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金薩爾滸之戰

By 海王子


一,后金的崛起

北宋末期,女真完顏等部建立金朝,從東北進入黃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東北。明朝初年,這些留居東北的部落分為海西、建州、東海三大部。

 

 

西元1559-1618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西元一五五九年),是明朝末年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女真族的傑出首領,他的祖先猛哥帖木兒,曾被明朝任命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但後來家道就漸漸衰弱,努爾哈赤年青的時後經常採集松子和人參,到漢人的市集去賣,因此逐漸受到漢人文化的影嚮,學會說漢語,並且喜愛讀三國演義。

二十五歲的時候,他的祖父和父親在一次戰亂中,被明朝的軍隊殺死。努爾哈赤繼承了父親遺留下來的十三副鎧甲,開始招兵買馬,發展自己的力量。他作戰非常勇敢,也很有謀略,不久就征服了鄰近的幾個部族,並且吞併了女真族的其他部落。在明朝萬歷四十四年(西元一六一六年),建立國家,定國號為金,歷史上稱為後金。從此,他就公開與明朝為敵了。

 

二,戰爭源起與戰前態勢

明萬歷四十六年(西元一六一八年),努爾哈赤向明朝提出「七大恨」的誓詞,發誓要報殺父之仇,於是率領軍隊兩萬多人,攻打明朝邊關,明朝派了八萬多人的軍隊去抵抗,經過五天的戰爭,明朝軍隊大敗,這就是有名的薩爾滸之役,這一仗努爾哈赤獲得了遼寧、瀋陽一帶的地區,力量愈來愈強大,奠定了清朝政權的基礎。

所謂「七大恨」是: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 

     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 

     其「老女」轉嫁蒙古;

(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

     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

    作威作福。

「七大恨」反映了滿族對明朝的憤恨。

 

 

明與后金在爭奪遼東的鬥爭中
一開始就處于不利境地:

在明與后金對抗中,居于開原附近的女真族葉赫部,恐被努爾哈赤吞併,故依附明朝,藉以后金對抗。另朝鮮李氏王朝,也傾向于明。

蒙古察哈爾部,住在歸化城與承德之間,與金對立,但同明的關系也好壞無常。住在大興安嶺南部的蒙古科爾沁部與住在大凌河以北的蒙古喀爾喀部,傾向並依附后金,常與后金配合,襲擾遼東。

在這種形勢下,明雖可以利用葉赫部屏蔽遼東,利用朝鮮李氏王朝牽制后金,但葉赫部人少力弱,朝鮮李氏王朝也因遭到日本的侵略和后金的襲擾無力助明。四路明軍出動之前,作戰企圖即為后金偵知,因而努爾哈赤得以從容應付。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趁明朝內爭激烈、防務松弛的時機,決意對明用兵。

明朝晚期,因忙于鎮壓關內人民起義,無力顧及遼東防務,駐守遼東的明軍,訓練荒廢,裝備陳舊,缺糧缺餉,兵力缺乏。加上長期處于和平環境,守備又極分散,軍隊戰力極差。

至此,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后金軍所攻占。后金軍襲占撫順、清河后,曾打算進攻沈陽、遼陽,但因力量不足,翼側受到葉赫部的威脅,同時探知明王朝已決定增援遼東,便于九月主動撤退。經過一段休整,努爾哈赤又于次年正月親率大軍進攻葉赫部,給予其重大打擊和破壞,基本穩定了翼側,然后傾其全力對付明朝。

萬歷後期,明忙於鎮壓人民起義,對遼東防務置之不顧。直至撫順等地接連失陷,明神宗方感到事態嚴重,派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並從各省抽調兵力,決定出兵增援遼東,又通知朝鮮、葉赫出兵策應,大舉進攻后金。明神宗卻在軍備未濟之時,即催促楊鎬發起進攻。

原擬二十一日出邊進擊,但因天降大雪,改為二十五日。同時,限令明軍四路兵馬于三月初二會攻赫圖阿拉。但四路明軍出動之前,作戰企圖即為后金偵知,因而努爾哈赤得以從容應付。

 

 

四,兩軍戰略構想

明軍戰略構想:

採取外線作戰,保障後方交通線,聯合友邦,兵分四路,圍殲后金軍。

 

努爾哈赤戰略構想:

採取內線作戰, “憑爾几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 。

在與明遼東都司交界處設一前進基地,以備牧馬歇兵,於是在吉林崖(今遼寧撫順市東)筑城屯兵,加強防御設施,派兵守衛,以扼明軍西來之路。

五,作戰經過與檢討

 

明軍作戰失敗原因

料敵不確,籌劃不周,準備不夠充分,因而分進不能合擊,而遭各個擊破。

主力突出冒進,未俟合軍,孤軍深入,陷入重圍,全軍覆沒。並使南北兩路也陷入力單勢孤的危境。

楊鎬掌握的機動部隊部署於後方遼陽,遠離前線,對戰況難以掌握,既不能及時策應前方,也不能掩護敗退,前線又無人統一指揮和協調各軍行動。

明軍作戰意圖未能秘密行動,事先均遭洩漏,使后金預有準備,佔盡待敵之利。

努爾哈赤勝利因素兵力集中,各個擊破

先期掌握敵情,判明敵進攻的主次方向。首先圍殲對其威脅最大而又孤立突出的杜松軍,從中突穿使明軍各路兵力形成分離,使其無法會合及聯絡,決心正確

 善于集中使用兵力,除以一部扼守要點外,八旗主力始終集中使用

于一個方向上,從而在總兵力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亦能使每戰形成局部優勢。

能發揮其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長,迅速轉進,既彌補了兵力不足,又能造成奇襲。

努爾哈赤,善於用間行詐。

戰後對兩國之影響

后金軍此戰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自從遭此役慘敗後,完全陷入被動,遼東局勢更形危急。此戰之后,后金軍乘勢攻占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明由輕忽自大變為軟弱妥協。戰略思想保守消極,直至清兵破關而入,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