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412 高機動多管火箭系統(HIMARS)

HIMARS是MLRS多管火箭的輕量化空降版,採用FMTV 5ton級底盤,

整個系統滿載油料彈藥時仍能由C-130戰術運輸機輸送。

平時HIMARS的狀態,足見火箭發射器的緊致輕盈;如果在機動狀態下施予偽裝,則很難立即察覺這是一輛火箭發射車。

HIMARS發射的瞬間。

一齊發射ATACMS戰術飛彈的四輛HIMARS。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XM-412高機動多管火箭(HIMARS)
製造國/廠 美國/洛克西德.馬丁(Lockheed Martin)
使用國 美國
底盤 FMTV六輪戰術卡車
尺寸(m) 長7  寬2.4  高3.2
戰鬥重量(ton) 約15
發動機/馬力
推重比(hp/ton)
極速(km/hr) 85
續航力(km) 480
乘員 3
武裝 六聯裝227mm火箭發射器*1

 


 

新一代美國砲兵裝備的新寵──XM-412高機動多管火箭系統(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HIMARS)是MLRS多管火箭系統的輕量化衍生型,基本概念就是將MLRS的發射系統搬到輪型卡車底盤上,此外僅採用一具與MLRS相同的六聯裝多管火箭夾艙/容器(MLRS擁有兩具),因此戰鬥重量能大幅減輕,不僅C-5、C-17重型戰略運輸機一次能載運更多數量,甚至連C-130都能搭載HIMARS進行戰術部署,十分適合快速反應部隊採用;當然,此系統的道路機動性要比履帶底盤更好。雖然MLRS的製造廠──LTV(現在是洛克西德.馬丁的一份子)早在1993年就展出了HIMARS的模型,但其真正受到美國國防部高度重視則是在1990年代末期。冷戰結束後,地區性衝突頻仍,美國陸軍現有的裝備與架構雖然戰力絕佳,但是過於鈍重,難以快速部署並投射武力,機械化部隊的主力裝備都由於重量過大而不適合大規模戰略空運。因此,21世紀初期,美國國防部打算徹底改造美國陸軍,提出了三階段的改革計畫,而其中第二階段過渡武力(Interim Force)中,將建立旅級大小、彈性極佳且能迅速空運至衝突地區投射武力的旅級部隊(IBCT);在IBCT的裝備部分,除了近年頗受矚目的中型裝甲載具(MAV)之外,也包括重量輕、機動力高、能以C-130空運的HIMARS作為其長程砲兵裝備。除了美國陸軍之外,1990年代以來同樣經常活躍於世界不同角落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打算使用HIMARS。

HIMARS除了以輕量化為特色之外,也大量應用最先進的科技,全力追求自動化成度、快速反應能力以及射擊精確度,以提高戰鬥效率、減輕人員工作負荷並降低後勤需求,符合快速反應部隊的特性。HIMARS的底盤為史都華(Stewart)與史帝文生(Stevenson)生產的中型戰術卡車系列(Family of Medium Tactical Vehicles,FMTV)的衍生型,這是一種六輪底盤的5ton級卡車。HIMARS的戰鬥重量僅15ton,比起MLRS輕了10ton左右。HIMARS編制有三名乘員,包括駕駛、車長與射手。火箭方面,HIMARS的模組化發射器、再裝填系統等基本設計都與M-270A1 MLRS的改良型機械發射系統(ILMS)類似,只不過裝載量減半,能安裝一個六聯裝227mm火箭發射模組或一個ATACMS陸軍戰術飛彈的發射管;由於另有專文介紹MLRS,故在此不予贅述。相較於早期型MLRS的發射系統,ILMS對準目標的時間由原先的93秒大幅減少至16秒,再裝填時間由原先的4分鐘降低至3分鐘不到。由於HIMARS高度自動化,僅需一名人員就能操作系統完成再裝填作業。當然,HIMARS使用的彈種也與MLRS相同,包括 傳統M-26無導引火箭、GMLRS增程導引火箭以及ATACMS陸軍戰術飛彈等。

