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式反戰車自走砲

中共Ptz-89反戰車自走砲,配備一門仿自西德的120mm滑膛砲。雖然當時其火力在中共裝甲部隊中

堪稱一絕,然而薄弱的防護能力卻使此車的運用性與價值大減。

 

──by Captain Picard

型號 89式反戰車自走砲
製造國/廠 中共/
使用國 中共
車體尺寸(m)

長5.6 寬2.8 高3/12

戰鬥重量(噸)

31

發動機/馬力

WR4B-12V150LB柴油機*1/520

推重比(馬力/噸)

16.8

極速(km/hr) 55
續航力(km) 450
乘員 4
武裝 120mm 50倍徑滑膛砲*1

12.7mm防空機槍*1

7.62mm同軸機槍*1

 


在二次大戰期間,幾個主要參戰國曾在戰車底盤上配備超過當時主流戰車砲口徑的火砲,成為反戰車自走砲(或稱驅逐戰車),專門獵殺敵方的戰車。二次大戰結束後,裝甲部隊的發展趨勢逐漸淘汰了反戰車自走砲,但由於東西方兩大集團在歐洲平原的裝甲大決戰一觸即發,所以東西雙方的主力戰車發展都走向了「驅逐戰車化」的趨勢,專門以擊敗對方主力戰車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設計指標。而在偶然的機緣下,中共也於1980年代發展了一種反戰車自走砲,但此型武器可說是中共新一代主力戰車發展史中的副產品。

在1970年代初期與1970年代末期,中共曾先後兩度進行過新一代主力戰車的研發,第一次是WZ-122,第二次則是引進豹二技術的WZ-1224/1226(兩者均另有專文介紹);而這兩次大膽的新型戰車嘗試都伴隨著一項核心武器,也就是120mm高壓滑膛戰車砲的發展,以克制蘇聯T-72等新型戰車為第一優先。 早期WZ-122的120mm滑膛砲係由中共自行開發,受限於設計與工藝的落後,膛壓只有300 Mpa,使用的彈種仿自蘇聯式115mm翼穩脫殼穿甲彈,火砲整體尺寸似乎仍與蘇聯100mm滑膛砲相當,整體威力並沒有突破性的進展。

在1970年代西方開始與中共接觸之後,西德豹二戰車的武裝──萊茵金屬公司Rh-120-44型120mm 44倍徑滑膛砲,也 成為中共引進的目標。Rh-120-44無疑是同時期最先進、最具威力的戰車砲,更是中共為了壓制蘇聯裝甲部隊而夢寐以求的裝備。在1977年春天,五機部與十幾個相關單位展開120mm高膛壓滑膛砲的初步論證,並在1978年12月開始研發工作,隨即完成三門彈道測試火砲,並於1979年2月19日完成首度試射。在測試中,此型火砲的砲口初速達到1700m/s,並能以1300m/s的速度擊穿厚120mm、68度傾斜的鋼板,或以1411.2m/s的速度擊穿厚度204mm、傾斜68度的裝甲,垂直穿甲能力約達550mm。配合新型120mm,中共同時也開發了681型複合裝甲。 然而由於此種新120mm滑膛砲體積太大,仍難以配合WZ-1224/1226等原型車。

雖然120mm戰車砲與配套彈藥的研發工作堪稱順利,然而在1970年代末期即將進入設計定型階段時,WZ-1226戰車的發展遭到取消;日後新一代主力戰車的研發又走回中共比較熟悉的俄系路線,包括125mm滑膛砲與配套的自動裝填系統,而此種俄系戰車設計砲塔十分緊致,無法容納西方的120mm滑膛砲。為了避免辛苦開發的120mm滑膛砲無疾而終,負責生產的447廠自作主張,將此砲整合於83式152mm自走砲的321型底盤上,推出一種反戰車自走砲,首輛原型車於1984年完成,並進行整合測試,獲得不錯的結果。在1985年的 兩次測試中,120mm滑膛砲於2000m外擊穿了450mm厚的裝甲。在1986年,中共兵器部門正式決定由447廠成為此型反戰車自走砲的總裝廠。此型反戰車自走砲於1987年5月展開定型測試 ,包括寒帶操作、熱帶操作、射控、火砲、底盤等項目,並在1988年底開始初期少量生產,至1989年共有20輛交付解放軍,在1990年獲得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核准定型,成為PTZ-89型反戰車自走砲,簡稱89式。原本中共打算在1989年國慶閱兵中公開89式, 由於該年89式仍無法取得比較有把握的結果而取消,直到1990年才真正定型服役,1991年在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畫面中公諸於世。至此,陰錯陽差造就的89式反戰車自走砲終於成為解放軍實際使用的武器,也讓中共陸軍第一次接觸這種擁有濃厚西方血緣的 火砲。89式的生產作業持續至1990年代中期,總共生產一百多輛,配屬於裝甲師的反戰車連,每個連配備18輛89式。

