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鼠-1/2型輕裝甲車

配備20mm機砲的標準型鼬鼠一型裝甲車 。

鼬鼠二型擁有較大的車體,具備更高的發展彈性。圖為鼬鼠二型的裝甲運兵型。

鼬鼠二型搭載120mm迫擊砲的AWC型。

──by Captain Picard

型號 鼬鼠一型裝甲車 (Wiesel-1) 鼬鼠二型裝甲車 (Wiesel-2)
製造國/廠 德國/Porsche、Mak 德國/Mak
使用國 德國 德國
車體尺寸(m) 車體長3.31 寬1.82 高1.2 長4.42  寬1.852  高2
戰鬥重量(tonne) 2.8 4.1
發動機/馬力 Volkswagen柴油機*1/87 Audi TDI柴油機*1/109
推重比(ton/馬力) 31 28.2
極速(km/hr) 75 70
續航力(km) 300 550

 


鼬鼠一型

早在1969年,西德軍方便提出一種超迷你的裝甲戰鬥車,能透過運輸機與運輸直昇機直接裝載,迅速投入戰區,以配合空降或輕裝快速部隊運用,憑藉其空運便利的優勢,在敵方裝甲部隊抵達前直接突入敵後方或兵力薄弱處 ,進而取得局部勝利,甚至直接空運至敵方敏感節點如指揮部、補給單位、通信中心、後勤補給車隊等進行襲擾。在1970年至1973年,西德明確制訂了此種新型空降裝甲車的技術規格,其重量上限訂為六噸,能由C-160運輸機或CH-53運輸直昇機裝載,武器系統則包括20mm機砲、HOT反戰車飛彈(後來改為美製的TOW)等。總共有五家西德廠商參與了設計及工程發展的競標,在1974年4月由保時捷(Porsche) 奪標,並在1975年10月完成一輛1:1的木製概念模型 ,至1977年為止共完成六輛原型車進行測試;然而,此計畫卻因為軍方在需求上的猶豫未決,在1978年戰時喊停。之後保時捷並未放棄此一設計,仍繼續研發改良,最後 此計畫終於在1983年重獲得西德政府青睞,並被正式命名為鼬鼠(Wiesel)。四輛 鼬鼠原型車在1982年4~5月進行測試,西德聯邦政府於1984年決定購買312輛鼬鼠,其設計在1985年正式定型,並將需求總數提高至343輛。總共有三家西德廠商參與 生產作業的競標,包括泰森.亨舍爾(Thyssen henschel)、克魯伯.馬克(Krupp Mak)與克勞.馬費(Krauss Maffei),直到1989年1月才確定由克魯伯.馬克得標 ,西德陸軍共購買343輛。而美國也購入7輛鼬鼠一型,用來進無人化裝甲車的實驗,為此換上了遙控操作系統,並由一輛經過改裝的M-992 FAASV快速彈藥補給車當作控制母車,能同時遙控七輛無人的鼬鼠一型。343輛鼬鼠一型於1990至1992年陸續出廠,其中133輛裝備20mm機砲,另外210輛則為TOW反戰車飛彈型,交付給德國陸軍使用。在1992年鼬鼠一型尚未交貨完畢之際,克魯伯.馬克便被萊茵金屬購併,成為該公司的地面系統部門。