射控方面,M-142配備 與M-270 A1相同的改良型射控系統(Improved Fire Control Systems,IFCS),其設計高度自動化與電腦化,具有Giga等級的記憶體,並整合許多先進的裝備,包括整合有GPS全球定位系統的導航裝置、超高速通訊傳輸裝置以及先進任務軟體等,控制介面則為聲控或電腦鍵盤等 。在自動模式下,HIMARS的操作人員不需查閱射表,電腦會根據指揮單位傳輸的目標資訊,以及指定的任務模式(預先儲存於射控電腦內),就能開火射擊。HIMARS可由IFCS控制進行全自動接戰 ,從計算、瞄準到發射僅需16秒;在半自動模式下,IFCS根據人員輸入的目標參數進行射擊,必要時也能切換為全人工操作。在一般情況下,HIMARS甚為簡單且自動化,先由友軍觀測單位以資料鏈系統將目標資訊傳至HIMARS,而HIMARS的射控系統便根據此一資訊快速地將發射器瞄準目標並展開射擊。此外,HIMARS也能依照電腦中儲存的各個目標資料,照順序完成這些攻擊任務。

1996年,洛克西德馬丁飛彈與射控部門(Lockheed Martin Missiles and Fire Control)展開HIMARS的先進科技概念展示計畫(Advanced Concept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ACTD)。2001年1月,洛馬與美國國防部簽約,HIMARS正式進入工程發展與製造(E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階段,並建造首批六輛原型發射器,交由美軍第十八空降軍進行測試。此後,美國海軍陸戰隊與洛馬簽約,進一步生產兩輛HIMARS,由陸戰隊進行為期兩年的測試評估。在2002年7月至8月,三輛HIMARS參與了名為2002千禧年挑戰(Millennium Challenge 2002)的聯合指揮武力實驗與驗證(Joint Forces Command field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美國陸軍新開發的史泰克輪型裝甲車也參與了這次驗證),在驗證中以C-130和C-17運輸機進行部署和模擬實戰,結果HIMARS在為時兩週的演習期間內有著97%的高妥善率,超出廠商的預期。2003年,美國陸軍與海軍陸戰隊與洛馬簽約,正式展開HIMARS總數達89具的初期低量生產,其中四輛將歸海軍陸戰隊所有。HIMARS在2003年11月展開系統生產鑑定測試,過程十分順利,成功地發射M-26無導引火箭、ATACMS Block IA/ II陸軍戰術飛彈以及幾種配備導引次彈械的火箭彈等不同彈種,包括在寒冷的阿拉斯加測試場發射了六枚導引火箭,此外也展示了由C-130空運部署的能力,充分證實HIMARS能順利使用原先MLRS的所有彈種,並能應付快速反應作戰帶來的種種挑戰。緊接著,HIMARS的初始作戰測試評估 (Initial Operational Test & Evaluation,IOT&E)於2004年9月至12月進行。不過早在2003年3月美國攻伊期間,已經有三輛HIMARS送至伊拉克戰場 ,並投入美軍進攻巴格達的戰役,此時HIMARS的最終驗證便展開了,而且是直接以敵人的鮮血印證自己的能力 。M-142在2005年1月正式成軍,率先撥交美國第十八空降軍旗下野戰砲兵第27營,並從2005年12月起進入全速量產。在2007年,美國陸軍下達44輛M-142的訂單,同時期美國海軍陸戰隊也下單16輛,預估美國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將採購超過900輛HIMARS。除了美軍之外,其他國家也紛紛對HIMARS展現了高度興趣。在2006年9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透過美國對外軍售管道(Foreign Military Sale,FMS)購買20輛M-142火箭發射車、101枚MGM-140A Block 1A陸軍戰術飛彈系統、104具配備M-26火箭的發射模組以及130具配備M-30火箭的發射模組。在2007年9月,新加坡宣布訂購18輛M-142火箭車、XM-31單彈頭導引火箭與5輛和M-142相同的FMTV軍用卡車。

HIMARS完全符合美國21世紀地面武力投射的新需求,因此被美國國防部寄予厚望。早期HIMARS仍有一些系統發展不成熟、可靠度較差的技術問題,例如射控電腦容易當機,重新啟動後需將之前做過的程序從頭再做一遍,約耗時9分鐘,這在分秒必爭的現代戰場上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此外,目前HIMARS的射控系統只能標定目標,本身沒有測距功能,不過這些問題都將獲得解決。 以往由於以往履帶底盤的M-270 MLRS由於編制的層級太高,很難直接支援在城鎮地區作戰的地面部隊;但是採用卡車底盤、價格低廉得多的M-142的出現,使之能更廣泛地部署在前線單位,隨時提供地面部隊即時而精準的火力支援。

