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秤的技術發展   

  

                                                                                     By LUZE


         

     第四代戰機中,SU-27及MiG-29(不過我比較熟SU-27,所以我只討論SU-27)有了頭盔瞄準及離軸發射能力,這方面一下子領先了西方近20年,雖然依開始的IRST探測距離只有約50km,雷射測距距離只有約8km,R-73射程只有20km,仍算近距離使用,但隨著技術發展,IRST用了熱成像元件、雷射測距距離增加,R-73射程也提高到30km、40km、甚至是60km(R-73M),幾乎達到超視距作戰之能力。儘管西方國家如法國也是在發展已紅外線導引飛彈作中長程作戰的。但搭配SU-27系列的R-73能夠以頭盔瞄準並離軸發射的能力幾乎可以說在根本上勝過傳統方式。此外,即使是先進的射後不理飛彈,在實際戰場情況下,往往因發射狀況、天候、與敵機相對高度等影響而使得射程一在下降,使得二、三十公里內的戰鬥很難避免。
     另一方面SU-27擁有當代幾乎可以算是最完美、最有效率的氣動力設計,當年蘇聯開史論正''90年代的戰機''時,蘇霍的工程師說''我們的T-10及其改型一直到本世紀末都會是先進的'',實際上的飛行也證實其效率之高:如果只算戰機起飛推重比,同時期的SU-27總是比F-15低一點,可是他的加速性等總是超過F-15。

    也就是說,單單討論武器本身的話,SU-27在擁有了同代戰機對氣動力設計要求的極緻的同時,有一項創新,而且是領先近20年的''頭盔瞄準暨離軸發射''。這方面,西方國家直到看到SU-27才開始正式發展,裝備再他們的四代機上。

     儘管在R-73的射程內西方國家很難面對SU-27大魔王,但西方國家有主宰更上一層的東西:預警機,而且是整體性能比俄國好很多很多的預警機,預警機的地位是戰略性的,有很好的預警機,幾乎不用籌沒有很好的飛機,況且F-15也算是很好的飛機。這樣一來,SU-27的優勢就幾乎沒了。

     如果俄國人想要搞同一套,那麼他必須耗大量金錢及時間去弄出強和的管制系統,先不管弄不弄得出來,弄出來所號費的時間,美國人說不定可以玩下一代了。俄國人於是發展了戰機間資料鏈,使得預警機指揮MiG-31獲SU-30,再由他們指揮僚機作戰,整體性可能沒有美國好,但是可以彌補一部分缺點。另一方面〝你強在預警機,我把你預警機打下來就好了'',在著個想法上,蘇聯發展了射程300km的R-37(裝備MiG-31M,後來計畫終止)及400km的KS-172(裝備SU-27,好像就是AAM-L)。如果這種武器裝備俄空軍,那麼美國的預警機使用彈性將大大下滑(目前最好的預警機能夠指揮的最大範圍大約在400km左右,大約是KS-172的射程,如果美國戰機要搶先攔截SU-27,就必須飛出這個警戒圈,這樣他的SA一樣失去很多)

    以上就是很多''不對偁技術''的例子

          如果美國繼續在四代機的基礎上打轉,他就很難超越SU-27的成就,因為航電系統SU-27一樣可以升級,可是氣動力設計、離軸發射能力即使達到,對方也同樣升級了,這樣下去就不能達到''不能死美國人''的理想了。 

          美國出現的不對稱的技術:匿蹤,反正不論對方再強,就是要先發現才能攻擊,所以讓敵人看不到自己,就是搶奪SA最好的方法之一。結果出現了F-22

       現在看來,F-22真的好像天下無敵,目前能夠想像對抗他的方式,就是盡量避免他起飛,倘若他起飛,那還真是''我一起飛,空中就沒有王牌''了。

     在技術上,人們總是想著從濾波方式的改變去抓F-22,如果可以,那真好,如果不行呢?絕對不可能走F-22那樣的形狀匿蹤之路,還有什麼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