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9雷霆式自走砲

韓國自製的K-9自走砲是亞洲第一種155mm 52倍徑自走砲。

K-9砲身的最大仰角達70度。

以K-9底盤發展而來的K-10彈藥輸送車,能自動化地為K-9進行再裝填。

2010年11月23日朝鮮砲兵突然砲擊接近韓朝交界線的延坪島;此為遭偷襲時的一輛韓國海軍陸戰隊K-9

,一旁是遭到朝鮮砲彈命中著火的裝藥

土耳其引進的韓國K-9,土耳其稱為T-155K/M,注意其砲塔正面造型與原裝K-9有所差異。

土耳其的T-155K/M

芬蘭引進的K-9自走砲,攝於2017年。

印度引進的 Vajra-T,攝於2020到2021年在中印邊界拉達克(Ladakh)衝突期間。

波蘭在2014年引進韓國K-9底盤用於該國發展的螃蟹式自走砲(使用英國AS-90M自走砲砲塔、

波蘭國產射控系統以及法製155mm 52倍徑砲身)。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波蘭與韓國

簽約採購大批原裝K-9。

在2022年10月19日,波蘭在8月底向韓華防務訂購的首批24輛K-9自走砲在韓華公司出廠。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K-9雷霆式自走砲(Thunder)
製造國/廠 韓國/韓華防務(Hanwha Defense)(原三星Techwin
使用國 韓國、土耳其、波蘭
車體尺寸(m) 全長7.44(不含砲管)  全寬3.40  全高2.75
戰鬥重量(ton) 46.3
發動機/馬力

MTU MT 881 K-500 V-8柴油機*1/1000

推重比(hp/ton) 21.6
極速(km/hr) 67
續航力(km) 360
乘員 最多5
武裝 主武裝:155mm 52倍徑主砲*1

次武裝: 

M-2 12.7mm防空機槍*1

 


 

起源

1986年韓國開始組裝美國授權生產的M-109A2自走砲(韓國稱為K-55)之後,韓國就準備著手開發更新一代的自走砲系統。在1987年,韓國防衛武器發展協會(Agency for Defense Development,ADD)參考美國規劃的M109自走砲升級計畫(Howitzer Improvement Program,HIP),提出K-55自走砲的升級規劃,不過這被韓國陸軍拒絕。

在1988年,韓國陸軍啟動新一代自走砲項目,型號為K-9;1989年7月起,ADD正式啟動新一代自走砲的研發作業,其需求包括:長射程、高射速、高命中率、高機動性、高存活性等,並且能盡量縮短進入陣地、瞄準、射擊、離開陣地之間所耗費的時間 ,以提升作戰效能與戰場存活性,用「質」的優勢來壓制北韓陸軍火砲「量」的優勢。同時,三星(Samsung)Techwin(2014年起併入韓華集團,2017年分割入韓華陸地系統,2019年以後稱為韓華防務, )獲選為K-9的主承包商,與ADD合作開發。

研發過程

為了滿足長射程的特性,韓國陸軍決定K-9的武裝為一門155mm/52倍徑火砲,使用北約標準L15A1 155mm砲彈,砲口初速945m/s。這是個極具野心的計畫,因為當時全世界只有德國仍在研發中的PzH-2000自走砲也使用155mm/52倍徑砲身,服役中的則完全沒有。此時,韓國唯一能獲得的西方新一代155mm 52倍徑火砲參數的管道,只有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的四國協議。

在研究K-9砲塔系統時,韓國研發廠商在1990年9月曾訪問英國,考察英國維克斯(Vickers)的AS-90自走砲。當時,英方拒絕進行技術轉移,但表示可以考慮出售AS-90給韓國。韓方代表也曾訪問英國馬可尼(Marconi)尋求合作,但由於馬可尼報價過高,沒有達成任何協議。最後,韓國決定以先前研發K-1戰車的經驗,研製K-9的砲塔以及驅動系統。在1991年,韓國首先完成一輛K-9的模擬器。

在1991年,ADD與韓國三星航太(Samsung Aerospace Industries)的專家舉行會談。此前ADD只要求三星參與K-9的組裝,因為三星先前沒有發展自身履帶戰甲車輛的經驗;然而,到機動力車架測試(Mobility Test Rig,MTR)階段,ADD改變了決策,擴大三星的參與範圍,包括與KAIST合作開發液壓懸吊系統,以及與首爾國力大學、浦項科技大學進行相關的機動系統研究。動力系統是與美國AAI Corporation合作。在1992年11月,MTR完成了測試。

在1992年4月,BMY Combat Systems(後來成為BAE Systems Land and Armaments)邀請ADD參與M-109A6自走砲的公開典禮,並對於韓國國產自走砲項目感到興趣,尋求與韓方合作將M-109A6的技術用於韓國國產自走砲上。隨後在5月,BMY又提議與韓方合作,以M-109A6為基礎開發配備155mm 52倍徑砲身的版本,不過這些提議遭到韓方婉拒。隨後在一項資料交換會議中,韓國與美國確認,美國並沒有宣告任何關於韓國自走砲項目的知識產權,避免日後引發紛爭。

在1992到1993年,韓國開發團隊研究並確認了新自走砲的作戰能力需求,例如將最大射程提高到40km。依照1992年10月的作戰能力需求研究,基於經濟可能性等因素,決定將火砲的爆發射速設定在15秒內發射三發;依照顯示,第一發砲彈落地引爆之後,目標很難在15秒內逃離致命殺傷範圍;而如果把要求提高到10秒內就發射三發,會大大提高技術困難度與研發成本。

當時一項內部研究顯示,到1990年代末期,新型自走砲的235項主要組件中,107項能夠自製,國產化比率只有45.5%;當局對於這個數字並不滿意,因此研發團隊持續開發國產系統,包括主砲、155mm彈藥、射控系統、車體結構、自動裝填機等。而發動機、懸吊系統、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由於技術門檻高,還是決定從國外引進。在設計155mm 52倍徑主砲以及懸吊系統時,由於缺乏經驗,是K-9研發期間遇到最多困難的項目(先前授權生產的K-55是直接向美國購買原裝砲管,懸吊系統也是在美方知識產權之下在韓國組裝)。

在1993年3月到8月,K-9自走砲的研發曾遭到政治干擾;當時韓國總統金泳三清除軍中一心會(支持前總統強人全斗煥)的勢力;此外,韓國陸軍後勤部門拒絕在XK-9後勤維護計畫制訂完成之前就簽署協議。在1993年8月底,韓國國防部批准K-9開始製造原型車,緊接著10月此計畫獲得韓國總統批准。

由於K-9首次使用國產裝甲板,研發單位決定同時購買國外裝甲鋼板來進行比較,以降低風險。同時,負責生產工作的三星開始訓練以及招募焊接等製造工人,都要送去美國陸軍亞伯丁測試中心(U.S. Aberdeen Test Center)進行認證。經過一系列測試如壓力、射擊測試之後,韓國方面確認國產裝甲板的性能優於對照的進口製品。

關鍵系統

韓國為新自走砲開發的155mm 52倍徑砲以既有的國產KH-179榴彈砲155mm 39倍徑砲身為基礎發展而來,在1992年1月首次試射,研發期間曾遭遇許多困難。在1992年春,此種韓國國產155mm 52倍徑測試火砲遭遇一系列雷管破損問題,這是由於發射時砲管內的壓力差造成(壓力來自於砲彈前進的反方向);經過多年測試與修改,韓國在1997年改進裝藥的外型設計,原本裝藥參考美國設計有7個小洞,改成類似德國設計的19個小洞。經過多項測試,在1998年時,此種155mm 52倍徑火砲的能在53000psi砲膛壓力之內,達成40公里射程。

為了提高機動性能與人員舒適性,ADD決定在K-9使用液壓懸吊系統(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Unit,HSU);然而在當時,韓國自行研製的液壓懸吊系統與其他組件整合時,發生許多問題,而且耐久能力尚未充分驗證,也有液壓油可能著火等風險。因此,負責液壓懸吊的韓國通邁重工(Tong Myung Heavy Industries,THMI,有時翻成Dongmyeong Heavy Industries)在1995年與英國Air-Log公司簽約,引進該公司為英國AS-90自走砲使用的液氣壓懸吊系統組件與技術,授權通邁重工在本土生產;然而在後續測試中,此種英製液壓懸吊系統在K-9原型車上無法通過耐久測試,因為K-9重量比英國AS-90更重,此種英製液氣壓懸吊校統無法支持更重的重量。於是從1997年5月開始,ADD以及通邁重工花費數年繼續改進此種液壓懸吊系統設計,總共進行5項重新設計以及11次耐久測試,最後終於過關並滿足K-9的需求;之後,英國原廠反而反向引進了韓國自主研發的改進技術。