一架CH-53重型直昇機便可容納兩輛鼬鼠一型。

第一代的鼬鼠一型戰鬥重量僅2.8噸,車體長度3.31m(不含武器),寬1.82m,車體高度約1.2m(至車頂,不含武器),體型比起前蘇聯BMD系列空降戰車小得多,CH-47與CH-53G等擁有貨艙與機尾艙板門的運輸直昇機能直接在機內裝載一輛;而沒有機尾艙板門的美洲豹(Puma)運輸直昇機也能以機腹吊掛方式運送一輛,但續航力與飛行性能就會打折。此外,西德空軍的C-160運輸機可裝載4輛,美軍C-130運輸機可裝載3輛,美軍C-141更可裝載6輛。使用直昇機或運輸機載運時,鼬鼠一型係以倒車方式駛入機艙,並以纜繩將車輛繫在機艙內的支架或繫纜硬點上,車上成員能自行進行纜繩的繫放作業;而為了維持飛行途中的車體安全性,鼬鼠一型的車頂首尾處還設有固定吊環來強化繫纜。根據德國陸軍的實地測試,兩輛鼬鼠一型先後駛入CH-53機艙並完成繫纜固定作業,前後只需要五分鐘,而兩輛鼬鼠一型在著陸後從機艙解纜駛出更只需要一分鐘。若由直昇機施行機腹吊掛時,鼬鼠一型的成員並不乘坐在車內,而是在直昇機上,等直昇機放下裝甲車後,才讓成員落地上車。若由運輸機實施空投,鼬鼠一型就必須搭配西德陸軍開發的平台式空投系統,戰車必須停放在一個固定底板上,底板與戰車底之間設置緩充器,並搭配降落傘;由於鼬鼠一型的重量只有2.8噸,著陸速度估計低於每秒8公尺,比前蘇聯BMD系列等空降戰車低得多,所以鼬鼠一型並不需要搭配火箭緩衝系統來抵銷著地的衝擊力。除了空運之外,一般的地面載重卡車就能輕易運送鼬鼠式,不需動用特殊的重型牽引車。 由於鼬鼠一型非常適合在狹窄城鎮街道中運作,所以德國從1990年代起,對外派遣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經常有此型裝甲車的身影,例如索馬利亞、科索沃等等。

鼬鼠一型的指揮型。

鼬鼠一型採用鋼質全焊接車體,駕駛席位於車頭右側,上方設有一個駕駛席艙蓋,上頭設有三具駕駛用潛望鏡,中央的一具能換成星光夜視鏡。發動機艙位於駕駛席左側 ,內有發動機、變速箱、輔助變速箱、相關冷卻裝置、制動器與轉向機構等;車體後段是戰鬥室,車尾還設有一個防爆聚脂櫬裡的橡膠自封油箱。無論是駕駛席或戰鬥室的人員,都只能由車頂的艙蓋進出車室。受限於嬌小的體型,鼬鼠式在裝甲防護上做了很大的犧牲,全車最多只能抵擋7.62mm以下的子彈,只有部分區域能承受少量12.7mm子彈與155mm砲彈的命中。車頭左側配置一具 福斯(Volkswagen)五汽缸2.1公升渦輪增壓柴油機,在每分鐘4500轉時能輸出87馬力的最大功率,傳動裝置則包括ZF公司3HP22主自動變速箱,這是一種附有液壓變矩器的行星齒輪變速箱,擁有3個前進檔與1個後退檔 ,並搭配由保時捷公司製造的高低速輔助變速箱及轉向機構,如此便能產生六個前進檔(三個高速、三個低速)與兩個後退檔。鼬鼠一型的推重比高達31hp/ton,最大路速達75km/hr,續航力300km,越壕能力1.2m,最大爬坡能力為31度,涉水深度0.5m,加裝浮渡圍帳等輔助設施後能實施浮渡。為了減輕重量,鼬鼠式動力包件的輔助裝置如高壓泵、發電機、冷卻風扇等都以三角皮帶來帶動,而非一般的金屬鏈帶,這在現代戰甲車上可說十分罕見。鼬鼠式的承載系統配備四對承載輪 與一對頂支輪,最後一對承載輪的直徑較大且兼具 誘導輪的角色,如此便不需要專門設置個別的誘導輪,減低了若干體積重量;具有差速轉向功能的驅動輪則為於最前,可實施原地迴轉,第二對承載輪上方有一對頂支輪;底盤採用Balleville的扭力桿懸吊 系統,附有履帶張力調整功能,第一對承載輪還有液壓避震器 。鼬鼠一型採用一體成形的橡膠履帶,由螺旋形循環鋼絲經橡膠硫化而成為一體;相較於傳統鋼製組合履帶,一體成形橡膠履帶的承載力與耐用性雖然較低,但對於減輕重量、降低維修負荷以及減少行駛時的噪音沙塵卻很有助益。考量到空降或快速部隊比較匱乏的後勤條件,鼬鼠式的設計刻意降低了後勤維護量,例如發動機包件能一次吊出車外迅速完成換裝,全車從機艙卸下後無須整備就能直接投入戰鬥 ; 再加上重量輕、結構簡單、低磨耗等先天優勢後,鼬鼠的平均故障率低於其他的正規裝甲車輛,平均保養里程甚至接近一般汽車的水準。

