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子動力先進火力艦─蒙大拿級

(Nuclear-powered Advanced Arsenal Ship─Montana Class)

 

 

By Chris

發展背景

    美國在二十世紀末的幾場戰爭─波灣戰爭及攻擊南斯拉夫中發現,海軍對地攻擊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一場局部性戰爭就會消耗大量昂貴的戰斧巡弋飛彈,在愛俄華級戰艦退役後這個現象更加的惡化,因此提出了強化海軍對地攻擊能力的計劃。首先登場的是在90年代初期的火力艦計劃,火力艦是一種有厚裝甲和大量武器、吃水極深、航速慢且乾舷極低的軍艦,不過由於構想太過不切實際而宣告放棄。隨後出現的DD(X)松華特級就做了許多修正,它配備的兩門15.5cm艦砲和垂直發射艦砲,加上導向砲彈的出現更使火砲也能擔任長程的攻擊火力,DD(X)任務中的一環就是精準的對地攻擊,AGS系統(Advanced Gun System,先進砲術系統)由全球定位系統GPS定位目標,再由艦上發射砲彈攻擊,由於砲彈比起飛彈價錢可是便宜多了,因此可以大量的發射、傾洩,這對於對陸支援作戰的進化更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但是中國在統一台灣之後,取得一個良好的海軍基地,因此開始全力發展海軍,在西太平洋沿岸的國家,已經無法對中國造成任何的威脅,日漸壯大的中國海軍不僅建造了蒙恬級巡洋艦和旅海Ⅱ、Ⅲ、Ⅳ級驅逐艦,並且更進一步的計畫建造始皇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這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勢力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結束之後,日本一直是和美國"合作愉快"的夥伴,雙方更簽訂了著名的美日安保條約,然而在建造鳥羽級後,日本的態度越來越強硬,對美國而言,鳥羽級那根本不叫作自衛艦,而是帶有濃厚攻擊色彩的攻擊艦,雖然美國官方一度警告日本 終止鳥羽級的建造案,可是日本竟然要求美國先終止DD(X)的建造計劃,這個舉動可惹火了美國,因此馬上對日本進行一連串的軍事與經濟的制裁行動 ;然而日本國內的反應也很激烈,美日關係急遽惡化,最後日本甚至宣布終止美日安保條約,並且撤銷所有駐日美軍的基地使用權,美國在心不甘情不願的狀況下撤回了駐日的艦隊,改駐防於珍珠港或關島

    之後,又傳出了令人震驚的消息,日本和中國締結友好條約,並且合作發展一艘被稱之為AN-1的核子動力巨型攻擊艦,裝備的先進砲術系統也是40.6cm的超大口徑艦砲 ,而且極有可能有和主砲相匹配的厚重裝甲,由之前鳥羽級的例子來看,美軍高層研判AN-1的主砲可能有極長的射程,這對美國視之為命脈的航空母艦是很大的威脅,畢竟砲彈比起飛彈便宜,AN-1大可將跟反艦飛彈射程相匹敵但破壞力卻大很多的砲彈大量傾洩在航空母艦身上,而且砲彈體積小本身也不會發出雷達電波,攔截的難度就大上很多,之前使用電磁投射砲作過測試,初速高達7馬赫,這對像RAM、方陣快砲這類的近迫武器是很大的挑戰。因此縱使有昂貴的神盾艦在外圈保護,仍然不能保證航空母艦可以全身而退。因此,美國海軍發動BGN-X的計劃,希望建造一艘"現代化"且能和AN-1抗衡的"戰鬥艦"

    計劃提出後,有多達500枚VLS載彈量的重型火力艦和能搭載電磁投射砲砲塔和F-35的航空戰艦兩種方案被提出。第一個案子可以確保軍艦本身攜帶有極大量的各式武裝以應付各種屬性的任務,但是全都為飛彈的組合拿來攻擊似乎過於浪費,而且該艦的艦砲僅有VAGS一種,很容易受到對方快艇的攻擊;第二個案子所裝載的電磁投射砲可以有效的作對地和對艦的打擊模式,航空機更能提供軍艦廣域防空和加強任務屬性的性能,但是自衛武裝就顯的較為不足,因此折衷的第三的設計被提出而被成為BGN-X的最終修改版構型