在2017年10月22日「黎明閃擊2017」演習中,一輛固定在安克拉治號(USS Anchorage LPD-23)

船塢運輸艦直昇機甲板上的HIMAS火箭發射車發射了制導火箭彈(GMLRS-U),

成功命中70公里外的一個陸地目標。

 

在2017年10月22日美國海軍與陸戰隊的「黎明閃擊2017」(Dawn Blitz 2017)演習中,一輛固定在安克拉治號(USS Anchorage LPD-23)船塢運輸艦直昇機甲板上的HIMAS火箭發射車發射了制導火箭彈(Guided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 Unitary,GMLRS-U),成功命中70公里外的一個陸地目標。這項演習驗證了海軍陸戰隊HIMARS部署在船艦上對陸地目標進行精確打擊的能力,提高海軍和陸戰隊在聯合行動中互相支援的能力,為海軍與陸戰隊未來聯合作戰行動提供了另一種摧毀深入內陸目標的手段。在美國海軍先後取消127mm的ERGM以及155mm的LRLAP等海軍艦砲增程導向砲彈計畫之後,美國海軍在兩棲戰役中從海上對地面進行遠程精確打擊、火力支援的需求出現缺口,而直接在船艦甲板上部署海軍陸戰隊HIMARS多管火箭發射車就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應急選項。

精準打擊飛彈(PrSM)

在2010年代後期,由於中國海軍力量崛起,在南中國海、西太平洋等地區日益強勢,因此與中國之間的海上競爭逐漸成為美國軍事戰略的頭號目標。在2019年起,美國海軍陸戰隊以及陸軍都陸續提出轉型計畫,把從陸地上獵殺海上船艦、協助參與制海作為重要能力。此外,隨著2014年俄羅斯在烏克蘭革命之後立刻出兵併吞克里米亞,西方國家與俄羅斯重回對抗。在2019年8月2日,美國以俄羅斯並未遵守、且中國沒有加入為由,正式退出1988年6月1日起生效的中程核子武力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INF Treaty),該條約限制射程499km~5000km的中程飛彈的發展。

退出INF後,美國陸軍立刻推動精準打擊武力(Long Range Precision Fires,LRPF)的項目,包括建構中程打擊能力(Mid-Range Capability,MRC,打擊範圍500~2000km);除了發展高超音速長程打擊武器(long-range hypersonic weapon)之外,也決定引進美國海軍的戰斧巡航飛彈以及從SM-6增程型標準飛彈(Standard Extended Range Active Missile,ERAM,編號RIM-174 )衍生的對地飛彈。另外,陸軍也立刻加速發展新一代精準打擊飛彈(Precision Strike Missile,PrSM),替代現役ATACMS戰術飛彈;由於退出了INF條約,PrSM的射程遂提高到500公里級。除了攻擊陸地上的固定、移動式目標外,PrSM也能攻擊移動中的海上船艦。

在2018年,美國陸軍展開PrSM項目的初期成熟化與降低風險階段(PrSM Technology Maturation and Risk Reduction,TMRR),分別與雷松(Raytheon)以及洛克西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簽署合約發展PrSM概念;依照兩家公司提供的資料,PrSM的基本射程可達550公里左右;而依照美國陸軍未來能力指揮部(Army Futures Comman)的精準打擊武力跨功能團隊(LRPF Cross-Functional Team)探討近期內(約五年)的技術水平,認為PrSM最大射程可達到700~750公里級。

美國陸軍希望PrSM能在2023年開始部署,服役初期首先部署在HIMARS高機動多管火箭車上;隨後繼續螺旋發展(spirals),到2025年具備打擊陸地、海上移動目標的能力,然後繼續強化殺傷力、射程,以及發展由飛彈搭載的情報蒐集、監視、偵測(missile-delivered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capability)籌載等等。