鼬鼠一型的反戰車型,配備一具TOW反戰車飛彈發射器。

鼬鼠一型有兩種車款進入德國陸軍服役,標準斥候車型只有駕駛與車長兼砲手兩名人員,配備一座E6-II-A1開頂式單人機砲塔,全車高度(至機砲塔頂)為1.825m,全車長度含砲口為3.52m,裝載一門萊茵金屬Rh-202 MK20DM6 20mm機砲,能在1000m外貫穿輕裝甲車,並具備雙向供彈系統來使用不同彈種,其中位於左側的彈箱容量60發,右側彈艙容量100發,連同備用彈鏈,全車共可攜帶400發左右的機砲彈 ;為了降低體積重量與系統複雜度,這座機砲塔的水平迴旋與俯仰完全仰賴車長的人力操作,水平迴旋範圍為左右各110度,砲塔上配備一具潛望式瞄準儀(具有2倍與6倍兩種倍率)與星光夜視鏡。第二種車型則是反戰車飛彈車,編制三名人員 (駕駛、車長與裝填手),其中裝填手位於戰鬥室左側,車長位於右側,車頂偏左的位置(即裝填手艙口前)裝置一具單管TOW反戰車飛彈發射器 ,並附有一具雙眼瞄準儀,全車高度(至飛彈發射器)1.897m, 飛彈發射器的水平迴旋範圍是左右各45度,垂直俯仰範圍為正負各10度,射程3.73km;除了發射管內的飛彈外,車內彈艙可容納六枚 飛彈,此外車體後方外壁還可再多掛一枚,故車上最多可攜帶一枚備便彈與七枚備射彈。 操作TOW飛彈時,鼬鼠一型必須將車頂後部的艙蓋打開,車長與砲手需將上半身暴露於車外來進行瞄準與飛彈發射階段的追蹤導控,發射器的俯仰、迴旋、瞄準也完全由裝填手進行。

配備BTM-208單人機槍塔的鼬鼠一型衍生型,最後未獲訂單。

搭載RMK-30遙控機砲塔的鼬鼠一型,此車最後並未獲得德國陸軍採用。

以鼬鼠一型底盤開發的HOT反戰車飛彈發射車,最後未被採用。

在1990年代,德國廠商又利用鼬鼠一型 的底盤開發出幾種衍生型進行測試,不過目前都未獲得訂單。第一種衍生型係在鼬鼠一型的底盤裝置一具BTM-208單人槍塔,可360度迴旋,裝有12.7mm與7.62mm機槍各一挺;第二種 則配備一座單人砲塔,裝有一門20mm機砲與一具HOT反戰車飛彈發射器,並擁有一具內含光學瞄準、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的新型模組化瞄準儀,此瞄準儀安裝於一個可垂直升降的平台上,使其能在障礙物後方升起感測器觀測目標 。此外,鼬鼠一型也曾裝置毛瑟廠在1997年推出的RMK-30 30mm機砲,此機砲原本是為德國陸軍的虎式攻擊直昇機所開發,使用精良的減震、制退設計,將砲彈點燃產生的廢氣導向前方來抵銷後座力,具有極佳的射擊精確度;在測試時,鼬鼠一型搭載配備RMK-30機砲的遙控平台,在靶場以以單發或四、五發點放的模式命中1500m外的目標,命中上可惜最後並未獲得採用。 此外,鼬鼠一型還曾規劃安裝RATAC-S雷達 、刺針防空飛彈發射車、HOT反戰車飛彈發射車或者25mm機砲的衍生型,其中許多構想要等到下文介紹的鼬鼠二型才真正實現。