 

外型設計

由外型來看,蒙大拿級十分簡單而平滑但不失航海性

    蒙大拿級(也就是BGN-X的正式名稱)的外型和DD(X)相同的採用了匿蹤的設計,不過由於吃水增加,因此並沒有採用DD(X)所用的穿浪逆船舷,而是使用新型的"複合舷"。穿浪逆船舷早在海影號試驗艦的時代就已經研發,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艦身和海面形成的角度,造成雷達波的散射,以致雷達無法接收到足夠的回波,便在雷達上被電腦當成雜波濾掉了,不過海影號的匿蹤外型太過完美了,反而在雜波連連的海面上形成了一個低反射區,因而給美軍的匿蹤艦設計一次很大的打擊,因此後來的勃克級便採用了傳統式的外型。而在DD(X)時,由於軍艦必須近岸航行,沒有匿蹤似乎太過冒險,因此又回到了穿浪逆船舷的研究。不過DD(X)了不起也才和提康德羅加級的大小差不多,但蒙大拿級的排水量幾乎高達它的6倍,吃水大幅增加,使用穿浪匿船舷的話將會導致全艦的耐浪力下降,隨著船舷而上的海浪也會衝擊、侵蝕甲板上的設備,包括了昂貴的VLS和電磁投射砲,因此必須改用新式的外型。就航行來看,傳統式的船舷最為適合,由內向兩舷延伸的船舷能有效的壓制波浪,不過相對的對匿蹤就有害處;而適用於匿蹤的逆船舷則耐浪性太差,很容易造成裝備的損壞,加上因海浪衝擊而常為潮濕狀態的甲板在安全上也是隱憂,因此蒙大拿級採用綜合兩者優點的"複合舷"設計。這種新型的"複合舷"在乾舷部分呈現ㄑ字型,乾舷的下半部由內向外傾斜,也就是像一般船艦的外型,而乾舷上部則為由外向內傾的"逆船舷",可以使艦艇的雷達截面(也就是RCS值)縮小,中間的這條綾線從船艏向後緩降,有點類似像在愛俄華級的甲板上再加蓋一層向內傾斜甲板。船艏較高的傳統舷可以有效增加船艦在大洋中的破浪能力,而向後逐漸增加的逆船舷則可以大幅將低RCS值。其次是蒙大拿級上部結構的外表和複合舷的上部呈現一體化的向內傾,這不但可以增強艦體結構上的強度,傾角也能使敵方動能式穿甲彈的穿甲力減弱,更能減少雷達波的反射可能;而經納米科技改良、縮小的SPY-3相位式雷達則張於跟艦橋幾乎融為一體的先進複合桅杆上,以0˚、90˚、180˚、270˚的位置排列,這樣的配置法可以得到較好的雷達視野(也就是360˚的全周雷達視野),主砲塔則位於前甲板的前端,VLS前方則為2X8的20.3cm垂直電磁投射砲(VAGS),艦橋前方和先進複合桅杆的後方則各有一組高達124枚份的VLS,更後方則是裝有電子反制系統和干擾火箭的發射機。艦身的最後段的是可供操作VSTOL機的大型飛行甲板。由此來看,蒙大拿級的外觀平滑簡單,且有適度的曲折使其能兼顧隱匿性、航海性和消除其雷達或武器射擊的死角

 

