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印度洋戰略討論

本篇摘錄自MDC二戰論壇的討論


 

發言人: 不知火奴 172.17.51.162 2001-02-28 13:25:14 
在二戰德國在1941年北非以優異的指揮和部隊的素質到了幾次重大的勝利幾乎有機會奪下埃及.而日本在開戰初期以強大的航母兵力和零戰在珍珠港打擊了美軍的太平洋艦隊.並橫掃了印度洋.但是由我來看這兩國都缺乏了一種戰略的眼光...那就是掌握印度洋的利益... 



發言人: 安國寺 140.116.132.58 2001-02-28 13:31:26 
在日本的觀點來說必須要德國配合才能有效掌握印度洋 
日本海軍本來要攻佔可倫坡,但是陸軍不派兵 
大概是因為補給十分困難吧 
日本海運力量極弱. 
我想再太平洋的戰事告一段落才有辦法經略印度洋吧 
(像是中途島勝利或是在1943年初攻佔夏威夷啦) 
之前大概只能派出潛艦部隊 
頂多是以重巡為首的艦隊 





發言人: 小高 210.241.153.106 2001-07-30 11:36:04 
:==> 在 " 不知火奴 " 的文章中提到: 
************************************************************ 
在二戰德國在1941年北非以優異的指揮和部隊的素質到了幾次重大的勝利幾乎有機會奪下埃及.而日本在開戰初期以強大的航母兵力和零戰在珍珠港打擊了美軍的太平洋艦隊.並橫掃了印度洋.但是由我來看這兩國都缺乏了一種戰略的眼光...那就是掌握印度洋的利益... 
************************************************************ 

在下必須強調幾點事實: 

只有當Axis決心以大型的雙鉗運動(Pincer Movement)合力夾碎大英帝國在西亞及印度的權力基礎時,印度洋才真正具備重要的戰略利益.否則只是一種大而無當的空想....... 
此議題的關鍵點有三:1.Axis是否可能採取"實質性"的戰略合作? 
2.Axis是否有此能力完成對印度洋的控制? 
3.印度洋是否真有"擁有"的必要? 

1.Axis基本利益並不相調和,所面臨的戰略選擇亦不相同. 
(1)德日締造同盟乃雙方均希望另一方能對蘇聯形成有效的牽制.而 
並非一種collective defense的合作機制. 
(2)正如希特勒征俄未照會日方,日軍奇襲夏威夷亦未通知德方.雙 
方並無互信基礎. 
(3)德國的目光在不列顛與蘇聯,北非作戰的目的僅在協助義大利不 
至崩潰.並無其它更宏觀的戰略構想. 
(4)日本的注意力在主戰場太平洋,union fleet無意,亦無力顧及印 
度洋.1942年4月的孟加拉行動僅在鞏固緬甸的戰略地位而已. 

2.Axis無力完成對印度洋的有效控制. 
(1)"噸位之戰"吸引德國海軍大部份的有效兵力;蘇聯戰線亦牽扯德 
國陸軍大量兵力,歐陸防空作戰則釘死德國空軍大部兵力.不可 
能有餘力供給印度洋方面作戰. 
(2)日本海軍的主要任務在確保國防圈的安全以及對抗美軍航艦兵 
力.不可能違反"集中"原則,進一步尋求對印度洋的控制. 

3.印度洋對於Axis的戰略利益經常有被誇大之嫌: 
(1)透過印度洋來擊碎大英帝國的勢力不僅不具決定性,而且況日持 
久,耗費甚巨,並且會對其它主戰場的資源需求形成"排擠效應". 
(2)印度洋的控制並不能提供德日所需的戰略價值,而欲用來征服它 
的資源與時間卻可能在大戰略的層面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發言人: 安國寺 140.116.103.111 2001-08-01 20:56:11 
:==> 在 " 小高 " 的文章中提到: 
高桑所提的觀點的思路是這樣的 
1.德日合作難 
2.經略印度洋所費不貲 
3.印度洋沒有相提並論的資源和利益 
4.所以印度洋的經略不符合經濟效應 
但是,我們可以先從事件的根本談起 
首先,高桑提到的 
"只有當Axis決心以大型的雙鉗運動(Pincer Movement)合力夾碎大英帝國在西亞及印度的權力基礎時,印度洋才真正具備重要的戰略利益.否則只是一種大而無當的空想" 
所說的以大型鉗型東西夾擊運動"夾碎"英帝國在西亞與印度的權力,才具備真正的戰略利益,這一點我頗有疑問.所以,要先來討論一下印度洋經略的利益到底在哪裡. 
印度洋東口是新加坡,西口是蘇伊士運河或好望角,而以印度南方的錫蘭島為中心,西有孟買,東有加爾各答 
,整個範圍可以說像是大英帝國的後院,英國在此擁有極為完整的戰略體系.而英帝國之所以成為霸視全球的日不落國,印度洋是一個最大的原因.但是,在二次大戰期間,英國本土飽受迫害,而各各殖民地亦告危急. 
英國海軍一度撐霸全球,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初,許多勁敵紛紛出現,首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飛黃騰達國力耀進的盟友美國,還有遠在東洋的島國日本,更有近在歐洲大陸的德國,這些新興的強勢逼的英國是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其中又以日美兩國對英國海軍最是威脅.原先,英國擁有世界第一的海軍,其他國家都望塵莫及,所以他得到了在當時可以負擔的殖民地.雖然在二十世紀初英國的海軍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海軍,但是他與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差距已經減低,相較之下,它的海軍似乎無法負擔如此龐大數量而且片布全球的殖民地,尤其是當英國本土飽受希特勒政權威脅之時.太平洋戰爭開戰後兩天的馬來亞海戰正是這種現象最淒慘的寫照,大英帝國甚至無法以海軍兵力確保東亞第一殖民地的安全,更不用說香港了.甚至後來以正經態度派兵的薩馬維爾艦隊亦遭到如同羞辱搬的悲慘下場. 




