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末期推出的M-1A2,相較於M-1A1有著極大的技術進步,特別是 裝甲、射控、電子與通訊方面。

注意M-1A2砲塔左側的圓柱型車長獨立紅外線熱影像儀,這是M-1A2與M-1A1在外型上的最大差別。

此輛M-1A2攝於2000年代的伊拉克。

在伊拉克道路上前進的M-1A2。此車已經加裝部分TUSK套件,裝填手機槍設置帶有防彈觀測窗的防盾。

主砲射擊中的M-1A2

正從C-17運輸機卸下的M-1A2主力戰車。

(上與下)部署在德國的美軍M-1A2,加裝了TUSK套件,包括車長遙控武器平台以及裝填手機槍防盾。

攝於2014年下旬。

此輛美軍M-1A2有TUSK套件,車頭加裝工兵鏟。

 

一輛配備TUSK套件、遙控機槍的M-1A2。

一輛加裝以色列製戰利品(Trophy)主動防護系統的M-1A2  SEPv2。砲塔側面外掛的盒狀結構結合了戰利品系統的

IAI Elta ELM-2133風衛(Windguard)小型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天線(每側各有兩具,分別朝向前、後)以及

攔截用發射器。

(上與下二張)2022年10月,通用陸地系統首度公開「艾布蘭X」概念車,堪稱M-1問世以來的

最大技術革新;主要特徵包括換裝無人化砲塔、人員數量減為三人、使用燃氣渦輪與電力混合

推進系統、主動防禦系統、AI任務電腦等等。

 

 

M-1A2

從M-1A1服役之初,美國陸軍就開始評估M-1系列進一步的改良計畫。1988年10月,美國陸軍開始改裝一輛M-1A1以進行測試作業,包括加裝一套正在測試的獨立式車長用熱影像儀(CITV);同年12月14日,M-1A2進入全工程發展階段。1990年7月,M-A2首輛原型車推出,而GDLS接著繼續將9輛M-1A1改裝為M-1A2的標準,隨即將這些原型車交由美國陸軍進行測試,而美國陸軍對測試結果相當滿意,決定大量生產以全面汰換M-60A1/A3。

M-1A2的改良幅度極大,尤其在觀測、射控、通訊等電子系統方面。射控系統方面,M-1A2的改良包括加裝車長獨立式全週界熱影像儀(Commander's Independent Thermal Viewer,CITV)、改良車長武器控制台並強化其保護裝置、車長用整合顯示器(CID)、砲手用控制顯示面板(GCDP)、改良射控電子單元(FCEU)、改良砲手主/副瞄準儀(DGPS/GAS)、改良主瞄準儀的瞄準線/雙軸線組合(LOD/DAHA)、瞄準作業自動化、換裝二氧化碳雷射測距儀等。M-1A2在外觀上與M-1A1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於砲塔頂部左前方新增一具獨立式車長用全週界紅外線熱影像儀(原先M-1A1並無任何車長全週界潛望鏡),使M-1A2具備全天候的獵殲(Hunter-Killer)能力:當砲手正在鎖定、射擊某一目標時,車長便能以CITV搜尋下一個目標;而車長搜獲新目標後,無論砲手是否正在接戰別的目標,都能以新的車長武器控制台的改良型控制握把,按下按鈕將砲塔轉向此一新的目標(此時新目標的相關資料也會顯示在砲手顯示面板上),讓砲手快速地瞄準並朝此一目標射擊,如此便大大地增加了M-1A2的多目標接戰能力 。除此之外,M-1A2也改良了車長武器塔頂(ICWS),塔頂四周擁有六個潛望鏡,觀測能力較原先為佳。主砲射控電子單元由GD發展,採用模組化設計,能將CITV、砲手主瞄準儀和砲塔驅動(GTD)的數位穩定系統連結在一起動作,以控制搜索、攻擊目標的接戰程序。車長用整合顯示器(CID)包括一具CITV的顯示器、一具多功能資料顯示器與一具勤務暨武器控制面板,其中多功能顯示器可顯示戰區方格座標圖、車輛位置、射擊角度、車輛未來動向等戰術資料,並透過自我檢測系統回報車況。此外,M-1A2還擁有砲口參考系統(MRS)、側風感測器、砲耳傾斜感測器等。M-1A2的多目標接戰能力較M-1A1大為增加,標準接戰程序僅需7.5秒,變更目標循環射擊時間僅需4至6秒,越野行進射擊時主砲第一發命中率達95%,整體射擊速率與命中率較M-1A1增加100%,整體攻擊力較M-1A1增加54%。

除了射控系統的大幅精進外,M-1A2令一項重要革新就是引進堪稱全車「神經系統」的「車載系統機能檢測系統」,以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公司的中央處理器為核心,透過一套美軍1553B資料匯流排連結並協調車身與砲塔內各子系統,其工作包括資料處理、效益控制和控制引擎輸出功率等。車載系統機能檢測系統大幅減輕了車上乘員的工作負擔以及工作複雜度,同時改善人車之間的配合互動。此外,M-1A2新增車間資訊系統(IVIS),與車載機能檢測系統連結,可傳遞戰場情報、本車位置與本車狀況給指揮官,使得美國陸軍的指揮管制體系更快速精確。M-1A2另一項類似的新裝備為內置測試系統(BITE),能快速偵測出車輛發生故障的部位,大幅降低維修負荷。

資訊傳輸方面,M-1A2的通訊系統數位化,新增附有介面單元(RIU)的單頻陸空無線電系統(SINCGARS),此系統跟一般的戰術無線電不一樣,能如調頻(FM)廣播通訊系統般,以壓縮方式快速傳送圖像資料與情報,使用單一通信頻道,具有抗地形影響與抗干擾的資料再傳遞能力。通信資料預先程式化,利用目錄驅動(Menu-Driven)程序和幾種特定類型訊號來為不同種類的資訊進行分別,例如車況回報、後勤需求與損傷報告等各有不同的信號模式,這使各M-1A2的車長只需在無線電網路中搜尋這些資料,就能瞭解友軍戰車群的最新狀況。

防護方面,M-1A2的裝甲也經過大幅強化,車體正面、砲塔前方與砲盾等最易被擊中的部位都裝設附加二重硬度均質裝甲塊的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 由英美聯合研發,英國稱之為Dorchester裝甲,外表第一層是高硬度裝甲板(HHA),第二層為高硬度陶瓷,第三層是網狀的衰變鈾合金裝甲,第四層是滾軋均質鋼板裝甲(RHA),最內部還加裝凱夫勒內襯。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較第一代查加網狀衰變鈾層以及凱夫勒內襯,其中衰變鈾層能大幅提昇 整體防護能力,尤其是對抗動能穿甲彈的能力(這是只有陶瓷夾層的第一代查布漢裝甲的弱項),而凱夫勒內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遭砲彈擊中後鋼鐵碎片在車內飛散而傷害乘員與車內設備。除此之外,為了抵抗日漸普遍的攻頂武器,M-1A2的頂部裝甲也經過加強。此外,M-1A2的彈艙和燃料箱的防護裝甲也進一步強化,此外換裝新的全車核生化防護系統和滅火/抑爆系統,此滅火系統能在0.2秒內瞬間撲滅火災。裝甲大幅增強後,M-1A2的防護能力較M-1A1增加100%,戰鬥重量則增加至69ton(63.05 tonne)左右。 M-1A2砲塔正面與車頭首上裝甲在面對反戰車飛彈與HEAT時,號稱擁有相當於1300~1600mm RHA的防護能力,為全球之最,而抵抗APFSDS的能力約為880~900mm RHA。

駕駛航行方面,M-1A2也有重大的改良,包括增加定位/導航系統(POS/NAV)、休斯公司生產的AN/VAS-3駕駛用熱影像儀(DTV)、駕駛用數位化整合顯示器(DID)等。POS/NAV由史密斯工業(Smiths Insdustries)公司開發,除了將戰車位置以及其他相關定位、航行資料給車長與駕駛,更具有自動駕駛功能:車長先設定航路,並在路上設定一連串參考用的中繼點,然後M-1A2便能在自動駕駛功能的發揮下自動前進,其自動導航的誤差範圍大約在每小時位移的2%左右。這種功能在沙漠或夜間作戰中非常有價值,可大幅減輕駕駛的負荷,甚至讓其獲得睡眠時間而不影響戰車的前進,此外也大大增加了在沙漠地形的航行準確度。駕駛艙內的DID能顯示引擎的所有資訊和車長傳來的導航資料。而AN/VAS-3駕駛用熱影像儀能大幅提昇全天候駕駛能力,包括在夜間、陰暗天候、戰場煙硝等低視線環境,此外還能提供額外的搜敵能力。此系統在量產前於1991年波灣戰爭中少量安裝於參戰的M-2/3布來德雷裝步戰車上,在戰場上證明其效果極佳。

M-1A2的動力系統基本上仍與M-1A1相同,但是提高了運作效率,因此雖然M-1A2的戰鬥重量大幅增加,推重比也降至21.7,但仍能維持優異的機動能力,最大道路時速維持M-1A1的水準(67.7~69.2),最大越野速度48.3km/hr,續航距離則降至426km。雖然引擎推力沒有提升,但是身為資訊化時代產物的M-1A2,對於動力系統在此方面也有著墨,引擎換裝新型電子數位控制單元,可有效控制不同路速下的燃油消耗,從而使得AGT-1500燃氣渦輪在本身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提升了運作效率,此外噪音與熱訊號也降低了;此外引擎控制單元也與車載機能檢測系統與自測系統連結,除了平時回報引擎的資料、狀態並作為車載機能檢測系統調整引擎輸出的回饋外,發生異常狀況時也能立刻反應。除此之外,M-1A2的承載系統也經過改良,並換裝附加橡膠塊的T-158履帶,重量較M-1A1的T-156履帶增加近400kg,但是里程壽限將近3400km,是T-156的3倍。

M-1A2還有許多其他的改良,例如改善車內操作環境的人體工學配合度,以增加乘員長時間的操作效率並減少意外傷害;為了因應核生化環境下必須長期在車內作戰的可能,車內備有7.57L的飲水,並配備特殊的溫水機。M-1A2仍沿用原來的M-256 120mm主砲,但是砲身材質經過改良使得壽命增加,在全裝藥射擊下擁有1000發的壽命,而原先M-A1的主砲僅750發。此外,M-1A2配備更新型的M-829A1/A2翼穩脫殼穿甲彈,期中M-829A2的硬度增加,而且擁有更大的彈長/直徑比,遠距離終端速度與穿甲能力更上一層樓。 此後,美國為M-1A2研發兩種新的120mm砲彈,第一種是具有智慧的XM-943 STAFF高爆穿甲彈,係改良自M-8300高爆穿甲彈(HEAT-MP-T),最大的不同乃改採攻頂設計,設有目標感測器,瞄準基線位於瞄準線上方,感測器發現彈體通過目標上頭時便引爆,對付敵方戰車較薄弱的頂部;第二種砲彈則是XM-1007 TERM-KE增程動能穿甲彈,主要改進是強化砲彈動能。M-1A2其他的改良包括新型車身/砲塔電子單元(H/TEU)砲塔外雜物箱容量增加、改良砲塔滑環等,全車大大小小的改良多達33項。

美國陸軍最初打算採購2962輛全新的M-1A2來全面汰換M-60系列,但由於冷戰結束之際軍費大幅刪減,最後只在1991會計年度訂購62輛全新生產的M-1A2(不包括最早的19輛原型車),之後也只追加15輛,用以維持M-1生產線的基本運作,這些戰車從1995年開始生產;此外,美國陸軍在1994年與GDLS簽約,將206輛M-1/M-1A1升級為M-1A2,在1996年追加580輛,之後並持續增加,最後總共將有1079輛的M-1與M-1A1改良為M-1A2,這些提升後的戰車將於1998起開始服役。至2000年,美國陸軍已經擁有超過600輛M-1A2。

 

M-1系列的工兵衍生型

一如許多其他主力戰車,美國也利用M-1的底盤發展出幾種工兵車輛,以下便分別簡介:

1.M-104 AVLB狼獾式(Wolverine)架橋車:

由M-1底盤衍生的M-104狼獾式(Wolverine)架橋車。

此車於1983年由BMY(Bowen-Mclaughilin-York)公司開始研發,以M-1的底盤去除砲塔,加裝一座德國MAN公司的重型突擊橋(Heavy Assault Bridge,HAB),此乃一種大型水平伸展橋,以複合材料及鋁合金製造,橋身重5tonne,伸展後全長26m,有效跨距24m,可承受63.5tonne重的主力戰車,架橋可於5分鐘之內完畢,架橋所需的動力則由額外加裝的一組液壓動力單元(LUP)提供;此外,車頭加裝一具液壓推土/穩定鏟。狼獾式的戰鬥重量達63.5tonne,編制兩名乘員。美國陸軍總共需要601輛狼獾式架橋車以取代老舊的M-48/60架橋車,將由多餘的早期型M-1戰車底盤改裝而來。