     蒙大拿級是美國海軍自愛俄華級後新造的重裝甲軍艦,蒙大拿級的艦身施予了重裝甲防禦(舷側300~380mm、主砲塔410mm、上構物側面400mm,上方150mm),單就裝甲厚度來看足以和當年的戰艦相匹敵。在鐵製軍艦出現後,大家紛紛在軍艦上施加鐵製或鋼製的裝甲板,以求抵擋敵艦艦砲或魚雷的攻擊,但近年來由於電子武裝的進步導致上部結構的重量增加及要求軍艦的隱密性,因此全鋼結構不再適用於新一代的軍艦,事實上曾經出現以質輕的鋁合金搭建上部結構的例子,然而在福克蘭戰爭及CG-26貝克納普號(Belknap)事件中,鋁合金雖然有減輕重量的優點,但是它不但強度較鋼質結構為弱,萬一不幸被擊中後,高溫還有可能引發鋁合金猛烈的燃燒,因此美國海軍在建造亞雷•勃克級時便重新改用鋼質結構。雖然如前所述,蒙大拿級的裝甲比起愛俄華級稍薄,但由於材料的進步,蒙大拿級所使用的功夫龍材質裝甲板,雖然單價較高,但是能減輕本身的重量,加上複合材料裝甲的強度遠優於同等重量的高密度勻質鋼,因此在防禦力上其實遠勝過愛俄華級。配合奈米匿蹤塗料的使用,蒙大拿級更能有效減少龐大艦體所造成的雷達回跡。另外蒙大拿級也採用多層防水隔艙的設計, 防水隔艙不但能夠阻止水和火在船身內擴散,配合核生化氣密堡壘防護系統和優秀的抽風防護系統的使用,防水船艙還可以有效的杜絕毒氣或放射線污染船艦。基於以上各點可知道,蒙大拿級有很強的防禦力,這才是身為一艘旗艦應具有的防護力,以免容易被癱瘓導致艦隊的混亂和戰力的損失

 

 

 

推進系統

核子燃氣渦輪機系統簡圖

          蒙大拿級所使用的推進系統種類為核子動力電力推進,在驅動發電機的系統上,蒙大拿級採用了新式的核子燃氣渦輪機。核子燃氣渦輪機不同於一般常用的核子蒸氣渦輪系統,它用來驅動渦輪機的工作流體是由反應爐直接加熱的惰性氣體,而非以往的水蒸氣,較不用擔心蒸汽過熱度的問題,另外無水的管路也能減少腐蝕。核子燃氣渦輪機的流體因為已經是氣體,因此不受到蒸發潛熱的影響,反應爐出口溫度高達750℃以上,使得熱機的工作效率更高,啟動速度也比較快。更重要的是蒙大拿級因為採用核子動力系統而不需要裝設煙囪,這不但不需要大量以往軍艦上造成防禦和水密缺陷的通氣管道,更不用擔心煙囪排氣造成的紅外線訊跡或對船身及電子零件產生酸性腐蝕

         而核能發電產生的大量電力則用來供應電動機主機和艦上大量的輔系統使用,由於蒙大拿級採用"整合式電力系統",這可以減少像液壓或氣壓管路所占的空間,改以更節省空間的電纜代替,這不但增加了蒙大拿級可用於其他用途的空間,也使機艙的系統更為簡潔、統一。蒙大拿級採用電力推進的最大優點就是他的安靜性,由於蒙大拿級的船型不利於船速,加上排水量大,因此必須以蠻力突破這些障礙。8具出力達100000匹馬力的電動機採用兩兩一組的方式驅動螺旋槳,在一般巡航時每軸可以僅使用1台電動機驅動,不但能減輕發電機的負荷,更可以增加軍艦的航行安全。蒙大拿級將渦輪機、空氣壓縮機等容易產生震動的部分置於特殊設計的減震浮筏上,利用懸浮避震的原理減少渦輪機的本身的噪音和震動,水下音響訊跡大幅減少,這對蒙大拿級進行反潛戰有很大的優勢;不過為了加強肅靜性,並沒有採用可變螺距式螺槳,而是傳統的定矩式螺槳,雖然會減少部分操艦的靈活度,但是卻減少引發空穴現象而在敵方聲納前自曝方位的機會。艦艉螺槳間則豎有三道分隔板,可對艦尾水流產生導流的作用以增進推進效率。而使用定距式螺槳所損失的機動性,則以安裝在船身的三座可伸出式推力器彌補,推力器的後端則加裝了像百葉窗般供導流的導板,用來提高推力器的效率