依照2019年10月的進度,雷松與洛馬的PrSM成熟化與降低風險階段研究的概念原型,分別排定在2019年11月以及12月進行首次試射(由於兩家公司都要使用的測試設施的承包商發生意外,試射進度推遲了90天)。洛馬的PrSM概念原型在2019年12月10日於新墨西哥州的白沙測試場(White Sands Missile Range, New Mexico)如期進行第一次試射,由一輛HIMARS發射器發射,飛行240公里左右命中目標區域;在2020年3月10日,洛馬PrSM概念原型進行第二次試射,飛行距離約180公里。隨後在2020年4月30日,洛馬PrSM概念原型成功進行第三次試射,飛行距離約85km;飛行距離越短,飛彈的控制會越困難,因為飛彈必須以更高的速率爬升以及下降。而雷松的發展並不順利,錯過了2019年11月第一次試射日期,第二次試射日期排訂在2020年4月30日。然而在2020年3月25日,美國陸軍與雷松正式宣佈,雷松因為無法滿足繼續進入下一階段的技術要求,正式退出PrSM成熟化與降低風險階段的競爭,因此退出時沒能進行任何一次試射。

2020年4月30日,洛馬的PrSM飛彈概念原型用HIMARS發射車,成功在白沙測試場進行了

第三次試射,飛行距離約85km。

雷松進行PrSM成熟化與降低風險階段研究的固態火箭發動機測試。雷松在PrSM項目 發展並不順利,在2020年3月25日正式退出之前,沒有進行任何一次試射。

PrSM概念原型在2021年5月12日進行試射的照片。

在2021年5月12日,洛馬的PrSM概念原型成功進行第四次試射,飛行距離達到400公里(約250英里)。在2021年9月30日,美國陸軍批准PrSM項目進入工程與製造發展階段(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並與洛馬簽署價值6200萬美元的PrSM早期作戰能力(Early Operational Capability)研製合約。在同2021年10月15日,洛馬集團宣布PrSM前一日(10月14日)在美國太空軍位於加州的范登堡基地(Vandenberg Space Force Base, California)進行試射,射程打破了先前的紀錄;外界推測此次飛行距離超過PrSM最初要求的500km射程距離。

依照2021財年的預算申請,美國陸軍打算在下個財年(2022財年)為PrSM項目申請1億4560萬美元預算;然而之後提交2022財年預算時,PrSM的預算進一步加碼(包括增加反艦尋標器等項目),顯示美國陸軍的重視。依照2022財年美國陸軍預算,打算編列1億6330萬美元預算,購買110枚PrSM;此外,編列1億8850萬美元研發預算,進行PrSM的工程發展與製造,以及將陸基反艦飛彈(Land-Based Anti-Ship Missile ,LBASM)的尋標器整合到PrSM飛彈裡。同時,陸軍在2022財年還編列500萬美元進行關鍵技術研究,打算將PrSM的射程進一步延長到1000km。

美國陸軍計畫在2021財年最後一季讓PrSM直接進入工程發展製造(EMD)階段(此時只剩洛馬一家承包商),而先前的初期成熟化與降低風險階段則在2022才年中完全收尾。相較於2021財年的計畫,2022財年美國陸軍計畫中,PrSM的初始作戰測試評估(Initial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IOT&E)從原訂2024財年底延後到2025財年上半;而全速量產決定(full-rate production decision)從2024財年年底延後到2025財年第三季,並在2025財年第四季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PrSM的發展分為多個階段:最早完成的是「增量1」(Inc 1),由HIMARS或MLRS發射,取代原本的MGM-140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射程至少500公里級,在2023年開始部署。第二階段稱為「增量2」(Inc 2)整合入多模式尋標器,使PrSM能夠攻擊海上移動的船艦,稱為陸基反艦飛彈(Land-Based Anti-Ship Missile ,LBASM),預定2025年開始部署。第三階段稱為「增量3」(Inc 3),強化PrSM的戰鬥部的殺傷能力,估計在2025到2030年執行。而下一步的發展稱為增量4(Inc 4),實際上開發一種全新的飛彈,搭載新型推進系統(可能是衝壓發動機),射程提高到至少1000公里級,而增量4會賦予新的名字──長程機動火力(Long Range Precision Fires);吸氣式衝壓發動機具有很長的燃燒時效,可在飛行中途進行更多變軌,增加突破敵方防空系統的機率。「增量4」可能會比「增量3」還要先展開。

