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旦KADDB設計局的代表性陸軍武器系統

 

安裝於約旦挑戰者-1戰車(胡笙國王戰車)底盤的獵鷹二世砲塔。

約旦KADB與美國雷松、GDLS合作推出的M-60改良方案──鳳凰。

另一種構型的鳳凰方案,應該屬於較晚的型號,砲塔正面裝甲為大角度的楔型。


 

提到中東國家的國防工業,想必絕大部分的人第一個想到、也唯一會想到的就是以色列。以色列國防工業的成就固然是中東地區的翹楚,但其他若干阿拉伯國家也有一定的成就。例如與以色列比鄰的約旦,一般人印象中只是個國力薄弱、經濟狀況不佳的小國,在歷次以阿戰爭中往往是以色列的手下敗將。然而經過多年的耕耘,約旦的國防工業在阿拉伯國家中已經具有相當的口碑與地位;例如身為約旦國防產業龍頭老大的國營機構──阿布杜拉國王二世設計與發展局(King Abdullah II Design and Development Bureau,KADDB)與歐美國防大廠攜手合作,近年推出了多項令人印象深刻的陸軍武器系統。以下便介紹KADDB推幾項代表性產品。

M-60主力戰車改良方案──鳳凰

鳳凰改良方案使M-60的火力、機動力與防護力均向上提升。

在2000年代初期,針對約旦陸軍以及其他美製M-60系列戰車使用國的需求,KADDB聯合美國雷松(Raytheon)、通用陸地系統(GDLS)以及瑞士RUAG公司,推出了名為「鳳凰」(Phoenix)的M-60主力戰車改良方案。先前約旦曾推出一個較簡單的M-60升級方案,主要改良像穆只有換裝120mm主砲而已;而鳳凰方案則大量使用最新技術,著重於模組化與變更彈性,各項性能如行進間射擊能力、火砲威力、機動力、防護力等均大幅提昇,此外也致力於降低成本與風險。

機械方面,鳳凰方案換裝GDLS整合的升級動力套件,包括一具輸出950馬力的AVDS-1790-6柴油機以及CD-1000自動變速箱,使動力輸出表現明顯改善;其他更新的動力相關裝置包括空氣濾靜器、進氣岐管、最終傳動裝置等,承載系統也換成液氣壓懸吊,使鳳凰的越野機動能力與行進間射擊穩定度大幅增加。

防護方面,鳳凰方案提供至少兩套附加裝甲套件的選擇,使用部位包括砲塔、車頭、側裙以及配合的砲頓等等,其中安裝包圍著砲塔四周的裝甲套件使砲塔呈現多角形的洗鍊避彈構型,防護能力大幅增加,此外砲塔表面亦光滑簡潔,可降低雷達截面積。除了裝甲之外,鳳凰方案也加裝ROI單脈衝/多脈衝雷射接收警告系統,涵蓋範圍為水平360度,垂直90度,成功偵測到單脈衝雷射源的機率為95%,偵測多脈衝雷射則增至99%,反應時間低於一百微秒。

武裝方面,鳳凰方案換裝一門瑞士RUAG發展的L50 CTG(Compact Tank Gun)120mm 50倍徑緊致型滑膛砲,原先乃針對瑞士Pz-68主力戰車而發展,重量3780kg,安裝所需空間與後座行程(平均440mm,最大450mm)均小於一般120mm戰車砲,故較適合M-60A1的砲塔空間,可發射北約所有的120mm戰車砲彈,能承受的最大射速約每分鐘6~10發,砲身並設有測曲器與熱套筒。砲塔後方的彈艙容量為20發,與戰鬥室之間隔有防爆門,彈艙頂上還有洩壓板。鳳凰方案的次武裝包括防空機槍與同軸機槍各一,車頂後方還設有一具多管榴彈發射器,能發射煙幕彈、人員殺傷彈藥或反制誘餌等。

觀測/射控方面,鳳凰方案採用美國雷松研發的IFCS射控系統,其砲手瞄準器整合有單脈衝雙頻雷射測距儀(使用範圍200~9995m,使用壽限一百萬次)與第二代紅外線熱影像儀(感測陣列單元數為240X4,內置冷卻裝置),此外還包括全週界車長瞄準儀、數位彈道計算機,主砲與瞄準器均設有二維增益穩定裝置,各次系統以美規STD 1553B資料匯流排連接。整套IFCS系統曾進行2700發的射擊測試,其主砲行進間第一發命中率與西方一流主力戰車同級。此外,鳳凰方案還預定將原先M-60的砲塔驅動裝置由液壓式換成一套新型電動馬達伺服裝置,以數位訊號操作,並使用精密的軟體控制,不僅免除液壓油易燃的風險,還可大幅提高射擊精確度。