在機動力車架測試(MTR)階段,測試的車架底盤使用美國底特律柴油機(Detroit Diesel)的850馬力柴油機(其冷卻裝置較小)以及艾利森傳動(Allison Transmission)的X1100自動變速箱。這套動力組合雖然通過MTR測試,但在隨後原型車測試中無法滿足耐久要求。於是,韓方又在國際市場尋求替代包件,英國帕金斯引擎(Perkins Engines)以及德國MTU Friedrichshafen都前來參與;帕金司提供了英製挑戰者二型戰車使用的CV12 Condor柴油機,輸出從1200馬力調降為1000馬力;CV12體積比原本底特律柴油機更大一些,價格也更貴,K-9原型車發動機室必須進行較大幅度更動才能相容,而且發動機冷卻系統效率也不足。而德國MTU則提供被PzH-2000自走砲採用的MT-881 8汽缸柴油機,價格比CV12更貴,但是擁有最好的冷卻系統,而且體積較為緊湊,能相容於K-9的發動機艙。於是,韓方選擇了MTU MT-881柴油機,搭配原有的艾力森ATDX1100自動變速箱,並在1997年9月展開動力車架測試(Automotive Test Rig,ATR)。這些動力包件也實現了國產化,MT881Ka-500發動機由德國MTU Friedrichshafen授權韓國雙隆重工(Ssangyong Heavy Industries,後成為STX Engine),而艾力森傳動(Allison Transmission)的X1100-5A3變速箱則是授權統一精密機械(Tongil Precision Machinery Industries,後成為SNT Dynamics)生產。

原型車測試

韓國總共製造三輛K-9原型車,在1996年開駛進行測試;在測試中,原型車達到每分鐘發射6枚、射程40km的水平,但無法達成原先設定的15秒內發射3發的爆發射擊。在1997年12月5日,一輛K-9原型車在三分鐘內發射18發砲彈之後,由於裝藥燃燒不完全而發生膛炸意外,造成車上1死三傷;然而,這輛遭受意外的原型車內部並未被火災摧毀,因此修復後仍繼續使用。這些K-9原型車總共行駛138000公里,包含在極端嚴寒氣候以及各種地形(如冬季積雪),總計發射4100發砲彈。

在1998年10月,韓國宣布K-9研發完成;至此,研發作業總共經歷10年,原型車發射12000發砲彈,總行駛里程達18000公里,測試之嚴密謹慎直追德國PzH-2000,國產化比例達87%。在1998年12月22日,韓國正式與三星航太工業(Samsung Aerospace Industries)簽署首批K-9的生產合約;首批K-9原本打算交付韓國陸軍,但由於1999年韓國與朝鮮爆發延坪海戰,所以首批K-9改移交韓國海軍陸戰隊。在1999年12月17日,第一輛K-9量產型出廠,命名為雷霆式(Thunder),成為繼1998年服役的德國PzH-2000之後,全球第二種使用155mm/52倍徑砲身的自走砲系統,超前了日本的99式而成為亞洲第一種155mm52倍徑自走砲。在2007年3月21日, 韓國陸軍下達18輛K-9的追加訂單。

在2020年11月30日,DAPA宣布交付韓國軍方的K-9達成全作戰能力,代表為韓國陸軍生產K-9的項目全部完成。至2000年,包含自用與外銷,K-9的生產總數來到1700輛左右。

基本設計

K-9的基本構型發展自K-55,不過細部方面均採用最先進的科技,其各項性能明顯以全球第一的PzH-2000當作標竿;不過K-9的外型就沒有PzH-2000般洗鍊,砲塔與車體造型偏向方正 。K-9的底盤長7.44m,寬3.4m,尺寸遠超出K-55,高達46.3ton的戰鬥重量也遠多於後者。與PzH-2000一樣,K-9使用全焊接的鋼質砲塔與車體 ,裝甲鋼板由韓國POSCO製;此種鋼板技術源於韓國國產K-2黑豹主力戰車項目,符合美國軍規MIL-12560H規範。K-9裝甲最厚處達19mm,能抵擋155mm砲彈破片的攻擊,防護性能遠勝過採用鋁合金裝甲的M-109。

1.動力與承載

動力方面,K-9採用一具與德國PzH-2000相同、由MTU Friedrichshafen授權韓國雙隆重工(後成為STX Engine)生產的MTU MT 881 Ka-500渦輪增壓柴油機,在每分鐘2700轉時能輸出1000匹的最大馬力,必要時甚至可以輸出1183匹馬力;不過K-9的戰鬥重量比PzH-2000輕,故推力重量比高達21.6,最高路速達67km/hr,垂直越障高度0.75m,越蠔寬度2.8m,涉水深度1.5m,最大爬坡能力60%,最大行駛側傾為30%,靜止到加速至32km/hr僅需12秒,從32km/hr速度煞車僅需12m就能完全停止,速度性能略勝於PzH-2000。傳動方面,K-9採用一具艾力森傳動(Allison Transmission)授權統一重工(後成為SNT Dynamics)的ATDX1100-5A3自動變速箱,改良自M-1主力戰車的ATDX-1100-3B,有四個前進檔與兩個後退檔;由於此變速箱最初是為了搭配M-1戰車的1500馬力燃氣渦輪設計的,匹配K-9上的1000馬力左右的柴油機自然遊刃有餘。K-9的動力艙位於車體前方左側,右前方則是 容量850公升的裝甲油箱。

承載系統方面,K-9的液壓懸吊系統韓國通邁重工(Tong Myung Heavy Industries,THMI)研製;如同前述,這套懸吊系統的基本設計源於1995年引進的英國Air Log產品(用於AS-90自走砲),之後又經過韓國自己改進。拜液壓懸吊系統之賜,K-9不僅擁有良好的越野性能,也不用在車尾配置駐鋤(M-109僅使用39倍徑砲管便需要駐鋤,在射擊時穩定車身),並且只需配置六對承載輪 (頂支輪則有三對),比使用扭力桿系統的PzH-2000減少一對。此外,這套液壓懸吊系統也留有配合更大功率發動機的餘裕。K-9的GS-2雙鞘單蹄式履帶與 韓國K-1戰車使用者完全不同,為全新設計的產品,履帶上可加裝橡膠塊以減低對一般路面的破壞。K-9的車內配置相當傳統,分為前方駕駛艙與車身中央砲塔段的戰鬥艙,車上乘員(包括駕駛)都由車尾艙門進入車內,此外砲塔左側另設有一個艙門;此外,還有上方的駕駛與車長艙蓋。K-9的駕駛席設有三具潛望鏡,中央的一具能以夜視鏡替換。 韓國陸軍的K-9配備全車加壓式NBC防護系統 、M2A3中央式濾毒通風機與M25乘員防護面具、暖氣空調、車內外通訊系統以及手動滅火系統,而外銷型還可選擇在砲塔頂加裝空調系統以適應熱帶環境,避免電子裝備與車內人員受高溫所苦。

2.火砲與彈藥

K-9的主要武裝是韓國精心研製的155mm/52倍徑主砲,型號CN98,由起亞重工(KIA Heavy Industry ,後成為Hyundai WIA)生產。此砲採用半自動垂直滑楔式砲栓,附有大型柵狀砲口制退器(制退效能優於M-109與AS-90的雙板式制退器)與砲膛排煙器,俯仰範圍為-2.5度~+70度,砲座裝有兩組液壓駐退機 與一組氣壓式復進機,砲塔可360度旋轉 ,火砲能承受的最大膛壓為54000psi,砲膛容量約23公升;不過相較於PzH-2000以護罩遮住砲身緩衝器筒,K-9的砲身緩衝器筒身便暴露在砲盾外,在防護上較為不利 。K-9的砲身裝有溫度偵測裝置,能將砲管溫度提供給射控系統,砲膛內還有磨損測量器,能偵測出微米等級的砲膛磨損,有助於掌握砲彈與裝藥對砲膛造成的磨蝕效應,可增加砲身使用壽命。與Pzh-2000、AS-90等1990年代新開發的自走砲相同,K-9也配備自動化的砲管行軍鎖,大幅節省人力以及進出陣地時間。

K-9配備半自動化自動裝填系統,能分兩次分別把砲彈與裝藥放入砲膛中(砲彈舉升跟裝填機械化,裝藥則需人力 放置),在彈藥補給時也負責將彈藥從入口送入彈艙定位,增加了射速以及後勤維修的便利性。K-9能攜帶48發砲彈,其中30發位於砲塔尾部的自動裝填彈艙內 ,分為四層,每層都有一套獨立的電動裝填伺服裝置,可控制特定彈位對準固定的取彈位置;因此,K-9的自動彈艙可以儲存四種不同彈藥,每層存放一種,彈艙管理電腦會記錄不同彈種的存放位置。操作時,車上人員從電腦輸入選擇的彈種, 自動彈艙的伺服裝置會將電腦選取的彈位移動到出彈位置;此時,砲尾液壓自動進彈機右側的一具自動取彈機就 會向下對準出彈位置,由彈艙的推送機將砲彈送入取彈機,送彈機將砲彈揚升至進彈機內,並由平推彈桿將砲彈送入砲膛 ,隨後由裝填手放入裝藥並關上砲閂完成上膛(這是裝填作業中唯一仰賴人力的部分);萬一自動裝填系統發生故障,也能改為人力裝填。至於其餘18發則分別位於戰鬥室底板下方兩側各九個直立式砲彈架上,需以人力裝填,而K-9的裝藥則安置於 戰鬥室兩側的儲彈架上。由於有了自動裝填系統,K-9最多僅需 編制五名人員:駕駛、車長、砲手、、裝填手、輔助砲手兼裝填手。