2.灰熊式(Grizzly)戰鬥工兵車:

由M-1底盤衍生的灰熊式(Grizzly)戰鬥工兵車。

主要任務包括構築工事以及排除地雷,車體右前方加裝一具動力伸縮臂(Power Driven Arm),舉升能力達1814kg,可加裝挖土鏟頭。車頭擁有一具MCB除雷鏟,具有自動控制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灰熊式捨棄的戰車砲塔,車體中央改裝一座中央武器旋轉塔,能360度旋轉,裝有一具MK-19 40mm榴彈機槍與一挺M-240 7.62mm機槍,車長可在車內遙控這些武器而不用探出頭來操作。目前美國陸軍配備30輛灰熊式,未來可望繼續增產,全面取代由M-60改裝的M-728戰鬥工兵車。

3.ARV-90裝甲回收車:由於M-1主力戰車的全面服役,美國陸軍在1980年代後期便尋求一種牽引能力更強的裝甲回收車。為此,GDLS以M-1為基礎自費開發 了ARV-90,於1988年2月正式推出,主要的競爭對手是BMY在1988年3月推出的M-88A1E,此乃1960年代開始量產的M-88裝甲回收車的新改良型。ARV-90係以M-1的底盤加裝舉升能力達35ton的伸縮吊桿、牽引能力達70ton的主絞盤 (鋼纜長97.5m)、牽引能力4ton的輔助絞盤以及一具車頭推土鏟等配備 ,其伸縮吊桿旋轉範圍270度,最大仰角70度,舉升高度8.54m。ARV-90的戰鬥重量約60.8tonne,最大路速64.36km/h,越壕寬度2.74m。在1988年5至10月,美國陸軍為ARV-90與M-88A1E舉行了一連串測試評比, 理論上ARV-90的綜合性能應優於以M-48為底盤的M-88A1E,此外與M-1戰車取得高達82%的共通性;不過測試結果顯示兩者均無法完全滿足美國陸軍需求,例如雙方的主/副角盤都有若干常發生的機械問題。由於M-88A1E造價較為低廉,因此美國陸軍在1988年12月宣布由BMY公司獲勝,之後M-88A1E進一步改良後於1994年投入量產,並賦予M-88A2的正式型號。不過近年來美國陸軍逐漸淘汰早期型的M-1,將有許多M-1底盤可資利用,使ARV-90再度露出一線希望,畢竟M-88車系的機動力很難趕上M-1戰車與M-2/3裝步戰車的行動 ,而且在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中表現不佳,此役中美國陸軍第三裝甲師的M-88經常無法有效拖救M-1A1戰車,而沙漠中惡劣的環境也使其妥善率降到60%左右。

4.陸戰隊版工兵突擊車(Assault Breacher Vehicle,ABV):美國海軍陸戰隊在2002至2006年以M-1的底盤研究了六種不同的工兵載具,包括地雷處理型(FWMP & SMP)、爆裂物處理型(RORS)、道路架設型(LMS)、舉重型(HLA)、作戰型(CDB)與遙控載具等,量產的版本在2009年正式交付陸戰隊,屆時每個工兵營將裝備五輛。此種M-1工兵車拆除了原本的砲塔,以一個大型鋼質結構物予以取代,其表面附加大量反應裝甲,以抵擋敵方各式火箭榴彈或戰防武器的射擊,兩側各設有一組六聯裝電力驅動煙幕彈發射器,頂上配備一挺12.7mm機槍。M-1工兵車能攜帶各種不同的裝備,其車頭可加裝除雷犁或者大型推土鏟;執行掃雷任務時,車體前方可加裝2具地雷導破索,由MK-2火箭發射,能攜帶800g的C4炸藥,用來引爆前方的反戰車地雷。此外,駕駛席與車長席各裝有一套獨立的日/夜間攝影機,具備全天候作業能力。M-1工兵車不僅能排除地雷、構築工事,在城鎮戰中也能協助步兵破壞敵方設置的障礙,並提供火力支援以及掩蔽作用。除了海軍陸戰隊外,美國陸軍也對這種工兵車頗感興趣。

 

M-1系列的後續改良

M-1A2並不是M-1改良的終點,未來美軍還繼續為所有M-1進行提升計畫。以下就分別簡介:

M-1A2 SEP

1.SEP V1

M-1A2第一個重要改良是系統增進計畫(System Enhancement Program,SEP),重點在於強化M-1A2在21世紀資訊化戰場中的C4ISR能力。

首先,M-1A2 SEP加裝旅級戰鬥指揮系統(Battle Command for Brigade and Below,FBCB2)軟體,是美國陸軍21(Army XXI)計畫的車輛裝備之一,每輛擁有此系統的車輛都是資訊網路中的一個節點。此一網路能容納34名成員,透過藍軍追蹤(Blue Force Tracking,BFT)加強定位回報系統(Enhanced Position/Location Reporting System,EPLRS),每個FBCB2節點定時將車輛位置自動上傳至網路,同時自動下載資訊網路上的各種戰場資訊,例如友軍位置、戰場態勢、威脅狀況等,讓每輛配備FBCB2的車輛的車長都能即時掌握最新戰場情況 ;至於搭配新型數位傳輸資料鏈的通信裝置則包括單頻地空無線電系統(SINCGARS)。為了增加乘員操作的熟練度,車上裝有先進砲手訓練系統(Advanced Gunnery Training System,AGTS)。SEP套件中相關的組件包括新的處理器、擴充記憶體容量、新的高解析度平面顯示器、數位地圖系統、新式鍵盤、更user friendly的人機介面(包括語音等),此外採用開放系統架構,應用民間電子科技(CTOS),使得未來的升級的成本與耗時降低。以上改良使得M-1A2 SEP成為21世紀資訊化戰場的產物,大幅增加了整個部隊體系的指揮精確度與速度。

觀測射控方面,M-1A2 SEP將車長全週界瞄準儀與砲手瞄準儀原本的第一代紅外線熱影像儀換為第二代(由雷松生產),搜索距離較原先第一代FLIR技術的系統增加70%(由4km增至6.8km左右),瞄準速度與準確度增加45%,搜索範圍也增加30%,可選擇的寬/窄視角與放大倍率更多(最多可達50倍);此外,砲手瞄準儀也換裝新一代護眼雷射測距儀。 在2008年5月,美國陸軍與GE簽約,為M-1A2提供新一代改良型 整合GPS/慣性導航定位系統,能隨時將最新的車輛定位、駛向與角度資訊顯示在車內的多功能平面顯示器上;除了可透過GPS獲得最精確的方位之外,此系統還可透過高精確度的慣性導航系統在沒有任何外界資訊更新的情況下,繼續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相當高的定位精確度;此一導航系統項目是美國陸軍持續的M-1A2升級計畫的一部分。

為了適應炎熱的熱帶與沙漠環境以及車上激增的精密電子裝備,確保乘員艙以及電子設備不要處於過高的溫度,M-1A2 SEP便增設了溫度管理系統(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TMS)。TMS的作用是控制車上的溫度,讓乘員與裝備能在最適當的溫度下運作,例如在 極端氣候環境(如沙漠)中維持乘員艙溫度達華氏95度(攝氏35度)以下、電子系統華氏125度(51.7度)以內。TMS的主要次系統包括空氣處理單元(Air Handling Unit,AHU)與蒸汽壓縮單元(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Unit,VCSU)。TMS使用的冷媒為環保的r134a,不會破壞臭氧層。此外,M-1A2 SEP的戰鬥室加裝空調系統,以增加成員舒適性。

動力方面,M-1A2 SEP於車尾右側加裝一具外置式輔助動力系統(Under Armor Auxiliary Power Unit,UAAPU),重510磅,可在主發動機停機時提供車上系統運作所需的電力,例如驅動砲塔以及射控、射擊等,此外也能為車上主電池充電;此系統包括一具小型渦輪、一具發電機和一具液壓幫浦,能提供功率六千瓦、電流218安培與28伏電壓的電力。此系統使M-1A2可在執行靜態監視任務時,在關閉發動機的情況下繼續保持砲塔戰鬥相關系統運作,可節省燃料消耗(平均每小時能節省3.5加侖)與熱訊號 ;此外,某些M-1A1 HC也在砲塔後方加裝發電機,在引擎停止時供應車上電力。不過依照2003年第二次波灣戰爭的經驗,暴露在外的APU很容易遭到敵火擊中,曾經發生過外部APU被機砲擊中,燃燒的燃油引發大火,進而燒毀整個動力艙,導致乘員不得不拋棄這輛M-1A2戰車(見下文)。因此,隨後M-1A2 SEP便將UAAPU移到車尾發動機室內部、左側油箱附近,受到車體裝甲的保護,以提高戰場生存性。為了提升維修便利性,SEP套件還擁有內建的自我診斷功能。

M-1A2 SEP改良計畫於1999年展開,2001年開始服役,第一批將改良240輛M-1A2,每輛的改裝成本約225萬美元。美國陸軍最初打算將總數1150輛的M-1車系以SEP套件升級, 然而此一後續生產計畫在2004年 喊卡,因為美國陸軍準備進一步的改良作業。在2006年8月,美國陸軍與GDLS簽署1.35億美元的合約,將60輛M-1A2升級為SEP構型,並保留後續另外60輛、價值1.45億美元的合約選擇權。

2.SEP V2

在2006年11月與12月,美國陸軍戰車-車輛與武器系統司令部(Tank-Automotive and Armaments Command,TACOM)與GDLS簽署總值超過8億美元的若干合約,進行M-1A2 SEP的相關改良作業,將從2007年執行到2009年,而這便包括SEP套件的升級作業;在此合約之下,TACOM的壽限管理部門(LCMC)與GDLS合作開發SEP套件的改良型,稱為SEP第二版(SEP V2)。SEP V2基本上以先前第一版SEP為基礎,對其各部件進行再改良,並大量整合新的技術與製程,以提高系統耐用程度,此外也使M-1A2相容於美國陸軍未來戰鬥系統(FCS)將使用的科技。SEP V2的改良重點包括觀測瞄準系統、電力系統、資訊顯示系統、戰車與步兵間的通信系統等等。新的先進彩色顯示系統具有更高的整合程度,能顯示本身觀測瞄準裝置的影像、透過戰術網路下載的整體戰場態勢圖像、戰場地圖、車輛運作狀態監控、下車指揮、車上自我診斷等等,車上每個人員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立顯示器,可進一步強化車組員之間的聯繫與對戰場態勢的掌握。此外,SEP V2也新增一套電池系統,能進一步強化戰車的靜視能力,在完全不開啟任何熱發動機(含主發動機與APU)的情況下保持砲塔內各作戰相關系統的運作,減少油耗以及散發的噪音與熱訊號。

SEP V2的重點項目是與FCS科技的整合。由於M-1A2車系將為美國陸軍效力到2050年左右,為了配合將來逐步實現的FCS,美國陸軍在2007年3月決定將FCS計畫的資訊網路傳輸系統裝上M-1車系,稱為「網路能力整合套件」(Network Capability Integration Kit,NCIK),包括一具整合電腦、相關軟體以及一具發展中的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JTRS)。JTRS整合了HF/VHF/UHF/SACTOM(衛星通信)通信傳輸機能,藉由程式控制不同的操作波形來相容於各類語音或資料傳輸網路,升級擴充時也只需透過軟體的更新就能達成,不需牽涉硬體的更動,而這套系統也讓M-1實現在移動中傳輸寬頻資訊的能力。除了M-1之外,包括AH-64D攻擊直昇機(Block 2 Extended起)、ARH-70斥候直昇機在內的美國陸軍主要作戰載具,都將配備JTRS。加裝NCIK後,M-1車系將能從戰術網路中獲取其他任何友軍單位感測器所提供的目標資訊,利用砲射式導引砲彈等武器進行超視距接戰,而不需要經過本身射控系統的直接鎖定。加裝NCIK的M-1A2也是FCS的實驗載台,將與FCS中進度較快的部分如「非瞄準線發射系統」(NLOS-LS)、可灑佈的「地面感測器」(UGS)進行演示訓練,初步展現FCS中網路化作戰的能力。

美國陸軍在2007年11月與GDLS簽約,在2008至2009年度將240輛現有的M-1A2 SEP升級為SPE V2,總值2.78億美元。在2008年2月,GDLS獲得美國陸軍的分年合約,將現役全部的435輛M-1A1升級為M-1A2 SEP V2,使之能繼續服役20年;此一升級案將分年逐步簽約、分批完成,全部435輛可望在2013年6月改良完畢。第一輛M-1A2 SEP V2原型車在2008年8月開始進行改裝作業,同年10月出廠;首輛M-1A2 SEP V2量產型於2009年9月開始交付,平均每輛改裝工期約78天。