 

 

 

電戰系統

         蒙大拿級和其他傳統艦艇相比,最大的進步就是使用"相位式火控雷達",美國海軍之前的神盾艦雖然採用SPY-1相位式雷達,但是SPY-1僅只在戰鬥時提供廣域及時目標搜索、追蹤而無法進行飛彈的最終導引,飛彈的導引工作還是要依靠機械旋轉式的SPG-62,一但遭到飽和攻擊,平時"沒什麼運動"的SPG-62就必須一直轉來轉去以導引向不同方向飛去的多枚飛彈,這時候SPG-62就很有可能因為持續的激烈轉向引起故障而無法轉動,因此才會採用這種固定在艦體上的相位式雷達。這種新型的雷達以1.5mX1.5m的正方形配置於上部結構物的四面,每一平面配置兩座這種雷達;相位式火控雷達算是戰鬥機所用主動相位式雷達的艦載版,他一般不擔任搜索的任務,而是負責導引艦上各種飛彈和火砲,並在威脅接近時協助艦上近迫系統的射擊,平均每距像衛視火控雷達至少能同時處理8個目標,因此蒙大拿級可以在同時間內截殺32個以上的各種空中或水上目標。廣域防空飛彈和近迫武器系統由於改由相位式雷達控制,蒙大拿級可以同時對來自於多個方向的目標連續發射飛彈攔截,加上沒有雷達死角,尤其對攔截掠海反艦飛彈特別有威力

        此外搜索雷達也由SPY-1變為更強力的SPY-3,SPY-3的體積較SPY-1來的小,而且能當做多功能雷達使用。SPY-3的電波發信力更強、電波素子更為密集,因此搜索的範圍比起SPY-1多出了50公里,就算關機後再開啟也能在2秒內重新發信探測方圓350公里內的目標,這對艦隊的早期預警很有幫助,不過和其他神盾艦相同的是萬一過於接近海岸,早期預警能力就會下降

        先進複合桅杆系統是該級的特徵之一,平時外露在船上的各種天線和電子裝置,不但會造成雷達回跡,也容易遭到鹽分的侵襲,因此誕生了先進複合桅杆系統,將平時所有外置的電子裝備,全部集中放到一個以特殊材料製造,只供桅杆上的電子系統之電磁波能夠進出的特殊桅杆中,再加上採用簡潔平滑的平板狀匿蹤外型,可大幅降低雷達反射截面;而免除與海水、海風接觸後,鹽分和濕氣對內部電子系統的故障。另外蒙大拿級也配備了各種反制裝置,如AN/SLQ-32(V)主動電子反制系統(AECM)、MK-36干擾彈發射器以應對可能來自四面八方的空中威脅,同時MK-36干擾彈發射器也是埋藏於艦體內,以減少雷達回跡

        而蒙大拿級在艦殼上則裝有的整合式聲納SQQ-89(V)15,以提供水下音響目標的觀測,必要時甚至能從後艙門施放拖曳陣列聲納,另外艦上反潛直升機也提供了一定的水下目標偵測能力,另外兩舷也裝有AN/SLQ-25 Nixie魚雷反制系統,已在必要時後混亂對方魚雷的尋標能力,進而達到軟殺的目標

 

 