K-9在服役之初採用傳統的袋狀裝藥(bag type,例如美製M-3A1、M-4A2、M-119A1、M-203等),爾後則換裝韓國Poongsan廠研發的新式模組化裝藥系統,分為K-675與K-676兩種裝藥,其中K-675為5節式,推力超過傳統的五號單一裝藥,而K-676則為兩節式,推力相當於傳統的六號裝藥。在標準狀況下,K-9使用北約制式M-107高爆彈(HE)的射程為18km,以五號裝藥發射美製M-549A1火箭輔助推進高爆彈(Rocket-Assisted Projectile,RAP)時則能達到30km的射程。此外,K-9也能發射Poongsan新研發的K-307彈底吹氣高爆彈(Base Bleed High Explosive,HEBB)以及K-310彈底吹氣次彈械散佈彈(BBDP-ICM)。K-307重46.4kg,採用新的設計與鍛造技術,使用六號裝藥時可達到40km的最大射程(砲口初速928m/s),這也達到了PzH-2000的水準;而K-310重量一樣約為46.4kg,戰鬥部裝備49枚K-221榴彈,使用MTSQ M-557A1引信,使用K-676裝藥發射時砲口初速達913m/s,最大射程36km。每一枚K-221榴彈直徑60mm,重290g,採用兼具穿甲與人員殺傷能力的成形裝藥彈頭,並使用具備化學計時 空炸、碰炸與自毀功能的PD-SD K-520引信,具有較佳的自毀能力,不易傷及友軍或無辜。除了K-9之外,K-307與K-310也可供韓國其他現役155mm火砲使用,但是性能就不若52倍徑砲管的K-9。K-9能使用的其他輔助彈種包括煙幕彈、化學彈、照明彈、訓練彈等等。除了主砲之外,K-9也有一挺M-2 12.7mm防空機槍,設於砲塔頂端車長艙蓋前,車上備彈500發。韓國後來配合K-9A1還發展K-315增程砲彈,射程進一步提高到54km。

3.射控系統

射控方面,K-9擁有漢緯航太(Honeywell Aerospace)的模組化慣性導航定位系統(Modular Azimuth Position System)以及自動射控系統(Automatic Fire Control System,AFCS),能依照車輛行駛狀況隨時隨地自動進行定位,無需費時的傳統測地作業。砲兵觀測單位的目標資訊則透過數位資料鏈傳至K-9,各K-9之間也能藉此互相傳遞相關資訊。此外,K-9砲塔左側上方設有一具肘型光學直接瞄準儀作為備用,與K-55使用的裝備類似,使K-9能在必要時能直接射擊光學觀測裝置發射的目標。

K-9使用美國漢緯航太(Honeywell Aerospace)的 TALIN 5000戰術先進陸地慣性導引系統(Tactical Advanced Land Inertial Navigator),為射控系統提供精確的定位資料,以根據砲兵觀測單位傳來的目標參數精準計算火砲方位與俯仰角度等射擊參數;此系統能探測相當於地球自轉速率萬分之一的角速度,其加速度器(accelerometer)能探測十萬分之一地球重力的加速度。TALIN使用環形雷射陀螺儀,在砲車開火的震動之下仍能保持精準。K-9的射控系統的定位精確度在10m以內,方位精確度在0.7 mil以內,砲身俯仰角度以及傾斜角度精確度在0.35 mil以內。

K-9擁有火砲伺服系統(Gun Elevating/Turret Traversing System),自AFCS獲得射擊參數後便自動控制砲塔與砲身對準目標;而此火砲伺服系統還設有供乘員直接操控砲塔、砲身的電力搖桿控制系統,在機械故障時還能以機械轉輪以人力操作。K-9的砲管設有溫度偵測器,當砲管因發射過劇導致溫度過高時便會通知AFCS;此外,砲座上方有一具都卜勒砲口測速雷達,有效測速範圍為20m/s至2000m/s,能測定砲口初速並傳給AFCS,作為修正射擊參數的依據。AFCS具有三發TOT(Time on Target)的能力(目前改稱多彈同時彈著,Multiple Rounds Simultaneous Impact,MRSI), 單砲能以不同仰角先後發射三枚砲彈,在相同時間落於同一目標上,進而達成奇襲效益與足夠的瞬間破壞。在快速反應方面,K-9號稱從行駛中停車、測位、瞄準到開火約需60秒,如果原先車輛已經靜止則只需要30秒。K-9在一小時內能以平均2發/分的射速持續射擊,而爆發式射擊的速率則是前15秒 內發射3發,或者前3分鐘6至8發/分 的射速射擊18枚砲彈,隨後持續射擊則是每分鐘2至3發,或者在前三分鐘爆發射擊後立刻轉移陣地。K-9還裝備營級戰術指揮系統(Battalion Tactical Command System ,BTCS)。

在2016年5月,依照聯合彈道備忘錄(Joint Ballistics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JBMoU )協議,K-9在瑞士進行試射,成功發射一枚HE-ER砲彈,命中43km以外的目標。

K-10彈藥補給車、K-11指揮車

配合K-9開發的K-10彈藥補給車,底盤與K-9相同。

對一輛K-9進行彈藥補給作業的K-10(後)。

K-9的戰鬥力至少是老一代K-55的三倍,其長距離精準打擊能力以及快速機動能力絕非後者所能想像。為了配合K-9的服役,韓國展開野戰砲兵彈藥補給車(Field Artillery Ammunition Vehicle)計畫,以K-9的底盤為基礎研發K-10彈藥補給車 (Ammunition Resupply Vehicle,ARV) ,開發作業從1998年11月開始;在2002年2月14日,三星Techwin展開K-10的設計工作,在2004年底前完成兩輛K-9原型車並展開測試。在2005年10月4日,韓國陸軍宣布K-10開發完成。第一輛量產型K-10在2006年11月20日出廠,價格26.8億韓元,隨後交付韓國陸軍。

K-10重47噸。編制三名人員,其底盤、發動機與承載系統與K-9完全相同,車上可儲存104枚砲彈與504個裝藥;由於K-9的自動裝彈機容量為30發,因此每輛K-10能以自動輸彈的方式供應三輛K-9所需的砲彈。K-10車體前方彈艙開口設有以一具伸縮 輸彈臂,能與K-9砲塔後方的活門連結進行快速供彈,最大裝填速度為每分鐘12發。一輛K-10能在37分鐘之內為一輛K-9自走砲車完成再裝填作業,或者在28分鐘之內反向將一輛滿載的K-9自走砲車的彈艙取空。K-10、K-9這種「頭對尾」補給方式與美國M-109、M-992 FAASV的「尾對尾」方式不同,反而比較類似美國取消的十字軍自走砲以及配套的彈藥補給車。日後,配合競標澳洲自走砲項目的需求(澳洲版型號為AS-9,見下文),韓國進一步改良K-10,強化裝甲防護,稱為AS-10裝甲彈藥補給車(Armored Ammunition Resupply Vehicle)

此外, 韓國同樣以K-9的底盤開發出K-11射擊指揮車 (Fire Direction Center Vehicle,FDCV,一開始稱為K-77),車上裝有營級戰術電腦系統(Battalion Tatical Computer System,BTCS),能接收來自於K-9、空中有人/無人偵察載具、反砲兵雷達、近岸雷達站、砲兵前進觀測單位所傳來的資訊,據此分配砲兵攻擊火力、計算射擊諸元並傳達射擊指令,協調砲兵營內各砲連、砲車以最佳的效率發揚火力。K-11的車體延長為6.8m,寬度3.15m,戰鬥重量19.8m,承載輪增為七對,採用一具功率405馬力的8V71T柴油機,搭配XTG-411-2A自動變速箱,最大路速62km/hr,續航距離360km。

每個K-9砲兵連配備六輛K-9砲車、2輛K-10彈藥補給車與一輛K-11指揮車。此外, 韓國還為K-9規劃了整合後勤支援體系(K-9 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K-9 ILS),包括人員訓練、訓練模擬器、備用零件倉儲體系、後勤支援分析(LSAR)、特殊工具、技術手冊(TM)、實兵演訓整合等項目,以維持K-9在壽命週期的運作效能與妥善率。

