對作戰能力也有極高的要求,相關指標包括具有遠程預警能力,以及遠/中/近三個層次的空中、水面和水下立體攻防作戰能力。電子與作戰系統方面,055計畫配備518型長程預警雷達、由381甲型進一步發展的三座標對空搜索雷達、防空火控系統、電子對抗系統、綜合通信系統、反潛火控系統等,並擁有艦載戰鬥系統,甚至就連遠超出當時中國技術水平的先進相控陣雷達也在研究範圍之內;不過由於當時相控陣雷達完全沒有理論基礎與預研方案,在整體論證階段就被刪除。武裝方面,艦上計畫裝設反艦 導彈與中口徑艦砲作為反水面武裝,防空方面包括防空導彈系統與防空火砲,反潛方面包括導向反潛魚雷、火箭助飛魚雷、RUB反潛火箭、深水炸彈與反潛直昇機等,可說是應有盡有、項目齊全,無論是對空、對海、對潛都形成多層次的攻防體系。

以055的噸位,要塞入如此眾多齊全的作戰裝備,而包括成套的作戰射控系統、三座標防空雷達、防空導彈、反潛直昇機、反潛魚雷乃至雷達導引的自動快砲等等,都是當時超出 中國工業技術能力甚多 ,多數尚未有任何具體成果,無論對各次系統或整體研發整合工作都構成難以克服的挑戰。以中國當時較為落後的技術,缺乏系統多功能與整合能力,只能以個別單機單控的方式逐一滿足所有的作戰要求,結果導致艦上個別的電子系統與武器裝備林立,幾乎將艦面塞滿,各系統不僅可能互相干擾彼此的運作,而且也對艦體整合與上部重量控制等帶來嚴重問題。以電子裝備為例,光是雷達就有22部之多,通信機達33部,全艦各式天線林立,過於靠近,彼此運作時極易相互干擾,使其他系統無法正常工作,甚至影響艦上 導彈相關系統的穩定,電磁兼容性甚差。

引進英國技術

由以上可知,055的各項技術要求超出中國實際工業技術水平甚多,導致計畫窒礙難行,基本設計也因而難以確定;據說055在論證階段時,前前後後總共構思過五十幾種整體方案,由於基本設計遲遲難以確定,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時間與精力。

在1976年隨著四人幫垮台、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的內外政治環境開始有了轉變,開始與西方國家接觸;由於當年冷戰方酣,北約西方先進國家有意拉攏中國來對抗蘇聯,願意提供先進軍事技術,這為055帶來了濃濃的生機。 在這個時刻,英國開始與中國接觸,願意提供英國當時最新型Type-42防空驅逐艦與相關的技術,接洽的範圍包括海標(Sea Dart)防空導彈系統、戰鬥資料系統、Olympus TM-3B燃氣渦輪(是Type-42導彈驅逐艦、無敵級輕型航艦的動力系統)、大山貓Mk-8反潛直昇機等先進技術,甚至連英國新研發完成的海獵鷹STOVL攻擊機也在洽商之列,足見 中國有意引進英國技術來發展航空母艦。

在1978年7月至10月,701所進行了055驅逐艦的方案設計,並提報戰術技術任務書建議草案;在此草案中,055排水量約7800ton,全盤放棄了國產燃氣渦輪/柴油機複合動力系統,轉而改用英 國製全燃氣渦輪推進系統(與Type-42相當),包括Type-42相同的奧林普斯(Olympus)TM-3B燃氣渦輪、Rolls Royce製造的傳動/推進軸系以及瑞典KaMeWa生產的可變距螺旋槳等;這個決定似乎明顯受到當時 中國航空部門透過國家高層協調,與英國Rolls Royce公司達成引進MK-202渦輪扇發動機的啟發與影響。從1978年10月至1979年1月,中國相關單位與英國Rolls Royce、瑞典KaMeWa等廠商進行引進相關系統的合約談判,不過稍後由於中國外匯指標調整,談判由於經費因素而中止。

在1979年,8月28日,055引進英製動力/推進系統的方案上呈中國中央,並由副總理王震批示「已經總理、副總理批准,同意談判定案」。隨後在8月31日, 中國海軍副司令員劉道生在海軍司令部會議室召開會議,聽取701所在北京擬定的三個055驅逐艦船舵整體方案 (A、B、C三案),而海軍便以(79)裝科字156號文:「關於055艦研制問題的請示」書面報告,上呈總參謀長與王震副總理。同年9月,受到英國海軍的邀請, 中國海軍高層再度赴英國考察,雙方洽商各種軍事技術合作事宜,包括引進Type-42驅逐艦以及艦上相關技術等,英方並對055提出A、B、C等三個方案,而 中國海軍最中意其中的B方案。同年11月,中國海軍邀請英造船裝備代表團至中國大陸會談,英方此型便帶來新艦B方案設計配置圖與說明簡介。 在此一會談之中,中國相關單位領導針對055驅逐艦需要從英國引進的系統進行意見彙整與呈報,701所並參考英方提出的B方案,修改055的整體設計方案與戰術技術任務書。

至此,055自英國引進的將不只是動力系統,包括防空雷達、作戰系統、艦載防空導彈、反潛直昇機等等中國自身難以攻克的難關,都可能從英國方面獲得解決;而055也有望從一個原本 中國自行研製的計畫,轉變成注入濃濃英國血統的第一宗中/西合作主戰艦艇研製案。

