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21裝甲戰鬥車(NIFV)

韓國下一代K-21裝步戰車的原型車,注意車體兩側與砲塔設有大量的裝甲掛載點。

K-21車體兩側設有充氣式浮囊,提供浮游時所需的浮力。 然而,單靠浮囊提供浮力有很多實用性問題,浮渡時

任何一側浮囊破裂就會導致沈沒;而且25噸級的K-21單靠履帶撥水在水上推進,控制的反應速率不足,

很容易發生意外。

韓華系統(原斗山OST)競標澳大利亞裝步戰車而提出的AS-21紅蜘蛛裝步戰車,以K-21為基礎

改裝Bushmaster 30mm鏈砲、長釘攻擊飛彈等。在2023年7月下旬,澳洲正式宣布AS-21獲勝。

 

型號 K-21裝步戰車
製造國/廠 韓國/國防軍備開發局、斗山集團
使用國 韓國
車體尺寸(m) 6.75 寬3.5 高2.83
戰鬥重量(ton) 25(B級裝甲)
發動機/馬力

D-2840LEX 10V渦輪增壓柴油機*1/750

推重比(ton/馬力)

30

極速(km/hr) 70 
續航力(km)

450

乘員 車員3,搭載步兵8名
武裝 40mm機砲*1

7.62mm同軸機槍*1

Bill單管反戰車飛彈發射器*2

 


韓國陸軍從1980年代開始全面換裝的K-200(KIFV)系列裝甲車雖然推出諸多衍生型,但基本設計仍不脫美國M-113裝甲運兵車的框架;由於車體較輕小,防護與承載能力受限,也影響了K-200的進一步發展潛力。整體而言,屬於裝甲運兵車級數的K-200系列,火力與防護力敵不過北韓的俄製BMP-2/3裝步戰車(裝備機砲與反戰車飛彈等武裝)。在1988年日本推出89式裝步戰車以及同時期北韓陸軍銳意進行機械化的刺激下, 韓國陸軍也決定發展新一代裝步戰車。

研發過程

在1990年, 韓國國防開發局(Agency for Defense Development,ADD,統一指導韓國軍事工業發展的國營機構)提出第一個裝步戰車方案,但此方案仍以K-200為基礎,故容積與重量規模均比國外裝步戰車差了一截,最多只能裝備20mm機砲砲塔;此種方案缺乏新意, 韓國陸軍的青睞。之後ADD又陸續推出一些與國外大廠合作的方案,但最後都不了了之。在1996年3月,ADD與先前生產KIFV車系的大宇重工共同推出名為「 韓國2000年裝步戰車」(KIFV-2000)的方案,針對裝步戰車這個需求設計一個全新的車體架構,終於獲得韓國陸軍批准,並進入實質的研發階段。然而,接踵而來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不僅重創 韓國,更給大宇 集團帶來致命的打擊。在1999年7月27日,垂死的大宇集團由韓國四家銀行企業接管,該集團於11月1日正式解體。分崩離析後,原屬大宇集團旗下的韓國軍事工業龍頭──大宇重工(Daewoo Heavy Industries & Machinery),以18億美元的價格賣給韓國百年民營企業──斗山集團(Doosan Group),隨後成為斗山防務系統與科技(Doosan Defense Systems & Technology,Doosan DST)。

韓國經濟危機與大宇家變讓KIFV-2000計畫陷入停擺,直到1999年年底才出現轉機──ADD為斗山集團爭取到政府補助,而韓國三星集團、 通吉重工也願意以次承包商的身份加入計畫。幾經努力,ADD、斗山DST與新伙伴三星、通吉的新組合針對原始KIFV-2000設計中的所有缺陷進行74項設計變更,在2003年終於形成新的「 韓國次世代裝步戰車」(Korean Next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KNIFV,又稱NIFV)專案,並獲得韓國國防部的認可,獲得相當於7700萬美元的原型車研製合約。依照工作分配,NIFV的車體生產與最後組裝工作由斗山集團負責,雙人電動砲塔與射控系統由三星提供,而通吉重工則製造 發動機、傳動與冷卻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在1997至1998年獲得俄羅斯抵債用的33輛T-80U戰車與2輛BMP-3裝步戰車,都是俄羅斯陸軍本身使用的裝備(非外銷版降級貨色),而 韓國也對這些蘇聯解體前最新型戰甲車輛進行許多測試研究,因此對BMP-3的研究可能多少會反應在NIFV計畫之中。

