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灣空戰啟示錄--

     

                  淺論波斯灣空戰

                                        By Dreamwalker LUZE


       波斯灣戰爭可說是近年最大規模的高科技局部戰爭,引發了許多軍事迷,特別是武器迷。不過因為聯軍勝得太漂亮了,導致很多軍事迷在討論時,總喜歡拿出一些看起來很正確其實卻不是對的例子。例如說,波灣空戰時,伊拉克的MiG-29幾乎都是一起飛就被F-15或F-16擊落,加上整場戰爭中F-15與F-16可怕的擊墜紀錄,塑造了F-15天下無敵的神話...等。筆者在許多網路討論區看到這種討論,一來覺得這種評論有失客觀,二來發現這種觀點反而遺漏了波灣空戰真正代表的涵義,因此作此文。

    必須先注名的是,聯軍的勝利,並不完全在於武器,戰前聯軍的外交戰、軍事部署等已經先勝過伊拉克,而戰時伊拉克不斷落於被動的態勢等,使得聯軍即使沒有那麼先進的武器,也幾乎注定打贏戰爭。本文只是在〝鑽牛角尖〞,僅僅從該戰爭的空戰〝抓出〞我要的資訊。

     我想抓出什麼資訊,那就是〝整個波斯灣空戰至勝的關鍵,在於環境意識(SA)的取得〞。


       關於波斯灣空戰,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整個波斯灣戰爭除了最後4天有地面戰,其他都是空中作戰〞、〝伊拉克擁有先進的米格二十九戰機,卻無用武之地,幾乎都是在起飛階段就被F-15擊落〞......等。之所以有後者這種輝煌戰績,關鍵不在戰鬥機,而是在於環境意識(Situational Awareness,SA)的取得。

    由AH-64攻擊直昇機和F-117匿蹤攻擊機的偷襲開始,聯軍依次將伊拉克的地面防空體系從面防空打成點防空:長程防空飛彈在第一擊就因失去雷達等而破功,剩下只能由自身小型雷達指揮的野戰防空飛彈構成之點防空體系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力。而這個點防空系統又再第二波攻擊遭受摧毀,打成幾乎只剩下高砲防空。地面防空體系被摧毀,伊軍對領空狀況已經無法確實掌握及防守,防空飛彈的失效,使伊軍防空完全須由戰機承擔,聯軍在規劃路線上更加有彈性,也意味著伊空軍任務更加吃重,也更加被動。這點不論伊軍地面戰管系統有沒有破壞都是如此,更何況戰時伊軍地面戰管已遭破壞。

波灣空戰聯軍主要的SA功臣:E-3預警機

 

    戰管在空軍中視非常重要的,不論是多好的飛機,探測距離、處理能力絕對不可能比空中預警管制機好,預警管制機又不可能比地面站台好(除了無死角外)。伊拉克地面戰管系統已遭破壞,唯一能進行戰管的也只剩下由Il-76改成的預警機,當時IL-76改成的預警機最好的也不過是蘇聯的A-50,儘管如此,A-50的指揮能力又大不如聯軍的E-3(注:因此蘇聯在戰機間資料鏈發展才會那麼早),數量上,伊軍預警機只有各位數,而聯軍的E-3有十幾架。整體管制能力的質或量都大不如聯軍,儘管如此,若此時伊軍能即時派遣預警機到適當的地方,然後趕快將MiG-29、MiG-25飛抵有利空域,也許還可以打下幾架美機。但事實上那是很難的,因為當時Il-76能不能飛到適當空域還是個未知數,也許考慮了這個因素,伊拉克竟把所有預警機開往伊朗避難。這樣一來,失去最有效的地面戰管,又失去第二有效的空中管制,伊空軍完全失去對整個戰場情況的了解,只能由MiG-29、MiG-25等飛機自己飛出去抓敵人。可想而知,對於伊拉克空軍而言,敵人在哪裡?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起飛?該往哪裡起飛?該怎麼作戰?..?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反觀聯軍空軍,好幾架E-3預警管制機在空中幾乎全天候完全掌握伊拉克領空情報,任何空中目標難逃法眼,空中又有好幾道由數架F-15組成的〝鷹之牆〞,隨時等候E-3的差遣。絕大多數的MiG-29在起飛階段就被E-3抓到,E-3就近指派〝鷹之牆〞前往攔截,MiG-29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已經被打下來。