SEP V3(M-1A2C)

在2012年9月,GDLS獲得艾布蘭戰車工程變更提案計畫(Abrams ECP1a Program)的合約,針對M-1A2進行進一步改良。由於此時M-1A2的發展已經將原始戰車的重量、功率、冷卻的成長餘裕耗盡,因此GDLS在ECP1a的主要工作包括降低重量、強化動力冷卻能力(Power-Cooling,SWaP-C)等,包括更新動力包件以及增強發電功率等等,為接下來的改良提供基礎。而這個ECP1a也就成為之後M-1A2 SEP V3的基礎。

在2015年1月,GDLS開始測試M-1A2 SEP V3,測試階段使用了9輛原型車,其中7輛在亞利桑納州猶馬測試場(Yuma Proving Ground)以及馬里蘭州的亞柏丁測試場(Aberdeen Proving Ground)進行測試。如同前述,美國陸軍將SEP V3視為一個工程變更提案(Engineering Change Proposal,ECP),因此並不會有過去的SEP V1/V2「初期小批量生產」(Low Rate Initial Production,LRIP)與全速量產(Full-Rate Production,FRP)等階段。第一批初期生產型6輛於2017年交付美國陸軍,所有的研製測試作業會在2020年第三季完成。在2017年12月21日,位於密西根州的通用動力陸地系統(General Dynamics Land Systems Inc., Sterling Heights, Michigan)獲得一筆價值26億2890萬2518美元的合約,將美國陸軍768輛M-1A1升級到M-1A2 SEP V3,以及將數量不詳的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M-1A1分別升級到M-1A12S與M-1A2-K,在三年內(至2020年12月21日)屢約完畢 。美國陸軍希望最後能將現役所有M-1A2 SEP V2都升級到SEP V3的標準。

M-1A2 SEP V3的主要改良項目,包括結合先進戰術資料網路,進一步提升戰車的聯網作戰能力,而戰車內的顯示系統、人機介面也進一步提升;新的資料鏈與顯控介面將能給戰車人員提供更多且更好的戰場整合資料,提高車組員的環境意識(Situational Awareness,SA)。SEP V3將增加彈藥資料鏈(Ammunition Data Link ,ADL),射控系統能透過ADL與開發中的智慧型彈藥的電腦來連結。M-1A2 SEP V3也將提高防護能力,包括使用升級的裝甲套件,能更有效地對抗即造爆裂物(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s,IED)等威脅。

武裝方面,M-1A2 SSEP V3會納入新的先進多模式120mm主砲彈(Advanced Multi-Purpose Round,AMP),以單一砲彈取代現役M-1戰車的四種120mm砲彈,包括M-830/M-830A1高爆穿甲彈(HEAT)、2005年服役的M-1028 Canister近距離高爆彈(見下文)、M-908破障彈藥(Obstacle Reduction round)。AMP還會增加兩種能力,分別是壓制敵方反戰車飛彈、在城鎮作戰中協助步兵單位破壞牆壁等。配合使用新的彈藥,車上也會增加彈藥資料鏈並整合入射控系統中,協助車上人員選擇最適合的彈種與模式來進行攻擊。 

後勤維修方面,SEP V3引進新的車輛健康管理系統(Vehicle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VHMS),能自動統計戰車上各項系統、部件的運作情況,並透過資料鏈即時回報後方的後勤支援單位,使得後勤單位能第一時間掌握前線單位需要的物資零件數量,在最短時間內準備好維修工作;此外,戰車本身的各組件也引進更多的線上可更換 模組(Line Replaceable Module,LRM),包括將原本部分線上可更換單元(Line Replaceable Unit,LRU)換成LRM,改進戰車上裝備的可診斷性與可維修性,能更快、更容易地找出故障部位並抽換組件。以上措施能顯著增加戰車的堪用率,減少因為等待備料零件或維修而停擺的狀況。此外,SEP V3也包括換裝新的輔助動力單元(Auxiliary Power Unit,APU),能在停車時供應車上所有裝備的電力,使得戰車在進行靜態的警戒工作時能關閉主發動機,單靠APU提供運作與作戰所需的電力,減少了主發動機的損耗以及車輛油耗。

除了SEP V3之外,美國陸軍同時間也繼續進行其他的M-1A2升級研究,包括對M-1A2戰車做出進一步的工程修改等等。

在2018年9月,消息傳出美國陸軍分別將M1A2 SEP V3與M-1A2 SEP V4改稱為M1A2C與M-1A2D。美國眾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認為,過去複雜的命名方式,「無法清楚簡單傳達重要能力升級」,因而在審議2019財年國防預算時要求美國陸軍調整。

SEP V4(M-1A2D)

M-1A2的SEP V4於2021年進行測試,2023年進入生產階段,屆時原本SEP V3的生產線會轉入V4。SEP V4的初步合約價值約3.11億美元。

SEP V4會進一步提高M-1A2戰車的攻擊能力、防禦力以及感測系統。SEP V4會全面升級車上的觀測射控系統(含車長觀測儀以及砲手瞄準儀)與數位網路系統。車長與砲手瞄準儀會換裝最新型雷射測距儀、彩色攝影機、第三代焦平面前視紅外線熱影像儀,並整合入車載的作戰網路中,此外還有新的大氣感測裝置、彈藥資料鏈、雷射警告接收器等;砲塔的電子系統會使用新的集電環(slip-ring)與Ethernet區域網路交換器,減少電子系統需要使用的機箱。

此外,SEP V4也將評估主動防禦系統(Active Protection Systems)。

 

M-1A1升級計畫

雖然M-1A2性能大幅提昇,但是價格也無可避免地水漲船高。除了升級為M-1A2的方案(升級項目不包括車長熱影像儀與改良型車長武器塔頂)之外,M-1A1最主要的改良計畫是M-1A1D,堪稱為M-1A1的數位化版,應用了部分M-1A2的技術,包括改良導航系統、砲塔正面換裝由鋼板包覆的衰變鈾裝甲套件,此外加裝符合美國陸軍21資訊需要的系統如1553B資料匯流排、內建自測系統(Build-in-test),並將原有的砲塔電路箱(Turred Network Box,TNB)與外殼電路箱(Hull Network Box,HNB)等過時類比元件換為開放架構的數位元件。此外,M-1A1的砲手熱影像儀也 陸續換裝與CITV同級的第二代FLIR,並逐步加裝前述的FBCB2旅級戰鬥指揮系統。

另一項較具一般性的M-1A1的改良計畫是M-1A1火力提升計畫(Firepower Enhancement Program,FEP),主要是加強M-1A1的全天候戰力、遠距離標定能力、接戰範圍等,重點為換裝GEN II TIS的第二代FLIR、新的導航系統等等。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1A1都將接受此一提升。

此外,美國陸軍還曾執行艾布蘭整合管理計畫(Abrams Integrated Management,AIM),將M-1A1上所有 零件裝備進行徹底的拆解檢修,所有組件與次系統更換為新品,使之恢復到「零里程」的全新車況,每輛M-1A1的翻新成本約為70萬美元。AIM於1997年完成,被證實M-1戰車群的操作與維修成本降低18%。在2008年2月,GDLS又獲得美國陸軍的分年合約,將現役全部的435輛M-1A1升級為M-1A2 SEP V2,加裝許多M-1A2 SEP的設備,包括新型第二代FLIR熱影像儀、護眼雷射測距儀、加強定位回報/旅級戰鬥指揮系、 電力轉換盒、車長機槍紅外線熱影像儀、駕駛影像強化儀等等;這些改良後的戰車從2008年7月開始交付,2010年10月執行完成。

後勤支援與動力系統

除了改良戰鬥力之外,美國陸軍也致力提升M-1系列的可靠度,並降低其後勤維修與操作(Operations and Support,O&S)成本,而發動機將是其中的重點。

AGT-1500燃氣渦輪在M-1上的表現雖然有如倒吃甘蔗、日益成熟,但畢竟是1970年代的產物,到1992年便停產了,因此M-1系列日後的後勤維修成本勢必水漲船高,零件老化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此外,AGT-1500過於耗油的先天缺陷,在波灣戰場上(特別是高速深入敵境的第二次波灣戰爭)也成為美國陸軍的後勤夢魘。美國陸軍打算透過一個兩階段的計畫來改良M-1的動力系統:第一階段是由PM/AMC工業公司對AGT-1500進行徹底的翻修改良,稱為PROSE(Partnership for Reduced O&S Cost, Engine),將AGT-1500原有的舊式組件全部由最新產品替代,可提升性能並降低後勤維修成本,可靠度增加30%。第二階段則是為M-1換裝一具全新的發動機,美國陸軍要求新動力系統可靠度需增加四至五倍,燃油消耗減少35%,零件減少42%,此外機動性增加15~20%。有兩組團隊參與了M-1戰車新動力系統的競標,第一個是德國MTU與Renk組成的歐洲動力包件公司(EuroPowerPack),他們提出的是MTU MB-883 12V柴油引擎(最大功率1500匹馬力)與Renk HSWL-295TM自動變速箱的組合,這套組合曾用於法國外銷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雷克勒戰車上;另一個則是美國漢緯動力(Honeywell International Engines)與通用電機(General Electric,GE)新開發的LV100-5燃氣渦輪,這是美國陸軍先進整合推進系統(Advanced Integrated Propulsion System)計畫的產物,打算用於未來美國陸軍研發的各式履帶作戰車輛(包括當時仍在進行的十字軍自走砲系統)。LV100-5的最大功率為1540馬力,相較於AGT-1500具有體積重量更小、加速更快、更安靜、更省油、更可靠、維修更便利且不冒黑煙等優點。基於燃氣渦輪耗油過兇的「前科」,最初各方均看好歐洲動力包件公司的產品會獲勝,但最後美國還是選擇了自家的LV100-5,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此燃氣渦輪原本就是預定作為新一代美國陸軍裝甲車輛的動力,在統一後勤方面有不少先天優勢。但是換裝發動機的成本極高,所以美國是否會全面換裝所有M-1車系的發動機,仍有待觀察。 據說LV100-5將率先用於換裝沙烏地阿拉伯的M-1。

M-1A2其餘改良項目先期研究

1.換裝140mm主砲:此為英、美、法、德在冷戰末期開始聯合發展的140mm滑膛砲,稱為「未來戰車主要武器」(Future Tank Main Armament,FTMA),此砲的翼穩脫殼穿甲彈較現行120mm的增強40%,可在有效射程內擊破1000mm厚的垂直滾軋均質裝甲。由於140mm砲彈過於巨大,換裝時將加裝自動裝填系統,屆時M-1A2的乘員將減至3人。

2.換裝液氣壓懸吊系統:液壓懸吊系統的成本較傳統扭力桿高,但是避震行程長,效能遠高於後者,能大幅增加M-1A2的越野能力、行進間射擊命中率與乘員舒適性。

3.新的煙幕彈/榴彈發射器:M-1系列都使用66mm的M-250煙霧彈發射器,目前則評估新一代可發射煙幕與人員殺傷榴彈的發射器(口徑40mm或60mm)。

4.引進主動防護系統:根據伊拉克的實戰經驗,戰車受限於重量,很難繼續透過增加傳統裝甲的方式來強化防護能力;而即便是M-1A2這種世界第一流主力戰車,面對俄製AT-14這類擁有縱列彈頭、能擊破反應裝甲保護的1200mm RHA鋼板的新型反戰車武器,也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更何況住民地戰鬥中,敵方的火力可能在近距離由任何方位猝然出現,攻擊主力戰車較為薄弱的側面與後方等部位。因此,美國陸軍在FCS計畫中也打算為主要裝甲車輛載具加裝主動防護系統(Active Protection System,APS),此一項目稱為避彈(Hit Avoidance)。美國陸軍首先測試以色列開發的戰利品(Trophy)硬殺式APS系統 (詳見以色列馳車主力戰車一文),在38次攔截測試中有35次成功,成功率達92%。 雖然美國陸軍打算為700輛輪型裝甲車加裝 戰利品系統,但以未來FCS的眼光而言,美國陸軍仍認為戰利品系統不夠成熟, 因為戰利品只是一個額外附加於裝甲車輛上的套件,並未與車體與車上系統進行整合, 其發射器的備射數量不足,很難連續應付多次攻擊。因此,美國打算開發更具野心的系統 ,因而瞄準雷松開發的快殺(Quick Kill)APS系統。