由於NIFV的技術難度超出預期,導致研發週期拉長,進度落後,價格也水漲船高。在2005年5月17日,韓國國防部在首爾(漢城)公開了NIFV設計,三輛NIFV原型車則於5月19日出廠。NIFV的研發工作在2006年3月告一段落,並進入生產線準備階段 ,2007年7月正式展開量產,原訂在2008年正式進入韓國陸軍服役,不過實際上進度仍有落後,第一批量產型合約在2008年7月簽署(價值約3億8670萬美元),首批量產型直到2009年11月才交付韓國陸軍。最初NIFV的第一期量產計畫預計生產900輛 左右(最後實際生產數量大幅降低),其中70%是標準的裝步戰車型,其餘則為裝甲回收車等衍生型,生產作業將持續8到10年。進入服役階段後,NIFV被賦予K-21的正式編號 。K-21將取代韓國大部分現役的K-200車系,不過中短期以內K-200仍不會被K-21全面取代,每個韓國機械化步兵營仍將保留21輛K-200的衍生型,包括包括81mm迫擊砲車、拖式反戰車飛彈發射車、戰場救護車等。 最初K-21預定的單價是25億韓元,不過斗山集團在研發階段告一段落後卻提出40億韓元的報價,漲幅十分驚人。

根據韓國在2014年左右公開的國防預算報告,K-21在研發階段耗資910億含原,而後續改進、修正又追加300億韓元,1200億韓元的整體研發預算已經直追K-2主力戰車。依照2014年資料,K-21單價約為39.5億韓元(約350萬美元)。至2021年底,K-21共生產466輛。

日後,韓國又推動K21產品升級計畫(Product Improvement Program),稱為K-21 PIP,項目包括提高防禦能力,包含引進對抗反戰車飛彈的主動防護系統,以及提高發動機推力(至840馬力)。

韓國當局號稱該車性能稱優於美國M-2布來德雷裝步戰車以及俄製BMP-3,但是價格卻比較便宜:K-21一輛報價約350萬美元,一輛M-2卻要價400~450萬美金。

在2016年5月,韓華集團(Hanwha)完成對斗山DST的收購,成為韓華防務系統(Hanwha Defense Systems),因此K21成為韓華防務系統的產品。

 

基本設計

與K-200相較,K-21擁有更大的車體、更強的火力與更精良的裝備 ,各項性能指標在各國裝步戰車中均屬一流水平。K-21的車體佈局沿襲當代裝步戰車的主流設計,車體採用箱型結構,由前而後依序為駕駛艙、發動機艙、戰鬥室(包含砲塔段與步兵艙),車體高度1.93m,含砲塔全高2.83m,車體承載能力足以負荷6ton重的額外裝甲或裝備,具有頗大的改裝與提升潛能。K-21的駕駛艙位於車頭左前方,有一個向後開啟的單片式艙蓋,其上設有一個廣角潛望鏡(具備夜視功能);駕駛艙後方右側為發動機艙,此處設有引擎散熱柵口;後部乘員艙可容納8名步兵,由車尾一具單片式電動艙門進出,此道艙門上還設有觀測器,乘員艙兩側頂部也各裝有一具旋轉潛望鏡,讓車內步兵能觀察車外的狀況,步兵艙座椅並設有安全帶,車尾艙門外部兩側設有供步兵置物的雜物箱。

