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區精華

 

美國為何攻擊伊拉克&各國冷淡的原因

                                                                 By 小高


       自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對於「是否」或「應如何」推翻海珊政權的問題,華府每年都會根據情勢衡量利害而逐一檢討。1991年美國強勢主導海灣戰爭,與其說考慮到其他國家的立場,倒不如說那是基於老布希本身即是出身德州石油家族,以及共和黨與西南軍火集團之間利害與共的密切關係,除此之外,當然也有平衡兩伊權力結構的戰略動機存在。 

也許有些同好已經注意到,當華府認知某些不友善國家的軍力發展與戰略動向對於美國國家安全「即將」或「可能」產生威脅時,美國將會根據情勢的發展而採取一種「預防性」的措施。這是一種根源於1938年慕尼黑會議的經驗,對美國而言,任何「可能」或「足以」挑戰美國現有的全球戰略優勢的力量或是潛在力量,都必須加以防堵,嚇阻,甚至應取消其權力因素。過去我們看到古巴飛彈危機,海灣戰爭,今天我們很可能將會再一次親眼目睹第二次海灣戰爭。 

無論是共和黨或是民主黨,都有這種「預防性」戰略佈局的觀念,只是思考途徑不同:民主黨政府強調以「多邊合作」與「談判」的方式達到此效果;而共和黨政府則較傾向「現實主義」概念下的國際關係,主張美國有權行使任何形式的國家權力以確保美國的國家安全,而不太須要顧及他國立場。 

因此在海灣戰爭結束後民主黨執政的八年期間,除了一次未成的行刺計畫外,對於伊拉克政策大多以配合安理會對其實施經濟制裁為底限。2000年小布希入主白宮,大量鷹派人士也跟著進入國家安全系統,唯小布希的戰略重點置於遠東地區戰略優勢的再確立,對於中東問題並沒有太多的著墨,直到911為止。 

此次小布希政府準備對伊拉克進行一次決定性打擊主要來自於以下幾點因素: 

(一)從美國區域權力部局的機會來看: 
1. 阿富汗戰役結束後,美國在中亞地區的權力佈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不僅一定程度地瓦解了「上海合作組織」的主要戰略目的,同時也為美國影響力前進西亞建立了重要的橋頭堡,使伊朗不敢輕舉妄動。 
2. 華府確實擔心巴格達當局的秘密核生化軍備計劃,因為倘若成功,將使華府的中東政策遭到極大的掣肘,甚至使中東地區展開新一波的核武競賽,而這將導致中東問題加速失控。 
3. 瓦解伊拉克是小布希進一步建構「絕對安全」體系的一環,此舉有助於美國在近東地區建立不可挑戰的權威。 

(二)從華府內部系統運作來看: 
1.在西南軍火集團的支持下,共和黨向來強調積極且強硬的外交政策。 
2.自小布希入主白宮以後,對伊拉克戰和大計爭論被視為是國務院系統與國防部系統之間彼此角力的延伸,雙方均試圖爭奪政策主導的地位,這種官僚議價的決策模式是美國政策決策過程中的常態。 



各國態度冷淡的原因: 


大體而言,歐洲與中東各國對美國決定攻擊伊拉克普遍冷淡,甚至反對,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師出無名」。 
1. 歐洲盟國大多認為攻伊理由不夠充份,且尚無明顯證據顯示伊拉克正在從事核生化軍備的建立:法國一心想重拾扮演中東和平談判的重要角色,自然持與美相左之意見;德國態度亦較過去保守;英國輿論亦強烈質疑布萊爾對攻伊的支持。唯土耳其同意「有條件」提供若干基地供美軍後勤轉運使用。 
2. 中東各國普遍對美國攻伊表示反感,其原因如下: 
(1) 小布希政府執政初期放任以巴雙方相互攻擊,而之後的介入卻又表現得無比差勁,最重要的是小布希明顯偏坦以色列的立場幾乎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公憤。 
(2) 中東國家普遍相信小布希攻伊的目的並不單純,目的其實是要「深入」並「整頓」回教世界。 
(3) 此舉顯示小布希準備放棄過去「以伊制伊」的平衡策略。,而改由華府親自介入西亞問題,伊朗亦擔心倘若支持小布希攻擊伊拉克,難保不重蹈「聯金滅遼」之覆轍。 

當然,是否動武的爭論仍在美國國內持續進行,但有意思的是,據說到目前為止,所有有關攻伊的兵棋推演,藍軍(美軍)從未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