    回顧一下F-15獲勝因素:首先,鷹之牆老早就在空中待命,當F-15已經在伊拉克空域附近時,伊拉克的飛機還在地面上(因為缺乏有效的預警設備),因此就算聯軍沒有預警機,F-15此時也佔有優勢,因為搶位比較快。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聯軍有預警機可以掌握廣大空域的情報,F-15即使遠離MiG-29的基地,一樣可以透過預警機掌握MiG-29的動態,加上前述的搶位優勢,先飛到有利空域,然後開雷達、鎖定、發射,MiG-29就這樣被轟殺。所以F-15的勝利並不是他的雷達看得比較遠,也不全是MiG-29飛行員訓練不足,而應歸功於預警機。(有F-15的飛行員認為,波灣空戰時MiG-29的飛行員技術很好,由此可見訓練上尚可)。

    以上討論的是對於整個空域的〝大方面的SA〞,就是知道敵我機在哪裡?做什麼?等等,也可以說是比較偏戰術上的SA。另一方面,〝小方面的SA〞,如用自己的航電系統去抓敵人、威脅警告等等,也可以說是科技上的SA,也是相當重要的。以下就來討論這個。

    該空戰中,也有少量MiG-25及MiG-29成功逃出F-15包圍網,與美機進行空戰,雖然最後雙雙落敗,但從中仍有我們要的資訊。

    據報導,該戰爭中有MiG-25飛行員除了藉著MiG-25的高速四處亂竄騷擾聯軍外,每當美機鎖定他時,對方就能做出相應的反制動作-能讓都卜勒雷達脫鎖的側轉-,因此躲掉了數枚飛彈,最後才因靈活性不足,被機動力比他高2G的F-15獵殺。反倒是比較晚問世的MiG-29在被鎖定時沒有作相應動作,好像完全不知道自己處境危險似的,掛得比MiG-25還悽慘。有人認為那是蘇聯的電子科技不好,所以MiG-29的雷達警告器性能較差。但若如此,那要如何解釋之前MiG-25的例子?

〝鷹之牆〞

 

    很可能起因於MiG-25與MiG-29任務上的不同導致設備上的不同。MiG-29是一種前線防空戰機,對戰管要求高,獨立作戰能力較差,蘇聯國土防空軍再接收比較不依賴戰管的SU-27時就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而接收MiG-29就比較順利,可見MiG-29的航電較簡陋。MiG-25雖然技術水平落後,但他的任務要求之一是〝在核子戰爭中一樣要能攔截敵機〞,核子戰爭時,地面戰管系統是不太容易倖存的,即使倖存,也不太容易進行通訊。另一方面,MiG-25也需要在美國轟炸機能攻擊蘇聯前將之攔截,因此可能比較需要遠離本土。以上都暗示著,MiG-25比較重視獨立作戰。所以波灣戰爭時MiG-25與MiG-29的SA差異很可能就是不同任務需求導致的不同性能水平。

    在聯軍方面,先進的通訊技術也是大功臣,雖然〝摧毀別人的預警體制,把自己的預警系統丟在別人領空上〞已經在大方向上決定了戰況,但如果沒有良好的通訊技術,也許會因為資料聯繫上的問題而降低戰果,例如F-15就可能因不能即時知道MiG-29的動態而無法即時搶位。聯軍的多國部隊完全由美軍指揮,卻沒有出現什麼重大的問題,足見聯軍在通訊技術上的進步,這使得聯軍能有效獲得許多平台獲得的即時情報,增加各軍種的SA。進步的指管通情(C3I)能力正是當年聯軍備受稱羨的部分。

 

   由此可知聯軍空戰至聖因素在於環境意識的取得-不論是戰術上還是技術上-倘若讓聯軍使用MiG-29,伊軍使用F-15,我想情況是一樣的。雖然此時MiG-29發射飛彈時仍要按好幾個按鈕,但他就是知道F-15在哪裡,他就是比F-15容易搶位,當F-15還沒就位時,MiG-29已經搶好位、按好所有按鈕,F-15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畢竟這已經不是戰機跟戰機的對決,而是戰機跟預警-指揮機的對決。就算再極端一點,讓一軍用F-22,情況可能也好不到哪裡去。

   

    波灣空戰的啟示,說來說去就是個環境意識的取得,以及指管通情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