基本上,89式就是將一座配備中共自製120mm 50倍徑反戰車滑膛砲的焊接砲塔安裝於321型底盤上(詳見83式自走砲一文),89式的戰鬥重量約31噸,動力為一具安裝於車頭右側的WR4B-12V150LB液冷12汽缸四行程渦輪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520馬力,最大道路速度約55km/hr,續航力約450km。受限於321型底盤承載能力的限制,89式無法使用厚重的裝甲,全車(含車體、砲塔)裝甲最厚之處不到50mm,只能防備小口徑武器與砲彈破片的攻擊;為了改善抵抗高爆穿甲彈(HEAT)的能力,砲塔兩側裝有簡單的金屬柵欄,提前引爆成形裝藥彈頭。全車編制四名人員,除了位於車頭左側的駕駛外,車長、砲手與裝填手都位於砲塔內。89式的主武裝──120mm反戰車滑膛砲十分巨大,為了強化穿甲能力,還刻意將砲身進一步加長,達到50倍徑(同時期豹二、M-1A1的120mm滑膛砲只有44倍徑),砲管中間設有一個砲膛排煙器,砲塔內設有半自動裝彈機,最大射速約10發/分,砲塔內攜帶30發120mm砲彈,砲身俯仰範圍-8~+18度;車尾設有一個艙門,用於砲彈的補給。此門120mm反戰車砲可使用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高爆穿甲彈(HEAT)、高爆穿甲破片彈(HEAT-GRAG)與對付軟性目標的高爆榴彈(HE)等,其中APFSDS的砲口初速達1660m/s,最大射程達2500m,至於發射HE的砲口初速為960m/s,最大射程可達9000m。89式攜帶的120mm砲彈基數中,APFSDS佔22枚,HE佔8枚。砲塔內配備TSFCS射控系統,砲手瞄準儀整合有夜視系統與雷射測距儀。由於89式並未配備穩定系統,且僅31噸重的車體卻需承受120mm 50倍徑高壓主砲的巨大應力(一般現代化主力戰車重量至少從五十幾噸起跳),所以只能停車才能有效地穩定射擊,無法達到主力戰車一般的行進間射擊能力。89式的次武裝包括一挺7.62mm同軸機槍(射速250發/分,最大射程1800m) 與一挺12.7mm 50倍徑防空機槍(射程2000m,備彈500發),砲塔兩側各有四具煙幕彈發射器,此外還有一套由引擎操作、透過在排氣管注入柴油製造白煙的煙幕產生系統,車內亦配備全車加壓式核生化防護系統。

89式裝備部隊之際正逢冷戰結束以及中俄關係全面解凍,而專門針對蘇聯裝甲武力而開發的89式自然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最後產量不大。此外,以現代化戰場的條件觀之,89式也顯得落伍:首先,89式的機動能力不足,裝甲極為薄弱,又不具備行進間射擊能力,只能在防禦作戰中依托預設的陣地或隱藏在工事/障礙物後方,對進入火力口袋的敵軍裝甲部隊施予射擊,使用限制頗多;但是其主砲最大仰角也只有18度,超越障礙的曲射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無論是西方120mm滑膛砲或蘇聯125mm滑膛砲都早已成為1980、90年代的東西方主流戰車砲口徑,89式的火力難討便宜,又因為裝甲薄弱而無法實施常規的戰車正面作戰,使用限制重重。而在後冷戰時代戰車對決的可能性大減,使得專為克制敵方主力戰車的89式價值大減 ;此外,89式的西式砲身設計與120mm砲彈也與中共陸軍的俄式火砲體系格格不入,造成後勤上的困擾。雖然時不我與,但89式提供中共軍工單位保存西方120mm滑膛砲技術的機會,並提供異於俄系戰車砲的操作經驗,在工程上仍有不可磨滅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