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金薩爾滸之戰
By 海王子
一,后金的崛起 北宋末期,女真完顏等部建立金朝,從東北進入黃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東北。明朝初年,這些留居東北的部落分為海西、建州、東海三大部。
西元1559-1618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西元一五五九年),是明朝末年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女真族的傑出首領,他的祖先猛哥帖木兒,曾被明朝任命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但後來家道就漸漸衰弱,努爾哈赤年青的時後經常採集松子和人參,到漢人的市集去賣,因此逐漸受到漢人文化的影嚮,學會說漢語,並且喜愛讀三國演義。 二十五歲的時候,他的祖父和父親在一次戰亂中,被明朝的軍隊殺死。努爾哈赤繼承了父親遺留下來的十三副鎧甲,開始招兵買馬,發展自己的力量。他作戰非常勇敢,也很有謀略,不久就征服了鄰近的幾個部族,並且吞併了女真族的其他部落。在明朝萬歷四十四年(西元一六一六年),建立國家,定國號為金,歷史上稱為後金。從此,他就公開與明朝為敵了。
二,戰爭源起與戰前態勢
所謂「七大恨」是: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 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 其「老女」轉嫁蒙古; (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 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 作威作福。 「七大恨」反映了滿族對明朝的憤恨。
明與后金在爭奪遼東的鬥爭中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趁明朝內爭激烈、防務松弛的時機,決意對明用兵。
至此,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后金軍所攻占。后金軍襲占撫順、清河后,曾打算進攻沈陽、遼陽,但因力量不足,翼側受到葉赫部的威脅,同時探知明王朝已決定增援遼東,便于九月主動撤退。經過一段休整,努爾哈赤又于次年正月親率大軍進攻葉赫部,給予其重大打擊和破壞,基本穩定了翼側,然后傾其全力對付明朝。
原擬二十一日出邊進擊,但因天降大雪,改為二十五日。同時,限令明軍四路兵馬于三月初二會攻赫圖阿拉。但四路明軍出動之前,作戰企圖即為后金偵知,因而努爾哈赤得以從容應付。
四,兩軍戰略構想 明軍戰略構想: 採取外線作戰,保障後方交通線,聯合友邦,兵分四路,圍殲后金軍。 努爾哈赤戰略構想:
五,作戰經過與檢討
明軍作戰失敗原因
努爾哈赤勝利因素兵力集中,各個擊破
戰後對兩國之影響 后金軍此戰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自從遭此役慘敗後,完全陷入被動,遼東局勢更形危急。此戰之后,后金軍乘勢攻占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明由輕忽自大變為軟弱妥協。戰略思想保守消極,直至清兵破關而入,明朝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