快殺系統採用高精確度的電子掃瞄雷達偵測來襲的武器,其發射器則為獨具一格的軟發射垂直發射系統(soft launch),原理類似艦載垂直發射系統的「冷發射」,由氣體產生器將彈藥彈出,彈藥的推進火箭於空中點火,如此能減輕發射時施予車體的應力,降低對車內乘員的震盪衝擊。攔截的彈藥垂直射出後加速至攔截點,然後啟動彈藥的火箭推進器,根據雷達提供的目標方位轉向而去,迫近目標之後引爆其「聚焦爆炸波」彈頭,於近距離將之摧毀。與艦載垂直發射系統類似,快殺系統發射器只負責垂直將彈藥投射升空,後續的轉向則交給彈藥負責,故能在短時間內連續攔截來自不同方位的武器,並且無懼於垂直角度由上方來襲的攻頂武器;換做是傳統直接朝向目標的APS發射器,則只能攔截在該方位上的來襲武器,因此需要裝置多個角度不同的發射器,導致運用裝設上的不便,而且一般都會在車頂方向留下射擊死角。雷松公司戰鬥系統部門副總裁宣稱快殺系統具備令人驚奇的高速、精準與有效特性,能將美軍部隊戰場防護能力提升至前所未見的境界。快殺系統的機制需要更複雜精確的射控運算,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發射與轉向動作並精確摧毀目標,因此極具挑戰性。快殺系統在2005年展開測試,並在2006年2月7日於新墨西哥州索科拉(Socorro)附近的佈雷與科技實驗中心進行了測試,成功地攔截了反戰車火箭,並隨即在隔天對外公開 。原本快殺系統預計到2011年以後才能發展成熟並進入服役,然而FSC在2009年遭到取消,相關項目都胎死腹中。

戰利品系統結合在M-1A2戰車的示意圖,綠色就是戰利品系統的套件。砲塔兩側的盒狀結構容納

IAI Elta ELM-2133風衛(Windguard)小型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天線(每側各兩個,分別朝向前、後)

以及攔截發射器(盒狀結構中間),此外還結合了軟殺反制的干擾天線。

戰利品系統在M-1A2上的測試畫面。車體旁邊放置鋼板來觀察敵彈遭攔截命中後破片飛散的情況。

此後,美國陸軍並沒有完全放棄研發供戰甲車輛使用的主動防護系統。在2016年4月中旬, 消息傳出美國海軍陸戰隊參與美國陸軍測試主動防護系統的計畫, 此時美國陸軍正租借四套以色列戰利品主動防護系統,在M-1A2戰車、 Stryker裝甲車進行測試,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則打算將戰利品系統加裝於其M-1A1戰車上進行測試 ;此時,美國自身開發的模組化式主動防護系統(MAPS)距離實用化仍有一段距離。 在2016年4月13日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上,美國海軍戰隊副指揮官羅伯特.威爾許(Robert Walsh)向委員會說明了海軍陸戰隊打算引進戰利品主動防護系統的計畫,可能透過租借或購買 ,之後透過技術轉移至美國DRS公司來生產。除了為戰甲車輛加裝硬殺式主動防護系統之外, 美國海軍陸戰隊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使用電子/光電反制的「軟殺」方式 (美國海軍船艦的電子戰系統有許多值得藉鑑的經驗),或者透過強化戰場探測能力 (例如部署更多無人飛行載具),在敵方反戰車火力單位有機會攻擊己方戰甲車輛之前就予以發現。  

在2017年9月28日,美國國防部宣布將與通用陸地(GDLS)簽署價值989萬9995美元的合約, 為屬於某個裝甲旅戰鬥隊(Armor Brigade Combat Team,ABCT)的M-1A2 SEPv2戰車加裝以色列製戰利品主動防護系統,在2019年3月29日完成履約。 這個合約是美國國防部在9月28日接收到一份緊急材料之後開會討論後決定的, 估計每套戰利品系統的採購價格約35萬美元左右。美國國防部表示, 如果基層部隊對於戰利品系統感到滿意,就會進一步將戰利品系統推廣到其他M-1A2戰車單位。 依照一個美國國防部官員私下透露,戰利品系統在五角大樓選購測試的15種主動防御系統中 ,表現最最優秀的一種,48次射擊測試全部遭戰利品系統攔截, 唯一一次判定攔截失敗是擊中RPG的尾翼部而非戰鬥部。整體而言,測試結果顯示戰利品系統相當可靠。 在2018年2月初公布的2019財年國防預算中,編列訂購261套戰利品系統來裝備M-1A2戰車。

緊致型自動裝填系統(CAS)

Meggit公司為M-1開發的120mm砲彈緊致型自動裝填系統,可惜未被正式採用。

(上與下二張)Meggit公司在2022年10月AUSA 2022展中展出為M-1開發的CAS

緊致型裝填系統模型。此系統包括一個雙層自動化輸彈帶,以及一個取彈/

裝填機構。

美國Meggit公司曾為M-1發展了一種緊致型自動裝填系統(Compact Autoloader System,CAS),安裝位於砲塔後端,採用雙排式旋轉彈帶來儲存砲彈,操作時彈帶會將其上的彈藥儲存筒轉至定位,讓砲尾的抓取臂取出彈藥並送上砲尾,整套系統的操作完全自動,乘員可在面板上控制各種動作,例如彈種選擇等,平均射速達到12發/分;控制電腦會記憶輸彈帶上每個彈位上裝填的彈種。雙排彈帶上,每一排能儲存17枚120mm砲彈,故總共能儲存34枚,容量比起其他採用120mm主砲與自動裝填系統的西方戰車如法國雷克勒(22發)、日本90式(25發)和 韓國K-2(24發)都高得多。此外,M-1這套自動裝填系統在砲管仰角-3至+10度的仰角都能裝填(與早期美國陸軍在M-26戰車上測試的裝填系統類似),不像前述三種西方戰車必須將砲管仰角固定在某一特定位置才能進行裝填。此外,這套CAS也能將已經取出的彈藥再裝回儲彈帶上,同時期其他主力戰車自動裝填系統都無此功能。CAS的裝填速率大約是12發/分(每5秒鐘一發);雖然訓練純熟的裝填手的裝填速率可高達20發/分,但隨著裝填手體力逐漸下滑勢必會降低;而CAS則能一直維持這樣的裝填速率,包括戰車在崎嶇地形行駛的搖晃震動之下。考慮到車長搜索目標約需5至8秒,CAS每5秒裝填一枚的速率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堪稱夠用。CAS裝填系統完全不需要更動原本M-1車係的砲塔結構,而且不會損及原本M-1車系的彈艙防護性能,包括乘員艙與彈艙之間的防爆隔門(裝填時才會開啟)、彈艙頂端的洩壓板都一樣不缺;此外,即便彈艙加裝CAS之後,砲塔內仍然可以擠進裝填手,只是作業空間會比較狹窄而不舒服。基於成本因素,美國陸軍始終沒有讓M-1車系加裝這種緊致型自動裝填系統。

除了緊致型裝填系統外,美國陸軍也曾在M-1上測試其他型號的自動裝填砲塔,例如類似今日史泰克MGS機動砲的低輪廓無人自動砲塔,但最後都沒有獲得美國陸軍的正式採用。

M-1層測試的120mm低輪廓無人化砲塔,同樣採用自動裝填。這輛原型車測試

完成後便停放在亞伯丁測試場直到今天,並未獲得實際採用。

 

 

ATAC 120/140mm先進火砲系統與CATT-B先進技術組件測試平台

美國陸軍在1980年代末進型的先進技術組件測試平台(CATT-B)計畫,

以M-1A1的底盤搭載許多新科技,包含一座ATAC計畫的140mm戰車砲與自動

裝填系統。注意砲塔正面與兩側都裝有煙幕彈發射器。砲塔後部容納一套

自動裝填系統。

在1980年代後期,為了加強戰車砲威力、有效擊破日漸普及的複合裝甲,美國陸軍展開了先進戰車火砲系統(Advanced Tank Cannon,ATAC)計畫,這是一套新的140mm戰車砲系統。由XM-291 140mm滑膛砲、伯奈特實驗室(Benet Laboratory)開發的XM-91自動裝填系統與配套的140mm彈藥組成。XM-291使用傳統的固態推進藥包,砲座整合有駐退復進裝置,砲管有隔熱套筒與砲膛排煙器(這些附屬裝備的重量比M-256 120mm 44倍徑滑膛砲輕91kg),砲彈發射時的動能是原本M-256 120mm 44倍徑滑膛砲的2倍。此外,XM-291的砲座也被設計成能更換成120mm砲管,更換作業十分簡易,只需要1小時。ATAC計畫共為XM-291開發三種140mm彈藥:XM-964動能穿甲彈(Kinetic Energy,KE)、XM-965化學能穿甲彈(Chemical Energy,CE)以及XM-966訓練彈。這幾種140mm彈藥體積龐大,因此採用彈頭、裝藥分離儲存的設計,裝填時再由裝彈機進行組合。

XM-91自動裝填系統能相容於120mm或140mm火砲,採用水平推送方式進彈,備射彈藥儲存在砲塔後段,彈艙開口與戰鬥室之間有一道防爆活門。砲手在控制面板選擇彈種之後,裝有砲彈的容器便被移到裝填位置,然後戰鬥室的防爆艙門自動開啟,抓彈器向前移動並抓住砲彈底部,然後再由推彈器將彈藥往前推送並送到砲尾;當砲彈送入砲膛之後,裝彈容器就會縮回,然後防爆門關閉。這套自動裝填系統也提供了由外部自動補充彈藥的機制,再補充彈藥由砲塔後端的艙門進入彈艙。XM-91的彈艙由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開發,砲塔後方的備射彈艙可容納17枚140mm或120mm砲彈,採用輸送帶方式儲存;而車體彈艙則可儲存22枚彈頭/裝藥分離的140mm砲彈,或者是33枚120mm砲彈。配合自動裝彈機,ATAC火砲系統可達到每分鐘8至12發的射速。

在1980年代,美國曾進行先進技術組件測試平台(Component Advanced Technology Test-Bed,CATT-B)計畫,用來測試包括ATAC 140mm火砲系統在內的諸多新技術(使用一個M-1A1戰車的底盤),包括陸軍標準數位化信息架構(Standard Army Vetronics Architecture)、先進整合推進系統(Advanced Integrated Propulsion System,AIPS)、液氣壓懸吊系統、輕量化履帶、洛克威爾(Rockwell)開發的多重感測目標獲得系統( Multisensor Target Acquisition Sensor,MTAS)、由ADA軍規語言撰寫的CDC射控系統、模組化裝甲、先進化學警告器、全車核生化防護系統,以及整合有威脅感測器、煙幕彈發射器以及其他反制措施的車輛整合防衛系統(Vehicle Integrated Defense System);然而由於預算的關係,在CATT-B計畫進行期間,上述各次系統並沒有完整地整合成一個系統。

當ACAT在CATT-B平台上進行測試期間,XM-291 140mm滑膛砲與XM-91自動裝填系統係整合在一個新開發的原型砲塔裡,並將此砲塔安裝在一輛M-1主力戰車的底盤上;當時,此輛CATT-B原型車還整合有改良自M-1A1的射控系統(沿用M-1的砲手瞄準儀,並使用新的射控電腦)、洛克威爾的多重感測目標獲得系統(MTAS);此砲塔的佈局與M-1砲塔類似,砲手瞄準儀設置在砲塔右前方,砲手席在砲塔右側,不過車長席則在砲塔左側(相當於原本M-1的裝填手席)。這輛ACAT原型車被稱為重擊者(Thumper),就只生產了一輛。

雖然140mm戰車砲威力驚人,但其彈藥實在是過重過大,一定要搭配自動裝填系統才能符合實戰要求,增加了系統的複雜度。另外,每一枚140mm砲彈的體積過於巨大,使每輛戰車能夠儲存的砲彈數量減少;以ATAC為例,配合裝在CATT-B的砲塔體積比原本M-1更為巨大,然而整體裝彈數量(砲塔尾17枚,車體內22枚)比M-1A1的40枚120mm砲彈還減少一枚。更重要的是,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令西方國家寢食難安的蘇聯「鋼鐵洪流」威脅不復存在,進一步開發140mm戰車砲的必要性大幅降低。因此,雖然美國、德國、瑞士等西方國家都曾進行140mm戰車砲的開發,但進入1990年代之後不是終止,就是進展極其緩慢。CATT-B在1990年代初便告終止,而ATAC之後也鮮有下文。

M-1A3計畫

由於美國陸軍未來戰鬥系統(FCS)計畫十分龐大,M-1車系勢必要繼續為美國效力至21世紀中葉,所以美國陸軍提出名為M-1A3的改良方案 (研發階段稱為M-1E3);此計畫完全是為現役M-1A1/A2車系與封存的各型M-1升級,而不會另外建造新的車體。多年來各種針對M-1車系的改良先期研究都可能納入M-1A3,此外還 將應用FCS計畫的階段性研發成果。目前M-1A3研擬的重點改良項目包括:

1.火力方面,美國陸軍研議以以FCS計畫開發的XM-291輕量化120mm戰車砲取代現役的M-256滑膛砲 。XM-291以M-256為基礎開發而來,砲身維持44倍徑,重量經過減輕,並可能引進電熱化學(Electrothermal-chemical,ETC)推進技術來提高砲口初速。 此外,自動裝填系統也在考慮範圍之內,使車內乘員減至三名。