服役經歷與缺失調查

K-9在服役之後曾發生一些技術 問題:在2010年8月,一輛K-9在操作時下達砲塔向右旋轉的指令,未料砲塔卻朝左邊旋轉並撞上護欄,事後調查顯示是相關轉向組件的缺失;同年9月,由於因為使用的防凍液有問題,導致38輛K-9自走砲的發動機汽缸外壁出現腐蝕現象。

K-9第一次面臨實戰考驗,是在2010年11月23日朝鮮砲兵突然砲擊接近南北韓交界線的延坪島,總共發射約270發砲彈與火箭,造成島上2名韓國陸戰隊士兵死亡以及二十多人受傷。當時,延坪島上韓國海軍陸戰隊第七營的六輛K-9自走砲,其中四輛在朝鮮開火之前剛結束當日例行性的操演(有一輛因為引信問題砲彈卡在砲膛中,等待排除),此外有兩輛在強化演體內。訓練結束後,這些K-9的艙門處於敞開狀態。島上有一輛K-9先前為了訓練演習而裝載啞彈而無法作戰。在朝鮮第一波砲擊之中,四輛在外的K-9有三輛受到一定程度損傷,包括落彈的彈片從敞開的艙門飛入戰鬥室,其中一輛K-9戰鬥室內的裝藥因而被引燃;不過這四輛K-9都沒有遭受人員傷亡。第一波砲擊導致島上供電暫時中斷,AN/TPQ-37砲兵雷達也停止運作。遭受攻擊後,這些K-9的人員依照戰備程序序素轉移到安全地點,有三輛K-9(包括一輛受損的砲車)朝北朝鮮砲陣地還擊,但此時砲兵雷達尚未恢復,不知道朝鮮砲兵陣地確切位置,只是盲目還擊。朝鮮第一波攻擊之後15分鐘,韓方的AN/TPQ-37砲兵雷達恢復工作,韓國海軍陸戰隊才鎖定進行第二波射擊的朝鮮砲兵陣地,並且指揮K-9進行反制射擊;隨後,一輛射控系統失效(可能是在第一波砲擊時受損)的K-9以人工控制模式加入戰鬥,使參戰的K-9達到四輛(駐守島上的韓國陸戰隊還有榴彈砲,但由於射程較短而無法還擊)。總計島上四輛投入戰鬥的K-9在AN/TPQ-37雷達指揮下,朝著朝鮮陣地發射約80發砲彈,至少造成朝鮮方面5人陣亡。由於當時島上部署的6輛K-9中,實際上只有三輛全功能正常作戰,兩輛發生射控系統故障,遂引發 韓國媒體輿論的大肆抨擊,韓國相關監察機關也針對三星展開調查。

在韓國調查機關調查過程中,若干三星Techwin在分包供貨過程中的不法情事也遭到曝光:例如根據韓國檢察機關的調查結果顯示,一家在2009年為三星TECHWIN提供K-9自走砲彈藥裝填部件的國外軍工企業,將零組件單價擡高到至多4倍以上,從而獲取41億韓元的不當收入。在2011年4月, 韓國監查院表示,K-9自走砲以及配套的K-10彈藥補給車的傳動裝置使用了不合韓國國防規定的核心齒輪零件材質,因此韓國檢察機關又對相關零件製造公司進行調查。在2011年2月到5月,三星集團對於負責生產K-9的三星TECHWIN進行調查(包括營運狀況、零部件分包供貨等),找出許多缺失,並開始針對其經營監督進行改革;在6月8日,三星TECHWIN的總經理與其他五、六位管理高層幹部都遭到革職。

提高國產化程度

在2012年2月9日,DAPA啟動一項提高K-9國產化程度的項目,包括慣性導航系統(INS)。在2012年5月18日,斗山(Doosan)DST被選為國產INS的開發廠商;然而,由於國產INS的發展不如預期,這個計畫在2015年轉為由漢緯航太授權生產,而國產INS則改用於K-21與K-30裝甲車上。在2015年9月2日,K-9慣性導航系統製造商美國漢緯航太與Navcours簽署一項貿易沖銷協議,由漢緯將TALIN 5000 INS系統技術轉移給Navcours生產,裝備於韓國自用的K-9與K-55A1;而Navcours生產的組件也進入漢緯航太的供應鏈。

在2013年10月10日,Daeshin Metal成為K-9的X1100-5A3自動變速箱的主要零件供應商,這是基於一項貿易沖銷(offset trade)計畫;這讓K-9的國產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由Daeshin Metal供應組件的自動變速箱開使用於第10批K-9自走砲以及第5批K-10彈藥補給車。

後續改進型號:

K9A1

在2011年9月19日,韓國國防議會的報告指出,K-9的射控電腦與作業系統已經面臨過時和商源消失問題,這導致後勤維護日漸困難,在過去三年的成本增加70%;在同時間韓國向印度推銷K-9時,印度的評估報告也提出相同的顧慮。最早生產的24輛K-9的射控系統採用商規Intel 386處理器,後續生產型改用Intel 486,作業系統都是DOS。雖然三星表示,Inte 386/486仍廣泛用於許多武器系統中的計算機,而且性能可靠,DOS作業系統也不容易出錯,不過基於長遠的可維護性、發展潛力以及提高外銷競爭力,韓國國防部仍在2013年啟動K-9射控系統現代化計畫。

在2013年10月11日,韓國防衛裝備採辦局(DAPA)宣布,K-9射控升級項目以及發展新一代增程砲彈會從2014年開始;接著在2013年12月24日,DAPA正式與三星Techwin簽署合約,作為K-9升級項目的主承包商。在2014年8月12日,韓華(Hanwha)與豐山(Poongsan)入選為K-9新一代增程型砲彈的候選廠商,雙方進行競標。

在2017年8月18日,DAPA宣布啟動K-9的系列生產與升級計畫,升級的版本稱為K-9A1。在2018年6月,K-9的生產工作全數結束,此後生產線都轉為生產K-9A1。第一輛K-9A1在2018年8月22日交付韓國陸軍。

K-9A1升級項目包括:

1.新射控系統,更新計算機、作業系統並增加新軟體功能,如戰場管理、彈藥存量監視等。砲彈引進電子引信後,射控系統以及彈藥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完全自動化,引信設定工作一次在裝填流程中由系統自動完成。由於新一代計算機體積縮小,射控系統升級後佔用的空間也降低。配合新開發的K-315程彈藥,射控軟體也進一步修改。

2.結合GPS與INS的新型導航系統,進一步加快射控計算與定位速率並提高精確度。

3.加裝改進型駕駛熱影像儀以及後視攝影機,改進駕駛夜間操作能力以及操作安全性。

4.加裝駕駛安全系統。在2015年1月24日,韓國陸軍一輛K-9發生意外,旋轉的砲塔殺死了正打開艙蓋探頭的駕駛;同年3月2日,韓國軍方宣布三星Techwin發展駕駛安全系統來避免這項問題。此安全系統在駕駛艙艙蓋開啟時,能自動防止砲塔旋轉到對駕駛危險的角度,不過必要時能關閉這項安全機制。這項駕駛安全裝置在K-9A1上啟用。

5.增加Farymann & TZEN公司的8~10KW輔助動力單元(APU),允許砲車靜態作業時關閉主發動機,可大幅降低噪音、燃油消耗以及主發動機損耗。

在2019年7月,豐山在K-9A1的增程彈藥項目中獲勝,對手韓華因為測試結果不合格而被排除。配合K-9A1發展的K-315彈底吹氣(BB)增程型彈藥使用高爆戰鬥部(HE)時,射程提高到54km,使用DP-ICM戰鬥部時射程45km。此外,豐山還發展其他不同彈藥,包括在2013年開始發展的POM (PARA)觀測彈藥,以及在2014年開始發展的滑翔導引砲兵彈藥(Gliding Guided Artillery Munition,GGAM)

K9A2

在2016年月,在一場在英國舉辦的國際砲兵研討會中,韓國DAPA提出了無人化自走砲概念。DAPP提出幾項未來砲兵項目,包括更安全的鈍感裝藥、改進膛線的主砲、全自動裝填系統等;這些新技術能讓K-9擁有更長的射程、更高的射擊速度、減少所需的人員數量,類似美國在2000年代初期發展但後來取消的XM2001十字軍(Crusader)自走砲。

在2020年9月15日,DAPA啟動一項國產化裝甲車輛發動機項目,執行5年,預算750億韓元;在2021年5月31日,韓國STX Engine在與斗山工程機械(Doosan Infracore)的競爭中勝出,被DAPA選為新發動機項目的主承包商。在此項目中,STX Engine會接受英國Ricardo plc的技術轉移,在Ricardo的協助下發展新型引擎。

從2016年起,韓國ADD與韓華防衛展開快速砲兵自動裝填系統(high-response artillery automation system)的開發工作,2021年8月完成。新系統基本上將所有裝填與彈艙管理功能自動化、遙控化,透過將砲彈與裝藥的裝填工作全自動化,可將射速提高1.5倍。