獵鷹低輪廓無人砲塔

獵鷹二式低輪廓砲塔的原型。

配備獵鷹砲塔的約旦挑戰者一型戰車正面。

約旦陸軍在1999年決定採購一批英國陸軍汰除的挑戰者-1型主力戰車,以取代該國老朽已化的百夫長式戰車,約旦稱之為胡笙國王(King Hussein)戰車,首開英國挑戰者-1的出口紀錄。至2003年,約旦陸軍已經擁有288輛二手挑戰者-1,未來還會再增加100輛,因此英國陸軍的挑戰者-1除役後大部分都會出口至約旦。由於挑戰者-1的L-11A5旋膛砲已經停產,庫存彈剩餘的壽命也相當有限,故約旦正在進行兩種升級方案:第一是直接將挑戰者-1的主砲換裝為挑戰者-2的L-30,第二則是換裝KADDB、南非機械設計局(Mechanology Design Bureau,MDB )以及瑞士、英國等廠商合作研發的獵鷹(Falcon)低輪廓無人砲塔。

獵鷹式砲塔的研發始於1999年下半,第一代的AB9C4獵鷹一式(Falcon I)砲塔於2002年四月首度公開展出,主要是用於配合換裝約旦陸軍的英製百夫長戰車;不過,由於約旦陸軍已經決議引進挑戰者-1來取代百夫長,這項計畫遂改為提升新購挑戰者-1以及哈利德國王式(Khalid,乃先前購自英國的FV-4030/2戰車,是酋長戰車的改良型,詳見酋長式戰車一文)主力戰車 。由於挑戰者與哈利德國王戰車的砲塔環比較大,因此獵鷹砲塔也繼續做了若干修改,型號為AB9C5獵鷹二式(Falcon II),原型砲塔於2003年裝配完成。隨後,獵鷹二式砲塔在約旦購買的挑戰者-1底盤上進行測試,從2007年起正式開始替換挑戰者-1的砲塔。

獵鷹二式砲塔將操作人員置於砲塔環下方,故能大幅縮減砲塔體積,也使乘員獲得車體的良好保護。獵鷹二式砲塔的橫向面截面積減至最低,縱向長度也只相當於砲尾與自動裝填系統所需的空間。獵鷹二式砲塔這種跳脫傳統的構型完全符合未來陸軍戰車發展的趨勢,不僅降低了重量,更免除了不必要的備彈面積,使存活率大為提升。 由於獵鷹二式砲塔採用自動裝填機,因此全車只需編制三名人員,分別是車頭的駕駛以及位於砲塔環下方兩側的車長與砲手。防護方面,獵鷹二式砲塔 本體以鋼甲製造,外部可加裝模組化的裝甲套件,利於更換與升級。約旦已經為獵鷹二式砲塔研發了模組化複合裝甲套件,並進行過動能穿甲彈與高爆穿甲彈的測試。

武裝方面,獵鷹二式砲塔配備一門 由瑞士RUAG Defense Systems製造的120mm 50倍徑緊致型滑膛砲,此外亦可選擇105mm主砲。RUAG緊致型120mm滑膛砲 的整體重量尺寸只比英國L-7型105mm戰車砲多一點,砲身以特種高強度鋼材製造,強度遠勝過德國萊茵金屬的Rh-120型120mm滑膛砲。此型120mm緊致戰車砲能發射NATO標準的120mm戰車砲彈(主要彈種為APFSDS與MP),發射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時砲口初速達1770m/s 。砲塔內設有自動裝填系統,兩個轉輪式彈艙分別位於砲尾左右兩側,其彈艙結構十分緊致,寬度僅140cm,總容量11發,裝填時轉輪彈艙將彈藥放在砲尾進彈托內,再由機械將彈藥推入砲塔, 最大持續射速10發/分,一般循環射速8發/分,在開始發射的頭10秒內能發射三枚砲彈;除了砲塔內自動裝填機裡的備射彈之外,砲塔環下方也儲存有17枚備用砲彈 ,成員可在砲塔內直接將備用砲彈送入自動裝彈機中,而砲塔尾部也設有艙門,能直接對自動裝彈機補充彈藥。為了降低砲塔彈艙遭引爆後的危險,獵鷹二式砲塔頂端比照先進主力戰車設置洩爆板,引導砲彈引爆的威力朝上方釋出,避免波及乘員;此外,獵鷹二式砲塔內還設置自動滅火抑爆系統,砲塔環下方的人員艙設有核生化(NBC)防護系統。除了主砲外,獵鷹二式砲塔也能安裝遙控的次武裝平台,例如 一挺7.62mm遙控機槍,此外砲塔後段兩側各有一組八聯裝66mm煙幕彈發射器。