依照2021財年的預算申請,美國陸軍打算在下個財年(2022財年)為PrSM項目申請1億4560萬美元預算;然而之後提交2022財年預算時,PrSM的預算進一步加碼,包括增加反艦尋標器的「增量2」階段。依照2022財年美國陸軍預算,打算編列1億6330萬美元預算,購買110枚PrSM;此外,編列1億8850萬美元研發預算,進行PrSM的工程發展與製造,以及PrSM「增量2」整合多模式尋標器成為陸基反艦飛彈(LBASM)。同時,陸軍在2022財年還編列500萬美元進行「增量4」的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射程1000km的新飛彈。

美國陸軍計畫在2021財年最後一季讓PrSM直接進入工程發展製造(EMD)階段(此時只剩洛馬一家承包商),而先前的初期成熟化與降低風險階段則在2022才年中完全收尾。相較於2021財年的計畫,2022財年美國陸軍計畫中,PrSM的初始作戰測試評估(Initial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IOT&E)從原訂2024財年底延後到2025財年上半;而全速量產決定(full-rate production decision)從2024財年年底延後到2025財年第三季,並在2025財年第四季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在2023年12月8日,美國陸軍接收首批PrSM飛彈。美國陸軍在2024財年為PrSM的研發作業申請2.37億美元,另外編列1900萬美元用於發展PrSM增量4(即LRMF)。

在2023年3月27日,洛馬宣佈獲得美國陸軍價值3330萬美元的合約,用於發展「長程火力能力」(Long Range Fires Capability);此外,雷松(與諾格集團合作)也在2023年2月獲得價值9770萬美元的「長程精準吸氣飛彈原型」(Long Range Precision Fires air-breathing missile prototypes)合約,發展一系列衝壓推進的飛彈原型。這兩個合約都是美國陸軍發展PrSM增量4(也就是LRMF)的合約;雷松雖然先前在PrSM的試飛過程中挫敗,但在增量4又回到競爭之中。

無人多領域發射器(AML)

基於未來協助海軍制海、對抗「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的需求,美國陸軍以HIMARS為基礎,發展無人多領域發射器(Autonomous Multidomain Launcher,AML)。AML具有主從式自主系統(leader-follower autonomy)、自主導航系統(autonomous waypoint navigation)以及線傳駕駛(drive-by-wire)等能力,跟隨有人的HIMARS一同作戰。AML具備與HIMARS相同的遙控火箭發射器以及射控系統,能使用HIMARS相容的各型武器包括導向多管火箭(Guided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ATACMS戰術飛彈以及PrSM飛彈等。

在2021年6月16日,美國陸軍在奧克拉荷馬(Oklahoma)的錫爾堡(Fort Sill)進行一項關於AML的展示,展示之後AML在印太戰區的可能作戰方式。在當天,美國陸軍展示了AML如何作戰的視頻:兩架C-130運輸機各載運一輛載人的HIMARS火箭車以及一輛無人的AML運送到一座前線離島的基場;HIMARS以及AML駛下C-130機艙進入發射陣位,HIMARS的操作人員接收到目標資訊,包含海面上的敵船艦以及附近敵方陸地據點的防空飛彈陣地等「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防禦系統,隨即控制HIMARS以及從屬的AML,分別朝敵艦以及陸地A2/AD系統發射PrSM飛彈以及增程型PrSM飛彈;確認飛彈擊毀所有目標後,兩車駛回兩架C-130的機艙,並立刻飛走。在敵方A2/AD防禦系統以及船艦被摧毀之後,美國的戰鬥機立刻趁隙進入該戰區進行任務。

這項展示就是依照視頻想定的作戰情境,由駐防在北卡羅來納的佈雷格堡(Fort Bragg,North Carolina)的第18砲兵旅(18th Field Artillery Brigade)人員操作HIMARS以及AML執行;在C-130運輸機載運之下,HIMARS與AML連續在三座島嶼之間轉移,對敵方船艦及陸地目標執行打帶跑戰術,期間總共發射七枚火箭來模擬發射長程的PrSM飛彈以及短程的火箭(在第三座島嶼上發射的是短程火箭,模擬對友軍實施戰術性的火力支援),整個任務持續1.25小時。