武器系統

        蒙大拿級的武器系統極為嚇人,除了和之前的水面艦同樣搭載了砲、VLS和近迫系統外,蒙大拿級還搭載了新型的VAGS,另外還裝載了VSTOL機及直昇機以增加任務彈性

1.VLS

        由於蒙大拿級身為"戰艦"的原因,擁有大量的VLS也不足為奇。VLS是由美國海軍最先實用化,這是因為面臨蘇聯海軍反艦飛彈的超極限飽和攻擊,除了軍艦電子系統本身就要有先發現、快速處理和多目標同時處理能力外,飛彈發射器也必須跟上電子系統的速度達到高發射速度的目標,傳統式的旋轉發射機─不論是雙臂式或單臂式都相同,它們填彈→旋轉瞄準→發射的過程耗時太久,根本沒有辦法跟上雷達的速度,因此才開發的VLS。不過在首種實用的VLS─MK-41使用後,發現VLS對減少艦體的電波回跡也很有幫助,因此現代新型的水面艦艇幾乎都採用了VLS。蒙大拿級的VLS是新開發的專用型,原本MK-41的發射轉槽是以8管為一個區塊,而MK-41是由8組區塊所組成。但是蒙大拿級的VLS是以16組區塊,也就是128枚裝的發射器所構成,前部兩側的剩餘空間則用來裝備裝填飛彈用的起重機,單組發射器在載彈量上就足以和一艘提康得羅加級神盾巡洋艦匹敵。蒙大拿級的VLS和MK-41另一個不同的是發射方式,MK-41充其量就像左輪手槍,飛彈在其中一枚一枚的自發射管點火射出,不過蒙大拿級的VLS則是採用先將飛彈用壓縮空氣射出發射器後再點火的兩段式"冷彈射",比起MK-41較不用擔心散熱的問題,就算同管在短時間內連續發射後也不會導致彈艙溫度大幅上升,這對發射安全多了許多的保障

        另外由於蒙大拿級必須承受敵方的火力,發射機的蓋板採用了12.7cm的特殊強化裝甲,這種由高密度陶瓷所構成的多層裝甲,能夠抵抗以3馬赫飛行的攻頂飛彈2到3次的直接攻擊,大幅減低發射機遭到擊中誘爆的機會

2.砲術系統

        砲術系統是蒙大拿級的靈魂。為了達到大射程和大破壞力的要求,蒙大拿級使用新發展的電磁投射砲技術。電磁投射砲是一種線圈砲,利用砲管上纏繞的線圈產生的強力電磁場,使砲彈達到大初速和大射程的要求。電磁投射砲的理念發展於19世紀末,同時並製造出了一種能夠將1.3公克的金屬球以5公里/秒射出的驗證砲,不過由於線圈和電源的問題,磁場強度一直無法增加。不過由最近幾年材料科學的進步,已經可以使電磁砲用的線圈達到超導狀態,大幅降低的電阻減低了線圈的發熱度並增強了磁通量,新型的電磁砲磁場強度已非以往的設計所能及,相對的也使電磁砲的威力也大增。同時由於是使用電磁投射,砲管的磨損極小,也不像爆炸動能式砲會產生嚴重後座力和膛炸的問題,這對砲座的安全也提高了不少, 而且砲塔上方的雷射測距儀對視距內的砲擊很有幫助;另外除了傳統的旋轉砲塔形式,船上也裝備了同樣採取電磁投射的20.3cm/120垂直發射砲(VAGS),VAGS的優點很多,不但重量輕、結構簡單,而且倍徑一般都比較長,蒙大拿級的20.3cm/120電磁砲的射程高達200公里以上,已經成為了十分恐怖的攻擊兵器,而且彈頭的酬載力也高過以往的巡弋飛彈

        不過如果只有這些大射程的火砲,那蒙大拿級對快艇的防禦力就會降低。由於快艇的速度快、操艦靈活,加上造價便宜製造簡單,在近海時對蒙大拿級的威脅性很大。雖然蒙大拿級的重裝甲使快艇的攻擊對不痛不癢,但是這些快艇只要隨便打爛一座昂貴的相位式雷達,或乾脆用自殺攻擊破壞艦身的隱密性,就經濟效益來看也算是合乎法則。因此蒙大拿級裝備有單管自動砲Mk-75,Mk-75就是授權美國生產的奧圖•美拉7.6cm快砲,雖然Mk-75的破壞力較小,不過由於體積小、重量輕、射速高,使它可以輕鬆的塞入蒙大拿級的艦身中。這兩座Mk-75由於考慮到匿蹤,因此有效發射的角度僅只有150度,必須要兩舷各裝備一座。由於後甲板以供飛行器使用,因此兩座砲塔被裝進由艦橋向前延伸的一個低矮平台上,以埋入式的方式配置,只留下供砲管迴旋用的通道