發言人: 安國寺 140.116.103.111 2001-08-01 20:56:47 
:==> 在 " 小高 " 的文章中提到: 
這些殖民地對英國有多重要呢?讓我們來看看. 
以下是一九三九年英國對西南太平洋,印度,澳洲等地的依存度: 
羊毛54%棉花16%馬尼拉麻100%黃麻100%小麥13%大麥5%米86%肉類23% 
奶油乳酪49%茶100%石油0.4%錳70%鎢57%錫86%鉛62%橡膠96&奎寧100%植物油33% 
英國如同日本,是一個以海洋起國的帝國,本土的資源雖不如日本貧乏,但如果切斷一切外路,將無法維持之前藉由殖民地撐起的社會. 
經略印度洋的利益一:剪斷英帝國令一個補給倉庫 
雖然在成效上可能沒有截斷英國本土來的有效,不果一定的成效是有的.但是,這似乎不是最大的利益 






發言人: 安國寺 140.116.103.111 2001-08-01 20:57:18 
:==> 在 " 安國寺 " 的文章中提到: 
從地理觀點來看,印度洋正好隔斷在日本和德義之間,這讓印度洋成了盟軍反攻的最佳基地. 
向東可以攻略緬甸,向西可以維持中東,延伸的話更足以掌握北非的命運. 
印度洋的重要性在戰爭中屢見不鮮: 
1.盟軍與中國的通路 
2.反攻緬甸的基地 
3.維持英國各地輸送物資至埃及的航線 
所以,經略印度洋的利益二:對東西作戰上都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所謂經略印度洋的方法呢? 
不管是利益一或利益二,都繫於一個重點:海運 
而要得到以上的利益,需要"以大型的雙鉗運動(Pincer Movement)合力夾碎大英帝國在西亞及印度的權力"才能得到嗎?





發言人: 安國寺 140.116.103.111 2001-08-01 20:58:04 
:==> 在 " 安國寺 " 的文章中提到: 
不管是從兵力上或是船運能力或是陸運能力來說,德日兩國要在西亞會師並牢固保有都是極為不可能的 
德國需要為了達到以上利益去出兵西亞一路延長補給線直到波斯嗎? 
日本需要為了達到以上利益進犯印度再去跟一個人口超多的國家為敵嗎? 
"佔領"印度或西亞都是完全得不償失的 
德國乾脆用那些兵力進攻英國本土 
日本乾脆呼籲鼓勵中國人移民印度 
所以,以大型鉗型"陸上運動"夾碎英帝國在此一區域的權力基礎是近乎不可能的 
而利益一定要在這樣做下才能得到嗎? 
當然不是的 
印度洋經略的要點在海 
而印度洋的形式如前所述,東口是新加坡西口是蘇伊士和好望角 
而中心正是錫蘭島 
在1942年,東口已為日本控制,隆美爾將軍也一度接近亞歷山卓港 
印度洋似乎岌岌可危,但是英國人仍然老神在在 
因為日本人龐大的兵力仍在東北瞪著俄國人,還有更多的兵力在中國泥沼理打滾,陸上的進攻是不可能的 
而隆美爾的物資全沉在地中海浬,相對如此它的敵人英國部隊的物資卻是充足的讓德義部隊看紅了眼. 
但是有一個最危險的狀態 
那就是如果日本海軍攻略錫蘭島,那一切將完矣. 