055的終止/與英國合作告吹

雖然乍看之下,引進英國技術能讓055擺脫原本的泥沼,但由於當時中國剛從文革中解脫,整體 財政能力與工業能力十分有限,對於英方高昂的報價實在難以消受;而當時中國執政當局的主要政策方針以發展經濟為優先(從1977年開始,鄧小平領導的中央高層便斬除了不少大躍進時代以來諸多眼高手低、不切實際的軍備發展計畫),所費不貲的055大型導彈驅逐艦並非優先項目。 根據1980年代初期任中國海軍司令員的劉華清中將回憶,鑑於技術困難重重、方案遲遲無法決定,因此十年計畫中的「八千噸導彈驅逐艦」(即055)不宜繼續進行。在諸多整體考量 (如技術實力、經濟能力)之下, 中國國防科委和國家機械委在1981年聯合決定,將055從正式型號轉為預研方案,海軍與英國的技術合作優先於051S驅逐艦(以051為基礎,加裝英國海鏢防空 導彈與配套雷達、射控系統)等。

然而,包括中國船舶總工業公司與相關航天部門在內的相關單位,對於引進英國技術有意抵制,隨後在1982年爆發的福克蘭戰爭給他們找到把柄,力陳Type-42驅逐艦與海鏢 導彈性能有嚴重缺陷,並表示有能力在1990年代以前完成同級系統。此外,原本中英之間的政治氣氛也由於 雙方在香港回歸議題的摩擦而有了轉變,不利於軍事合作的談判。再加上中國當局的整體經濟考量,在1983年2月,中國取消了包括引進Type-42驅逐艦、海鏢防空 導彈、燃氣渦輪推進等所有相關的中英軍事技術採購事宜。

影響

綜觀以上,停留在草圖階段的055,或者是造出兩艘原型艦、然而技術發展不甚成功的053江東級防空護衛艦,都見證了中國海軍過去艱辛的足跡;在先天工業技術水平有限、外來支援匱乏的情況下, 中國的國防自主事業一路走來始終篳路藍縷,類似055這種技術指標遠超出當時工業技術整合能力、最後無疾而終的案子,在早年中國軍工發展史上並不罕見。

雖然就當時中國整體政治與經濟環境而言,055夭折以及從英國大量引進技術的取消,或許是必然的結果;但這也使中國海軍喪失一次整體技術水平升級的契機 :錯過英國海鏢導彈,直到2000年購自俄羅斯的現代級驅逐艦入役,中國海軍才首度裝備擁有區域防空能力的艦艇;而055的技術指標,包括長程防空雷達、區域防空 導彈等技術,直到2000年代中期服役的052C「中華神盾」驅逐艦才首度達標。 燃氣渦輪部分,中國海軍在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掌握這一項現代化水面艦艇必備的動力裝備,嚴重限制其中/大型水面主戰艦艇的發展(不過即便1980年代繼續引進Rolls Royce燃氣渦輪,相關採購以及技術合作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勢必會中斷),直到1990年代末從烏克蘭引進GT-25000燃氣渦輪以及完整技術轉移,2010年左右完成國產化機的相關驗證測試,至此 中國海軍首度擁有一種能自行生產的大型艦用燃氣渦輪。

055以及後來與英國合作的051S接連受挫,原本預定為051S總設計師的潘鏡芙院士以及他領導的701所,立刻上書提議先利用部分西方引進的科技建造改良型051(後來的湛江號與珠海號),然後自行設計新的052中型驅逐艦(旅滬級),並獲得海軍上級與鄧小平的批准。自此, 中國海軍的造艦發展,邁入了較為保守但務實的時代,先後依照既有設計來改良(如改良型051與053H)或全新設計,逐步推出新型號;每個新型號都取得若干程度的技術進展,逐漸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由於技術與財力都有限,每一個型號的驅逐艦都只有少量生產一至二艘,而不急於立刻大量建造來汰換艦隊中大批老舊艦艇。 從1980年代建造最後兩艘051改良型,到1990年代的三艘第二代驅逐艦(兩艘052導彈驅逐艦與一艘051B導彈驅逐艦),中國海軍在這個階段建造新驅逐艦的步調顯得緩慢,不僅沒有一步到位立刻生產出合乎要求的「目標艦」, 也沒有足夠的經費以及專業人才在短時間內進行全盤性的升級換代,以致於與周邊美、日等先進海軍力量始終存在相當的差距。然而,在1980到1990年代中國長期缺乏穩定外來技術支援(1980年代從西方引進若干零星次系統,1990年代以來從俄羅斯進口武器系統而獲得仿造的樣本) ,若干關鍵技術久久無法突破、軍費財力仍然有限的情況下,此種策略仍是中國海軍邁向現代化、掌握相關關鍵技術的最為務實可行且不造成浪費的策略。 直到1990年代後期由於中國經濟逐漸起飛,以及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1999年美國誤炸南斯拉夫大使館等事件刺激,中國才明顯增大國防建軍的力道。

新055

到2000年代,中國海軍驅逐艦的發展曲線終於開始上揚,2000年代前期建成六艘第三代驅逐艦(052B、052C、051C導彈驅逐艦各兩艘,這些艦艇的簽約規劃始於1990年代末期),其中的主力是國產相控陣雷達與新型戰鬥系統、國產垂直發射區域防空飛彈系統、燃氣渦輪的052C導彈驅逐艦,在2000年代後期正式開始量產,隨後又建造進一步改進的052D導彈驅逐艦,中國研建防空驅逐艦終於邁向上升曲線。隨著中國海軍艦隊在2000年代急速現代化並開始發展航空母艦,遠洋作戰的需要也與日遽增。至此,中國發展大型遠洋防空驅逐艦的技術、財力 等背景條件終於成熟;到2010年代,據聞中國新一代大型驅逐艦的研製工作又重新進行,並且繼續使用055這個型號,推進系統、作戰裝備等重要元素以052C/D為基礎,在電子科技方面有新的重大突破,更大的排水量提供了更高的持續作戰能力與更強的武裝籌載,而新的055可望在2010年代下半正式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