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型常規動力導彈潛艇

中國唯一一艘031常規導彈潛艇──仿蘇聯629型潛艇(北約代號Golf)的長城200號,

在1980年代曾擔負巨浪-1導彈的水下無動力模型彈與遙測彈發射平台,包括締造

1982年10月12日巨浪-1型首次水下成功試射記錄。

停泊中的031導彈潛艇,巨大的圍殼內有兩個巨浪-1彈道導彈的發射管。

由左而右是031長城200號、033G導彈潛艇與兩艘033常規潛艇,足見031型船體與圍殼的巨大。

031的原型:蘇聯629高爾夫級(Golf)的線圖。注意艇體下方隆起一段,是用來平衡上面安裝

三個彈道導彈發射管的重量,避免潛艇重心不穩。

裝填巨浪1導彈發射管的031潛艇

在1999年,中國將先前曾用來試驗第一代巨浪-1潛射導彈、1991年停役封存的031實驗潛艇

「長城200號」重新啟用,改裝後作為配套第二代潛射導彈巨浪-2的測試艇。

(上與下) 裝後配合測試巨浪-2導彈的「長城200號」,圍殼外型與先前有所不同。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 031常規動力導彈潛艇

(Type-031)

使用國/船廠 中國/大連造船廠
尺寸(公尺) 完工時:長98.4  寬8.4  吃水7.85~8.2

1978年第二次改裝後:長98  寬8.6  吃水6.6
排水量(ton) 完工時:浮航2794~2850  潛航3553

1978年第二次改裝後:浮航2300~2350  潛航2950~3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37-D 12汽缸柴油機柴油機*3/6000

主推進電動機*3/5400~5500

三軸螺旋槳

航速(節) 完工時:水面15 水下12.5

1978年第二次改裝後:水面17 水下13

續航力(海浬) 6000海里/7節(水面)

5500海里/15節(水面)
最大潛深(公尺) 30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флаг「旗幟」或「探聽板」導航雷達

л-3H9型潛望鏡

水下偵測系統

лг-10型聲納

射控系統 魚雷射擊火控系統

導彈火控系統
乘員 完工時:80

1978年第二次改裝後:86

艦載武裝

533mm魚雷發射器*6(前六後二,攜帶6枚魚雷,無再裝填能力)

數量 共1艘:1960年4月1日開工,1964年9月20日下水,1966年8月30日服役,舷號1101。

1968年6月開始第一次改裝

1978年11月完成第二次改裝,改為長城200

1991年除役封存,1999年改裝重新啟用

2013年除役。

 


 

中國海軍潛艇部隊的創立

在1950年代,中國的經濟困難,工業能力也不足以建造遠洋艦艇。此外,當時新成立的中國海軍航空兵實力尚薄弱,無力對海軍水面船艦提供充分的空中掩護。在缺乏空中掩護的情況下,能隱蔽在水下的潛艇是最好的「戰略武器」,可以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繼續於水下遠航,在隱蔽狀態下向敵方船艦發動突襲。基於這種認識,中國在1950年代初開始積極地謀求從蘇聯引進潛艇,並希望能在國內建立生產潛艇的能力。

1952年4月中旬,解放軍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和副司令員羅舜初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討論「海軍訂貨協定」。1953年初,海軍副司令羅舜初再次赴蘇聯,經幾輪談判,於1953年6月4日在莫斯科簽訂了「關於供應海軍裝備及在軍艦製造方面對中國給予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六四協定」,是中國與蘇聯簽署的第一個關於海軍技術與裝備出口的協議。根據「六四協定」,蘇聯向中國有償提供購買六艘艦艇,包括四艘自豪級(Gordy class)驅逐艦(中國稱為6607型,)與2艘C型(斯大林級)常規潛艇;此外,協議還包括在1955年之前,向中國移交6種艦艇的全套器材、設備及圖紙資料,包括建造四艘6601/50型(西方代號Riga)護衞艦(後來中國稱為01型護衛艦,西方稱為成都級)的設備、24艘6602(P-6型)木質大型魚雷快艇(中國稱為183型)所需材料設備、四艘份6604/122БИС獵潛艇(中國稱201型)、四艘份6605/254К(T-43型)基地掃雷艦(之後蘇聯又提供了改進型254М基地掃雷艦)、10艘份6606/151型江河掃雷艇(後來實際上只接收了圖紙資料),以及三艘613中型潛艇(西方代號Whisky型)。其中,在中國生產的613型潛艇的型號為6603型,簡稱03型潛艇,成為中國第一種國產化的常規潛艇。