發言人: 安國寺 140.116.103.111 2001-08-01 20:58:58 
:==> 在 " 安國寺 " 的文章中提到: 
再回到之前的論題:要達成在印度洋的利益,又要"收多於支"而獲得真正利益 
要怎麼做呢? 
由陸路的想法已被證實是透支,是虧本的. 
那麼由海路呢? 
要幹到什麼程度才能達到目標? 
所費的兵力呢? 
需要德日兩國積極合作嗎? 
以大西洋戰役為例,如果將潛艦部隊運用在印度洋,將可以得到極大的戰果 
奪取印度洋利益的方法:海上交通破壞戰 
縱使英國在印度洋歐亞大陸南岸有再多的兵力,一但海上交通一斷,全都成了廢物 
從陸路運輸是透支的,是根本虧本的,一輛運油車從印度運由到埃及,可能要把它要運的油都燒光 
而對德國來說,印度洋的海運關繫著北非領土上將士的生命 
所以,在1941年12/17 
德國海軍長官就日德海軍協同作戰上發表德國方見解: 
"德海軍為破壞印度洋西部之敵海上運輸對日本潛艦部隊寄以厚望" 
又在1942年3/27,德海軍作戰部長對日本海軍進入印度洋提出要求: 
"目前的作戰重點在於近東中東,蘇伊士,亞歷山大,埃及等地...........在此際特別希望日本海軍能策應德義進攻埃及而實施切斷敵方從非洲東岸北上之敵方補給動脈作戰......." 
由此不難看出德國在北非所受到的壓力,望能藉由東非航線的切斷而得到解壓,但是一方面,卻又不可能減輕大西洋作戰的兵力去執行切斷"較不重要戰場"的作戰所以只好致力於拉攏日本參加.





發言人: 安國寺 140.116.103.111 2001-08-01 20:59:35 
:==> 在 " 安國寺 " 的文章中提到: 
而日本方面呢? 
以日本陸軍來說,他們的宿願是: 
解決中國事變,盯緊俄國人,然後西進,與偉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國陸軍於印度洋藉"海上交通"會師,然後經略印度. 
當然,日本海軍以一笑置之,近皆是不可能的作戰. 
高桑所說"(4)日本的注意力在主戰場太平洋,union fleet無意,亦無力顧及印度洋.1942年4月的孟加拉行動僅在鞏固緬甸的戰略地位而已."沒錯 
但在此我想分為陸海軍探討,因為日本陸海軍是一對"矛盾體" 
基本上,陸軍的目標較不明確,這是因為遭受海洋隔絕難以完成完整單軍種戰略之故 
陸軍一方面想在東北頂住蘇俄,一方面又腳陷中國,雖然嘴皮子上說要經略印度洋,但是在說法上也是十分保留:"藉海運力量"與德國在中東會師,真是不知所云 
而海軍對印度洋則是不屑一顧,或許有些參謀對印度洋的攻略抱有極大幻想 
但是以山本為中心的一派卻對此嗤之以鼻 
山本的中心思想只有一線:關島-中途島-夏威夷 
不管是印度洋或是澳洲在他眼裡都只是浪費兵力的愚蠢運動 
高桑以"日本海軍的主要任務在確保國防圈的安全以及對抗美軍航艦兵力.不可能違反"集中"原則,進一步尋求對印度洋的控制."似乎有點太過籠統. 
似乎現在已經由印度洋的利益談到要如何達成了但在這之前我想先談伊談有關日本海軍對印度洋的愛恨情仇.





發言人: 不知火奴~~重出工 203.204.114.185 2001-08-01 23:08:50 
:==> 在 " 安國寺 " 的文章中提到: 

要掌握印度洋的利益 
必先破壞英國人在這個方面的權力 
要找出他們的重心 
安國寺提出了地理性的重心 
我必須提出政治性的重心 
要使英國人在印度洋的權力核心就在印度 
這個偉大的殖民地使得英國人有餘力友持它那殘破的帝國 
但事實上印度本就是個問題 
印度內部的壓力早大到只要有一個缺口就可以堤防潰堤 
有火星就會有革命. 
日本人只要找出那顆發火石. 
讓印度人了解到他們可以打倒英國人 
那就可以使得印度的內部戰線發動. 







發言人: 小高 163.30.58.233 2001-08-02 00:16:10 
:==> 在 " 安國寺 " 的文章中提到:在詳讀閣下對印度洋利益之觀點及陳述以後,仍提出以下諸點供閣下參考: 

首先,閣下不厭其煩地洋洋陳述皇家海軍的輝煌與日落,細心地提出相關數據佐證.並根據1942年前後的相關史實,都是在為”印度洋之經略不僅對大英帝國有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亦為同盟國重要之後勤事業以及之所以能在北非與東南亞立於不敗之地”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明. 
其次,再對軸心國以大型鉗型"陸上運動"夾碎英帝國在此一區域的權力基礎之觀點予以駁斥,並藉以凸顯日本海軍威脅脆弱的錫蘭對英國在印度洋地位的震憾.. 
再其次,透過引述史實的方式說明德國對印度洋的力不從心,並藉以強調印度洋對北非戰局的決定性. 
最後,再將焦點轉回日本,完成與第二段論點的相互呼應. 