3.近迫系統

        蒙大拿級的近迫系統也是全新的設計,中短程的近迫攔截由VLS中的海麻雀點防禦飛彈負責。海麻雀飛彈是由戰機用的AIM-7麻雀半主動中程飛彈改造而來,早期是由旋轉式的8連裝專用發射箱裝載,主要使用國包括北大西洋公約各國、日本和美國,後來在紀德級上則改用了雙臂式的MK-29發射機。不過由於近年電子系統、火箭系統都有很大的改良,出現了專職點防禦用的海麻雀ESSE。海麻雀ESSE的彈翼較以往大,因此機動性更高,加上重量輕、彈長短,極端適合CIWS使用。海麻雀ESSE可由VLS搭載,平均每管可搭載4枚海麻雀ESSE,加上由相位式火控雷達進行導引,使得艦艇的防空能力大幅的提高,不過缺點是必須在管內加裝特殊的隔間供冷彈射使用,基本上有部份發射管設計為海麻雀專用的發射管,無法再裝填較大的巡弋飛彈

        另外蒙大拿上裝備了美軍首次採用的"彈砲複合近迫系統",這種複合近迫系統在俄羅斯已行之有年,如80年代艦的基洛夫級核動力戰鬥巡洋艦的3、4號艦、卡爾科夫號航空巡洋艦和庫茲涅佐夫上將號航空母艦都有搭載名為"卡什坦"(CADS-N-1,由8枚SA-N-11防空飛彈和2座6管30mm機砲構成)的近迫系統,然而對美國而言則是新嘗試。以往美國軍艦對附近迫威脅的唯一方法就是改良自火神機砲的Mk-15方陣近迫系統,這對早期像SS-N-2冥河反艦飛彈那種飛的高又不會閃而且慢吞吞的傢伙很有效,不過近年來飛彈科技的進步,新型的反艦飛彈飛行高度大多都在2公尺左右,加上飛彈不僅能夠以2~3倍音速的速度飛行,甚至還能夠做激烈的S型運動以增加攔截的困難度,像是3M82(SS-N-22)、寶石都是屬於這種狠角色。Mk-15在對付這種威脅很明顯的不夠力,必須要在加強近迫的火網才行,就此美國和德國合作研製了自旋式的短程近迫飛彈RIM-116公羊(RAM)飛彈。RAM的近迫防禦效果不錯,加上本身系統簡單,不容易被電子干擾,然而也不可能大量的使用RAM防禦,因為它的造價可不便宜。因此出現了複合近迫系統,由以往的機砲式CIWS搭配如RAM等類的飛彈CIWS,構成一片攔阻飛彈用的火網,因而能造成極高的擊落率。蒙大拿級的一組近迫系統採用由1座MK-16 20mm六管式方陣快砲和1座21連裝的EX-31的RAM發射機構成,由於考慮射角的問題,近迫系統並未使用埋入式配置,每座MK-16能射擊約160度,除了正前方和正後方的微小角度外,射角幾乎涵蓋全艦,加上已經考慮迎擊攻頂和掠海飛彈,CIWS系統可以射擊到+80度到-20度的目標

4.航空武裝

        此外蒙大拿級的機庫容積頗大,飛行甲板也有足夠的空間供2架直昇機停放,因此蒙大拿級除了最多可以裝載6架一般的多用途直昇機SH-60外,也能搭載3~4架V-22多用途旋轉旋翼機或者是F-35B VSTOL機以增加任務的彈性,不過考慮到匿蹤性,並沒有裝備滑雪跳板,F-35B必須要以VTOL或加裝火箭推力器(大負載時)的方式起飛。此外蒙大拿級也裝備兩架的UAV無人偵察機及數具無人掃雷載具,以對應近岸航行時可能遭到的水雷攻擊及偵查目標使用,由於無人機的發達,未來可能搭載無人攻擊機以擔任遠程攻擊或無人戰鬥機以單任長程攔截用