鼬鼠二型

依照鼬鼠一型的理念,前身為Mak的萊茵金屬地面系統分部在1994年又推出了鼬鼠二型,其底盤稱為鼬鼠加長基本車體(Extended Base Vehicle);然而實際上,鼬鼠二型等於是一種全新的設計。鼬鼠二型的體型增大,車體長度增為4.42m,寬1.852m,底盤高度約2m,戰鬥重量增為4.1噸,車內可用面積從鼬鼠一型的2平方公尺 倍增為4平方公尺,具備更大的衍生彈性 。不過為了控制車體重量,鼬鼠二型的車體基本防護指標並未較鼬鼠一型提升,仍維持抵擋7.62mm機槍與155mm砲彈破片的水平。鼬鼠二型在車尾增設大型艙門供人員物資進出 ,比鼬鼠一型只能由車頂艙蓋進出更為方便,並加裝全車加壓式核生化防護系統、冷暖空調以及大型置物箱。雖然尺寸較大,但在精心規劃下, 鼬鼠二型的空運性能並未減少,一架CH-53照樣能容納兩輛鼬鼠二型。因應重量的增加,鼬鼠2型也換裝一具功率更大的Audi TDI 四汽缸渦輪增壓柴油機,在每分鐘4150轉時可輸出109馬力 ,並使用電子化的控制裝置,能自動調節功率輸出,達到較佳的燃油消耗表現,並維持優異的機動能力;搭配的傳動系統為ZF的自動變速箱,有4個前進檔與2個後退檔,功率重量比28.2hp/ton,最大路速約70km/hr,轉向系統亦為液壓動力輔助。由於燃油裝載量增加,使鼬鼠二型的續航力也有所增進,達到550km左右。鼬鼠二型的發動機、變速箱、散熱器、空氣濾淨器也是一體化設計,能在野戰環境下迅速吊裝。 鼬鼠二型的承載輪增為五對,配備兩對頂支輪,仍採用扭力桿懸吊系統,第一、二對承載輪裝有液壓避震器 ,最後一對承載輪同樣沿用鼬鼠一型的設計,直徑較大,並兼具誘導輪的功能。 德國還曾將鼬鼠二型空運至瑞典、美國阿拉斯加等氣候極端的地區,接受寒帶或高溫沙漠的考驗,以檢驗鼬鼠二型的全球部署能力。

鼬鼠二型還有許多先進的補給/保養/訓練體系,包括使用特殊的維修與電腦檢測工具,能在野戰環境下迅速找出故障部位,而不需大幅度拆卸車體。德國陸軍還擁有電腦化整合後勤補給支援系統(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ILS),包括電腦化的野戰零件補給、零件庫存、保養管制等體系,後勤補保人員的訓練也以電腦程式負責。此外, 萊茵金屬地面系統也提供了後勤支援分析(Analysis for Logistics Support,LAS)以及壽命週期成本(Life Cycle Cost)分析追蹤服務等 。雖然整體設計全面翻新,但鼬鼠二型仍與鼬鼠一型維持部分次要零組件共通性,有助於減輕部隊後勤體系的壓力。 德國陸軍最初打算訂購179輛鼬鼠二型系列,不過目前只購買了108輛。

相較於鼬鼠一型,鼬鼠二型由於車體餘裕寬敞得多,故一開始就有系列化的設計,以相同的車體平台搭配不同的任務系統,推出許多衍生型,以下分別簡介:

APC裝甲運兵型:在駕駛室、發動機艙 量僅2.增設一個大型步兵艙室,可容納車長與其他5名全副武裝的步兵;車長槍塔位於駕駛座後方,擁有六具周視潛望鏡,可獲得300度的事也,塔頂配備一門7.62mm遙控機槍,使車長不用探頭出車外就能進行射擊。APC可配合以著陸的空降部隊,迅速通過不整地帶抵達目標執行任務。

AAC裝甲彈藥運輸車:基本構型與APC相似,但無車長槍塔與周視鏡,且車體中線的造型比較方正平直。車尾戰鬥室能同時儲存21枚TOW反戰車飛彈與50枚迫擊砲彈,或者大量機槍、步槍彈藥,卸除彈架後還可搭載六名步兵。AAC裝甲車使空降或快速輕裝部隊不必依賴人力攜帶有限的彈藥,大幅提昇了持續作戰能力。

鼬鼠二型營級裝甲指揮車;與APC相較,指揮型許多天線,車頭則增設四具煙幕彈。

ABCPV裝甲指揮車:鼬鼠二型營 級裝甲指揮車(Armour Battalion Command Port Vehicle,ABCPV)的構型與APAC相同,而車體前部兩側與車體後段總共增設五個無線電匹配器座,車體後方艙室頂部設有兩個艙蓋,供車長與 通信員使用,車頭裝有四具煙幕彈發射器。車長艙蓋四周有四具潛望鏡,艙蓋前方設有一挺7.62mm機槍。ABCPV編制三名人員,包括駕駛、車長與通信員,車尾艙內安裝有先進的指管通情設備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統,車長與通信員席各有一套電腦介面與旋轉扶手座椅。ABCPV的系統能處理全營所需的戰情蒐集分析工作,能整合戰場上的敵情動態,繪製戰場座標圖,除了提供營級指揮官與參謀人員足夠的戰術情報之外,並可透過數位資料傳輸以及語音無線電遂行各種指揮機能,向下級單位傳輸情資並下達指令,同時也能與友軍或上級指揮單位進行及時的通信、資訊交換。當然,ABCPV也能截收敵方的通信。