整段論點基本上可以三個主軸貫穿: 
1. 印度洋對英國,甚至對整個同盟戰略均確實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2. 認為德日兩國的”陸路擊碎”戰略是錯誤的. 
3. 相信印度洋的決定性在於錫蘭,其價值判斷寄望在日本海軍西進. 
…………整個論述似乎無懈可擊……………………………但是…….. 

觀點的澄清: 
1. 可能是表達的不當,在下所謂的”鉗形運動”並非狹隘的陸路行動,而是泛指德日兩國對於征服印度洋的共同決心與一致行動. 
2. 印度洋對軸心國的戰略價值之探討應以”個體”觀點來分析,而不應將軸心國當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1) 在下仍必須再三強調德日戰略目標不一致的基本觀念,因為它是很重要的立論基礎. 
(2) 就整個戰爭的觀點,印度洋的征服可以對英國形成重大打擊,對”整個”軸心國應是有利的,但若將問題進一步切割,便會發現問題絕非如此簡單. 
(3) 既然德日處於“國家利益大於聯盟利益”的情況,太平洋的問題正困擾著日本,因此任何超出國家戰略計畫範圍的行動應予以避免,這不僅合理,而且也必要. 
(4) 英國本身認為最重要者,德日未必所見略同,況且兩國在同一個時空均有其不同的敵人,印度洋對其而言並是非具有決定性的主戰場. 
3. 軸心國的北非前途關鍵維繫在基本態度以及地中海的控制,而非印度洋: 
(1) 非洲軍團屢次功敗垂成,其主要原因在地中海始終未能有效控制.印度洋只扮演配角的角色.換言之,”馬爾他”才是關鍵. 
(2) 在下必須再強調德國介入北非問題,其目的僅在協助並避免義大利崩潰.因為它與軸心國未能確保地中海運補安全這兩項因素實為隆美爾軍團總是未能獲得適當補給與兵力之主因. 
4. 在檢討戰史時,應經常注意各參戰國均有其特殊的戰略考量,特別是軸心國更是如此,因為戰略不僅指導戰爭,也支配資源. 
很多人批評軸心國對印度洋的戰略缺乏遠見,卻往往忽略了德日兩國南轅北轍的戰爭指導,以及同一時空兩國所面臨的各別難題是否可能支持這種偉大構想.印度洋問題的確帶給我們許多的思考空間,power, time, space這三項因素如何左右伯林與東京的戰略思考與決策途徑,我想這才是最重要 







發言人: 不知火奴~~重出江 203.204.114.185 2001-08-02 00:57:03 
:==> 在 " 小高 " 的文章中提到: 

: 首先,閣下不厭其煩地洋洋陳述皇家海軍的輝煌與日落,細心地提出相關數據佐證.並根據1942年前後的相關史實,都是在為”印度洋之經略不僅對大英帝國有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亦為同盟國重要之後勤事業以及之所以能在北非與東南亞立於不敗之地”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明. 
: 其次,再對軸心國以大型鉗型"陸上運動"夾碎英帝國在此一區域的權力基礎之觀點予以駁斥,並藉以凸顯日本海軍威脅脆弱的錫蘭對英國在印度洋地位的震憾.. 
: 再其次,透過引述史實的方式說明德國對印度洋的力不從心,並藉以強調印度洋對北非戰局的決定性. 
: 最後,再將焦點轉回日本,完成與第二段論點的相互呼應. 

: 整段論點基本上可以三個主軸貫穿: 
: 1. 印度洋對英國,甚至對整個同盟戰略均確實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 2. 認為德日兩國的”陸路擊碎”戰略是錯誤的. 
: 3. 相信印度洋的決定性在於錫蘭,其價值判斷寄望在日本海軍西進. 
: …………整個論述似乎無懈可擊……………………………但是…….. 

: 觀點的澄清: 
: 1. 可能是表達的不當,在下所謂的”鉗形運動”並非狹隘的陸路行動,而是泛指德日兩國對於征服印度洋的共同決心與一致行動. 
: 2. 印度洋對軸心國的戰略價值之探討應以”個體”觀點來分析,而不應將軸心國當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 (1) 在下仍必須再三強調德日戰略目標不一致的基本觀念,因為它是很重要的立論基礎. 
: (2) 就整個戰爭的觀點,印度洋的征服可以對英國形成重大打擊,對”整個”軸心國應是有利的,但若將問題進一步切割,便會發現問題絕非如此簡單. 
: (3) 既然德日處於“國家利益大於聯盟利益”的情況,太平洋的問題正困擾著日本,因此任何超出國家戰略計畫範圍的行動應予以避免,這不僅合理,而且也必要. 
: (4) 英國本身認為最重要者,德日未必所見略同,況且兩國在同一個時空均有其不同的敵人,印度洋對其而言並是非具有決定性的主戰場. 
: 3. 軸心國的北非前途關鍵維繫在基本態度以及地中海的控制,而非印度洋: 
: (1) 非洲軍團屢次功敗垂成,其主要原因在地中海始終未能有效控制.印度洋只扮演配角的角色.換言之,”馬爾他”才是關鍵. 
: (2) 在下必須再強調德國介入北非問題,其目的僅在協助並避免義大利崩潰.因為它與軸心國未能確保地中海運補安全這兩項因素實為隆美爾軍團總是未能獲得適當補給與兵力之主因. 
: 4. 在檢討戰史時,應經常注意各參戰國均有其特殊的戰略考量,特別是軸心國更是如此,因為戰略不僅指導戰爭,也支配資源. 
: 很多人批評軸心國對印度洋的戰略缺乏遠見,卻往往忽略了德日兩國南轅北轍的戰爭指導,以及同一時空兩國所面臨的各別難題是否可能支持這種偉大構想.印度洋問題的確帶給我們許多的思考空間,power, time, space這三項因素如何左右伯林與東京的戰略思考與決策途徑,我想這才是最重要 