「六四協定」使中國在1955年之前獲得蘇聯移交的6種潛艇的全套器材設備及圖紙資料,包括護衞艦、魚雷快艇、潛艇、獵潛艇等,加上朝鮮戰爭期間從蘇聯獲得的Mig-15和隨後引進的米格-17噴射戰鬥機,解放軍海軍建立了以飛機、潛艇、快艇為主的「空、潛、快」近岸防禦體系。

接著在1959年2月4日,中國與蘇聯又簽訂了「關於蘇聯政府給予中國海軍制造艦艇方面新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二四協定」;協定中,蘇聯有償轉讓五型海軍艦艇、兩種導彈的設計圖紙資料和部分裝備器材給中國,並轉讓這些項目的製造特許權。這五種艦艇分別是29型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北約代號「高爾夫」,Golf)、633中型魚雷潛艇(北約代號「羅蜜歐」,Romeo)、183R 型導彈快艇(北約代號蚊子型,Komar,中國代號為6623型)、205型導彈快艇(北約代號黃蜂1型,Osa-1,中國代號6621型)以及P-8水翼魚雷快艇(中方稱為6625型),以及這些艦艇的動力裝置、雷達、聲納、無線電、導航器材等51項設備的設計技術圖紙資料和部分裝備器材,並派遣專家指導。

相較於「六四協定」,「二四協定」同時引進了潛艇設計指導性資料及配套材料、設備的生產製造資料等,尤其重視引進潛艇主要配套設備的設計圖紙和資料,減少了設備和器材的進口;只要是中國內能夠供給生產的,就不進口。

建造前期準備

629型是蘇聯在1957年設計的新型常規導彈潛艇,此時還在建造、尚未服役,中國仿製的代號為6631型,簡稱031型。全部設計圖紙資料和主要材料、設備均由蘇方提供,蘇方派出技術專家前來中國指導建造工作。1959年5月至1961年12月,031艇的設計施工資料共13批分別發來中國。在1959年7月,蘇方專家組抵達中國。

1960年1月,第一機械工業部(一機部)召開關於031潛艇的會議。原擬定由當時正在建設的渤海造船廠(主要是為了核潛艇項目而建設)建造;但當時興建中的渤海船廠尚未形成生產能力,短期內不具備開工建造的條件。會議又建議,改由上海江南船廠承造,但該廠忙於「二四協定」中轉移技術的6633型魚雷常規潛艇(即033型)而無暇承擔。在這種情況下,參加會議的大連造船廠領導主動提出承擔031艇的建造任務。

1960年2月,大連造船廠領導專程前往廣州,向海軍有關部門和國防工辦詳細彙報了情況,表示有能力完成好建造任務。隨後,蘇方專家組也認為適合由大連廠建造。在1960年2月15日,一機部召開的「6631型轉產會議」,確定031艇由大連廠進行裝配和建造,並在2月27日正式發文批准。

接到任務後,大連造船廠全廠上下動員準備建造工作,短時間內對廠內組織機構、人員、技術和管理工作進行了調整和部署,以構成一套比較完整的031產品生產體系。1960年3月3日,031潛艇開始發圖紙;3月7日,大連廠制訂出「6631產品試製措施方案」,決定成立「建造領導小組」,任命了總工程師、總工藝師、總監造師、總檢查師等領導職務,並指派一名副廠長專職總負責,抽調一定數量的人員成立新產品工作室;3月26日,廠部組成船體放樣檢查工作小組,全面負責放樣檢查把關工作,確保先期船體放樣的質量。

1960年4月1日,031型潛艇的開工命令正式頒佈,廠內工事編號為「C-601」。1960年5月,為提高建造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大連廠,針對機加工,焊接,熱處理,特殊儀器設備的安裝、調試、試驗等技術,組織了幾次專業培訓班,重點針對從蘇聯發運來的AK-25與AK-27高強度潛艇鋼板的加工、焊接及使用不鏽鋼焊絲等方面進行實踐性技術訓練;此外,請蘇方專家按工種、專業講課,傳授經驗。