 

 

 

總結

    蒙大拿級的出現就如同美國當年為對付基洛夫級時把愛俄華級整備一樣,他主要的目的就是對抗中國海軍的AN-1,雖然他擁有強大的對空、對潛、對機雷及對水上戰鬥能力,以及強大的指揮、通信、早期預警等機能,不過隨之而來的便是高昂的造價,一艘蒙大拿級的造價高達30億美金以上,加上採用核子動力及各種複雜的系統,就連經濟能力雄厚的美國對建造這種軍艦也感到吃力,因此可想而知其他國家的海軍甚至連建造一艘起來供著當門神都很困難。不過蒙大拿級的高度自動化能力倒幫了些小忙,使得它在人事費用上遠低於大型的核動力攻擊空母,這對很多國家來說雖然是一項誘因,不過如同俄羅斯的萬能艦基洛夫級,高昂的造價幾乎抵銷掉了所有的優勢,因此建造一種縮小的25000噸級常規大型攻擊巡洋艦似乎是個更經濟的選擇

        但不論如何,這種有厚裝甲、強大遠程攻擊力和指揮能力,並具備獨立作戰能力的重型軍艦,對航空母艦未來的地位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加上VSTOL機的實用化,大型攻擊航空母艦的存廢已到了面臨生死關頭的地步,畢竟有同樣攻擊力、射程和任務彈性的水面艦和空母相比,水面艦似乎比較受歡迎,因此中型通用空母和這種先進火力艦是否會一雪二戰來的仇恨將大型空母徹底葬送掉,已經成為像美國這種面臨經濟和海軍戰力雙重壓力的嚴重問題。但目前美國海軍僅預定建造4艘的蒙大拿級以擔任各種支援任務,暫時並沒有後續艦的計畫。雖然蒙大拿級必要時可以編入航艦戰鬥群擔任航艦的護衛任務並分擔空母在對地攻擊任務的負擔,但由於沉重的建造經費似乎暫時不會再建造5號艦。另外蒙大拿級也可以成為純水上艦隊的中樞,對在威脅度較低的海域的各種任務很有幫助,或者也可以成為訪問艦隊,用來進行外交和政治上的威力投影工具也不錯

 

 

蒙大拿級要項:

規格

全長276m(水線長255m)、全幅33m、吃水12m

排水量

常備62000噸;滿載68000噸

航速

最高航速34節、巡航速度25節

動力系統

2組核子動力燃氣渦輪發電系統

2組應急電力供應系統

4組電動機推進系統(8座電動機驅動,總出力約40萬匹馬力)

四軸推進(定矩式螺旋槳)、雙舵

3座伸縮式推力器

裝甲

舷側(水線部位)300-380mm複合裝甲

舷側(上構物)400mm複合裝甲

甲板150mm複合裝甲

主砲塔410mm複合裝甲

發射器蓋板127mm複合裝甲

武裝

40.6cm/76 連裝電磁投射砲1座

20.3cm/120 8連裝垂直式電磁投射砲1組

Mk-75 7.6cm/62單裝砲2門

124枚裝垂直飛彈發射器2組

彈砲複合近迫系統8組,每組包含1座Mk-16 20mm方陣快砲及1座21連裝的EX-31旋轉式發射機

搭載機 1.塞考斯基SH-60海鷹式多用途直昇機6架

2.波音V-22 魚鷹式多用途旋轉旋翼機4架

3.洛克希德•馬丁F-35B VSTOL攻擊機4架

同級艦 蒙大拿號(Montana,BGN-01)

北卡羅來納號(North Carolina,BGN-02)

新澤西號(New Jersey,BGN-03)

密蘇里號(Missouri,BGN-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