K-21的底盤構型與KIFV加長衍生型類似,擁有六對承載輪與三對頂支輪,傳動輪在前面,並採用相同的單鞘式履帶,兩側設有側裙以保護懸吊系統;不過K-21的底盤還是有許多改良,例如換裝擁有液氣壓/圈狀避震彈簧的搖臂式懸吊系統以及功率更大的發動機。動力方面, 早期資料指出K-21的發動機係通吉重工引進瑞典SAAB-Scania公司的設計,不過實際上則是韓國斗山重工與德國MAN合作開發的D-2840LEX 10V渦輪增壓柴油機,在2300轉/分時可輸出750馬力,使K-21在25ton戰鬥重量時擁有高達29的推重比,最大路速70km/hr,越野速度40km/hr,續航力450km,整體機動能力足以讓 韓國步兵伴隨現役K-1以及韓國研發中的XK-2主力戰車一同行動;而在K-21 PIP升級項目中,還打算將發動機推力提升為840馬力。K-21的傳動系統 是通吉重工開發的HMPT-500-4KE液壓式自動變速箱,其設計改良自美國愛利森廠產品的設計,具有4個前進檔與2個倒退檔;此外,K-21擁有液壓輔助的方向操控系統,使駕駛工作更為輕鬆。

由於戰鬥重量高達25噸,K-21在浮游時,需藉助車體兩側的 充氣浮囊系統才能在水中浮起,以履帶撥水的方式在水中前進與調整航向(為了減低重量與複雜度而沒有使用專用的水噴射推進器),以6km/hr的速度浮游前進。K-21的充氣浮囊設置於兩側的裝甲板內 ,進行浮渡前,駕駛員只需啟動充氣泵浦為氣囊充氣(充氣時裝甲板會向上翻起 )、打開車上排水泵浦,同時揚起液壓的車頭擋浪板,整備過程相當簡便,只需十幾分鐘。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K-21刻意設計的浮渡能力卻顯得不切實際。以K-21這樣的25噸級重型裝甲車,在浮渡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諸多隱憂,因此其他國家並沒有20噸級以上而要求具有浮渡能力的裝甲車。首先,K-21依靠兩側各一的浮囊提供浮力,然而 這對於K-21這樣沈重的車體只能勉強提供剛好浮在水上的浮力,浮渡時車體只剩頂部還在水面以上,幾乎沒有閃失的餘裕;此外,浮囊本身相對脆弱,如果在浮渡過程中 任何一側的浮囊爆開,車體就會迅速沈沒,而且浮囊本身可能在浮渡之前就因為中彈而出現破洞,在實戰中的實用性似乎頗有疑問 ;其次,K-21沒有專用的浮游噴水推進器,而倚靠履帶撥水推進,然而K-21這樣的重型車體慣性過大、不易控制,靠履帶撥水的力量前進或改變方向的反應速率很差 (浮游時車體兩側的浮囊也產生頗大的阻力),改變方向時如果操作過急而沒有預留足夠緩衝,車體很容易在水上失控而傾斜翻覆。 在2009年12月,一輛韓國陸軍K-21在浮渡訓練中發生意外;在2010年7月,又一輛K-21在浮渡訓練過程中發生意外而沈沒,造成一名人員死亡,主要原因是河水沿著發動機進氣道灌入,可能是進氣口設計過低所致,另一說法則是K-21車體前部的設計不周詳, 導致浮力不足。意外的發生也導致K-21的生產線一度被迫暫停,準備大幅修改浮渡系統,而且韓國陸軍下令只能在準備好的渡河點實施浮渡,意味K-21的浮渡能力成為「備而不用」。