小高您提出的有幾點我必須加以說明: 
首先你提出了軸心國應一致的運作才能得到印度洋的利益 
但我卻並不認為一定要以共同的意志來驅動這才能使軸心得到所謂印度洋的利益. 
反而是在一個極巧妙的情況下德日兩國都接近了印度洋的大門. 
這可說是上天所開的玩笑 
當時日本的手法若巧妙一點就可以引發印度的國內戰線. 
而這個後果呢?從古到今的戰史有太多這種可以無心達到的偉大戰果.只不過當德日在大門口時都沒有去跨過那一步. 
的確在很多方面來看日德都不是多強固的盟 
甚至在很多方面可說是個不相稱的同盟但是在在共同目標上面卻也有幾分的重疊. 
日本注重於其國防圈的防衛其主要敵人為美方太平洋艦隊而東方則是印度洋的英國艦隊.無論如何若是能使得無西方之慮都是日本在珍珠港後的目標而才會有掃蕩印度洋的作戰. 
那對德國而言呢? 
在1942年中過後德軍是曾十分逼近那個軟柿子~~當然我們可以說是補給打敗隆美爾...但是英國人的大船團可是從好望角繞過來的而且大部份的物資甚至是兵員都來自印度.而軸心地中海的航運是"義大利人"擊敗了德國而不是單單的馬爾它. 
但若我們正視這個巧合 
在1942年年中也就是六月前日軍對印度的內部陣線發動了"反英"的號名並以一個實質的軍事行動來打擊印度洋的英軍那是可以掀起一場革命的.而且這場革命會使得英國的印度變成一個巨大的泥沼. 
至於會不會改變德方的戰略這可能是個未知數但是...對於在埃及的英軍而言這會是個可怕的打擊. 








發言人: 小高 163.30.54.201 2001-08-02 11:20:50 
:==> 在 " 不知火奴~~重出江 " 的文章中提到: 

1. 在1942年中過後德軍是曾十分逼近那個軟柿子~~當然我們可以說是補給打敗隆美爾...但是英國人的大船團可是從好望角繞過來的而且大部份的物資甚至是兵員都來自印度.而軸心地中海的航運是"義大利人"擊敗了德國而不是單單的馬爾它. 
************************************************************ 
馬爾它的地位在地中海的軸心運補線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它正1942年春季隆美爾的北非奇蹟由盛轉衰的主因.因為以此為基地的英國空軍與地中海艦隊可以干擾甚至封鎖重要航道. 
英國的中東航線對北非戰局固然有其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根據1942年上半年的特殊情況,阻止隆美爾進一步擴張戰果的”直接”且”高份量”的原因乃因馬爾它的英軍困擾軸心運補線.印度洋充其量只扮演了陪襯的角色. 
軸心國一共有兩次佔領馬爾它的機會,一次是克里特島之役後,一次是1942年4月份軸心空軍對該島實施狂轟濫炸後,而有關希特勒於1942年是否應支持隆美爾的非洲攻勢,或應給予凱賽林登陸並鞏固馬爾它的優先權,這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 
************************************************************ 

2.我卻並不認為一定要以共同的意志來驅動這才能使軸心得到所謂印度洋的利益. 
反而是在一個極巧妙的情況下德日兩國都接近了印度洋的大門. 
************************************************************ 
在下所強調的也正是1942年上半年這一種特殊的情況, 1942年上半年的日本正進入一個關鍵性的時刻,它正思索如何在鞏固既得利益的基礎下,進一步的確保其南翼的安全以及再一次地對美國創造相對優勢.至於英國怎麼樣,日本並沒有太高的興趣.因為那對其不是重點. 
試問1942年上半年的印度洋的利益相較於摩斯比港的征服進度與美國航艦兵力的挑釁,還有中途島的問題,會顯得特別重要嗎?答案是不會的.切斷英國的中東航線對日本所要面臨的問題並無助益.因此印度洋對日本而言並不值得分割其保貴的兵力來進行作戰. 
因此,在下所要強調的,是”何種戰略考量與客觀環境影響日本的決策判斷與戰略選擇”,而不是”日本可以怎麼做,因為這樣做會比較高明…..” 
************************************************************ 