鼬鼠二型的戰場救護車型。

AAV裝甲救護車:外型與AAC相同,除了駕駛員之外,改做醫療艙的車尾容納一名編制的醫務人員,並容納2名坐姿傷患與一名擔架傷患,擔架可調整角度。車上帶有大量的醫療與急救器材,特別是以往空降醫務兵無法徒手攜帶的輸血設施。AAV的出現使空降部隊的醫療支援、傷患快速後(以及車內及就)和醫療用品補給都獲得改善,可大幅降低野戰部隊傷患的死亡率,並提高士氣。

鼬鼠二型AWC迫砲車的尾部。

AWC 120mm迫擊砲車:全名為裝甲武器載具-120mm迫砲(Armour Weapon Carrier-Mortar 120mm) ,首輛原型車於1996年底推出。AWC編制三名人員,包括駕駛、車長兼砲手、裝填手等三名。AWC 120的車體設計有較大的改變,車體後段戰鬥室比APC更為擴大/加高,駕駛席由發動機艙右側移到戰鬥室內,原本位於車體左側的發動機/散熱器進氣口位置也一併上移,以騰出車內空間。AWC的120mm迫擊砲並非如以往採用單純地架設在車尾底板、透過開頂式艙蓋朝外射擊,而是透過砲耳機構安裝於車體後端,並結合避震系統,砲身俯仰動作由砲耳軸調整,移動狀態或於砲口裝填砲彈時砲身向前打平,裝填完畢後 由射控系統驅動砲身伺服裝置,調整至指定仰角並以電力機構擊發,人員只需進行砲彈裝填作業。此種設計使車內乘員操砲發射時能完全封閉於車內,受到車體裝甲與全面的核生化防護,這 方面的能力堪比沈重而昂貴的後膛裝填迫砲塔,但AWC 120mm的設計顯然簡單而便宜多了。為了增加射擊時的穩定性,AWC 120mm迫砲車的底盤後端加裝兩組液壓千斤頂平台,射擊前向下撐地;必要時,AWC能在不使用千斤頂的情況下直接射擊,完全仰賴車體的制動系統來減緩後座應力。AWC的120mm迫擊砲 的最大有效射程8000m,車內儲存30發砲彈,能於20秒內突然發射3發迫擊砲彈, 並在後續三分鐘內射擊18發砲彈(視砲組人員的技術與體力),並能快速進出射擊陣地(只需1分鐘)。AWC配備數位資訊傳輸系統、慣性導航裝置與先進射控系統,能透過資料鏈獲得友軍提供的射擊計畫與目標情資,透過自身導航定位裝置取得射擊參數,快速進入預定的射擊位置完成備便,並根據目標情資來調整仰角等射擊參數。德國還打算在AWC上使用增程的導向砲彈,進一步增加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ATM反戰車飛彈車:車頂配備一座遙控武器站,其右側裝有一挺機砲,左側為一具單管HOT反戰車飛彈發射器,中間為一具光電針蒐/瞄準儀,整合有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等裝備。

鼬鼠二型的Argus偵察車。

Argus伸縮桅杆偵蒐車: 此車又稱為「聯合火力支援小組」(JFST),其駕駛席突起,改為擋風玻璃形式;車艙後段左側頂部設有一具伸縮桅杆,上面裝有整合光電針蒐系統 ,包括高解析度CCD攝影機、第三代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等。 此種偵蒐車能持續觀測敵方目標,透過資料鏈將影像與情資傳輸給其他友軍單位或指揮單位;在友軍單位進行攻擊時,針蒐車能協助持續追蹤,或以雷射標定器為友軍從地面發射或空投的雷射導引武器提供目標照射,並在武器命中後提供目標損害評估,作為後續行動的依據。

上述各鼬鼠二型的衍生型涵蓋了指揮管制、觀測追蹤以及火力投射等各項機能,透過現代化戰場指揮管制系統與數位化資料鏈,遂能形成一個迅速有效的步兵火力支援體系。這個體系由前述的ABCPV指揮管制車、射擊控制車(FC)、兩輛JFST偵蒐車與AWC迫砲車構成;指揮管制與射控單位透過數位網路,從各載台與單位獲得最新戰場情資並整合成戰場態勢圖,並藉此迅速下達作戰指令,由射控車產生射控資料,傳遞給位置適當的AWC迫擊砲車進行火力投射,並由JFST協助目標的觀測、標定作業。