裝甲

K-21的車體以鋁合金 裝甲結構焊接而成,能抵擋14.5mm鎢蕊穿甲彈(在1000m距離上穿甲25mm)與155mm砲彈破片的直接命中,車體正面號稱能抵擋俄製2A72 30mm機砲的APDS穿甲彈(在1000m距離穿甲力約50mm滾軋均質鋼甲)命中;車體正面、兩側以及砲塔均可加裝模組化的附加裝甲,車底的裝甲能抵擋裝藥量10kg的地雷,車頂裝甲可以抵擋約在10m高度引爆的152mm榴彈砲高爆彈破片。由於車體側面附加裝甲板的阻隔,K-21並未在步兵艙設置效率低落又破壞車體完整性的步槍射口,這也是新一代裝步戰車的趨勢。

為了兼顧機動、部署能力以及住民地戰鬥中嚴苛的防護考驗, 韓國陸軍根據未來裝步戰車設計潮流,依照防護能力與重量,為K-21規劃了A、B、C三種裝甲等級:A級主要依靠車體本身的裝甲防護能力,以減輕重量為目標,使其能以C-130進行快速戰場空運,車體四周能抵抗14.5mm機槍子彈與30mm空炸榴彈破片的攻擊,車體正面(應有附加裝甲)則可抵抗輕型單兵反戰車火箭;B級是一般標準配置,則是在車體兩側與砲塔頂部增設模組化裝甲板,使車體側面能抵抗俄製RPG-7戰防火箭的攻擊,車頂也能抵禦攻頂反裝甲武器的命中;至於最重的C級裝甲則由 韓國與以色列Rafale公司合作開發,細節仍不清楚,能在與敵方重武器交戰時保障整車生存性,此模組裝甲套件並能在前線由保修人員或經過訓練的普通步兵於半小時內安裝完畢。消防系統方面,斗山集團與以色列尼達姆公司在2004年年底簽約,由尼達姆公司為K-21提供發動機艙的滅火抑爆系統,使用海龍滅火劑;此外,車上亦搭載五個手提式滅火器,其中3個位於車內,兩個掛在車外。K-21使用全車加壓式核生化(NBC)防護系統,此外車上也備有分別供每個人員使用的供氧系統,在火砲射擊、砲閂開啟而讓外界空氣進入時避免人員吸到受污染的空氣。

武器系統

K-21擁有精準強大的火力與完善的觀測/射控裝備以及資料鏈,可接收友軍單位傳輸的戰場態勢情資。K-21配備一座三星集團設計的雙人砲塔,採用均質鋼甲焊接而成,車長(兼任車載步兵班的班長)位於砲塔右側,左側則是砲手位置,兩人各有一扇向後開啟的車頂艙蓋;砲塔迴旋與砲身俯仰機構 均由BLDC電動伺服馬達驅動,並透過數位控制器與射控系統連結,此外設有緊急時使用的人力備份系統。

K-21砲塔的主武裝為一門瑞典Bofors設計、授權韓國S&T重工生產的40mm機砲,砲身與CV-9040的40mm機砲相同,唯砲口制退器由原本的喇叭型改為多縫式長管型 ,砲尾後方設有容量24發的備射彈艙,並能藉由自動裝填系統來補充彈藥,砲身俯仰範圍-7~+45度。此40mm機砲全重僅700kg,最大射速達300發/分,最大射程3000m,兼具射擊地面目標與有限度的防空能力,威力勝過大部分裝步戰車的25/30mm機砲。