3.當時日本的手法若巧妙一點就可以引發印度的國內戰線. 
但若我們正視這個巧合 
在1942年年中也就是六月前日軍對印度的內部陣線發動了"反英"的號名並以一個實質的軍事行動來打擊印度洋的英軍那是可以掀起一場革命的.而且這場革命會使得英國的印度變成一個巨大的泥沼. 
************************************************************ 
還是強調,日本的興趣並不在如何使英國的中東勢力全盤崩潰,戰爭資源也不允許它這麼做.至於有關二次大戰英印關係是否有惡劣到如此,容在下收集資料後再與閣下討論……………. 

ps:如果眼前的難題尚未解決,任何其它具有遠大戰略利益的方案都只是空談............ 









發言人: 不知火奴 203.204.114.185 2001-08-02 13:45:00 
:==> 在 " 小高 " 的文章中提到: 

: 1. 在1942年中過後德軍是曾十分逼近那個軟柿子~~當然我們可以說是補給打敗隆美爾...但是英國人的大船團可是從好望角繞過來的而且大部份的物資甚至是兵員都來自印度.而軸心地中海的航運是"義大利人"擊敗了德國而不是單單的馬爾它. 
: ************************************************************ 
: 馬爾它的地位在地中海的軸心運補線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它正1942年春季隆美爾的北非奇蹟由盛轉衰的主因.因為以此為基地的英國空軍與地中海艦隊可以干擾甚至封鎖重要航道. 
: 英國的中東航線對北非戰局固然有其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根據1942年上半年的特殊情況,阻止隆美爾進一步擴張戰果的”直接”且”高份量”的原因乃因馬爾它的英軍困擾軸心運補線.印度洋充其量只扮演了陪襯的角色. 
: 軸心國一共有兩次佔領馬爾它的機會,一次是克里特島之役後,一次是1942年4月份軸心空軍對該島實施狂轟濫炸後,而有關希特勒於1942年是否應支持隆美爾的非洲攻勢,或應給予凱賽林登陸並鞏固馬爾它的優先權,這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對於北非的作戰為何我說是義大利人在補給上打敗了德軍而不是單單的馬爾它...這可以從加查拉會戰前義大利高層就向隆美爾抱證會有絕對大量的船隻支援北非...事實上義大利並沒有確實的執行這個承諾.直到後來軸心軍撤到突尼斯時補給量才以驚人的數量成長雖然此時盟軍對於地中海的掌握是更加嚴密.所以有些所謂客觀的情況竟是在很不客觀的情況下產生....這可真叫人情何以堪. 
而在1942年對埃及駐軍補給的航線是印度洋航線這點卻是不可以容略或是加以輕視的. 
************************************************************ 

: 2.我卻並不認為一定要以共同的意志來驅動這才能使軸心得到所謂印度洋的利益. 
: 反而是在一個極巧妙的情況下德日兩國都接近了印度洋的大門. 
: ************************************************************ 
: 在下所強調的也正是1942年上半年這一種特殊的情況, 1942年上半年的日本正進入一個關鍵性的時刻,它正思索如何在鞏固既得利益的基礎下,進一步的確保其南翼的安全以及再一次地對美國創造相對優勢.至於英國怎麼樣,日本並沒有太高的興趣.因為那對其不是重點. 
: 試問1942年上半年的印度洋的利益相較於摩斯比港的征服進度與美國航艦兵力的挑釁,還有中途島的問題,會顯得特別重要嗎?答案是不會的.切斷英國的中東航線對日本所要面臨的問題並無助益.因此印度洋對日本而言並不值得分割其保貴的兵力來進行作戰. 
: 因此,在下所要強調的,是”何種戰略考量與客觀環境影響日本的決策判斷與戰略選擇”,而不是”日本可以怎麼做,因為這樣做會比較高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是以您的看法那為何日軍又先後對印度洋進行掃蕩戰和對印度的地面攻勢? 
事實上要知日本的國防圈是分別針對兩個威脅...一個是太平洋方面的美軍一個印度洋方面的英軍...而且至始至終日本大本營一直把印度設為最大的地面威脅來源...對於印度內部也有特設的機關進行對印度內部陣線的作戰.至於資源方面我則必須提出... 
事實上日軍在這個地區投入的兵力並不會影響到向其它地區投入兵力的行動...首先是日本陸軍的作戰和關東軍可調動人數來評估~~唯一的考量就是日本的連輸能量和其調度能力是否能在這個關鍵點發揮到最大的極致. 
事實上就如"中途島"和"珍珠港"一樣.客觀的情況竟比所能預想的要來的不客觀. 
************************************************************ 

: 3.當時日本的手法若巧妙一點就可以引發印度的國內戰線. 
: 但若我們正視這個巧合 
: 在1942年年中也就是六月前日軍對印度的內部陣線發動了"反英"的號名並以一個實質的軍事行動來打擊印度洋的英軍那是可以掀起一場革命的.而且這場革命會使得英國的印度變成一個巨大的泥沼. 
: ************************************************************ 
: 還是強調,日本的興趣並不在如何使英國的中東勢力全盤崩潰,戰爭資源也不允許它這麼做.至於有關二次大戰英印關係是否有惡劣到如此,容在下收集資料後再與閣下討論……………. 