正當031潛艇試製在大連船廠如火如荼進行時,卻面臨中蘇關係惡化的衝擊。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單方中止與中國正在進行的各項技術轉移合同,停止所有援助項目,撤走全部在中國專家。面對這樣的變局,大連廠召開動員會,組成強而有力的班子,要求凡是與蘇聯專家直接打交道的各對口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必須抓緊機會,選好課題和關鍵技術,利用蘇聯專家撤走前的短暫時間,千方百計地獲取蘇聯專家的工藝技術知識和經驗材料、領會他們關於建造031潛艇特別是技術方面的口頭、書面意見或建議。蘇聯專家在撤走之前,仍回答了大連廠方提出的有關031潛艇產品生產方面的問題,尤其是把艇上CM-60導彈發設裝置的方框圖及有關資料轉交給大連廠技術人員。1960年7月28日至8月10日,大連廠的蘇方專家分三批全部回國。儘管大連廠已經盡可能許多補救措施,但隨著蘇聯專家撤離,才剛開始的031潛艇建造進度仍被迫放慢。

雖然蘇聯在終止合作協議之前提供了一定的圖紙資料,蘇聯專家撤離也留下了部分資料和多項建議,但還是殘缺不全,尤其是工藝方面的資料一份也沒有。031是帶有彈道導彈裝置的大型潛艇,此前中國根本沒有生產經驗。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大連造船廠與701所共同協作,分析、整理和鑑別了蘇聯提供的部分圖紙資料及專家留下的資料和建議,然後加以消化,對短缺的圖紙資料進行補充,結合現狀,確定了「031潛艇」產品建造中焊接、探傷、熱處理、船體裝配等144項技術關鍵。工廠還多次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到上海江南廠學習,掌握江南負責的6633型中型魚雷潛艇的船體裝配、各種儀器設備安裝,及其配套材料、設備等方面的技術知識。

1960年9月,為了強化031潛艇的建造工作,解放軍海軍剛成立不久的潛艇設計研究室從上海搬遷到大連,海軍內從事潛艇研究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也合併進來,組成了24人的潛艇專業工作隊伍。

031型潛艇的建造技術

031型潛艇進入建造階段時,要求首先確定建造和下水的方案。蘇聯採用的方法是在船塢內完成建造,前來大連廠的蘇方專家也曾建議此方案。但是,考慮到在船塢內建造就會佔用船塢幾年,而大連廠又要利用船塢進行十分繁重的修船任務,長期佔用船塢來建造031潛艇勢必影響其他工作,經濟損失太大。經過認真分析和論證,大連船廠提出用分段裝配、在船台合攏、利用6組浮筒下水的方案,取代蘇聯全在船塢裡建造的方案。

031艇建造工作中,製造耐壓殼體是重大技術關鍵。在耐壓殼圈製作過程中,主要解決的加工裝配工藝問題,包括球扁鋼調質處理和肋骨壓製、殼板加工校正、肋骨焊接和殼圈橢圓度等;在節省肋骨定位器等工藝裝備的情況下,一舉攻克了耐壓殼圈製造技術難關。焊接工藝也是一大關鍵;技術人員深入到生產車間和工人們一起研究,決定改變蘇聯設計規定,縮小間隙進行焊接。在反覆比較中,重新確定焊接隙限制在1至3毫米之間,解決了耐壓殼圈自動焊潛艇魚雷發設管的渣孔和裂紋問題。在對耐壓殼體外肋骨板、導彈發射筒的開閉裝置,以及魚雷發射管與耐壓殼體的球形隔壁的焊接過程中,技術人員和工人克服萬難,掌握了焊接的規律,使焊接變形控制在公差要求之內。

在艇體大合攏的關鍵焊接之前,為了確保焊接後不出現質量缺陷,並達到良好的外部成形效果,大連廠集中了船體車間最好的焊工,先用普通鋼板仿製一個全尺寸的艇體結構,進行全方位大合攏焊接模擬操作訓練,正確施行退火焊法;在焊工的精心操作下,031潛艇艇體大合攏,最後達到良好的外部成形和內部質量,完全達成設計要求。

關於艇上的導彈發射筒,蘇聯僅供應了3套CM-60水上導彈發射裝置的封頭(629型具有三個彈道導彈發設管,每管使用一個封頭),此外沒有其它資料。在這種情況下,大連廠承擔起自行研製導彈發射筒的任務,為此成立了CM-60特種裝置組。在製造導彈發射筒過程中,最難解決的是長達15米的導彈發設筒體機械加工問題;經有關人員反覆研究論證,在1962年初,廠方決定將原本整體加工方案改為兩段加工工藝。一段為7米,另一段為8米,兩段製造完成後以立式電焊方式對接。施工中,兩段筒體分別固定在車牀的大拖板上,筒體隨拖板前後移動,以特製的空心撞刀杆加工內筒表面,保證了加工精度,最後達到了要求。