在2022年3月,韓國軍方確認了新一代K9A2 Block-I自走砲項目,預定2027年服役。在2022年2月21日,韓華防務公布K9A2;K9A2的砲塔後部延長,以安裝全自動裝填系統。緊接著在2022年3月5日,韓華展出了K9A2的快速反應自動裝填系統。2022年7月15日,韓國國防採辦局推薦委員會(Defense Acquisition Program Promotion Committee)批准2兆3600億韓元預算,從2023到2034年發展K9A2 Block-I。在2022年9月舉行的韓國防務展(DX Korea 2022)中,STX Engine展出了為K9發展的新型1000馬力國產發動機。

K9A2的升級項目包括:

1.新技術主砲:透過新的來復線以及鍍鉻技術,使砲管壽命從原本1000發增加到1500發,並提高射程以及允許更高的射速。

2.快速反應自動裝填系統:使用全自動化裝填系統,將車上成員從5名減為3名(必要時2人就可操作),射速也從原本的6~8發/分提高為9~10發/分。原本K-9是將部分砲彈儲存在砲塔後部、部分儲存在車體,新的全自動裝填將全部48發砲彈都儲存於砲塔內,使全自動裝填機構能夠存取;因此,K-9A2的砲塔會擴大。

3.新的砲塔驅動系統:由原本的電力/液壓混合系統改成全電力伺服系統,完全杜絕液壓油的火災風險。

4.新的自動滅火抑爆系統(Automatic Fire Suppress System,AFSS),強化對人員安全的保護。

5.新空調系統:增加冷卻功率,使人員操作艙室更為舒適。

6.鈍感彈藥:降低遭敵火命中時車上彈藥被誘爆的機率,這是安裝全自動裝填系統的必要條件。

7.複合橡膠履帶:可降低重量、接地壓力、行駛噪音與震動,提高成員舒適性,並且減少履帶機械複雜度以及零組件數量,使維修更為容易。此外,橡膠履帶遭到敵火命中斷裂時,比較不容易變成致命破片而殺傷周遭的人員。

8.改進防護:改善底盤抗雷能力,類似出口澳洲的AS-9的標準

K9A3

在2020年,DAPA披露K9A3的概念,包括引進無人科技、以及增程滑翔導引彈藥等,射程可達100km以上。相關的概念還包括發展超級遠程大砲或電磁軌道砲等下一代自走砲技術。

K-9的外銷

相較於西方傳統軍備輸出國,韓國軍備性價比高,而且關鍵系統採用或相容於西方技術,符合北約規範;而韓國軍工在參與國際競爭時姿態較低,對於技術轉移、工業合作較為開放。因此,K-9在北約國家中頗有斬獲。尤其是冷戰時代處於華約陣營、蘇聯解體後向西方靠攏的東歐國家,由於經費較為缺乏,傳統西方軍火輸出國的自走砲(如德國PzH-2000)往往過於昂貴,因此價格相對低廉且使用不少西方技術的K-9就獲得了不少機會;特別是2022年起全面入侵烏克蘭,鄰近的東歐國家擴充陸軍軍備因應時,韓國K-9自走砲以及K-2主力戰車就大有斬獲。

1.土耳其

在1990年代,土耳其國防工業部(SSM)為了汰換土國陸軍陣中的老舊自走砲,啟動了「SP-2000」自走砲計畫;一開始,土耳其國營的 土耳其機械與化學工業公司(Mechan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Corporation,MKEK)的1101工廠在1999年推出一輛名為「征服者」(Fatih)的155mm 39倍徑自走砲原型車,廣泛採用土耳其現有老舊的M-44T 155mm自走砲與M-52 105mm自走砲的底盤與零組件,此等中古拼裝車自然是無法滿足土耳其陸軍的需求,對比希臘現役的M-109自走砲時也不上算,很快便遭到否決。

在1990年代末期,土耳其希望從德國引進先進的PzH-2000自走砲,然而德國國會卻堅持土耳其保證從德國購買的武器不能用來鎮壓土耳其境內庫德族叛亂,使得此案最後告吹(同時期土耳其向德國購買豹二A6亦因此被打回票)。

在1999年5月,韓國國防部開始規劃向土耳其展示K-9;在4月29日,三星的團隊與土耳其政府主管國防與科技的高層官員會面。此時,土耳其仍在積極試圖引進德國PzH-2000自走砲,所以沒有立刻對韓方有正式回應。同年10月4日,三星公司代表又與土耳其陸軍司令會面,此時土耳其方面提出了關於K-9使用的德國MTU發動機可能遭到管制的顧慮。隨後由於土耳其向德國購買PzH-2000的計畫遭到德國正式否決,土耳其終於轉向韓國,雙方在1999年11月18日簽署合作備忘錄;隨後在12月12日,土耳其派遣由軍事官員與工程師的考察團到韓國,詳細考察K-9自走砲。由於對K-9十分滿意,土耳其取消了跟以色列接觸的計畫,決定從韓國購買K-9。

在2000年2月19日,韓國派遣了由國防發展局(Agency of Defense Development)以及三星集團組成的團隊前往土耳其,考察土耳其國防工業,包括負責生產戰甲車輛的土耳其第1010陸軍工廠、MKEK、Aselsan等,為將來的技術轉移做準備。在2000年5月4日,韓國國防部與土耳其陸軍司令簽署合作備忘錄,技術轉移土耳其生產350輛K-9自走砲,在2011年完成。然而就在韓國、土耳其簽署合作備忘錄當天,德國政府就通知韓國,德國不會允許出口K-9所需的MTU發動機給土耳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韓國像英國Perkins Engines接觸尋求替代柴油機(在K-9早期研發階段曾評估過Perkins的產品)。在2000年5月29日,韓國與德國在國防部長級會談中表示,希望德國政府能同意MTU發動機的出口,否則這會影響到日後韓國本身向德國購買軍事裝備的意願。

在2000年6月20日,土耳其與韓國簽約,包括研製原型車、將土耳其技術人員送到三星Techwin進行訓練,為將來的生產作準備,合約335萬美元。在2000年12月15日,德國批准韓國,出售至多400具引擎供土耳其K-9使用,作為韓國引進德國Type 214潛艦(即KSS-II孫原一級)的配套條件。

在2000年12月30日,第一輛土耳其版K-9原型車出廠,土耳其稱之為風暴(Fırtına),在2001年1月到2月在Sarıkamış進行冬季嚴寒測試,在3月10日至23日在Karapinar進行火力測試,4月到5月在Diyarbakır進行夏季測試。在2001年5月12日,土耳其版K-9原型車進行最終火力展示;當時土耳其面臨經濟危機,因此這個項目更需要向軍方爭取支持。

在2001年7月20日,土耳其國防工業部與韓國三星Techwin(Samsung Techwin,原Samsung Aerospace Industries)簽署K-9的正式合約,採購306輛K-9,合約總值10億美元,當時韓國國防工業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最重要的勝利 ;爾後,土耳其繼續行使選擇權,將訂購總數增加為350輛。350輛之中,280輛裝備於土耳其陸軍,其他則是為將來前在客戶準備。

土耳其稱該國購買的K-9為「土耳其風暴」(TU SpH Storm或Firtinain Turkey),賦予其T-155K/M的編號。土耳其購買的第一批24輛T-155K/M(價值6500萬美元)以及12輛K-10彈藥補給車、K-11裝甲回收車都由三星生產,從2003年底開始交貨, 隨後並循序漸進地轉移技術的方式,在土耳其MKEK生產組裝後續的294輛自走砲。到2011年時,整個項目的總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依照事後統計,韓華防務(原三星Techwin)在土耳其案中賺得6億美元,遠低於2001年的預期,這是因為土耳其只生產280輛並且逐步增加國產化程度、大量改用國產設備。

與原版的K-9相較,土耳其T-155K/M又做了不少改進;首先,土耳其方面在測試階段時發現K-9的底盤配重與穩定性不理想,用增程裝藥射擊時,砲車整體側傾現象明顯,影響射擊精確度,即便放下助鋤也效果有限。因此,MKEK針對K-9的底盤進行大幅變更,車體長度比K-9增加0.15m,懸吊系統加裝六根高強度扭力桿,第一與第六對承載輪增設液壓避震器補強;此外,也延長砲尾後座距離來提高射擊穩定性 。動力方面,T-155K/M仍繼續沿用K-9的MTU-881 Ka500發動機。至於T-155K/M的砲塔則與K-9大致相同 ,唯砲塔正面外觀稍有變化,取消原本K-9的多角平面,改成單純的單一平面。此外,T-155K/M換裝由土耳其Aselsan公司整合開發的車載電腦射控系統(FCS),包括一具彈道計算電腦、嵌入式全球定位與慣性導航裝置(GPS/INS)、戰術資料通信系統(CCIS)、砲手介面與輔助砲手介面以及控制裝置等,可根據本身與目標的相對位置進行自動修正,實現快速轉換陣地並迅速涉及,並透過CCIS將本身陣地位置等資訊傳遞給戰區內其他火砲或指揮單位;必要時,FCS也能切換為全自動接戰模式,由電腦自動依照上級傳遞的任務計畫來計算射擊參數並接戰每個目標。