: ps:如果眼前的難題尚未解決,任何其它具有遠大戰略利益的方案都只是空談............ 

印英態勢一直是在英國人以戰爭過後獨立的"諾言"下勉力支撐的. 

若是把決策者的智力考量到戰略的範圍內那一定會有很多令人作噁的畫面. 








發言人: 安國寺 163.31.241.208 2001-08-03 21:20:58 
:==> 在 " 小高 " 的文章中提到: 
嗯,上次我的論題尚未結束,但在這之前要先解釋幾點 
1.高桑的"大型雙鉗式運動"我並沒有完全解釋為陸上活動,只是我分成陸上和海上,而先推翻陸上活動之可能.所以之前我的用詞是"大型陸上雙鉗式運動" 
2.印度洋在日本看來雖然可能利益不是很高,但是依照史實當時日本海軍確實有一堆人高唱進入印度洋,(因為日本海軍並非就是以山本思想為中心)所以日本進入印度洋並非員全為了德國利益 
3.高桑一再強調的德日合作不來的情況我會在以下說明 
4.火奴提的日本陸軍中有對印度專設機構並實施政戰作戰的確是事實,但印度在當時仍有許多英國駐軍(多是印度部隊),而且兩大民族勢力(甘地和尼爾)都不樂見日本人或德國人入侵,甘地倡導不合作運動,而尼爾雖然伊方面也和英國人交涉但卻也發表將會抵抗一切打算入侵者,以當時之情況來說印度戰時之獨立可屬不易.(除非英本土被攻陷或西亞情勢軸心獲得勝利轉機) 
~~~~~~~~~~~~~~~~~~~~~~~~~~~~~~~~~~~~~~~~~~~~~~ 
之前有說明了一下日本陸軍的原來願景,就是西進後跟德國人在西亞會師,但是不管在計劃上還是實際上都有很多障礙 
1.兵力絕對不足,中國四十萬,滿洲百萬,日本兵力實以耗盡,如果要以理想的狀態攻入印度,恐怕要五到十個師團的力量 
2.和海軍太平洋正面作戰相衝突,無法獲得海軍大規模船舶支援 
3.德國不一定要揮軍西亞,日本陸軍似乎將德國揮軍西亞當作是勢在必行的,事實上,隆美爾很可能只打到蘇伊士 
所以陸軍原來的想像在戰爭中實際上是難以辦到的. 
在此副題一點,陸軍的印度攻略作戰在戰時飄忽不定,當海軍要經略印度洋時,陸軍也不隨之跟進,口口聲聲說要等待德國陸軍先下手,然後進行"大型陸上雙鉗式運動"夾擊印度西亞等地.當然隨著德國人的失敗,陸軍進攻印度的想法也就破滅. 
總而言之,陸軍部認為印度對日本有多少利益直得單方面攻略,所抱持的想法無不是等待無敵德軍聲威片及西亞時,一起跟進,檢個便宜罷了,這和龜縮於東北的關東軍心態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所以,在戰時,不用說德日對於印度洋的作戰想法不同就是連陸海軍都鬧的不合. 







發言人: 安國寺 163.31.241.208 2001-08-03 21:21:18 
:==> 在 " 安國寺 " 的文章中提到: 
那麼,接下來講到海軍部分 
在日本海軍裡對於印度洋的經略態度可以分為兩派 
一派支持西進,就如同陸軍的論調一樣,攻略錫蘭島,登陸印度 
一派不支持大規模進入印度洋,而將主注意力放在太平洋正面 
在第一階段作戰(珍珠港,南洋攻略)結束後,日本海軍內部為了第二階段的作戰吵的不可開交 
主要的案子如下: 
1.印度洋方面,錫蘭島 
2.斐濟,新克里多尼亞,薩摩亞 
3.夏威夷 
其中印度洋作戰是聯合艦隊名參謀黑島龜人極力提倡的案子 
斐濟,新克里多尼亞等地的攻略,切斷美澳連線的作戰則是軍令部的本願 
而夏威夷作戰想當然爾就是山本長官的本意 
以現在"戰後"的觀點來看,當然第三個提案積極攻略太平洋正面的觀念似乎是比較明智的想法 
但是,依照開戰時日本海軍的"戰爭勝利計劃"來說,和山本長官心中的短期戰爭有點差距 
以現在的一般普及的觀念來說,好像山本五十六就代表了日本海軍 
山本的想法就是日本海軍的想法 
但是事實卻差的很遠 
山本五十六的地位是:聯合艦隊長官,而日本海軍是相國海軍一樣由三個組織構成的.分別是:聯合艦隊,海軍軍令部,和海軍省 
其中負責戰略戰術的部門想當然爾就是海軍軍令部.而聯合艦隊只是一個執行戰略的單位 