1962年10月,031的導彈發射筒進行內孔導軌安裝,在發射筒內孔壁上安裝4條間距相等、與筒體長度相同的升降導軌;導軌的技術要求是導彈裝入時,垂直度和平行度的誤差不得超過正負1毫米。發射筒體完成後,將CM-60特種裝置全部安裝到發射筒上。導彈發射筒安裝上031潛艇完工,經檢驗全部合格。031潛艇的建造過程,先後攻克了「8字體」安裝、導彈發射艙保持水密、主電力驅動裝置和導彈指揮儀、控制儀以及帶有天文潛望鏡的綜合導彈系統等安裝、調試等技術關鍵,使潛艇在船台建造工程進展得比較順利。

下水與試航

中國仿製前蘇聯629型常規導彈潛艇031型,初期舷號1101,

 1978年完成第二次改裝後改為「長城200號」。 

 

停泊在碼頭基地的031型


1964年9月20日上午,031型潛艇依照大連廠提出的六組浮筒全封閉下水方案安全下水。在9月23日,031潛艇艇體進入乾塢,拆除浮筒;11月6日,塢內工事全部完成。在1964年11月,大連廠成立了「031艇交船隊」,專門負責試驗和交船工作。031潛艇在1965年5月開始繫泊試驗,對試驗中發現的問題均採取了相應措施逐項解決,到12月繫泊試驗完成,於1966年3月17日開始試航。

由於蘇聯並未將629型導彈潛艇配套的P-11M型彈道導彈技術轉移給中國,因此031試航時暫不具備導彈武器系統試驗條件,僅使用模擬等效器對導彈發射裝置和指揮系統進行檢驗測試。試航階段經過6次水下潛航試驗和9次海面試驗,證明建造質量與各項性能基本符合要求。

1966年8月30日,031艇正式交付北海艦隊,舷號1101,由於此時還沒有配套的導彈,所以初期主要供部隊試驗和訓練使用。在蘇聯專家撤走的情況下,031潛艇歷時6年時間終於建造完成,為日後中國自行設計研製核動力導彈潛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依照原訂計畫,031型導彈潛艇首批打算仿製建造2艘,隨後安排在「二五計劃」期間建造4艘,「三五計劃」期間建造36艘。但由於蘇聯沒有提供配套的P-11M潛射彈道導彈,而中國配套的潛射彈道導彈還沒有研製出來,加上其他技術限制,除了首艇之外,並未建造任何後續艇。031型艇1101艇服役後,在前幾年時間裡只能作訓練使用。

總體設計

 

031潛艇長城200號正面。粗大的指揮塔圍殼裡,裝有兩個導彈發射槽。長城200號

長期作為中國開發潛射彈道導彈的水下發射平台,在1980年代首先測試

巨浪-1型,2000年代又擔任巨浪-2的測試平台。

並排停靠的031潛艇(左)以及033G武漢級導彈潛艇351號。這兩艘艇都是僅

建造一艘、擔負導彈測試任務的特殊潛艇。

031潛艇(最右)停泊在碼頭邊,由右而左分別是035明級潛艇、033G武漢級

導彈潛艇(351)以及一艘033潛艇。

蘇聯629型潛艇(北約代號Golf)是全世界唯一建造過的大型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於1957年設計完成,首艇於1959年12月服役。蘇聯總共建造23艘629系列潛艇;隨後發展蘇聯第一代彈道導彈潛艇658型(北約代號Hotel),就再也沒有建造其他的常規動力導彈潛艇;蘇聯從未向其他國家出口629型,轉移技術的案例就只有中國。629型在服役期間曾損失一艘:1968年3月8日,一艘629 II型潛艇在夏威夷歐胡島(Oahu)西北1560海里處發生意外沉沒,聲響有被當地美國的SOSUS音響監視系統聽到,艇上98名人員全部喪生,艇上三枚配備核彈頭的R21彈道導彈以及核彈頭魚雷也沉入大海。美國事後打撈這艘潛艇以及上面的R21彈道導彈,行動代號為亞速爾計畫(Project Azorian),在1974年在5000公尺深度撈起部分艇體;雖然並未撈起彈道導彈,但在撈回的艇體裡找到兩枚核子魚雷,此外還有六名官兵遺體(在1992年歸還俄羅斯)。