獵鷹二式砲塔配備先進的觀測/射控系統 ,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與行進間射擊的能力;砲塔頂設有一具全週界車長瞄準儀,內含熱影像儀與一具攝影機,砲手則擁有一具整合了第三代FLIR、攝影機與護眼雷射測距儀的砲手瞄準儀 ,兩者都與雙軸穩定系統整合,獲得的目標畫面皆可投射在車長與砲手的顯示器上;車長顯示器與砲手瞄準儀都整合有目標自動追蹤 功能,這能增加對抗快速目標(如低飛的直昇機)時的命中率,兩者並可彼此切換目標。獵鷹二式擁有雙軸穩定系統,砲塔具水平穩定功能,砲身俯仰伺服裝置具有垂直穩定功能,而車長瞄準儀與砲手瞄準儀也都與雙軸穩定系統連動,具備行進間射擊的能力。獵鷹二式的砲塔頂部設有一組雷射警報系統,具有四個預警接收機,一旦接收到敵方雷射標定系統的信號,便立刻警告車上乘員採取規避動作。此外 ,獵鷹二式砲塔還有備用的光學直接瞄準儀。砲塔內配備先進的訊號處理系統、導航/定位系統以及內建的乘員訓練軟體。

坦薩裝步戰車

坦薩裝步戰車裝甲厚實,重量也十分驚人。

坦薩(Temsah)是KADDB主導發展的一種重型裝步戰車,參與廠商還包括約旦的CSL、南非機械設計局(Mechanology Design Bureau,MDB )以及美國GDLS。此計畫的主要精神是利用現成主力戰車的主要組件,發展一種防護堅實的裝甲車系來載運步兵或發展出其他衍生型(如戰場救護車、指揮車、砲兵觀測車、迫砲車等),能與主力戰車一同行動。坦薩的戰鬥重量高達49.5ton,遠非一般裝步戰車可比,其裝甲之厚實可想而知;根據近年地區性衝突的作戰型態,由於住民地作戰機會大增,裝甲部隊很可能在街道上遭到敵方步兵、民兵以重機砲或火箭等武器的攻擊,威脅方向來自於四面八方:在這種嚴峻的條件下,只能抵擋小口徑武器(而無法抵擋RPG之類的戰防火箭)的裝甲運兵車輛的防護能力實在很難滿足需求,因此近年已經有一些國家開始研發所謂的超重型裝步戰車,以直追戰車等級的厚甲重鍇來有效保護乘員的安全,例如本文介紹的坦薩、德國美洲豹(使用最高等級附加裝甲時戰鬥重量高達43ton)、以色列Nemersh等等。

坦薩車體長7.96m,寬3.766m,高2.088m(至車頂),戰鬥重量49.5ton,籌載能力4ton。坦薩採用前置引擎設計,使乘員艙受到引擎室保護,乘員戰鬥艙與引擎室採用高強度鋼甲製造,此外也盡力降低車高與側面輪廓,以減少被敵方發現或擊中的機率。除了本身的裝甲外,坦薩也能加掛高爆反應裝甲(ERA),以阻止敵方成形裝藥彈頭的攻擊。坦薩編制兩名車員,分別是駕駛與車長兼射手,車後戰鬥艙(長3.35m,寬1.77m,高1.455m)能搭載10名步兵。坦薩採用與鳳凰戰車相同的GDLS升級動力套件,並配備Model 2869液壓懸吊系統,設有六對承載輪。武器方面,坦薩的IFV型加裝一座遙控武器平台,其左側為機砲與機槍各一,右側則為一具四聯裝反戰車飛彈發射器;其中,機砲射速200發/分,射程500~2000m,砲塔有150發備射彈,車上另存有150發彈藥;機槍射速650發/分,最大射程1200m,砲塔內有600發備射彈,車上另存2000發彈藥;反戰車飛彈射程500~5000m,發射器內有四枚備射彈。這套砲塔系統具有雙軸穩定系統,俯仰角度為-4~+40度。此外,車上還有核生化防護系統、加熱系統與交流電(AC)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