2.波蘭

在1990年代,前華沙公約國波蘭向西方尋求下一代自走砲;基於成本與發展本國國防工業考量,波蘭決定不引進完整的西方自走砲設計,而是只引進砲塔以及新型155mm 52倍徑火砲,再結合由波蘭自行開發的底盤,稱為螃蟹式(AHS Krab)自走砲。英國AS-90M勇心型(Braveheart)自走砲以及德國PzH-2000參與了這項競爭;在1997年,波蘭宣布選擇AS-90M的砲塔與射控系統,頭兩座砲塔由英國原廠生產用於原型車,從1999年開始技術轉移到波蘭國營Huta Stalowa Wola(HSW)工廠。在當時,波蘭決定生產72輛螃蟹式自走砲。

底盤方面,波蘭方面展開UPG-NG項目用於螃蟹式自走砲,由位於格利維采(Gliwice)的OBRUM負責;最初是打算以OBRUM先前的SPG-1M(發展自蘇聯MT-S履帶底盤)為基礎,發動機為12汽缸的S-12U柴油機(820馬力),並使用部分PT-91戰車(波蘭改進版T-72)。UPG-NG項目首先完成兩輛原型UPG底盤,在英國BAE Systems協助下與英國原裝的AS-90M砲塔整合,成為最早的螃蟹式原型車。

最初波蘭打算在2008年完成第一個砲兵連的螃蟹式自走砲,但由於財政因素,進度緩慢;到2008年,波蘭陸軍只訂購了部分組件;到2012年為止,HSW完成了第一批8輛螃蟹式自走砲(含2輛經過修改的原型車以及6輛新造車) 以及1輛指揮車(使用修改後的MTLB底盤),以及彈藥補給車、維修車,組成第一個砲兵連。

在2011年,波蘭推出改進的螃蟹式自走砲,以法國Nexter的155mm 52倍徑火砲來取代原本的英製砲身。在2011年,波蘭先後引進三門Nexter 155mm 52倍徑砲進行測試。在2011年7月29日,首輛新版螃蟹式自走砲原型進行首次試射;除了新火砲之外,也包括換裝WB Electronics的Topaz砲兵射控系統。在2012年到2013年,此種改進型螃蟹式自走砲生產了八輛交由波蘭陸軍測試。

由於前兩批螃蟹式自走砲的UPG底盤發生結構裂痕,老舊的S-12U引擎也停產,所以波蘭決定為螃蟹式自走砲另覓新型底盤。之後,波蘭開始評估韓國K-9雷霆自走砲的底盤,以及韓國授權土耳其生產的K-9(土耳其稱為T-155 Firtinain),最後決定購買韓國原裝貨。

2014年12月17日,波蘭國防採購計畫署(Defense Acquisition Program Administration,DAPA)與韓國三星簽署合約,購買120輛K-9自走砲的底盤,合約價值約3.2億美元。依照波蘭DAPA官員表示,首批24輛K-9自走砲底盤由三星原廠生產,2018年交貨,剩餘的96輛則由波蘭國營的Huta Stalowa Wola(HSW)公司在三星授權與技術轉移之下組裝。由韓國原廠生產的第一輛K-9底盤在2015年6月26日出廠,隨後交付波蘭進行測試,在2015年10月通過全部驗收測試,全部的測試項目在2016年4月完成;在2016年10月,韓國原廠生產的24輛K-9底盤全數交付波蘭。

2016年4月28日,首批兩輛使用K-9底盤、英國AS-90M砲塔、德法合資KMW+Nexter Defense Systems(由德國Krauss-Maffei Wegmann與法國Nexter Defense組成,在2015年12月15日成立)的 155mm 52倍徑火砲(此時砲身管由德國Rheinmetall生產)、波蘭WB Electronics的Topaz砲兵射控系統的第三代螃蟹式自走砲原型車交付波蘭陸軍,隨後的八輛初期生產型號(都使用韓國原裝底盤)也都交付波蘭砲兵訓練中心進行訓練、制訂戰術教範等工作。在2016年11月18日,首批9輛K-9底盤的螃蟹式自走砲正式舉行交付儀式。在2016年底,首批16輛使用韓國原裝K-9底盤的螃蟹式自走砲交付完畢,而剩下的8輛原裝K-9底盤則用來替換先前8輛螃蟹式的UPG底盤(應為2012到2013年生產、換裝Nexter 155mm 52倍徑火砲與Topaz砲兵射控系統的第二版)。第一個裝備K-9底盤螃蟹式的砲兵旅是部署在文戈熱沃 (Węgorzewo)的第11馬祖里亞砲兵旅(11th Masurian Artillery Regiment),在2017年完成接裝。

在2016年12月14日,韓國與波蘭正式簽署K-9底盤第二階段合約,由波蘭HSW工廠開始生產技術轉移的96輛K-9底盤,使得K-9底盤螃蟹式的總數達到120輛,裝備五個砲兵旅(每個旅24輛),原訂2024年交付完畢。在2019年,HSW工廠開始以自行生產的155mm 52倍徑砲身管取代來德國貨,用於當時生產的螃蟹式自走砲。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全面入侵烏克蘭,在此刺激之下,歐洲各國(尤其是曾受蘇聯控制的東歐前華約國家)紛紛大舉增加國防預算。在2022年3月12日,波蘭國會通過法案,將國防預算從當前佔國內生產毛額(GDP)2%,到2023年提高到3%(2022年提高到GDP的2.4%)。

在2022年5月,波蘭政府決定捐將18輛螃蟹式自走砲給烏克蘭,幫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的攻勢,這18輛是波蘭陸軍現有的庫存;根據稍後在6月初的消息,波蘭會另外出售54輛螃蟹式給烏克蘭,總價值超過7億美元。這是20年來波蘭最大的一筆國防出口合約,而螃蟹式也是烏克蘭陸軍此時手中最先進的自走砲。在2022年9月,消息證實有一輛烏克蘭螃蟹式因為人員操作不當而損失。

在2022年7月27日,波蘭武裝團(Polish Armaments Group,PGZ)與韓國韓華防衛簽署框架合約,原則上可能購買高達672輛韓國原裝的K-9A1自走砲以及後續技術轉移在波蘭生產的K-9PL;韓華防衛希望進一步向波蘭推銷配套的K-10彈藥補給車與K-11裝甲回收車。

在2022年8月27日,波蘭國防部與分別與韓國現代羅騰(Hyundai Rotem)、韓華防務(Hanwha Defense)簽署框架協議,訂購180輛現代羅騰生產的K-2黑豹主力戰車以及212輛韓華防務生產的K-9雷霆155公厘52倍徑自走砲,總價值約57.6億美元,其中212輛K-9自走砲約24億美元;這些車輛全部都由韓國原廠生產,180輛K-2戰車在2022到2025年陸續交付,212輛K-9A自走砲在2022至2026年交付。這些合約不包括K-10與K-11支援車輛,不過包括人員訓練(含模擬器)、後勤料件、彈藥等。這是近年韓國獲得的最大一筆軍備銷售合約。布拉查克透露,此次合約進行是在波蘭境內莫拉格(Morag)軍事基地,與韓國防衛事業廳廳長嚴東煥一同簽署;首批K-2戰車和K-9自走砲今年(2022年)內就可以抵達。在向韓國訂購原裝K-9之餘,原本波蘭自行生產的螃蟹式自走砲生產作業還是會持續,預計在2026年完成,產能比韓國原廠低了許多。

依照稍早(2022年7月底)波蘭與韓國方面簽署框架協議,未來打算繼續增購K-2與K-9,後續打算技術轉移到波蘭生產;依照框架協議,波蘭最後打算採購總計980輛K-2戰車648輛K-9自走砲。

3.印度

在2012年3月25日,韓國總統李明博與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簽署關於經濟和軍事的合作備忘錄;接著在3月29日的印度防務出口展(DEFEXPO)中,三星Techwin(Samsung Techwin)與印度Larsen & Toubro(L&T)宣布建立合作關係,以K-9競逐印度陸軍的新型自走砲需求案在 此規劃中,三星提供關鍵技術給L&T等印度廠商,並在印度組裝生產,全車將有50%以上的印度國產組件,國產化範圍將涵蓋底盤、砲塔與關鍵次系統等。