629型一直在蘇聯海軍服役到1990年左右完全除役。在1993年,10艘除役的629型送到北朝鮮解體;依照部分報導,北朝鮮研究了這些629型潛艇,試圖整修將之恢復現役。2016年In-Kook Yantai一篇名為北朝鮮核武與大規模武力評估(North Korea's Nuclear and WMD Assessment)的報導稱,北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透露,正在發展一種3500噸級核動力潛艇,首批兩艘會在2018年前下水;據說此型潛艇圍殼裡裝備四枚朝鮮自行研製的彈道導彈,如果屬實,很可能就是參照前蘇聯629型潛艇發展(或重建艇體)而成。

629型水上排水量為2850噸,極限下潛深度為300米,水上航速15節,水下航速12.5節。武裝方面,艇體中部圍殼位置垂直佈置3具CM-60導彈發射筒(發射口設置在高聳的圍殼上),艇艏設置4具魚雷發射管,裝備四枚魚雷,艇尾也有2個發射管,裝填2枚魚雷(前、後魚雷管均無再裝填能力)。

629型服役初期內裝3枚P-11фM型短程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N-1),是R-11 Zemlya陸基短程彈道導彈的艦載版,北約代號SS-1b 飛雲A(Scud-A)。P-11фM是全世界第一種部署在潛艇上的彈道導彈,不過只能在水上發射,採用液態燃料,射程為270公里。P-11фM型在1959年服役,裝備於6艘經過改裝的611型(北約代號Zulu)常規動力攻擊潛艇,以及第一種專門設計來部署彈道導彈的629型常規潛艇上。不過P-11M服役時間不長,隨後被1961年服役的P-13(北約代號SS-N-4)以及1963年服役的P-21(北約代號SS-N-5)取代。P-11M導彈長9.5公尺,彈徑88公分,射程270~350公里。

629型艇體採用雙層殼體結構。全艇從艇艏至艇艉分為八個水密艙室,分別是艇艏魚雷艙、艏蓄電池艙、指揮艙、導彈艙(包含三個CM-60彈道導彈發射筒)、艉蓄電池艙、柴油主機艙、電機艙和艇艉魚雷艙。由於艇體中部導彈艙就佔據了12米長度,所以629型取消了備用魚雷艙和魚雷裝載艙口,魚雷只能從發射管前蓋位置裝填魚雷,除了發射管預先儲存的魚雷外,無再裝填魚雷;使用魚雷為53-56型。629型採用三部柴油機與三部推進電機,三軸推進。

629型潛艇中部容納三個彈道導彈發射筒,長度遠超過艇體直徑;因此,629型潛艇有一個高大的指揮塔圍殼,將潛艇的耐壓指揮室、升降桅杆群(包括潛望鏡、雷達、天線等)以及超出耐壓艇體的導彈發射管包起來。在不全面擴大耐壓艇體直徑(會使潛艇排水量激增)的前提下,為了不讓導彈使潛艇重心過度升高,保持上浮時潛艇的穩定性,艇體中間相當於全長三分之一的部位由是上、下兩個耐壓殼體疊合,稱為「8字體」結構;其中,上部圓柱體直徑約5.8米,下部圓柱體直徑約4.8米並突出潛艇下方,兩個殼體在支撐平台處相交。「8字體」船身部位的底部向下突出,超出船身基線約2.55米,外觀上像是潛艇長了一個「大肚子」。為了使潛艇在航速15節、4至5級海況下於水面發射導彈,設有舭龍骨來增加穩定性,可降低潛艇模振幅並增大橫搖週期。

629型潛艇的耐壓指揮室艙段為雙層形式,上層作為指揮艙室以及使用潛望鏡,下層佈置了鋼索式的潛望鏡升降機;整個指揮潛望鏡和天文導航潛望鏡桅杆的全長為9米。為了提供導彈準確的位置參數,艇上配有當時較為先進的導航設備,包括陀螺儀慣性導航、天文導航、定位穩定、導彈發射控制和指揮器具等。 

