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戰鬥車輛
2013年10月9日在相模原市陸上裝備研究所首度公開的機動戰鬥車輛原型車。
由前方看機動戰鬥車輛原型。
由上方看機動戰鬥車輛原型。
機動戰鬥車輛原型車後部。
機動戰鬥車輛原型車側面。
──by Captain Picard
型號 | 機動戰鬥車輛 |
製造國/廠 | 日本/三菱重工 |
使用國 | 日本 |
車體尺寸(m) |
長8.45(含砲管) 寬2.98 高2.87 |
戰鬥重量(ton) |
26 |
發動機/馬力 |
柴油機*1/570 |
推重比(tonne/馬力) |
27.27 |
極速(km/hr) | 100 |
續航力(km) | |
乘員 | 4 |
武裝 | 105mm 51倍徑旋膛砲*1 12.7mm防空機槍*1 7.62mm同軸機槍*1 |
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原本日本擔心蘇聯陸軍渡海登陸的威脅不再,也導致主力戰車在日本本土防務的重要性下降。在平成16年度(2004年)制訂的防衛計畫大綱中,日本打算 將陸上自衛隊的主力戰車數量由900輛大砍至600輛左右,代之以更輕型、更具機動力與任務彈性的快速反應部隊編制 ,此外開發搭載105mm戰車砲的八輪裝甲車來追隨時代潮流。 在2010年12月17日由日本內閣通過的防衛大綱(第三次修改)之中,再進一步將陸上自衛隊的戰車總數由600輛刪減為400輛,向來是陸上自衛隊防禦重心的北海道兵力將有所刪減,陸上自衛隊的防守重點轉移到日本西南諸島,並強調「對突發事態的立即反應」,即所謂的「動態防禦」。 在2013年底通過的新版防衛大綱(第四次修改)之中,防衛省打算將陸上自衛隊主力戰車進一步裁減至300輛,完全部署在北海道與九州,本州不配置任何主力戰車,並決定購買200輛「機動戰鬥車輛」來強化陸上自衛隊的機動性與離島防衛能力 ;2013年底通過的防衛大綱之中,包括購買99輛機動戰鬥車輛。 在平成20年度(2008年),日本防衛省正式編列「機動戰鬥車輛」(Mobile Combat Vehicle,MCV)的首筆26億日圓研發預算(總體研發預算 規模估計為173億日圓,在2008年約合1.69億美元,後來實際花費達179億日圓),由防衛省技研本部(TRDI)主導開發、三菱重工負責生產,預計在平成27年度(2015年)開發完成; 在2013年10月9日,防衛省在相模原市的陸上裝備研究所正式公開機動戰鬥車輛原型車,預定2016年開始裝備陸上自衛隊。 在平成28年(2016年)防衛預算中,防衛省就編列了36輛機動戰鬥車輛的預算,對照於先前96式輪型裝甲車緩慢的生產,足見防衛省對機動戰鬥車輛的重視(2015年防衛省訂購了10輛10式戰車,2016年就大幅縮減至3輛,顯然更多經費被用來購買機動戰鬥車輛)。 機動戰鬥車輛採用8X8輪型裝甲底盤,底盤高度降低以增加射擊穩定性(類似義大利的半人馬座輪型裝甲車;不過機動戰鬥車輛並未使用H構型的傳動系統布置),採用一具水冷四衝程四缸柴油機,每分鐘2100轉時可輸出570匹馬力,最大道路速度100km/hr,戰鬥重量26噸,能由日本新開發的C-2運輸機進行戰鬥部署 ,車上編制四名人員,分別是駕駛、車長、砲手與裝填手。機動戰鬥車輛的武裝為一座105mm三人主砲塔(砲身為日本製造),使用彈種包括平成21年度(2009年)購入的105mm多用途反裝甲彈藥以及 原本74式戰車的105mm砲彈 。相較於原本74式的105mm火砲,「機動戰鬥車輛」的105mm火砲透過增設多孔砲口制退器等手段降低後座力,維持射擊時的車體穩定性,但膛壓仍維持相同,因此能直接使用原本74式戰車的砲彈,不需要減低裝藥。而次要武裝包括一挺12.7mm車長機槍與一挺7.62mm同軸機槍。機動戰鬥車輛全重約26噸,車體長8.45m,寬2.98m,高2.87m,採用一具水冷四衝程四缸柴油機,每分鐘2100轉時可輸出570匹馬力,最大道路時速100km/hr。 「機動戰鬥車輛」使用10式戰車所開發的新型射控與 電子控制的主動懸吊系統技術,在開火瞬間調整懸吊系統的阻尼,補償輕量化車體發射高膛壓火砲時的巨大應力,使車體搖晃減輕。在測試中,「機動戰鬥車輛」不僅能在行進間有效使用主砲,甚至能在行進間將砲塔轉向側面開火,這種能力對於輪型裝甲車中至為罕見。「機動戰鬥車輛」的射控系統包括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與橫風感測器等,車長擁有獨立的瞄準儀,具備獵/殲(Hunter/Killer)能力。 「機動戰鬥車輛」也會配備與10式戰車相同的國產戰場情報傳輸/管理系統,具備聯網作戰能力。 防護方面,「機動戰鬥車輛」正面應至少能抵抗20mm穿甲彈射擊,全車可抵抗各種角度射來的12.7mm機槍子彈,日本也在平成21年度(2009年)編列預算向瑞典購入Carl Gustaf 84mm高爆反裝甲火箭彈(HEAT)來進行「機動戰鬥車輛」的防護測試。 此外,「機動戰鬥車輛」也配備與10式戰車相同的DDS主動防禦套件,砲塔前方裝置雷射接收器,偵測到敵方標定信號後,控制系統會自動警告車上人員,並控制砲塔後方兩側的發射器投射多頻譜煙幕彈,阻絕各式光電探測系統。「機動戰鬥車輛」的整體性能應與義大利人馬座等105mm八輪突擊砲相當,可滿足平陸上自衛隊 本土防衛與海外派遣任務中大多數需求,包括在城鎮作戰對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以及摧毀敵方輕/中型裝甲車和殺傷敵方主力戰車 。
機動戰鬥車輛的105mm主砲膛壓與74式戰車相同,砲口增設制退器。
機動戰鬥車輛的砲塔大量使用類似10式戰車的技術,外觀相近,射控系統技術也由10式衍生而來。 「機動戰鬥車輛」兼具74式戰車的火力 、10式戰車的射控性能、良好的道路機動性,以及主力戰車戰車不具備的空運能力,不僅適合在地形崎嶇、沒有太多平原且擁擠狹窄的本州操作,日本陸上自衛隊也希望能 藉由空運方式迅速部署至日本各離島,達成快速反應的能力。由於2010年代以降日中關係因為尖閣諸島(釣魚台)情勢而急遽緊張,離島防禦/奪還成為日本的防務重點,因此比主力戰車更適合部署在離島、或在奪還行動中增援上島的「機動戰鬥車輛」,成為2010年代以後陸上自衛隊最倚重的裝備之一。 不過實際上,日本開發中的C-2運輸機一次只能載運一輛戰鬥重量26噸的「機動戰鬥車輛」,而且C-2沒有短場起降能力,無法在跑道短小的離島前進機場起降,只能在較大的島嶼降落然後以海運接駁的方式送到前線離島,這與一開始日方希望能直接將「機動戰鬥車輛」空運到離島的構想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