2.增加原本為FCS開發的新型砲射式增程導引武器,射程可達12km。美國進行中的中程彈藥計畫(Mid-Range-Munition,預計2012年部署)是可能的選項,目前評估的系統包括ATK開發的豪米波雷達導引動能砲彈,以及雷松研發的雷射/紅外線熱影像導引砲彈。

3.動力承載方面,美國陸軍打算更換新型懸吊系統(可能是半主動/主動液壓懸吊系統)以提升越野能力,使用新型承載輪,以及利用FCS技術、行駛壽命達5000英里的新型履帶(可能是低噪音、易維修簡易的橡膠連續性履帶)。 此外,更換新發動機與變速箱也在考量之列。

4.防護方面,美國陸軍打算更換新型裝甲模組以及若干部件,在維持相同防禦能力的情況下減輕重量。

5.觀測射控、指管通情方面,美國陸軍打算將FCS開發的各項技術與系統納入M-1A3之中,包括新型射控系統、新的指管通情與導航裝備等等,可大幅強化M-1A3的作戰效能,而新系統的重量也可望減輕。

6.翻新車內各次系統,降低壽期操作維護成本。此外,也考慮以重量輕、不受電磁波干擾的光纖電纜來取代車內原有的傳統同軸式電纜。

6.經過上述諸多減重措施,M-1A3希望能減輕至少1.5ton的重量 ;如果前述所有有助於減重的措施都予以採行,有可能讓M-1A3減重至55噸甚至更輕。

 

第二次波灣戰爭

2002年下半,美國總統小布希以伊拉克支持恐怖主義、擁有生化武器等理由,與英軍聯手集結重兵於波灣,準備終結海珊政權。在2003年3月12日,英美聯軍空中武力對伊拉克展開猛烈炸射,第二次波灣戰爭遂正式展開。相較於1991年聯軍先從空中狂轟濫炸之後地面部隊才登場,這回美英聯軍的地面部隊在開戰後第二天就進入伊拉克境內;不過經過第一次波灣戰爭的重大打擊外加十年來的經濟、軍事制裁,伊拉克早就窮愁潦倒,軍力大減,不復當年中東第一軍事強權的實力。根據十年前遇上美軍必慘敗的經驗,加上窮兵黷武的海珊逐漸失去向心力,整個伊軍(包括共和衛隊)鬥志渙散,加上原先就訓練不足,許多單位根本名不符實,結果美軍的地面攻勢沒遇到像樣的重大抵抗,更沒有如同第一次波灣戰爭中的戰車大會戰。在開闊地上美軍的絕對優勢是無庸置疑,沒想到原先世人預料的煉獄:巴格達城市巷戰,竟演變成群眾歡呼推倒海珊銅像,簞食糊漿迎美軍!在開戰25天後,僅付出輕微的人員傷亡(約第一次波灣戰爭的1/3),美軍輕鬆完成了原本認為會傷亡慘重的攻伊戰爭。因此雖然M-1戰車這次搶在空軍把伊拉克炸爛之前就動手,但是實質上的「發揮機會」反而比上回還少得多。至於全球第一、全球唯一的全數位化勁旅──美軍第四裝甲師更是遺憾,由於土耳其遲遲不肯借道,錯失了上陣表現的機會,直到巴格達拿下以後才匆匆從科威特趕至戰場,快速地超越第三師攻向海珊老家提克里特(而且CNN還搶在前頭進去),結果當地也是一片不設防的狂歡景象。第二次美伊戰爭中,只有少數雙方戰車對決的場面,例如一場發生在Mahmoudiyah附近、巴格南部29km處的戰鬥,7輛伊軍T-72戰車被美軍M-1A2摧毀,而美軍沒有任何戰損,戰況一面倒。

不過伊拉克北部的戰鬥倒是值得一提,美軍在開戰前才形成初始戰鬥能力的第173空降旅在3月26日由義大利乘坐C-17運輸機出發出發,在伊拉克北部建立空頭堡;由於該旅僅有輕裝車輛以及幾門105mm榴彈砲,在開戰首週只能擔負靜態牽制角色。到了4月7日,美軍裝甲第63團第一營(簡稱1/63營)由C-17運輸機隊從德國運抵伊北與173旅會合,該營下轄五輛M-1A1、M-2A2裝步戰車5輛、12輛M-113A3裝甲運兵車、包括37輛悍馬車在內的51輛支援車輛以及7輛HEMT-T重型高機動卡車。在4月10日,由於伊北庫德族武力與伊拉克軍隊的戰鬥急速升溫,173旅旅長遂命令尚未集結完成的1/63營在凌晨三時完成戰備,然後與173旅的一部向空頭堡西南方的阿爾比爾鎮發起攻擊,並一路進佔伊北吉爾庫克的油田。此時1/63營僅有5輛M-1A1與兩輛M-2A2,後勤單位與支援救濟車輛還在德國整裝待發,不過為了爭取時效,仍立刻投入戰鬥。此次行動名為「刺刀遏止作戰」(Operation Bayonet Deterrence),攻擊在凌晨六時發起。不過阿爾比爾鎮竟然沒有任何抵抗行動,居民反而歡迎美軍的到來。但美軍也不是一切順利,這支戰隊行軍不到50km,就有M-1A1拋錨掛在路上,而1/63營的後勤單位卻要在24至36小時候才能抵達。不過為了爭取時效,1/63營的指揮官仍下令剩餘的三輛M-1A1繼續攻擊行動,該營與173旅的兩個步兵營閃電般地直擣黃龍,在4月10日當天便拿下吉爾庫克油田,在這一天內這支協同戰隊共前進了超過150km。由於伊軍戰意不揚,僅有零星抵抗,所以區區三輛M-1A1就足以完成使命;如果伊北伊軍裝甲部隊上百輛戰車有所作為,別說1/63營招架不住,以步兵為主體的173旅恐怕也自身難保。

但是由於媒體喜歡誇張地報導美軍傷亡,因此幾次M-1的受損也受人矚目。在第二次波灣戰爭中,總共有16輛M-1A1/A2受到損傷,其中只有兩輛無法修復,車上沒有任何乘員在戰鬥中蒙受傷亡 (僅一輛M-1A1不慎墜入底格里斯河,車上所有乘員不幸溺斃)。其中,首度上戰場的M-1A2曾在戰場上壓到地雷而受損,而最受矚目的則是美軍第三機械化步兵師在3月25日夜間至36日於納亞夫與伊軍的激戰中,有兩輛M-1A1受創 (此外還有1輛M-2布來德雷裝步戰車被擊毀),受損戰車的照片在網路上到處流傳(事實上在該次戰鬥中,美軍擊斃了千名以上的伊軍,大獲全勝)。這兩輛M-1A1被擊穿的地方是全車最脆弱的部位──車尾引擎蓋。其中一輛M-1A1是在納亞夫遭受伊軍步兵攻擊,砲塔左側被敵方機槍掃射但毫髮無傷,接著又被兩枚RPG攻擊,其中一發擦過裝甲掉落他處,另一發擊中砲塔左側裝甲後燒出一個深度不到3cm的小洞而未貫穿 ;但接下來,後方友軍M-2布來德雷戰鬥車開火還擊時,有8發25mm機砲砲彈誤擊前方這輛M-1A1,其中五枚命中砲塔後方而未造成 嚴重損害,其他三發卻貫穿車尾散熱隔柵而將發動機擊毀,使其立刻喪失機動力。伊軍步兵的RPG是美國裝甲部隊在此役中面臨的最大威脅,總共有9輛M-1在戰爭期間被RPG擊中,其中一輛被兩發命中,不過僅有一輛戰車在攻擊中喪失動力。有些伊軍RPG擊中了M-1的側裙,雖然能將其貫穿並可能擊傷該處的懸吊裝置(例如引燃該處的液壓油),但是多半無法繼續深入側面裝甲;一輛M-1A1砲塔尾部被RPG貫穿,內部彈藥艙被引爆,不過防爆隔門與洩爆板發揮良好效用,車內乘員除了吸入煙硝外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此外,有記者拍到一輛M-1戰車陷入熊熊火海的鏡頭,起火源頭應為引擎室,而砲塔側面也有武器貫穿留下來的圓洞。在攻入巴格達的戰役中,一輛M-1A1車尾的外置油箱被伊軍12.7mm機槍子彈擊穿,燃料流入發動機室並起火燃燒,導致該車癱瘓;隨後美軍決定將該車摧毀,車上人員在戰鬥室內灑入油料並打開彈藥庫防爆門,在裡面丟入數枚手榴彈 ,隨後另一輛M-1A1朝該車發射一枚120mm砲彈;然而即便如此,這輛M-1A1依舊完整,於是美軍人員召來AH-64攻擊直昇機以及美國空軍戰機,總共發射兩枚地獄火反戰車飛彈以及以及 一枚小牛飛彈命中該車;雖然這輛遭到強大火力命中的M-1A1陷入熊熊燃燒,但最後外觀依舊完整。 此外,也不時傳出M-1戰車砲塔尾部遭到友軍M-2裝步戰車的25mm鏈砲擊穿的意外。

納亞夫的戰鬥經驗得知M-1車尾散熱隔柵防護能力不足後,美軍第一線部隊立刻提出此一需求,為此GDLS立刻緊急研發新的散熱隔柵,於美軍需求提出後一個星期空運首批20副新隔柵趕至戰場。另一方面,M-1有必要提高側裙的防護能力, 原本M-1的標準側裙基本上只是一塊陽春的裝甲板而已,面對RPG時顯得力不從心,使得其內的懸吊系統動輒被破壞,甚至穿入戰鬥室內危及乘員安全。此外,不受車體裝甲保護的外置式輔助動力系統以及加掛於車體外的增用油箱(Petrol Oil Lubricant,POL)也成了一個防護弱點,兩者被擊穿後外洩的燃油會流入發動機艙,造成發動機失火損毀而喪失動力。不過雖然形成防護弱點,M-1A2的外置式輔助動力系統在作戰期間仍然充分顯露其價值,能在停車關閉主發動機時繼續提供動力來轉動砲塔搜索敵人並維持車上作戰裝備與空調的運作,節省不少主發動機的損耗與燃油消耗 ;而如同前述,隨後M-1A2 SEP便將UAAPU移到車尾內部。

戰場上本來就不免有戰損,少數幾輛戰車損毀實在是無足掛齒,何況還是最脆弱的部位,但就因為媒體喜歡誇張地報導美軍傷亡,以及M-1系列以往一貫的「不壞金身」形象,所以才 被若干媒體描述成「美軍驚訝地發現M-1不是堅不可摧」。更重要的是,在這場戰爭中沒有任何M-1的乘員因伊軍擊破戰車而傷亡,足見M-1系列設計之初所有保障乘員安全的設計都有效地達到了目的。一輛防護力優秀的戰車並非追求在任何部位都堅不可摧(事實上根本不可能),而是依照各部位受擊機率,運用最先進的科技,在客觀的條件限制下(例如整體重量)適當地配置裝甲,此外更要強調戰車被擊創後的存活能力(例如第一時間的破壞控制、基本設計等),以充分保障乘員的生命安全。以此而論,M-1系列的表現算是非常優秀,前述問題根本算不上「基本設計」的「重大缺陷」,只要加以改裝便能適應新的戰場需求。

除了部分防護項目需要改進之外,M-1歷經多年來的操作與實戰後也暴露出若干小問題,例如第二、第三與第五對承載輪的懸吊臂與避震器特別容易失效,不知是主砲射擊時應力造成還是高速行駛時配重不均,美國陸軍已經責成GDLS與M-1計畫管理局調查此問題的原因。