031型的結構與規格大致與629型相同,完工時水上排水量2794~2850噸,水下排水量3553噸,艇長98.4米,寬8.4米,吃水7.85至8.2米,標準潛航深度260米,極限潛航深度300米。推進系統為裝有3台與033型相同的柴油機(單機功率2000馬力)和3台主推進電機(單機功率1800馬力),水面航速15節,水下航速12.5節;使用通氣管開柴油機以7節速率航行時續航力6000海里,水上以最大航速15節航行時續航力5500海里,自持力70晝夜 ,潛航電力推進時最多可潛伏在水下600小時,艇上編制80人。原本629型裝備флаг「旗幟」雷達和лp-1型無線電測向儀(中國031可能因蘇聯停止技術援助而沒裝)、л-3H9型潛望鏡;後來031據說換裝蘇聯的「探聽板」對海監視導航雷達。

1978年完成第二次改裝後,031型艇水上排水量略減為2300至2350噸,水下排水量2950噸-3000噸,艇長98米,寬8.6米,吃水6.6米,極限潛航深度約300米。推進系統為3台73-D柴油機(總功率6000馬力)和3台主推進電機(總功率5500馬力),水面航速17節,水下航速13節;使用通氣管開柴油機以7節速率航行時續航力6000海里,艇上編制86人。

成為巨浪一型潛地導彈測試艇

1960年代後期,由於中國配合092戰略核潛艇研發的第一代潛地彈道導彈巨浪一型,需要水下導彈系統合練和發射試驗;由於攜帶巨浪一型導彈的092戰略核潛艇本身需要時間建造測試,而031艇具備發射彈道導彈的能力,於是決定以031型艇為試驗艇,配合巨浪一型潛地導彈的各項先期發射試驗工作。隨後,第六機械工業部(六機部)連同大連造船廠,按照彈道導彈試驗潛艇的要求,對031型1101艇進行改裝。

巨浪-1型潛地導彈是一種雙級的中程導彈,長10.7米,直徑1.34米,重14.7噸,採用兩級固體燃料,射程為1770~2150公里,慣性制導,圓週誤差公算(CEP)約600米,可攜帶一枚核彈頭。比起原本629型潛艇配套的P-11M水面發射液態燃料單級短程彈道導彈,巨浪-1型採用整備時間短的固態燃料推進,在水下發射,技術飛躍了一整個世代。

第一次改裝/巨浪1型模型彈彈射實驗

(上與下二張)巨浪-1潛地導彈無動力模型彈從水下彈射出水後的工作

步驟:首先,排除導彈裡配重的海水;接著,張開降落傘,使模型彈能以

垂直姿態落入海中,能把彈體落水時毀損、碎片砸中底下發射艇的

機率降至最低。 

031型艇第一期改裝工程從1968年6月開始,主要變更是將艇上原有的3具蘇聯製CM-60型水上導彈發射裝置,改為2具中國自行設計的巨浪-1潛地導彈的水下發射裝置(代號7111型)。新發射裝置是仿照美國彈道導彈核潛艇,使用燃氣-蒸汽彈射裝置,在水下將導彈射出,導彈出水彈入空中並點燃火箭發動機;此系統結構簡單、導彈發射過載小、彈射推力大,具備當時世界一流技術特徵。第一期改裝主要是用於巨浪-1型研製前期的全尺寸無動力模型彈彈射實驗,此種模型彈內部住滿海水,使其重量與將來的真彈相同;彈射出水後,隨即排出所有海水,並啟動降落傘,使模型彈以垂直的姿態落入海中並等帶回收;模型彈落海前排出海水是為了減輕重量,使用降落傘是確保模型彈以趨近垂直的角度落海,比較不容易在撞海時破損解體,這些措施都是避免模型彈落水後打中在水下的發射艇,造成危險。

1972年9月至10月,中國海軍試驗基地在遼南海域進行第一次真實海情下,由031常規導彈潛艇在水下彈射全尺寸模型彈的試驗。在1972年10月,1101號試驗潛艇抵達試驗海區,在水下30米深度進行了首次巨浪一型水下全尺寸模型彈試射,完全成功。1973年10月至1974年1月,研製單位利用1101型常規潛艇,陸續進行了三次巨浪-1全尺寸模型彈水下發射試驗,為研製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數據。

第二次改裝/巨浪1型水下試射實驗

1101艇隨後進行第二次改裝,以準備後續的巨浪一型實彈(遙測彈)水下試射,包括改進高海況下發射導彈的能力,此次改裝在1978年11月完成。第二次改裝後,舷號由原來的1101改為200號(即長城200號)。為了在試射過程中監視導彈系統的運行和發射,艇上加裝了400多台專用設備,可以進行各種彈艇協調技術測試。