 

SRADS短程防空飛彈系統

德國以鼬鼠二型的底盤為基礎,發展出一個完整的連級機動式野戰短程防空系統(Short Range Air Defense System,SRADS),能在友軍主力部隊抵達戰場前,立刻為空降或快速反應部隊提供相當程度的野戰防空能力。整個SRADS連包括三種次系統車輛,包括UF/BF連級指揮車、RFCV搜索射控車以及OZELOT飛彈發射車,其中UF/BF的車體構型類似AAC,RFCV搜索射控車與OZELOT飛彈發射車構型則與AWC迫砲車類似,各車的車頭都裝有四管煙幕彈發射器,各車之間透過數位資料鏈與無線電進行傳輸。SRADS連是此系統的標準作戰單位,下轄三個防空排,每個防空排由一輛RFCV排充當排指揮車,並指揮所屬的五輛OZELOT飛彈發射車,此外還有一輛保修車;至於連部本身則有UF/BF連指揮觀測車、偵察車等裝備。因此,每個SRADS連將配置一輛UF/BF指揮車、三輛RFCV排級射控指揮車、15輛OZELOT飛彈發射車、三輛保修車與偵察車等等。SRADS的原型系統於1994年推出,德國陸軍總共購買了七輛UF/BF連級指揮車、10輛RFCV排級射控車、50輛OZELOT飛彈車與若干保修車,從1999年開始生產。

以下分別簡介這三種車輛:

UF/BF連級防空指揮車:負責協調SRADS連內各單位的射控管制,並協調其他防空單位。一個 連級快速反應部隊通常編制一輛UF/BF指揮車。

SRADS的RFCV搜索射控中心載具,配備三維搜索雷達。

RFCV搜索射控中心載具(Reconnaissance & Fire Control Vehicle):德國稱之為LeFlaSys,即「短程防空系統」的德文縮寫。此車負責近距離空中目標的搜索、識別、威脅分析、追蹤、標定與接戰分配,車頂設有一具易利信生產的新型三維旋轉搜索雷達 ,其目標更新速率較快、反應時間短,能偵測20km外戰機大小的低空高速目標;車上編制兩名人員,包括駕駛與車長兼雷操作員。車內室友RFCV射控管制電腦,所有操作數據都可即時顯示於螢幕上,供車長操作與判斷,射控電腦透過資料鏈之後,能整合來自本身雷達、其他感測器與其他單位的情資,並能同時分配目標接戰任務給至多8輛不同的OZELOT,以發揮最大的攔截效率;此外,系統內還有自我檢測單元以利維修作業。SRADS防空連的每個排都編制一輛RFCV,如果遇到戰損等臨時因素,則RFCV能支援其他排的接戰任務。

SRADS的OZELOT四聯裝刺針飛彈發射車,此圖中的發射器裝有方形的外層保護罩。

OZELOT飛彈發射載具:車內編制兩名人員(駕駛與車長兼射手),車頂裝有一個四聯裝FM-92C刺針短程防空飛彈旋轉發射器以及一套完整的光電針蒐儀,包含紅外線熱影像儀、電視攝影機、雷射測距儀等,光電旋轉塔並附有穩定系統 ,最大有效追蹤距離約20km。OZELOT發射車平時與UF/BF和RFCV連線作戰,透過資料鏈獲得RFCV交付指派的攻擊目標後,車載射控系統自動將發射器與光電瞄準儀對準目標,隨即由車長接手操作,具有多種操作模式,包括利用光電瞄準儀做自動追蹤、最後確認與標定等,確定後即行發射飛彈;必要時,OZELOT也能完全憑本身的感測系統進行搜索與接戰 ,當然效能勢必大打折扣。刺針飛彈有效射程6km,發射器可360度水平旋轉,俯仰範圍-10~+70度,發射器在空運或行駛狀態時能倒轉並折向車體以節省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OZELOT的四聯裝發射器不只能發射刺針飛彈,還能相容於俄製SA-16肩射防空飛彈(兩者同為紅外線導引),這是因為德國陸軍還擁有大批前東德陸軍遺留下來的庫存SA-16可資利用。

去除發射器外罩的OZELOT發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