住民地的考驗

美軍雖然在一個月內控制伊拉克全境並推翻海珊政府,但接下來數月中伊拉克反抗游擊隊仍不時對伊境內的美軍發動攻擊,造成不少傷亡,其中也有M-1戰車的份。有一個在網路上引起矚目的是2003年8月28日一次M-1受損事件,那輛M-1的車體側面裝甲(就是被側裙遮蔽的位置)被某種不明反戰車武器擊中,一路貫穿入戰鬥室,擦過砲手席座椅並擦過一個控制面板,最後還在戰鬥室另一側鑽了二英吋才停止。不過該車戰鬥室內的乘員命大,僅砲手的夾克被武器的噴流擦破,這歸功於此武器穿透動能過高,能量僅用來貫穿裝甲而沒辦法在車內造成進一步的破壞(沒有在戰鬥室內製造出四散的破片或跳彈)。最初有人以為是一枚機砲砲彈鬼使神差地從側裙的縫隙鑽入M-1這個裝甲薄弱之處,不過最後調查報告則指出這是RPG的新衍生型──PG-7VR縱列彈頭反裝甲火箭的傑作。在2003年10月29日,一輛M-1A2行進時誤觸一個由一枚反戰車地雷、數枚155mm砲彈等超過500kg以上爆裂物構成的大型陷阱,巨大的爆炸當場將該車的砲塔拋離車身,車上人員中兩名陣亡,這可能是第一次M-1在實戰中被敵火徹底摧毀同時喪失人員的戰例;爾後,伊拉克游擊隊布置的大型反戰車陷阱或即造爆裂物(IED),就成為美軍裝甲部隊綏靖巡邏時最感頭痛的情況之一。在2004年11月27日,一輛M-1A2誤觸一個大型IED(由包含三枚155mm砲彈、34.5kg爆裂物構成)並受重創,駕駛當場陣亡,而其他三名人員雖然受傷,但則仍能逃生並自行撤離。在2005年12月25日,一輛M-1A1在巴格達市中心被一個大型IED重創,承載輪被擊毀,油箱被引燃並熊熊燃燒,四名人員中有一人死亡。在2006年6月4日,一輛M-1A2在巴格達誤觸大型IED而被摧毀,車上兩人陣亡。

在遮蔽物甚多、利於隱藏的住民地,意志堅定的敵軍士兵可以在陣未上埋伏等待戰車到極接近的距離(甚至可能到20公尺以內)才發射手中的單兵反戰車武器,如此不僅可以確保命中率,更能仔細挑選戰車的脆弱部位加以攻擊;而體型龐大的戰車在市區街道只能緩慢而行,自然是易於瞄準的活靶。如果地面部隊不能事先廓清可能隱藏在城鎮裡的敵方游擊隊士兵,戰甲車輛進入城鎮就無法防範這類攻擊。雖然就統計數據而言,這類發生在住民地的游擊隊單兵武器偷襲,造成英美等國戰車的傷亡並不算高(成功的攻擊取決於攻擊方士兵的心理素質與戰鬥技術,首先必須躲過對方步兵的搜索清剿,然後必須在固定陣位沈住氣,等待到有把握的時機才發射,而這往往也與機運有關),大多數武器都沒能命中要害並造成有效殺傷,然而這類攻擊的發生毫無預警且無法防備,戰甲車輛人員只能被動地等待挨打,對於部隊士氣自然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就21世紀初期的陸地作戰趨勢而言,由於進入住民地作戰的機率大增,依照冷戰時期大規模裝甲部隊作戰需求而設計的M-1主力戰車,防護能力的確有進一步改善調整的必要;隨著美國陸軍在伊拉克境內一次又一次遭到武裝襲擊、M-1與M-2等主力裝甲車輛的損毀報告日漸增多,這個需求便更顯迫切。冷戰時期北約裝甲部隊的主要作戰型態,就是與數量龐大的華約國家裝甲部隊正面交鋒,故其防護力以正面最強、砲塔側面次之、背後與頂部又次之的原則規劃,而當代主力戰車的準則皆為如此。然而,後冷戰時代的陸戰型態轉變為低強度的地區性衝突,尤其是美國攻佔伊拉克以後的境內的肅清作戰,使得裝甲車輛不得不進入遍布街道房舍的住民地。在被建築物包圍的城鎮街道中,戰車不僅失去了在開闊地上的武器射程優勢 (有時甚至不能使用主砲),無法在敵方射程範圍外先將其解決,而且四周隨時可能有敵軍在各種陣位上埋伏(例如居高臨下、瞄準戰車脆弱的頂部),戰車往往在極近的距離遭到襲擊且毫無預警,而且任何部位(如兩側懸吊系統、車頂、車尾彈艙以及發動機艙)都可能遭到瞄準。在極近的距離下,即便是看來技術層次不高、射程與威力有限的反戰車武器(如RPG火箭或重機砲)都有更好的機會命中戰車脆弱部位,貫穿威力自然比正規交戰可能發生的距離上更大,對戰車與車內人員造成極大的威脅。

在如此嚴酷的作戰環境中,主力戰車需要全方位的防護,才能在四面八方射來的敵火中安全生存,其中側面承載系統與引擎室裝甲更是最需要保護的地方。雖然額外的裝甲會增加重量,進而降低戰車的機動力,不過戰車在城鎮的狹小街道中根本沒有太多施展機動力的餘地,所以問題不大;而在敵方步兵不易埋伏偷襲的開闊地上,則可將這些額外防護裝備拆除以減輕重量,避免拖累越野機動能力。英國的挑戰者-2型主力戰車參與科索沃以及第二次波灣戰爭時,便採取了這類防護措施,刻意強化了側裙以及引擎室周遭的裝甲。

除了強化全方位防護外,主力戰車在城鎮戰中另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位於車頂的機槍不僅亦遭敵火破壞,車上乘員更需暴露上半身出車外才能操作,大幅增加了傷亡機率。在2003年4月5日美國陸軍第三機械化步兵師第64裝甲旅第一營攻佔巴格達國際機場時,陣亡的唯一人員就是一輛M-1A1戰車的車長,該輛M-1A1戰車被兩枚伊拉克民兵發射的RPG火箭擊中,損毀了砲塔上的12.7mm車長機槍,於是這名車長便打開頂蓋以M-4卡賓槍射擊,結果被敵軍重機槍當場擊中斃命。

其實,在住民地作戰中,步兵與重裝甲裝備必須協同作戰,兩者相輔相成、彼此幫助。唯有步兵能逐一掃蕩在建築物、工事中的敵兵,如果戰車部隊獨自貿然進入城鎮街道,極容易遭到事先埋伏佈陣、守株待兔的敵軍以單兵反戰車武器迎頭痛擊,第一次車臣戰役就是良好教訓;然而,當步兵在城鎮進行掃蕩時,往往仍需要重型裝甲車輛破壞圍牆、工事或提供火力支援,或者由戰車的身軀提供掩護來躲避敵方輕兵器射擊;雖然冷戰時代思維之下的主力戰車武裝並非為了支援步兵進行城鎮戰而設計,但這仍能經過技術上的變更(包括更換彈種乃至新的武器平台)來 適應環境。

城區生存能力套件(TUSK)

美國陸軍為M-1發展的城區生存力套件(TUSK),包括車長遙控武器平台。

部署在德國的美軍M-1A2,加裝了TUSK套件,包括車長遙控武器平台以及裝填手機槍防盾。

為了使M-1車系適應住民地作戰中的各項考驗,美國陸軍從2003年年初推出一系列供M-1戰車加裝的城區生存力套件(Tank Urban Survival Kit,TUSK);當時第一輛加裝TUSK套件的原型車具有以下特徵:在車體、砲塔塔頂部與兩側、車尾發動機艙都裝置附加裝甲,APU輔助動力單元移到車尾並由裝甲保護,在砲塔側面與尾部加裝槍榴彈發射器來強化近戰時對近距離敵兵的殺傷能力,加裝槍聲聽音裝置來偵知是否有敵兵開槍,此外在裝填手與車長艙蓋前方加裝遙控槍塔(似乎是為了顧及槍塔射界,車長全週界瞄準儀被移到砲塔尾部)。

美國陸軍M-1車系實際執行TUSK改良時,分為TUSK I/II/III等三個階段,其配置與原型車有不少相異之處,分別如下:

TUSK I:在側裙部位加裝原本為M-2/3裝步戰車開發的箱型反應裝甲 (每側安裝上下兩排各16個,總共64個)來保護懸吊系統,稱為第一代艾布蘭反應裝甲(Abram Reactive Armor Tiles I,ARAT I),制式編號為XM-19。車尾引擎散熱柵外加裝百葉窗式柵狀裝甲 (Rear Protecting Unit Slat Armor,RPUSA) ,APU輔助動力單元移到車尾並由裝甲保護;此外,在車底加裝 一塊重1306kg、最厚處200mm的V型防地雷/IED裝甲板,駕駛席也換成懸吊式座椅以及四點式安全帶,可減緩地雷或IED爆炸時的震波裝填手機槍部位設置防盾,機槍左/又兩側各有一塊設有觀測窗的防彈板,其構型和以色列的Pillbox砲盾類似,能提供裝填手前半部的保護,此外裝填手艙蓋基部前面/側面還設置半圈最高25cm的防彈板。此外,裝填手機槍旋轉座加裝AN/PAS-13紅外線熱影像儀 ,有效使用距離550m,能強化戰車在城鎮作戰中 對車體周遭近處的觀察能力,紅外線熱影像傳送至裝填手的頭盔顯示器上(Helmet Mounted Display,顯示器尺寸18mm X 43 mm X 33mm,解析度為800 X 600 dpi),這使裝填手不必一直將眼睛貼在PAS-13的目鏡上,既節省體力又能應付突發狀況。車外右後方加裝步/戰協同電話(Tank Infantry Phone,TIP),並與車內AN/VIC-3通話器連線,協同作戰的步兵能透過電話將目標方位告知戰車乘員;此外,TIP也與車上無線電結合,車外人員能透過TIP實施無線電通信。而對於M-1A1等沒有獨立車長瞄準儀的早期型號,則在車長機槍的旋轉座加裝AN/PAS-13熱影像儀以及遙控旋轉裝置,影像可投射在車長顯示器或頭盔上。此外,駕駛席裝置紅外線熱影像儀,稱為駕駛視野強化器(Driver Vision Enhancer,DVE)。 為了反擊敵方狙擊手,在主砲上方架設一挺M-2重機槍(這似乎是學習自以色列),與主砲同軸俯仰,由電力操作(車內備彈200發);由於與主砲一同穩定、瞄準與動作,這挺機槍精確度很高,大幅強化了近戰火力。

TUSK II:在TUSK I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防護能力, 包括在原本側裙外側的XM-19反應裝甲外部再加上一層第二代艾布蘭反應裝甲(Abram Reactive Armor Tiles II,ARAT II),其制式編號為XM-32,外型為瓦片型, 向地面傾斜,用來抵禦縱列彈頭的成形裝藥高爆彈,部份M-1還在炮塔正面及頂部加裝XM-19 (ARAT I)裝甲。為了強化對車長的防護,車長機槍也裝置與裝填手機槍類似的防盾 ,車長艙蓋四周也加裝一圈全週界防盾,防盾上設有防彈觀測窗,使車長能在伸頭出車外觀測時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此外還裝置一具能用手持的探照燈供車長使用。為了強化對後方監視能力,又在車尾加裝電視攝影機與熱影像儀,影像可顯示在車長與駕駛席的顯示器上,使戰車在乘員無須下車指揮的情況下在戰場上安全倒車。

TUSK III:繼駕駛席之後,砲塔內乘員也跟進換裝懸掛式座椅,此外加裝用來防止RPG的安全氣袋(Tatical Rocket Propelled Airbag Protection System,TRAPS)。原本車長機槍與裝填手機槍同時使用防盾時,會彼此妨礙而縮小射界, 因此TUSK III加裝一套具有穩定功能的遙控武器平台來取代車長機槍,其構型類似類似史泰克裝甲車的遙控感測/武器平台,設有光電偵測裝置(含紅外線熱影像儀)與一挺12.7mm機槍,讓車長在車內就能操作武器 並能行進間涉及;而裝填手機槍也打算加裝觀測裝置與穩定式槍架,使之能在行進間射擊。

 

TUSK套件大量沿用既有的組件來降低成本,例如ARAT I反應裝甲來自M-2/3,加裝在車尾引擎散熱柵外的百葉窗裝甲來自於史泰克輪型裝甲車,而裝填手或車長機槍上附加 的AN/PAS-13熱影像儀則取自單兵機槍的裝備。裝填手機槍防盾是TUSK計畫最先落實的裝備,美國陸軍已經至少訂購了130個防盾,裝備於駐伊拉克的M-1戰車上。此外,美國陸軍也嘗試在車上加裝電子信號發射器,以干擾可能存在的電子控制式即造爆裂物(IDE)的運作。

M-1028近戰用主砲彈藥

除了強化防護外,因應1999年駐韓美軍提出的人員殺傷專用彈藥需求,美國陸軍早在2001年就為M-1A1/2的120mm主砲開發新的散彈,並於2005年6月獲得M-1028的正式型號 ,稱為Canister,並隨即投入服役,供給部署於伊拉克的美國陸軍、陸戰隊M-1A1/2戰車使用。在美國陸軍在1999年提出的原始需求中,此型散彈能有效對付出現在中短距離出現的敵方反戰車飛彈步兵小組,其有效射程介於100~700m(最低下限則是介於200~500m),一枚砲彈能至少殺傷一個10人班的50%,兩枚砲彈則能殺傷一個30人排的50%以上。