1979年至8月,為了獲得高海況下的彈道參數、並為即將進行的水下實彈試射進行準備,研製單位以長城200號進行了四次巨浪-1全尺寸模型彈水下發射試驗,結果不理想;隨後進行的第五、六枚高海情發射試驗才圓滿成功。

1982年3月,巨浪一型潛地導彈水下試驗的各項工作全面展開,由長城200常規潛艇上試射巨浪一型遙測彈。在1982年10月1日,中國新華社受權發表公告:中國將於10月7日至10月26日,向北緯28度13分、東經123度53分為中心,半徑35海里的圓形海域範圍內的公海上,發射運載火箭。

1982年10月7日,中國進行第一次水下試射潛射彈道導彈,由長城200艇進行;當天15時14分01秒,長城200號艇上的巨浪-1遙測彈點火發射,導彈正常出水,但點火升空後不久導彈失控翻轉,在空中自毀,試射失敗。事後分析此次試射的錄像畫面以及搖測數據,判定了故障原因,對第二枚測試導彈的分離插頭採取加固措施。由於研判首次試射失敗並非設計製造端問題,所以繼續進行第二次水下試射。

在1982年10月12日下午15時,長城200號進行巨浪二型遙測彈第二次水下發射,此次試射代號9182任務,結果完全成功。自此,巨浪一型潛地導彈項目歷經17個年頭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水下發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

 

(上與下)經過首次試射失敗的檢查後,長城200號在1982年

10月12日進行第二次巨浪2試射並一舉成功,是中國第一次從水下

發射潛地導彈的歷史紀錄。

1983年8月20日,首艘09II型戰略核潛艇406艇進入人民解放軍海軍服役,此後進行巨浪-1的水下試射與定型工作就由406艇進行。在1985年9月28日,406戰略導彈核潛艇進行第一次水下發射潛地導彈(遙測彈)的試驗,代號為「9185任務」,但三次發射都全告失敗,導彈出水升空後很快失控並自毀。經過艱苦的研究與改進後,406艇第二次水下試射定型工作「9188任務」在1988年展開;1988年9月15日,406艇首次成功進行巨浪一型遙測彈的水下發射,導彈準確落在預定目標區;同年9月27日,406艇再次成功進行巨浪-1導彈水下發射試驗。1991年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性委員會正式批準,巨浪1型潛地核導彈武器系統定型。

巨浪-2型的測試工作

在1976年時,中國中央軍委就已經批准發展巨浪一型的後繼潛射彈道導彈。在1986年,中國航天一院、二院和四院聯合論證固態燃料的遠程戰略導彈整體方案,提出首先研製陸基的東風31型(DF-31)遠程彈道導彈,並以此為基礎發展海基遠程彈道導彈,兩者採用共通的基本技術,為「巨浪二型「設定基調。在此定義下,巨浪二型使用三級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直徑2米,射程8000公里級,攜帶有多個彈頭,一枚導彈就能同時攻擊數個目標。在1988年3月,海軍召開了巨浪-2技戰術指標、使用要求及技術攻關論證會,並得到國防科工委批準,海軍試驗基地還進行了模型彈水下彈射試驗。

但由於巨浪-2技術難度較大,以及中國優先發展經濟等原因,巨浪-2被長期擱置。而長城200號實驗艇也在1991年左右停役封存,閒置在乾塢裡。

 

1991年,長城200號潛艇被放入乾塢停役封存,直到1999年第二代潛地導彈

「巨浪-2」正式上馬才恢復服役並進行改裝。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起飛,以及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1999年美國空軍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等事件使中美關係惡化,巨浪二型潛射導彈在1999年恢復研製並立項,同年中國第二代核潛艇(09III攻擊核潛艇與09IV戰略導彈核子潛艇)的研製工作也正式啟動。

為了進行巨浪二型的試射,中國在1999年10月下令,將已經停役8年的「長城200號」導彈試驗潛艇啟用改裝,作為巨浪-2潛射導彈的水下試射平台。

在2001年8月,200號艇完成巨浪-2模型彈首次水下彈射試驗。在2002至2003年,中國進行多次巨浪二型的無動力模型彈水下發射試驗。在2003年5月17日,巨浪二型首度進行陸地發射的遙測彈飛行試驗成功,由25基地發射。