但是戰爭開打時海軍軍令部的長官並不是一個積極鐵心的人(永野修身)(次長伊藤整一也是差不多的人),在面對極為強勢的山本長官時,似乎有點不知所措.而且在山本"跋扈"的擺平一切異議,專意實行珍珠港作戰後它在海軍中的地位已經無人能及. 
現在在提及開戰時的"勝利計劃" 
第一階段:攻略南洋,獲得太平洋上戰略要地 
第二階段:屈服英國 
第三階段:消除美國戰意 
日本人原先以為要使美國退出戰爭,英國的屈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今日看來則效力似乎沒那麼重) 
但是在德國轉向東方進攻俄國後,日本就認清了要靠其他方面來屈服英國 
而已日本的觀點來說,攻略印度洋的確能促使英國屈服 
所以海軍舊的觀念是:在第二階段和陸軍一起攻略印度洋,大膽西進 
但是,山本並不仄麼想 





發言人: 安國寺 163.31.241.208 2001-08-03 21:21:50 
:==> 在 " 安國寺 " 的文章中提到: 
山本的戰爭計劃是短期戰爭,在第一階段完後,應該把或任何機會讓美國退出戰爭,越快越好 
而攻略印度洋,在山本的眼裡,是一個浪費兵力和寶貴時間的作戰 
山本的作戰計劃是:以積極的攻勢一路打到夏威夷 
所以當有人提出:切斷美澳連線(軍令部)時,山本怒斥:"大可不必!:" 
而對於印度洋,山本的看法也不同 
雖然有人將希望寄託於德軍,望能一舉西進,但是這對於山本來說似乎是多餘的,對於他早日結束戰爭不但沒有幫助,反而只有拖延兵力的壞處. 
山本意下的印度洋攻略,存在的意義只有一個-引出英國艦隊並殲滅之 
在夏威夷作戰後,英國艦隊一直是日本海軍一根在背上的芒刺 
在英國艦隊尚未消滅前,要在太平洋正面上做任何大規模作戰似乎都有隱憂在背 
所以攻略錫蘭島,引出英國艦隊加以消滅之正是山本的想法 
否則,攻略印度洋對"美日"戰爭似乎美有多大利益 
而對於該作戰可以給予德軍的利益-切斷東非和印度航線,日本人似乎沒想到過 
所以當德國人提出要求(前已有述)時,日本人就給他這樣的答覆: 
"...日本海軍應致力於太平洋正面作戰,...印度洋作戰雖不會即時行動,但以列在計劃之內..." 
如此應付的答覆. 
但是到頭來,陸軍反而反對進攻錫蘭島 
因為陸軍懷著的想法是等到德軍揮軍西亞在與之並進夾擊 
沒有單方面發動西進作戰的想法和勇氣,結果拒絕派出兵力 
最後的印度洋作戰就變成如戰史上所講的 
"襲擊"錫蘭島,引出英國艦隊殲滅之............. 
至於"我"心中想的印度洋經略,下次有空再講.........






發言人: 小高 163.30.56.31 2001-08-04 00:02:16 
:==> 在 " 安國寺 " 的文章中提到: 

安國寺閣下與不知火奴閣下博學多聞,素養深厚,實幫在下上了一課學術界不甚注意的印度洋問題,深感配服. 
不瞞閣下,在下正處於明年研究所考試的準備進程中,其中有一門應考科目便是"兩次大戰史".於是便對該討論站寄予厚望,期待能在與諸位前輩的討論中,加深本身於該領域的學能.短短兩個月確令在下大開眼界,堪稱豐收. 
目前國內兩次大戰史的研究領域,大至分為兩種途徑:其一為以軍方學術體系為主的國防大學,較強調單一戰役與技術後勤的深入探討..其二是以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為主體的民間研究,有極寬廣的研究視野,融合了歐洲自約米尼至李德哈特之傳統戰略思想與國際關係理論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體系""衝突與危機管理""嚇阻"等分析架構來對世界大戰的發生原因,戰爭期間各交戰體之互動影響以及戰後結構重組等問題進行全面且深入的檢討,並與後來冷戰的世界格局進行研究聯結......... 
能夠透過該討論站交換不同學術背景與研讀史料的觀點,實已擴大了彼此的觀察視野與研究廣度,確為雙贏與兩利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