M-1028並不像一般的砲彈般追求長射程,離開砲口 不久就引爆,並朝周圍釋放出1100個鎢珠(每個鎢珠的殺傷力相當於7.62mm機槍子彈,能有效貫穿敵方的鋼盔與防彈背心),以打擊在戰車附近準備發動攻擊的敵方反戰車步兵 。為了節省成本與開發時間,M-1028直接沿用原本120mm彈藥的可燃式彈殼、拋射藥與金屬底板,其構造相當簡單。由於近年美國陸軍主要都在住民地進行戰鬥 ,原本追求遠距離穿甲的彈種往往派不上用場,光靠M-1車上原有的機槍實在很難壓制或驅離隨時可能從建築物或工事後方冒出來的敵方游擊隊,主砲同軸機槍受限於砲塔迴旋速率而反應不及,而車長與裝填手機槍則需要車員冒著生命危險鑽出砲塔來操作,在伊拉克作戰中就有許多M-1的車長在操作機槍掃射時遭到敵方民兵擊斃;然而,當美軍有了M-1028榴彈以後,前述情況便有所改觀了。

根據伊拉克戰場的經驗,M-1028能對付距離戰車198~499m外的敵方人員,相當於一個超大型散彈,性能完全符合標準;且由於此種彈藥接戰距離短,並追求大面積殺傷,發射前不需要太精確的瞄準,故能大幅縮減反應時間,即時應付突然在近距離出現的敵方人員;當然,由於M-1028屬於大範圍殺傷武器,使用時對周圍的附帶傷害也很大,在狹窄且份子複雜的城鎮環境中仍須謹慎使用。總之,能在中短距離大量殺傷敵方步兵的M-1028散彈,將比過去各種「比快」、「比遠」的反戰車穿甲彈更符合 眼前的需求。

艾布蘭X原型車

在2022年10月10日至12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陸軍協會(Association of US Army,AUSA)的年度會議展示(Annual Meeting & Exposition,AUSA 2022)中,通用動力陸地系統(GDLS)首度披露「艾布蘭X」(AbramsX)新世代主力戰車概念車。「艾布蘭X」是M-1艾布蘭發展至今最大一次的技術革新,主要改進包括:

測試中的艾布蘭X的無人化砲塔

艾布蘭X的成員室,位於車體內,由左而右是駕駛、車長與砲手。

1.換裝全新設計的無人化砲塔。120mm主砲改用電腦控制的自動裝填機,因此全車人員減至三名、省略裝填手。三名人員都布置在底盤內的單一作戰室,與俄羅斯T-14主力戰車類似,由左而右是駕駛、車長與砲手操作席。裝備新型遠程監控和搜索瞄準系統,以及車體全週界日/夜攝影機,可提供車上人員360度無死角穿透性視野。

2.換裝燃氣渦輪與電動混合動力系統,燃氣渦輪運轉時會帶動發電機為電池充電,在加速等時刻電池可以輸出到推進電機來減輕燃氣渦輪負擔,整體油耗可望比M-1A2減少50%以上;在靜態作業(如觀測監視)或短距離慢速移動時,可完全關閉燃氣渦輪主機,純粹以電池供電驅動車輛以及各系統,完全不發出機械噪音,大幅提高隱蔽性。

3.換裝全新任務電腦系統,結合人工智能(AI),並可搭配各型無人機進行任務。

4.安裝主動防禦系統,以色列的「戰利品」主動防護系統(Trophy APS,美國陸軍已經在M-1戰車上測試過)為基礎發展而來,進一步升級光電和紅外線感測器等。

5.武裝方面,艾布蘭X的120mm主砲砲口加裝置退器,車長次武裝是一座配備機砲的遙控武器站。

據說採用大量新技術之後,艾布蘭X的重量減輕到49公噸(54ton),利於降低油耗以及運輸。

GDLS也在AUSA 2022展出史崔克X(StrykerX)概念車,大幅翻新史崔克八輪裝甲車的技術,同樣搭載柴油和電力混合推進系統、AI任務電腦、內建主動防禦系統等,並配備新型車載偵測器提供360 度的狀況感知能力。

 

M-1的外銷

雖然M-1車系以實戰表現證明它是全世界第一流的主力戰車 ,並且歷經大規模戰火的考驗,但西方大多數盟國都採用同時期德國發展的豹二戰車;因此,M-1早期主要國外客戶,幾乎都是中東幾個產油的親美國家。 而美國陸軍自用M-1許多較為機敏的技術如衰變鈾複合裝甲、衰變鈾彈蕊的APFSDS彈藥,也不包含在出口品項中。

埃及

1980年代,M-1A1在歐洲多國戰車競標中敗於豹2,不過爭取到了埃及的訂單,成為M-1A1的第一個國外客戶。美國授權埃及自行生產,為此埃及特地成立第200兵工廠,專門負責M-1A1的量產。該廠原先預計在1992年起開始量產,但由於技術因素,首輛車延至1993年才出廠。埃及 首批生產了524輛M-1A1(稍後增至555輛),最初自製率僅30%,後來增至60%,此外埃及獲得7種可使用的砲彈中四種的生產許可;爾後埃及陸軍又 陸續追加訂單,總數達到1005輛,生產作業持續到2009年 。埃及採購的M-1A1分為四批,第一批(1989~1998)為555輛,第二批(1999~2004)為200輛,第三批(2004~2007)為125輛,第四批(2007-2009年)為125輛。埃及希望美國轉移M-1A1裝甲與主砲的製造技術,但是遭美國拒絕。在2011年,埃及訂購125輛M-1A1,繼續由埃及的第200兵工廠組裝、美國原廠提供關鍵組件如發動機、傳動系統、射控系統、120mm主砲 、複合裝甲及彈藥、機槍等;這比軍售由於2013年埃及軍事政變而暫時中斷,當時美國還暫停對埃及軍事援助,直到2015年3月才恢復,而這項生產坦克的合約則在2018年初恢復。

科威特

進入1990年代以後,西方戰車市場急遽萎縮,但是中東地區由於平坦 廣大,很適合戰車運動;此外,石油豐厚的利潤往往讓他們毫不手軟地對昂貴武器下訂單。因此,從1990年代起,中東的戰車市場成為景氣低迷的戰車工業界眼中,油水最多的一塊大餅 ,美國、英國、法國也都投入歷年數個中東國家主力戰車競標案中。首先,科威特陸軍的戰車在1991年波灣戰爭中損失慘重, 科威特殘存的南斯拉夫製M-84戰車也因為前南斯拉夫長年陷入內戰且遭聯合國禁運制裁,後勤補給斷炊,因此在1990年代初期有250輛新戰車的需求,而這也是科威特「報答」英美的好機會。美國 以M-1A2搭配M-2布來德雷裝步戰車投入科威特競標,英國則派出挑戰者2搭配沙漠戰士裝步戰車,法國也以1980年代末期新推出的雷克勒戰車參與角逐, 不過實際上英國和美國是主要競爭者;在競爭的高峰期,英美雙方甚至分別在駐科威特大使館門口展示自家產品。既然兩邊都開罪不起,科威特就在1992年8月舉辦了一項性能測試,結果M-1A2不僅在機動性能(加速度、最高速度、停車距離)勝過挑戰者-2,竟然在四項射擊測試中均獲得一面倒的勝利。理論上挑戰者-2由於發動機出力僅1200馬力,機動力會吃虧,但是 挑戰者2射控系統與M-1A2竟出現如此很大的差距,則是始料未及。最後科威特決定採購218輛M-1A2(於1994、95年交貨完畢),但是裝步戰車則選擇英國沙漠戰士,總算是「皆大歡喜」。

沙烏地阿拉伯

除了科威特之外,沙烏地阿拉伯也在同一時期打算採購700輛新戰車,並在1990年代初期先採購315輛M-1A2(之後沙國 也打算引進法國雷克勒作為其陸軍的第二種主力戰車,但 此交易遲遲未能談妥,最後不了了之),以上交車作業將持續到21世紀初期。 在2008年7月,沙烏地阿拉伯又向美國購買58輛M-1A1,並將這批戰車連同現役315輛M-1A1升級為M-1A2S,總價值約28億美元;這項升級案係以技術轉移方式在沙烏地阿拉伯設立裝配線,為該國陸軍M-1A1進行翻修改進。在2011年1月4日,沙烏地阿拉伯正式確定在當地設置一個負責翻修改裝M-1A1的工廠,價值3710萬美元,整個升級作業在2012年8月完工。 在2013年1月8日,沙烏地阿拉伯又購買69輛M-1A2S,2014年7月31日交付完畢。

在2015年3月,葉門的什葉派武裝組織胡賽興起內戰,鄰近的遜尼派阿拉伯國家聯手介入協助原葉門政府對抗胡賽叛軍,沙烏地阿拉伯也派遣包含M-1A2S戰車在內的裝甲部隊進入葉門作戰。在2015年8月下旬,胡賽叛軍在網路上大肆宣揚以俄製反戰車飛彈擊毀兩輛沙烏地阿拉伯M-1A2S戰車的視頻,其中一輛主砲彈艙誘爆而陷入火海;另一輛砲塔正面被擊穿,滅火抑爆系統似乎發揮作用但仍冒出大量濃煙,並有一名人員逃離。包括這些被摧毀的沙烏地阿拉伯M-1戰車在內,阿拉伯國家戰車在對抗ISIS等戰事中,經常將戰車開至定位當作靜態碉堡或哨戒,長時間暴露在固定位置,也沒有步兵單位在周邊區域或制高點警戒,自然容易遭到ISIS單兵伏擊。 而美國出口給沙烏地阿拉伯的M-1A2的裝甲也不如美國陸軍自用版本。

(上與下)2015年8月一輛遭胡賽叛軍以反戰車飛彈擊毀的沙烏地阿拉伯M-1A2S,砲塔正面左側

經過焚燒,砲塔正面右側有被反戰車飛彈穿入的痕跡。

 

澳洲

在2004年3月10日,澳洲在評估美國M-1A1、德國豹二、英國挑戰者-1等二手庫存戰車之後,宣布M-1A1雀屏中選,總共向美國陸軍採購59輛以汰換該國原有的豹一戰車,於2007年交貨完畢。如此,M-1車系在北約盟國的銷售紀錄終於開胡,更是首度在外銷戰中擊敗豹二。由於澳大利亞不想在戰車汰換案上花太多錢,一開始就中意中古戰車,並在需求案提出後數個月內做出決定;而考量到美國與澳大利亞後勤體系的共通性,M-1A1以外的競爭者明顯都是來陪榜的 。不過澳洲裝甲單位的確認為M-1A1的設計優於豹二,首先M-1擁有極佳的中彈後生存設計,絕大多數的主砲彈藥都安置在隔離良好又有洩爆板安全措施的砲塔尾部主彈艙內 ;而豹二則有超過半數的彈藥存放於駕駛艙後方,萬一遭到誘爆則很容易對車內造成重大破壞,甚至發生與T-72類似的砲塔掀翻等狀況;此外,豹二的渡河設計只有在西歐地形才管用,欠缺穿越石礫河床的能力。考量到環保等問題,澳洲購買的二手M-1A1並不配備衰變鈾製造的翼穩脫殼穿 甲彈以及複合裝甲。

在2017年,澳洲陸軍打算擴充M-1戰車的數量至90輛。

伊拉克

在2008年,伊拉克向美國租借22量輛M-1A1進行訓練。在2008年12月9日,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將一筆對伊拉克的軍售清單送交美國國會,以翻修升級後的美國 陸軍庫存裝備車輛為主,包括140輛由庫存M-1A1升級而來的M-1A1-SA「態勢感知增強型」、8輛M-88A2裝甲救濟車、12輛M-577A2指揮車、16輛M-548A1後勤支援車、8輛M-113A2裝甲救護車、92輛N01152悍馬車、64輛多用途悍馬車以及其他裝備,總值21億6000萬美元。此項軍售主要是為了強化現在的伊拉克政權,確保地區性安定(避免伊朗等國趁亂進犯),並維持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同時亦可增加美國國防廠商的就業機會。這些車輛的相關整理、翻修、改良作業由GDLS、Honeywell、GM Allison等廠商負責,從2009年下旬開始成軍,並於4年內交付完畢。 伊拉克版的M-1A1-SA除了翻新既有車體與所有組件之外,也整合許多M-1A2的改良,包括升級射控系統(換裝與M-1A2相同的第二代FLIR、車長獨立瞄準儀等) 以及加裝部分TUSK城區生存力套件的等等。首批M-1A1SA在2010年8月交付伊拉克,2011年8月交付完畢。

摩洛哥

在2012年6月,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DSCA)宣布摩洛哥向美國提出要求,採購200輛經過翻修與升級的美國陸軍庫存二手M-1A1戰車(升級至與伊拉克相同的M-1A1 SA規格),總價約10.15億美元;這筆交易附帶出售的彈藥與零組件包括200挺M-2 12.7mm車長機槍與彈藥、400挺M-240 7.62mm同軸機槍與彈藥、200組M-250車載煙幕彈發射器、8600發各型120mm主砲彈、150套AN/VRC-87E和50套AN/VRC-89E車載無線電通信系統、其他各項零件、人員與裝備訓練手冊以及技術支援資料等等。 首批M-1A1 SA在2016年7月28日交付摩洛哥,全部在2018年2月交付完畢。