巨浪二型計畫前期的飛行測試算是順利,然而進入水下發射點火階段時(都使用長城200號當發射平台)開始遇到嚴重瓶頸。在2004年8月,巨浪二型 遙測彈水下試射失敗(9204任務)。在2005年6月17日,巨浪二型遙測彈水下發射成功(9205任務)。在2006年,巨浪二型進行水下發射試驗失敗(9206任務)。在2008年5月29日,巨浪二型的 模型彈由水下發射成功。在2009年4月27日,巨浪二型遙測彈水下試射失敗,導彈升空時後部整流罩未能拋離,使發動機無法點火而墜入海中,險些砸中長城200號艇;原訂這次試射是定型前最後一次試驗,由於沒有成功,導致巨浪二型面臨重大的設計修改,研發周期延長 。依照中國國防基礎科研項目「大尺寸迴旋體垂直發射出水載荷特性研究」論文指出,巨浪二型的前四次水下發射測試中,有三次導彈出水後彈體斷裂,顯示巨浪二型的殼體材料發展以及彈體應力計算都出現了問題。

在2009年以後的補正設計中,巨浪二型增加了「空泡補氣增強系統」,在彈頭前部實施主動通氣,製造超空泡效應來降低出水潰滅壓力和減 少出水載荷,將導彈出水姿態約束在第一級向量推力發動機能控制的範圍;此外,姿態調整系統也經過修改。配合「空泡補氣增強系統」,巨浪二型的搖測系統進行重新設計,大幅度增加水下發射的參數測點,彈體結構也配合進行對應的修改。通過有限元的模擬分析、地面地面靜力實驗後,又進行多次全尺寸的實際試驗,終於突破難關 。

在2010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長城200號「水下發射試驗先鋒艇」的榮譽稱號。截至2010年10月,長城200號導彈試驗艇共進行了15次巨浪二型無動力模型彈與完整功能遙測彈發射試驗。在2010年12月25日與27日的水下模型彈試射中,測試了新增的空泡補氣增強系統以及姿態調整系統,結果一舉成功,接著中國當局對長城200艇進行了大規模的公開宣傳報道。

在2011年7月20日,巨浪二型修改設計後首次進行水下遙測彈試射,結果成功(9211任務);同年8月5日,一院召開了祝捷表彰大會。在2011年12月30日與2012年8月16日,各進行了一次巨浪二型遙測彈水下試射(都由長城200號發射),均獲成功。在2012年下旬,巨浪二型完成設計定型。

至此,「長城200號」走過了前後兩代中國潛射彈道導彈的研製歷程,總共服役了四十幾個年頭。由於031型艇水下排水量僅3000噸左右,容納不下體積越來越大的新一代潛射導彈和數量眾多的測試人員;同時,該型艇服役時間過長,艇體老化嚴重,已經無法繼續滿足新型潛射導彈的試驗要求,走道了生涯的盡頭。

除役

在2000年代後期,中國海軍開始研製接替031的下一代彈道導彈實驗潛艇,在2010年9月8日於武漢造船廠下水,型號為032。032的艇體結構明顯發展自039A(北約代號元級)常規潛艇,並擁有與031類似、粗而長的圍殼結構。同時,032中部容納導彈艙的位置也跟031一樣向下突出艇體基線,以降低全艇重心。依照日後模型透露,032圍殼裡有三個潛射導彈發射管,此外圍殼前方的前部船體還有四個容納一般巡航導彈的垂直發射器等艙口,顯示032是作為中國海軍接下來各型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魚雷等水下武器裝備的實驗平台。咸信巨浪-2之後的中國第三代潛射彈道導彈「巨浪-3」已經在2010年代起展開研製,由032擔任測試艇。

在2013年初,巨浪-2潛射導彈已經定型,長城200號艇正式功臣身退,由新造的032試驗潛艇(舷號201,2012年10月交付)取代;總計從1966年交艇服役至此,長城200號服役了47個年頭,是中國海軍役齡最長的潛艇。到2020年,長城200號艇完成永久保存工程,轉移到青島海軍博物館。

已經除役、正在船塢裡進行永久保存工程的長城200號艇

完成保存工程的長城200號艇被拖带往青青島海軍博物館。 

長城200號(下)在2020年轉移到青島海軍博物館公開展示,一旁是已經

移除核子反應器的中國首艘09I攻擊核潛艇(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