K-21的40mm機砲主要使用翼穩脫殼穿甲彈 (APFSDS)與新型程式化引信空炸彈(例如Bofors的3P砲彈),前者砲口初速1400m/s(日後資料是1005m/s),能擊穿2000m以內敵方任何輕型裝甲車輛 (可擊穿160~220 mm厚的滾軋均質裝甲);後者則以程式化電子引信控制彈頭引爆時機,準確地在目標上空灑下塢合金珠, 能在3500m內對各種敵方軟性目標造成有效殺傷。 不過服役後的操作經驗顯示K-21的砲身穩定器對行進間車體姿態改變的反應速率與範圍都不足,在高低起伏大的地形或緊急加減速時很容易超過系統負荷,使得行進間射擊的效能下降;因此在實用上,K-21的行進間射擊只在路面較為平緩的情況下才實用,並且需要車長與駕駛的緊密協調下才能配合(否則只能靠砲手進行人工修正彈道)。K-21的副武裝還擁有一挺與主砲同軸的7.62mm機槍,砲塔兩側各有五具電力擊發的煙幕彈發射器。K-21的主要彈艙位於砲塔尾部,共存放200發40mm砲彈以及500發7.62mm機槍子彈,而車體內的儲彈箱(與乘員艙隔離)也能存放若干彈藥。綜觀以上,K-21的火力在裝步戰車中算是相當驚人(一般裝步戰車的機砲口徑多在20~35mm之間),足以對付大部分的裝甲車輛(包括主力戰車)。

除了火砲之外,K-21砲塔兩側各可加裝一具單管反戰車飛彈發射器(無再裝填能力),進一步強化反戰車能力。早期消息指出K-2打算使用瑞典Bofors生產的Bill攻頂反戰車飛彈,其全系統重量36kg,彈重10.7kg,射程150~2000m,穿甲厚度700~1000mm,其攻頂模式足以對絕大部分現役主力戰車造成嚴重威脅。由於攻擊方式不同於其他飛彈,Bill飛彈發射器具有一向上之傾斜角,使飛彈飛行路徑保持在瞄準線上方1m處。使用Bill飛彈時,K-21必須在砲塔上加裝Lemur頂置瞄準儀,此瞄準儀具有360度的水平迴旋範圍,平時俯仰範圍介於-20~+35度,若瞄準具窗口打開時,仰角還可增至+55度。不過到後來K-21採用韓國國產的反戰車飛彈,據信以以色列長釘(Spike)反戰車飛彈為藍本,咸信採用縱列穿甲彈頭,並可能仿照長釘飛彈採用「射後不理」的紅外線影像尋標器。然而,K-21的反戰車飛彈的射控系統開發與系統整合工作進度落後,韓國陸軍為了避免過度拖累整個K-21的換裝進度,決定先讓K-21投入服役,早期交付的車輛在日後的改良工程時再予以補裝反戰車飛彈系統。

觀測射控系統

K-21的砲塔設有精良的觀測/射控裝備,包括整合有釹釔石榴石雷射測距儀(波長1.54um)與第三代熱影像儀的砲手瞄準儀,以及獨立式全週界車長熱影像儀 (車長與砲手瞄準儀均設有二維穩定系統),並具備全天候的Hunter/Killer機能 ,可有效射擊移動中的目標。砲手熱影像儀具有X4與X12兩種放大倍率,其影像也能投射至車長瞄準儀的雙目觀測鏡上,最遠在6000mm就能分辨並追蹤目標,在3000m的距離上識別目標。車長與砲手席都擁有相同的控制面板,全電力伺服的火砲的俯仰、射擊與砲塔旋轉都靠按鈕就能 控制,車長控制裝置也具備超越射擊功能,直接由砲手手中接管射擊工作 。由於射控系統、數位彈道計算機與穩定系統的功能精良,K-21的機砲遂獲得極佳的第一發命中率,因此以點放就能有效對付地面目標,射擊空中目標時才需要連射。K-21的車長艙蓋設有6具日間觀測潛望鏡,呈圓周分佈;砲手席艙蓋前方也設有3具日間潛望鏡,具有10倍的放大被率。