隨後,印度在塔爾沙漠(Thar Desert)測試幾個新自走砲競爭者,包括K-9以及俄羅斯2S-19;在測試中,印度官兵操作K-9發射587枚印度本國砲彈,總行駛距離超過1000km;而維修測試則在浦那(Pune)進行,電磁干涉(EMI)防護測試在清奈(Chennai)進行,而技術環境測試則在班羅爾(Bengaluru)進行到2014年3月。最後,K-9通過印度軍方所有需求,而俄羅斯2S-19則沒能達成。日後韓華科技(Hanwha Techwin,原三星Techwin)在專訪中透露,在氣壓低或高溫等極端環境下,俄羅斯2S-19自走砲的俄製發動機表現顯著衰退;而2S-19的發動機安裝在重心之後,導致難以攀爬陡峭角度地形。另一方面,K-2的自動化引擎控制系統依照當時氣候條件自動控制引擎工況,使之擁有穩定的表現,這是K-9勝過2S-19的決定性因素。

在2015年9月,印度國防部正式選擇韓華科技以及Larsen & Toubro,為印度陸軍產製100輛K-9 Vajra-T。在2016年7月6日,印度與韓國正式簽署100輛K-9的合約,總價值7.5億美元;在2017年3月29日,印度政府批准此項目所需的6.46億美元預算。在2017年4月21日,韓華科技與(L&T簽署生產K-9 Vajra-T的技術轉移等合約,價值3.1億美元。前10輛K-9 Vajra-T由韓華科技原廠生產,後90輛由韓華技術轉移在(L&T生產。在2021年2月18日,最後一輛(第100輛)K-9 Vajra-T交付印度陸軍,整個合約執行完成。

與原版K-9相較,K9 Vajra-T的主要修改是針對於高溫及沙漠環境,並能在30秒內發射三枚砲彈。K9 Vajra-T包含14項主要印度國產系統,佔總額的50%;這些包括Nub彈藥、射控系統、通信系統、環境控制以及核生化(NBC)防護系統。相較於原版K-9,K9 Vajra-T新增的裝備包括砲手主瞄準儀(Gunner's Primary Sight,GPS)來提供直接射擊能力,以及南非產製、能在沙漠環境下運作的輔助動力系統(APU)(當時韓國國產APU還在研發階段)。

在2020年2月,消息傳出印度理工學院(IIT )Madras分校、IIT Kanpur分校、武裝研究與發展機構(Arma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 ,ARDE)以及Imarat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Imarat,RCI)合作研發新型155mm增程導向砲彈,使其射程達到60公里以上,能相容於K-9 Vajra-T。

在2021年5月,消息傳出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DRDO)與(L&T研究,以K-9底盤技術為基礎發展一種輕型戰車,裝備105mm或120mm主砲,以對抗中國專為高原崎嶇地形設計的Type 15輕型戰車。

在2017年中國與印度在洞朗(印度稱為Doklam)以及2020-2021年在拉達克(Ladakh)等領土爭議地區的衝突之後,印度對於高原地區的作戰更加重視。由於K-9 Vajra-T在拉達克等高原地區的表現良好,印度遂考慮繼續增購,增加印度陸軍在高原地區的作戰能力,抗衡中國軍事威脅。

在2021年,印度考慮向Larsen & Toubro增購40輛K-9 Vajra-T;在2022年1月初,消息傳出印度打算斥資960億盧比增購200輛K9 Vajra-T。在2022年9月27日,印度正式確認增購100輛K-9 Vajra-T,預計2028年交付完畢;新生產的批次會進一步強化發動機來增加高海拔性能表現。此外,印度也嘗試與韓國合作,向第三世界國家出口K-9 Vajra-T。埃及

4.挪威

在2015年5月,三星Techwin加入挪威新自走砲計畫(取代24輛現役M-109自走砲),競爭對手包括德國KWM的PzH2000自走砲、法國Nexter的凱薩(Caesar)6x6輪型自走砲、美國RUAG M109 KAWEST等。在2015年11月到2016年1月在挪威的實際測試中,K-9是為一一輛能在1公尺厚積雪環境下操作以及射擊的自走砲、在攝氏-40度的嚴寒氣候下,其發動機也能簡單地透過在發動機艙遮蓋篷布的方式保暖過夜。同時,K-9的液壓懸吊系統在嚴寒氣候中,對於融化活動部件的積雪十分有利。在2016年8月24日,挪威國防物資局(Norwegian Defence Materiel Agency)宣佈優先與韓國三星以及以及RUGA M-109議價;在此階段,已經有不具名消息透露,三星的K-9處於領先地位。

2017年12月20日,挪威國防部所屬的挪威國防​​採購機構與韓國簽署合約,購買24門K9 155mm自走砲以及若6輛K10彈藥補給車,成為繼芬蘭、愛沙尼亞之後第三個採用K-9的北歐國家。此筆合約價值約18億挪威克朗(2.152億美元),從2019年起交付,在2021年交付完畢,內容還包括另外增購24輛的選擇權。

挪威版K-9稱為K9 VIDAR (Versatile InDirect ARtillery system),以K-9A1為基礎,更換挪威國產ODIN滅火抑爆系統以及符合北約標準的無線電通信系統。此外,K-9 VIDAR配備車長瞄準器,允許車長發現目標後直接射擊,此外車內人員艙室內安裝橡膠層(spall liner),避免被敵方擊中後破片在車內四散殺傷乘員。

5.芬蘭

在2016年6月1日,韓國防衛裝備與組件組織(Korea Defense Equipment & Component,KDEC)與芬蘭簽署合作備忘錄,準備出口一批K-9給芬蘭。在2016年7月,芬蘭國防部宣布將購買一批K-9自走砲,這是芬蘭陸軍近十年來最大的軍購。在2016年9月,K-9在芬蘭進行測試;緊接著同年11月25日,韓國與芬蘭簽署備忘錄,提供48輛韓國陸軍庫存K-9自走砲以及後勤維護技術給芬蘭,總價值約2億美元。

在2017年2月17日,芬蘭國防部宣布,向韓國訂購的K-9會在2018年開始交付。在2017年3月2日,韓國與芬蘭在韓國首爾正式簽署購買48輛K-9的最終合約,價值約1.45億歐元(當時合1.6億美元)。在2021年10月21日,芬蘭陸軍行使選擇權,向韓國增購10輛K-9自走砲,其中5輛在2021年交付,另5輛在2022年交付,總價值3000萬歐元使芬蘭的K-9總數達到58輛。芬蘭陸軍稱K-9為K9FIN Moukari。 

6.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是在芬蘭的邀請之下成為K-9自走砲用戶。原本愛沙尼亞曾考慮購買聯邦德國國防軍釋出的二手PzH 2000 155mm 52倍徑自走砲,然而在德國出售21輛PzH-2000給立陶宛、15輛給克羅埃西亞之後,就決定不再出售現役的PzH-2000,使得愛沙尼亞只能尋找替代品。在此時,正打算引進K-9的芬蘭邀請愛沙尼亞一同購買,如此兩國可以建立共同的後勤和訓練體系,降低採購與維持的成本。此時K-9已經在芬蘭和挪威的冬季條件下進行過測試,結果令人滿意。

2017年2月6日愛沙尼亞國防軍司令里霍·德拉斯(Riho Terras)少將訪問韓國期間,與韓國簽署初步協議,準備購入12門韓製K-9自走砲,總價約5000萬美元,預計在2018年交付,2021年進入愛沙尼亞陸軍第一步兵旅的砲兵營服役(原本此砲兵營配備牽引榴彈砲,包含德製FH-70 155mm39倍徑榴彈砲與芬蘭製的蘇聯式D-30 122mm榴彈砲)。

在2018年6月26日,愛沙尼亞軍備採購組織指揮官Rauno Sirk宣布,愛沙尼亞正式向韓國購買12輛K-9自走砲,包括彈藥、後勤料件、訓練等,總價值4600萬歐元,合約架構與芬蘭類似。在2019年10月24日,愛沙尼亞國防部宣布行使選擇權,增購6輛K-9,價值2000萬歐元,使愛沙尼亞操作的K-9總數增加到18輛。在2021年8月4日,愛沙尼亞國防投資中心(Estonian Centre for Defense Investment,RKIK)與韓國簽署合約,再增購6輛K-9,並連同現役18輛都升級到K9EST的水平(包括翻新射控、通信、電子、滅火抑爆系統以及塗裝等)。

7.澳洲

在2005年6月1日,澳大利亞與韓國舉行國防部長會議,雙方討論到可能的軍火交易,包括澳洲採購韓國K-9自走砲、韓國購買澳洲製海軍5吋件砲彈藥等。

在2007年9月,澳洲正式發出陸軍LAND 17火砲現代化計畫的提案徵詢書,邀標作業在2008年2月14日截止(後延至2008年4月14日)。總共有四家廠商參與LAND 17的競標,包括韓國三星Techwin與雷松澳大利亞分公司(Raytheon Australia)提出的K-9(澳洲版稱為AS-9)、德國萊茵金屬與南非Dinel的RWG-52自走砲(即G-6-52,詳見G-6自走砲一文)、瑞典Bofors/澳大利亞Tenix合作的FH-77 BW L52射手(Archer)輪型自走砲、德國KMW/英國BAE Systems澳大利亞分公司(前Tenix)的PzH-2000自走砲。在2008年2月,LAND 17只剩下AS-9與PzH-2000繼續競爭。在2008年6月,AS-9順利完成指揮射控系統的整合作業,以及演示作業。在2009年8月3日,消息傳出韓國三星Techwin與雷松澳大利亞分公司LAND 17項目中領先僅剩的德國對手;由於KWM不願意提供詳細技術資料給澳洲,最終也退出競標,所以韓國K9成為唯一的競爭者。在2010年4月,一輛K9原型車送至澳洲進行評估,包括發射澳洲陸軍使用的美製M982神劍(Excalibur)導向砲彈,證實符合需求。 