台灣

台灣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有意購買M-1戰車(當時甚至已經引進若干M-1戰車模擬器),但由於經費分配(主力戰車優先度向來較低)以及政治等因素,始終未能如願。2000年代初期,台灣陸軍就曾以「銳捷專案」的名義,規劃購買近200輛新造M-1A2 SEP戰車(配備四個戰車營),但因各軍種建軍優先順序、主力戰車需求爭議等原因,長年遭到擱置。在2015年,台灣陸軍再提「銳捷專案」時,車型改成二手M-1A1戰車,採購數量也縮減為約100輛(兩個戰車營,加上訓練兵力);在2016年,台灣國防部曾向美國洽商可能購買二手M-1A1的事宜,但仍在2017年10月遭到取消。

直到2018年8月中旬,台灣通過2019年的政府總預算,總算首度編列「銳捷專案」預算,向美國購買約108輛M-1A2戰車(約兩個戰車營),總預算規模粗估300多億新台幣(應採取分年編列),替換台灣部分老舊M-48H與M-60A3戰車。由於燃氣渦輪的油耗較大,加上台灣陸軍裝甲部隊沒有維護燃氣渦輪的能量,因此台灣陸軍一開始要求這批M-1A2改用柴油發動機;然而,隨後消息傳出美國對這項要求有疑慮,表示這會是全球唯一一批採用柴油引擎的M-1A2,台灣需要獨自支付研發測試成本,服役後的後勤物料體系也會是全球獨門,會大幅增加台灣需要負擔的成本。因此,隨後台灣陸軍就打消了改用柴油引擎的念頭,改用原裝的燃氣渦輪。美方在2018年10月就此案向台灣提出報價(P&A),隨後台灣國防部以此製作需求意向書(LoR),以此要求美方提供發價書(LoA)。

在2019年7月8日,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正式公布對台灣出售M1A2T戰車的項目,主體為108輛M1A2T戰車,配套的工程車輛如14輛 M88A2 HERCULES回收車、16輛 M1070A1 重型搬運車(Heavy Equipment Transporters,HET) 、16輛M1000重裝備運輸半拖車(HET Semi-Trailers ) 等。120mm戰車砲彈包括572枚M1002 TPMP-T1多用途曳光訓練彈(Target Practice Multipurpose Tracer,TPMP-T)、359枚M831A1高爆穿甲彈(High-explosive anti-tank warheads,HEAT)、621枚M865 TPCSPS-T2(Target Practice, Cone 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 - Tracer )動能穿甲曳光彈、828枚M830Al高爆穿甲彈(HEAT)、1966枚CA38砲彈(Cartridge Canister)、828枚鈍感高爆曳光彈( Insensitive Munitions High Explosive Tracer,IMHE-T)、22枚120mm翼穩穿甲彈假彈(Dummy CTG 120mm Armor ­Piercing, Fin-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 (CA64))、22個M1028訓練用假彈(Dummy Cartridge 120mm Canister)、22枚M865 TPCSPS-T (C785) 假彈、7862枚KEW-Al砲彈等。次武裝包括122門M2 12.7mm機槍、216挺M240機槍108套 M250煙霧彈發射器(Smoke Grenade Launchers)、14具M239煙幕彈發射器、864枚 M76 (G826)或L8Al /L8A3 (G815)煙幕彈。其他車上裝備包括AGT-1500戰車用燃氣渦輪主機與X-1100變速箱、64具出口型單一頻道地面與空中無線電(Export Single Channel Ground and Airborne Radio System,SINCGARS)、108具AN/PSN-13A先進防衛用全球定位接收器( Defense Advance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ceiver,DAGR)以及搭配的 選擇可用性/反欺騙模組(Selective-Availability/Anti-Spoofing Module,SAASM)、138具AN/VAS-5B駕駛夜視器(Driver Vision Enhancer,DVE-A Kits)、可出口裝甲套件、獨立車長熱影像儀(Commander's Independent Thermal Viewer ,CITV)、低輪廓通用遙控武器站(Common Remotely Operated Weapon Station-Low Profile,CROWS-LP) 。其他品項包括車輛零組件、通信裝備零組件、通信裝備整合服務、工具與測試裝備、訓練模擬器、訓練課程、維修與回修訓練計畫、美國政府工程/技術/後勤服務合約、技術協助小組( Technical Assistance Field Team,TAFT )以及其他相關後勤計畫等。所有項目總金額大約20億美元。

波蘭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片面承認從烏克蘭頓巴斯(Donbas)區域分離的頓內次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2014年) 為獨立國家兩天後,以對烏克蘭進行非軍事化為由,全面入侵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多個鄰近烏克蘭、先前為蘇聯附庸國的北約東擴成員國如波蘭等,都積極以各種形式援助烏克蘭,包括移交前蘇聯時代遺留的俄製軍火。為了鼓勵波蘭移交更多武器支援烏克蘭,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以提供更先進的現代化武器系統,填補移交後波蘭軍備的空缺。

在2022年4月6日,波蘭國防部長Mariusz Błaszczak與美國簽署合約,向美國購買250輛M-1A2 SEPv3戰車 ,總價值約47.5億美元,首批28輛會在2022年內交付波蘭陸軍。這可以填補波蘭將前蘇聯時代的T-72以及PT-91(波蘭版)移交給烏克蘭的空缺。由於波蘭早已操作德製豹二A4/A5主力戰車,英國也在2022年4月22日宣布將會移交挑戰者二型主力戰車給波蘭;如此,波蘭將成為第一個同時操作冷戰後期西方三大主力戰車車系(德國豹二、美國M-1、英國挑戰者)的國家。

援助烏克蘭

在20223年1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白宮宣布,美國會送出31輛M-1A1主力戰車給烏克蘭,協助烏克蘭防衛自己領土、抵抗俄羅斯的侵略。配合操作這些M-1A1,美國也將一併送出8輛M-88裝甲救濟車到烏克蘭。拜登表示,交付這些戰車並投入戰場需要花一些時間,會確保烏克蘭完全準備好運用這些武器。這是繼2023年1月14日英國宣布送給烏克蘭14輛挑戰者-2主力戰車後,第二個宣布送出主力戰車給烏克蘭的西方國家。  

 

其他

M-1A2也參與了1990年代末期的瑞典、希臘等歐洲國家的戰車競標案,不過均不敵德國豹二A5/A6。為了競標希臘以及土耳其的訂單,GDLS特別在1997年推出M-1A2柴油機版,換裝 德國開發的歐洲動力包件(Euro Power Pack,EEP,詳見PzH-2000自走砲一文),其核心為一具GD 883柴油機(德國MTU授權美國GDLS生產的MT 883 Ka-500),最大功率達1500馬力,燃油消耗的經濟性較原有燃氣渦輪大幅改善。 很可惜地,在這些歐洲國家的戰車競標測試中,M-1A2除了射擊精確度略勝於豹二A5/A6,以及在換裝 柴油機後在續航力上略勝略勝於豹二A5/A6之外,其餘項目都敗在豹二手中。

在2011年10月初,消息傳出美國打算贈送400輛庫存的M-1A1戰車給希臘,希臘只需負擔運費,此外並且提供兩種改裝方案供希臘選擇,包括最簡單的翻修與小幅改進(平均每輛花費十幾萬美元),以及完整升級為最新M-1A2SEP規格的較昂貴方案。此外,希臘同時也向美國提出請求,希望購買20輛AAV-7A1兩棲裝甲車(最終目標是購入75至100輛)以及M-2布萊德雷裝步戰車。由於此時希臘正困於嚴重的外債與經濟危機,因此美國提出這項超低價M-1A1戰車的方案,顯然是讓希臘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仍能更新其陸軍龐大的戰車陣容(此時希臘仍有將近400輛M-48A5、700輛M-60A3與500輛豹一等老舊戰車),然後就此打入希臘陸軍的市場,並在日後希臘財政好轉時,透過升級這批二手戰車來獲得利潤。 據說希臘可能會購入90輛。

在2013年5月,消息傳出秘魯考慮引進M-1A1取代老舊的T-55戰車,可能需要120至170輛;其餘競爭者包括俄羅斯T-90S、德國豹二A4/A6、烏克蘭T-84等。據說到2013年9月,在競爭中的包括美國M-1A1、俄羅斯T-80與T-90S、烏克蘭T-84,德國豹二則已經退出。

在2010年代初期,美國還有2500輛左右的M-1系列現役,現存約6100輛左右的M-1系列戰車車體;超過2000輛早期型M-1封存於加州沙漠地區,而由於國防經費刪減,無論是重新啟用並進行現代化升級或銷毀都顯得太過昂貴。

結語

M-1是美國戰車史上的新里程碑,徹底擺脫了M-47以來美軍戰車沿襲甚久的窠臼,扭轉世人對美國戰車的印象,此外更證明了運用現代科技,戰車不僅能同時兼顧火力、機動力、防護力這三個以往被認為是「魚與熊掌」的互斥要素,而且能在每個項目上都表現得很好。在兩次波灣戰爭中,M-1系列都有出色的表現,完全不辜負美軍寄予的厚望。美國本身M-1的生產以經結束,未來的計畫也都是以現有車體進行翻修而成。

雖然在冷戰結束後,越來越多人懷疑戰車是否仍有用武之地,因為大部分的地區衝突都輪不到他們上場,或者根本來不及──美國空軍最大的C-5戰略運輸機一次只能載運兩輛M-1,大規模部署時只能透過海運,結果是伊軍佔領科威特20天後,第一輛M-1A1──還是屬於快速反應部隊的第24機械化步兵師的裝備──才抵達目的地,而真正的重裝主力部隊──駐歐第一、第二、第三裝甲師的M-1A1更要到11月才開始踏上中東,如果伊拉克陸軍在1990年8月攻佔科威特後直接揮軍沙烏地阿拉伯,美軍在當地根本沒有足夠兵力抵抗。除了很難以戰略空運進行大規模部署外,M-1塞不進C-130運輸機的貨艙內,完全不可能以短程運輸機進行快速的戰術部署。因此,未來美國陸軍的FCS作戰系統的幾種地面載具都比M-1或M-2/3等現役重裝車輛輕巧得多,能以極快速度空運至全球各地並投射武力,而這也會讓許多人產生「主力戰車即將成為恐龍化石」的感覺。不過事實上,現階段主力戰車還是有強烈的必要性,從兩次波灣戰爭中就可得到充分印證:正是因為M-1的無堅不摧與堅不可摧,面對伊軍裝甲部隊才這種壓倒性優勢與超低傷亡;而在第二次波灣戰爭中,厚鍇重甲的M-1A2也為地面步兵帶來了強而有力的實際與心理保障,而就比例上,伊拉克游擊隊有效破壞M-1A2的情況也算是極少數。

199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需求縮減,各國對主力戰車的研發逐漸趨緩,英、美、法、德對其主力產品都沒什麼重大的改良計畫。由於現行第一流西方戰車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能穩居技術領先群的地位,只需定期改良更新就能大致滿足現代戰場的需求。美國陸軍 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的FCS未來戰鬥系統將以高度資訊傳輸、大量無人載具、長距離非視線精準攻擊武器等諸多革命性的概念,徹底推翻現行的重裝機械化部隊架構,屆時美國陸軍將會更輕巧、反應更快、更有作戰效率,打擊火力不會輸給現役的重裝部隊,透過無孔不入的各式感測器以及無遠弗屆的資訊分享傳輸,讓戰場朝美軍單向透明,露臉的敵軍很快就會被標定並遭到有效打擊。

然而,基於以上網路化、輕量化的FCS,在開發過程面臨種種技術難題,不僅預算一再攀高,更重要的是2000年代進行的伊拉克與阿富汗戰事在在證明任何先進的網路資訊情報科技,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戰場之霧」或防堵敵人所有的攻勢(如住民地的埋伏突襲、防不勝防的即造爆裂物等等),武器載具本身的防護裝甲永遠是不可取代的最後一道防線 ;而在住民地戰鬥中,戰車堅實龐大的身軀以及強大火力,對伴隨的步兵是無可替代的幫助(包括清除/推倒障礙物、遭遇敵火時提供掩蔽與強大火力支援等)。在這些戰鬥中, 主力戰車厚實可靠的身軀證實了重裝兵力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時也等於給FCS的輕裝思維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加上2008年底的全球金融海嘯,導致美國被迫大幅刪減國防支出,因此FCS原有的八大載具計畫在2009年4月被接替小布希的歐巴馬政府全數終止;因此,不斷精進的M-1車系仍將繼續維持牢固的位置,為美國陸軍效力到至少2050年左右。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