此外,K-21也裝備了三星集團研發的自動化威脅警告系統,整合有雷達與雷射接收器,接收到敵方偵測/標定訊號時能自動地以語音、視覺顯示等方式對乘員發出警告,並自動指揮煙幕彈發射器朝威脅方向投射,阻礙敵方的後續標定與攻擊動作,從偵測器感測到敵方訊號到自動發射煙幕彈之間約需時5秒;此套系統的主要部件包括裝有雷達與雷射接收器的電動伸縮式偵測桅杆(附有防護頭)、指揮整個系統的中央處理單元以及相關的介面電纜等等,其雷射接收器的偵測波段為700~1800nm,涵蓋360度的水平方位與95度的俯仰角,雷達接收器則為於雷射接收器之上,接收訊號頻譜介於33~37GHz,涵蓋水平360度與俯仰90度的方位。K-21也配備了BMV戰場管理系統,結合車上的導航定位、數位化資料鏈與衛星通訊系統,能與友軍單位、載具進行 即時的戰場資料分享,進而增加戰鬥效率並減少戰場之霧;而這套BMV系統也配備於韓國新開發的K-2戰車上此外,K-21還擁有ILS整和戰數後勤支援系統,可提供系統技令電子檔案(IETM)、電腦模擬訓練(CBT)與整合系統與射控系統自我檢查(ETE)等功能,能大幅增加後勤維護與操作訓練的效率。

車系

除了標準的裝步戰車型之外,斗山集團也以K-21的底盤發展一系列高度共通的衍生型,形成一套功能完整的K-21車系來滿足 韓國陸軍或海外客戶的需求。目前已知的K-21車系包括:

K-21大口徑火砲戰鬥車:配備105mm低後座力砲塔,提供步兵所需的大口徑火砲直接支援。斗山集團先進行K-21配備105mm砲塔的可行性研究,然後選擇比利時寇克利公司(Cockerill,後成為CMI Defence)進行合作;在2013年初,斗山DST與寇利克開始聯合發展用於K-21砲車型的XC-8雙人砲塔,以寇利克的CT-CV 105 HP砲塔為基礎;此種雙人砲塔以全電力伺服驅動,具備全穩定、全數位化的OIP日/夜間射控系統(雙軸穩定系統由凱迪拉克提供),使用一門105mm低後座力砲,此外還有一挺7.62mm同軸機槍,車頂還可加裝一挺12.7mm遙控機槍;由於配備自動裝填系統,105mm主砲射速可達每分鐘8發,砲彈儲存在與人員分隔的防爆彈艙中。XC-8可選用105mm或120mm砲身(都採用自動裝填)。其中,105mm砲身最大直接射程4km,最大仰角43度,間接曲射的最大射程可達10km,可發射所有北約105mm戰車砲,以及烏克蘭設計的Falarick 105砲射反戰車飛彈系統(Gun-Launched Anti-Tank Guided Missile,GLATGM)。至於120mm版則可發射所有北約120mm砲彈,以及Falarick 120 GLATGM。Falarick GLATGM採用雷射導引,射程可達5km。在2014年,比利時CMI Defence與斗山DST首次公布K21-105輕型戰車,以K-21為底盤,搭配CT-CV 105HP雙人配塔,重25噸,全車編制三名人員。K21-105仍保留K21的浮游能力。

K-21反戰車飛彈發射車:沿用K-21的底盤,取消砲塔,改裝一座升降式反戰車飛彈發射架,可選擇美國TOW、歐洲米蘭等不同反戰車飛彈以及配套的觀測裝置。除了四聯裝發射器內備便的四枚之外,車內另攜帶14枚備用彈。

K-21工兵車:配備相關戰鬥工兵作業裝備,可在車頂後側加裝反人員地雷灑佈系統,自衛武裝為一具斗山集團生產的7.62mm機槍塔。

K-21多管火箭發射車:底盤進一步加長,在車體後部加裝美國LTV的多管火箭系統。

K-21迫擊砲車:在戰鬥室加裝81mm或120mm迫擊砲。120mm迫砲車於2010年展開測試。

外銷

1.澳大利亞(AS-21紅蜘蛛):在2014年,澳大利亞啟動Land 400 Phase 3裝步戰車項目來取代現役M113AS4裝甲車,最初打算訂購450輛,以1:1的比例替換舊車。