在2010年6月,澳洲LAND 17項目正式宣佈K-9得標。依照原本計畫,澳洲版K-9會換裝北約標準的射控系統、戰場火力管理系統(Battlefield Management System – Fires,BMS-F)、遙控武器站以及強化反戰車地雷保護;為了因應增加的重量,液壓懸吊系統也會經過強化。而此種澳洲版K-9會稱為AS-9。然而,2011年昆士蘭洪水造成巨大損失,澳洲政府直接挪用LAND 17項目的預算進行災後重建,而LAND 17也在2012年5月遭到取消。

2019年5月14日澳洲聯邦大選之後,自由黨的史考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政府宣布將向韓國購買30輛K-9自走砲以及10輛K-10彈藥補給車;澳洲政府稱此項目為Land 8116 Phase 1保護機動火力(Protected Mobility Fires),由韓國技術轉移在澳洲本地生產。在2020年9月3日,澳洲國防部長Linda Reynolds宣布,Land 8116 Phase 1開始招標;這是一項單一商源招標,由韓華防務澳大利亞分公司(Hanwha Defense Australia)在澳洲本地生產30輛K-9、15輛K-10以及相關的後勤保障。澳洲版K-9稱為AS-9,以先前提供給挪威的K-9 VIDAR為基礎,再加上先前2010年LAND 17項目中澳洲意屬的規格與裝備以及必要的修改。

在2021年12月13日,澳洲能力採辦與維持集團(Capability Acquisition and Sustainment Group,CASG)與韓華防務澳大利亞分公司正式簽署合約,由韓華防務澳大利亞分公司生產30輛AS-9自走砲、15輛AS-10回收車(K-10 AARV澳洲版);合約總值約為7.88億澳幣,首先由韓華澳洲分公司在維多利亞洲的吉朗(Geelong, Victoria)建造全新的生產設施,並從2024年第四季開始生產。韓華防務在吉朗建造的新廠房廠址在2022年2月23日選定,面積15萬平方公尺,生產廠房面積32000平方公尺,生產線長1.5km,並包括研發與測試中心;這是韓華防務設置的第一個海外生產設施,稱為韓華卓越裝甲車輛中心 (Hanwha Armoured Vehicle Centre of Excellence,H-ACE),在2022年4月8日動工,在2024年完工並開始生產作業,總共能為當地提供300個就業機會。

在2022年3月11日,韓華防務與挪威康斯堡(Kongsberg)簽署價值6700萬美元的合約,由康斯堡為AS-9與AS-10安裝、整合指管通情電腦系統。康斯堡澳大利亞分公司(Kongsberg Australia)會為AS-9自走砲提供整合戰鬥方案(Integrated Combat Solution,ICS)火控系統、ODIN滅火抑爆系統。

在2022年7月19日,韓華系統與韓華防衛澳大利亞公司簽署價值208億韓元的合約,由韓華系統為澳洲AS-9與AS-10提供車輛健康與功能監視系統(Health and Usage Monitoring System,HUMS)和狀態意識系統(Situational Awareness System,SAS)。

8.埃及

在2010年,埃及軍方評估韓國K-9自走砲,作為可能的砲兵現代化選項;然而,由於技術轉移費用等歧見,加上隨後埃及爆發阿拉伯之春動盪導致穆巴拉克下台,這些合作就沒有下文。

在2017年4月,消息傳出韓華科技(Hanwha Techwin)與埃及政府再次協商關於K-9自走砲的交易;同年7月,一輛K-9被送到埃及進行評估,於8月在開羅郊外與其他競爭者(包括法國CAESAR輪型自走砲、俄羅斯2S-35、中國PLZ-45等)進行測試。在測試中,K-9準確命中靠近岸邊的靶船,滿足埃及海軍要求陸軍砲兵協助阻止外國海軍的需求。

在2021年10月10月,埃及與韓國進一步商討關於K-9的軍售案,估計總價值可能達20億美元;同月埃及國防部長參觀了韓華防務以及現代(Hyundai)WIA,分別參觀K-9自走砲以及K-2主力戰車的生產設施。隨後在埃及舉辦的EDEX 2021防務展,埃及總統Abdel Fattah el-Sisi與韓國高層再度討論這項可能軍售;當時埃及希望能技術轉移在本地生產K-9。

在2022年2月1日,韓國國防採辦當局宣布,韓華防務獲得價值16億美元的合約,出口K-9自走砲給埃及,此項目由埃及國防部參與。此項目包括技術轉移K-9A1EGY自走砲、K-10 AARV以及K-11 FDCV的技術在埃及生產,數量並未公布。在2022年2月25日,埃及負責生產裝甲車輛的國營第200號軍工廠(Military Factory 200)也獲得埃及政府相對應的合約。K-9A1EGY的生產作業在2022年第四季展開,所需的裝甲鋼板由澳洲Bisalloy Steel提供;首批K-9A1EGY會在2024年交付,初期預計埃及國產化比率50%,埃及希望在隨後5年提高到67%。

羅馬尼亞

在2022年9月23日,羅馬尼亞國防部長Vasile Dincu訪問韓國,簽署強化雙方防務合作的意向書;緊接著在9月26日,媒體報導羅馬尼亞有意購買韓國K-2戰車以及K-9自走砲。2024年2月初,消息傳出羅馬尼亞正式宣佈韓國K-9擊敗德國的Pzh2000以及土耳其的T-155獲選;羅馬尼亞打算購買54輛K-9自走砲,包含其他支援車輛、18000枚砲彈以及27根備用砲管、零附件等,總價值8.5億歐元左右。

其他

韓國在2004年派出K-9角逐馬來西亞陸軍新一代自走砲的訂單,競爭者包括 中國PLZ-52自走砲 。

在2016年8月,K-9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進行測試,在沙漠中以最大速率行駛1小時不間斷,期間沒有任何機械問題。

在2021年9月,韓華防務與Leonardo英國分公司、怕森斯工程(Pearson Engineering)、Horstman Defence Systems、Soucy Defense等組成雷霆團隊(Team Thunder),參與英國國防部汰換AS-90自走砲的機動火力平台(Mobile Fires Platform ,MFP)項目。在2022年3月8日,洛馬集團英國分公司(Lockheed Martin UK)也加入「雷霆團隊」。在2022年9月21至22日在貝德福郡米爾布魯克車輛測試場(UTAC Millbrook Proving Ground)舉行的英國防務車輛動態展(Defense Vehicle Dynamics 2022),用來競標MFP的K-9A2正式亮相。

 

註:

三星集團旗下的主要國防事業群包括三星Techwin(三星電子與關係企業持股32.4%)與三星Thales(三星Techwin持股50%)。三星Techwin的業務涵蓋陸軍戰甲車輛(包括K-9自走砲等)、飛機與直升機渦輪引擎、半導體設備及數位相機等;而三星Thales則是三星Techwin與法國Thales集團合資成立,主要業務包括軍用通信裝備、衛星通信設備、海軍水面艦艇及潛艦的戰鬥管理系統等。

在2014年5月,時年72歲的三星電子董事長李健熙因心臟疾病住院後,長子李在鎔就成為三星集團的實質最高領導人;為了提高三星集團的經營績效,李在鎔決定對集團進行瘦身,出售集團內軍火、化工與石油等重工業事業體,包括三星Techwin與三星Thales。

在2014年11月,三星電子與韓國另一大財閥韓華集團簽約,以1.8兆韓元的價格,將三星旗下總共四家石化與國防事業體賣給韓華集團,包括三星Techwin與三星Thales。此案在2015年6月29日完成交易,三星集團就此結束30年來對軍工領域的經營。被韓華買下之後,三星Techwin改名為韓華Techwin(Hanwha Techwin);而三星Thales一開始改名為韓華Thales,在2016年10月10日更名為韓華系統(Hanwha Systems)。

在2017年4月,韓華Techwin將三個事業體分割出去,包括負責軍備的韓華陸地系統(Hanwha Land Systems)、負責能源裝備的韓華能源系統(Hanwha Power System)以及負責工業設備的韓華精密機械(Hanwha Precision Machinery);而將軍事業務分割出去之後,原韓華Techwin在2018年改稱為韓華航太(Hanwha Aerospace),而韓華Techwin這個事業名稱則用於資訊電子(如數位相機)。在2019年1月,負責軍備的韓華陸地系統改名為韓華防務(Hanwha Def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