為了競爭澳大利亞裝步戰車案,韓華防務系統(原斗山DST)以K-21為基礎,發展出AS-21紅蜘蛛(Redback)參與競標。AS-21以K-21為基礎,強化了裝甲,武器系統改成ATK的Bushmaster 30mm鏈砲以及以色列長釘(Spike)長程導引飛彈,此外改用單片橡膠履帶。

在2019年9月中,澳大利亞宣布選擇德國萊茵金屬(Rheinmetall)的山貓(Lynx)KF41裝步戰車以及韓華AS-21兩家進入評估決選。在2021年,AS-21的原型車送往澳大利亞進行測試,隨後由於COVID19疫情爆發,整個測試項目延後。接著隨著澳洲戰略情勢轉變,在2023年4月公布的戰略防務審查( Defence Strategic Review )中,決定投注更多資源建構遠程打擊能力(包括空射、艦載以及陸射的長程攻擊性飛彈以及HIMARS長程多管火箭等)來強化對中國的嚇阻,而陸軍武力就相對削減,裝步戰車的採購數量降至129輛。

在2023年7月26日,澳大利亞陸軍宣布AS-21正式獲勝。AS-21會由韓華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吉朗(Geelong, Victoria)的韓華卓越裝甲車輛中心 (Hanwha Armoured Vehicle Centre of Excellence,H-ACE)),該廠在2022年4月8日動工,在2024年完工並開始生產作業,首先生產澳大利亞訂購的韓製K-9自走砲。首批AS-21預定2027年初 交付澳洲海軍(比原訂計畫提前兩年),全部129輛2028年交付完畢,採購金額約50億至70億澳幣(約34億~47億美元)。

其他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全面入侵烏克蘭,在此刺激之下,歐洲各國(尤其是曾受蘇聯控制的東歐前華約國家)紛紛大舉增加國防預算。2022年8月27日,波蘭國防部與分別與韓國現代羅騰(Hyundai Rotem)、韓華防務(Hanwha Defense)簽署合約,訂購180輛現代羅騰生產的K-2黑豹主力戰車以及212輛韓華防務生產的K-9雷鳴155公厘52倍徑自走砲。隨後,波蘭也對AS-21紅蜘蛛裝步戰車產生興趣,打算引進來替代老舊的俄製BMP-1裝步戰車;雖然波蘭自行開發了BWP Borsuk裝步戰車,但由於產能不足,為了加快進度,所以打算也同時引進其他裝步戰車。隨後,波蘭陸軍開始測試AS-21。

在2022年9月23日,羅馬尼亞國防部長Vasile Dincu訪問韓國,簽署強化雙方防務合作的意向書;緊接著在9月26日,媒體報導羅馬尼亞有意購買韓國K-2戰車以及K-9自走砲。隨後,羅馬尼亞也對AS-21產生興趣。

在2018年9月,美國陸軍重新啟動先前一波三折的新一代裝步戰車項目(取代M-2/3布萊德雷裝步戰車),隨後稱為選擇性有人戰鬥車(Optionally Manned Fighting Vehicle,OMFV),由雷松(Raytheon)與萊茵金屬(Rheinmetall)合作開發的山貓(Lynx)KF-41以及通用陸地系統(General Dynamics Land Systems,GDLS)的鉤喙獸(Griffin)III裝步戰車,然而最後兩家都被判定不合要求,全案修改需求後於2021年7月再次重啟,並改稱XM-30機械化步兵戰鬥車(Mechanized Infantry Combat Vehicle,MICV)。韓華防務也以AS-21參與提案,不過後來沒能進入決選;在2023年6月,美國陸軍選擇萊茵金屬美國分公司(American Rheinmetall)以及通用陸地系統(GDLS)進入第二階段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